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人為重

關燈
rdquo(un-American)。

     無論如何,就算我們和大多數人一樣自我安慰地假設,也許要不了幾代人,整個西方社會乃至全世界都會走向經濟富裕,這個問題依然存在:如果我們繼續前進在這條工業化系統的道路上,人類會變得怎樣,又會最終走向何方? 我們這個系統成功地解決了一些經濟的問題,但這些因素在引領我們解決人的問題時卻屢試屢敗。

    為了理解這一現象,有必要解析一下富有二十世紀特色資本主義的一些典型性質。

     資本的高度集中緻使超大型企業形成,管理這些企業的是層級森嚴的官僚制度。

    數目驚人的工人聚在一起工作,他們構成一部巨型生産機器的一部分;而這部機器一旦運轉,就必須運轉得暢順,沒有摩擦、沒有停頓。

    産業工人和職員變成機器上的一顆顆螺絲釘,他們的功能和活動由他們置身其中的整個組織結構來決定。

    在大企業,生産資料的法定所有權與經營權是分離的,業主已經不再重要。

    大企業由官僚氣十足的管理層營運,這些管理部門雖然法律意義上不擁有這家企業,但社會意義上實然。

    現在的職業經理人不具備老一輩企業主的品質&mdash&mdash個人主動性、膽識、冒險精神,卻沾染了一身的官僚習氣&mdash&mdash缺乏個性、缺乏激情、缺乏想象力、患得患失。

    他們既管物又管人,可是他們将與人的關系和與物的關系變成了同一種關系。

    管理層雖然沒有法定所有權,但他們實際上把持着企業;這些人事實上既沒有對股東負責,也沒有對企業中的員工負責。

    聽上去大公司掌握着最重要的生産行業,但真相是這些大公司被他們的最高層雇員操縱于股掌之中。

    這些龐大的公司企業控制了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也控制了政治和國家的命運,但其建制恰與民主程序南轅北轍:由跪倒在權力面前的人來代表毫無制約的權力。

     除了工業上的官僚,我們人口中的大多數還受到另一些官僚勢力的管轄。

    首先是來自政府的官僚勢力(包括軍隊的官僚勢力),它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影響和指導着幾百萬人的生活。

    而且工業官僚、軍隊官僚和政府官僚幾方面在行動上,尤其是人事上,越來越交織滲透。

    随着不斷擴張的巨型企業的出現,工會也發展成為一台大官僚機器,個人幾乎沒有表達意見的餘地。

    許多工會領導人本身就是企業管理官僚階層成員,與企業領導人同聲同氣。

     這些官僚人員均無計劃、無遠見,這是官僚管理的本質使然。

    當人被轉化為物品并像物品一樣被管轄,其管理者們本身也變成了物品;而物品是沒有意志、沒有遠見、沒有計劃的。

     由于對民衆實行了官僚化的管理,民主程序也蛻變為某種儀式。

    無論是一個大公司的股東大會、一次政治選舉,還是一次工會集會,無論是作出決策的當下,還是參與決策的形成過程,都幾乎看不到個人在其中的影響力。

    特别在政治領域,選舉更是越來越弱化為公民對兩組候選的職業政客之一表示偏好的投票;個人充其量隻能說這種&ldquo被管理&rdquo得到其同意而已。

    而讓民衆表達同意的手法卻充滿了誘導和操縱,結果最基本的決策&mdash&mdash那些關乎和平與戰争的外交政策&mdash&mdash便由小集團制定了,而這些小集團普通民衆幾乎都沒有聽說過。

     民主的政治理念,正如美國的開國之父們構想的那樣,并不純粹是政治理念。

    它們根植于一片精神傳統的土壤,從先知式的對救世主的信念而來,從福音書而來,從人道主義而來,從十八世紀啟蒙主義的先哲而來。

    所有這些理念和運動都圍繞着一個希望,那就是使人在發展進程中将自己從貧窮、愚昧、不公的環境下解放出來,建立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相處都呈現和諧、安甯、天下大同的社會。

    西方思想最突出的元素,就是人們一直相信曆史進程有一個目的,相信人能在曆史進程中日臻完善。

    這就是美國傳統賴以生存的土壤,也是美國人汲取力量和生機的源泉。

    然則這一人類和社會自我完善的理念現在實踐得如何?現在這一理念已經退化成了一個扁平的&ldquo進步&rdquo概念,其視野局限于生産越來越精美的物品,而不再代表那個處處洋溢着活力和創造力的人的今生。

    如今我們的諸多政治觀念已經遠離了它們的精神本源。

    它們變成一種權宜之計,衡量它們的标準也隻是能不能幫助我們将生活水平提得更高和使政治管理更有效而已。

    如果沒有了人們發自内心的支持和渴望作為基礎,政治觀念就徒剩一具空殼,權宜之計一聲令下便可被棄如敝屣。

     個人受到管控和操縱之處不止在生産領域,還在那個據稱是最能體現個人自由選擇的消費領域。

    不論消費的是食品、衣物、煙酒,還是電影或電視節目,商家都會啟用一種強有力的誘導機制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不斷培養消費者對新商品的嗜好,二是将這些嗜好引向産業中利潤最高的領域。

    資本在消費品産業的大規模投入以及幾家巨頭企業間的激烈競争注定不能聽憑消費行為自由發揮,商家也不會給消費者買多少和買什麼的自由選擇機會。

    必須不斷刺激消費者的食欲,并使得消費者的口味在商家的操控、調節、預測之中。

    人隻剩&ldquo消費者&rdquo這個身份,一味地吮吸,一味地希望消耗更多&ldquo更好&rdquo的東西。

     就在我們的經濟體制豐富了一個人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卻使其作為人的那部分生活日漸貧乏。

    盡管所有宣傳口号都在營造一個信仰上帝、關心理想和精神訴求的西方世界,但我們的體制卻培養了一種物質的文化和物質的人。

    在工作時間,這個人作為生産隊伍的一員受着企業的管轄,但在業餘時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