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之于馬克思理論的應用

關燈


    [6]無意識與意識一樣,也是一個社會現象,取決于&ldquo社會濾網&rdquo的篩選&mdash&mdash大部分真實的人類體驗從無意識到意識的上升途中被過濾了。

    這一&ldquo社會濾網&rdquo主要包括語言、邏輯和社會禁忌;它被各種意識形态(經過了合理化)打扮起來,使人主觀上感到自己所體驗的是真實的。

    但在現實中,這些意識形态隻是經由社會生産出、并在社會上共同分享的虛幻意境。

    這種對意識以及壓抑機制的解釋可以通過經驗主義觀察來證明馬克思&ldquo社會存在決定意識&rdquo的論斷是确當的。

     這些讨論的結果引出弗洛伊德教義主導和馬克思教義主導的精神分析的理論上的另一差異。

    弗洛伊德認為實際産生壓抑的原因&mdash&mdash受壓抑的最重要内容為亂倫的欲望&mdash&mdash是出于對閹割的恐懼。

    我的看法與此相反,我認為在個人與社會層面上,人最深的恐懼是與他的同伴徹底隔絕、被同伴完全排斥。

    與之相比,甚至死亡的恐懼都要來得容易承受。

    社會拿這種放逐來進行威脅,讓人強制接受它的壓抑指令。

    如果你拒絕否認某些壓抑體驗的存在,你就受到孤立而失去歸屬感,你無法發生關聯,你會瀕臨精神錯亂的邊緣。

    (精神錯亂的特征其實是一種完完全全不能和外部世界發生關聯的病态。

    ) 馬克思主義者通常推斷在人的背後起指導作用的是經濟勢力及其政治代表物。

    精神分析研究表明這一概念失之狹隘。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無論最原始的社會還是最進步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具備某種激情奮争的潛能。

    這種人類潛能作為一個整體,是由每一個富有特色的既定社會的經濟和各種社會合力塑造而成的。

    這些社會集成力量産生一種特定的社會無意識,亦在壓抑的因素和某些既定的個人需求之間引發特定的沖突,而那些既定的個人需求正是一個精神健全者正常發揮其功能的關鍵,如某種程度的自由、激勵、生活的興趣、幸福等等。

    如前所述,革命的産生其實不僅表達了新的生産力的訴求,也表達了人性中受到壓抑的成分的訴求,隻有在兩者結合的條件下,革命方能成功。

    壓抑,無論由個人情況造成還是社會環境造成,都使一個人扭曲,使其分裂,喪失完整的人性。

    意識代表了由某個既定社會決定的&ldquo社會人”無意識則代表了我們中的普通人,那些善惡兼備的完整的人,證明了泰倫斯(Terence)的名言:&ldquo我相信: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rdquo(&ldquoIbelievethatnothinghumanisalientome.&rdquo)(巧的是馬克思亦偏愛此語。

    ) 具有深度的心理學還為一個問題提供了某種思路,這就是人性的本質,它在馬克思理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但馬克思本人并未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一方面,特别是在1844年之後,馬克思不想用形而上學的、離開曆史事實的方法去闡述這個問題&mdash&mdash幾千年來許多統治者使用着&ldquo人的本質&rdquo的概念,每一個統治者都力圖證明他們的規章和法律針對的是亘古不變的&ldquo人性&rdquo。

    另一方面,馬克思又反對一種相對論的觀點,把人之降世看作一張白紙,每種文化都可以描摹它的文本。

    如果這是真實的,又何以解釋這種普遍現象,即一個既定社會倘若用強力迫使它的成員按既定形式生存,其間人必定會不停反抗?但假設馬克思心目中沒有一個能夠使&ldquo缺陷&rdquo成為可能的&ldquo人性的原型&rdquo,那他在《資本論》中運用&ldquo有缺陷的人&rdquo的概念時又基于什麼?對于人的本質,一個基于心理學分析的論斷是,從古往今來一以貫之的實體的意義上說,&ldquo人的本質&rdquo是不存在的。

    我認為,答案可以向這樣的事實去尋求,即人的本質正存在于&ldquo囿于自然&rdquo和&ldquo超越自然&rdquo這樣一對矛盾中:一方面人來到這個世界不是出于自身意志,離開這個世界又違背其意志,時間和地點都是偶然的;另一方面人超越自然不是憑本能的賦予,而是憑其具有意識這樣的事實&mdash&mdash對自己的認識、對其他人的認識、對過去的認識、對現在的認識。

    人,這個&ldquo自然的怪胎&rdquo,若非找到一種新的統一形式來解決矛盾,就會感到無法忍受的孤獨。

    人的生存之道的這種根本對立促使其去尋求一個化解矛盾的方案,去尋求那個其一面世就受到生活拷問的答案。

    關于如何實現統一的問題,有幾個可以确定但不完美的選擇。

    人可以倒退回動物的狀态,放棄屬于人的功能(如理性和愛),變成奴隸或奴隸主,将自己物化,通過這些方法都能統一上述矛盾;但人也有另一個方法,即将所特有的能力發揮到這樣一種程度,俾其成為一個自由的人&mdash&mdash不僅是一個掙脫鎖鍊的自由人,而且是一個把盡情發揮所有潛力當作人生目标的自由人,一個将生存之道系于自身創造力的自由人&mdash&mdash由是達成自己和其他同類的新的統一,以及和自然的新的統一。

    人的&ldquo進步動力&rdquo并非與生俱來,而是應其解決生存矛盾之需求所驅策,這種矛盾在人類發展的每個新階段都會反複出現。

    這種矛盾,或者說人的各種不同的、相反的可能性,構成了人的本質。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權作引玉之磚,将一種辯證及人本導向的精神分析法作為一個重要觀點介入馬克思學說。

    我相信馬克思主義需要上述定義的心理學理論,精神分析也需要結合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學說。

    如此綜合将使這兩個研究領域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