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詩人的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的俾斯麥
也許孔子抱憾而終,因為哲學家都熱愛統一,而孔子在世時,中原一直處在各國分割的混亂局面下,最後秦始皇平六國,統一天下,卻下令燒毀孔子的&ldquo四書五經&rdquo。
我們可以從屈原的故事,來判斷這個戰國時代是個怎樣的時代。
曾經矢志作為一個詩人、一度擔任高位的屈原,突然發現他自己被革職了。
之後,他退居鄉間,過着隐士的生活,最後,投汨羅江而死。
他問了一位哲人: 吾甯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将送往勞來,斯無窮乎?甯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将遊大人,以成名乎?甯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将從俗富貴,以媮生乎?甯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甯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他為了在這進退維谷之中求得解脫,而選擇了自盡一途,在公元前350年,他投入了汨羅江。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直到今天,中國人每年在農曆5月5日那天舉行劃龍船的盛會,他們要在每一條江中,尋找他的屍體。
這位統一中國的秦始皇,是中國曆史學家眼中最壞的一位君王。
我們知道,秦始皇是戰國七雄中秦襄王後和宰相呂不韋的私生子。
呂不韋自認文章甲天下,他曾在門前懸賞千金,如有人能在他的文章中每增減一字,即賞以千金(他的兒子可沒有他這種文學的造詣)。
《史記》說,秦始皇逼迫他的父親自殺,虐待他的母親,12歲即登上王位,15歲開始東征并吞諸小國。
先滅韓(公元前230年),次滅趙(公元前228年),次滅魏(公元前225年),次滅楚(公元前223年),次滅燕(公元前222年),最後滅齊(公元前221年),10年之間,六國先後皆亡。
900年來,曆史上中國第一次一統,故他自稱為始皇帝。
&ldquo鼻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鷹胸,狼聲,鐵面無私,狐狸心腸。
&rdquo&mdash&mdash這是中國曆史學家所描述的秦始皇。
他是一位粗魯而固執的人,不信神,唯我獨尊。
他就像尼采心目中的那位俾斯麥,決心采取鐵血手腕,統一天下。
秦始皇登基之後,第一件事是修築萬裡長城,以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
他發現國内有那麼多反對他的人,為了要修築這座足以代表中國人的偉大的萬裡長城,他下令征召這些人到北方,做這件偉大的工事。
萬裡長城,東自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約2300餘公裡,并在重要道口設有亞述式的關口,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工程。
伏爾泰說:&ldquo至于埃及的金字塔,隻是個庸俗無用的龐然大物。
&rdquo修築萬裡長城共費了10年,動用了數十萬的人工。
中國人說:&ldquo它毀滅了一代,奴隸死了不知其數。
&rdquo其實,萬裡長城并沒真正地擋住匈奴,不過多多少少是發揮了一些作用,至少匈奴侵略的次數減少了。
秦始皇與拿破侖一樣好大喜功,他擴大疆土,确立中國的疆界。
他接受宰相李斯的建議,廢封建,行郡縣,定官制,明權責,形成進一步的中央集權;同時,修築驿道,拆毀城郭,決通川防,以利軍事行動和交通;并統一文字、法度、定币值、矯正各地政教風俗;銷毀軍器,遷徙12萬家富豪于鹹陽,以防止人民的反抗。
我們可以說,他是鼓勵科學,抑制文學。
所有的文人&mdash&mdash詩人、批評家、哲學家,尤其是孔子的弟子&mdash&mdash都是他的敵人。
在秦始皇的極權統治下,這些文人被激怒了,他們眼睜睜地看到在春秋戰國的紛争下,那種學術自由、百家争鳴所開出的燦爛文化的花朵,在中央集權下必将被摧毀無餘。
于是他們起而反對秦始皇的廢棄古代禮俗,但秦始皇根本不加理睬。
而在朝的士子,也異口同聲地建議秦始皇恢複封建制度,他們說:&ldquo凡事不師古,而能持之久者,未嘗聞也。
&rdquo但此時的宰相李斯正醉心于從事改革文字,他就發表一篇曆史性的文章,以反駁這些批評的人,然而他的這篇文章對中國的文學,并無任何貢獻: 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hellip&hellip時變異也。
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hellip&hellip異時諸侯并争,厚招遊學。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
百姓當家則力農工。
士則學習法令辟禁。
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hellip&hellip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小以造謗。
如此弗禁,則主降乎上,黨與成乎下&hellip&hellip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皆守尉雜燒之。
秦始皇非常贊同李斯的構想,遂下令焚毀各國史書,把過去的一掃而空,要把中國的曆史從秦始皇開始算起。
醫藥、蔔筮、種樹等科學性的書免于遭殃;而許許多多遭到禁止的書,都保存于皇宮的書房裡,朝廷的文學士準許在那裡研讀。
所謂當時的書,都是把文字刻于竹簡上,所以,一冊的書可能就有相當的重量。
文人若要把這些竹簡藏起來而不交出去,實在是很難。
所以,有許多人都被查到,其中有許多人被送去做苦役,修築萬裡長城;有460人被活埋。
盡管如此,有些士子卻可以背誦出&ldquo四書五經&rdquo來,而以口授相傳。
秦始皇死後不久,這些遭禁的經書又自由地流傳開來。
雖然其中不免有些錯誤,但大緻還是保全了原來完整的面目。
秦始皇這種焚書坑儒的手段,所得來的一個最終的結果是,反使這些遭殃的經書更博得人們的珍貴喜愛,而秦始皇本人,則反而遭到中國曆史學家最壞的批評。
直到現在,人們仍然以暴虐無道來形容這個皇帝,而抹殺他的一切豐功偉業。
秦始皇破壞了中國固有的家庭制度,剝奪了新聞和言論的自由,以緻在他沒落的幾年裡,幾乎沒有一個人願意支持他。
有好幾次他險遭謀刺,好在及時發現,把兇手制服了。
他要随身佩劍,他的王宮有多處,使人不知他身藏何處。
像亞曆山大大帝,他為了要鞏固他的王位,自吹是一個神,但是,他也像亞曆山大大帝一樣失敗了。
他下令要他以後的繼承人,從二世開始下去,一直到千萬世。
但他沒料到,秦朝隻傳了一代,到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就亡了。
秦始皇到了晚年極為迷信,曾遣人到東海去求長生不老之藥。
秦始皇死于旅途,他的屍體是被偷偷地運回鹹陽的。
為了要隐瞞他那屍體的臭味,護衛們曾載了一大車的臭魚來護送他。
據說,有幾百位宮女活活地陪葬;他的繼承人因為高興見到他早一點死去,遂大興土木,替他蓋了一座非常豪華壯麗的墳墓,頂上裝飾有閃閃發光的星,裡面鋪的青銅地闆上面用水銀繪制了一幅全國的地圖。
墳墓的裡面裝設有自動砍殺的機器,以防他人侵入,并點燃巨大的蠟燭,好讓這位死去的帝王和他的皇後能在永遠的明亮中,還能做他們的事。
凡是參與安置棺材的所有工作人員,都被活活地陪葬,唯恐他們洩露這座墳墓的構造的機密。
社會主義的實驗 秦始皇的死,就像曆史上每一位獨裁者的死一樣,其後帶來的必定是一個混亂的局面;此時,隻有超人才能收拾這個亂局。
人民群起反抗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當秦二世殺掉李斯後不久,他也就被殺了,秦朝就在秦始皇死後的第五年結束了。
此後,又是群雄并立、你争我奪的一個混戰時代。
最後由一位聰明的亭長劉邦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漢朝雖然曾有多次的内讧内亂,并曾數度更換首都,但總共維持了400年之久。
[1]文帝(公元前179&mdash前157年)即位,崇尚黃老,重開學術自由的風氣,為政恭儉,與民休息,表彰氣節。
漢朝最偉大的一位帝王是武帝。
武帝在位半個多世紀(公元前140&mdash前87年),他趕走了匈奴,把疆土擴大,東至遼東及朝鮮南部,南至南海兼越南東北部,西達玉門關又統屬西域,北抵大漠。
這是中國第一次獲得這樣廣大的領土。
武帝為了要解決日趨嚴重的民生經濟問題,遂推行經濟改革政策,實施社會主義,建立國營制度,以防止私人獨占山川的資源,避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征收鹽稅,鐵、酒公賣。
嚴防投機分子和商人的剝削&mdash&mdash他們放高利貸,囤積貨物。
司馬遷說,武帝行&ldquo均輸&rdquo和&ldquo平準&rdquo之法,以控制物價。
國家收買過剩的物品,當物價高漲時,國家便抛售這些物品,于是物價便下跌。
這樣,如司馬遷說的,&ldquo商賈便無法暴利&hellip&hellip而全國物價都可平穩&rdquo。
所有的收入都必須申報,并抽5%的所得稅。
為了方便貨物買賣交易,武帝令由官鑄五铢錢,通行全國。
凡是私人無法承擔的大的公共工程事業,一律由政府來負責。
武帝還大興橋梁,開鑿運河,灌溉農田。
[2] 武帝的這些經濟改革措施,一時收效宏大。
貿易的數量激增,種類也增多,範圍也擴大,甚至與海外諸國通商貿易。
長安的人口和财富都激增。
國庫充盈,學術風氣鼎盛,詩人輩出,中國的陶器也達于精美的地步。
國府的藏書非常豐富,計經典方面有3123冊,哲學方面2705冊,詩方面1318冊,算學方面2568冊,醫藥方面868冊,兵法方面790冊。
要想做官必須經過國家舉行的公開考試甄選。
中國至此達于鼎盛的時代。
但好景不長,天然的災害加上外戚之禍,使得他的大膽嘗試遭遇失敗。
水災、旱災接踵而至,物價飛漲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
衣食費用的激增,使得人民開始緬懷過去那個理想的太平盛世時代。
于是,人民恨透了這位革新的皇帝,商人亦反對國家的壟斷政策,使得商業蕭條,失去了競争。
他們拒絕繳付高稅。
而女人的幹政大大地影響了朝政,尤其自武帝死後,這個影響更大。
在新的經濟政策下到處充斥着
我們可以從屈原的故事,來判斷這個戰國時代是個怎樣的時代。
曾經矢志作為一個詩人、一度擔任高位的屈原,突然發現他自己被革職了。
之後,他退居鄉間,過着隐士的生活,最後,投汨羅江而死。
他問了一位哲人: 吾甯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将送往勞來,斯無窮乎?甯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将遊大人,以成名乎?甯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将從俗富貴,以媮生乎?甯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甯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他為了在這進退維谷之中求得解脫,而選擇了自盡一途,在公元前350年,他投入了汨羅江。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直到今天,中國人每年在農曆5月5日那天舉行劃龍船的盛會,他們要在每一條江中,尋找他的屍體。
這位統一中國的秦始皇,是中國曆史學家眼中最壞的一位君王。
我們知道,秦始皇是戰國七雄中秦襄王後和宰相呂不韋的私生子。
呂不韋自認文章甲天下,他曾在門前懸賞千金,如有人能在他的文章中每增減一字,即賞以千金(他的兒子可沒有他這種文學的造詣)。
《史記》說,秦始皇逼迫他的父親自殺,虐待他的母親,12歲即登上王位,15歲開始東征并吞諸小國。
先滅韓(公元前230年),次滅趙(公元前228年),次滅魏(公元前225年),次滅楚(公元前223年),次滅燕(公元前222年),最後滅齊(公元前221年),10年之間,六國先後皆亡。
900年來,曆史上中國第一次一統,故他自稱為始皇帝。
&ldquo鼻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鷹胸,狼聲,鐵面無私,狐狸心腸。
&rdquo&mdash&mdash這是中國曆史學家所描述的秦始皇。
他是一位粗魯而固執的人,不信神,唯我獨尊。
他就像尼采心目中的那位俾斯麥,決心采取鐵血手腕,統一天下。
秦始皇登基之後,第一件事是修築萬裡長城,以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
他發現國内有那麼多反對他的人,為了要修築這座足以代表中國人的偉大的萬裡長城,他下令征召這些人到北方,做這件偉大的工事。
萬裡長城,東自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約2300餘公裡,并在重要道口設有亞述式的關口,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工程。
伏爾泰說:&ldquo至于埃及的金字塔,隻是個庸俗無用的龐然大物。
&rdquo修築萬裡長城共費了10年,動用了數十萬的人工。
中國人說:&ldquo它毀滅了一代,奴隸死了不知其數。
&rdquo其實,萬裡長城并沒真正地擋住匈奴,不過多多少少是發揮了一些作用,至少匈奴侵略的次數減少了。
秦始皇與拿破侖一樣好大喜功,他擴大疆土,确立中國的疆界。
他接受宰相李斯的建議,廢封建,行郡縣,定官制,明權責,形成進一步的中央集權;同時,修築驿道,拆毀城郭,決通川防,以利軍事行動和交通;并統一文字、法度、定币值、矯正各地政教風俗;銷毀軍器,遷徙12萬家富豪于鹹陽,以防止人民的反抗。
我們可以說,他是鼓勵科學,抑制文學。
所有的文人&mdash&mdash詩人、批評家、哲學家,尤其是孔子的弟子&mdash&mdash都是他的敵人。
在秦始皇的極權統治下,這些文人被激怒了,他們眼睜睜地看到在春秋戰國的紛争下,那種學術自由、百家争鳴所開出的燦爛文化的花朵,在中央集權下必将被摧毀無餘。
于是他們起而反對秦始皇的廢棄古代禮俗,但秦始皇根本不加理睬。
而在朝的士子,也異口同聲地建議秦始皇恢複封建制度,他們說:&ldquo凡事不師古,而能持之久者,未嘗聞也。
&rdquo但此時的宰相李斯正醉心于從事改革文字,他就發表一篇曆史性的文章,以反駁這些批評的人,然而他的這篇文章對中國的文學,并無任何貢獻: 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hellip&hellip時變異也。
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hellip&hellip異時諸侯并争,厚招遊學。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
百姓當家則力農工。
士則學習法令辟禁。
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hellip&hellip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小以造謗。
如此弗禁,則主降乎上,黨與成乎下&hellip&hellip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皆守尉雜燒之。
秦始皇非常贊同李斯的構想,遂下令焚毀各國史書,把過去的一掃而空,要把中國的曆史從秦始皇開始算起。
醫藥、蔔筮、種樹等科學性的書免于遭殃;而許許多多遭到禁止的書,都保存于皇宮的書房裡,朝廷的文學士準許在那裡研讀。
所謂當時的書,都是把文字刻于竹簡上,所以,一冊的書可能就有相當的重量。
文人若要把這些竹簡藏起來而不交出去,實在是很難。
所以,有許多人都被查到,其中有許多人被送去做苦役,修築萬裡長城;有460人被活埋。
盡管如此,有些士子卻可以背誦出&ldquo四書五經&rdquo來,而以口授相傳。
秦始皇死後不久,這些遭禁的經書又自由地流傳開來。
雖然其中不免有些錯誤,但大緻還是保全了原來完整的面目。
秦始皇這種焚書坑儒的手段,所得來的一個最終的結果是,反使這些遭殃的經書更博得人們的珍貴喜愛,而秦始皇本人,則反而遭到中國曆史學家最壞的批評。
直到現在,人們仍然以暴虐無道來形容這個皇帝,而抹殺他的一切豐功偉業。
秦始皇破壞了中國固有的家庭制度,剝奪了新聞和言論的自由,以緻在他沒落的幾年裡,幾乎沒有一個人願意支持他。
有好幾次他險遭謀刺,好在及時發現,把兇手制服了。
他要随身佩劍,他的王宮有多處,使人不知他身藏何處。
像亞曆山大大帝,他為了要鞏固他的王位,自吹是一個神,但是,他也像亞曆山大大帝一樣失敗了。
他下令要他以後的繼承人,從二世開始下去,一直到千萬世。
但他沒料到,秦朝隻傳了一代,到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就亡了。
秦始皇到了晚年極為迷信,曾遣人到東海去求長生不老之藥。
秦始皇死于旅途,他的屍體是被偷偷地運回鹹陽的。
為了要隐瞞他那屍體的臭味,護衛們曾載了一大車的臭魚來護送他。
據說,有幾百位宮女活活地陪葬;他的繼承人因為高興見到他早一點死去,遂大興土木,替他蓋了一座非常豪華壯麗的墳墓,頂上裝飾有閃閃發光的星,裡面鋪的青銅地闆上面用水銀繪制了一幅全國的地圖。
墳墓的裡面裝設有自動砍殺的機器,以防他人侵入,并點燃巨大的蠟燭,好讓這位死去的帝王和他的皇後能在永遠的明亮中,還能做他們的事。
凡是參與安置棺材的所有工作人員,都被活活地陪葬,唯恐他們洩露這座墳墓的構造的機密。
社會主義的實驗 秦始皇的死,就像曆史上每一位獨裁者的死一樣,其後帶來的必定是一個混亂的局面;此時,隻有超人才能收拾這個亂局。
人民群起反抗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當秦二世殺掉李斯後不久,他也就被殺了,秦朝就在秦始皇死後的第五年結束了。
此後,又是群雄并立、你争我奪的一個混戰時代。
最後由一位聰明的亭長劉邦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漢朝雖然曾有多次的内讧内亂,并曾數度更換首都,但總共維持了400年之久。
[1]文帝(公元前179&mdash前157年)即位,崇尚黃老,重開學術自由的風氣,為政恭儉,與民休息,表彰氣節。
漢朝最偉大的一位帝王是武帝。
武帝在位半個多世紀(公元前140&mdash前87年),他趕走了匈奴,把疆土擴大,東至遼東及朝鮮南部,南至南海兼越南東北部,西達玉門關又統屬西域,北抵大漠。
這是中國第一次獲得這樣廣大的領土。
武帝為了要解決日趨嚴重的民生經濟問題,遂推行經濟改革政策,實施社會主義,建立國營制度,以防止私人獨占山川的資源,避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征收鹽稅,鐵、酒公賣。
嚴防投機分子和商人的剝削&mdash&mdash他們放高利貸,囤積貨物。
司馬遷說,武帝行&ldquo均輸&rdquo和&ldquo平準&rdquo之法,以控制物價。
國家收買過剩的物品,當物價高漲時,國家便抛售這些物品,于是物價便下跌。
這樣,如司馬遷說的,&ldquo商賈便無法暴利&hellip&hellip而全國物價都可平穩&rdquo。
所有的收入都必須申報,并抽5%的所得稅。
為了方便貨物買賣交易,武帝令由官鑄五铢錢,通行全國。
凡是私人無法承擔的大的公共工程事業,一律由政府來負責。
武帝還大興橋梁,開鑿運河,灌溉農田。
[2] 武帝的這些經濟改革措施,一時收效宏大。
貿易的數量激增,種類也增多,範圍也擴大,甚至與海外諸國通商貿易。
長安的人口和财富都激增。
國庫充盈,學術風氣鼎盛,詩人輩出,中國的陶器也達于精美的地步。
國府的藏書非常豐富,計經典方面有3123冊,哲學方面2705冊,詩方面1318冊,算學方面2568冊,醫藥方面868冊,兵法方面790冊。
要想做官必須經過國家舉行的公開考試甄選。
中國至此達于鼎盛的時代。
但好景不長,天然的災害加上外戚之禍,使得他的大膽嘗試遭遇失敗。
水災、旱災接踵而至,物價飛漲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
衣食費用的激增,使得人民開始緬懷過去那個理想的太平盛世時代。
于是,人民恨透了這位革新的皇帝,商人亦反對國家的壟斷政策,使得商業蕭條,失去了競争。
他們拒絕繳付高稅。
而女人的幹政大大地影響了朝政,尤其自武帝死後,這個影響更大。
在新的經濟政策下到處充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