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知與祭司
關燈
小
中
大
為在整個恢弘的宇宙中,它偏偏褫奪了那部分使人沉思冥想的宇宙。
&rdquo羅素對于所謂人之罪惡的觀點在《非流行論文集》(UnpopularEssays,1950)還有過這樣一段精彩表述:&ldquo孩童,在傳統神學裡為撒旦的肢體,在教育改革者心目中又是身披神秘光照的天使,而他們到頭來轉化成了一個個小魔王&mdash&mdash不是神學上受到撒旦蠱惑的小魔王,而是科學上受到無意識蠱惑的弗洛伊德的小魔王。
必須指出的是,這些小魔王比起修士們所诟詈的更為邪惡;現代版的教科書裡,他們展示的那種奇妙而執着的對罪惡的想象,與昔日的聖安東尼(St.Anthony)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一切難道是最終的客觀真相麼?或者僅是成年人不能再對讨厭的孩童痛打一頓而臆想出來的補償?讓弗洛伊德的專家們去相互解答吧。
&rdquo最後再引一段羅素在《科學展望》(TheScientifcOutlook,1931)中的文字,俾讀者一睹這位人文主義思想家是如何深刻體驗生命中的愉悅的:&ldquo愛人、詩人、神秘主義的人,都比權力追求者擁有更大的滿足,這是後者所無法想象的。
權力追求者得周而複始地變換他們的手法以免受空虛感的折磨,而前三種人之所愛對象是恒久不變的。
我行将就木時,不會有枉過此生之憾。
我在暮色中見過紅赤的土地,晨光中見過晶瑩的露珠,霜天中見過閃耀的冰雪;我嗅到久旱後甘霖的氣息,我聽過風暴中的大西洋拍打着康沃爾郡花崗岩那種驚濤裂岸的轟鳴。
科學有可能将這些以及其他的愉悅賦予更多原本不曾欣賞到它們的人。
果真如此,我們便善用了科學的力量。
但是,就在科學離開了生命&mdash&mdash那種體現價值的生命&mdash&mdash的那一瞬間,它就不再值得稱道;無論它有多高明,無論它有多精巧,它都可能将人類帶上一條不歸路。
&rdquo 伯特蘭·羅素是一位學者,一個相信理性的人。
然而他和其他諸多以學術謀生的同行之間有何差異?學者眼中重要的事是以智性去理解世界。
他們确信人類的智力可以窮盡真相,世間沒有什麼東西非凡到不能被領悟。
他們對每一件不能在智性框架裡得到自圓其說的事情均持懷疑态度,但他們卻幼稚地對自己的科學方法從不懷疑。
比之人的上下求索所經曆的開悟過程,他們對自己的思維結果更感興趣。
羅素在他的《哲學論文集》中讨論實用主義時談及這一類智性的傳統規則,他認為:&ldquo實用主義對人的心智有着一種怡情的吸引力:它能找到這個星球表面所有想象得到的實物;它對進步充滿自信,對人類力量遭遇超越人類力量的制約則無所察覺;它熱衷戰鬥,即使參戰者冒着巨大風險,因為它對自己的戰無不勝從未生疑;它對宗教有着強烈需求,一如需要鐵路和電燈,但宗教對實用主義而言隻是一帖安慰劑和一個解決塵間事務的幫手,而不是為了提供一些超越人類的東西以滿足人類追求完美或無保留地崇敬的饑渴。
&rdquo 在羅素看來,理性思維和實用主義相反,所追求的不是一個确定的結果,而是一場冒險的探索,是一個自我解放和激發勇氣的行為。
理性使得思想者的意識更清醒、更活躍。
伯特蘭·羅素是一位有信仰的君子。
他的信仰不是神學概念上的信仰,而是相信理性的力量,相信人類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天堂。
他在《氫彈危及人類》(Man&rsquosPerilfromtheHydrogenBomb,1954)中寫道,人類存在迄今至多一百萬年的時間,以地質年代計,可謂短暫之極。
但人類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最近六千年來取得的成就,至少從我們目前了解的情形看,是宇宙曆史上前所未有的。
億萬斯年,日出日落,月圓月缺,繁星在夜空閃爍,隻有随着人類的出現,這些現象才得以理喻。
在天文學的廣袤世界,在原子的纖微世界,人類揭開了那些從前以為永遠無法知曉的秘密。
在藝術、文學和宗教領域,一些人展示出的情愫升華,惠及整個種類,使之值得留存。
難道因為人們隻考慮這個或那個集團的利益而幾乎沒人能夠考慮全人類的利益,這一切就都将結束于無價值的恐怖之中?難道我們人類如此缺乏智慧,缺乏公正博愛的能力,盲目到連最簡單的自我保全的指令都視而不見,以至于最後一項證明其愚蠢的&ldquo聰明&rdquo行為竟是将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全部趕盡殺絕?&mdash&mdash彼時,不唯人類遭遇滅頂之災,便是那些與共産主義或反共産主義罪名毫無幹涉的動物和植物也同罹此禍。
&ldquo我不能相信這将是人類的最終結局。
我希望人們暫且放下他們的争執靜心反思:如果他們允許自己存活下去,就有每一個理由期待未來的勝利無與倫比地超越過去的勝利。
如果我們願意選擇,前方路上我們可以選擇不斷增進我們的幸福、知識和智慧。
難道我們僅僅因為放不下那些争執而就此選擇死亡?我作為人類一員向人類的其他成員呼籲:謹記你們的人性,忘卻其餘。
如果你們能這麼做,前方是通向新天堂的坦途;如果你們不能這麼做,前方就是全世界的絕路。
&rdquo 這種信念深植于一種品質&mdash&mdash對生命的熱愛。
若是沒有這種品質,我們就難以深刻理解羅素的哲學和他的反戰言行了。
對許多人來說,這未必有什麼起眼之處;大家相信凡人都是愛生命的。
難道一個人生命受到威脅時,不是抓住每一個求生的機會麼?難道一個人不享受生活帶來的巨大樂趣和諸多興奮刺激麼? 首先我們要看到,人們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并不見得會抓住每一個求生的機會,否則就難以解釋他們在受到核武器屠殺的威脅時那種無動于衷的态度了。
其次人們混淆了興奮和愉悅這兩種感覺,混淆了緊張刺激和熱愛生命這兩個概念。
他們屬于&ldquo在豐盛的物質世界裡感覺不到幸福的人&rdquo。
事實上,人們稱頌資本主義的所有美德&mdash&mdash個人的原創力、敢于冒險、獨立性&mdash&mdash在西部人和流氓圈裡大體上還能找到,而在工業社會中早已銷聲匿迹了。
在官僚化和集約化的工業社會裡,越來越多的人,無論屬于何種政治
&rdquo羅素對于所謂人之罪惡的觀點在《非流行論文集》(UnpopularEssays,1950)還有過這樣一段精彩表述:&ldquo孩童,在傳統神學裡為撒旦的肢體,在教育改革者心目中又是身披神秘光照的天使,而他們到頭來轉化成了一個個小魔王&mdash&mdash不是神學上受到撒旦蠱惑的小魔王,而是科學上受到無意識蠱惑的弗洛伊德的小魔王。
必須指出的是,這些小魔王比起修士們所诟詈的更為邪惡;現代版的教科書裡,他們展示的那種奇妙而執着的對罪惡的想象,與昔日的聖安東尼(St.Anthony)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一切難道是最終的客觀真相麼?或者僅是成年人不能再對讨厭的孩童痛打一頓而臆想出來的補償?讓弗洛伊德的專家們去相互解答吧。
&rdquo最後再引一段羅素在《科學展望》(TheScientifcOutlook,1931)中的文字,俾讀者一睹這位人文主義思想家是如何深刻體驗生命中的愉悅的:&ldquo愛人、詩人、神秘主義的人,都比權力追求者擁有更大的滿足,這是後者所無法想象的。
權力追求者得周而複始地變換他們的手法以免受空虛感的折磨,而前三種人之所愛對象是恒久不變的。
我行将就木時,不會有枉過此生之憾。
我在暮色中見過紅赤的土地,晨光中見過晶瑩的露珠,霜天中見過閃耀的冰雪;我嗅到久旱後甘霖的氣息,我聽過風暴中的大西洋拍打着康沃爾郡花崗岩那種驚濤裂岸的轟鳴。
科學有可能将這些以及其他的愉悅賦予更多原本不曾欣賞到它們的人。
果真如此,我們便善用了科學的力量。
但是,就在科學離開了生命&mdash&mdash那種體現價值的生命&mdash&mdash的那一瞬間,它就不再值得稱道;無論它有多高明,無論它有多精巧,它都可能将人類帶上一條不歸路。
&rdquo 伯特蘭·羅素是一位學者,一個相信理性的人。
然而他和其他諸多以學術謀生的同行之間有何差異?學者眼中重要的事是以智性去理解世界。
他們确信人類的智力可以窮盡真相,世間沒有什麼東西非凡到不能被領悟。
他們對每一件不能在智性框架裡得到自圓其說的事情均持懷疑态度,但他們卻幼稚地對自己的科學方法從不懷疑。
比之人的上下求索所經曆的開悟過程,他們對自己的思維結果更感興趣。
羅素在他的《哲學論文集》中讨論實用主義時談及這一類智性的傳統規則,他認為:&ldquo實用主義對人的心智有着一種怡情的吸引力:它能找到這個星球表面所有想象得到的實物;它對進步充滿自信,對人類力量遭遇超越人類力量的制約則無所察覺;它熱衷戰鬥,即使參戰者冒着巨大風險,因為它對自己的戰無不勝從未生疑;它對宗教有着強烈需求,一如需要鐵路和電燈,但宗教對實用主義而言隻是一帖安慰劑和一個解決塵間事務的幫手,而不是為了提供一些超越人類的東西以滿足人類追求完美或無保留地崇敬的饑渴。
&rdquo 在羅素看來,理性思維和實用主義相反,所追求的不是一個确定的結果,而是一場冒險的探索,是一個自我解放和激發勇氣的行為。
理性使得思想者的意識更清醒、更活躍。
伯特蘭·羅素是一位有信仰的君子。
他的信仰不是神學概念上的信仰,而是相信理性的力量,相信人類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天堂。
他在《氫彈危及人類》(Man&rsquosPerilfromtheHydrogenBomb,1954)中寫道,人類存在迄今至多一百萬年的時間,以地質年代計,可謂短暫之極。
但人類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最近六千年來取得的成就,至少從我們目前了解的情形看,是宇宙曆史上前所未有的。
億萬斯年,日出日落,月圓月缺,繁星在夜空閃爍,隻有随着人類的出現,這些現象才得以理喻。
在天文學的廣袤世界,在原子的纖微世界,人類揭開了那些從前以為永遠無法知曉的秘密。
在藝術、文學和宗教領域,一些人展示出的情愫升華,惠及整個種類,使之值得留存。
難道因為人們隻考慮這個或那個集團的利益而幾乎沒人能夠考慮全人類的利益,這一切就都将結束于無價值的恐怖之中?難道我們人類如此缺乏智慧,缺乏公正博愛的能力,盲目到連最簡單的自我保全的指令都視而不見,以至于最後一項證明其愚蠢的&ldquo聰明&rdquo行為竟是将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全部趕盡殺絕?&mdash&mdash彼時,不唯人類遭遇滅頂之災,便是那些與共産主義或反共産主義罪名毫無幹涉的動物和植物也同罹此禍。
&ldquo我不能相信這将是人類的最終結局。
我希望人們暫且放下他們的争執靜心反思:如果他們允許自己存活下去,就有每一個理由期待未來的勝利無與倫比地超越過去的勝利。
如果我們願意選擇,前方路上我們可以選擇不斷增進我們的幸福、知識和智慧。
難道我們僅僅因為放不下那些争執而就此選擇死亡?我作為人類一員向人類的其他成員呼籲:謹記你們的人性,忘卻其餘。
如果你們能這麼做,前方是通向新天堂的坦途;如果你們不能這麼做,前方就是全世界的絕路。
&rdquo 這種信念深植于一種品質&mdash&mdash對生命的熱愛。
若是沒有這種品質,我們就難以深刻理解羅素的哲學和他的反戰言行了。
對許多人來說,這未必有什麼起眼之處;大家相信凡人都是愛生命的。
難道一個人生命受到威脅時,不是抓住每一個求生的機會麼?難道一個人不享受生活帶來的巨大樂趣和諸多興奮刺激麼? 首先我們要看到,人們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并不見得會抓住每一個求生的機會,否則就難以解釋他們在受到核武器屠殺的威脅時那種無動于衷的态度了。
其次人們混淆了興奮和愉悅這兩種感覺,混淆了緊張刺激和熱愛生命這兩個概念。
他們屬于&ldquo在豐盛的物質世界裡感覺不到幸福的人&rdquo。
事實上,人們稱頌資本主義的所有美德&mdash&mdash個人的原創力、敢于冒險、獨立性&mdash&mdash在西部人和流氓圈裡大體上還能找到,而在工業社會中早已銷聲匿迹了。
在官僚化和集約化的工業社會裡,越來越多的人,無論屬于何種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