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之于馬克思理論的應用

關燈
國,亦有百分之四十人口的生活達不到&ldquo富足&rdquo程度)。

    但對于社會主義經濟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而言,頭等大事是要随時警惕最優化消費目标輕易滑向最大化消費目标的危險。

    社會主義理論家的任務是研究人類需求的本質,找出劃分兩類不同需求的标準:一類是滿足人們處于思維活躍、感官靈敏狀态的真正的需求;另一類則是資本主義打造的人為的需求,後者傾向削弱人的意志,使人更容易倦怠,被自己的物質欲念束縛。

     我在此強調的不是限制生産,而是說當個人消費的最優化需求得以實現之後,應該将更多的生産手段投向社會消費的層面,如學校、圖書館、劇場、公園、醫院、公共交通,等等。

    高度工業化國家不斷增長的個人消費意味着競争、貪婪、嫉妒這些意念不單由擴大私有财産引發,也由毫無節制的私人消費引發。

    社會主義理論家必須着眼于這樣的事實,即人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旨在建立一個工業社會,其生産模式的服務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培養全能人,而不是培養消費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适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工業社會。

     有一些經驗主義的方法可以幫助進行社會性格的研究。

    這類研究的目的,是探明不同類型的性格綜合體在一個總人口内和其在各個階級中的發生情況,在綜合體内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深度,以及那些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新的或對立的因素。

    所有這些變量使人能對現存性格結構的力度、演變進程,以及促其變異的手段等等得到一種深入内在的見識。

    這種見識對從農業向工業轉型的國家來說無疑十分重要,對探讨從資本主義或國家資本主義環境&mdash&mdash即異化的環境&mdash&mdash向真正的社會主義環境轉型的工人問題來說,同樣十分重要。

    再者,這些研究可以作為政治行動的各種指引。

    我隻要了解民意調查中群衆所确定的政治&ldquo輿論&rdquo,就能判斷他們在近期可能如何行動。

    如果我想了解諸如種族主義、主戰或主和思維等精神力的強度(此刻未必在意識層面彰顯),社會性格研究就能見微知著地看出這種潛在支持的程度和方向;這些精神力足以操控社會進程,并隻有在某個時期之後才得以彰顯。

    [4] 限于篇幅,本文不克詳盡讨論如何獲得上述性格數據的各種方法。

    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避免犯這樣的錯誤:将某些意識形态(經過了合理化)誤作(通常是無意識的)内心現實的表達。

    其中一種被證明是十分可取的方法叫做開放式自由回答問卷調查,它的答案可以透露答卷人未措意的或無意識的想法。

    在回答&ldquo誰是您欽佩的曆史人物?&rdquo問題時,我們就可以比較這樣兩組答案:一組是&ldquo亞曆山大大帝、尼祿、馬克思和列甯&rdquo,另一組是&ldquo蘇格拉底、巴斯德、馬克思和列甯&rdquo。

    據此我們推斷給出第一組答案者尊崇的是強權政治和絕對控制的人,而給出第二組答案者尊崇那些為生活本身目的而奮鬥。

    造福于人類的人。

    通過采用寬泛的投射問卷調查,即有可能勾勒出關于某人性格結構的一幅八九不離十的畫面。

    [5]其他投射測試(projectivetests)包括對感興趣的笑話、歌曲、故事及其他可觀察的行為進行分析(對精神分析觀察而言,不起眼的&ldquo小動作&rdquo尤為重要),這些測試數據均有助于獲得正确的結果。

    在方法上,研究的主要重點應放在生産模式及其相應的階級層理,放在最具深遠影響力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綜合體,以及這兩組數據之間的關系上。

    應用階級層理的取樣,調查人數不必達到一千人,就可以看出整個族别或大型社會階級的概貌。

     分析的社會心理學另一重要方面是弗洛伊德稱為&ldquo無意識&rdquo的概念。

    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無意識主要關注的是個體的壓抑機制,而結合馬克思理論的社會心理學學者最關心的問題應該是&ldquo社會無意識&rdquo。

    這一概念指的是在各種大型群體中常見的内心現實受到壓抑的情況。

    每一個社會都想方設法不讓它的成員,或某個特定階級的成員,覺察到某些沖動,因為在他們進入意識層面時,這些沖動足以導緻&ldquo危險的&rdquo社會思潮或行為。

    這時社會必然啟動有效的審查機制,但審查印出來的文字或說出來的話為時已晚,應該防思想之患于未然,亦即是說,要對危險的意識進行抑制。

    當然,社會無意識的内容因社會結構形式不同而大異其趣:冒進、反叛、依賴、孤獨、憂愁、厭倦,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受壓抑的沖動必須一直保持在壓抑狀态,并以否定的,或者肯定其反面的意識形态取而代之。

    在當今大工業社會裡,意識形态教育那個倦怠的、煩躁的、苦惱的人,讓其覺得自己是幸福的,生活充滿樂趣。

    其他社會裡,意識形态則教育那個被剝奪了思想和言論自由的人,讓其覺得幾乎已經處于最完美的自由狀态,即使當時隻有其領導才能以所謂的自由名義說話。

    某些體制壓抑人們熱愛生活,卻培植人們鐘情财富。

    另一些體制壓抑人們對異化的意識,而宣揚&ldquo社會主義國家沒有異化&rdquo的說教。

     還有一種方法解釋無意識現象,即黑格爾和馬克思所說的,當人産生幻覺,以為自己在自由地作出決定時,其實是各種強制力量形成一個整體作用在人的背後作祟;或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ldquo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經濟人,在冥冥中支配其提出的目标。

    &rdquo對斯密而言,這隻看不見的手還算是一隻善意的手,對馬克思而言(弗洛伊德亦同)這隻手則極其危險,必須去除它的僞裝,以解除它的效力。

    意識是一個社會現象,馬克思認為很大程度上意識是虛假的,它不過是壓抑的影響力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