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日本的新面貌
關燈
小
中
大
是唯一的途徑。
況且,工業更是富國強兵與西歐一争長短所必需的。
文化革命 工業革命是否改變了日本人?某些外國新穎的東西的确醒人耳目。
分衩而莊嚴的西裝,赢得了日本城市男人的喜愛,但婦女仍繼續穿着松弛而多彩多姿的和服,其腰際所纏的錦緞巾與背上的小包相對稱。
[5]道路改善後,鞋子取代了木屐,唯市井人士仍喜好赤足而行。
大城市裡西服與和服雜然并存,象征着急速而未徹底的變化。
日本人的禮儀仍是外交禮節的楷模。
雖然男人仍然遵循古制,進出屋宇先于婦女,或單獨在街道行走,但是談吐卻彬彬有禮,鮮有穢語摻雜其間。
然而,盡管表面恭謙有禮,但他們内心卻深藏強烈的自尊心,繁文缛節中蘊涵着無限的敵意。
日本人的個性,如同其他地區的人一樣,充滿矛盾。
随着時空等環境的改變,必須在暴力與溫雅、忍耐與勇氣、謙遜與驕傲中任擇其一。
因此,對日本人的重情感與現實、敏感與堅忍、多情與鎮靜、激動與自制等性格,不應有任何先入為主的偏見。
日本人性嗜嬉樂,富幽默感且好安逸,并且常表現多樣的自殺方式。
他們喜歡動物及女人,但偶爾也對動物及男人表現殘忍。
[6]典型的日本人具有武士的特質&mdash&mdash勇敢好鬥,視死如歸;同時也具有藝術家的靈性&mdash&mdash多愁善感,禀賦欣賞力。
他們嚴肅而不矯飾,勤勉而節儉,好奇又好學,忠誠而有耐心,并對細微之雜務具有超人的處理能力;他們狡猾而馴服,與其他身材矮小的民族一般;他們具有靈敏的智慧,缺乏高度創造力,但禀賦有迅速吸收及了解的能力,能适應各種環境,而達預期的成就。
總之,他們具有法國人的精神與虛榮,英國人的勇敢與狹隘心胸,意大利人的脾氣與藝術才能,美國人的精力與商業才幹,猶太人的敏感與精明。
與西方接觸及沖突,使日本人在某些道德生活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日本人忠厚誠實的風俗大都繼續留傳下來。
[7]可惜因選舉權的擴大及現代貿易的激烈競争,部分日本人染上了拜金主義及唯利是圖的惡習。
武士道精神仍然流傳于高級軍人階級中,對于政治及商場上的歪風,多少産生了制衡的作用。
盡管一般平民均奉公守法,但暗殺事件卻是屢見不鮮&mdash&mdash此種暗殺并非針對獨裁而發,反而是極端愛國主義的發洩。
40餘年來,黑龍會(BlackDragonSociety)不斷地在日本政府中煽動征服朝鮮及中國東北的政策。
為達成目的,他們不擇手段地在政治機構裡展開暗殺行動。
遠東與西方國家一樣,由于經濟生活的重大轉變,承受道德上的紛亂。
具有狂熱感情的年輕人與過分守舊的老年人永存着代溝與争執,而這種現象随着工業的進步、宗教信仰的式微而日趨嚴重。
工業化的結果是,鄉村演進成都市,個人代替家庭成為政治及經濟上的責任主體,往昔的父權為之削弱,數世紀以來對傳統習慣及道德觀念的依賴急促地轉變成年輕人自行裁斷。
大體上,年輕人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同時,婚後也不願與父母共處一堂,甯願外出自行建立自己的天地。
伴随着工業化,婦女也提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
日本人的離婚與美國一樣普遍,甚且更為方便,隻要簽署一份文件,繳付相當于10美分的代價,即可宣告仳離。
納妾雖為非法,但實際上忽視法律享受齊人之福者亦大有人在。
在日本如同其他地方一般,僧侶總是敵視機器。
斯賓塞與密爾的著作與英國的技藝一并傳入日本後,結束了孔子思想稱霸日本哲學界的局面。
1905年張伯倫曾感慨地說道:&ldquo目前在學校的年輕一代都是擁護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哲學的人。
&rdquo同樣的道理,日本人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終于在當前的科學舞台上嶄露頭角。
[8]日本的醫學以往均依循中國與朝鮮的古法而行。
但西風東漸後&mdash&mdash尤其德國&mdash&mdash使日本醫學界産生長足的進步。
如高峰讓吉(JokichiTakamine)對副腎及維生素的研究,北裡柴三郎(KitasatoShibasaburo)對破傷風及肺炎的研究,以及在白喉抗體研究方面的發展,而野口英世(NoguchiHideyo)對梅毒及黃熱病的重大成就更使人刮目相看。
凡此,均在證明日本醫學已離開初新時期,而邁進醫學先驅之林了。
野口英世于1876年誕生在一個小島上,家境清寒,以緻其父親聽說又有一小孩即将出世竟離家出走。
這個不受重視的小孩,曾一度失足跌倒于火盆上,他的左手被燒成殘廢,右手則已幾乎無法随心應用。
殘缺不僅妨礙了他接受教育的機會,而且使他一度萌生自殺之念。
所幸有一醫術高明的外科醫生及時抵達他所居住的村落,妙手回春地挽救了他的右手。
于是,在他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了從事醫學研究的種子。
他宣稱:&ldquo我将做一個救人而非殺人的拿破侖。
每夜我隻要4小時的睡眠便足夠了。
&rdquo由于一文不名,起初他在一家藥房服務,後來他說服了藥房老闆,資助他研究醫學。
畢業後,他前往美國,在華盛頓陸軍醫院半工半讀。
在洛克菲勒基金提供給他的實驗室中,他獨自從事成果豐碩的實驗與研究。
首先,實現梅毒菌的培植,這在醫學上尚屬首次,繼之發現梅毒癱瘓的原因及其活動的不規則性。
1918年隔離了黃熱病寄生菌。
他名利雙收後,榮歸日本,供養其母親,并屈膝在供其研究醫學的藥房老闆之前,以表謝意。
然後,他前往非洲研究蔓延于黃金海岸加納的黃熱病,不幸自己也受感染,壯志未酬,英年早逝,1928年病逝時隻有52歲。
日本亦如西方國家一樣,科學發展使得傳統藝術式微。
貴族制度的推翻使藝術欣賞的溫床也不複存在,每一代的人隻得自行摸索适合他們自己的标準。
外國人渴望購買日本器皿,促使日本大量生産,然而産品良莠不齊,又影響器皿的水準。
購買者争購古董的熱潮,使藝術業者對于赝品的制作趨之若鹜,古董複制品在中國及日本成了當代藝術的習尚。
而日本唯一從西歐國家受益的,便是景泰藍瓷器的制作。
機器取代手工的趨勢,以及西方富庶和優勢掩飾下的購買力及鑒定力,逐漸侵蝕了日本獨特的本質。
知識階級曆時30年谄媚西方的風尚,可謂新帝國的一大特點。
語文上采用歐洲的詞彙,報社沿用歐洲的組織形态,并仿效美國設立公共學校制度。
日本非常成功地成為世界上教育最普及的國家。
1925年,其兒童就學率竟高達99.4%,至1927年為止,全國人民93%均已識字。
學生不惜以宗教式的狂熱追求新知識,而衆多的人卻因此而失去健康。
政府有鑒于此,不得不竭盡所能地鼓勵體操、技能、棒球等活動。
教育脫離宗教而獨立,這與歐洲國家相比較,迥然而異。
全國5所帝國大學及41所其他高校,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
1931年,東京帝國大學注冊學生高達8064人,而京都大學亦達5552人。
過去的25年,日本的文學完全處于抄襲與模仿的階段,因而未能尋出自己的格調。
英國的自由主義、俄國的寫實主義、尼采的個人主義以及美國的實用主義充斥各種作品之中,直到日本民族精神重新肯定自我的價值,作家才開始以他們自己的風格将本國的景物表現出來。
1896
況且,工業更是富國強兵與西歐一争長短所必需的。
文化革命 工業革命是否改變了日本人?某些外國新穎的東西的确醒人耳目。
分衩而莊嚴的西裝,赢得了日本城市男人的喜愛,但婦女仍繼續穿着松弛而多彩多姿的和服,其腰際所纏的錦緞巾與背上的小包相對稱。
[5]道路改善後,鞋子取代了木屐,唯市井人士仍喜好赤足而行。
大城市裡西服與和服雜然并存,象征着急速而未徹底的變化。
日本人的禮儀仍是外交禮節的楷模。
雖然男人仍然遵循古制,進出屋宇先于婦女,或單獨在街道行走,但是談吐卻彬彬有禮,鮮有穢語摻雜其間。
然而,盡管表面恭謙有禮,但他們内心卻深藏強烈的自尊心,繁文缛節中蘊涵着無限的敵意。
日本人的個性,如同其他地區的人一樣,充滿矛盾。
随着時空等環境的改變,必須在暴力與溫雅、忍耐與勇氣、謙遜與驕傲中任擇其一。
因此,對日本人的重情感與現實、敏感與堅忍、多情與鎮靜、激動與自制等性格,不應有任何先入為主的偏見。
日本人性嗜嬉樂,富幽默感且好安逸,并且常表現多樣的自殺方式。
他們喜歡動物及女人,但偶爾也對動物及男人表現殘忍。
[6]典型的日本人具有武士的特質&mdash&mdash勇敢好鬥,視死如歸;同時也具有藝術家的靈性&mdash&mdash多愁善感,禀賦欣賞力。
他們嚴肅而不矯飾,勤勉而節儉,好奇又好學,忠誠而有耐心,并對細微之雜務具有超人的處理能力;他們狡猾而馴服,與其他身材矮小的民族一般;他們具有靈敏的智慧,缺乏高度創造力,但禀賦有迅速吸收及了解的能力,能适應各種環境,而達預期的成就。
總之,他們具有法國人的精神與虛榮,英國人的勇敢與狹隘心胸,意大利人的脾氣與藝術才能,美國人的精力與商業才幹,猶太人的敏感與精明。
與西方接觸及沖突,使日本人在某些道德生活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日本人忠厚誠實的風俗大都繼續留傳下來。
[7]可惜因選舉權的擴大及現代貿易的激烈競争,部分日本人染上了拜金主義及唯利是圖的惡習。
武士道精神仍然流傳于高級軍人階級中,對于政治及商場上的歪風,多少産生了制衡的作用。
盡管一般平民均奉公守法,但暗殺事件卻是屢見不鮮&mdash&mdash此種暗殺并非針對獨裁而發,反而是極端愛國主義的發洩。
40餘年來,黑龍會(BlackDragonSociety)不斷地在日本政府中煽動征服朝鮮及中國東北的政策。
為達成目的,他們不擇手段地在政治機構裡展開暗殺行動。
遠東與西方國家一樣,由于經濟生活的重大轉變,承受道德上的紛亂。
具有狂熱感情的年輕人與過分守舊的老年人永存着代溝與争執,而這種現象随着工業的進步、宗教信仰的式微而日趨嚴重。
工業化的結果是,鄉村演進成都市,個人代替家庭成為政治及經濟上的責任主體,往昔的父權為之削弱,數世紀以來對傳統習慣及道德觀念的依賴急促地轉變成年輕人自行裁斷。
大體上,年輕人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同時,婚後也不願與父母共處一堂,甯願外出自行建立自己的天地。
伴随着工業化,婦女也提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
日本人的離婚與美國一樣普遍,甚且更為方便,隻要簽署一份文件,繳付相當于10美分的代價,即可宣告仳離。
納妾雖為非法,但實際上忽視法律享受齊人之福者亦大有人在。
在日本如同其他地方一般,僧侶總是敵視機器。
斯賓塞與密爾的著作與英國的技藝一并傳入日本後,結束了孔子思想稱霸日本哲學界的局面。
1905年張伯倫曾感慨地說道:&ldquo目前在學校的年輕一代都是擁護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哲學的人。
&rdquo同樣的道理,日本人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終于在當前的科學舞台上嶄露頭角。
[8]日本的醫學以往均依循中國與朝鮮的古法而行。
但西風東漸後&mdash&mdash尤其德國&mdash&mdash使日本醫學界産生長足的進步。
如高峰讓吉(JokichiTakamine)對副腎及維生素的研究,北裡柴三郎(KitasatoShibasaburo)對破傷風及肺炎的研究,以及在白喉抗體研究方面的發展,而野口英世(NoguchiHideyo)對梅毒及黃熱病的重大成就更使人刮目相看。
凡此,均在證明日本醫學已離開初新時期,而邁進醫學先驅之林了。
野口英世于1876年誕生在一個小島上,家境清寒,以緻其父親聽說又有一小孩即将出世竟離家出走。
這個不受重視的小孩,曾一度失足跌倒于火盆上,他的左手被燒成殘廢,右手則已幾乎無法随心應用。
殘缺不僅妨礙了他接受教育的機會,而且使他一度萌生自殺之念。
所幸有一醫術高明的外科醫生及時抵達他所居住的村落,妙手回春地挽救了他的右手。
于是,在他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了從事醫學研究的種子。
他宣稱:&ldquo我将做一個救人而非殺人的拿破侖。
每夜我隻要4小時的睡眠便足夠了。
&rdquo由于一文不名,起初他在一家藥房服務,後來他說服了藥房老闆,資助他研究醫學。
畢業後,他前往美國,在華盛頓陸軍醫院半工半讀。
在洛克菲勒基金提供給他的實驗室中,他獨自從事成果豐碩的實驗與研究。
首先,實現梅毒菌的培植,這在醫學上尚屬首次,繼之發現梅毒癱瘓的原因及其活動的不規則性。
1918年隔離了黃熱病寄生菌。
他名利雙收後,榮歸日本,供養其母親,并屈膝在供其研究醫學的藥房老闆之前,以表謝意。
然後,他前往非洲研究蔓延于黃金海岸加納的黃熱病,不幸自己也受感染,壯志未酬,英年早逝,1928年病逝時隻有52歲。
日本亦如西方國家一樣,科學發展使得傳統藝術式微。
貴族制度的推翻使藝術欣賞的溫床也不複存在,每一代的人隻得自行摸索适合他們自己的标準。
外國人渴望購買日本器皿,促使日本大量生産,然而産品良莠不齊,又影響器皿的水準。
購買者争購古董的熱潮,使藝術業者對于赝品的制作趨之若鹜,古董複制品在中國及日本成了當代藝術的習尚。
而日本唯一從西歐國家受益的,便是景泰藍瓷器的制作。
機器取代手工的趨勢,以及西方富庶和優勢掩飾下的購買力及鑒定力,逐漸侵蝕了日本獨特的本質。
知識階級曆時30年谄媚西方的風尚,可謂新帝國的一大特點。
語文上采用歐洲的詞彙,報社沿用歐洲的組織形态,并仿效美國設立公共學校制度。
日本非常成功地成為世界上教育最普及的國家。
1925年,其兒童就學率竟高達99.4%,至1927年為止,全國人民93%均已識字。
學生不惜以宗教式的狂熱追求新知識,而衆多的人卻因此而失去健康。
政府有鑒于此,不得不竭盡所能地鼓勵體操、技能、棒球等活動。
教育脫離宗教而獨立,這與歐洲國家相比較,迥然而異。
全國5所帝國大學及41所其他高校,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
1931年,東京帝國大學注冊學生高達8064人,而京都大學亦達5552人。
過去的25年,日本的文學完全處于抄襲與模仿的階段,因而未能尋出自己的格調。
英國的自由主義、俄國的寫實主義、尼采的個人主義以及美國的實用主義充斥各種作品之中,直到日本民族精神重新肯定自我的價值,作家才開始以他們自己的風格将本國的景物表現出來。
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