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日本的新面貌

關燈
國政府的競争,岌岌可危,于是借口日本商人受到東北當局的虐待,派遣陸軍于1931年9月進軍中國東北。

    中國當時正值革命,秩序蕩然,各省倡行分治,政客受賄,因此對日本的侵略行動,除再度抵制日貨外,别無良策。

    1932年日本更借口抗議中國抵制日貨的宣傳标語,進犯上海,但僅掀起中國微小的抗拒。

    而當時美國的反對意見也僅能得到歐洲列強&ldquo原則上&rdquo的支持,因為列強正為它們各自商業的利益自顧不暇,對于日本在遠東對白人霸權的挑戰行為,不願采取聯合一緻的行動。

    國聯曾任命一委員會在李頓爵士的領導下,作一個徹底而公正的調查報告。

    日本遂自國聯中退出,其所持的理由與1935年美國所持不願由與其為敵的國際法庭來判決,可謂不謀而合。

    由于中國對日本貨物的抵制,自1932年8月至1933年5月間,輸往中國市場的日本貨減少了47%,但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南海各地得到新的市場。

    1934年,日本外交官得到中國政客之助,與中國簽訂《最惠國關稅協定》,以與西方列強抗衡。

     1932年3月日本扶持原清朝皇帝溥儀為新成立&ldquo僞滿洲國&rdquo的行政首長,2年後正式立溥儀就皇帝位,年号康德。

    設置百官,由日本人或依附日本的中國人任職,每一中國官吏之後必有一日本顧問。

    表面上雖仍然維持門戶開放政策,但實際上則千方百計将&ldquo僞滿洲國&rdquo的貿易與資源設法由日本人加以控制。

    日本移民&ldquo僞滿洲國&rdquo并不理想,但日本的資金卻大量湧入。

    為了達到商業及軍事上的目的,日本人在中國東北廣建鐵路,改善公路,并與蘇俄談判收購東北鐵路問題。

    日本陸軍精明能幹,不但幕後主持新成立的&ldquo僞滿洲國&rdquo,并遙控東京的決策。

    此外,還慫恿溥儀進占熱河,進逼北平,唯時機尚未成熟,隻好暫為退卻。

     同時,在南京的日本外交代表,不惜重利引誘中國政府接受日本在中國政治、經濟方面的領導地位。

    日本計劃在征服中國或以貸款方式控制中國之後,即轉以對付它的舊敵&mdash&mdash過去是俄帝,現在是蘇聯。

    遠東最大的西伯利亞單軌鐵道,沿着蒙古駱駝商隊之路線,經由張家口與烏蘭巴托,或穿越&ldquo僞滿洲國&rdquo的邊界而至赤塔,或經過其他數百處易受攻擊之點,這幾乎團團地把&ldquo僞滿洲國&rdquo包圍着,于是日本陸軍準備對這條由海參崴通往蘇聯首都的鐵道加以打擊或切斷。

    蘇俄亦枕戈以待沖突的來臨。

    它在庫茲涅茨克及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大規模開拓煤礦,興建鋼鐵工廠,以便随時可以生産軍備;在海參崴,成群的蘇俄潛艇正靜待着日艦的來臨;而數以百計的轟炸機也不斷地監視着日本的生産與運輸中心,及其以易燃木材建築的都市。

     在日蘇對峙的幕後,西方列強亦感到焦慮不安:美國為失卻中國市場而煩躁;法國對是否能維持中南半島也深感疑慮;英國不僅在中國境内受到日本的競争,在澳大利亞及印度亦受幹擾。

    然而,法國甯可在财政上資助日本,而不願與之為敵;狡猾的英國,采取旁觀的态度,希望在亞洲貿易的每一競争者自相殘殺,以坐收漁人之利,重執世界貿易牛耳。

    利益的沖突日趨尖銳,而争奪亦日趨明朗。

    日本堅持在其境内的外國石油公司,應該維持足供日本半年使用的儲量,以備不時之需。

    &ldquo僞滿洲國&rdquo的石油全由日本壟斷。

    縱使在美國的抗議及烏拉圭總統的否決下,日本仍能赢得烏拉圭國會的核準,在拉普拉塔河(RiverPlate)設置一自由港,便于輸入免稅貨物或日本商品。

    日本在拉丁美洲商業及财政上的發展,遠不及德國,德國在南美洲商業的迅速發展,加快大戰的早日爆發,也促使美國參戰。

    當人們開始忘卻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另一場大戰卻正在醞釀。

     美國是否必須與日本打仗?美國的經濟制度使資産階級享有科學管理及勞力所創造出的龐大無比的财富,但因國内消費有限,以緻生産者無法繼續等量的生産。

    于是極力争取國外市場,避免國内滞銷,導緻生産中斷。

    然而,此一情形就日本經濟制度而言,顯然更加迫切。

    日本必須征服海外市場,不僅為了借以維持其業已集中的财富,而且可以确保日本工業所不可或缺的燃料與原料。

    無比諷刺的是,1853年被美國喚醒的農業國日本,當其進入工商業社會後,卻彙集了全國的力量與技術,并以武力征服或外交手段等方式,去控制美國所欲推銷其剩餘産品的亞洲市場。

    曆史證明,當兩國競争同一市場時,其經濟競争處劣勢的國家,倘若其武力與資源較為雄厚,勢必向他國開戰。

    [12] *** 注釋 [1]這個程序本質上與1789年法國廢除封建制度、1862年蘇俄解除農奴制度、1863年美國解放黑奴相似。

     [2]據最近一次人口調查,橫濱人口為62萬人,神戶人口78.7萬人,大阪有214萬人,東京則有531萬人。

     [3]日本境内山嶺毗連,陸上交通不如海上貿易發展迅速。

    與西方國家比較,日本公路欠佳,汽車初時行駛,尚具危險性。

    19世紀80年代初為美國傳教士所發明的人力車,在美國因汽車的發明及20萬英裡公路的鋪造,已漸淘汰,但當時在日本仍然存在,東京的地下鐵路發展比美國及歐洲國家的城市順利。

    日本第一鐵道于1872年建立,全長僅18英裡。

    至1932年全日本有鐵道13734萬英裡。

    日本首次建立的快速鐵道,則是在中國東北大連與長春之間,全長700公裡,行車時速120公裡。

     [4]女工報酬低的部分原因即因女工一結婚即離開工廠,雇主又得另募新手接替。

     [5]婦女于工作時間亦穿着西方式的制服,惟無論男或女,一下班又穿起傳統的和服。

     [6]1923年大地震浩劫之後,得到美國救難船救濟的日本橫濱市民,趁火打劫,假借朝鮮人将推翻日本政府、殺害天皇的名義,當街殺害數百(一說數千)無武裝的急進分子及朝鮮人。

     [7]小泉八雲說:&ldquo我居住在一塊數百年來從未曾有竊案發生的國度裡&mdash&mdash明治時代新落成的監獄,冷清地擱置在那兒。

    &rdquo [8]1853年前,日本即有科學存在,唯大部分均自中國輸入。

    日本采用的曆法,首先是陰曆,604年朝鮮僧侶又介紹了陽曆到日本。

    680年中國的修正曆法又為日本所采用(目前仍存在)。

    以中國方法推算曆朝天皇的大事。

    及至1873年,日本才采用格裡高利曆法(GregorianCalendar,即現在的陽曆)。

     [9]到1934年日本帝國總人口包括日本、在朝鮮及中國台灣的達8000萬。

    日本如能将中國東北置于其控制下,則将增加至1.1億人口。

    日本人口每年增加100萬,而美國人口乃保留原狀,則不久兩國人口必逐漸趨于相等。

     [10]英、美、日三國的海軍噸位比例5∶5∶3,系基于英、美海岸線與屬地防禦的較大限度,與日本領土所需的防衛力作為決策依據。

     [11]依此原則,各國的移民基數,以1890年該國移民在美國人口的總數為準。

     [12]本書著于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