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人為重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福利國家&rdquo的因素,價格控制因素和一種受引導的市場因素,以及其他諸多特征,将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和以往的資本主義從根本上區分開來。
但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詞語,新老資本主義是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基本要素的。
它們都相信給每個人帶來最好的結果是個人主義和以自我為本位的行為,而不是團結友愛。
它們認為社會生活應該由市場這種客觀機制來調節,而非人的意志、眼光、籌劃等。
資本主義将物(資本)置于生命(勞動力)之上。
财産,而非行動,構成權力的來源。
當代資本主義為人的拓展設置了額外的障礙。
它要求工人、職員、工程師、消費者組成一個天衣無縫的工作團隊,因為官僚機構領導的大企業需要這樣的組織和與之相适應的&ldquo組織人&rdquo。
我們的系統必須培養那些能滿足系統需要的人;這些人數量龐大,彼此順利合作;這些人會消費得越來越多;這些人的品位有着統一的标準,并且很容易被預測到,也很容易跟着潮流走。
這個系統需要的人,既要有自由感和獨立感,不受權威或良心原則制約,又要自覺自願地跟着命令做合乎期望的事,在社會機器中平滑運作。
這些人不靠武力指揮,不靠領袖引導,不靠目标激勵&mdash&mdash除了那種促使其成功,促使其一刻不停運作的目标。
指導生産依賴的是資本投入必須獲得利潤的原則,而不是依賴以人們的實際需要進行生産的原則。
現在任何東西,廣播、電視、書籍、醫藥,無一不服從利潤原則;人們則被操控着進行某些常常是毒害精神的消費,有時這種毒害還殃及身體。
我們的社會不克履行以精神傳統為本的人類抱負,其最直接的後果是難以面對我們時代的兩個有燃眉之急的實際問題:一是和平問題,二是西方的富有和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的貧窮之間的平衡問題。
現代人之異化帶來的諸多後果使其解決上述問題變得愈發艱難。
因為人的拜物行為,因為人喪失了對自身的和對同類的生命的敬畏,人不但置道義于不顧,甚至在威脅到其生存時,竟還置理性于不顧。
核軍備很可能導緻全球覆滅,這是最清楚不過的;即便核戰未打起來,那種恐怖的、疑慮的、兵營化的核競賽氣氛,也都是自由和民主的生存大敵。
同樣最清楚不過的,是貧富國家之間的經濟鴻溝将引發暴力沖突和獨裁。
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卻隻有些半心半意且毫無成效的試探。
我們似乎真的可以這麼認為,諸神要使這些人滅絕,因此蒙住了這些人的眼。
以上我們涉及的隻是資本主義的記錄,社會主義的記錄又如何?社會主義的意圖是什麼,那些曾有機會欲臻此意圖的國家究竟實現了什麼? 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不論是馬克思的形式還是諸多其他形式,均欲通過創造物質基礎去實現人人同享尊嚴的生活。
它要讓工作指揮資本,而不是資本指揮工作。
對于社會主義而言,工作和資本不僅是兩個經濟範疇,它們代表的是兩種原則:資本代表物質财富積累原則,關乎&ldquo有&rdquo什麼;而工作代表人的能力和生命力,關乎&ldquo是&rdquo什麼、&ldquo成為&rdquo什麼。
社會主義者發現在資本主義中,物資指揮生命,&ldquo有&rdquo高于&ldquo是&rdquo,過去指揮現在,他們于是想要将這種關系扭轉過來。
社會主義的目标是人的解放,讓人重新憑着不被異化的、健全的人格,與同類和與自然都分别建立一種全新的、深厚的、非外力誘發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目标是使人打破束縛的桎梏,摒棄幻想和不切實際之見,将自己轉化成能夠創造性地運用自身情感力和思想力的人。
社會主義培養人的獨立,使人有自己的主見;它相信人隻有&ldquo對自己的生存狀況負責,隻有他在處理與外部世界的每一項關系&mdash&mdash無論這關系是看、聽、嗅、嘗味、觸、思想、意願、愛欲,簡言之,隻有他肯定和展示了個人特征的所有組成部分&rdquo(馬克思語),才能真正站穩腳跟。
社會主義的目标是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這些社會主義者頗不同意馬克思和其他社會主義者經常重申的一套耳熟能詳的說辭,即最大程度獲取物質的願望是人類最基本的驅動力。
他們相信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使人将物質利益作為最強動力,社會主義則應該允許那些非物質動力各顯神通,将人從物質利益的奴役中解放出來。
(曾有人一方面譴責社會主義所謂的&ldquo唯物主義&rdquo,一方面又以唯有&ldquo利益驅動&rdquo方可促人竭盡所能的論調來批評社會主義,這些言論不失為人類自相矛盾能力的一個悲哀的注釋。
) 社會主義的目标是實現人的個體性,而非一緻性;它讓人擺脫經濟制約,不再将物質利益作為生活的主要關注點;它提倡所有人精誠團結的體驗,反對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操縱和控制。
社會主義的原則是将每個人本身作為生活的最終目的,人永遠不應将自己變成另一個人的工具。
社會主義創立的是這樣一個社會,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公民都積極負責地參與制定每一項決策;每個公民都能參與,因為其是一個人而不是一件物品,因為人有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合成的意見。
對社會主義而言,不唯窮困是一件壞事,富裕也是。
物質的貧乏使人無從過上人道豐足的生活。
而物質财富,有如權力,又能對人造成腐蝕。
财富會破壞人們原本生活中固有的分寸感和限度觀念;它使人制造出一種虛幻和幾近瘋狂的感覺,認為人是衆人中的&ldquo唯一&rdquo,不受其他人過的那種普通生活的制約。
社會
但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詞語,新老資本主義是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基本要素的。
它們都相信給每個人帶來最好的結果是個人主義和以自我為本位的行為,而不是團結友愛。
它們認為社會生活應該由市場這種客觀機制來調節,而非人的意志、眼光、籌劃等。
資本主義将物(資本)置于生命(勞動力)之上。
财産,而非行動,構成權力的來源。
當代資本主義為人的拓展設置了額外的障礙。
它要求工人、職員、工程師、消費者組成一個天衣無縫的工作團隊,因為官僚機構領導的大企業需要這樣的組織和與之相适應的&ldquo組織人&rdquo。
我們的系統必須培養那些能滿足系統需要的人;這些人數量龐大,彼此順利合作;這些人會消費得越來越多;這些人的品位有着統一的标準,并且很容易被預測到,也很容易跟着潮流走。
這個系統需要的人,既要有自由感和獨立感,不受權威或良心原則制約,又要自覺自願地跟着命令做合乎期望的事,在社會機器中平滑運作。
這些人不靠武力指揮,不靠領袖引導,不靠目标激勵&mdash&mdash除了那種促使其成功,促使其一刻不停運作的目标。
指導生産依賴的是資本投入必須獲得利潤的原則,而不是依賴以人們的實際需要進行生産的原則。
現在任何東西,廣播、電視、書籍、醫藥,無一不服從利潤原則;人們則被操控着進行某些常常是毒害精神的消費,有時這種毒害還殃及身體。
我們的社會不克履行以精神傳統為本的人類抱負,其最直接的後果是難以面對我們時代的兩個有燃眉之急的實際問題:一是和平問題,二是西方的富有和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的貧窮之間的平衡問題。
現代人之異化帶來的諸多後果使其解決上述問題變得愈發艱難。
因為人的拜物行為,因為人喪失了對自身的和對同類的生命的敬畏,人不但置道義于不顧,甚至在威脅到其生存時,竟還置理性于不顧。
核軍備很可能導緻全球覆滅,這是最清楚不過的;即便核戰未打起來,那種恐怖的、疑慮的、兵營化的核競賽氣氛,也都是自由和民主的生存大敵。
同樣最清楚不過的,是貧富國家之間的經濟鴻溝将引發暴力沖突和獨裁。
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卻隻有些半心半意且毫無成效的試探。
我們似乎真的可以這麼認為,諸神要使這些人滅絕,因此蒙住了這些人的眼。
以上我們涉及的隻是資本主義的記錄,社會主義的記錄又如何?社會主義的意圖是什麼,那些曾有機會欲臻此意圖的國家究竟實現了什麼? 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不論是馬克思的形式還是諸多其他形式,均欲通過創造物質基礎去實現人人同享尊嚴的生活。
它要讓工作指揮資本,而不是資本指揮工作。
對于社會主義而言,工作和資本不僅是兩個經濟範疇,它們代表的是兩種原則:資本代表物質财富積累原則,關乎&ldquo有&rdquo什麼;而工作代表人的能力和生命力,關乎&ldquo是&rdquo什麼、&ldquo成為&rdquo什麼。
社會主義者發現在資本主義中,物資指揮生命,&ldquo有&rdquo高于&ldquo是&rdquo,過去指揮現在,他們于是想要将這種關系扭轉過來。
社會主義的目标是人的解放,讓人重新憑着不被異化的、健全的人格,與同類和與自然都分别建立一種全新的、深厚的、非外力誘發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目标是使人打破束縛的桎梏,摒棄幻想和不切實際之見,将自己轉化成能夠創造性地運用自身情感力和思想力的人。
社會主義培養人的獨立,使人有自己的主見;它相信人隻有&ldquo對自己的生存狀況負責,隻有他在處理與外部世界的每一項關系&mdash&mdash無論這關系是看、聽、嗅、嘗味、觸、思想、意願、愛欲,簡言之,隻有他肯定和展示了個人特征的所有組成部分&rdquo(馬克思語),才能真正站穩腳跟。
社會主義的目标是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這些社會主義者頗不同意馬克思和其他社會主義者經常重申的一套耳熟能詳的說辭,即最大程度獲取物質的願望是人類最基本的驅動力。
他們相信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使人将物質利益作為最強動力,社會主義則應該允許那些非物質動力各顯神通,将人從物質利益的奴役中解放出來。
(曾有人一方面譴責社會主義所謂的&ldquo唯物主義&rdquo,一方面又以唯有&ldquo利益驅動&rdquo方可促人竭盡所能的論調來批評社會主義,這些言論不失為人類自相矛盾能力的一個悲哀的注釋。
) 社會主義的目标是實現人的個體性,而非一緻性;它讓人擺脫經濟制約,不再将物質利益作為生活的主要關注點;它提倡所有人精誠團結的體驗,反對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操縱和控制。
社會主義的原則是将每個人本身作為生活的最終目的,人永遠不應将自己變成另一個人的工具。
社會主義創立的是這樣一個社會,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公民都積極負責地參與制定每一項決策;每個公民都能參與,因為其是一個人而不是一件物品,因為人有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合成的意見。
對社會主義而言,不唯窮困是一件壞事,富裕也是。
物質的貧乏使人無從過上人道豐足的生活。
而物質财富,有如權力,又能對人造成腐蝕。
财富會破壞人們原本生活中固有的分寸感和限度觀念;它使人制造出一種虛幻和幾近瘋狂的感覺,認為人是衆人中的&ldquo唯一&rdquo,不受其他人過的那種普通生活的制約。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