第七章 保證最低收入的心理層面分析

關燈
本文從心理方面專門論述&ldquo保證最低收入&rdquo(theguaranteedincome)的價值、風險以及它所涉及的人的種種問題。

     接受這個概念的最重要原因是它可能徹底地增強個人的自由。

    [7]迄今為止的人類曆史中,人在作為上的自由一直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一個因素是統治者方面動用武力(特别是統治者擁有扼殺異見者的能力);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則是饑餓的威脅&mdash&mdash人們不得不接受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工作和社會生存條件。

     那些不願意接受這種環境的人,即便不須面對武力的威脅,也必須面對饑餓的威脅。

    貫穿古今人類曆史大多數時期的金科玉律都是&ldquo不勞動者不得食&rdquo,在這點上資本主義和蘇聯并無二緻。

    這一威脅迫使每個人不僅得跟着指令做事,而且其思想和感受也得中規中矩,不能随意自由發揮。

     過去的曆史建立在饑餓威脅的原則之上,說到底,是有原因的。

    這個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除了某些原始社會,人們不論是經濟上還是心理上,始終生活在匮乏的水平。

    物質用品從來都未達到能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程度&mdash&mdash通常是一小部分&ldquo領袖們&rdquo占得其所需所欲,而大部分填不飽肚子的人隻知道這是上帝或自然律法的旨意。

    其實這倒主要不是&ldquo領袖們&rdquo貪婪,乃是物質生産的低水平所緻。

     保證最低收入的做法隻有在經濟富裕的時代才是可行的,它能夠将人們前所未有地從饑餓的威脅中解放出來,使其得以在任何經濟威脅前都保持真正的自由獨立。

    沒有人被迫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幹活,僅僅因為如果他不接受,他就有饑餓之虞。

    如此,一個有天賦或雄心的人,不論男女,都可以學習新技能以滿足他或她在另一個行業工作。

    婦女可以不靠丈夫,年輕人也可以不靠家庭。

    一旦擺脫了饑餓的恐懼,人們就知道他們毋須再擔驚受怕。

    (當然,這還必須在沒有政治威脅鉗制人們的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行動自由的條件下才成立。

    ) 保證最低收入不但在現實中而不是标語上讓人樹立起自由信念,它還樹立了一種紮根于西方宗教和人道主義傳統中的準則:無論如何,人享有生存權!這種生存權&mdash&mdash享有食物、住宿、醫療、教育等等權利&mdash&mdash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毋須受任何條件限制,甚至不受其必須對社會&ldquo有用&rdquo這個條件的限制。

     從匮乏到富足的心理轉變是人類發展進程最重要的步驟之一。

    匮乏的心理伴生焦慮、嫉妒、自私自利(全世界的農民文化都很典型地反映出這類特點)。

    富足的心理則伴生原動力、生活信念、團結合作。

    事實是,如今工業化社會已經邁向經濟富足的新紀元,許多人在心理上還緊緊抱住原來的經濟匮乏景象不放。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上的滞後&mdash&mdash傳統觀念通常由前一種社會形态産生的情感所決定,許多人無法理解&ldquo保證最低收入&rdquo這一概念體現的新的意義。

     保證最低收入與大量縮減工作時長相結合,其深遠影響在于人類生存狀況中的精神和宗教問題變得真實而迫切。

    時至今日,人們因工作占據了太多時間,或因下班後已十分勞累而無法令自己認真思考一些嚴肅的問題,諸如&ldquo生活的意義是什麼?&rdquo&ldquo我相信什麼?&rdquo&ldquo我的價值觀是什麼?&rdquo&ldquo我是誰?&rdquo等等。

    如果人的大部分時間不再用于工作,就能自由地認真面對這些問題;當然也有一種可能,人會因為直接的空虛或從無聊的事情中補償得到的空虛而變得心智失常。

     無論如何,經濟富裕之後,人們不再為溫飽惶恐,這标志着我們從&ldquo前人類&rdquo時代向&ldquo真人類&rdquo時代的過渡。

     為了平衡這一情形,有必要對&ldquo保證最低收入&rdqu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