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單邊裁軍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g-Hall),和C.W.米爾斯(C.W.Mills),這些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反對使用武力,但他們堅持不懈地反對熱核戰争,反對任何核裝備。
本人的立場則介乎嚴格意義上的和平主義者和伯特蘭·羅素、史蒂芬·金&mdash豪這些人之間。
[16] 這兩部分人的區别,本質上遠不如表象上的大。
對國際政治中的不理性所持的批評态度,以及對生命懷有的深切敬畏,将這兩部分人聯系在一起。
他們享有&ldquo人類一家&rdquo的共同理念,對人精神上和智性上的潛力堅信不疑。
他們聽從良心之律令,拒絕參與&ldquo将數百萬婦女兒童和平民百姓作為人質的政府行為&rdquo[17]。
無論他們以有神論的語境思考,還是以無神論的人道主義語境思考(這一脈的理義自斯多葛派至十八世紀啟蒙主義哲學綿延不絕),全都紮根于同一方精神傳統,不妥協地秉持着他們的原則。
他們團結一緻,反對任何形式的盲目崇拜,包括對國家的盲目崇拜。
他們正是因為這種反對盲目崇拜的精神與蘇聯的制度對立,而與此同時,他們對西方世界随時泛出的盲目崇拜也保持同樣的批判立場,不論它們拉着上帝還是民主的大旗。
單邊裁軍的倡議者都認為,倘若情勢發展到了最後關頭,個人必須自願為其最高價值綱領作出犧牲;他們也同樣深信,倘若全人類同歸于盡,或是上下五千年人類努力的成果毀于一旦,這樣的冒險都是不道德的和不負責任的。
眼看着戰争即将變得愈發無意義和愈發具有毀滅性,反對熱核戰争的人士&mdash&mdash不論他們屬于宗教的和平主義者、人道主義者,還是實用主義者&mdash&mdash彙聚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在支持單邊裁軍的人士看來,無論威懾起不起作用,軍備競賽的繼續都将是一場大災難。
首先他們幾乎不相信威懾能阻止熱核戰争的爆發。
[18]他們認為一場熱核戰争的後果,在&ldquo最好&rdquo的情況下,也隻能證明為保衛民主生活方式而不得不打這一仗是徹頭徹尾的謬誤。
我們沒有必要參與這個猜謎遊戲,看交戰雙方究竟有三分之一還是三分之二的人口成為冤魂,又有多少中立國的人口同罹此無妄之災(取決于核爆時的風向)。
這幾乎是一道喪心病狂的謎題,因為以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六十,或百分之九十的敵方或己方的人口為代價來讨論可以接受的結果本身(當然是不情願的),就已經顯示這種政策确實到了病變的階段了。
理智與情感不斷加劇的分裂正是過去一個世紀西方發展的特征,現在它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據稱是理性的方式悄然攀上一個精神分裂的危險巅頂,我們讨論可能的世界性毀滅,原因竟出于自身的行動。
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就能看到美國或蘇聯的民衆,乃至全世界大部分的民衆面臨突如其來的核武打擊和緩慢死亡的威脅時那一幕幕驚恐、憤怒、絕望的情景,一定猶如中世紀黑死病爆發後民衆大規模精神錯亂的再現。
這種大災難留下的創傷效應将導緻新形式的原始野蠻行徑,導緻每個人身上那些隐藏着的最古舊的元素複活,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的體制中有着此類大量證據。
對許多研究人性和精神病理學的學生來說,人類如果目睹和親曆了有如熱核戰争這類無節制的殘暴行為之後,再使他們去珍視自由、去尊重生命或去愛,幾乎是不可能的。
心理學研究的事實證明:殘暴行為會對參與者造成殘暴的影響,以緻釀成更多的殘暴後果。
但如果核威懾起作用了會怎樣? 在一個雙邊或多邊武裝對峙的環境中&mdash&mdash一個特定社會,不管它的問題有多複雜,或它的滿意度有多高,如果一個人的生活中最大和最不能擺脫的現實問題是蓄勢待發的導彈,是與導彈控制有關的嗡嗡作響的數據處理機,是随時啟動的輻射計數儀和測振儀,是技術專家總體完善(暫且蓋住它的不完善,那會令人感到一種揮之不去卻無能為力的恐懼)的大屠殺設置&mdash&mdash未來人的社會性格會如何造就?大部分人在經常出現的毀滅性威脅下生活一段時期後,會留下某些心理陰影,表現為驚懼、敵意、無情、狠心,結果會對我們珍視的所有價值觀都麻木不仁。
這種環境使我們變成了野蠻人&mdash&mdash用最精密的機器武裝起來的野蠻人。
如果我們還在嚴肅地聲稱自己的目标是維護自由(即防範個人淪為大權在握的國家的從屬工具),就應該承認這種自由将蕩然無存,不論核威懾起作用或不起作用。
除了這些心理上的事實,軍備競賽的繼續還對西方文化構成一種特别的威脅。
[19]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生産和消費已經占據了西方人的主要活動,這成了人們生活的目标&mdash&mdash我們已經将手段變成了目的。
我們制造出像人的機器,又制造出像機器的人。
在工作時間,人作為生産團隊的一分子受到支配。
在休閑時間,人作為消費者,喜歡什麼東西竟也受到别人的支配,而且自身對這種支配習焉不察,想象着這就是随心所欲的品位。
就在物質生産成為人的生活中心時,人本身面臨着淪為一件物品的危險;人崇拜生産的機器和
本人的立場則介乎嚴格意義上的和平主義者和伯特蘭·羅素、史蒂芬·金&mdash豪這些人之間。
[16] 這兩部分人的區别,本質上遠不如表象上的大。
對國際政治中的不理性所持的批評态度,以及對生命懷有的深切敬畏,将這兩部分人聯系在一起。
他們享有&ldquo人類一家&rdquo的共同理念,對人精神上和智性上的潛力堅信不疑。
他們聽從良心之律令,拒絕參與&ldquo将數百萬婦女兒童和平民百姓作為人質的政府行為&rdquo[17]。
無論他們以有神論的語境思考,還是以無神論的人道主義語境思考(這一脈的理義自斯多葛派至十八世紀啟蒙主義哲學綿延不絕),全都紮根于同一方精神傳統,不妥協地秉持着他們的原則。
他們團結一緻,反對任何形式的盲目崇拜,包括對國家的盲目崇拜。
他們正是因為這種反對盲目崇拜的精神與蘇聯的制度對立,而與此同時,他們對西方世界随時泛出的盲目崇拜也保持同樣的批判立場,不論它們拉着上帝還是民主的大旗。
單邊裁軍的倡議者都認為,倘若情勢發展到了最後關頭,個人必須自願為其最高價值綱領作出犧牲;他們也同樣深信,倘若全人類同歸于盡,或是上下五千年人類努力的成果毀于一旦,這樣的冒險都是不道德的和不負責任的。
眼看着戰争即将變得愈發無意義和愈發具有毀滅性,反對熱核戰争的人士&mdash&mdash不論他們屬于宗教的和平主義者、人道主義者,還是實用主義者&mdash&mdash彙聚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在支持單邊裁軍的人士看來,無論威懾起不起作用,軍備競賽的繼續都将是一場大災難。
首先他們幾乎不相信威懾能阻止熱核戰争的爆發。
[18]他們認為一場熱核戰争的後果,在&ldquo最好&rdquo的情況下,也隻能證明為保衛民主生活方式而不得不打這一仗是徹頭徹尾的謬誤。
我們沒有必要參與這個猜謎遊戲,看交戰雙方究竟有三分之一還是三分之二的人口成為冤魂,又有多少中立國的人口同罹此無妄之災(取決于核爆時的風向)。
這幾乎是一道喪心病狂的謎題,因為以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六十,或百分之九十的敵方或己方的人口為代價來讨論可以接受的結果本身(當然是不情願的),就已經顯示這種政策确實到了病變的階段了。
理智與情感不斷加劇的分裂正是過去一個世紀西方發展的特征,現在它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據稱是理性的方式悄然攀上一個精神分裂的危險巅頂,我們讨論可能的世界性毀滅,原因竟出于自身的行動。
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就能看到美國或蘇聯的民衆,乃至全世界大部分的民衆面臨突如其來的核武打擊和緩慢死亡的威脅時那一幕幕驚恐、憤怒、絕望的情景,一定猶如中世紀黑死病爆發後民衆大規模精神錯亂的再現。
這種大災難留下的創傷效應将導緻新形式的原始野蠻行徑,導緻每個人身上那些隐藏着的最古舊的元素複活,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的體制中有着此類大量證據。
對許多研究人性和精神病理學的學生來說,人類如果目睹和親曆了有如熱核戰争這類無節制的殘暴行為之後,再使他們去珍視自由、去尊重生命或去愛,幾乎是不可能的。
心理學研究的事實證明:殘暴行為會對參與者造成殘暴的影響,以緻釀成更多的殘暴後果。
但如果核威懾起作用了會怎樣? 在一個雙邊或多邊武裝對峙的環境中&mdash&mdash一個特定社會,不管它的問題有多複雜,或它的滿意度有多高,如果一個人的生活中最大和最不能擺脫的現實問題是蓄勢待發的導彈,是與導彈控制有關的嗡嗡作響的數據處理機,是随時啟動的輻射計數儀和測振儀,是技術專家總體完善(暫且蓋住它的不完善,那會令人感到一種揮之不去卻無能為力的恐懼)的大屠殺設置&mdash&mdash未來人的社會性格會如何造就?大部分人在經常出現的毀滅性威脅下生活一段時期後,會留下某些心理陰影,表現為驚懼、敵意、無情、狠心,結果會對我們珍視的所有價值觀都麻木不仁。
這種環境使我們變成了野蠻人&mdash&mdash用最精密的機器武裝起來的野蠻人。
如果我們還在嚴肅地聲稱自己的目标是維護自由(即防範個人淪為大權在握的國家的從屬工具),就應該承認這種自由将蕩然無存,不論核威懾起作用或不起作用。
除了這些心理上的事實,軍備競賽的繼續還對西方文化構成一種特别的威脅。
[19]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生産和消費已經占據了西方人的主要活動,這成了人們生活的目标&mdash&mdash我們已經将手段變成了目的。
我們制造出像人的機器,又制造出像機器的人。
在工作時間,人作為生産團隊的一分子受到支配。
在休閑時間,人作為消費者,喜歡什麼東西竟也受到别人的支配,而且自身對這種支配習焉不察,想象着這就是随心所欲的品位。
就在物質生産成為人的生活中心時,人本身面臨着淪為一件物品的危險;人崇拜生産的機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