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民和國家

關燈
等。

    乾隆回書予英王喬治三世: &hellip&hellip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是爾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體制,即屬不合,而于爾國,亦殊覺無益,特此詳晰開示,遣令貢使等安程回國,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爾邦共享太平之福&hellip&hellip 從這些驕傲的語氣中,我們看出中國企圖避開工業革命。

    但這個革命終究避免不了,我們将在下面讨論。

    同時,我們也要看看構成這個奇特而有益的文化中的那些經濟、政治和道德的内容,然而,這個文化似乎注定要遭到這個革命的破壞。

     人民與語言[4] 中國的人口衆多,據估計,公元前280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口約為1400萬;到200年,已增一倍達2800萬;726年,達4150萬;1644年,達8900萬;1743年,達1.5億;1919年,達3.3億。

    14世紀有一位歐洲的遊客數出中國有&ldquo200個城市比威尼斯大&rdquo。

    中國的人口調查是根據一項登記的法律條文,該條文規定每一住家的門上必須訂有一塊門牌,門牌上寫着全家人的名字。

    但我們無法确知這些門牌的準确性,甚至對于這項說法我們也無可稽考。

     中國人的身材不一緻,南方的比較矮弱,北方的比較高大;就整體來說,中國人是整個亞洲中最強壯的民族。

    他們顯示出充沛的精力,除了對疾病的抵抗較差外,在忍受困難和痛苦方面有極大的勇氣,他們也有很強的适應性,故不論在什麼地區,他們都能繁榮起來。

     中國人雖然算不上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但确是人類中最具智慧的一種。

    有些貧民在我們看來實在相當不雅,有些罪犯看來好像電影裡的諷刺畫,但絕大部分人的相貌是低低的眼睑下隐藏着一份安靜的神态,以及那種文明古國之風。

    微斜的雙眼,并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深邃,那黃色的皮膚在陽光底下變成了棕褐色。

    農家的婦女,其身體之壯不亞于男人;至于富家的千金,都打扮得很标緻,施粉墨,塗胭脂,畫眉毛,并使自己像柳條或新月那樣地苗條。

    男女頭發都顯得粗糙,沒有卷曲的現象。

    婦女把頭發挽成一個髻,通常還插花。

    在清朝初葉的時候,清朝統治者強迫漢人采行滿人的習俗,男人須把頭發的前半部剃光,把剩下的後一半頭發結成一條長長的辮子。

    不久,這種發型反而成了正統,大家競相引以為自豪。

    胡子雖然不多,但他們經常刮,理發店就是靠這個生意興旺起來。

     中國人通常是理光頭;在冬天,男人戴帽檐向上翹的絨帽或皮帽;在夏天,他們戴精編的圓錐形竹帽,帽子的頂上系有一個彩色的球,并有絲。

    至于婦女,大多系有絲或棉帶,再插上金屬薄片或小寶石或人造花。

    鞋子通常是厚布做的,因為地面往往都是涼的磚或泥地,中國人在腳底下都墊有一塊小的毛毯。

    約在李後主的時候,朝廷開始流行裹小腳,女孩子在7歲的時候就被迫裹腳,等到少女的時候,那雙腳就變成了三寸金蓮,走起路來可以婀娜多姿,取悅男人。

    談論女人的腳被視為最粗野無禮的言語,看女人的腳也被視為最可恥的行為;在女人面前,甚至連鞋這個字也不能提。

    除了蒙古人和滿族人外,中國婦女不分階級都裹腳。

    後來竟發展成為一種以腳大小來決定其婚姻的方式。

    康熙雖曾下令禁止,但無效。

    今天,它已被解除,成為辛亥革命的一大收獲。

     男人穿褲子和長袍,衣服幾乎都是藍色的。

    到了冬天,在褲上還加綁腿,再添加長袍,有時穿上十來件。

    中國人在整個冬天,日夜都穿這麼多,隻有随着春天的來到,才一件件地卸去。

    長袍的尺寸不一,有的到腰部,有的到膝蓋,有的到腳跟,直到頸部都扣得很緊;沒有口袋,隻有寬長的袖子;中國人不說一個人的口袋&ldquo裝&rdquo(pocketed)東西,而說&ldquo套&rdquo(sleeved)東西。

    襯衣和内衣都很貼身,我們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東西。

    至于女人,與男人一樣穿褲子,因為她們慣于做男人的工作,甚至比男人做得多;城市裡的婦女,則多穿裙子。

    在城市,絲織品幾乎與棉織品一樣普遍。

    她們不系腰帶,不着胸罩。

    一般來說,中國人的衣着要比現代西方人的打扮,來得較合用、方便、有益健康。

    沒有什麼款式會困擾中國婦女的生活方式;所有都市的人穿得都一樣,而且幾乎世世代代穿的款式都一樣;其質料可能會不同,但樣式則不改;中國各階層的人都确知其長服與款式必将延續不變。

     中國的語言文字不同于世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甚至比他們的衣着更奇特。

    中國沒有字母,不要拼字,沒有文法,也沒有詞類;這個世界最古老、最優秀、人口最衆多的國家,竟然沒有這些困擾西方年輕人學習語文的麻煩東西,這實在令人驚奇。

    也許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的文字也有語尾變化、動詞變化、格、數、時态和語氣,但當我們一追溯到它的産生時,這些性質已不存在。

    每一個字可以做名詞、動詞、形容詞或副詞,這視它的上下文和語調而定。

    因為中國的語言隻有400到800個單音語,而這些單音語必須要表現4萬個字,那麼每一個語有4到9個音調。

    因此,根據其音調的不同,其意義也就有所不同。

    由于表現的形态和上下文可以增加這些音調,可以使每一個音調有好幾種用法;所以,一音可以代表69個字中的任何一個,Shi可以代表59個字,Ku可以代表29個字。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語言一開始就這樣地複雜,這樣地精微,這樣地簡潔。

     中國的文字甚至比口語更奇特。

    從河南掘出的商朝古物顯示,上面所刻的文字,本質上與今天所用的一樣。

    所以,除了那一部分到現在仍說古埃及語的埃及土人科普特(Copt)外,中國人應算是說世界上最古老語言的民族,而且中國的語言也是分布最廣的一種語言。

    我們從老子的一段話推知,中國人最早是用結繩來傳播音訊。

    後來,也許因為道士要畫符,陶工要在陶器上做記号,而導緻了象形文字的發展。

    這些象形文字就是那600個符号的原來的形式,這些記号就是今日中國書寫的基本單字。

    其中大約有214個部首,它們是構成幾乎現在所有單字的元素。

    現在的單字已變成極端複雜的符号,這是由于原先的象形文字再加上其他的形式,以便能特定地表示意義,通常是用聲音來表示。

    不僅是每一個單字有它自己的符号,即便每一個概念,也有它自己的符号;有一個符号代表一匹馬,另外一個符号則表示&ldquo一匹腹部有白色的棕色馬&rdquo,另外一個則表示&ldquo一匹前額有白點的馬&rdquo。

    有些單字非常簡單,在一條直線上有條曲線(即太陽在地平線上的意思)表示&ldquo早晨&rdquo的意思,日和月并起來表示&ldquo明&rdquo,口和鳥并起來表示&ldquo鳴&rdquo,宀下面加女表示&ldquo安&rdquo&hellip&hellip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實在是一種原始的文字,經過極端的保護,才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的缺點顯然多于優點。

    據說,中國人要花10年到50年才能熟谙這4萬個單字。

    但當我們了解到這些字不是字母,而是意思(idea),且要花這麼多時間才能精于運用這4萬個意思,或甚至這4萬個單字,我們認為我們用時間來與字數相較,實在是不公平、不正确。

    我們認為要精通這4萬個意思是需要花50年的。

    在實際應用上,一般中國人都能運用3000到4000個字,他們可以從這些字的部首,很快就學會應用。

    這種文字&mdash&mdash隻表現意思,不表現聲音&mdash&mdash最顯明的好處是,韓國人、日本人與中國人一樣,很容易了解其意義,因而漢字成為遠東地區的一種國際文字。

    中國方言之多,使得彼此都不能互通聲息,而其文字則全國上下統一,每一個的念法各地不一。

     中國這種一統文字的好處不但可從空間看出,亦可從時間獲得明證。

    中國文字曆經幾千年,并沒有什麼改變,但是從文字而分出的口語,則達百種以上。

    兩千年前用這種文字寫成的中國文學,雖然我們不能确知這些古代的作家怎麼讀、怎麼說這些文字,但到今天,隻要識字的人都可以看得懂。

    雖然有不斷創新和變遷的方言,但中國文字持久不變,保存了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同時,對保守主義也産生了極大的保護力量;古老的思想仍然在舞台出現,雕塑了青年人的心。

    中國文字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在變化和成長中保持的統一,深邃的保守主義,以及舉世無雙的連續性。

     這種書寫的系統乃是一種極高智慧的成就。

    在幾百個部首加上1500個顯著的符号,即可包羅整個世界的事物、活動和性質,在它們的完整形式下,它們可以代表在文學上和生活上的所有思想。

    我們可不要以為我們那種千變萬化的語文,會優于這種顯然是原始形式的文字。

    17世紀的萊布尼茨和現代的羅斯(SirDonaldRoss)都曾夢想有這麼一種文字符号的系統,這種系統能獨立于口語中,超越了國家、時間和空間的差異分歧,因此,能在不同的民族中,表現相同的思想,走上互相了解的途徑。

    但是,這種如此精确的符号語言,已曆經了幾千年,并有全世界1/4以上的人正在使用。

    總之,這種東方的文字是合乎邏輯的、值得發揚的:世界上其他各國應當一起來學中國語文。

     實際的生活情況 ·農業方面 經過最後分析,可以說中國各種的文學、精微的思想和奢侈的生活,均得之于那肥沃的農田。

    說得恰當一點,是得之于人民的辛勞,因為農田必須靠人民的勤奮耕耘,才能成為良田。

    早期的中國人一定與叢林、野獸、昆蟲、幹旱、水災、硝石和冰霜等天然的障礙,鬥争了幾百年之後,始把這塊廣大的荒野,變成肥沃的土壤。

    而且,這種奮鬥必須始終不懈。

    否則,森林砍伐之後必留下一塊荒蕪之地;幾年的怠忽,不加整理,必又是草木叢生。

    這種奮鬥是艱苦而危險的,而且野蠻人随時都有可能侵入,把那些辛辛苦苦栽培成長的作物破壞掉。

    為了保護這些作物,農民不敢獨居,都是群居在一起,并把他們的村莊用一道圍牆圍住,他們集體出外耕作,并經常在田裡過夜,以保護作物。

     他們耕作的方法雖然簡單,但與今天的确沒有多大的差别。

    有時他們用犁耕&mdash&mdash最初用木頭做,後改為用石做,最後用鐵做。

    但大部分時間裡他們還是很有耐心地用鋤頭來翻土。

    他們利用任何天然的廢物來做肥料,即使人狗等的糞便也舍不得丢掉。

    在很早以前,他們就開鑿許多的河渠,引水灌溉稻田;他們甚至在數英裡長的岩石地帶開鑿很深的河渠,或為引導那易于泛濫的河流,或為改道河水,以灌溉幹燥的平原。

    不用輪耕或人工肥料,也常常不用牛馬等動物耕作,中國的大半土地每年都有兩到三次收獲,他們對土地的利用,實非任何民族所可比拟。

     中國主要的農作物是稻米,其次為麥子。

    稻米可做酒和主食,但農民絕少飲酒。

    他們最主要的飲料是産量僅次于稻米的茶。

    茶葉最初用來做藥,但後來漸被用做飲料,到了唐朝,茶葉已經作為外銷品,并成為作詩不可或缺的東西。

    至15世紀,所有遠東地區的國家都普遍喝起茶來;好茶者開始尋找各種新的茶,還舉行品茶比賽,以決定哪種茶最好。

    其次的農作物是菜類、豆類、豆芽、蒜頭和洋蔥等的副食以及各種不同的漿果和水果。

    最缺乏的是肉類,牛隻是用來耕作,作為肉用的隻限于豬和家禽。

    有一大部分的人靠捕魚為生。

     米、米粉、面條、一些菜類和魚,便是窮人家吃的東西;小康之家再加上一些豬肉和雞肉,富人家對鴨肉有特别的嗜好;在北京,最豐盛的晚餐裡必有幾道鴨肉做的菜。

    牛乳和雞蛋都很少,豆漿代替牛乳和奶油。

    做菜已成為一種藝術,他們利用每一種東西;他們采摘野菜、海菜和燕窩做可口的湯;比較講究的菜是由鲨魚魚翅、魚腸、蝗蟲、蚱蜢、蛴螬、蠶、馬、騾、老鼠、蛇、貓和狗肉等調制。

    中國人講究吃,有錢人家一餐40道菜并不算稀奇,一餐需花3到4小時。

     窮人家一天兩餐也不至于花這麼多的時間。

    農民靠着他們的辛勞,一生仍免不了要遭到饑餓的威脅。

    一些強豪囤積大批财物,國家的錢财都集中在這些人的手中。

    偶爾,如在秦始皇時代,土地是按人口分配,但人類自然不平等的現象立即使得财富又集中到少數人的身上。

    大多數的農民都有土地,但因為人口的增長比土地的開發快,使得農民分到的土地越來越少。

     中國的農民面對災害,以非凡的毅力去忍受。

    他們有一句格言:&ldquo在這短暫的人生中,一個人所需要的隻是一頂帽子和一碗飯。

    &rdquo他們非常勤勞,但不講求效率,他們不喜歡機器的那種嘈雜、危險和速度。

    他們沒有什麼周末和禮拜天,但節日倒不少。

    像農曆年、元宵節都可以讓農民休息幾天,并有唱戲演劇的活動,給這終年單調的生活平添一點光彩。

    當冬天消逝,在春雨沐浴之下,大地的冰雪融化了之後,農民再荷鋤走出家門,去經營他們那小小的田園,唱着那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希望之歌。

     ·商業方面 在西方,18世紀以前,談不上有什麼工業。

    然而,我們在中國的曆史上發現,中國的家庭裡早有忙碌的手工業,城鎮上的商業也極為鼎盛。

    最主要的工業是紡織業和養蠶業,這兩種工業都是由婦女在自己家裡和附近的茅舍操作。

    中國的絲織業是一種很古老的藝術,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

    [5]中國人用新摘下的桑葉養蠶,其結果令人驚歎:一磅的蠶子(約70萬隻),經過42天的飼養後,重達9500磅。

    然後,把成蠶放于一小間的稻草篷内,這些蠶就圍在篷上吐繭。

    把這些繭放入水中煮,然後抽出絲來,再經過處理和編織,變成上等社會所用的各種絲織品,如綴錦、刺繡品和織錦緞等。

    [6]而養蠶人和織絲者則穿棉織布衣。

     甚至在公元前幾百年,在城鎮上,這種家庭工業已催生出了商店。

    早在公元前300年,就産生了一個鄉村勞動階級,把各家的老闆組織成一個工業的行會。

    這種工商業的成長,給鎮上帶來了衆多的人口,就工業上來說,忽必烈時代的中國與18世紀的歐洲相似。

    馬可·波羅寫道:&ldquo中國每一個行業都有1000家的工廠,每家的工人有10、15或20個不等,有幾家甚至有40個工人&hellip&hellip比較富有的老闆是不必親自動手的,相反,他們會裝出一副文雅而自豪的姿态。

    &rdquo這些行會與我們立法的工業社會一樣,規定不準競争,并統一工資、價格和工作時間;有許多都嚴格限制生産以維持産品的價格;也許他們這種易于滿足的傳統方法,必須負起阻礙中國科學發展和工業革命的責任之一,這些障礙的機構直到今天才被破除。

     這些行會曾發揮不少作用,以緻那一度極其傲岸的西方人,也屈于國家的管制之下。

    這些行會自己訂定法律,而且很公平地執行法律;它們經過由雙方代表組成的仲裁會委員來調停勞資雙方的争執,偶爾以停工來處理;它們通常是一個自治和自制的組織,提供了一條介乎今日的自由競争和集權政策之間相調和的中庸之道。

    行會的組成不僅限于商人、制造商、工人,即使較低級的如理發師、苦力和廚子也都有他們的行會;甚至連乞丐也聯合組成兄弟會,他們也有法規來約束會員。

    有一小部分城鎮裡的勞動者是奴隸,他們大部分是做一些家務,通常他們是替主人服務一段歲月或一輩子。

    在饑荒的年代,女孩子和孤兒隻要幾塊現金就被賣出去了,做父親的随時可以把他的女兒賣去做奴婢。

    但這種奴隸制度,不像希臘和羅馬那麼嚴重;大多數的工人都是自由的勞動者或行會的會員,大多數的農民都有田地,他們大部分過着村社的獨立自治生活,不受國家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