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革命與更新

關燈
突然地掀起甲午戰争,繼之歐洲各國瓜分中國之後,中國發生一場強烈的維新運動,想跟日本人一樣,模仿西方的富強之道&mdash&mdash即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興建鐵路和工廠,努力獲緻日本和西方國家之所以能打勝仗的那種工業的财富。

    但是慈禧太後和一些舊思想的朝臣極力反對這個運動。

    然而,這派維新分子卻也獲得已正式繼承帝位的光緒的默許。

    光緒未與這位&ldquo老佛爺&rdquo(朝廷中都這樣稱呼慈禧太後)商議,卻突然地擅自下令變法圖強,假如這些變法能夠真正地實施,則将使中國有力地、和平地邁向西化的道路,而且可能不緻使清政府覆亡,不緻使中國陷入混亂和悲慘的深淵。

    這位年輕的皇帝下令設立新制的學校,不僅要學&ldquo四書五經&rdquo,而且要學西方的科學文化;并設立譯書局,翻譯西方的科學、文學和工藝的名著;興建鐵路;改革陸軍和海軍,&ldquo以應付那些想奪取我們利益,企圖聯合壓制我們,包圍在我們四周的列強諸國&rdquo。

    慈禧太後對于這些她認為似乎是太激烈的改革極感震驚,遂把光緒軟禁起來,下令取消變法,重新掌握大權。

     随之而起的是一股反對西方思想的逆流,這位精明的太後就利用這股反動的力量來達成她的目标。

    慈禧太後說服了原先是要起來推翻她和她的王朝的叛黨義和團的首領,把他們的憤怒轉移到侵略的外國人的身上。

    義和團接受了這項使命,要求所有的外國人滾出中國。

    在這個瘋狂的愛國的美名下,義和團開始在中國各地不分青紅皂白地屠殺外國的傳教士,并向各國宣戰。

    英、法、美、德、俄、日、意、奧等八國組織聯軍,進兵北京,保護他們的國人和使館。

    慈禧太後挾光緒出奔西安,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大肆屠殺百姓,掠奪或毀壞許多珍貴的國寶。

    迫使清朝訂定《辛醜條約》,賠款3.3億兩,分39年由關稅抵付。

    後來,美、英、俄、日等國還給中國相當多的賠款,這些償還的賠款大部分是用來作為中國留學生公費留學之用。

    這是一種寬大的表示,這項施惠在這次東方與西方曆史性的悲劇沖突中,被證明是用來打開古老中國最為有效的方法。

     古老文明的結束 這些取得退賠的&ldquo庚子賠款&rdquo的公費留學生和其他成千的私費留學生,都到那些富強的國家去探讨它們的文化。

    有許多到英國,到德國、美國和日本的更多。

    單美國一地,每年就有幾百位中國留學生從美國大學畢業。

    他們都是少年負笈,對其祖國文化價值沒有很深刻的了解。

    他們羨慕西方的教育方式,醉心于西方的科學、曆史和思想;他們對西方人舒适而有活力的生活、個人自由的享受和人民權利的享有,感到非常驚奇!他們研究西方的哲學,失去了對祖國宗教的信心,他們在這種教育和新環境的鼓舞下,崇尚激進的思想,而反對他們祖國的舊文化。

    年複一年,成千的這種激進的青年回到了中國,他們不滿于祖國改革的緩慢和物質的落後,在每一個城市種下了懷疑和革命的種子。

     同時,一個極為适宜的環境助長了這一趨勢的發展。

    60年來,這些西方的商人和傳教士已經變成了傳播西方思想的中心;他們的那種舒适豪華的生活方式,正是這些年輕的中國人所渴望的那種文明生活;有少數的激進分子,已經在破壞那個用以維系舊有道德禮法的宗教的信仰,他們鼓動年輕的一代反對年老的一代,要他們放棄崇拜祖先。

    教會曾溫和地宣傳基督教義,但是在緊急的時候,他們還是要受到那曾經懾服中國的槍炮的保護。

    這個起初曾經遭到被壓迫的中國人反對的基督教,現在在這些中國的改變中,卻再一次地變成革命的推動力。

     在這些改變中,為首的就是革命運動。

    1866年,一位舉世聞名的偉人在廣州附近的一戶農家中誕生了,他就是孫中山。

    他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把他村子裡廟内的菩薩毀壞了。

    他那位移民到夏威夷的長兄,把他接到檀香山的一所英國教會學校念書,讓他徹底地接受西方教育的熏陶。

    回到中國後,他進入香港的一所英國西醫學校,成為該校畢業的第一位中國學生。

    由于所接受的都是西方教育,他懷疑中國的那些宗教性的信仰;同時,他看到了自己以及同胞在海關及外國人通商口岸所遭到的淩辱,極為憤慨,從而播下革命的種子。

    堂堂一個清朝大國,竟然敗于小小的日本,并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這使得他對于這個腐敗的政府感到羞恥與憤怒,他認為要解救中國的第一步,便是推翻清政府。

     他的第一步行動顯出了他那充滿自信、理想和純真的内心。

    他搭船航行1600海裡到北京,上書李鴻章,要求改革中國,恢複國威。

    當他的計劃不被采納時,他開始其一生為革命而奔走的冒險生活。

    首先他到處募款,他獲得許多商業行會和有力的秘密結社的支持,他們都痛恨清廷的專制,渴望有一個政府能給制造業和貿易界扮演一個相稱的角色。

    然後他到美洲和歐洲,向華僑募款。

    在倫敦的時候,中國使館人員非法地逮捕了他,準備秘密地把他遣送回國。

    幸賴他的一位英國傳教士老師把他救了出來。

    他在海外奔走了15年,走遍各大都市,募得250萬元,然而他并沒有私挪一分錢。

    突然,他在旅行中接到了消息,謂革命軍已攻下了南方,正向北方進軍,并選他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幾星期後,他勝利地回到這個20年前他遭到英國海關官員侮辱的港口香港。

     慈禧太後死于1908年,就在她料理被禁的光緒帝的喪事前一天作古了。

    慈禧太後死後,帝位由光緒的侄子溥儀繼任。

    在慈禧太後主政的最後幾年,清朝政府确實有了一些改革:興建鐵路;設立外務部;廢除科舉制度;建立新制的學校;1910年召開國民會議;拟訂九年計劃實施君主立憲;普及教育以實現全國投票。

    清朝政府對于這項改革的計劃附語:&ldquo任何激烈的改革措施,将導緻喪失許多人力。

    &rdquo但是革命黨并不因為清朝政府垂死前的忏悔而裹足不前。

    在1912年2月12日,這位年輕的皇帝面對着來自各方的反叛,發現沒有軍隊與他站在一邊,遂自行退位,由攝政王宣布一道诏書,宣告結束清朝帝國: &hellip&hellip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中南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将亦主張于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内審輿情,特率皇帝,将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内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hellip&hellip 革命黨對溥儀采取寬大的态度:他們保全了他的性命,給他豪華的王宮、一筆相當可觀的養老金、一位嫔妃。

    昔時,滿族人來如猛獅;今者,去如馴羊。

     這個在和平中誕生的共和國,卻不斷被暴風襲擊。

    那位滿腦子舊思想的外交官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