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價值觀、心理學與人類生存之道
關燈
小
中
大
者對創造物的愛。
但倘若一個人沒有創造的能力,沒有愛的能力,又該如何解決超越自我的難題?另有一條蹊徑通向超越的需求:如果我不能創造生命,我就毀滅它。
毀滅生命也會使我超越它。
誠然,人能夠毀滅生命與其能夠創造生命一樣堪稱奇迹般的技能,因為生命就是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迹本身。
在毀滅的行為中,人将自己淩駕于生命之上,亦超越了作為創造物的自我。
于是,就人受到超越需求的驅動而言,其終極選擇不是去創造就是去毀滅,不是去愛就是去恨。
那些意欲毀滅的巨大意志力&mdash&mdash我們在人類曆史上早有耳聞,在現實生活中亦駭然目睹&mdash&mdash是根植在人的本性中的,正如創造的動力根植在人的本性中一樣。
我們說人類擁有開發愛和理性的主要潛能,這并不表明我們一味幼稚地相信人的良善。
毀滅性是人的次要潛能,同樣埋藏在人類生存之道的深處,并具有可與任何人類情感匹敵的烈度和能量。
但是&mdash&mdash這正是我論述的要點&mdash&mdash毀滅性是創造性的替代品。
創造與毀滅,愛與恨,這不是兩種互不相幹的本能。
它們都是人類同一個超越需求的回應,當創造的意志不能滿足時,毀滅的意志就占了上風。
有所區别的是,以創造來滿足超越需求予人幸福,而以毀滅來滿足超越需求則令人痛苦&mdash&mdash尤其令毀滅者本人痛苦。
人對生存狀态還有第三方面的需求,那就是根基需求,人的誕生之日即從自然家園出發之旅的始點,亦即與自然紐帶切割的始點。
但這項切割本身令人心驚膽戰:人一旦斷了在自然的根,将向何處去?人又是誰?人獨立遺世、無依無靠、無根無基;人難以承受這種絕緣與無助的處境。
人會發瘋失智。
隻有當重又續上新的人類之根,才能捐棄自然的根;隻有當找到人類根基,才會感到再度回到世間的家園。
如此看來,在未找到人類根基時在人身上體現的那種與自然關系難舍難分的強烈願望,體現的那種千方百計阻止自己脫離自然、母親、血緣和土地的抗争,又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呢? 各類自然關系中最基本的,是孩子和母親的關系。
孩子的生命是在母親子宮裡孕育而成的,人類胎兒在母親子宮裡的孕育時間比絕大多數動物來得長;即便呱呱墜地,其在體能上那種無助和必須完全依賴母親撫養的時間段亦比其他動物延續得更久。
在生命的最初幾年時間,孩子是不能與母親全然分離的。
其所有生理需求的滿足,對溫暖和關懷的重要需求,都來自母親;母親賦予孩子生命不僅僅在分娩那一刻,而是源源不斷的。
她對孩子的關愛絲毫不取決于孩子能為她做什麼,不取決于孩子須盡何義務;她的關愛是無條件的。
她關愛,因為這個新生物是她的孩子。
在生命中關鍵的最初幾年,這個孩子在母親那裡體驗到的是生命的源泉,體驗到的是全方位的保護和撫育的心力。
母親是食糧,是愛,是溫暖,是大地。
有了母親的愛意味着孩子有了活力、有了根、有了家園。
正如分娩意味着離開全方位防護的子宮,成長則意味着離開母體的呵護範圍。
但抛開成人與幼兒的巨大差異不論,即便是成熟的成年人,亦有的從未完全停止眷戀那種存在于嬰孩期的母體保護。
成年人按說有能力立足于世,照顧自己甚至照顧他人,而幼兒尚無此能力。
但考慮到成人生活中的困惑日益增多,我們的知識在本質上又是支離破碎的,成人的生存條件充滿了意外,而且我們不可避免地屢屢犯錯,因此成人的生存狀況與幼兒相比,不見得如世人原先想象的那樣有着天壤之别。
每個成年人都需要幫助、溫暖、保護,雖然與幼兒的需要在形式上不盡相同,卻仍有諸多相似之處。
故在普通的成年人身上,如果你發現其對安全和根基&mdash&mdash一如母親曾賦予的關系&mdash&mdash懷有強烈的渴念時,難道會覺得奇怪麼?除非找到其他生根之道,否則人不會放棄這種強烈的渴念,你難道會對此懷疑嗎? 在精神病理學領域我們發現大量證據,證實這種拒絕離開母體全方位呵護範圍的現象。
最極端的形式中我們甚至發現有人渴望回到母親子宮的例子。
一個魂牽夢繞于這種欲望的人可能給人看到的是一幅精神分裂症的圖景。
這樣的人感到自己像母親子宮裡的胎兒,并據此想象度日,以緻無力承擔連孩童都能完成的最基本的生活功能。
在比較嚴重的神經官能症病例中,我們發現許多同樣的渴求,但它的形式是某種壓抑的欲念,這種欲念隻有在夢境、症候以及病态的行為中才會顯現;患者一方面對留在母親子宮懷有深切的欲念,另一方面又想具備成人的性格并過上常人的生活,兩者于是沖突而引發神經症。
在夢境中,這種渴求表現為諸如身陷黑暗洞穴,或一個人在潛水艇裡潛入深海等等。
在這類患者的行為中,我們發現他們對生活懷有某種恐懼,而對死亡懷有某種執着的迷戀(死亡,在想入非非的意境裡,代表了返回母親子宮、返回大地)。
另外一些對母親的固戀形式比上述症狀輕緩,患者會假想地允許自己出生,但害怕過渡到出生後的下一步,即從母親處斷奶。
停留于此階段的人向往有一個母親一樣的人物對自己百般溺愛、扶植、保護;這些人終身都不能擺脫這
但倘若一個人沒有創造的能力,沒有愛的能力,又該如何解決超越自我的難題?另有一條蹊徑通向超越的需求:如果我不能創造生命,我就毀滅它。
毀滅生命也會使我超越它。
誠然,人能夠毀滅生命與其能夠創造生命一樣堪稱奇迹般的技能,因為生命就是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迹本身。
在毀滅的行為中,人将自己淩駕于生命之上,亦超越了作為創造物的自我。
于是,就人受到超越需求的驅動而言,其終極選擇不是去創造就是去毀滅,不是去愛就是去恨。
那些意欲毀滅的巨大意志力&mdash&mdash我們在人類曆史上早有耳聞,在現實生活中亦駭然目睹&mdash&mdash是根植在人的本性中的,正如創造的動力根植在人的本性中一樣。
我們說人類擁有開發愛和理性的主要潛能,這并不表明我們一味幼稚地相信人的良善。
毀滅性是人的次要潛能,同樣埋藏在人類生存之道的深處,并具有可與任何人類情感匹敵的烈度和能量。
但是&mdash&mdash這正是我論述的要點&mdash&mdash毀滅性是創造性的替代品。
創造與毀滅,愛與恨,這不是兩種互不相幹的本能。
它們都是人類同一個超越需求的回應,當創造的意志不能滿足時,毀滅的意志就占了上風。
有所區别的是,以創造來滿足超越需求予人幸福,而以毀滅來滿足超越需求則令人痛苦&mdash&mdash尤其令毀滅者本人痛苦。
人對生存狀态還有第三方面的需求,那就是根基需求,人的誕生之日即從自然家園出發之旅的始點,亦即與自然紐帶切割的始點。
但這項切割本身令人心驚膽戰:人一旦斷了在自然的根,将向何處去?人又是誰?人獨立遺世、無依無靠、無根無基;人難以承受這種絕緣與無助的處境。
人會發瘋失智。
隻有當重又續上新的人類之根,才能捐棄自然的根;隻有當找到人類根基,才會感到再度回到世間的家園。
如此看來,在未找到人類根基時在人身上體現的那種與自然關系難舍難分的強烈願望,體現的那種千方百計阻止自己脫離自然、母親、血緣和土地的抗争,又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呢? 各類自然關系中最基本的,是孩子和母親的關系。
孩子的生命是在母親子宮裡孕育而成的,人類胎兒在母親子宮裡的孕育時間比絕大多數動物來得長;即便呱呱墜地,其在體能上那種無助和必須完全依賴母親撫養的時間段亦比其他動物延續得更久。
在生命的最初幾年時間,孩子是不能與母親全然分離的。
其所有生理需求的滿足,對溫暖和關懷的重要需求,都來自母親;母親賦予孩子生命不僅僅在分娩那一刻,而是源源不斷的。
她對孩子的關愛絲毫不取決于孩子能為她做什麼,不取決于孩子須盡何義務;她的關愛是無條件的。
她關愛,因為這個新生物是她的孩子。
在生命中關鍵的最初幾年,這個孩子在母親那裡體驗到的是生命的源泉,體驗到的是全方位的保護和撫育的心力。
母親是食糧,是愛,是溫暖,是大地。
有了母親的愛意味着孩子有了活力、有了根、有了家園。
正如分娩意味着離開全方位防護的子宮,成長則意味着離開母體的呵護範圍。
但抛開成人與幼兒的巨大差異不論,即便是成熟的成年人,亦有的從未完全停止眷戀那種存在于嬰孩期的母體保護。
成年人按說有能力立足于世,照顧自己甚至照顧他人,而幼兒尚無此能力。
但考慮到成人生活中的困惑日益增多,我們的知識在本質上又是支離破碎的,成人的生存條件充滿了意外,而且我們不可避免地屢屢犯錯,因此成人的生存狀況與幼兒相比,不見得如世人原先想象的那樣有着天壤之别。
每個成年人都需要幫助、溫暖、保護,雖然與幼兒的需要在形式上不盡相同,卻仍有諸多相似之處。
故在普通的成年人身上,如果你發現其對安全和根基&mdash&mdash一如母親曾賦予的關系&mdash&mdash懷有強烈的渴念時,難道會覺得奇怪麼?除非找到其他生根之道,否則人不會放棄這種強烈的渴念,你難道會對此懷疑嗎? 在精神病理學領域我們發現大量證據,證實這種拒絕離開母體全方位呵護範圍的現象。
最極端的形式中我們甚至發現有人渴望回到母親子宮的例子。
一個魂牽夢繞于這種欲望的人可能給人看到的是一幅精神分裂症的圖景。
這樣的人感到自己像母親子宮裡的胎兒,并據此想象度日,以緻無力承擔連孩童都能完成的最基本的生活功能。
在比較嚴重的神經官能症病例中,我們發現許多同樣的渴求,但它的形式是某種壓抑的欲念,這種欲念隻有在夢境、症候以及病态的行為中才會顯現;患者一方面對留在母親子宮懷有深切的欲念,另一方面又想具備成人的性格并過上常人的生活,兩者于是沖突而引發神經症。
在夢境中,這種渴求表現為諸如身陷黑暗洞穴,或一個人在潛水艇裡潛入深海等等。
在這類患者的行為中,我們發現他們對生活懷有某種恐懼,而對死亡懷有某種執着的迷戀(死亡,在想入非非的意境裡,代表了返回母親子宮、返回大地)。
另外一些對母親的固戀形式比上述症狀輕緩,患者會假想地允許自己出生,但害怕過渡到出生後的下一步,即從母親處斷奶。
停留于此階段的人向往有一個母親一樣的人物對自己百般溺愛、扶植、保護;這些人終身都不能擺脫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