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之于馬克思理論的應用
關燈
小
中
大
某些特定淵源的精神能量。
在他的口欲期、肛門期、性器期的性格概念中,弗洛伊德推出了一套人類性格的新模型,将人的行為解釋成獨特的激情奮争的結果。
弗氏假定這些激情奮争的方向和強度是孩提時代在&ldquo引發性欲的區域&rdquo(口唇、肛門、性器)中發生相關體驗的結果,除了體質上的因素外,父母的行為是導緻這種性欲發展的主要原因。
社會性格的概念指代一個群體共有的性格結構的基體。
它假定形成社會性格的最根本因素是生活實踐,即由生産模式及其相應的社會層理構成。
社會性格是精神能量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結構,它可在任何一個既定社會塑造,目的是對這個既定社會的功能有所助益。
每個普通人想做和應該做的工作保持一緻,這樣社會就得以利用人的能量按其目的正常運作。
在社會進程中,人的能量隻有一部分作為簡單的體力能量體現(如勞動者的耕田或築路),而另一部分則通過精神能量的特殊形式體現。
一個靠攻擊和掠奪其他部落為生的原始社會成員必須擁有一種鬥士的性格,對戰争、殺戮、搶劫表現亢奮。
而平和的、從事農耕的部落成員則反對暴力,所以他們更傾向于互助合作。
封建社會隻有在它的成員努力做到對權勢百依百順、對上級官宦尊崇有加時才會運作良好。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們渴望工作、遵紀守時、以掙錢為要務,以通過生産和交換獲得利潤為生活主旨,隻有在這種情形下,社會才能興盛。
在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需要人們樂于積蓄,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則需要人們熱衷花錢和消費。
社會性格是這樣一種形式,它塑造人的能量,使之在社會進程中作為一種生産力發揮作用。
社會性格通過該社會一切可動用的影響手段來不斷強化,這些手段包括教育系統、宗教、文學、歌曲、玩笑、習俗,尤其是父母培養孩子的方法。
這最後一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個人的性格結構在人們五至六歲的孩提時代很大程度上已經成型。
而傳統精神分析學家認為父母的影響本質上不是一種個人的或偶然的行為。
父母是主要的社會動因(agentsofsociety),既通過他們自身的性格又通過他們的教育方法起作用;各對父母的作用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這些差異通常不會減少他們在創造一個共同向往的社會性格基體過程中的影響力。
在任何既定社會,通過生活實踐塑造社會性格這種概念的形成有一個條件,即對弗洛伊德性欲理論的修正;性欲理論是弗氏性欲概念的基礎,它又以機械論概念為基礎:人像一部機器,性欲是其除了自我保護驅動機制以外的能量來源,由&ldquo快樂原則&rdquo調節,将過盛的性欲張力降至正常水平。
我對弗氏這一概念一直試圖提出不同的見解,指出(《為自己的人》)首先作為一種社會化存在的人,其種種努力都是為了滿足與周圍事物一緻的&ldquo同化&rdquo需求和與周圍人一緻的&ldquo社會化&rdquo需求而展開的,而他所在的社會結構又決定了占據他主要激情的&ldquo同化&rdquo與&ldquo社會化&rdquo的種種形式。
這個概念上,人的性格形成乃出自他的奮鬥激情&mdash&mdash以他人與自然為目标,以及與世界關聯的需求。
社會性格的概念回應了馬克思理論中未能徹底解釋的一些重要問題。
為什麼一個社會能夠成功俘獲大多數成員的忠心&mdash&mdash即便這些成員已經飽受體制之苦,即便理性已經告訴他們效忠這個社會最終會戕害自身?作為人類,他們為什麼不能看清他們的真正利益,而被那些由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态影響力和洗腦運動炮制出來的虛假利益所迷惑?為什麼他們對階級狀況的意識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意識不像馬克思所期望的那樣發生應有作用?問題的答案就藏在社會性格的現象中。
一個社會一旦成功塑造了普通百姓的性格結構,讓一個人愛上其不得不做的事,人就會對社會強加的條件無怨無悔。
正如易蔔生筆下的一個人物所言,&ldquo他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因為他隻想那些他能做的事。
&rdquo毋庸置疑,一種社會性格如果說隻會滿足于逆來順受,它就是一種有缺陷的性格。
但不論是否有缺陷,一個社會需要唯唯諾諾的人來使其運作的話,這種性格就完全達到了目的。
社會性格的概念也可以用來解釋一個社會物質基礎與其&ldquo意識形态的上層建築&rdquo之間的關系。
人們慣常将馬克思主義所謂意識形态的上層建築僅僅解釋為經濟基礎的反映。
但這種解釋是不正确的。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關系的實質闡述得其實并不充分。
動力心理學理論使我們看到社會培養了社會性格,反過來社會性格則傾向于産生和維護能與之相适應的并有益于其成長的思想和意識形态。
但我們不能僅僅看到經濟基礎在形成社會性格中起作用,而社會性格又創造了某些思想體系;我們還要看到這些思想體系一旦确立,便會對社會性格産生影響,并間接地影響社會的經濟結構。
我在此強調的是:社會性格是社會經濟結構與社會普遍的理想觀念之間的一項居中的介質。
這個中介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既以經濟基礎構建理想觀念,又以理想觀念構建經濟基礎。
下圖簡示了這一概念: 社會性格的概念得以解釋人類的能量如何像其他原材料那樣,被一個社會用來滿足其需要和實現其目的。
說到底,人是最柔韌的自然力之一。
人能夠被用來滿足幾乎任何目的;能夠被調教得會仇恨或會合作,會俯首帖耳或會特立獨行,會安于磨難或會享受幸福。
這一切都言之成理,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另一個真理:人隻有在充分施展各項能力時,才能解決生存問題。
一個社會在人身上造成的缺陷越大,人就越不健康,即使在意識層面人對自己的命
在他的口欲期、肛門期、性器期的性格概念中,弗洛伊德推出了一套人類性格的新模型,将人的行為解釋成獨特的激情奮争的結果。
弗氏假定這些激情奮争的方向和強度是孩提時代在&ldquo引發性欲的區域&rdquo(口唇、肛門、性器)中發生相關體驗的結果,除了體質上的因素外,父母的行為是導緻這種性欲發展的主要原因。
社會性格的概念指代一個群體共有的性格結構的基體。
它假定形成社會性格的最根本因素是生活實踐,即由生産模式及其相應的社會層理構成。
社會性格是精神能量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結構,它可在任何一個既定社會塑造,目的是對這個既定社會的功能有所助益。
每個普通人想做和應該做的工作保持一緻,這樣社會就得以利用人的能量按其目的正常運作。
在社會進程中,人的能量隻有一部分作為簡單的體力能量體現(如勞動者的耕田或築路),而另一部分則通過精神能量的特殊形式體現。
一個靠攻擊和掠奪其他部落為生的原始社會成員必須擁有一種鬥士的性格,對戰争、殺戮、搶劫表現亢奮。
而平和的、從事農耕的部落成員則反對暴力,所以他們更傾向于互助合作。
封建社會隻有在它的成員努力做到對權勢百依百順、對上級官宦尊崇有加時才會運作良好。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們渴望工作、遵紀守時、以掙錢為要務,以通過生産和交換獲得利潤為生活主旨,隻有在這種情形下,社會才能興盛。
在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需要人們樂于積蓄,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則需要人們熱衷花錢和消費。
社會性格是這樣一種形式,它塑造人的能量,使之在社會進程中作為一種生産力發揮作用。
社會性格通過該社會一切可動用的影響手段來不斷強化,這些手段包括教育系統、宗教、文學、歌曲、玩笑、習俗,尤其是父母培養孩子的方法。
這最後一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個人的性格結構在人們五至六歲的孩提時代很大程度上已經成型。
而傳統精神分析學家認為父母的影響本質上不是一種個人的或偶然的行為。
父母是主要的社會動因(agentsofsociety),既通過他們自身的性格又通過他們的教育方法起作用;各對父母的作用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這些差異通常不會減少他們在創造一個共同向往的社會性格基體過程中的影響力。
在任何既定社會,通過生活實踐塑造社會性格這種概念的形成有一個條件,即對弗洛伊德性欲理論的修正;性欲理論是弗氏性欲概念的基礎,它又以機械論概念為基礎:人像一部機器,性欲是其除了自我保護驅動機制以外的能量來源,由&ldquo快樂原則&rdquo調節,将過盛的性欲張力降至正常水平。
我對弗氏這一概念一直試圖提出不同的見解,指出(《為自己的人》)首先作為一種社會化存在的人,其種種努力都是為了滿足與周圍事物一緻的&ldquo同化&rdquo需求和與周圍人一緻的&ldquo社會化&rdquo需求而展開的,而他所在的社會結構又決定了占據他主要激情的&ldquo同化&rdquo與&ldquo社會化&rdquo的種種形式。
這個概念上,人的性格形成乃出自他的奮鬥激情&mdash&mdash以他人與自然為目标,以及與世界關聯的需求。
社會性格的概念回應了馬克思理論中未能徹底解釋的一些重要問題。
為什麼一個社會能夠成功俘獲大多數成員的忠心&mdash&mdash即便這些成員已經飽受體制之苦,即便理性已經告訴他們效忠這個社會最終會戕害自身?作為人類,他們為什麼不能看清他們的真正利益,而被那些由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态影響力和洗腦運動炮制出來的虛假利益所迷惑?為什麼他們對階級狀況的意識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意識不像馬克思所期望的那樣發生應有作用?問題的答案就藏在社會性格的現象中。
一個社會一旦成功塑造了普通百姓的性格結構,讓一個人愛上其不得不做的事,人就會對社會強加的條件無怨無悔。
正如易蔔生筆下的一個人物所言,&ldquo他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因為他隻想那些他能做的事。
&rdquo毋庸置疑,一種社會性格如果說隻會滿足于逆來順受,它就是一種有缺陷的性格。
但不論是否有缺陷,一個社會需要唯唯諾諾的人來使其運作的話,這種性格就完全達到了目的。
社會性格的概念也可以用來解釋一個社會物質基礎與其&ldquo意識形态的上層建築&rdquo之間的關系。
人們慣常将馬克思主義所謂意識形态的上層建築僅僅解釋為經濟基礎的反映。
但這種解釋是不正确的。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關系的實質闡述得其實并不充分。
動力心理學理論使我們看到社會培養了社會性格,反過來社會性格則傾向于産生和維護能與之相适應的并有益于其成長的思想和意識形态。
但我們不能僅僅看到經濟基礎在形成社會性格中起作用,而社會性格又創造了某些思想體系;我們還要看到這些思想體系一旦确立,便會對社會性格産生影響,并間接地影響社會的經濟結構。
我在此強調的是:社會性格是社會經濟結構與社會普遍的理想觀念之間的一項居中的介質。
這個中介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既以經濟基礎構建理想觀念,又以理想觀念構建經濟基礎。
下圖簡示了這一概念: 社會性格的概念得以解釋人類的能量如何像其他原材料那樣,被一個社會用來滿足其需要和實現其目的。
說到底,人是最柔韌的自然力之一。
人能夠被用來滿足幾乎任何目的;能夠被調教得會仇恨或會合作,會俯首帖耳或會特立獨行,會安于磨難或會享受幸福。
這一切都言之成理,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另一個真理:人隻有在充分施展各項能力時,才能解決生存問題。
一個社會在人身上造成的缺陷越大,人就越不健康,即使在意識層面人對自己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