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民和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要遭到放逐的厄運。
這就是這些很普遍的社團組織真正的力量。
這些組織乃是應人民自動的合作和需要而産生的,盡管中國的法律微弱,政府不強,但中國之所以能夠安定,則确實有賴于這些社團組織力量的維持。
但是在這些自然形成的自治組織中,中國人仍保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自由。
由于各城市之間的距離以及各城市與國都的距離都相當遙遠,由于山脈、沙漠和沒有橋梁或不便航行的河流等的阻隔,由于缺少運輸的工具和便捷的交通,由于不易維持一個龐大的軍隊以執行中央的命令,這個國家的各個地區幾乎都成為完全的自治區。
地方行政的單位是鄉村,由家族的領袖來治理,而政府則派有&ldquo耳目&rdquo監督;幾十個鄉村集合起來便成一個縣或郡,全國共有1300個縣;2個或2個以上的縣,組成一個府;2個或2個以上的府,組成一個道;2個或2個以上的道,組成一個省;清朝的時候共有18個省,省之上即是朝廷或中央政府。
每縣置有知縣,由中央委派,掌理全縣的行政,包括稅收和審判在内;府有知府,道有道員;省置巡撫一人,下有布政和按察二司,分掌民政、财政、刑名和彈劾。
但是這些地方的行政首長實際上是自治的,他們征斂稅收,審判那些百姓私下無法解決的案件,其他的一切社會生活就是靠着習俗、家庭、宗族和行會等來維持秩序了。
每一個行省都是半獨立的狀态,隻要按時向中央繳付稅收,平時不鬧出事,朝廷或當局是不會幹涉的。
由于交通不方便,中央政府實際上隻是個象征而已。
人民的愛國觀念隻及于他們的地區和省份,他們絕少有國家的觀念。
由于這種松弛的組織,法律是沒有什麼力量的,而且也不普及,又極為紛雜。
中國人比較喜歡接受習俗的約束,他們喜歡在法庭外解決糾紛,以保體面。
他們對于打官司有這樣的諺語:&ldquo告跳蚤,反被跳蚤咬&rdquo(Sueafleaandcatchabite),或&ldquo赢了官司,輸了金錢&rdquo(Winyourlawsuit,loseyourmoney)。
許多有好幾千人口的縣,甚至好幾年不見有訟案。
中國自唐朝訂有法律,這些法律幾乎都是刑事的,而且缺乏系統而明确的條文。
審訊是很簡單的,因為在法庭上根本就不準有什麼律師去辯護,雖然有時候備有公證人代為申辯,但所謂公證人的申辯,隻不過是将被告人的一紙申辯書念給縣官聽而已。
中國是沒有陪審團的,在法律上并沒有保護人民免于遭受官員突然逮捕和秘密拘留的措施。
嫌犯都要用指印,往往要用比現在最開明的城市所用的稍為殘酷的拷打來誘取嫌犯的口供。
刑罰是非常重的,但并不如其他亞洲國家那樣野蠻;較輕的是削發、鞭笞;較重的則放逐或處死;假如犯罪的人有特殊的功勞或相當的地位,則被賜自盡。
隻有皇帝才有權賜予減刑或免于死刑。
在理論上與西方人一樣,人人在法律之前是平等的。
這些法律根本無法制止攔路搶劫的行為,以及衙門内的腐敗。
但是,它們與習俗和家庭合起來,使中國在20世紀以前獲得任何一個國家無法比拟的社會安定和人身安全。
在千百萬人民之上,是一位地位雖不穩但泰然自若的皇帝。
在理論上,他用神聖之權來統治人民;他是天子,代表上天統治人間。
[16]憑着他那神權,他統禦着四季。
因此,他要人民的生活遵循宇宙神聖的秩序。
他的命令即是法律,他的裁判即是最後的裁決;他不但統治全國,也是其宗教的領袖;他任命所有的官員,主持最高的考試,遴選王位的繼承人。
事實上,他的權力是受到習俗和法律的限制的。
人民要求他不要違反過去所留傳下來的那些神聖的規則;他随時可能遭到有特殊權利的禦史的彈劾;事實上,他也會為顯貴的朝臣所左右,他們的忠告皇帝通常都會采納接受;假如他胡作非為,那麼依照一般的習俗和人民的同意,他要失去發号上天命令的權力。
此時,雖然他沒有違反宗教或道德,但也許要遭到強烈的廢黜的厄運。
禦史的職責是監察官員有無盡責,即使皇帝本人也不例外。
在中國曆史上,有好幾位皇帝都遭到禦史的彈劾。
例如,嘉慶帝(1796&mdash1820年在位)就受到一位姓宋的禦史的進谏,要他不要耽于酒肉女色之中。
嘉慶帝把這位宋禦史召到面前來,憤怒地問他對皇上這樣無禮傲慢應該受什麼懲罰。
宋禦史回答:&ldquo粉身碎骨以死。
&rdquo嘉慶帝要他選擇比較輕一點的刑罰,他答道:&ldquo砍頭。
&rdquo皇帝又要他再選一項更輕一點的,他提議願受絞刑。
這位皇帝感于他的勇氣,任他為巡撫。
清朝的中央政府已是個極為複雜的行政機構。
皇帝之下設置内閣,有大學士4人,通常是以皇族的人為首;按習慣,這4位大學士每天清晨都要集會,以決定國家的政策。
尚有樞密院的組織,至于行政的工作則分由六部掌理: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後又設有藩部,掌管蒙古、新疆、西藏諸藩事務。
但沒有外交部的設置:因為中國認為世上沒有一個國家能與它相比,除了處理一些安排各國使節朝貢的事外,根本不打算與其他國家有所往來。
這個中央政府因受到稅收的限制、防衛力量的不足以及其反對與外在世界任何有意義的交往,統治的力量大為減弱。
它雖然征收賦稅,專營食鹽,1852年後還在全國各要道上實施征收貨物運輸稅,但其實這隻有阻礙商業的發展。
由于人民窮困、征稅困難以及稅收人員不法,全國的稅收不足以維持一個可以抵禦外侮、免遭慘敗的強大軍隊。
[17]也許最大的失敗是政府用人不當。
整個19世紀,清朝的腐化達到了極點,當世界各國聯合起來破壞它的獨立,攫取它的資源,損害它的制度時,這個國家實際上等于是個無人領導的混亂社會。
但是,這些官員是經由人類所發展出的選擇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贊賞的方法所選舉出來的。
這個方法柏拉圖将會很感興趣;雖然,這個方法已經失敗,今天已不再采用,但是柏拉圖一定會因為中國有這套方法而喜愛中國。
就理論上來說,這個方法最能調和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人人皆有平等做官的機會,但隻有那适合做官的人才有機會做官。
事實上,這個方法實施1000多年來,給中國帶來許多好處。
它始于鄉村的學校&mdash&mdash很簡陋的私塾,許多都是隻有一間茅屋&mdash&mdash教師隻有一位,這位待遇微薄的教師就負起了教導富家人子弟的初級教育的責任;至于那一半以上的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這些學校不是政府設立的,也不是教會資助的;教育事業在中國,就如結婚一樣,是與宗教毫無關系的,隻有儒家的思想才是它教育的圭臬。
教學的時間很長,紀律非常嚴明:小孩子在天剛亮的時候,就得朗誦背書;然後,跟着老師學;到了10點,吃過早餐後,再上課;到下午5點才放學。
放假的次數又少又短:在夏天,下午不必上學,但必須到田裡去工作;在冬天,則必須參加夜間的溫習課。
教師教導學生最主要的工具是&ldquo四書五經&rdquo、唐詩和一隻竹做的教鞭。
教學的方法是背誦:這些年輕學生天天都要背誦,跟教師學習孔子的哲學,他們必須背得滾瓜爛熟為止;中國希望透過這種索然無味的方法,甚至可以把一位農家子弟訓練成哲學家和紳士。
私塾教育的階段完成後,他們可以說是學得少而懂得多。
換言之,在實質上,他們是無知的;在精神上,他們是成熟的。
基于這種教育的方式,中國建立了一套進入仕途的科舉制度&mdash&mdash始于漢,至唐而制度完善。
對中國來說,這種制度對人民是不幸的。
因為統治者必須為了管理人民而去學習如何管理,因此,隻要可能的話,他們就得在未學會如何管理人時先去管理人。
另一不幸是平民沒有進入仕途的機會,那隻是少數人世襲的特權。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對人民也是幸福的,因為隻有那些有能力和受過訓練的人才有做官的機會。
以民主的方式,讓人人都有接受這種訓練的機會,并且以貴族的方式嚴格地規定隻有那些被證明是最好的人,才有謀得官職的機會。
就這樣,中國得以興盛,也因此而衰敗。
在每一個地區,都定期舉行公開考試,凡是男性,不拘年齡,都有資格參加這項考試。
考試的内容是要測驗他對&ldquo四書五經&rdquo記得熟不熟,理解得多少,他對中國的詩和曆史知多少,他對道德和政治生活的看法如何。
凡是落第的人可以卷土重來,不受限制;考中了的便是秀才,這等于他們是屬于知識分子階層了,政府可能會任命他做個地方小官,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資格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全省性考試,考試的内容與鄉試的一樣,不過題目要比較難。
省試落第的,照樣可以再來,許多人都這樣,有些人甚至苦讀到80歲後,才通過這一關,而壯志未酬的更是大有人在。
通過的謂之舉人,他們有資格被任命為中央級的職位。
同時,他們也有資格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最後一關,也是最嚴格的考試。
北京的考堂有10000間小室,參加考試的人必須自備糧食,住宿在每人一間的小室内3天,申論試題。
這些小室又冷又不舒适,燈光也不好,衛生設備也差,隻得靠着一股精神支持下去!通常考試的内容是作一首詩,題目是像&ldquo青山綠水,劃槳聲&rdquo這一類;再作一篇散文,從&ldquo四書五經&rdquo錄下一段話作為題目,如曾子曰:&ldquo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
&rdquo考試的題目是從來不涉及科學、商務和工業的事。
其目的不在測驗考生的知識,而是測驗其判斷和個性。
中榜的人就有資格在朝廷中謀得較高的職位。
随着時代的進展,這個制度的缺點也愈來愈多。
雖然有時考生作弊或試官徇私要遭到死刑的處罰,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的事仍然無法杜絕。
到了19世紀,舞弊的事更是屢見不鮮;例如,一位小小的官員就曾被揭發僞造出售2萬份文憑。
而策論也演變成一種固定的形式,考生可以做機械式的準備。
學生的科目也流于一定的範圍,阻礙了思想的進步,因為學生所學的那些思想已經被定形化達幾百年之久。
在這種教育的方式下,學生一旦高中,自然就是一位官僚的知識分子,傲慢而自私,專橫而腐化,公衆撤不了他們的職,也控制不了他們,除非采取激烈的手段來抵制。
總而言之,這個制度是有缺點的,凡由人類所構想和推行的政府機構有哪個沒有缺點呢?所以,這個制度的缺點是人為的,而不是制度本身的。
至于世界其他各國,則比中國的還差呢![18] 科舉制度有許多優點。
在這個制度之下,沒有操縱的提名,沒有僞君子卑鄙的争奪,沒有兩黨可恥的争霸,沒有混亂或腐化的選舉,沒有僅憑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現象。
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因為它給人争取領導和職位的機會是平等的;在最好的形式之下,它是貴族的,因為這個政府是由每一代的顯貴中公平地選出的最有能力的人來主持的。
在這個制度之下,全國上下一心往着學習的道路上走,而所産生的英雄和模範多是有識之士,而非土豪劣紳。
[19]一個國家在社會上和政治上,由有哲學和人文科學涵養的人來治理,實在是令人羨慕的。
當這個制度以及由這個制度而帶起的整個文化,被那無情的進化和曆史破壞推翻時,這實在是一個最大的不幸。
*** 注釋 [1]上都一地即英國詩人及哲學家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mdash1834年)所指的&ldquoZanadu&rdquo。
馬可·波羅所叙述的這些中亞細亞地方,在1838年以前,歐洲人并沒有再去探險過,隻有一位,但已不詳。
[2]馬可·波羅道寫道:&ldquo每一天,政府官員必帶着2萬條船載的米粟和稷去分配給窮人家。
由于忽必烈汗對于窮人家這樣慷慨好施,人民都敬仰他。
&rdquo [3]皇後遵命自盡。
據說,許多宮女也都追随皇後自盡。
[4]下面所談的中國社會情形,主要是以19世紀而言;至于與西方接觸後所發生的變化情形,将留在下一章讨論。
本節所談的有保留的必要,因為一種文化不可能在一段很長的時間或一處廣大的空間裡無所改變而保持完全一樣。
[5]西方在古代即聽聞從野蠶的繭抽絲編織的事;至于把養蠶和織絲當作一種工業,則是在約552年,由景教徒從中國把它輸入歐洲的。
在12世紀,再從君士坦丁堡輸入西西裡島;15世紀時,輸入英國。
[6]中國人在宴客的時候,穿着絲織衣服是常見的事。
這與瓷器或書畫同樣具有炫耀的價值。
[7]英文coolie這個詞,可能是源自印度坦東爾語kuli這個詞,意指被雇用的仆人。
[8]銅币仍然是一種有影響力的錢币,它是一種小銅錢的形式,其價值約為1/3或半分錢。
一兩銀子等于1000個銅錢。
[9]火藥是道教煉丹家發明的。
由于他們極端地秘密,所以真正發明的時間無法确定,但在唐文宗時孫思邈創伏火硫黃法,已具初期火藥的成分。
唐末,軍事上已用此做燃燒劑,但制成火炮來用于作戰,則自北宋開始。
史稱金人南侵之際,李綱為保衛汴京,曾下令發霹靂炮擊退金兵。
&mdash&mdash譯者注 [10]宋朝期間,中國航海已極為發達,其時中國船隻航行南海及海外者甚多,倘不能使用指南針,則不能定航路方向。
因此說阿拉伯人首用指南針于航海,恐不可靠。
[11]張衡的地震儀是8條銅龍圍着一個盤子,盤子的中央蹲着一隻張着嘴的蟾蜍,而這8條銅龍下面裝有精制的彈簧。
每一條銅龍的口内含一個銅球。
當地震發生了,最靠近地震源的那一條銅龍口中的球便落到蟾蜍口裡。
有一次,當地人并沒感到有地震發生,但其中一條銅龍口裡的球落了下來。
張衡一時遭到百般嘲笑,甚至被指為騙子,但後來有消息傳來,在好遠的某地果真發生了地震,張衡得以洗雪這個恥辱。
[12]風水是一種藝術,在中國非常普遍。
堪輿家相信風向、水流、山向等關系房屋、墓穴的休咎。
[13]有時男人公開地在娼館宿夜作畫、作樂和歌唱。
但必須附帶一提的是,這種對于已結了婚的男人的特權,實在是太離題了。
今天這種特權已不存在了。
[14]中國古代傳說中有一孝子,雖然每天遭受母親的責打,但絕不哭泣。
有一日,當她母親再打他時,卻一反往昔号啕大哭。
母親問他原因,他哭着說,因為打得不痛,可見母親已漸老邁。
(此為闵子骞故事。
&mdash&mdash譯者注) [15]在許多城市裡,賭徒随時都帶着骰子和盤子,準備應付其他賭徒。
[16]因為他的王國有時又稱&ldquo天朝&rdquo。
歐洲人譯為&ldquo天國&rdquo。
[17]清朝末年中央的歲收為7500萬美元;地方的歲收為1.75億美元。
假如這些歲收用來償還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所簽訂的《馬關條約》的賠款1.5億美元,以及八國聯軍所訂定的《辛醜條約》的3億美元賠款,那麼可以說中國的崩潰,隻不過是由這兩筆賬而引起的。
[18]教會曆史學家勒托雷(KennethScottLatourette)說:&ldquo當中國在最賢明的君王統治之下時,能夠把這樣衆多的人帶進太平盛世,這樣的政府實在是世上罕有的。
&rdquo飽學的布瑞克利(Brinkley)艦長也持同樣的看法。
[19]長期任職于中國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RobertHart)爵士說:&ldquo中國人尊重賢能,他們喜愛文學,到處都有求學增智的小社團,他們彼此交換讨論文章詩詞。
&rdquo
這就是這些很普遍的社團組織真正的力量。
這些組織乃是應人民自動的合作和需要而産生的,盡管中國的法律微弱,政府不強,但中國之所以能夠安定,則确實有賴于這些社團組織力量的維持。
但是在這些自然形成的自治組織中,中國人仍保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自由。
由于各城市之間的距離以及各城市與國都的距離都相當遙遠,由于山脈、沙漠和沒有橋梁或不便航行的河流等的阻隔,由于缺少運輸的工具和便捷的交通,由于不易維持一個龐大的軍隊以執行中央的命令,這個國家的各個地區幾乎都成為完全的自治區。
地方行政的單位是鄉村,由家族的領袖來治理,而政府則派有&ldquo耳目&rdquo監督;幾十個鄉村集合起來便成一個縣或郡,全國共有1300個縣;2個或2個以上的縣,組成一個府;2個或2個以上的府,組成一個道;2個或2個以上的道,組成一個省;清朝的時候共有18個省,省之上即是朝廷或中央政府。
每縣置有知縣,由中央委派,掌理全縣的行政,包括稅收和審判在内;府有知府,道有道員;省置巡撫一人,下有布政和按察二司,分掌民政、财政、刑名和彈劾。
但是這些地方的行政首長實際上是自治的,他們征斂稅收,審判那些百姓私下無法解決的案件,其他的一切社會生活就是靠着習俗、家庭、宗族和行會等來維持秩序了。
每一個行省都是半獨立的狀态,隻要按時向中央繳付稅收,平時不鬧出事,朝廷或當局是不會幹涉的。
由于交通不方便,中央政府實際上隻是個象征而已。
人民的愛國觀念隻及于他們的地區和省份,他們絕少有國家的觀念。
由于這種松弛的組織,法律是沒有什麼力量的,而且也不普及,又極為紛雜。
中國人比較喜歡接受習俗的約束,他們喜歡在法庭外解決糾紛,以保體面。
他們對于打官司有這樣的諺語:&ldquo告跳蚤,反被跳蚤咬&rdquo(Sueafleaandcatchabite),或&ldquo赢了官司,輸了金錢&rdquo(Winyourlawsuit,loseyourmoney)。
許多有好幾千人口的縣,甚至好幾年不見有訟案。
中國自唐朝訂有法律,這些法律幾乎都是刑事的,而且缺乏系統而明确的條文。
審訊是很簡單的,因為在法庭上根本就不準有什麼律師去辯護,雖然有時候備有公證人代為申辯,但所謂公證人的申辯,隻不過是将被告人的一紙申辯書念給縣官聽而已。
中國是沒有陪審團的,在法律上并沒有保護人民免于遭受官員突然逮捕和秘密拘留的措施。
嫌犯都要用指印,往往要用比現在最開明的城市所用的稍為殘酷的拷打來誘取嫌犯的口供。
刑罰是非常重的,但并不如其他亞洲國家那樣野蠻;較輕的是削發、鞭笞;較重的則放逐或處死;假如犯罪的人有特殊的功勞或相當的地位,則被賜自盡。
隻有皇帝才有權賜予減刑或免于死刑。
在理論上與西方人一樣,人人在法律之前是平等的。
這些法律根本無法制止攔路搶劫的行為,以及衙門内的腐敗。
但是,它們與習俗和家庭合起來,使中國在20世紀以前獲得任何一個國家無法比拟的社會安定和人身安全。
在千百萬人民之上,是一位地位雖不穩但泰然自若的皇帝。
在理論上,他用神聖之權來統治人民;他是天子,代表上天統治人間。
[16]憑着他那神權,他統禦着四季。
因此,他要人民的生活遵循宇宙神聖的秩序。
他的命令即是法律,他的裁判即是最後的裁決;他不但統治全國,也是其宗教的領袖;他任命所有的官員,主持最高的考試,遴選王位的繼承人。
事實上,他的權力是受到習俗和法律的限制的。
人民要求他不要違反過去所留傳下來的那些神聖的規則;他随時可能遭到有特殊權利的禦史的彈劾;事實上,他也會為顯貴的朝臣所左右,他們的忠告皇帝通常都會采納接受;假如他胡作非為,那麼依照一般的習俗和人民的同意,他要失去發号上天命令的權力。
此時,雖然他沒有違反宗教或道德,但也許要遭到強烈的廢黜的厄運。
禦史的職責是監察官員有無盡責,即使皇帝本人也不例外。
在中國曆史上,有好幾位皇帝都遭到禦史的彈劾。
例如,嘉慶帝(1796&mdash1820年在位)就受到一位姓宋的禦史的進谏,要他不要耽于酒肉女色之中。
嘉慶帝把這位宋禦史召到面前來,憤怒地問他對皇上這樣無禮傲慢應該受什麼懲罰。
宋禦史回答:&ldquo粉身碎骨以死。
&rdquo嘉慶帝要他選擇比較輕一點的刑罰,他答道:&ldquo砍頭。
&rdquo皇帝又要他再選一項更輕一點的,他提議願受絞刑。
這位皇帝感于他的勇氣,任他為巡撫。
清朝的中央政府已是個極為複雜的行政機構。
皇帝之下設置内閣,有大學士4人,通常是以皇族的人為首;按習慣,這4位大學士每天清晨都要集會,以決定國家的政策。
尚有樞密院的組織,至于行政的工作則分由六部掌理: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後又設有藩部,掌管蒙古、新疆、西藏諸藩事務。
但沒有外交部的設置:因為中國認為世上沒有一個國家能與它相比,除了處理一些安排各國使節朝貢的事外,根本不打算與其他國家有所往來。
這個中央政府因受到稅收的限制、防衛力量的不足以及其反對與外在世界任何有意義的交往,統治的力量大為減弱。
它雖然征收賦稅,專營食鹽,1852年後還在全國各要道上實施征收貨物運輸稅,但其實這隻有阻礙商業的發展。
由于人民窮困、征稅困難以及稅收人員不法,全國的稅收不足以維持一個可以抵禦外侮、免遭慘敗的強大軍隊。
[17]也許最大的失敗是政府用人不當。
整個19世紀,清朝的腐化達到了極點,當世界各國聯合起來破壞它的獨立,攫取它的資源,損害它的制度時,這個國家實際上等于是個無人領導的混亂社會。
但是,這些官員是經由人類所發展出的選擇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贊賞的方法所選舉出來的。
這個方法柏拉圖将會很感興趣;雖然,這個方法已經失敗,今天已不再采用,但是柏拉圖一定會因為中國有這套方法而喜愛中國。
就理論上來說,這個方法最能調和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人人皆有平等做官的機會,但隻有那适合做官的人才有機會做官。
事實上,這個方法實施1000多年來,給中國帶來許多好處。
它始于鄉村的學校&mdash&mdash很簡陋的私塾,許多都是隻有一間茅屋&mdash&mdash教師隻有一位,這位待遇微薄的教師就負起了教導富家人子弟的初級教育的責任;至于那一半以上的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這些學校不是政府設立的,也不是教會資助的;教育事業在中國,就如結婚一樣,是與宗教毫無關系的,隻有儒家的思想才是它教育的圭臬。
教學的時間很長,紀律非常嚴明:小孩子在天剛亮的時候,就得朗誦背書;然後,跟着老師學;到了10點,吃過早餐後,再上課;到下午5點才放學。
放假的次數又少又短:在夏天,下午不必上學,但必須到田裡去工作;在冬天,則必須參加夜間的溫習課。
教師教導學生最主要的工具是&ldquo四書五經&rdquo、唐詩和一隻竹做的教鞭。
教學的方法是背誦:這些年輕學生天天都要背誦,跟教師學習孔子的哲學,他們必須背得滾瓜爛熟為止;中國希望透過這種索然無味的方法,甚至可以把一位農家子弟訓練成哲學家和紳士。
私塾教育的階段完成後,他們可以說是學得少而懂得多。
換言之,在實質上,他們是無知的;在精神上,他們是成熟的。
基于這種教育的方式,中國建立了一套進入仕途的科舉制度&mdash&mdash始于漢,至唐而制度完善。
對中國來說,這種制度對人民是不幸的。
因為統治者必須為了管理人民而去學習如何管理,因此,隻要可能的話,他們就得在未學會如何管理人時先去管理人。
另一不幸是平民沒有進入仕途的機會,那隻是少數人世襲的特權。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對人民也是幸福的,因為隻有那些有能力和受過訓練的人才有做官的機會。
以民主的方式,讓人人都有接受這種訓練的機會,并且以貴族的方式嚴格地規定隻有那些被證明是最好的人,才有謀得官職的機會。
就這樣,中國得以興盛,也因此而衰敗。
在每一個地區,都定期舉行公開考試,凡是男性,不拘年齡,都有資格參加這項考試。
考試的内容是要測驗他對&ldquo四書五經&rdquo記得熟不熟,理解得多少,他對中國的詩和曆史知多少,他對道德和政治生活的看法如何。
凡是落第的人可以卷土重來,不受限制;考中了的便是秀才,這等于他們是屬于知識分子階層了,政府可能會任命他做個地方小官,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資格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全省性考試,考試的内容與鄉試的一樣,不過題目要比較難。
省試落第的,照樣可以再來,許多人都這樣,有些人甚至苦讀到80歲後,才通過這一關,而壯志未酬的更是大有人在。
通過的謂之舉人,他們有資格被任命為中央級的職位。
同時,他們也有資格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最後一關,也是最嚴格的考試。
北京的考堂有10000間小室,參加考試的人必須自備糧食,住宿在每人一間的小室内3天,申論試題。
這些小室又冷又不舒适,燈光也不好,衛生設備也差,隻得靠着一股精神支持下去!通常考試的内容是作一首詩,題目是像&ldquo青山綠水,劃槳聲&rdquo這一類;再作一篇散文,從&ldquo四書五經&rdquo錄下一段話作為題目,如曾子曰:&ldquo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
&rdquo考試的題目是從來不涉及科學、商務和工業的事。
其目的不在測驗考生的知識,而是測驗其判斷和個性。
中榜的人就有資格在朝廷中謀得較高的職位。
随着時代的進展,這個制度的缺點也愈來愈多。
雖然有時考生作弊或試官徇私要遭到死刑的處罰,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的事仍然無法杜絕。
到了19世紀,舞弊的事更是屢見不鮮;例如,一位小小的官員就曾被揭發僞造出售2萬份文憑。
而策論也演變成一種固定的形式,考生可以做機械式的準備。
學生的科目也流于一定的範圍,阻礙了思想的進步,因為學生所學的那些思想已經被定形化達幾百年之久。
在這種教育的方式下,學生一旦高中,自然就是一位官僚的知識分子,傲慢而自私,專橫而腐化,公衆撤不了他們的職,也控制不了他們,除非采取激烈的手段來抵制。
總而言之,這個制度是有缺點的,凡由人類所構想和推行的政府機構有哪個沒有缺點呢?所以,這個制度的缺點是人為的,而不是制度本身的。
至于世界其他各國,則比中國的還差呢![18] 科舉制度有許多優點。
在這個制度之下,沒有操縱的提名,沒有僞君子卑鄙的争奪,沒有兩黨可恥的争霸,沒有混亂或腐化的選舉,沒有僅憑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現象。
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因為它給人争取領導和職位的機會是平等的;在最好的形式之下,它是貴族的,因為這個政府是由每一代的顯貴中公平地選出的最有能力的人來主持的。
在這個制度之下,全國上下一心往着學習的道路上走,而所産生的英雄和模範多是有識之士,而非土豪劣紳。
[19]一個國家在社會上和政治上,由有哲學和人文科學涵養的人來治理,實在是令人羨慕的。
當這個制度以及由這個制度而帶起的整個文化,被那無情的進化和曆史破壞推翻時,這實在是一個最大的不幸。
*** 注釋 [1]上都一地即英國詩人及哲學家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mdash1834年)所指的&ldquoZanadu&rdquo。
馬可·波羅所叙述的這些中亞細亞地方,在1838年以前,歐洲人并沒有再去探險過,隻有一位,但已不詳。
[2]馬可·波羅道寫道:&ldquo每一天,政府官員必帶着2萬條船載的米粟和稷去分配給窮人家。
由于忽必烈汗對于窮人家這樣慷慨好施,人民都敬仰他。
&rdquo [3]皇後遵命自盡。
據說,許多宮女也都追随皇後自盡。
[4]下面所談的中國社會情形,主要是以19世紀而言;至于與西方接觸後所發生的變化情形,将留在下一章讨論。
本節所談的有保留的必要,因為一種文化不可能在一段很長的時間或一處廣大的空間裡無所改變而保持完全一樣。
[5]西方在古代即聽聞從野蠶的繭抽絲編織的事;至于把養蠶和織絲當作一種工業,則是在約552年,由景教徒從中國把它輸入歐洲的。
在12世紀,再從君士坦丁堡輸入西西裡島;15世紀時,輸入英國。
[6]中國人在宴客的時候,穿着絲織衣服是常見的事。
這與瓷器或書畫同樣具有炫耀的價值。
[7]英文coolie這個詞,可能是源自印度坦東爾語kuli這個詞,意指被雇用的仆人。
[8]銅币仍然是一種有影響力的錢币,它是一種小銅錢的形式,其價值約為1/3或半分錢。
一兩銀子等于1000個銅錢。
[9]火藥是道教煉丹家發明的。
由于他們極端地秘密,所以真正發明的時間無法确定,但在唐文宗時孫思邈創伏火硫黃法,已具初期火藥的成分。
唐末,軍事上已用此做燃燒劑,但制成火炮來用于作戰,則自北宋開始。
史稱金人南侵之際,李綱為保衛汴京,曾下令發霹靂炮擊退金兵。
&mdash&mdash譯者注 [10]宋朝期間,中國航海已極為發達,其時中國船隻航行南海及海外者甚多,倘不能使用指南針,則不能定航路方向。
因此說阿拉伯人首用指南針于航海,恐不可靠。
[11]張衡的地震儀是8條銅龍圍着一個盤子,盤子的中央蹲着一隻張着嘴的蟾蜍,而這8條銅龍下面裝有精制的彈簧。
每一條銅龍的口内含一個銅球。
當地震發生了,最靠近地震源的那一條銅龍口中的球便落到蟾蜍口裡。
有一次,當地人并沒感到有地震發生,但其中一條銅龍口裡的球落了下來。
張衡一時遭到百般嘲笑,甚至被指為騙子,但後來有消息傳來,在好遠的某地果真發生了地震,張衡得以洗雪這個恥辱。
[12]風水是一種藝術,在中國非常普遍。
堪輿家相信風向、水流、山向等關系房屋、墓穴的休咎。
[13]有時男人公開地在娼館宿夜作畫、作樂和歌唱。
但必須附帶一提的是,這種對于已結了婚的男人的特權,實在是太離題了。
今天這種特權已不存在了。
[14]中國古代傳說中有一孝子,雖然每天遭受母親的責打,但絕不哭泣。
有一日,當她母親再打他時,卻一反往昔号啕大哭。
母親問他原因,他哭着說,因為打得不痛,可見母親已漸老邁。
(此為闵子骞故事。
&mdash&mdash譯者注) [15]在許多城市裡,賭徒随時都帶着骰子和盤子,準備應付其他賭徒。
[16]因為他的王國有時又稱&ldquo天朝&rdquo。
歐洲人譯為&ldquo天國&rdquo。
[17]清朝末年中央的歲收為7500萬美元;地方的歲收為1.75億美元。
假如這些歲收用來償還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所簽訂的《馬關條約》的賠款1.5億美元,以及八國聯軍所訂定的《辛醜條約》的3億美元賠款,那麼可以說中國的崩潰,隻不過是由這兩筆賬而引起的。
[18]教會曆史學家勒托雷(KennethScottLatourette)說:&ldquo當中國在最賢明的君王統治之下時,能夠把這樣衆多的人帶進太平盛世,這樣的政府實在是世上罕有的。
&rdquo飽學的布瑞克利(Brinkley)艦長也持同樣的看法。
[19]長期任職于中國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RobertHart)爵士說:&ldquo中國人尊重賢能,他們喜愛文學,到處都有求學增智的小社團,他們彼此交換讨論文章詩詞。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