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之于馬克思理論的應用

關燈
馬克思主義是人本主義(humanism),它的宗旨是将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mdash&mdash不是憑感覺或意識推論得出的人,而是體魄和魂魄兼具的現實的人,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環境裡而非真空中,須生産方能生存。

    馬克思理論關注的正是這種完整的人,包括人的意識,它使馬克思的&ldquo唯物主義&rdquo有别于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也有别于經濟主義論加機械論那一類扭曲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

    馬克思的偉大成就在于放開了适用于人的經濟和哲學範疇,一改原先涉及人時抽象和異化的表述,将哲學和經濟學訴諸具體人身(adhominem)。

    馬克思學說的出發點是人,他的目标是使人擺脫物質利益的支配控制,使人逃離由協定和契約構成的圍住自己的獄牆。

    如果人們不理解馬克思的這一觀點,他們就永遠無法理解馬克思理論,也無法理解那些号稱實踐馬克思理論的人對此學說所做的篡改。

    即便馬克思的主要著作冠以《資本論》的标題,這本書也隻是他總體研究中的一個台階,下一步則是他的哲學曆史。

    對馬克思而言,資本的研究是一項批判工具,用來理解大工業社會中人的&ldquo有缺陷的&rdquo(crippled)狀态。

    假設馬克思最終寫出一部《資本論》僅為其中一個研究步驟的書,這一鴻篇巨制的名字很可能叫做《論人與社會》。

     不論作為&ldquo青年馬克思&rdquo,還是作為《資本論》的作者,馬克思的著述充滿了心理學上的概念,一些比較重要的如&ldquo人的本質&rdquo、&ldquo有缺陷的人&rdquo、人的&ldquo異化&rdquo、人的&ldquo意識&rdquo、人的&ldquo激情奮争&rdquo、人的&ldquo獨立&rdquo等等。

    但馬克思與亞裡士多德和斯賓諾莎不同,後兩者的倫理學是建立在一套系統的心理學基礎上的,而馬克思的著述幾乎不涉及心理學的理論。

    除了區分恒定的驅動力(如饑渴、性欲)和由社會産生的應變驅動力等個别術語外,我們很難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與心理學有關的闡述,甚至在他的追随者的著作中亦不多見。

    這并非因為馬克思對心理學興趣不足,或缺乏對心理現象進行分析的能力(從馬克思恩格斯通信全集中,我們可以讀到他們關于無意識動機的具有深刻見解的大量分析,這些分析即便在富有天賦的精神分析學家看來亦屬精妙);而是因為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動力心理學(dynamicpsychology)尚未問世,他無法将此應用于研究人的問題上。

    馬克思于1883年逝世,而弗洛伊德在馬克思逝世十多年後才開始發表他的論著。

     弗洛伊德創立的心理學分支對馬克思的分析而言是一種必要的補充,雖然它亦面臨許多不同的修正。

    精神分析首先是一種動力心理學。

    它要分析的是各種精神力,那種使得人們發生行為、動作、感情、念想等的動力。

    這些動力不總是昭然若揭,而是需要人們從一些可觀察的現象中漸次加以推斷,并對它們的矛盾形式和轉換形式加以研究。

    若一種心理學對馬克思的學說産生補益,它就必須同時關注這些精神力的演變,即在一個人所參與的社會活動中,人的需求與社會曆史現實不斷相互作用的一個進化過程。

    它必須問世甫始就定義成為社會心理學。

    最終它須發展成為批判心理學,尤其是對人的意識持批判态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滿足了這些基本條件,但它與馬克思學說的關系既沒有被多數弗洛伊德學者們領會,亦沒有被多數馬克思學者們領會。

    二者未能關聯的原因顯然出自雙方。

    馬克思主義者因襲了忽略心理學的傳統,而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隻在機械唯物主義的框架下發展他們的理論,這對弗洛伊德偉大發現的進一步深化是一個局限,與&ldquo曆史唯物主義&rdquo也不兼容。

     其間,新思潮不斷湧現。

    最值一提的是馬克思人本主義理論的複蘇。

    許多馬克思社會主義者,尤其是一些較小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學者,亦有西方國家的學者,越來越意識到馬克思理論需要同關于人的心理學理論結合起來;他們同時亦越來越意識到社會主義必須滿足人對建立自我定向和奉獻系統的需求,也需要回答人是什麼、生活的意義和目的何在這類大哉問。

    這才是倫理道德規範和精神發展的基礎,而非那些空泛的話語&mdash&mdash諸如&ldquo隻要為革命(工人國家、曆史進步,等等)服務,就是好的&rdquo。

     而另一方面,精神分析陣營裡對作為弗洛伊德學說支柱的機械唯物主義的批評呼聲也日益增多,導緻了一場對精神分析學重要的重新評估,特别是對性欲(libido)理論的重新評估。

    因為馬克思和精神分析學說雙雙都在向前發展,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對結合雙方理論的認識時機似乎已經成熟,他們應該認識到使用一種動力心理學、批判心理學、社會主導心理學來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是至關重要的;他們應該認識到,馬克思的理論是以人為中心的,如果它既不想脫離人類現實,但又不引入心理學的要素,是無法作為理論維持下去的。

    在接下來的篇幅裡我會提出一些已經引起讨論,或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者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

    [2] 首先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ldquo社會性格&rdquo(socialcharacter),即某種群體(比如民族或階級)共同擁有的性格基體,這個基體有效地決定了其成員的行為和思維。

    社會性格是從弗洛伊德的性格概念中特别發展出來的,弗氏性格概念的中心是性格的動力本質。

    弗洛伊德将性格看作追求滿足各式各樣的性欲沖動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呈現,也可說是精神能量的呈現&mdash&mdash導向實現某些特定目标的、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