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之于馬克思理論的應用
關燈
小
中
大
運可能無可挑剔,但是在無意識的層面,他是不滿的;這種不滿醞釀着某種要素,使其傾向于并最終改變造成缺陷的社會模式。
如果不能這麼做,人所處的那個有着特殊病原的社會就會逐步消亡。
當新的生産力與社會組織的舊有模式發生矛盾時,會觸發社會變遷和革命,但不限于此;當非人道的社會環境和人類不可改變的各項需求發生矛盾時,同樣會觸發社會變遷和革命。
人可以接受加諸其身的幾乎任何事,但仍有一個臨界點。
人為自由而戰的曆史最有力地證明了這一原理。
社會性格的概念不僅是一個引發普遍觀察的理論上的概念,它在經驗主義的各種研究&mdash&mdash旨在找出一個既定社會或社會階級中不同類型的社會性格的發生情況&mdash&mdash亦體現出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假定&ldquo農民性格&rdquo被定義為個人主義的、善于囤積貯藏的、頑固的、難以在合作中被取悅的、極少時間觀念和守時概念的,這一各種特征的綜合體絕非簡單加總,而是一個充滿能量的結構。
如果有外力企圖改變這一結構,便會遭到激烈的抵抗,形式由強硬的暴力到沉默的蓄意阻撓都可能;即便賦予他們經濟上的好處亦不容易産生改變效果。
這一綜合特征的存在是因為他們有着共同的生産模式,這種生産模式在農民的生活中已經延續了數千年。
另一個例子是式微的下層中産階級,不論是使希特勒上台的下中層,還是美國南部貧困的白人。
這個階級缺乏文化上任何正面的激勵機制,他們對自己的處境怨天尤人,他們被前行的社會洪流遺落在後,他們對那些破壞了自己一度擁有的自豪形象的人們充滿仇恨,于是滋生出了一種向往死亡(戀屍)的、對血和土産生強烈病态固戀的,以及強烈族群自戀(後者表現為狂熱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混合性格綜合體。
[3]最後一個例子:産業工人的性格結構包含準時、遵守制度、具備團隊合作精神等要素,這些是一個産業工人有效行使其功能的最起碼的綜合素質。
(其他一些差異,如依賴或獨立、興趣或冷漠、主動或被動,在目前的結構中都忽略未計,雖然它們對現在乃至将來的工人性格構成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
) 社會性格概念最重要的應用,在于将馬克思展望的一個未來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社會性格和十九世紀的旨在占有資産和财富的資本主義社會性格區别開來,并和二十世紀(不論是資本主義還是共産主義)的社會性格區别開來,最後這種社會性格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裡,已史無前例地普遍成為一種消費人(homoconsumens)。
消費人的主要目标首先不是擁有物質,而是消費越來越多的物質,以此彌補内心的空虛、怠鈍、孤獨、焦慮。
在一個以巨型企業和龐大的工業、政府和工會官僚政治為特征的社會,失去對工作環境控制能力的個人感到的是無奈、孤立、厭倦、煩躁。
與此同時,有着盈利需求的大型消費産業通過媒體廣告将其變成了一個饕餮之徒,一個對消費貪得無厭的人,把一切都視作消費品,從煙、酒到性生活、電影、電視、旅行,甚至連教育、書籍、講座都不能幸免。
人為的新式需求不斷湧現,人的品位已經受到操縱。
消費人性格更極端的表現形式是一類著名的精神病理學現象。
在抑郁症或焦慮症的病例中,不難發現患者以暴飲暴食、瘋狂購物、酗酒等行為來代償隐匿在深處的内心壓抑和焦慮。
弗洛伊德将對消費抱有強烈欲望的某種極端形式稱為&ldquo口欲接受性格&rdquo,這種形式在今天的大工業社會裡正在成為占主要地位的精神力。
消費人被幸福的幻覺籠罩,在無意識裡則深陷無聊和倦怠不能自拔。
對機器的控制能力越強,對作為人類的自己的控制能力就越弱;消費得越多,就越像一個奴隸,被産業系統制造和操縱的日益膨脹的需求縛住手腳。
消費人将刺激和興奮誤作愉悅和幸福,将物質舒适誤作生機活力,滿足貪求無度的欲望成了生活的意義,為滿足欲望而奮鬥變為一門新的宗教。
消費的自由成了人類自由的核心。
這一消費精神與馬克思展望的社會主義社會精神背道而馳。
馬克思清楚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危險。
他的目标是這樣一個社會:人不追求有很大一筆财富,或用很大一筆财富,但人本身就是很大一筆财富。
他要将人從物欲的鎖鍊中解脫出來,這樣人可以時刻保持清醒、保持活躍、保持敏感,而不會成為貪欲的奴隸。
&ldquo生産過多有用之物,&rdquo馬克思寫道,&ldquo導緻産生過多無用之人。
&rdquo他要消除極端貧困,因為貧困妨礙人的全面成長;他還要消除極端富裕,因為人會變成貪欲的囚徒。
他的目标不是消費的最大化,而是消費的最優化。
最優化消費保證人能滿足其真正需求,那是使其過上更為完整而豐滿的生活的手段。
資本主義精神以滿足物欲為目标,而共産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它們的計劃經濟,應該可以抑制人的物欲,但曆史上的諷刺事件之一,恰是前者正在戰勝後者。
這一過程自有其邏輯。
在歐洲一些相對貧窮的國家中,雖然共産主義思想取得勝利,但是資本主義的物質成功地對這些國家産生了巨大影響,社會主義的勝利變成了在社會主義的精神框架内與資本主義采取一樣的手法來進行成功的競争。
社會主義處于一種瀕危的境地,即它們正在倒退為一種機制,其主要目标就是使貧窮國家比資本主義國家更快實現工業化;他們追求的是一個發展經濟生産的社會,而非發展人的社會。
這種發展觀由蘇聯共産主義社會進一步坐實:他們接受的是馬克思&ldquo唯物主義&rdquo的一種粗糙版本,卻效法資本主義國家所為,與以馬克思為最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人本主義精神傳統漸行漸遠。
毋庸諱言,社會主義國家尚未解決滿足其人口合理的物質需求的問題(即便在美
如果不能這麼做,人所處的那個有着特殊病原的社會就會逐步消亡。
當新的生産力與社會組織的舊有模式發生矛盾時,會觸發社會變遷和革命,但不限于此;當非人道的社會環境和人類不可改變的各項需求發生矛盾時,同樣會觸發社會變遷和革命。
人可以接受加諸其身的幾乎任何事,但仍有一個臨界點。
人為自由而戰的曆史最有力地證明了這一原理。
社會性格的概念不僅是一個引發普遍觀察的理論上的概念,它在經驗主義的各種研究&mdash&mdash旨在找出一個既定社會或社會階級中不同類型的社會性格的發生情況&mdash&mdash亦體現出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假定&ldquo農民性格&rdquo被定義為個人主義的、善于囤積貯藏的、頑固的、難以在合作中被取悅的、極少時間觀念和守時概念的,這一各種特征的綜合體絕非簡單加總,而是一個充滿能量的結構。
如果有外力企圖改變這一結構,便會遭到激烈的抵抗,形式由強硬的暴力到沉默的蓄意阻撓都可能;即便賦予他們經濟上的好處亦不容易産生改變效果。
這一綜合特征的存在是因為他們有着共同的生産模式,這種生産模式在農民的生活中已經延續了數千年。
另一個例子是式微的下層中産階級,不論是使希特勒上台的下中層,還是美國南部貧困的白人。
這個階級缺乏文化上任何正面的激勵機制,他們對自己的處境怨天尤人,他們被前行的社會洪流遺落在後,他們對那些破壞了自己一度擁有的自豪形象的人們充滿仇恨,于是滋生出了一種向往死亡(戀屍)的、對血和土産生強烈病态固戀的,以及強烈族群自戀(後者表現為狂熱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混合性格綜合體。
[3]最後一個例子:産業工人的性格結構包含準時、遵守制度、具備團隊合作精神等要素,這些是一個産業工人有效行使其功能的最起碼的綜合素質。
(其他一些差異,如依賴或獨立、興趣或冷漠、主動或被動,在目前的結構中都忽略未計,雖然它們對現在乃至将來的工人性格構成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
) 社會性格概念最重要的應用,在于将馬克思展望的一個未來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社會性格和十九世紀的旨在占有資産和财富的資本主義社會性格區别開來,并和二十世紀(不論是資本主義還是共産主義)的社會性格區别開來,最後這種社會性格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裡,已史無前例地普遍成為一種消費人(homoconsumens)。
消費人的主要目标首先不是擁有物質,而是消費越來越多的物質,以此彌補内心的空虛、怠鈍、孤獨、焦慮。
在一個以巨型企業和龐大的工業、政府和工會官僚政治為特征的社會,失去對工作環境控制能力的個人感到的是無奈、孤立、厭倦、煩躁。
與此同時,有着盈利需求的大型消費産業通過媒體廣告将其變成了一個饕餮之徒,一個對消費貪得無厭的人,把一切都視作消費品,從煙、酒到性生活、電影、電視、旅行,甚至連教育、書籍、講座都不能幸免。
人為的新式需求不斷湧現,人的品位已經受到操縱。
消費人性格更極端的表現形式是一類著名的精神病理學現象。
在抑郁症或焦慮症的病例中,不難發現患者以暴飲暴食、瘋狂購物、酗酒等行為來代償隐匿在深處的内心壓抑和焦慮。
弗洛伊德将對消費抱有強烈欲望的某種極端形式稱為&ldquo口欲接受性格&rdquo,這種形式在今天的大工業社會裡正在成為占主要地位的精神力。
消費人被幸福的幻覺籠罩,在無意識裡則深陷無聊和倦怠不能自拔。
對機器的控制能力越強,對作為人類的自己的控制能力就越弱;消費得越多,就越像一個奴隸,被産業系統制造和操縱的日益膨脹的需求縛住手腳。
消費人将刺激和興奮誤作愉悅和幸福,将物質舒适誤作生機活力,滿足貪求無度的欲望成了生活的意義,為滿足欲望而奮鬥變為一門新的宗教。
消費的自由成了人類自由的核心。
這一消費精神與馬克思展望的社會主義社會精神背道而馳。
馬克思清楚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危險。
他的目标是這樣一個社會:人不追求有很大一筆财富,或用很大一筆财富,但人本身就是很大一筆财富。
他要将人從物欲的鎖鍊中解脫出來,這樣人可以時刻保持清醒、保持活躍、保持敏感,而不會成為貪欲的奴隸。
&ldquo生産過多有用之物,&rdquo馬克思寫道,&ldquo導緻産生過多無用之人。
&rdquo他要消除極端貧困,因為貧困妨礙人的全面成長;他還要消除極端富裕,因為人會變成貪欲的囚徒。
他的目标不是消費的最大化,而是消費的最優化。
最優化消費保證人能滿足其真正需求,那是使其過上更為完整而豐滿的生活的手段。
資本主義精神以滿足物欲為目标,而共産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它們的計劃經濟,應該可以抑制人的物欲,但曆史上的諷刺事件之一,恰是前者正在戰勝後者。
這一過程自有其邏輯。
在歐洲一些相對貧窮的國家中,雖然共産主義思想取得勝利,但是資本主義的物質成功地對這些國家産生了巨大影響,社會主義的勝利變成了在社會主義的精神框架内與資本主義采取一樣的手法來進行成功的競争。
社會主義處于一種瀕危的境地,即它們正在倒退為一種機制,其主要目标就是使貧窮國家比資本主義國家更快實現工業化;他們追求的是一個發展經濟生産的社會,而非發展人的社會。
這種發展觀由蘇聯共産主義社會進一步坐實:他們接受的是馬克思&ldquo唯物主義&rdquo的一種粗糙版本,卻效法資本主義國家所為,與以馬克思為最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人本主義精神傳統漸行漸遠。
毋庸諱言,社會主義國家尚未解決滿足其人口合理的物質需求的問題(即便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