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藝術家的時代

關燈
宋朝的文藝複興 ·王安石變法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力從未恢複。

    自明皇之後的幾位皇帝,都無力恢複昔日唐朝的國威;經過一世紀的苟延殘喘,唐朝終于結束了。

    接着是戰禍綿延的五代,五個朝代才延續了53年。

    在這種情形下,往往需要一位強人,才能重新建立秩序。

    在一片混亂中,終于出現了一位軍人,這位軍人建立了宋朝,因為他是這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故自封為太祖。

    他又重新恢複了官僚制度、科舉制度,并推行一項變法,用一種幾乎是社會主義的方法來控制全國的經濟生活,以解決開發資源和消除貧窮的問題。

     王安石(1021&mdash1086年)是許多能使中國曆史增光的偉大人物之一。

    王安石的外表和性格看來平凡,但他有着最不凡的人格。

    即使他的反對者&mdash&mdash有許許多多&mdash&mdash也不否認他是一位與衆不同的人,他出自真誠地關心着國事,毫無顧忌地緻力于人民的福利,竟無暇照顧自己。

    不僅如此,在學問上,他也堪與當代最偉大的學者媲美。

    而且,他以超人的勇氣與富豪和有力的保守分子相抗衡。

    說也真巧,在中國的曆史上唯一能與他相媲美的,是那位與他同姓的王莽。

    這兩位極傑出的社會改革家,相距竟有1000年之久。

     在接受宋神宗任命他為宰相之後,他就提出計劃,銳意革新。

    王安石的一個大前提是政府必須為百姓的福利負責。

    他說:&ldquo商業、工業和農業必須要由國家來控制,免得工農階級受到富豪的壓迫。

    &rdquo第一,他實施免役法&mdash&mdash以前規定,政府需要人的時候,可以随時征召百姓,即使在農忙時節百姓也得應召。

    王安石把這種差役改為雇役性質。

    第二,他實施農田水利法&mdash&mdash複興水利,防止水災。

    第三,實施青苗法&mdash&mdash以低利貸款農民,惠助農民從事生産。

    第四,方田均稅法&mdash&mdash平均賦稅,對于失業的,免費供給種子以及其他的援助,使他們重整家園,唯一的條件是等有了生産再償還。

    第五,實施均輸法&mdash&mdash調節物資,派有專人在各地調整工資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

    第六,實施市易法&mdash&mdash官營貿易,各地的産品統一由政府收購,部分貯藏起來以備将來之需,部分轉運到各地銷售。

    第七,設置&ldquo三司條例司&rdquo&mdash&mdash建立預算制度,由一個預算委員會從事考核會計,提出預算。

    由于這些預算與行政相配合,可以節省一筆相當數目的錢。

    其他還有發放養老金給伶仃的老人,發放救濟金給失業和貧困的人。

    在教育方面,改革學校和考試制度;考試的題目從以前的詩賦改為策論實務;另立明法,試以律令刑統大義。

    減少使用拘泥和背誦的方法來訓練學生。

    一位中國的曆史學者說:&ldquo一時,甚至連鄉村學校的學生也丢掉他們修辭學的教科書,而改學曆史、地理、政治和經濟。

    &rdquo 為什麼這項宏偉的實驗會失敗呢?第一,理想過高,未能注意實際問題。

    雖然大部分的稅收是從富豪那裡征得,但為了應付國家大量的開支,對于各種産品不得不抽重稅。

    不久,連窮人也加入富豪的陣營,反對抽稅過重。

    人總是希望國家能為他做事,而不問自己為國家做了多少。

    第二,王安石減少駐軍,他認為軍隊太多對民間是一個浪費,但他命令凡每家有壯丁一位以上的,在國家有戰事的時候,必須有一人要參軍入伍。

    并實施保馬法,由政府提供馬和草糧,但有一個條件,必須要好好地照顧馬,當戰事發生時,這些馬由國家來征用。

    但結果反而增加了侵略和叛亂的機會,這些強兵的方法,反而加速地把王安石的變法帶到失敗的邊緣。

    第三是用人不當,他發現很難找到忠實的人來推行他的政策;腐化遍及整個官僚政治中,就像許多國家一樣,此時的中國面臨着不是私底下掠奪,就是公開貪污的困境。

     由司馬光、歐陽修等領導的一派保守分子,極力反對王安石的這項變法,認為這完全不切實際。

    他們認為由于人類的腐化和無能,由國家實施國有貿易,是行不通的。

    他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實施放任政策,任由人民發揮其自然的經濟動力去從事生産。

    而富豪因為遭到高稅和國有貿易的雙重打擊,甯願消耗他們的财産,以抵制王安石的政策,阻撓這項變法的力量,使它導緻不良的效果。

    相反,反對派組織堅強,力量一緻,竭力對神宗施以壓力。

    當一連串的水災旱災自天而降時,這位天子就免掉了王安石的職,那套&ldquo富國強兵&rdquo的變法也被廢除,他的敵人又重新得勢。

    中國又恢複了原來的老樣子。

     ·學術的複蘇 然而,在經過了所有的戰争和叛亂,以及各帝王的統治和變法,中國人民的生活一樣平平穩穩地度過,并沒有受到什麼事情的打擾,直到很久之後,事情才終于發生了。

    1127年,北宋亡,随即南宋又建立了。

    國都從汴梁(開封)遷到臨安(杭州);到了臨安不久,這個新都像舊都一樣,又是那樣奢侈繁華。

    海外各地的商人又開始集于這裡,購買中國的特産。

    宋徽宗在位25年(1101&mdash1125年),大力提倡藝術,與其說他是一個帝王,不如說他是個藝術家。

    當金人攻陷汴梁的時候,他正在畫圖;他還設立一個藝術機構來推動藝術。

    宋朝對于人類最大的貢獻即在于藝術。

    中國的青銅器、玉器、繪畫和繕本,成為收藏的對象;大部頭的叢書都被收藏起來,有些是從戰火中保留下來的。

    一時,學者和藝術家都群集于南北兩都。

     就是在宋朝,印刷術像是一次不知不覺的光榮革命,勝利地走進了中國的文學界。

    印刷術這個東西是經過好幾世紀的演化而來的,到了此時,印刷術已成熟:可以印一整面,可以用金屬活字印刷。

    這種印刷術完全是由中國人發明的。

    這是繼文字的發明之後,人類最偉大的一項發明。

     在印刷術發展的過程中,第一步必定是發現比古代中國人所使用的絲、竹更方便的書寫材料。

    絲太貴,竹太重;墨子在周遊各地的時候,就需要三部車子來載他的竹簡,這些竹簡是他最主要的财産。

    秦始皇每天需要批閱120磅重的公文。

    東漢,約105年時,蔡倫向和帝報告他發明了一種又便宜又輕的書寫材料,這種東西是由樹皮、大麻、破皮和漁網做成。

    蔡倫因而被任命為中常侍,地位極高,但因涉嫌與皇後私通,被命回家洗個澡,梳整一下頭發,穿上最好的衣服,然後喝下毒藥。

    這種新的技術很快傳了出去,而且傳得很廣,這可由下面這個事實得到明證:由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爵士在萬裡長城所發現的一張最早存在的紙,是一種公文的形式,記載着21年到137年的事情。

    顯然,紙的發明與這些被記載于紙上的最近的事是同一個時代的。

    因此,我們斷定這張最老的紙約在150年出現,就是距蔡倫發表他的發明之後才50年而已。

    這些早期的紙都是純破布的性質,在本質上,像現在我們用的牛皮紙。

    中國人改良他們的紙,幾乎達到完美的地步,他們用一層膠和糨糊粘住那些纖維,并可增加吸墨的能力。

    在8世紀,中國這種造紙術傳到了阿拉伯;到了13世紀,又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此時的紙就與現在我們用的一樣了。

     墨水也是來自東方,雖然埃及人曾制造墨水和紙,而被認為可能是最早的,但歐洲人所知道的制造墨水的方法,是學自中國的。

    墨水原來就是中國人用的。

    朱墨水是用汞的硫化物做成,早在漢朝,中國就使用朱墨水。

    黑墨水則在4世紀始出現。

    自此,朱墨水的使用變成皇帝的特權。

    黑墨水促進了印刷的産生,因為黑墨水最适用于木模上,幾乎擦不掉。

    至于紙模也已經在中亞細亞發現,他們把紙浸于水内一段時期,好讓紙變硬,但是用墨水寫在上面,還是相當清楚。

     圖章的使用可以說是印刷術的起源,中國印刷用的字,和圖章刻的字是一樣的。

    最初的圖章像近東的,是用黏土做的;到了5世紀,圖章開始蘸墨水。

    在2世紀時,中國人曾把&ldquo四書五經&rdquo刻在石頭上。

    但自有了墨水之後,頓時興起了摹拓的風氣,把墨水塗在石上,把這些文字拓印出來。

    在6世紀,我們發現道士曾用好大的木章印符咒;一個世紀後,佛教僧侶曾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印刷,這些方法有圖章、摹拓、紙闆和棉織印刷,最後一種是源自印度。

    最早大量的木刻印刷出現在日本,約770年,當時印的是用梵文和中文寫的咒文,約有100萬字。

    由此也可看出當時亞洲文化交流的頻繁。

    唐朝有許多的木版印刷,但明皇之後,由于戰亂綿延,這些木闆都被破壞或喪失了。

     1907年斯坦因爵士到了甘肅,說服了當地的道士,讓他進入敦煌的千佛洞研究。

    其中有一個洞顯然是在大約1035年時被堵塞了,直到1900年再重新打開,裡面藏有1130大包的書,每一包有一打以上的繕本;整個洞就是一個藏有1.5萬冊的圖書室,這些書都是寫于紙上的原稿,保存得完美如初。

    在這些原稿中,我們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書&mdash&mdash《金剛經》,卷末印有這樣幾句話:&ldquo王印于868年5月11日,以便廣布流傳。

    &rdquo[1]在這一大堆的原稿中,發現另有三本是印刷的;其中一本較為進步,它不像《金剛經》那樣是成卷的,而是一本小型折疊的書,這是現代書的形式之濫觞。

    就如中世紀末葉的歐洲和現代的一些落後地區的原始民族,第一個刺激印刷的是宗教。

    宗教要求把它們的教義,借着視和聲傳出去,把它們的咒文、祈禱文和故事傳到每一個人的手中。

    宗教最早的印刷形式是祈禱卡,中國在969年或更早就已出現這種卡片,在14世紀末由中國傳入了歐洲。

     這些早期的書冊都是用木闆印刷的。

    從一封約在870年寫的中國書信中,我們發現上面所說的最早的印刷品:我在四川的時候,有一次我在一家書店裡,找到一本用木闆印刷的教科書。

    由是可知,印刷術似乎早已有了。

    有趣的是這種印刷術的發展,首先是從中國的西部省份而來,像四川,這些地方首先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刺激,有一段時期還獨自享受着東方獨特的文化。

    在10世紀初葉,宰相馮道說服了皇帝,挪出一筆款項,印行&ldquo四書五經&rdquo等古書,木闆印刷遂傳到中國的東部。

    這項工作花了20年,印出130大冊。

    這130大冊中不但包括原文,而且還附有最有名的注釋。

    無疑,這項翻印整理古書的工作的完成,增加了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流傳,大大地影響宋朝學術的複蘇并增強儒家思想的力量。

     木版印刷最早的形式之一是紙币的制造。

    紙币最早出現于四川,那時是10世紀。

    發行紙币變成中國政府最喜歡做的事,故不到100年,就導緻了通貨膨脹。

    1294年,波斯人也學會了這一套緻富之道;1297年,馬可·波羅曾驚異地描述中國人如何顯示出這些很奇怪的紙片。

    歐洲卻直到1656年才知道這個方法,而發行他們第一張通告的紙币。

     活字印刷也是中國人發明的。

    但由于中國沒有字母,而有4萬個的單字,遠東地區無法使用這種奢侈的活版印刷。

    1041年,畢昇發明用陶土做的活字印刷術,但用得不廣。

    1403年,高麗制造出了第一部金屬的活字印刷機:首先将字模刻在硬木頭上,從木字模再做瓷土字模,再從瓷字模做成金屬字模。

    當這種金屬的活字印刷機發明後,高麗那位賢明的皇帝太宗立即決定采用,他認為這對政府極有幫助,同時可保存文化。

    這位有眼光的君王說:&ldquo不論誰想要統治國家,首先他必須要對法律和古代經典有廣泛的認識。

    然後,他對外才會公正,對内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

    如此,可以帶給他的國家和平與秩序。

    我們東面的國家隔着大海,距我們遠,而從西面的中國輸進來的書又很有限。

    用木闆印刷常常不完整。

    再者,也很難把現存的書統統再印出來。

    因此,我下令把我們的字鑄成銅模,凡是我所能取得到的書,都要把它們翻印出來,以便把這些作品的傳統流傳下去。

    這對我們和未來都是一件幸事。

    但這筆費用絕不由人民的稅收支付,我和我的家族以及那些贊同此舉的大臣,将要私下地負擔這些費用。

    &rdquo 金屬活字印刷術從高麗傳入日本,再從日本傳回中國。

    但顯然,活字印刷之再傳入中國是在古登堡(JohannGutenberg)[2]在歐洲發明活字印刷之後的事了。

    活字版印刷在高麗流行了200年後就衰落了,中國人也用得不多,直到從西方來的商人和傳教士帶來了歐洲的印刷術,中國才普遍地使用。

    從馮道(五代時)到李鴻章這900年間,中國主要還是用對他們的文字最為方便的木版印刷。

    盡管木闆印刷有其缺點,但中國的印刷工人印出了大量的書。

    在994年到1063年間,就印出了幾百冊的各朝曆史,全部5000冊的佛經在972年印出來。

    這時的作家發現他們擁有前所未有的一種武器;他們的讀者大大地增加了,從貴族擴大到中産階級,甚至到部分的平民階級;文學擔負起了更富民主意味的角色,種類也更為繁多。

    木闆印刷是宋朝文藝複興的源泉之一。

     在這種解放性的發明的刺激下,中國文學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滾滾而來。

    像意大利的文藝複興的榮耀,中國的文藝複興卻早它兩百年,古代的經典有成百種的版本,成千種的注釋。

    古代的精華都被曆史學者攫取了,以一種新奇的姿态介紹給成百萬的讀者。

    大量的文學選集、巨大的字典和百科全書,都被編纂印行出來的。

    宋吳淑(947&mdash1002年)編纂了第一部中文百科全書&mdash&mdash《事類賦》,因為中國沒有字母,該書遂以類别為次;這部書主要是探讨自然界,錄事頗為精審。

    977年,宋太宗下令編纂一部更大的百科全書《太平禦覽》。

    這部書共32冊,是從1690種書中精選出來編纂而成的,其搜羅頗為浩博。

    後來,明成祖(1403&mdash1425年)又敕令編了一部更大的百科全書&mdash&mdash《永樂大典》,全書達1萬冊,但因印刷費太昂貴而沒有印行,因此,隻有一個抄本留傳下來,但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有160冊被燒毀了。

    從來沒有人能夠像宋朝的學者這樣支配着文化。

     ·哲學的再生 這些學者不全是儒家學派,在15世紀,反對派的思想已經茁壯,學術界已經激起一股反對儒家的浪潮。

    滲入了中國人心靈的佛教思想此時甚至已影響到了哲學家。

    大部分人都受到佛教獨居沉思這種習慣的影響;有些人甚至更激烈,蔑視孔子的那套玄學,反對孔子對于解決人生和心的問題的方法,他們認為孔子的那套太表面,不夠成熟。

    内省的功夫變成探求宇宙的方法,中國第一次出現了認識論。

    君王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