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保證最低收入的心理層面分析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消費人&rdquo這種新的門類,最初是應經濟之需,即有大衆消費的需求&mdash&mdash被廣告推波助瀾地操控了。
而性格一旦形成,便回過頭來對經濟施加影響,使得不斷增長的消費滿足感變成了合理和現實的主張。
[9] 當代人對消費有一種多多益善的無休止的饑渴。
由此産生出一系列後果:倘若消費變得無窮盡,而在可見的将來沒有任何經濟能夠為每個人提供無節制的消費,那麼隻要&ldquo消費人&rdquo這種性格仍占社會性格結構的主體,我們就永遠不會有(心理學層面的)真正的&ldquo富足&rdquo。
貪欲無度者永遠生活在匮乏之中,因為無論擁有多少,他們永遠都不會有滿足的感覺。
而且他們還垂涎别人的所得,與之攀比較勁。
如此,他們便總是生活在孤立和驚擾的處境中。
有了貪欲作祟,他們便無法真正欣賞藝術或其他文化帶來的激動。
這種情況下,那些生活在保證最低收入水平的人會感到彷徨和無用,而掙得多的人則囿于環境、作繭自縛,因為他們害怕失去最大化消費的可能性。
因為這些原因,我認為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最大化消費的信條,保證最低收入的實施也隻能解決(經濟和社會層面上的)一部分問題,而不能起到它應該發揮的根本作用。
我們應該做什麼才能使實施保證最低收入達到有效預期?概而言之,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的系統,從消費的最大化轉為消費的最佳化。
這意味着&mdash&mdash 将大量的個人消費品生産轉向公共設施的生産,這些公共設施包括學校、劇院、圖書館、公園、醫院、公共交通、住房,也即是說,将生産重點放在那些開發人的内在創造力和活力的基礎物質上。
人們可以看出&ldquo消費人&rdquo的貪欲主要表現在對個人消費品的&ldquo吞噬&rdquo(吸收),而使用免費的各項公共服務意在使人享受生活,并不會引發貪婪和沉溺。
這樣一種從最大消費到最佳消費的修正,将要求生産模式作出重大變革,并要求極大地減少那種胃口刺激和洗腦誘惑的廣告宣傳。
[10]上述舉措應同時結合文化上的重大變革,使人道主義生命價值觀、生産力、個人主義等概念得以全面複蘇,以對抗&ldquo組織人&rdquo的物質主義和受到操縱的蟻冢般的庸碌。
這些思慮引出另外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客觀上是否存在一套有效标準來區分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良性需求和劣性需求;又或者是否存在主觀上能感受出的同樣價值的需求?(良性需求在此定義為能夠增強人類活力、意識、創造性、敏銳度的需求;劣性需求定義為削弱或麻痹人的上述潛力的需求。
)應該記取的是,在吸毒、暴飲暴食、酗酒這些情形中,我們都作出了這樣的區分判斷。
研究這些問題将導出另一些實際的考量:個人的最低合法需求究竟為多少?(比如一人一間房、若幹衣物、若幹卡路裡、若幹有文化價值的用品,如收音機,書籍等等。
)在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比如現在的美國,應該不難計算出一個人體面的最低生活成本為多少,也能計算出什麼是最高消費的限度。
倘若超過了一定的門檻,就應考慮征收階梯式的消費稅。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貧民窟的生活環境不應繼續存在。
所有這些都要求保證最低收入與我們社會的兩個大規模轉化原則結合起來,即個人消費從最大到最佳的轉化,以及從生産個人需求品到生産社會需求品的轉化。
我認為還有必要對保證最低收入增加一項尚待研究的内容:對一些商品實施免費供應。
一個例子是面包、牛奶、蔬菜。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每個人都能走進一家面包房,随意取走自己要吃的面包(國家支付面包房這筆開支)。
如上所述,剛開始時貪心者會取走比自己所能食用的更多的數量,但經過一段時間,這種&ldquo貪心消費&rdquo會無疾而終,人們會取走自己真正所需的數量。
這種免費供應,于我之觀點,将在人的生活中建立一個新的維度(除非我們将此看作在特定的原始社會中
而性格一旦形成,便回過頭來對經濟施加影響,使得不斷增長的消費滿足感變成了合理和現實的主張。
[9] 當代人對消費有一種多多益善的無休止的饑渴。
由此産生出一系列後果:倘若消費變得無窮盡,而在可見的将來沒有任何經濟能夠為每個人提供無節制的消費,那麼隻要&ldquo消費人&rdquo這種性格仍占社會性格結構的主體,我們就永遠不會有(心理學層面的)真正的&ldquo富足&rdquo。
貪欲無度者永遠生活在匮乏之中,因為無論擁有多少,他們永遠都不會有滿足的感覺。
而且他們還垂涎别人的所得,與之攀比較勁。
如此,他們便總是生活在孤立和驚擾的處境中。
有了貪欲作祟,他們便無法真正欣賞藝術或其他文化帶來的激動。
這種情況下,那些生活在保證最低收入水平的人會感到彷徨和無用,而掙得多的人則囿于環境、作繭自縛,因為他們害怕失去最大化消費的可能性。
因為這些原因,我認為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最大化消費的信條,保證最低收入的實施也隻能解決(經濟和社會層面上的)一部分問題,而不能起到它應該發揮的根本作用。
我們應該做什麼才能使實施保證最低收入達到有效預期?概而言之,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的系統,從消費的最大化轉為消費的最佳化。
這意味着&mdash&mdash 将大量的個人消費品生産轉向公共設施的生産,這些公共設施包括學校、劇院、圖書館、公園、醫院、公共交通、住房,也即是說,将生産重點放在那些開發人的内在創造力和活力的基礎物質上。
人們可以看出&ldquo消費人&rdquo的貪欲主要表現在對個人消費品的&ldquo吞噬&rdquo(吸收),而使用免費的各項公共服務意在使人享受生活,并不會引發貪婪和沉溺。
這樣一種從最大消費到最佳消費的修正,将要求生産模式作出重大變革,并要求極大地減少那種胃口刺激和洗腦誘惑的廣告宣傳。
[10]上述舉措應同時結合文化上的重大變革,使人道主義生命價值觀、生産力、個人主義等概念得以全面複蘇,以對抗&ldquo組織人&rdquo的物質主義和受到操縱的蟻冢般的庸碌。
這些思慮引出另外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客觀上是否存在一套有效标準來區分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良性需求和劣性需求;又或者是否存在主觀上能感受出的同樣價值的需求?(良性需求在此定義為能夠增強人類活力、意識、創造性、敏銳度的需求;劣性需求定義為削弱或麻痹人的上述潛力的需求。
)應該記取的是,在吸毒、暴飲暴食、酗酒這些情形中,我們都作出了這樣的區分判斷。
研究這些問題将導出另一些實際的考量:個人的最低合法需求究竟為多少?(比如一人一間房、若幹衣物、若幹卡路裡、若幹有文化價值的用品,如收音機,書籍等等。
)在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比如現在的美國,應該不難計算出一個人體面的最低生活成本為多少,也能計算出什麼是最高消費的限度。
倘若超過了一定的門檻,就應考慮征收階梯式的消費稅。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貧民窟的生活環境不應繼續存在。
所有這些都要求保證最低收入與我們社會的兩個大規模轉化原則結合起來,即個人消費從最大到最佳的轉化,以及從生産個人需求品到生産社會需求品的轉化。
我認為還有必要對保證最低收入增加一項尚待研究的内容:對一些商品實施免費供應。
一個例子是面包、牛奶、蔬菜。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每個人都能走進一家面包房,随意取走自己要吃的面包(國家支付面包房這筆開支)。
如上所述,剛開始時貪心者會取走比自己所能食用的更多的數量,但經過一段時間,這種&ldquo貪心消費&rdquo會無疾而終,人們會取走自己真正所需的數量。
這種免費供應,于我之觀點,将在人的生活中建立一個新的維度(除非我們将此看作在特定的原始社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