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學家的時代

關燈
起源 ·中國人的評價 中國文化乃是世界文明重大成就之一。

    法國大哲學家狄德羅在描寫中國人時曾說:&ldquo這些人在文物、藝術、聰明、才智、政策以及他們對哲學的品味等方面,優于其他任何亞洲人。

    不但如此,有些作家甚至判斷,就上述各方面來說,他們勝過最開化的歐洲人。

    &rdquo法國大文豪伏爾泰則說:&ldquo帝王的體制持續4000多年,而在法律、習慣、語言甚至服裝式樣等方面&hellip&hellip一切都無任何顯著的變化;在世界上的确難見這種至佳的制度。

    &rdquo這些學者的推崇,表示他們對中國文化有了相當深的認識,同時,一些當代的史評家認為此一推崇已達極緻。

    德國大哲學家凱澤林伯爵曾在當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書中,得出了如下結論: 古代的中國,經過人們的苦心經營,完成最完美的社會形态,猶如一個典型的模範社會&hellip&hellip中國創造了為今日人們已知的、最高級的世界文明&hellip&hellip中國的偉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觸良多&hellip&hellip這個國家的偉人,跟我們德國人比起來,代表更高一層的文化水平&hellip&hellip那些君子型的人物&hellip&hellip代表一種非常高尚社會的典型;特别是他們超群、優越的風範使我印象特别深刻&hellip&hellip文明的中國人,謙恭有禮,是多麼完美!&hellip&hellip中國人高雅的風采,在任何環境裡都表露無遺&hellip&hellip也可以說,中國人是所有民族中最有深度的。

     1860年以前,在一些官方文書裡,依中文的習慣把&ldquo外國人&rdquo稱為&ldquo夷人&rdquo,而且在條約中也必須如此規定。

    此一譯文實在應改正了。

    像世界上大多數其他民族一樣,&ldquo中國人常認為他們是最光榮的和最文明的民族&rdquo。

    她的古典詩歌傳統可回溯到公元前1700年;她有悠長的哲學傳統,它們是理想的也是實踐的,是玄奧的也是易于理解的;她有一些優美的陶器和無與倫比的字畫;她有一些溫厚完美的藝術珍品,隻有日本可與之媲美;她更注重倫理道德&mdash&mdash随時可以在人群中見到;她的社會組織形式,容納了更多的人口,曆經了更久的時間;她的政體,幾乎被哲學家認為是最理想的形态,一直維持到鼎革後才被摧毀;當希臘尚為野蠻民族占據之時,這一社會已經開化了,她目睹巴比倫和亞述、波斯和猶太、雅典和羅馬、威尼斯和西班牙的興衰,甚至在那巴爾幹人稱歐羅巴回複到黑暗和野蠻的時代,中國依然存在着。

    維持這悠久的政府、手工業的藝術、安定而有深度的精神的奧秘是什麼呢? ·&ldquo中華帝國&rdquo 假使我們把俄羅斯算作亞洲的國家&mdash&mdash直到彼得大帝時期,俄羅斯也确是亞洲國家,同時也可能再變為亞洲國家&mdash&mdash那麼歐洲就變成亞洲唯一的一個有缺口的海岬,變成一個農業腹地的工業突出部分,變成一個巨大&ldquo神州&rdquo的手指或門戶。

    統治這塊&ldquo神州&rdquo大陸的就是中國,她的面積和人口也和歐洲相若。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她的周圍圍繞着最大的海洋和最高的山脈,更有一個世界上最廣闊的沙漠地帶,中國得天獨厚,享有這樣一個天然環境,安全而持久,鞏固又保守。

    因此,中國人稱他們的國家叫作&ldquo天域&rdquo&mdash&mdash普天之下的意思,或者叫作&ldquo四海&rdquo&mdash&mdash居于&ldquo四海&rdquo之内的意思,或者叫作&ldquo中國&rdquo&mdash&mdash即&ldquo正中的王國&rdquo,或者叫作&ldquo中華國&rdquo&mdash&mdash&ldquo正中的花國&rdquo。

    花,滿山遍野,到處皆是;朝陽的照射、飄浮的朦胧霧氣的籠罩,帶來了奇幻的自然美景;這種美景襯托着險象環生的懸崖峭壁、壯麗宏偉的河流、險深的海峽以及群山亂石間急流壯觀的瀑布,真是天上人間。

    長江流經肥沃富庶的南部,綿延3000餘英裡;北部則有皇河,又叫作黃河,從西部洶湧而來,流經黃土高原,帶來了泥沙,其出海口卻飄忽不定,曾一度流入黃海,現在則由渤海灣出海,明天可能又流入了黃海。

    沿此兩江和渭水,以及其他廣闊的江河流域[1],産生了中國文化。

    驅猛獸,辟草萊,安撫四夷,墾荒地,除蟲害,改良硝硗貧瘠地質,填沼澤,戰旱澇,疏導河流,慘淡經營,日積月累,數世紀後,人們建築了茅舍和屋宇,寺廟和學校,村落、都市和國邦。

    這些長久辛苦建造的文明,人們竟忍心要去破壞它! 沒有人能夠知道中國人是從哪裡來的,他們是什麼人種,以及他們的文化有多久,但是從北京人的遺骸來看,大家認為那是中國最早的人猿。

    美國博物學家安得思推論說,遠在公元前2萬年,蒙古早已人煙稠密,這一種族所用的器皿,與中石器時代的歐洲阿齊利(Azilian)[2]所取用的正好相符,蒙古人後裔擴展到西伯利亞、中國和蒙古的南部,蒙古枯竭之後就變成了戈壁大沙漠。

    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其他學者在河南省及遼甯省所發現的遺迹,則顯示中國這一&ldquo新石器時代&rdquo的文化,較之埃及和蘇美爾在史前期同樣的表現,要遲一兩千年。

    在這&ldquo新石器時代&rdquo裡所發現的石器,在形狀上與穿孔方面和現在中國北方用以收割的鐮刀都極其相似;這種情形雖屬細枝末節,但足以顯示出中國文化持續7000餘年的可能性。

     經過了這一段混沌的時期,我們不必誇張這一文化的相同點,或中國人的共同點。

    他們早期在藝術和工商業上所表現的一些素質,都似乎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土耳其斯坦。

    譬如河南省&ldquo新石器時代&rdquo的陶器,差不多與安諾(Anau)及蘇薩(Susa)[3]的産物完全相同。

    現在的蒙古人由原初的族系經過無數次的入侵,與從蒙古、南俄羅斯以及中亞等地而來的移民一再婚配而成。

    中國就像印度一樣,不是一家一室集合而成的,而是集合了人類許多不同和複雜情形的大成,如中國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特性、不同的藝術,以及不同的風俗、道德和政府等。

     ·傳說時代 中國被稱為&ldquo曆史學家的樂園&rdquo。

    因為好幾千年來,這裡都設置史官,負責記載每一件發生的事。

    公元前776年以前的記載,我們固未可全信,但是假使我們側耳傾聽之,史官便會有條不紊地細說中國曆史遠至公元前3000年,其中較為熱誠者,有如我們的蔔者,将會溯及世界的創始。

     他們告訴我們,太古首出禦世之人&mdash&mdash盤古。

    他手執鐵錘,經過1.8萬年勞苦工作後,錘開了混沌,形成了天地,為時約在公元前222.9萬年。

    傳說,他的呼吸變成了風和雲,他的聲音變成了雷,他的血脈變成了河流,他的肌肉變成了陸地,他的頭發變成了草原和樹林,他的骨骼變成了金石,他的汗水變成了雨,爬滿身上的昆蟲則變成了人種。

    但是我們無法證實這個設計精巧的宇宙開辟論。

     據中國傳奇故事,早期諸王各統治了1.8萬年,曆經艱苦奮鬥,才把盤古氏的粗民教化為文明人。

    并且我們聽說:&ldquo在這些聖王降臨之前,中國人猶如野獸一般,穿的是獸皮,食的是生肉,他們隻知母親,卻無法辨認生父。

    &rdquo&mdash&mdash此種缺陷,瑞典小說家兼戲劇家斯特林堡(Strindberg)并不認為專屬古人或中國人。

    到了公元前2852年,出現了一位伏羲氏,在他聰敏的皇後輔助之下,他畫八卦、造書契、教民婚嫁、學習音樂、結網捕魚、馴養牲畜、教民養蠶、取絲織綢。

    及至伏羲氏臨終之時,他委托了神農氏做他的繼承人。

    神農一代,講究農業,發明了木耕,創造了貿易和市場;他親嘗百草樹皮,發現治療疾病的醫藥。

    如此,對傳奇的理想人物的偏愛,便把許多世代的艱辛成就,委諸少數幾個人。

     繼而,到了一位具有尚武精神的帝王&mdash&mdash黃帝。

    僅經過一個世紀的統治,他發明了指南車,設置史官,建造了第一座磚牆的建築物,建造了第一座觀測星象的氣象台,矯正了中國原始的曆法,重新劃分土地。

    再後,則是帝堯的統治世紀。

    1800年後,在那令人興奮的&ldquo現代&rdquo時期,孔子一再講述堯的典範,感歎世風日下。

    這位古聖哲告訴世人,隻要以堯為典範,人人便會有德行。

    作為改革者的首位典型,堯在其宮門上挂有一鼓,方便百姓鳴鼓訴苦,并置有一牌闆,以便百姓書寫诤言。

    名重一時的《資治通鑒外紀》這樣說: &hellip&hellip其仁如天,其智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hellip&hellip 堯茅茨不剪,樸桷不斫。

    素題不枅,大路不畫。

    越席不緣,太羹不和。

    粢食不,藜藿之羹。

    飯于土簋,飲于土。

    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绮不展。

    奇怪異物不視,玩好之器不寶。

    淫泆之樂不聽,宮垣室屋不垩色。

    布衣掩形,鹿裘禦寒,衣履不敝盡不更為也。

     &ldquo五帝&rdquo之中,最後的一位即是舜帝,他是一個典型的孝子,也是一位防範黃河水患的堅韌英雄;他改進《曆書》,制定度量衡,并因禁止對兒童實施鞭打教育而廣為後代學子所鐘愛。

    舜于晚年時(按中國人的傳統說法)将其皇位禅讓給一位最優秀的助手&mdash&mdash大工程師禹;大禹王善治洪水,辟九州,鑿九湖,引導洪水于九河;因之,中國人常自嘲地說:&ldquo沒有禹,我們都要變成魚了。

    &rdquo在禹之世,據說一種米酒出現了,并被獻于君王。

    但禹将其潑濺于地而預言說:&ldquo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rdquo他疏遠了這位酒的發明者,并禁止人民飲用和制造。

    [4]因此,為垂訓子孫,中國人後來雖也從事釀酒,卻将其規定為國營飲料。

    擯棄君位禅讓制,大禹首建夏(文明的意思)朝,采行世襲的家天下制度。

    因此,不論是天才還是庸俗之輩,都依世襲制做了中國的主宰。

    夏朝淪亡于一位不肖的君&mdash&mdash桀。

    夏桀荒淫暴虐,為了得到他的愛妾歡心,他竟強迫3000人跳進大酒池中,讓他們醉而溺死。

    [5]你想,他的王朝不就此而毀滅了才怪呢。

     我們無法證實中國早期曆史學家所流傳給我們有關夏朝的種種記載。

    由記載得知,遠在公元前2165年,天文學家便已聲言确知日食。

    但能幹的評論家早已诘難過這些紀事,認為不可靠。

    在河南所發掘到的甲骨上列有許多君主的名字,通稱是商朝諸君;又有一些遠古的青銅色的器皿,年代不可考,也暫時歸屬于這個時代。

    其次我們要知道,在這些掌故裡,它們的引人處與真實性并不成比例。

    根據古老的傳說,商朝有一位帝王,名字叫武乙,他是一位無神論者,蔑視上帝,謾罵諸神;他刻了一個木偶人謂之天神,而與之博弈,并令佞臣代行,當天神失敗時,他就戲弄侮辱之;又為天神設置一個皮囊,内裝滿了血水,仰首射之而以為快,稱之為射天。

    較富正義感的史家确告我們,說武乙被暴雷擊斃。

     至于殷纣,乃筷子的發明者,他的暴虐無道導緻了商朝的覆滅。

    他曾說:&ldquo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

    &rdquo他的妻子妲己是一個最殘忍和最淫逸的女子,她的花園裡常有歡躍的裸體男女,她的廳堂裡常有色情的狂舞。

    她用種種奇異的酷刑,來鎮壓那些批評者:令罪犯手握熾熱的金屬,或足踏下置有炭火的塗膏銅柱。

    當罪犯墜落炭火上,妲己便非常開心,引以為樂。

    殷纣政權為其王室叛逆和西部周氏策動推翻,西部周氏遂建立周朝代殷而有天下,周朝乃中國曆代最持久的政權。

    勝利的領導者為酬勞他們的助手,便把掠得的領地分配給他們,使他們享有很完全的自主權,于是封建制從此開始了。

    此一制度對政府雖諸多不利,但對中國文學和哲學卻給予很多的鼓勵與刺激。

    因婚配的關系,東來的新民族和舊民族的血統便互相混雜。

    此種結合,慢慢地揭開了遠東初期曆史文明的序幕。

     ·中國古代的文明 奉行于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并非這些征服者所創造的,而是漸漸成長的。

    在原初時代的農業社會裡,人們常共推領袖組成部落團體,以保護田地、防禦蠻族,同時,他們彼此之間也時常相互征伐兼并、弱肉強食,因此封建制度便在這種情況下逐漸成長了。

    在某一時期,竟有1700個以上的諸侯國。

    諸侯國通常是有高牆的城鎮,牆外環繞有廣闊耕地以及農戶,如此遂構建成一個面面俱到的防禦屏障。

    慢慢地,這些諸侯國漸漸合并成為55個,其面積包括今天的河南以及陝西、山西與山東的鄰近部分。

    在這55個諸侯國中,最重要的乃是齊國與秦國。

    齊國奠定了中國政府的根基,而秦則吞并六國,建立統一帝國,其國威遠播,震撼全世界。

     齊國最有組織才幹的,即是管仲,他是齊桓公的政治顧問。

    原先,他幫助桓公的弟弟公子糾争奪齊國的天下,在王位争奪戰中,桓公幾乎被射殺了。

    然而,争戰結果是桓公獲勝取得王位,他俘虜了管仲,卻沒有殺他,反而任命他為齊國的宰相,這就是&ldquo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rdquo的故事。

    他起用鐵器代替青銅,繼而實行鹽、鐵專賣和管制,推行魚與鹽的稅收制,以救濟貧民,獎勵才幹之士,如此,通貨積财,富國強兵,遂使桓公稱霸諸侯。

    在他的長期治理之下,齊國大治,變成了一個&ldquo國富民安&rdquo的國家,行政效率高,币值穩定,文化燦爛。

    絕少頌揚在位者的孔子稱贊管仲說:&ldquo民到如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rdquo[6] 中國在封建王朝時,便已孕育出君子謙恭禮讓的特質。

    逐漸地,制定了許多禮節、儀節和榮譽等的法典,而這種法典後來變得非常嚴格死闆,以緻在上層社會階級中,竟成為宗教的代替物。

    法律的基礎也奠定了,但人民常掙紮于習俗和法規之間。

    秦國和鄭國所頒行的法典(分别于公元前535年和前512年)多數是針對農民的恐懼而制定的,農民預知觸犯法典便要受神的懲罰&mdash&mdash的确,鄭國京城不久就為火所焚毀了。

    這些法典部分适用于貴族,貴族在自律與自我約束的條件下,可以免除法典的規制;至于身屬上流社會的刑犯,則被允許得以自裁。

    但後來,百姓抗議說他們也具自律能力,并祈求一位哈莫狄奧斯(Harmodius)或阿裡斯托吉頓(Aristogiton)[7]來解救他們,使他們免于專制法律的暴虐。

    結果,這兩股敵對的勢力&mdash&mdash習俗和法典,終于達到一種互補性的妥協,法典的适用範圍僅及于舉國重大的問題,而習俗則行于日常事務。

    然而人際事務概屬些微瑣事,于是習俗成為維系社會的綱架。

     我們可以從《周禮》一書中查知前述各種典制的明确陳述。

    《周禮》相傳為成王的叔父,也就是周朝的宰相周公所著。

    這部著作或疑其融浸有孔、孟的精神,因而有人認定它可能是周末而非周初的作品。

    《周禮》樹立了2000年來中國人的政府概念:君王以&ldquo天子&rdquo和上帝塵世代理人的身份治理百姓,并因美德與虔敬而掌有權力;貴族半由天生、半由訓練而能襄理國是;百姓以耕種為本,生活于族長制的家庭中,可享民權但不能幹政;六部分掌君王的起居生活、百姓的福利與婚姻、宗教的儀式與占蔔、戰争的籌劃與進行、正義的維護、公共設施的興建。

    這幾乎是一部理想的法典,很可能出自柏拉圖類型的某一匿名人士之手,為已沾染權術的政治領袖所著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最完善的法制也根絕不了醜陋的惡行。

    中國封建時代的政治史乃妄作胡為與不時改革的混合史。

    财富雖然增加,但揮霍無度腐化了貴族,音樂家、兇殺犯、哲學家以及娼妓混雜于朝廷,聚集于洛陽京都。

    新王朝奠基後,夷狄常襲擊騷擾邊境。

    戰争本為抵禦的必需手段,很快變為攻殺的方法;它漸起于貴族競屠百姓的博戲&mdash&mdash屠殺了數以萬計的首級。

    在此兩百多年間,臣弑其君的事件,約有36起之多。

    故此釀成了無政府的狀态,使聖賢之士大失所望。

     當時的社會既然是這樣地混亂,生活既然是這樣地艱苦,其進步也就很緩慢。

    農民的播種與收獲通常是為其封建領主,而少計及他自己。

    農民與其耕地本屬封建領主所有,但這一王朝尚未終了之時,自耕農制就已興起了。

    這個王朝&mdash&mdash封建諸侯的松散聯合&mdash&mdash征用勞工,從事公共工程,利用廣闊溝渠灌溉田地;官吏訓導人民從事農業,栽培樹木,更詳細地督導絲織業。

    各地的捕魚和制鹽,皆為政府所獨占。

    國内貿易興盛于各鄉鎮,産生了一些小資産階級,他們享有現代化的舒适:穿的是皮靴,着的是絲綢,乘的是馬和車,出遊則必畫舫;至于住的則是精緻房屋,桌椅齊全;他們的盤、碟,多為上等的陶器;他們的生活水準,可能高過梭倫(Solon)時代的希臘,或者努馬·龐皮利烏斯(NumaPompilius)時代的羅馬王朝。

     在四分五裂、異常混亂的情形下,中國的精神生活表現出蓬勃的活力,打亂了曆史學家确立的通則。

    因為這混亂的時代樹立了中國的語言、文學及藝術等的基礎;建立了新生活,借經濟組織和規定而獲緻新的安定;産生了新文化,這種文化尚未将傳統的暴虐與帝國統治熔化于一爐,卻為中國精神史中最富創造性的時期的社會架構。

    在許許多多的鄉鎮裡,詩人詠哦詩歌,陶工回轉他們的轉盤,創造家鑄造精巧的器皿,文雅的作家把語言的特質發揮得無比美麗,巧辯家将其技巧傳給熱誠的學生,哲學家為世人的敗俗和諸侯國的堕落而憔悴。

     随後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和語言更完美、更具特質的發展,但詩和哲學專屬于這個時代,并形成中國思想的極盛時期。

    孔子以前的詩篇散失殆盡,遺留下來經孔子删定的多數詩篇收集在《詩經》中,其年代經曆1000餘年,起自商朝的古老作品,迄至相當畢達哥拉斯時代,是非常現代的詩篇。

    《詩經》共305首,有宗教的禮贊,有戰争的苦痛,有征夫的鄉思,有愛情的歌頌,有棄婦的幽怨&hellip&hellip聽,離鄉背井、随時面臨死亡的戰士那無窮的哀傷: 肅肅鸨羽, 集于苞栩。

     王事靡監, 不能萟稷黍。

     父母何怙? 悠悠蒼天, 曷其有所![8] &hellip&hellip 何草不玄? 何人不矜? 哀我征夫, 獨為匪民?[9] 這個時代似乎屬于中國的開化初期,但《詩經》充滿了愛情詩篇。

    從這些古老詩篇中的一首,我們聽到那青年永不停止的反抗之聲,好像在說沒有什麼事物會比反抗更古老: 将仲子兮, 無逾我裡, 無折我樹杞, 豈敢愛之? 畏我父母。

     仲可懷也。

     父母之言, 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 無逾我牆, 無折我樹桑。

     豈敢愛之, 畏我諸兄。

     仲可懷也, 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