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日本的新面貌
關燈
小
中
大
年,一位年輕的女作家樋口一葉(HiguchiIchiyo)在短暫的生涯(24歲英年去世)中,以真實的筆觸将日本女性卑賤與悲慘的命運血淋淋地刻畫出來,啟發了小說的自然主義運動。
至1906年,島崎藤村(ShimazakiToson)的《破戒》一書,可謂正值自然主義運動的高潮,此部長篇小說以詩歌般的語言,叙述一位曾向其父親保證絕不透露是穢多出身的教員,憑其教育程度與能力力争上遊,與一位教養良好、頗有社會地位的淑女戀愛,後來因為内心耿耿于懷,坦白地向他的愛人說出了自己的身世,放棄了愛人與地位,遠離日本而去。
這部小說對于以後穢多階級的廢除,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西方的影響下,日本人仍能持而不墜的文種,莫過于短歌及和歌。
明治維新後的40年,兩者仍然是文章的主要形式。
但兩者在矯揉造作之下,形成了華而不實的骨架,精髓喪失殆盡。
1897年,仙台的一位年輕教師藤村,将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集,以15美元的代價售予出版商。
當時大衆對諷刺文章已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對于追求人性和要求心靈自由的作品,競相閱讀,刹那間竟洛陽紙貴,使出版商大獲暴利。
自後,其他作家亦步其後塵,競相著作,而短歌及和歌才漸失勢。
盡管新詩崛起,帝國詩文競賽仍繼續舉辦。
每年由天皇宣布題目及一篇範例,皇後亦随之吟詩一首,然後2.5萬名日本詩人即将他們的作品寄至皇宮詩局,由日本最有名的詩人加以評判。
最傑出的10篇,即由專人吟誦給天皇聽,并刊登在每年新年出版的報紙上。
這種良好風俗,可令人暫時忘卻了商業上的競争與戰争的猙獰面目,這也證明日本人的文學素養在現時的文明各國中,仍占相當重要的地位。
新帝國 盡管新興日本的财富與國力在急速成長,但基礎并不穩固。
其人口增加迅速,在聖德太子時僅300萬,豐臣秀吉時是1700萬,吉宗時是3000萬人,及至明治末期(1912年),人口已逾5500萬。
[9]百年之間,人口倍增,本來山多地少的日本,頗難維持增加的數百萬人口。
面積僅為美國1/20的彈丸之地,卻需供養幾等于美國半數的人口,除緻力于工業生産外别無他途。
然而,更不幸的是日本先天缺乏工業上所不可欠缺的燃料及資源。
源自山地流向海洋的河川有利于水力發電,但是全面的開發也隻能增加1/3的供電量,仍不能滿足需求。
煤幾乎到處都有,可惜大都隐藏于邊遠的九州及北海道諸島,石油則儲藏在庫頁島。
但工業上最基本的鐵砂,在日本境内最為缺乏。
然而日本的生産能力及資源的價值與一般人低等生活水準相比較的話,仍屬偏高,這是因為國内的消費遠落生産之後,而每年工廠又不斷改善裝備。
因此,國内的剩餘産品隻得向國外推銷。
在這種背景的醞釀下,帝國主義開始萌芽。
這是基于經濟上的動機,通過政府的推動,某些外國地區成為日本工業燃料與原料的來源,并成為其商品的傾銷市場與利潤攫取之所在。
日本能夠從何處尋找此種機會與原料呢?他不能窺視中南半島、印度、澳洲或菲律賓,因為這些地方已為西方列強預先占有,何況它們對西方國家實行優惠關稅,抵制日本貨物的售賣。
于是近在咫尺的中國,成為日本理想的市場。
中國的東北擁有日本最迫切需要且最缺乏的鐵、煤,及日本國内生産不夠理想的小麥,還有工業、稅收及戰争所迫切需要的人力。
基于這些原因,日本注定要奪取中國的東北。
這完全與英國取得印度與澳洲,法國占有中南半島,德國奪取山東,俄國強占旅順,美國擁有菲律賓如出一轍&mdash&mdash列強需要權力。
任何借口都是不必要的,所需要的隻是武力與機會,依據達爾文的理論:弱肉強食是不擇手段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洲經濟的崩潰,先後給予日本發展的機會。
歐洲大陸正陷于戰火之中,日本(與美國一樣)不僅加速生産,擴展市場;同時吞并歐洲列強在遠東的殖民地,為所欲為。
1914年日本借口英日同盟,進兵中國山東半島。
一年之後,又向中國提出&ldquo二十一條&rdquo,如果中國接受日本的要求,無異于使龐大的中國變為日本的屬地。
條款的第一部分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對山東的宗主權;第二部分要求日本享有某些工業上的特權,及日本在中國東北以及外蒙東部的特權;第三部分要求中日共同經營大規模的礦業公司;第四部分(為防止美國在福州附近尋找加煤站)迫使中國聲明&ldquo沿海島嶼、港口一律不得割讓給第三國”第五部分建議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應聘請日本顧問,中國主要都市的警察權力由中日兩國共同行使,中國半數以上的軍火應向日本購買,日本得在中國建築三條重要鐵道,日本有權在福建省内自由地修築鐵道、開礦及建設港口。
美國抗議日本某些條款違背了中國領土的完整以及門戶開放的原則。
日本隻得撤銷第五部分,并對其他部分酌加修改,并于1915年5月7日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
翌日中國被迫接受。
唯中國人對日貨的抵制亦随之而起。
日本人依據曆史上的先例,認為經濟的抵制難以阻止價廉的引誘。
1917年,溫文儒雅的石井菊次郎子爵(ViscountIshiiKikujiro)設法向美國人說明日本的立場,并遊說國務卿蘭辛(SecretaryofStateLansing)簽訂美日協定,承認&ldquo日本在華的特殊利益,尤其是對于與日本相毗鄰的地區&rdquo。
1922年在華盛頓會議中,美國國務卿休斯(SecretaryofStateHughes)得到日本保證,承認中國門戶開放之原則,并同意日本海軍噸位達到英、美的60%。
[10]日本并同意将大戰期間得自德國人手中的山東部分權利(青島)交還中國。
于是英日同盟随之無疾而終,而美國則陶醉于永久和平的幻想中。
正當美國對未來充滿信心之際,其外交政策卻陷入了極嚴重的失敗。
鑒于日本人大量湧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所帶來的困擾,老羅斯福總統于1907年平心靜氣地與日本政府秘密談判,達成&ldquo君主協定&rdquo,日本政府同意禁止勞工再向美國移民。
然而,早在美國定居的日本人,繁殖力之高,令美國西部各州感到惶恐不安,有些州甚至立法禁止外國人置産。
1924年,美國國會決定限制移民,規定配額原則僅适用于歐洲,亞洲各民族一概不得援用此項原則。
[11]據此以限制亞洲各民族的移入。
當時國務卿休斯曾抗議說:&ldquo就立法目的而言,此項立法似無必要。
&rdquo但此舉更激怒原已沖動的議員,他們認為國務卿休斯的評論不過是屈就于日本大使指陳此法将帶來&ldquo嚴重後果&rdquo的情況而發,于是在反感的熱潮中通過了移民法案。
日本舉國上下為此蓄意的侮辱而震怒,到處開會、演說,更有一極端的愛國主義者切腹于井上馨的府前,表明對國恥的抗議。
唯日本政府領導者了解1923年日本大地震以來,國力大傷,不得不暫時含辱,等歐美一旦衰弱,機會來臨時再一雪前恥。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卻接踵而來,日本期待已久的稱霸東亞的機會業已來臨。
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鐵路與投資因受到中
至1906年,島崎藤村(ShimazakiToson)的《破戒》一書,可謂正值自然主義運動的高潮,此部長篇小說以詩歌般的語言,叙述一位曾向其父親保證絕不透露是穢多出身的教員,憑其教育程度與能力力争上遊,與一位教養良好、頗有社會地位的淑女戀愛,後來因為内心耿耿于懷,坦白地向他的愛人說出了自己的身世,放棄了愛人與地位,遠離日本而去。
這部小說對于以後穢多階級的廢除,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西方的影響下,日本人仍能持而不墜的文種,莫過于短歌及和歌。
明治維新後的40年,兩者仍然是文章的主要形式。
但兩者在矯揉造作之下,形成了華而不實的骨架,精髓喪失殆盡。
1897年,仙台的一位年輕教師藤村,将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集,以15美元的代價售予出版商。
當時大衆對諷刺文章已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對于追求人性和要求心靈自由的作品,競相閱讀,刹那間竟洛陽紙貴,使出版商大獲暴利。
自後,其他作家亦步其後塵,競相著作,而短歌及和歌才漸失勢。
盡管新詩崛起,帝國詩文競賽仍繼續舉辦。
每年由天皇宣布題目及一篇範例,皇後亦随之吟詩一首,然後2.5萬名日本詩人即将他們的作品寄至皇宮詩局,由日本最有名的詩人加以評判。
最傑出的10篇,即由專人吟誦給天皇聽,并刊登在每年新年出版的報紙上。
這種良好風俗,可令人暫時忘卻了商業上的競争與戰争的猙獰面目,這也證明日本人的文學素養在現時的文明各國中,仍占相當重要的地位。
新帝國 盡管新興日本的财富與國力在急速成長,但基礎并不穩固。
其人口增加迅速,在聖德太子時僅300萬,豐臣秀吉時是1700萬,吉宗時是3000萬人,及至明治末期(1912年),人口已逾5500萬。
[9]百年之間,人口倍增,本來山多地少的日本,頗難維持增加的數百萬人口。
面積僅為美國1/20的彈丸之地,卻需供養幾等于美國半數的人口,除緻力于工業生産外别無他途。
然而,更不幸的是日本先天缺乏工業上所不可欠缺的燃料及資源。
源自山地流向海洋的河川有利于水力發電,但是全面的開發也隻能增加1/3的供電量,仍不能滿足需求。
煤幾乎到處都有,可惜大都隐藏于邊遠的九州及北海道諸島,石油則儲藏在庫頁島。
但工業上最基本的鐵砂,在日本境内最為缺乏。
然而日本的生産能力及資源的價值與一般人低等生活水準相比較的話,仍屬偏高,這是因為國内的消費遠落生産之後,而每年工廠又不斷改善裝備。
因此,國内的剩餘産品隻得向國外推銷。
在這種背景的醞釀下,帝國主義開始萌芽。
這是基于經濟上的動機,通過政府的推動,某些外國地區成為日本工業燃料與原料的來源,并成為其商品的傾銷市場與利潤攫取之所在。
日本能夠從何處尋找此種機會與原料呢?他不能窺視中南半島、印度、澳洲或菲律賓,因為這些地方已為西方列強預先占有,何況它們對西方國家實行優惠關稅,抵制日本貨物的售賣。
于是近在咫尺的中國,成為日本理想的市場。
中國的東北擁有日本最迫切需要且最缺乏的鐵、煤,及日本國内生産不夠理想的小麥,還有工業、稅收及戰争所迫切需要的人力。
基于這些原因,日本注定要奪取中國的東北。
這完全與英國取得印度與澳洲,法國占有中南半島,德國奪取山東,俄國強占旅順,美國擁有菲律賓如出一轍&mdash&mdash列強需要權力。
任何借口都是不必要的,所需要的隻是武力與機會,依據達爾文的理論:弱肉強食是不擇手段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洲經濟的崩潰,先後給予日本發展的機會。
歐洲大陸正陷于戰火之中,日本(與美國一樣)不僅加速生産,擴展市場;同時吞并歐洲列強在遠東的殖民地,為所欲為。
1914年日本借口英日同盟,進兵中國山東半島。
一年之後,又向中國提出&ldquo二十一條&rdquo,如果中國接受日本的要求,無異于使龐大的中國變為日本的屬地。
條款的第一部分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對山東的宗主權;第二部分要求日本享有某些工業上的特權,及日本在中國東北以及外蒙東部的特權;第三部分要求中日共同經營大規模的礦業公司;第四部分(為防止美國在福州附近尋找加煤站)迫使中國聲明&ldquo沿海島嶼、港口一律不得割讓給第三國”第五部分建議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應聘請日本顧問,中國主要都市的警察權力由中日兩國共同行使,中國半數以上的軍火應向日本購買,日本得在中國建築三條重要鐵道,日本有權在福建省内自由地修築鐵道、開礦及建設港口。
美國抗議日本某些條款違背了中國領土的完整以及門戶開放的原則。
日本隻得撤銷第五部分,并對其他部分酌加修改,并于1915年5月7日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
翌日中國被迫接受。
唯中國人對日貨的抵制亦随之而起。
日本人依據曆史上的先例,認為經濟的抵制難以阻止價廉的引誘。
1917年,溫文儒雅的石井菊次郎子爵(ViscountIshiiKikujiro)設法向美國人說明日本的立場,并遊說國務卿蘭辛(SecretaryofStateLansing)簽訂美日協定,承認&ldquo日本在華的特殊利益,尤其是對于與日本相毗鄰的地區&rdquo。
1922年在華盛頓會議中,美國國務卿休斯(SecretaryofStateHughes)得到日本保證,承認中國門戶開放之原則,并同意日本海軍噸位達到英、美的60%。
[10]日本并同意将大戰期間得自德國人手中的山東部分權利(青島)交還中國。
于是英日同盟随之無疾而終,而美國則陶醉于永久和平的幻想中。
正當美國對未來充滿信心之際,其外交政策卻陷入了極嚴重的失敗。
鑒于日本人大量湧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所帶來的困擾,老羅斯福總統于1907年平心靜氣地與日本政府秘密談判,達成&ldquo君主協定&rdquo,日本政府同意禁止勞工再向美國移民。
然而,早在美國定居的日本人,繁殖力之高,令美國西部各州感到惶恐不安,有些州甚至立法禁止外國人置産。
1924年,美國國會決定限制移民,規定配額原則僅适用于歐洲,亞洲各民族一概不得援用此項原則。
[11]據此以限制亞洲各民族的移入。
當時國務卿休斯曾抗議說:&ldquo就立法目的而言,此項立法似無必要。
&rdquo但此舉更激怒原已沖動的議員,他們認為國務卿休斯的評論不過是屈就于日本大使指陳此法将帶來&ldquo嚴重後果&rdquo的情況而發,于是在反感的熱潮中通過了移民法案。
日本舉國上下為此蓄意的侮辱而震怒,到處開會、演說,更有一極端的愛國主義者切腹于井上馨的府前,表明對國恥的抗議。
唯日本政府領導者了解1923年日本大地震以來,國力大傷,不得不暫時含辱,等歐美一旦衰弱,機會來臨時再一雪前恥。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卻接踵而來,日本期待已久的稱霸東亞的機會業已來臨。
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鐵路與投資因受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