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人為重
關燈
小
中
大
仍受着某種操縱力影響去做一個完美的消費者,别人說喜歡什麼就喜歡什麼,而且還把這誤認為是自己原本的品位。
人被一些标語、建議和不真實的聲音反複沖擊,直至喪失了最後殘存的一點真實意識。
孩提時代,人的成長環境就不鼓勵去追求真實的信念。
人的頭腦因此也少有批判性思維,甚至少有真實的感受。
如此一來,唯一使其避免不可忍受的孤獨和失落的辦法,就是别人做什麼自己也跟着做什麼。
人無法作為一個主動的擔當者去體驗自身的能量和内心的富足,隻能作為一個積弱的&ldquo物體&rdquo,靠的是身外的力量,即其投入的生活物質所産生的力量。
人從自身異化出來,拜倒在自己雙手生産的物品腳下。
人向自己制造的東西、國家政權以及親自選出的領袖人物們鞠躬緻敬。
人自己的行為漸漸變成一股異化的力量,原應成為這股力量的主宰,現卻遭遇它的監管和反制。
曆史上,我們制造的物品從未像今天這樣整合在一起,裹挾着我們身外的客觀力量來戰勝我們的掌控、打敗我們的預期、徹底改寫我們的計算結果;這股合力成了決定我們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人造産品、機器、國家都一一成為現代人的膜拜對象,而這些膜拜對象又以一種異化的形式代表了人自己的生命力。
馬克思說得一點不錯,他認識到&ldquo所有身體的和心智的感覺之處都被所有這些異化的自我感覺所占據,被&lsquo擁有&rsquo的感覺所占據。
私有财産把我們變得如此愚蠢和低能,以至于物品必須等到我們擁有了它們的時候才屬于我們;也就是說,非得等到它們以資本的形式為我們所有,被我們吃、被我們喝,一句話,被我們消耗,才作數。
但無論擁有多少财富,我們仍然難逃困厄,蓋因我們雖然有很多,卻仍是渺小的&rdquo。
普通人最終失去了安全感,他們孤獨、壓抑,雖然吃穿不愁,卻無快樂可言。
生命對人并無意義;人朦胧地覺得生命的意義無法從那個唯一的&ldquo消費者&rdquo身份中去找尋。
人很難忍受既不快樂又無意義的生活,但事實是這個體系給人提供了無數逃避的途徑&mdash&mdash從電視節目到鎮定劑&mdash&mdash讓其忘卻正在失去生命中越來越多最可貴的東西。
盡管所有宣傳口号都說得頭頭是道,事實是我們正在快速地進入一個由官僚體系管轄的社會,這個體系管轄着的是大衆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人性消泯、精神頹廢。
我們制造出像人的機器,又制造出像機器的人。
半個世紀前,社會主義制度遭到最嚴重的诟病,即它導向統一的形式,官僚化管理、中央集權、無靈魂生活的唯物主義&mdash&mdash現在這一切都在資本主義制度中上演了。
我們大談自由和民主,然而越來越多的人不敢承擔自由的責任,反倒更樂得處于一種像肚子填飽的機器人那樣的奴役狀态;他們對民主也沒有信心,覺得還不如省點兒心讓政治專家去作決定。
我們利用收音機、電視機和報紙創造了一種廣布的傳媒系統。
然而民衆被傳媒系統誤導或灌輸,并不能如實了解政治和社會現狀。
我們的輿情具有相當程度的趨同性,若考慮到此一結果産生于恐懼和政治壓力,這就很容易理解了。
但其實我們的體制原本正是建立在人們擁有否決權,以及人們偏向多元表達意見的基礎上的,現在卻變得所有人都&ldquo自願地&rdquo舉雙手贊成。
意義含混、内容空泛的表述成了自由企業制國家的通則,而它們的反對者也采取同樣的策略。
後者稱為&ldquo人民民主&rdquo,前者稱多數獨裁者為&ldquo熱愛自由的民衆&rdquo&mdash&mdash如果他們結成政治同盟的話。
至于五千萬美國人罹受核武器攻擊的可能性,卻被輕描淡寫為&ldquo不惜一戰”而有人還用&ldquo一決勝負&rdquo來形容他們的勝利。
其實任何頭腦清楚的人都知道在核戰的大屠殺中,誰都不會成為赢家。
教育,不論是初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達到了一個峰值。
但人們即便是受到了更多的教育,他們的理性、判斷力和信念卻反而不如從前。
他們充其量提高了智力水平,但他們的理性,即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mdash&mdash看到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真正的支撐力所在&mdash&mdash的能力卻每況愈下。
思考日益脫離感受;人們對待盤踞在頭頂上核戰争威脅陰雲的容忍,說明已經到了必須質問現代人的精神是否仍然健全的時候了。
人,本應是自己所制造的機器的主人,現在卻變成了機器的奴仆。
但人生下來不是為了變成一件東西的;即便人享受着各種消費的滿足,其生命力卻不能長期處于一種閑置的狀态。
我們隻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重新成為機器的主人,将生産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目的。
生産是為了人的發展,否則受到壓制的生命能量就會變得混亂無序,以破壞的形式呈現出來。
不願死于無聊的人就會摧毀生命。
我們能否造就一種社會和經濟組織模式,使之為人的這種處境負起責任?如上所述,我們的産業系統,它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它所培養的人的關系,正是人類目前處境的始作俑者。
這并非說它有意要如此設計,亦并非個人的邪念為之,而是因為這個社會結構使得普通人在生活實踐中已經被塑造了這種性格。
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在二十世紀采用的系統和十九世紀相比判若雲泥&mdash&mdash它們的差異如此之大,恐怕難以歸為同一種名稱。
資金在巨型企業中的天量聚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進一步分離,強大工會的存在,國家對農業和部分工業的補貼
人被一些标語、建議和不真實的聲音反複沖擊,直至喪失了最後殘存的一點真實意識。
孩提時代,人的成長環境就不鼓勵去追求真實的信念。
人的頭腦因此也少有批判性思維,甚至少有真實的感受。
如此一來,唯一使其避免不可忍受的孤獨和失落的辦法,就是别人做什麼自己也跟着做什麼。
人無法作為一個主動的擔當者去體驗自身的能量和内心的富足,隻能作為一個積弱的&ldquo物體&rdquo,靠的是身外的力量,即其投入的生活物質所産生的力量。
人從自身異化出來,拜倒在自己雙手生産的物品腳下。
人向自己制造的東西、國家政權以及親自選出的領袖人物們鞠躬緻敬。
人自己的行為漸漸變成一股異化的力量,原應成為這股力量的主宰,現卻遭遇它的監管和反制。
曆史上,我們制造的物品從未像今天這樣整合在一起,裹挾着我們身外的客觀力量來戰勝我們的掌控、打敗我們的預期、徹底改寫我們的計算結果;這股合力成了決定我們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人造産品、機器、國家都一一成為現代人的膜拜對象,而這些膜拜對象又以一種異化的形式代表了人自己的生命力。
馬克思說得一點不錯,他認識到&ldquo所有身體的和心智的感覺之處都被所有這些異化的自我感覺所占據,被&lsquo擁有&rsquo的感覺所占據。
私有财産把我們變得如此愚蠢和低能,以至于物品必須等到我們擁有了它們的時候才屬于我們;也就是說,非得等到它們以資本的形式為我們所有,被我們吃、被我們喝,一句話,被我們消耗,才作數。
但無論擁有多少财富,我們仍然難逃困厄,蓋因我們雖然有很多,卻仍是渺小的&rdquo。
普通人最終失去了安全感,他們孤獨、壓抑,雖然吃穿不愁,卻無快樂可言。
生命對人并無意義;人朦胧地覺得生命的意義無法從那個唯一的&ldquo消費者&rdquo身份中去找尋。
人很難忍受既不快樂又無意義的生活,但事實是這個體系給人提供了無數逃避的途徑&mdash&mdash從電視節目到鎮定劑&mdash&mdash讓其忘卻正在失去生命中越來越多最可貴的東西。
盡管所有宣傳口号都說得頭頭是道,事實是我們正在快速地進入一個由官僚體系管轄的社會,這個體系管轄着的是大衆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人性消泯、精神頹廢。
我們制造出像人的機器,又制造出像機器的人。
半個世紀前,社會主義制度遭到最嚴重的诟病,即它導向統一的形式,官僚化管理、中央集權、無靈魂生活的唯物主義&mdash&mdash現在這一切都在資本主義制度中上演了。
我們大談自由和民主,然而越來越多的人不敢承擔自由的責任,反倒更樂得處于一種像肚子填飽的機器人那樣的奴役狀态;他們對民主也沒有信心,覺得還不如省點兒心讓政治專家去作決定。
我們利用收音機、電視機和報紙創造了一種廣布的傳媒系統。
然而民衆被傳媒系統誤導或灌輸,并不能如實了解政治和社會現狀。
我們的輿情具有相當程度的趨同性,若考慮到此一結果産生于恐懼和政治壓力,這就很容易理解了。
但其實我們的體制原本正是建立在人們擁有否決權,以及人們偏向多元表達意見的基礎上的,現在卻變得所有人都&ldquo自願地&rdquo舉雙手贊成。
意義含混、内容空泛的表述成了自由企業制國家的通則,而它們的反對者也采取同樣的策略。
後者稱為&ldquo人民民主&rdquo,前者稱多數獨裁者為&ldquo熱愛自由的民衆&rdquo&mdash&mdash如果他們結成政治同盟的話。
至于五千萬美國人罹受核武器攻擊的可能性,卻被輕描淡寫為&ldquo不惜一戰”而有人還用&ldquo一決勝負&rdquo來形容他們的勝利。
其實任何頭腦清楚的人都知道在核戰的大屠殺中,誰都不會成為赢家。
教育,不論是初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達到了一個峰值。
但人們即便是受到了更多的教育,他們的理性、判斷力和信念卻反而不如從前。
他們充其量提高了智力水平,但他們的理性,即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mdash&mdash看到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真正的支撐力所在&mdash&mdash的能力卻每況愈下。
思考日益脫離感受;人們對待盤踞在頭頂上核戰争威脅陰雲的容忍,說明已經到了必須質問現代人的精神是否仍然健全的時候了。
人,本應是自己所制造的機器的主人,現在卻變成了機器的奴仆。
但人生下來不是為了變成一件東西的;即便人享受着各種消費的滿足,其生命力卻不能長期處于一種閑置的狀态。
我們隻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重新成為機器的主人,将生産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目的。
生産是為了人的發展,否則受到壓制的生命能量就會變得混亂無序,以破壞的形式呈現出來。
不願死于無聊的人就會摧毀生命。
我們能否造就一種社會和經濟組織模式,使之為人的這種處境負起責任?如上所述,我們的産業系統,它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它所培養的人的關系,正是人類目前處境的始作俑者。
這并非說它有意要如此設計,亦并非個人的邪念為之,而是因為這個社會結構使得普通人在生活實踐中已經被塑造了這種性格。
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在二十世紀采用的系統和十九世紀相比判若雲泥&mdash&mdash它們的差異如此之大,恐怕難以歸為同一種名稱。
資金在巨型企業中的天量聚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進一步分離,強大工會的存在,國家對農業和部分工業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