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革命與更新

關燈
>擁有相當的部隊,他本想阻礙革命軍的行動,但他提出以總統的職位為條件,轉而支持革命軍。

    孫中山為顧國家利益,将總統的位子讓給袁世凱。

    袁世凱靠着國内外雄厚的财團撐腰,竟自行稱帝,改建新朝,他認為隻有這樣中國才會展露曙光。

    孫中山責他為叛國者,召集麾下作護國運動,但是在雙方還未興起戰端時,袁世凱就病死了。

     自此,中國即未求得和平與統一。

    孫中山是一位太過追求理想的人,是一位卓越的演說家,卻不善于政術,以緻無法把這個國家帶到和平的路上。

    他的計劃和理論都無法實現,由于他容納共産主義而觸犯了支持他的中産階級,他隐退到廣州向青年學生講學。

    中國陷于一個分裂的無政府狀态,它失掉了那個一統的象征的君王,古老的風俗、法律也遭到了破壞;人們對于國家的熱愛也大大地打了折扣,整個國家陷入敵對的戰争中,北方反對南方,這一區反對那一區,富人反對窮人,老年人反對青年人。

    軍閥四起,各自為政,他們各自征稅,各自種植鴉片,有時還出兵襲擊并吞其他地方。

    工業和商業屢遭課稅,陷于混亂和蕭條;土匪到處搶劫殺人,政府無力控制他們。

    那些沒飯吃的,隻好去當土匪和盜賊;那些遭到土匪搶盜洗劫的,也隻好去當土匪小偷了。

    平生節儉的小康之家和小本生意的商店,往往遭到軍閥的侵占和土匪的搶劫。

    光河南一省,在1931年的時候,就有40萬土匪。

     正當中國陷于混亂的時候,蘇俄在1922年派了兩位高級外交官加拉罕和越飛來到中國,他們是奉命要使中國發生共産主義的革命。

    加拉罕拟以蘇俄放棄治外法權的要求,以及簽約正式承認革命政府為餌,繼之由越飛來說服孫中山。

    這位狡猾的蘇俄外交官發現要使孫中山同情共産主義并不難,因為此時孫中山處處受軍閥牽制。

    在70位蘇俄人員的策劃下,不久,中國即成立了一支新的國民軍。

    這支國民軍在孫中山的前任軍事秘書蔣介石領導下,由鮑羅廷顧問的協助,自廣州出發北伐,終而攻占北京。

    就在這勝利的時刻,又發生了分裂。

    蔣介石抨擊共産黨從事滲透颠覆活動,建立起軍事的領導,實際上這也是一般工商金融業的願望。

     國家和個人一樣,幸災樂禍者大有人在。

    那個在孫中山的計劃中是中國抵抗西方的盟友的日本,那個由于西化運動緻強而鼓舞中國革命的日本,看到了以前曾是其宗主國的中國正陷于混亂和衰弱之際,認為這正是解決它西化運動中所面臨的許多問題的好時機。

    因為,日本為了要自衛,抵抗可能遭到的侵略,它不能不加速人口的增殖;為了要維持人口的增加,它不能不發展工業和商業;由于本身資源的缺乏,它不得不進口鐵、煤和其他資源,以發展工業;除非它有一塊歐洲國家殖民地以外的大市場,否則無法發展商業。

    而中國的鐵、煤被認為蘊藏最豐,中國是最具潛力與最大的市場。

    在面對着回到農業社會并屈服于走向工業的帝國主義抑或征服這兩者之間,有哪一個國家能禁得住伸手即可攫取中國的這個誘惑呢?而此時又正值歐洲各國因在法國相互殘殺而無法插手于東方事務。

     因此,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日本即對德宣戰,占領德國向中國已&ldquo租用&rdquo16年之久的膠州半島。

    然後,向袁世凱提出使中國淪為日本殖民地的&ldquo二十一條&rdquo。

    然而因為美國的反對和由中國知識青年領導的抵制日本貨運動,日本未能得逞。

    學生對國家遭到這種恥辱,感慨萬千,他們悲憤,甚至焚身自盡。

    在這個曾經吞噬中國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歐洲各國的道德支持下,日本毫不情願地聽命了,隻好耐心地等待另一個機會的來臨。

    機會終于到了,當歐洲和美洲正陷于由于生産過剩而導緻的經濟社會危機時,日本即進占中國東北,立溥儀為&ldquo僞滿洲國&rdquo的總統,繼而改為&ldquo僞滿洲國&rdquo的皇帝。

    日本就借着政治的聯盟、經濟的滲透和軍事的控制,獲得開發中國東北資源、利用中國東北人力和從事商業活動等各種利益。

    而歐洲世界在獲得中飽之後,提出停止搶劫的行為,聯合美國表示對日本的公然侵略的抗議,結果是在正義的大旗下接受這項勝利。

     中國蒙受的最後一次恥辱是在上海。

    由于中國抵制日貨成功,激怒了日本,日本再度派軍進犯上海,要求中國政府嚴禁抵制日貨。

    中國以無畏的精神來保衛自己,從廣州而來、裝備精良武器的第十九路軍與日軍相持達兩個月之久。

    最後,南京國民政府提出和解,日本退出上海,中國在受到這些創傷後,決心徹底改革,建立一個新興而有活力的國家,以便能獨立生存于這個強盜遍地的世界中。

     新秩序的開始 世界上曾有過巨變,唯有遠東不變;現在的遠東卻無所不變。

    這個最保守的國家,突然變成僅次于蘇俄的一個改革最徹底的國家,它正以無比的毅力去破壞那些曾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風俗和制度。

    這不僅僅表示這個自1644年所建立的朝代的結束,更是一種文化的蛻變。

     變化來得最遲最少的是鄉村,因為冷漠的土地激不起改革;甚至新的一代還必須靠着耕作才能過活。

    但是現在有7000英裡的鐵路橫亘于鄉村;雖然經過十年的混亂和缺乏保養,這些鐵路千瘡百孔,雖然戰争使得它們超過了負荷,但是,它們還是擔負起聯絡東部鄉村和海岸城市的責任,它們每天載運着點點滴滴的西方貨品到幾百萬的農家。

    你可以在農村中發現有許多舶來品,如煤油、煤油燈、火柴、香煙,甚至還有美國的小麥;有些地方因為交通非常不便,從内地運到沿海省份的貨品的價格,往往要比從澳洲或美國進口的還要高。

    所以,很顯然,一國文化之經濟成長與交通有密切的關系。

    2萬英裡的公路也修建了起來,6000輛客車來來往往,常常是滿載。

    當汽油貨車的發動機響徹于無數的鄉村的時候,它将會使中國發生一次最巨大的變化&mdash&mdash饑荒的結束。

     在城鎮,西方的影響來得較快。

    由于從海外輸入機器制造的便宜貨品競争力很強,手工業的制品走了下坡;幾百萬的工匠瀕于失業的邊緣,他們隻好擠入由外國人或國内的資本家在沿海所建的工廠。

    在鄉村仍然可以見到的手搖織布機在城市裡已銷聲匿迹了。

    進口的棉花和棉布大量地湧入中國,紡織工廠的林立給赤貧的中國人帶來一種新的工廠化的農奴制度。

    巨大的鍋爐也在漢口點燃了,一點也不遜于西方國家。

    食品罐頭業、面包業、水泥廠、化學廠、釀造業、釀酒廠、電力廠、玻璃廠、制革廠、紙漿廠、肥皂廠、蠟燭廠、糖廠等,都已在中國土地上建了起來,漸漸地把工匠吸入工廠裡面。

    但是這些新工業的發展都遭到了阻礙,因為中國仍然在革命,秩序未定,投資者躊躇不前;再者,運輸不便,運費昂貴,國内原料不足,中國人家族觀念根深蒂固,在用人上偏袒徇私而不顧能力,以及由此導緻的公司或工廠制度的不健全,凡此等等均使中國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