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詩人的時代

關燈
雖亦能将國事著為巨冊,然盡皆無謂的冗言。

     中國的散文則比較有生氣,因為藝術在中國是不被禁止的,優雅盡可發揮。

    在這一方面最有名的應是韓愈了。

    韓愈的文章名重一時,傳統上,凡要翻閱他的書的人都先得洗洗手。

    韓愈出身寒門,但愈困愈厲,刻苦讀書,終而登進士第,官至監察禦史,後值憲宗迎佛骨于宮中,他以有名的《論佛骨表》進谏,皇帝不聽,使他幾遭死刑。

    當時的佛教在中國隻被視為一種印度的迷信,此教與他的孔子思想相抵觸,他認為憲宗迎這種使人喪失活力的迷信,必使百姓受害。

    因此,他不顧一切,于803年呈上一紙谏章。

    這篇谏文,可說是典型的中國散文,文辭樸實無華: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禦樓以觀,舁入大内。

    又令諸寺遞迎供養。

    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翫之具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将謂真心事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唯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曆諸寺,必有斷臂脔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hellip&hellip 群臣不言其非,禦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在這項迷信與哲學的沖突中,你當然可以猜到迷信要獲勝了,因為凡人皆貪快樂,而不喜智慧。

    韓愈終被貶谪到蠻夷群聚的廣東做刺史。

    韓愈無怨言,并盡心以身作則,用孔子的思想來教化這些蠻夷;他在那裡的所為極為成功。

    故至今在他的畫像裡,還常看到這句題詞:&ldquo所過者化。

    &rdquo[16]最後他又被召回國都,再為國家效勞,當他死時已重獲了應有的尊重和榮耀。

    他的靈位得以入祠孔廟,因為他曾奮不顧身地為儒家思想而奮鬥以抵抗曾經顯赫一時而今衰落的佛教思想。

     戲劇 要把中國的戲劇歸類,實在很難,因為中國人既不把戲劇列入文學裡,也不承認它是一種藝術。

    就像我們人類生活中許多不可或缺的東西一樣,它的地位與它所受到的歡迎程度不成比例。

    很少聽說過中國有什麼大戲劇家。

    至于演員,雖然他們把一生都奉獻給戲劇,而且還有一番成就,博得美名,但在人們的心中,他們還是屬于下等人。

    無疑,在每一種文化裡,演員多多少少都有這種名聲,尤其是在中世紀的時期,當戲劇正式脫離了宗教的啞劇之後,演員的名聲更噪。

     中國戲劇的起源與西方一樣。

    中國早在周朝宗教的儀式中,就有這種揮棒跳舞的儀式。

    傳說這些舞蹈後來是被禁止的,因為它們變得放蕩不拘。

    顯然,所謂戲劇就因而産生了。

    唐明皇是提倡藝術最有力的皇帝,他曾組合一團男女演員叫&ldquo梨園子弟&rdquo,對戲劇的發展,助了一臂之力。

    但中國的戲劇要等到成吉思汗的時候,才發展成為一種全國性的娛樂。

    1031年,孔子的後裔孔道輔以中國特使的身份到蒙古,當地曾舉行盛大宴會,包括演戲,來歡迎他。

    但戲中的那個醜角扮演孔子。

    孔道輔一看憤而走出。

    然而,當他和一些中國的遊客返國之後,卻把這種比中國更進步的戲劇介紹到國内。

    當蒙古征服了中國之後,他們把小說和戲劇介紹了進來,中國古典的戲劇實際上深受蒙古的影響。

     中國的戲劇發展得很慢,因為它不像西方能受到教會或政府的支持。

    中國大部分的戲劇是由旅行劇團演出,他們巡回到各鄉鎮,在一片空地上搭起劇台就演起戲來,村民就站着露天看。

    偶爾,在私人的宴會上,官員也會充當演員參加演出;有時,行會提供劇本。

    到了19世紀,戲院漸漸多了,然而,直到19世紀末,像南京這樣大的城市才隻有兩家戲院而已。

    中國的戲劇是一種曆史、詩和音樂的混合。

    一則曆史故事的羅曼史中的插曲,往往是一出戲的中心;在同一天晚上,用同樣的布景可以演好幾出戲。

    演出的時間是沒有限制的;可能隻有很短幾小時,也可能演好幾天才結束。

    通常是像現在美國的話劇,以6至7小時為最普遍。

    中國的戲劇裡,大多是虛張聲勢和雄辯,有劇烈的武打和激烈的言辭,但總以善良戰勝罪惡為收場。

    中國的戲劇變成一種教育倫理的工具,教導觀衆認識他們的曆史,灌輸孔子的忠孝之道。

     戲台的設備很簡陋,沒有什麼布景,也沒有出口;所有的演員跟小配角一樣,都是坐在戲台上,輪到他上演時,他才起身,演完了還是坐在原來的位子上。

    偶爾,打雜人員會奉上茶水。

    在戲台底下,有人穿梭于觀衆間,叫賣香煙、茶水或點心,在夏夜,還有人專門供應熱毛巾,給人擦擦汗;吃、喝和講話的聲音不絕于耳,除非是演到精彩處或有武打場面時,才靜下來。

    演員常常要提高嗓子,不然台下就聽不到;他們的裝飾有定式,好讓觀衆一看便知他們扮的角色是什麼。

    到了乾隆時候,禁止女演員演戲。

    因此,女性的角色就由男人來擔任。

    由于男人扮演得實在太好了,等到女人再被準許演戲時,反而她們要學男人的那種演相了。

    演員必須要有很好的特技,也要精于舞蹈,因為他們的角色往往需要表演一些特技,而且每一個動作都要配合音樂。

    一切動作都是象征性的,所以必須要演得真實,與古時的習俗相符;像梅蘭芳這種傑出的演員,他的手和身體的姿勢,就能表現出劇中的詩意。

    這種動作并不是話劇,也不是歌劇,也不全是舞蹈;在性質上,它是一種綜合的動作,幾乎含有中世紀的味道,卻像帕萊斯特裡納(GiovanniPierluigidaPalestrina)[17]的音樂那樣完美,或者說像一座彩色的花瓶那樣精美。

     中國的音樂很少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而隻是附屬于宗教和戲劇。

    據說,中國的音樂自伏羲氏即有。

    《禮記》就曾論到音樂;《左傳》對于音樂描述得更為盡緻,它指出魏國的詩歌已經盛行。

    在孔子時代,音樂的标準是古代的,凡是革新的都被視為擾亂甯靜的心靈;因此,孔子抱怨那種淫風取代古時那種富有道德的音調。

    自從西域胡人和蒙古人把他們的音樂輸入中國之後,中國的音樂充實了不少。

    中國人雖然知道把音階分成12個半音,但他們較喜歡用五音來作曲,這五音叫宮、商、角、徵、羽,約等于西洋音樂的F、G、A、C和D。

    很少有和聲,除非用樂器。

    中國的樂器在吹的方面有橫笛、喇叭、箫、豎笛等,在弦的方面有古筝和琵琶等,在敲打方面有鼓、鈴、鑼、铙和瑪瑙及玉作的闆等。

    中國這種樂器所奏出的音響,西方人聽來覺得很新鮮奇怪,就像中國人聽西洋的樂器所奏出的曲子一樣。

    盡管中國的樂器簡陋,但這已使孔子感到狂喜,也足以使人沉醉在其中。

    韓愈說,聖人&ldquo教人音樂以解愁&rdquo。

    他們贊同尼采所說的,人生沒有音樂将是一項錯誤。

     *** 注釋 [1]西漢(公元前206&mdash公元24年)的國都是在長安,東漢(24&mdash221年)遷都洛陽。

    現在中國人還自稱漢人。

     [2]葛蘭言(MarcelGranet)說:&ldquo武帝的這些措施是革命性的。

    假如武帝有一點家族觀念的話,這些政策可能就要大大成功,并且創造一個新的中國社會&hellip&hellip但是武帝隻看到最迫切需要的東西。

    他天天隻想到運用各種的權宜之計,而當這些權宜之計已經充分顯露出弊端之後,他還反對把它們取消;而且他喜歡起用新人,每當這些新人有了相當的成就之後,他唯恐他們權力過大,便把這些人犧牲掉了。

    由于武帝本人的過分專制,以及大臣的過分短視,中國錯過了可以成為一個堅固有組織的國家的絕佳機會。

    &rdquo [3]除非王莽在公元5年弑平帝的謠傳屬實。

     [4]一位法國醫生的筆名,他在14世紀寫了一本遊記,絕大部分都是想象的,偶爾富有啟迪性,但總是扣人心弦的。

     [5]這是亞瑟·威利(ArthurWaley)說的。

    參照《大英百科全書》:&ldquo無疑,中國的唐朝,是世界上最強大、最文明的時代。

    &rdquo [6]亞瑟·威利說:&ldquo外藩之推翻唐明皇和攻陷長安,有如土耳其在路易十四時蹂躏凡爾賽一樣。

    &rdquo [7]這是一則很動人的故事,也許是李白自撰。

     [8]歐瑪爾·海亞姆(1048&mdash1122年),波斯詩人及天文學家。

    &mdash&mdash譯者注 [9]正史為75歲。

    &mdash&mdash譯者注 [10]此首詩為中國最有名的詩之一,它描述唐明皇迷戀楊貴妃,以及貴妃之死,明皇的心碎。

    此詩甚長,在此不轉載。

    &mdash&mdash譯者注 [11]始授河西尉,後改就右衛率府參軍。

    &mdash&mdash譯者注 [12]一幅極有名的中國畫《在草堂的詩人杜甫》可以在紐約的大都會曆史博物館看到。

     [13]此段序言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鑒進書表》,原著誤為司馬遷所寫。

    &mdash&mdash譯者注 [14]丹納(1828&mdash1893年),法國曆史學及藝術批評家。

    &mdash&mdash譯者注 [15]卡萊爾,英國作家、曆史學家。

    &mdash&mdash譯者注 [16]語出《孟子》。

    &mdash&mdash譯者注 [17]帕萊斯特裡納(1526?&mdash1594),意大利聖樂作曲家。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