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民和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王阿彌陀佛,慈悲之神觀音;它給中國的廟宇增添了不少羅漢&mdash&mdash釋迦牟尼的18個弟子&mdash&mdash他們輪值看守,幫助混沌受難的人類。
當漢朝衰亡之後,中國四分五裂,人民陷入戰亂的旋渦,遂轉而皈依佛教以求慰藉,就如當時的羅馬轉而求于基督教一樣。
道教開門歡迎這個新的信仰,不多時,二者相混深入中國人的心靈。
起初,帝王反對、迫害佛教;哲學家認為它是一種迷信,亦加以反對;政治家則關心某些中國人的血性都遭到了寺廟的熏染;最終政府才發現宗教要比政令強;皇帝遂與這些新神講和,不再反對它們,準許了僧侶托缽募款建廟,而官僚和學者在儒教的尊嚴不受損毀之下,也隻好讓步了。
這個新的宗教占領了許多以前的舊廟,在道教的聖山泰山上設置了許多的廟寺和僧侶,促使善男信女去朝聖進香。
它對中國的繪畫、雕刻、建築、文學和印刷的發展,貢獻良多,并給中國人的心靈注入了文明的謙遜之道。
然後,它也像道教一樣,終于步入衰退之途。
僧侶逐漸腐化,教義越來越染上有害的神祇和迷信,佛教那從未具有多大威力的政治力量,被儒學的複興功臣朱熹徹底地消滅了。
今天,佛教的廟宇已不受人重視,财源亦告罄,它唯一的信徒是那些赤貧的僧侶。
但佛教還是藏在中國人的心中,它仍是中國百姓心中那個複雜而非正式的宗教的一部分。
因為各種宗教在中國,如在歐洲和美國一樣,是可以兼容并存、不相排擠的,它們也沒有為這個國家帶來宗教戰争。
它們不但在這個國家内和平相處,也共存于個人的心胸中;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有好幾種的信仰,他們相信靈魂說,信奉道教、佛教和儒教。
他們是最有修養的哲學家,他們知道沒有一種宗教是确定的;也許神學家是對的,天堂可能是有的;最聰明的辦法是對各種宗教都不必太認真,不妨讓各教派的僧侶道士去為你禱告。
當有好運臨頭的時候,中國人并不去感謝諸神,他們隻敬拜他們的祖先,他們讓婦女和僧侶道士去拜那些佛堂道觀。
他們是有史以來最世俗的人,今世深深地吸引着他們;當他們禱告的時候,他們不是祈求能在天堂得到快樂,而是能在現實的生活中獲得利益。
假如他們的禱告不能應驗,他們可能會百般責難這個神,甚至把它丢進河裡。
東方有句諺語:&ldquo塑佛的人不會去拜神,他知道它們是什麼做的。
&rdquo 道德的統治 在20世紀,儒家和祭祖的習俗雖然遭到許多的非難和無數的攻擊,但仍然屹立長存,這是因為它們被認為對于維系中國生活的那個強烈而受贊揚的道德傳統是不可缺少的。
因為它們是宗教的約束力,所以家庭是這個倫理遺産最主要的工具。
從父母到兒女,這個道德的法規是代代傳下來的,成為中國社會一個無形的政府。
這個道德的法規是如此穩固有力,以至于每當國家不穩的時候,它都能維持其社會的秩序和紀律。
伏爾泰說:&ldquo中國人最了解的、教養最到家的、達至最完美地步的,是道德。
&rdquo孔子曾說:&ldquo本固邦甯。
&rdquo 中國人認為,道德法規的宗旨是要把混亂的男女關系變成有秩序的制度,以養育子女。
家庭是以子女為重心。
從中國的立場來看,子女不論多少也不能算多。
因為一個常常遭到侵略的國家,需要人來防衛,而且中國土壤肥沃,可以容納大量人口。
甚至即使在一個大家庭或人口過多的村社,需要作生存的競争時,弱者自然要遭淘汰,強者自可生存而再繁殖,以贍養那引以為榮的年邁雙親,以宗教的儀式伺候他們的祖先。
祭祖可以産生一種無窮的、再造的鍊鎖,這種鍊鎖的力量愈來愈大;做父親的必須要生兒子,不但是為了在他死後有人能祭他,也是為了祭祖的香火能夠不絕。
孟子曾言:&ldquo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rdquo 做父母的所祈求的是生兒子,假如做母親的不能生個兒子,那是她一生的恥辱。
因為不管在農田裡或戰場上,男孩子總比女孩子強;同時還有一條古老的規則,規定隻有男孩子才能去祭祖。
女孩子是一種負擔,因為經過千辛萬苦把她養大之後,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她嫁到夫家,在夫家過着一輩子勞苦的生活。
假如生了太多的女孩子,而家境又不佳,做父母的可以不必受法律的制裁,而把那初生的女嬰擲于田野間,讓夜晚的風霜凍死,或讓野豬吃掉。
孩子必須要在最細心的照顧下,才能度過那多災多病的幼年時代;父母以身教來教育子女,而不用體罰的方式;有時,與親戚家的孩子彼此交換到對方那裡住一陣子,以避免父母會過于溺愛而寵壞了孩子。
孩子一直是跟他母親睡于一房,直到7歲後才讓他與成年男人睡在一起。
假如家境不差的話,便把小孩子送到學校去,但嚴格禁止與女孩子在一起;到了10歲,在交友上和尋樂上,都受到父母限制,但往往會造成同性戀和尋男娼,使得父母的苦心完全落了空。
貞操是受到贊揚的,做女兒的必須嚴格遵守,在父母的再三告誡下她們是非常戒慎的。
萬一不幸意外地失身,她們會羞赧得自盡。
但是對于未婚男人就沒有這種要求,相反,尋花問柳被認為是正當的事。
食色性也,沉溺于娼館要比任意的放縱來得體面。
[13]為了要迎合男人的這些需要,中國很早就有娼館這類的場所。
早在齊國時候,宰相管仲即設置娼館,讓外國來的商賈投下一筆錢,玩樂一番再走。
馬可·波羅描述忽必烈時代的國都裡的娼妓,數目之多,容貌之美,令人難以想象。
她們都是官娼,受到管制,娼館内分間隔開,最漂亮的用來招待外國的使節。
以後,另有一種叫&ldquo歌伎&rdquo,她們不同于一般的娼妓,她們陪陪年輕人聊天,或陪有品味的已婚的男人作樂。
她們通常都通曉文學和哲學,也精于音樂和舞蹈。
男人在婚前可以随便去嫖妓,但莊重一點的少女則嚴禁與男人接觸。
因此,就造成男女之間愛情的機會絕少。
在唐朝曾有這種羅曼蒂克的文學,不過早在公元前600年就傳說有這麼一則羅曼蒂克的故事:尾生答應要在橋下等一個女孩子,雖然不見女孩子來,但他還是在那裡空等待,終于被漲上來的水淹死了。
毫無疑問,尾生一定很清楚他可能會遭到不測,但顯然,這些詩人認為尾生可能不知道會遭到這個意外。
一般來說,當愛情是一種關切和愛慕時,這種愛情存在于男人之間的概率要比存在于男女之間的多得多;在這一點上,中國人的看法與希臘人一樣。
結婚與愛情沒有什麼關系。
結婚的目的是讓一對健康的男女在一起生兒育女,組織一個子女衆多的家庭,中國人認為結婚是沒什麼愛情可言的。
因此,當父母為子女選擇對象的時候,男女都保持不接觸。
中國人認為男人不結婚是不道德的,獨身被認為是對祖先、民族和國家的一種反抗和罪惡,即使是負有神職的人也不例外。
在古代,還特别有一種官員,專門查訪有沒有男人到30歲,女人到20歲還不結婚的。
不管有沒有媒人說親,做父母的在其子女19歲後,即開始準備婚嫁的事。
有些還是小孩子甚至還在娘胎裡,就訂下了婚約。
在擇親的時候,不管對象是同族或異族,都有一些限制的;被選的一方必須是選的這一方的雙親相當熟悉的才行,而且必須要遠親不同宗的。
男方通常要送女方一筆可觀的聘金,相應的,女方也要有一批可觀的嫁妝陪嫁;貴重的禮物通常是在結婚的時候男女雙方互相交換。
女孩子要到結婚的當天才能露面。
而她的未婚夫也一直不準去看她。
除非是另有借口,通常他第一次看到她是在結婚的當天當她卸去了面紗的時候。
中國的婚禮繁缛,具有象征性,最主要的一件事是新郎要多喝酒,可以壯壯膽,不會害臊;至于新娘,則早已學會怎麼害羞怎麼順從。
結婚後她與她丈夫住在夫家,或其附近。
自此,她要辛苦地伺候她的丈夫和婆婆一輩子,直至她的婆婆年老死了,她才能擺脫這個苦海。
此時她的兒子也差不多到了成家的年齡,這時她可以如法炮制,享受兒媳的伺候了。
窮人家都是一夫一妻制。
因為中國人喜歡多子多孫,所以,隻要家境富裕,是可以娶妾的。
一夫多妻制被認為是優生學,事實是如此,因為有能力再養一個太太,足見他在當地是能力較強的人。
尤其假如正室不育,那麼她會鼓勵她的丈夫再娶個姨太太,而且她會把姨太太所生的孩子當作自己生的來撫養。
另一種情形是太太為了使丈夫安于家,幹脆就慫恿丈夫把他在外面中意的妓女娶回做第二房。
在中國的傳統裡,明成祖的妻子備受贊揚。
據傳,她說:&ldquo我一直要人到附近的地方去物色美女,好把她們送給皇上做王妃。
&rdquo家家戶戶都以自己的女兒能被挑上做宮女為無上光榮。
為了要保護宮女和做一些宮内的雜務,明成祖的宮内擁有3000名太監。
大部分的太監在8歲以前就由他們的父母親把生殖器閹掉,他們完全是為了以太監為終身職業才這樣做。
在這男人的天堂裡,姨太太實際上隻有奴婢的地位;至于正室,也隻不過是這個家庭的象征性的主子。
她的威望幾乎完全是以她孩子的數目和性别而定。
假如她是個有教養的女孩子,她會把她的丈夫視為主人,假如她每天能平平靜靜地操持家務,她的生活就可以快快樂樂的;人類是很有适應能力的,在這些由父母包辦的婚姻中,其生活似乎要比西方的自由戀愛式結婚相安無事得多。
離婚倒是很容易,不育、饒舌等都是離婚的理由,但妻子絕不能要求與丈夫離婚。
不過,她可以自動離開丈夫,回到娘家&mdash&mdash當然這種事并不多。
離婚的事是絕少的,因為女人一遭到離婚,其噩運則不堪想象。
再者,中國人堅信順其自然、聽其天命的哲學,他們認為每天受苦乃是命運。
在孔子以前,中國的社會很可能是一個母系社會。
我們知道在最早的時期,他們&ldquo隻知他們的母親,不知他們的父親&rdquo。
&ldquo姓&rdquo這個字就是以&ldquo女&rdquo為偏旁。
&ldquo妻&rdquo即&ldquo齊&rdquo,平等的意思,女人嫁了之後仍保留原來的名字。
到3世紀,中國的女人掌有很高的權利,甚至還主持國事。
慈禧太後隻不過是繼呂後之後的另一位中國女皇,呂後嚴酷地統治中國(公元前195&mdash前180年)。
這位&ldquo殘酷而任性&rdquo的女皇,随其癖好任意毒殺功臣;任意廢立皇帝,把先夫漢高祖的寵妃的耳眼割挖後棄于廁中。
到了清朝,雖然中國的女人識字率還不到萬分之一,但早在古代,中國上流家庭中的女孩子是要接受教育的,她們大部分都會作詩。
中國著名曆史學家班固(約1世紀)的那位頗具才氣的妹妹班昭,即繼承兄志把那部《漢書》完成,備受當時皇帝的贊賞。
在中國,也許是封建制度的建立削減了女人的政治與經濟的地位,形成一個極端的父系社會。
通常,父母都與最年長的兒子住在一起,雖然通常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的家和土地,但是長子的權力淩駕于一切之上。
到了孔子的時代,父親的權力幾乎是絕對的:在必要的時候,他可以把他的妻或子賣去做奴仆;甚至隻要不受大衆輿論的攻擊,他可以把他的兒女置于死地。
通常情況下,他吃飯時都是一人獨享,妻子不能與他同桌。
當他死後,妻子絕少再改嫁;從前還盛行寡婦殉夫的事,她之被要求這樣做是為了丈夫的面子。
中國到了19世紀末葉還有這種寡婦殉夫的事。
他對他的妻子,就如對待外人一樣,彬彬有禮,但他與妻子之間必須保持一段相當的距離,這種距離幾乎是階級之分。
女人都住在特别分開的房子裡,極少與男人混雜在一起;社交生活沒有女人的份,除非是那些沒名譽的女人。
男人不把自己的太太當作妻子,而是視她為兒女的母親;他敬重他的妻子,不是因為她美麗或教育高,而是因為她會生孩子、勤勞和順從。
班昭在《女誡》七章中,謙遜地道出女人應有的态度: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磚而齋告焉&hellip&hellip謙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hellip&hellip夫者,天也。
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離也。
傅玄有詩: 苦相身為女, 卑陋難再陳。
男兒當門戶, 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 萬裡望風塵。
女育無欣愛, 不為家所珍。
長大逃深室, 藏頭羞見人。
垂淚适他鄉, 忽如雨絕雲。
低頭和顔色, 素齒結朱唇。
跪拜無複數, 婢妾如嚴賓。
&hellip&hellip 上面所列的,也許不能代表整個中國家庭社會的情形。
中國的家庭有明顯的階級存在,夫妻之間,兒女之間,常有争吵的事,但是也有許多家庭非常和諧,充滿了愛情、互助和合作。
雖然妻子在經濟上是從屬的地位,但是在發言上她享有特權,她的丈夫可能會被她罵得魂不附體或飛跑而逃。
在父系的家庭社會中,是不可能有民主的,因為國家把維持社會的責任委之于家庭,家庭變成了一個托兒所、學校、工廠和政府。
由這種家庭熏陶出來的個性,受到許多外國人極度的贊揚。
一般的中國人都孝順敬愛父母,尊重愛護老人。
[14]他耐心地接受《禮記》的教言,毫不費力地遵從它那繁雜的禮儀,以那毫無情感的禮節來約束自己的一舉一動,而養成一種從容而優美的風度、泰然而高雅的舉止,與西方人那種豪放粗犷的個性迥然而異。
因此,一位挑糞過街的苦力所表現的那種修養和莊敬,要比賣給他鴉片的外國商人雅得多。
中國人很懂得妥協的藝術,他會體貼對方,即使對方是最壞的人,他也會顧到對方的面子。
他偶爾出口穢語,常常喋喋不休;身體經常不幹淨,偶爾頭腦也不清,喜歡賭博[15]和暴食,貪小利和說謊;他崇拜财神如偶像,像諷刺畫中的美國人那樣視金如命;他有時也顯得殘酷野蠻,做出集體搶劫和屠殺的事來。
但絕大部分的時候,他是安詳仁慈,随時幫助鄰居,蔑視罪犯和土匪,生活節儉,工作勤勞,待人真誠,交易誠實無欺。
災禍臨頭的時候,他泰然處之,忍受承擔,不管好運和厄運來臨,他都持以明智而謙沖的态度;他用宿命論的自制,來忍受損失和痛苦,他看不起那些沉不住氣而号啕恸哭的人;他對于那失去的親友,極為傷感,他以哲學的鎮定來面對自己的死亡。
他對美的敏感,恰與他對痛苦的麻木成顯明的對照;他用鮮豔的裝飾來美化他的城市,用最成熟的藝術來裝飾他的生活。
假如我們想真正地了解中國的文化,我們必須暫時把它那由于内部的衰敗和西洋的船堅炮利而招來的混亂無依的局面抛開不談;我們必須看一看在周公、唐玄宗、宋徽宗或清康熙等輝煌燦爛的時代。
因為,在這些太平盛世、極力追求美的時代裡,中國的文化無疑是最高的文化,這種高度的文明實非亞洲國家或任何一洲的國家所能達到的。
伏爾泰所贊揚的政府 中國文化予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政府組織系統。
假如最理想的政府是民主政治與貴族政治相結合的政府,那麼中國人實行這種政治已達1000年以上;假如最好的政府是管理最少的政府,那麼中國人實行這種政治是最徹底的。
世上沒有一個政府曾統治這麼多的人民,又管理得那樣少,而其統治的時間又那樣長久。
在中國,談不上什麼個人主義或個人自由;相反,個人的觀念是微弱的,他隻是屬于他那個團體的一分子。
首先,他是家庭的一分子,他是他的祖先和子孫之間傳宗接代的一個過渡的單位;他負責家裡其他成員在法律及習俗上的責任,而他們則對他負責。
通常他參加某種秘密的社團,在城鎮上,他則屬于行會的一分子;這些限制了他為所欲為的權利。
古代的習俗束縛了他,強有力的輿論威脅着他,假如他膽敢違反道德和傳統,那他就
當漢朝衰亡之後,中國四分五裂,人民陷入戰亂的旋渦,遂轉而皈依佛教以求慰藉,就如當時的羅馬轉而求于基督教一樣。
道教開門歡迎這個新的信仰,不多時,二者相混深入中國人的心靈。
起初,帝王反對、迫害佛教;哲學家認為它是一種迷信,亦加以反對;政治家則關心某些中國人的血性都遭到了寺廟的熏染;最終政府才發現宗教要比政令強;皇帝遂與這些新神講和,不再反對它們,準許了僧侶托缽募款建廟,而官僚和學者在儒教的尊嚴不受損毀之下,也隻好讓步了。
這個新的宗教占領了許多以前的舊廟,在道教的聖山泰山上設置了許多的廟寺和僧侶,促使善男信女去朝聖進香。
它對中國的繪畫、雕刻、建築、文學和印刷的發展,貢獻良多,并給中國人的心靈注入了文明的謙遜之道。
然後,它也像道教一樣,終于步入衰退之途。
僧侶逐漸腐化,教義越來越染上有害的神祇和迷信,佛教那從未具有多大威力的政治力量,被儒學的複興功臣朱熹徹底地消滅了。
今天,佛教的廟宇已不受人重視,财源亦告罄,它唯一的信徒是那些赤貧的僧侶。
但佛教還是藏在中國人的心中,它仍是中國百姓心中那個複雜而非正式的宗教的一部分。
因為各種宗教在中國,如在歐洲和美國一樣,是可以兼容并存、不相排擠的,它們也沒有為這個國家帶來宗教戰争。
它們不但在這個國家内和平相處,也共存于個人的心胸中;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有好幾種的信仰,他們相信靈魂說,信奉道教、佛教和儒教。
他們是最有修養的哲學家,他們知道沒有一種宗教是确定的;也許神學家是對的,天堂可能是有的;最聰明的辦法是對各種宗教都不必太認真,不妨讓各教派的僧侶道士去為你禱告。
當有好運臨頭的時候,中國人并不去感謝諸神,他們隻敬拜他們的祖先,他們讓婦女和僧侶道士去拜那些佛堂道觀。
他們是有史以來最世俗的人,今世深深地吸引着他們;當他們禱告的時候,他們不是祈求能在天堂得到快樂,而是能在現實的生活中獲得利益。
假如他們的禱告不能應驗,他們可能會百般責難這個神,甚至把它丢進河裡。
東方有句諺語:&ldquo塑佛的人不會去拜神,他知道它們是什麼做的。
&rdquo 道德的統治 在20世紀,儒家和祭祖的習俗雖然遭到許多的非難和無數的攻擊,但仍然屹立長存,這是因為它們被認為對于維系中國生活的那個強烈而受贊揚的道德傳統是不可缺少的。
因為它們是宗教的約束力,所以家庭是這個倫理遺産最主要的工具。
從父母到兒女,這個道德的法規是代代傳下來的,成為中國社會一個無形的政府。
這個道德的法規是如此穩固有力,以至于每當國家不穩的時候,它都能維持其社會的秩序和紀律。
伏爾泰說:&ldquo中國人最了解的、教養最到家的、達至最完美地步的,是道德。
&rdquo孔子曾說:&ldquo本固邦甯。
&rdquo 中國人認為,道德法規的宗旨是要把混亂的男女關系變成有秩序的制度,以養育子女。
家庭是以子女為重心。
從中國的立場來看,子女不論多少也不能算多。
因為一個常常遭到侵略的國家,需要人來防衛,而且中國土壤肥沃,可以容納大量人口。
甚至即使在一個大家庭或人口過多的村社,需要作生存的競争時,弱者自然要遭淘汰,強者自可生存而再繁殖,以贍養那引以為榮的年邁雙親,以宗教的儀式伺候他們的祖先。
祭祖可以産生一種無窮的、再造的鍊鎖,這種鍊鎖的力量愈來愈大;做父親的必須要生兒子,不但是為了在他死後有人能祭他,也是為了祭祖的香火能夠不絕。
孟子曾言:&ldquo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rdquo 做父母的所祈求的是生兒子,假如做母親的不能生個兒子,那是她一生的恥辱。
因為不管在農田裡或戰場上,男孩子總比女孩子強;同時還有一條古老的規則,規定隻有男孩子才能去祭祖。
女孩子是一種負擔,因為經過千辛萬苦把她養大之後,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她嫁到夫家,在夫家過着一輩子勞苦的生活。
假如生了太多的女孩子,而家境又不佳,做父母的可以不必受法律的制裁,而把那初生的女嬰擲于田野間,讓夜晚的風霜凍死,或讓野豬吃掉。
孩子必須要在最細心的照顧下,才能度過那多災多病的幼年時代;父母以身教來教育子女,而不用體罰的方式;有時,與親戚家的孩子彼此交換到對方那裡住一陣子,以避免父母會過于溺愛而寵壞了孩子。
孩子一直是跟他母親睡于一房,直到7歲後才讓他與成年男人睡在一起。
假如家境不差的話,便把小孩子送到學校去,但嚴格禁止與女孩子在一起;到了10歲,在交友上和尋樂上,都受到父母限制,但往往會造成同性戀和尋男娼,使得父母的苦心完全落了空。
貞操是受到贊揚的,做女兒的必須嚴格遵守,在父母的再三告誡下她們是非常戒慎的。
萬一不幸意外地失身,她們會羞赧得自盡。
但是對于未婚男人就沒有這種要求,相反,尋花問柳被認為是正當的事。
食色性也,沉溺于娼館要比任意的放縱來得體面。
[13]為了要迎合男人的這些需要,中國很早就有娼館這類的場所。
早在齊國時候,宰相管仲即設置娼館,讓外國來的商賈投下一筆錢,玩樂一番再走。
馬可·波羅描述忽必烈時代的國都裡的娼妓,數目之多,容貌之美,令人難以想象。
她們都是官娼,受到管制,娼館内分間隔開,最漂亮的用來招待外國的使節。
以後,另有一種叫&ldquo歌伎&rdquo,她們不同于一般的娼妓,她們陪陪年輕人聊天,或陪有品味的已婚的男人作樂。
她們通常都通曉文學和哲學,也精于音樂和舞蹈。
男人在婚前可以随便去嫖妓,但莊重一點的少女則嚴禁與男人接觸。
因此,就造成男女之間愛情的機會絕少。
在唐朝曾有這種羅曼蒂克的文學,不過早在公元前600年就傳說有這麼一則羅曼蒂克的故事:尾生答應要在橋下等一個女孩子,雖然不見女孩子來,但他還是在那裡空等待,終于被漲上來的水淹死了。
毫無疑問,尾生一定很清楚他可能會遭到不測,但顯然,這些詩人認為尾生可能不知道會遭到這個意外。
一般來說,當愛情是一種關切和愛慕時,這種愛情存在于男人之間的概率要比存在于男女之間的多得多;在這一點上,中國人的看法與希臘人一樣。
結婚與愛情沒有什麼關系。
結婚的目的是讓一對健康的男女在一起生兒育女,組織一個子女衆多的家庭,中國人認為結婚是沒什麼愛情可言的。
因此,當父母為子女選擇對象的時候,男女都保持不接觸。
中國人認為男人不結婚是不道德的,獨身被認為是對祖先、民族和國家的一種反抗和罪惡,即使是負有神職的人也不例外。
在古代,還特别有一種官員,專門查訪有沒有男人到30歲,女人到20歲還不結婚的。
不管有沒有媒人說親,做父母的在其子女19歲後,即開始準備婚嫁的事。
有些還是小孩子甚至還在娘胎裡,就訂下了婚約。
在擇親的時候,不管對象是同族或異族,都有一些限制的;被選的一方必須是選的這一方的雙親相當熟悉的才行,而且必須要遠親不同宗的。
男方通常要送女方一筆可觀的聘金,相應的,女方也要有一批可觀的嫁妝陪嫁;貴重的禮物通常是在結婚的時候男女雙方互相交換。
女孩子要到結婚的當天才能露面。
而她的未婚夫也一直不準去看她。
除非是另有借口,通常他第一次看到她是在結婚的當天當她卸去了面紗的時候。
中國的婚禮繁缛,具有象征性,最主要的一件事是新郎要多喝酒,可以壯壯膽,不會害臊;至于新娘,則早已學會怎麼害羞怎麼順從。
結婚後她與她丈夫住在夫家,或其附近。
自此,她要辛苦地伺候她的丈夫和婆婆一輩子,直至她的婆婆年老死了,她才能擺脫這個苦海。
此時她的兒子也差不多到了成家的年齡,這時她可以如法炮制,享受兒媳的伺候了。
窮人家都是一夫一妻制。
因為中國人喜歡多子多孫,所以,隻要家境富裕,是可以娶妾的。
一夫多妻制被認為是優生學,事實是如此,因為有能力再養一個太太,足見他在當地是能力較強的人。
尤其假如正室不育,那麼她會鼓勵她的丈夫再娶個姨太太,而且她會把姨太太所生的孩子當作自己生的來撫養。
另一種情形是太太為了使丈夫安于家,幹脆就慫恿丈夫把他在外面中意的妓女娶回做第二房。
在中國的傳統裡,明成祖的妻子備受贊揚。
據傳,她說:&ldquo我一直要人到附近的地方去物色美女,好把她們送給皇上做王妃。
&rdquo家家戶戶都以自己的女兒能被挑上做宮女為無上光榮。
為了要保護宮女和做一些宮内的雜務,明成祖的宮内擁有3000名太監。
大部分的太監在8歲以前就由他們的父母親把生殖器閹掉,他們完全是為了以太監為終身職業才這樣做。
在這男人的天堂裡,姨太太實際上隻有奴婢的地位;至于正室,也隻不過是這個家庭的象征性的主子。
她的威望幾乎完全是以她孩子的數目和性别而定。
假如她是個有教養的女孩子,她會把她的丈夫視為主人,假如她每天能平平靜靜地操持家務,她的生活就可以快快樂樂的;人類是很有适應能力的,在這些由父母包辦的婚姻中,其生活似乎要比西方的自由戀愛式結婚相安無事得多。
離婚倒是很容易,不育、饒舌等都是離婚的理由,但妻子絕不能要求與丈夫離婚。
不過,她可以自動離開丈夫,回到娘家&mdash&mdash當然這種事并不多。
離婚的事是絕少的,因為女人一遭到離婚,其噩運則不堪想象。
再者,中國人堅信順其自然、聽其天命的哲學,他們認為每天受苦乃是命運。
在孔子以前,中國的社會很可能是一個母系社會。
我們知道在最早的時期,他們&ldquo隻知他們的母親,不知他們的父親&rdquo。
&ldquo姓&rdquo這個字就是以&ldquo女&rdquo為偏旁。
&ldquo妻&rdquo即&ldquo齊&rdquo,平等的意思,女人嫁了之後仍保留原來的名字。
到3世紀,中國的女人掌有很高的權利,甚至還主持國事。
慈禧太後隻不過是繼呂後之後的另一位中國女皇,呂後嚴酷地統治中國(公元前195&mdash前180年)。
這位&ldquo殘酷而任性&rdquo的女皇,随其癖好任意毒殺功臣;任意廢立皇帝,把先夫漢高祖的寵妃的耳眼割挖後棄于廁中。
到了清朝,雖然中國的女人識字率還不到萬分之一,但早在古代,中國上流家庭中的女孩子是要接受教育的,她們大部分都會作詩。
中國著名曆史學家班固(約1世紀)的那位頗具才氣的妹妹班昭,即繼承兄志把那部《漢書》完成,備受當時皇帝的贊賞。
在中國,也許是封建制度的建立削減了女人的政治與經濟的地位,形成一個極端的父系社會。
通常,父母都與最年長的兒子住在一起,雖然通常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的家和土地,但是長子的權力淩駕于一切之上。
到了孔子的時代,父親的權力幾乎是絕對的:在必要的時候,他可以把他的妻或子賣去做奴仆;甚至隻要不受大衆輿論的攻擊,他可以把他的兒女置于死地。
通常情況下,他吃飯時都是一人獨享,妻子不能與他同桌。
當他死後,妻子絕少再改嫁;從前還盛行寡婦殉夫的事,她之被要求這樣做是為了丈夫的面子。
中國到了19世紀末葉還有這種寡婦殉夫的事。
他對他的妻子,就如對待外人一樣,彬彬有禮,但他與妻子之間必須保持一段相當的距離,這種距離幾乎是階級之分。
女人都住在特别分開的房子裡,極少與男人混雜在一起;社交生活沒有女人的份,除非是那些沒名譽的女人。
男人不把自己的太太當作妻子,而是視她為兒女的母親;他敬重他的妻子,不是因為她美麗或教育高,而是因為她會生孩子、勤勞和順從。
班昭在《女誡》七章中,謙遜地道出女人應有的态度: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磚而齋告焉&hellip&hellip謙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hellip&hellip夫者,天也。
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離也。
傅玄有詩: 苦相身為女, 卑陋難再陳。
男兒當門戶, 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 萬裡望風塵。
女育無欣愛, 不為家所珍。
長大逃深室, 藏頭羞見人。
垂淚适他鄉, 忽如雨絕雲。
低頭和顔色, 素齒結朱唇。
跪拜無複數, 婢妾如嚴賓。
&hellip&hellip 上面所列的,也許不能代表整個中國家庭社會的情形。
中國的家庭有明顯的階級存在,夫妻之間,兒女之間,常有争吵的事,但是也有許多家庭非常和諧,充滿了愛情、互助和合作。
雖然妻子在經濟上是從屬的地位,但是在發言上她享有特權,她的丈夫可能會被她罵得魂不附體或飛跑而逃。
在父系的家庭社會中,是不可能有民主的,因為國家把維持社會的責任委之于家庭,家庭變成了一個托兒所、學校、工廠和政府。
由這種家庭熏陶出來的個性,受到許多外國人極度的贊揚。
一般的中國人都孝順敬愛父母,尊重愛護老人。
[14]他耐心地接受《禮記》的教言,毫不費力地遵從它那繁雜的禮儀,以那毫無情感的禮節來約束自己的一舉一動,而養成一種從容而優美的風度、泰然而高雅的舉止,與西方人那種豪放粗犷的個性迥然而異。
因此,一位挑糞過街的苦力所表現的那種修養和莊敬,要比賣給他鴉片的外國商人雅得多。
中國人很懂得妥協的藝術,他會體貼對方,即使對方是最壞的人,他也會顧到對方的面子。
他偶爾出口穢語,常常喋喋不休;身體經常不幹淨,偶爾頭腦也不清,喜歡賭博[15]和暴食,貪小利和說謊;他崇拜财神如偶像,像諷刺畫中的美國人那樣視金如命;他有時也顯得殘酷野蠻,做出集體搶劫和屠殺的事來。
但絕大部分的時候,他是安詳仁慈,随時幫助鄰居,蔑視罪犯和土匪,生活節儉,工作勤勞,待人真誠,交易誠實無欺。
災禍臨頭的時候,他泰然處之,忍受承擔,不管好運和厄運來臨,他都持以明智而謙沖的态度;他用宿命論的自制,來忍受損失和痛苦,他看不起那些沉不住氣而号啕恸哭的人;他對于那失去的親友,極為傷感,他以哲學的鎮定來面對自己的死亡。
他對美的敏感,恰與他對痛苦的麻木成顯明的對照;他用鮮豔的裝飾來美化他的城市,用最成熟的藝術來裝飾他的生活。
假如我們想真正地了解中國的文化,我們必須暫時把它那由于内部的衰敗和西洋的船堅炮利而招來的混亂無依的局面抛開不談;我們必須看一看在周公、唐玄宗、宋徽宗或清康熙等輝煌燦爛的時代。
因為,在這些太平盛世、極力追求美的時代裡,中國的文化無疑是最高的文化,這種高度的文明實非亞洲國家或任何一洲的國家所能達到的。
伏爾泰所贊揚的政府 中國文化予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政府組織系統。
假如最理想的政府是民主政治與貴族政治相結合的政府,那麼中國人實行這種政治已達1000年以上;假如最好的政府是管理最少的政府,那麼中國人實行這種政治是最徹底的。
世上沒有一個政府曾統治這麼多的人民,又管理得那樣少,而其統治的時間又那樣長久。
在中國,談不上什麼個人主義或個人自由;相反,個人的觀念是微弱的,他隻是屬于他那個團體的一分子。
首先,他是家庭的一分子,他是他的祖先和子孫之間傳宗接代的一個過渡的單位;他負責家裡其他成員在法律及習俗上的責任,而他們則對他負責。
通常他參加某種秘密的社團,在城鎮上,他則屬于行會的一分子;這些限制了他為所欲為的權利。
古代的習俗束縛了他,強有力的輿論威脅着他,假如他膽敢違反道德和傳統,那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