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詩人的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就像一般的東方藝術家,喜歡重複老題,喜歡把他們的藝術才能發揮到毫無瑕疵的地步。
但什麼也比不上詩,它那優美的表現、溫柔而适度的感情以及那樸實而簡潔的詩句裡面包含了最深邃的思想。
我們知道在唐朝詩風最鼎盛,幾乎每一個中國的年輕人都會寫詩,而每一位讀過書的人無不會朗朗誦詩。
假如上面所說不錯,那麼我們對于這個問題&mdash&mdash為什麼幾乎每一位有教養的中國人,既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位哲學家?也就很容易找到答案,李白和杜甫即是其中翹楚呀! 杜甫 李白是中國的濟慈,除了李白之外,還有好多詩人,也是相當出色的。
其中之一便是平淡而堅忍的陶潛。
陶潛曾歎道:&ldquo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人。
&rdquo即日解印绶去職。
他跟許多人一樣,讨厭市儈氣的公職生活。
他棄官之後,回到林間,追求時光和美酒,從山水間找到了慰藉和快樂: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hellip&hellip 久在樊籠裡, 複得返自然。
白居易選的是另一條路,過着仕途的生活。
他做過杭州刺史。
他一共活了72歲[9],寫過4000多首詩詞。
在數遭貶逐之間,他從自然中獲得心靈的慰藉。
他知道在衆人中求得一份孤獨,在熙攘中求得一份安甯。
他交友不甚廣,因為他認為&ldquo書、畫、棋、賭糾合衆人,而耽于玩樂中&rdquo,以緻成不了大事。
他喜歡與老百姓聊天說故事。
他的詩老妪也能理解。
因此,他是最受老百姓喜愛的一位詩人。
他的詩被寫在學校和廟宇的壁上,以及畫舫的壁上。
有一位歌女對其客人說:&ldquo你不要以為我隻是個賣歌跳舞的女孩子,我會背白居易的《長恨歌》呢!&rdquo[10] 最後我們要提的一位是杜甫。
亞瑟·威利說:&ldquo研究中國文學的外國學者,比較喜歡把李白捧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但中國人則認為杜甫高于李白。
&rdquo他24歲到長安去趕考,沒有考中進士。
但他并不因而沮喪,甚至在他的詩中大大談起這次的失敗。
他公開宣布,他的詩是治療瘧疾發燒的良藥。
他似乎就是用他的詩來治療他自己。
明皇讀了他的一些詩,便決定親自再考他一次,這次他成功了。
皇上派他做率府參軍。
[11]他鼓起勇氣,獨居長安,暫時把遠在江南的妻子忘了,而終日與李白結伴,相從賦詩,以詩買酒。
他寫李白: &hellip&hellip 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 攜手日同行。
&hellip&hellip 此時,正是明皇迷戀楊貴妃的時候,杜甫也像其他詩人為這一英雄美人的戀情而贊頌。
但當安祿山之亂起,兵災饑餓肆虐整個中國時,他的筆就轉向了戰馬,道盡戰禍的悲慘: 府帖昨夜下。
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 何以守王城? &hellip&hellip 莫自使眼枯, 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 天地終無情。
君不聞, 漢家山東二百州, 千村萬落生荊杞。
&hellip&hellip 被驅不異犬與雞。
&hellip&hellip 信知生男惡, 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 生男埋沒随百草。
君不見, 青海頭, 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 天陰雨濕聲啾啾。
乾元元年,他棄官西去,攜家度隴。
此時,他們幾乎不能維持生活,他不得不乞食,而且還得向那些援助和收容他們的恩人跪拜叩頭感謝。
後來他碰到了嚴武。
這位雄鎮一方的持節大吏邀請他做節度參謀檢校,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一草堂,嚴中丞不要他做什麼事,隻是作詩便可。
[12]這使他生活無虞,他又歌詠起山水花月了: 詞賦工無益, 山林迹未賒。
盡撚書籍賣, 來問爾東家。
剩水滄江破, 殘山碣石開。
綠垂風折筍, 紅綻雨肥梅。
銀甲彈筝用, 金魚換酒來。
興移無灑掃, 随意坐莓苔。
&hellip&hellip 隻疑淳樸處, 自有一山川。
這位嚴将軍很賞識他,把他擢升為工部員外郎,他那平靜的生活又起了一陣波瀾。
而不幸的是嚴将軍不久即逝世,這一下他又陷入無依無靠的窘境。
他自己形容他的處境是&ldquo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rdquo。
他的那間草茅屋頂也被風刮得破損不堪,甚至那些頑童還當着他的面把他的草席搶走,他隻有眼睜睜地看着草席被他們帶走,因為他已老邁體弱不可支。
最糟的是他失去了品酒的味覺,他不能再像李白用酒來解決他的生活問題。
到了59歲的那年,他去登衡山,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
後來縣令發現了他,以舟楫相迎,并令嘗饋牛炙和白酒。
杜甫因多年未嘗到這樣的佳肴美酒,便大吃大喝了一頓。
在席間,他曾起身試着詠詩,但終因疲憊而倒了下去,次日就死去了。
散文 前面所論唐詩,隻不過是中國詩史中的一部分。
而詩在中國文學中,僅是一小部分而已。
要一一了解一代代的中國文學的概況或它在民間流傳的程度,實在很難。
中國的書價廉,原因之一是它沒有版權的保障;在尚未與西方接觸前,中國的線裝書新的一套20冊,才1美元,20大冊的一套叢書才4美元,而&ldquo四書五經&rdquo才2美元。
雖然書這麼便宜,但我們還是很難欣賞到中國的文學,因為中國書價的訂定,不是以内容,而是以外表的形式和風格來決定的。
中國詩一經翻譯,它的形式和風格就變質了。
中國人認為他們的文學除了稍遜于希臘外,優于世界其他各國;這也許是東方人謙遜的緣故吧! 西洋人評價很高的小說,在中國卻遭到貶值。
在清朝以前,中國幾乎沒有小說可言。
甚至在今天,中國的學人仍然不賦予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中應有的地位,即使是最上乘的小說。
他們認為小說隻是一種消遣的東西。
但市井小民則沒有這種偏見,從白居易和李白的詩歌,到匿名的長篇小說,他們都一概歡迎。
這些大部頭的小說就像是一個舞台,用各種的方言俚語活生生地叙述過去曆史中那些具有戲劇性的故事。
幾乎所有中國有名的小說,都是曆史小說的形式。
在這些小說中,很少是寫實的,關于心理或社會分析的小說更少,像《卡拉馬佐夫兄弟》(TheBrothersKaramazov)、《魔山》(TheMagicMountain)、《戰争與和平》(WarandPeace)和《孤星淚》(LesMiserables)等這種高水準的小說,實在少見。
中國最早的一部小說叫《水浒傳》;流傳最廣的是《紅樓夢》,此書大約在1650年出世;頗有名的《聊齋志異》作于1660年,此書那優美而簡潔的風格,受到很高的評價;最有名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這些大部頭的小說,與18世紀的歐洲以惡漢的冒險故事為題材的小說相似。
這些小說都是産生于人們有閑暇的古老時代。
在中國的文學中,最受到重視的是曆史作品,而其寫作的風格也是最受歡迎。
世上沒有哪國能比得上中國有這麼多的曆史學家,也沒有哪國的曆史作品像中國那麼多。
中國在早期的宮廷裡即置有史官,每天逐日記下國家的大小事,從古到今,中國這種史學的作品就量來說,實在浩瀚無比,非他國可望其項背。
中國的&ldquo二十四史&rdquo達219大冊,于1747年問世。
從孔子删定的《詩經》,一世紀後問世的批評、解釋《春秋》使《四書》更為生動的《左傳》,到魏王墓裡發現的《竹書紀年》,中國的曆史傳記發展得很快,最後出現了曠世巨著&mdash&mdash司馬遷的《史記》。
司馬遷繼承其父的職位,做宮廷的占星家,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曆制,他也繼承了父志,繼續編纂他父子已經開始着手記錄的黃帝至漢武帝的曆史。
他無意于創造什麼美麗的風格,而隻是期求把紀事記得完整。
他把《史記》分為五個部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史記》包括的年代幾達3000年,全書共52.6萬個字,一字一字地刻在竹簡上。
司馬遷把他的一生獻給這本書,他以最謙恭的序言把這本巨著奉獻給皇上和全世界的人:[13] 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
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閑之宴,時賜省覽,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鹹蒙其福,則臣雖委骨九泉,志願永畢矣。
我們在《史記》裡找不到像丹納(HippolyteAdolpheTaine)[14]那樣的瑰麗,也找不到希羅多德那種引人的雜談和逸事的風格,也找不到修昔底德那種因果分析,也找不到吉本那種大陸音樂的美感;因為中國的曆史沒有從工業走向藝術。
晚于司馬遷1100年的另一個曆史學家司馬光,也試圖寫一部完整的中國史,但中國的曆史學家就是那樣刻意地忠實記載&mdash&mdash有時還記些生活情形&mdash&mdash每一個朝代或每一個王朝的事情;他們隻求真實,不求美。
也許他們是對的,曆史應該是科學,而不是藝術。
假如曆史像吉本那樣帶着彩色,或像卡萊爾(ThomasCarlyle)[15]那樣說教,那麼過去的事實就要被蒙蔽了。
但我們也有許多無聊的曆史學家,他們
但什麼也比不上詩,它那優美的表現、溫柔而适度的感情以及那樸實而簡潔的詩句裡面包含了最深邃的思想。
我們知道在唐朝詩風最鼎盛,幾乎每一個中國的年輕人都會寫詩,而每一位讀過書的人無不會朗朗誦詩。
假如上面所說不錯,那麼我們對于這個問題&mdash&mdash為什麼幾乎每一位有教養的中國人,既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位哲學家?也就很容易找到答案,李白和杜甫即是其中翹楚呀! 杜甫 李白是中國的濟慈,除了李白之外,還有好多詩人,也是相當出色的。
其中之一便是平淡而堅忍的陶潛。
陶潛曾歎道:&ldquo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人。
&rdquo即日解印绶去職。
他跟許多人一樣,讨厭市儈氣的公職生活。
他棄官之後,回到林間,追求時光和美酒,從山水間找到了慰藉和快樂: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hellip&hellip 久在樊籠裡, 複得返自然。
白居易選的是另一條路,過着仕途的生活。
他做過杭州刺史。
他一共活了72歲[9],寫過4000多首詩詞。
在數遭貶逐之間,他從自然中獲得心靈的慰藉。
他知道在衆人中求得一份孤獨,在熙攘中求得一份安甯。
他交友不甚廣,因為他認為&ldquo書、畫、棋、賭糾合衆人,而耽于玩樂中&rdquo,以緻成不了大事。
他喜歡與老百姓聊天說故事。
他的詩老妪也能理解。
因此,他是最受老百姓喜愛的一位詩人。
他的詩被寫在學校和廟宇的壁上,以及畫舫的壁上。
有一位歌女對其客人說:&ldquo你不要以為我隻是個賣歌跳舞的女孩子,我會背白居易的《長恨歌》呢!&rdquo[10] 最後我們要提的一位是杜甫。
亞瑟·威利說:&ldquo研究中國文學的外國學者,比較喜歡把李白捧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但中國人則認為杜甫高于李白。
&rdquo他24歲到長安去趕考,沒有考中進士。
但他并不因而沮喪,甚至在他的詩中大大談起這次的失敗。
他公開宣布,他的詩是治療瘧疾發燒的良藥。
他似乎就是用他的詩來治療他自己。
明皇讀了他的一些詩,便決定親自再考他一次,這次他成功了。
皇上派他做率府參軍。
[11]他鼓起勇氣,獨居長安,暫時把遠在江南的妻子忘了,而終日與李白結伴,相從賦詩,以詩買酒。
他寫李白: &hellip&hellip 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 攜手日同行。
&hellip&hellip 此時,正是明皇迷戀楊貴妃的時候,杜甫也像其他詩人為這一英雄美人的戀情而贊頌。
但當安祿山之亂起,兵災饑餓肆虐整個中國時,他的筆就轉向了戰馬,道盡戰禍的悲慘: 府帖昨夜下。
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 何以守王城? &hellip&hellip 莫自使眼枯, 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 天地終無情。
君不聞, 漢家山東二百州, 千村萬落生荊杞。
&hellip&hellip 被驅不異犬與雞。
&hellip&hellip 信知生男惡, 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 生男埋沒随百草。
君不見, 青海頭, 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 天陰雨濕聲啾啾。
乾元元年,他棄官西去,攜家度隴。
此時,他們幾乎不能維持生活,他不得不乞食,而且還得向那些援助和收容他們的恩人跪拜叩頭感謝。
後來他碰到了嚴武。
這位雄鎮一方的持節大吏邀請他做節度參謀檢校,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一草堂,嚴中丞不要他做什麼事,隻是作詩便可。
[12]這使他生活無虞,他又歌詠起山水花月了: 詞賦工無益, 山林迹未賒。
盡撚書籍賣, 來問爾東家。
剩水滄江破, 殘山碣石開。
綠垂風折筍, 紅綻雨肥梅。
銀甲彈筝用, 金魚換酒來。
興移無灑掃, 随意坐莓苔。
&hellip&hellip 隻疑淳樸處, 自有一山川。
這位嚴将軍很賞識他,把他擢升為工部員外郎,他那平靜的生活又起了一陣波瀾。
而不幸的是嚴将軍不久即逝世,這一下他又陷入無依無靠的窘境。
他自己形容他的處境是&ldquo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rdquo。
他的那間草茅屋頂也被風刮得破損不堪,甚至那些頑童還當着他的面把他的草席搶走,他隻有眼睜睜地看着草席被他們帶走,因為他已老邁體弱不可支。
最糟的是他失去了品酒的味覺,他不能再像李白用酒來解決他的生活問題。
到了59歲的那年,他去登衡山,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
後來縣令發現了他,以舟楫相迎,并令嘗饋牛炙和白酒。
杜甫因多年未嘗到這樣的佳肴美酒,便大吃大喝了一頓。
在席間,他曾起身試着詠詩,但終因疲憊而倒了下去,次日就死去了。
散文 前面所論唐詩,隻不過是中國詩史中的一部分。
而詩在中國文學中,僅是一小部分而已。
要一一了解一代代的中國文學的概況或它在民間流傳的程度,實在很難。
中國的書價廉,原因之一是它沒有版權的保障;在尚未與西方接觸前,中國的線裝書新的一套20冊,才1美元,20大冊的一套叢書才4美元,而&ldquo四書五經&rdquo才2美元。
雖然書這麼便宜,但我們還是很難欣賞到中國的文學,因為中國書價的訂定,不是以内容,而是以外表的形式和風格來決定的。
中國詩一經翻譯,它的形式和風格就變質了。
中國人認為他們的文學除了稍遜于希臘外,優于世界其他各國;這也許是東方人謙遜的緣故吧! 西洋人評價很高的小說,在中國卻遭到貶值。
在清朝以前,中國幾乎沒有小說可言。
甚至在今天,中國的學人仍然不賦予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中應有的地位,即使是最上乘的小說。
他們認為小說隻是一種消遣的東西。
但市井小民則沒有這種偏見,從白居易和李白的詩歌,到匿名的長篇小說,他們都一概歡迎。
這些大部頭的小說就像是一個舞台,用各種的方言俚語活生生地叙述過去曆史中那些具有戲劇性的故事。
幾乎所有中國有名的小說,都是曆史小說的形式。
在這些小說中,很少是寫實的,關于心理或社會分析的小說更少,像《卡拉馬佐夫兄弟》(TheBrothersKaramazov)、《魔山》(TheMagicMountain)、《戰争與和平》(WarandPeace)和《孤星淚》(LesMiserables)等這種高水準的小說,實在少見。
中國最早的一部小說叫《水浒傳》;流傳最廣的是《紅樓夢》,此書大約在1650年出世;頗有名的《聊齋志異》作于1660年,此書那優美而簡潔的風格,受到很高的評價;最有名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這些大部頭的小說,與18世紀的歐洲以惡漢的冒險故事為題材的小說相似。
這些小說都是産生于人們有閑暇的古老時代。
在中國的文學中,最受到重視的是曆史作品,而其寫作的風格也是最受歡迎。
世上沒有哪國能比得上中國有這麼多的曆史學家,也沒有哪國的曆史作品像中國那麼多。
中國在早期的宮廷裡即置有史官,每天逐日記下國家的大小事,從古到今,中國這種史學的作品就量來說,實在浩瀚無比,非他國可望其項背。
中國的&ldquo二十四史&rdquo達219大冊,于1747年問世。
從孔子删定的《詩經》,一世紀後問世的批評、解釋《春秋》使《四書》更為生動的《左傳》,到魏王墓裡發現的《竹書紀年》,中國的曆史傳記發展得很快,最後出現了曠世巨著&mdash&mdash司馬遷的《史記》。
司馬遷繼承其父的職位,做宮廷的占星家,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曆制,他也繼承了父志,繼續編纂他父子已經開始着手記錄的黃帝至漢武帝的曆史。
他無意于創造什麼美麗的風格,而隻是期求把紀事記得完整。
他把《史記》分為五個部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史記》包括的年代幾達3000年,全書共52.6萬個字,一字一字地刻在竹簡上。
司馬遷把他的一生獻給這本書,他以最謙恭的序言把這本巨著奉獻給皇上和全世界的人:[13] 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
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閑之宴,時賜省覽,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鹹蒙其福,則臣雖委骨九泉,志願永畢矣。
我們在《史記》裡找不到像丹納(HippolyteAdolpheTaine)[14]那樣的瑰麗,也找不到希羅多德那種引人的雜談和逸事的風格,也找不到修昔底德那種因果分析,也找不到吉本那種大陸音樂的美感;因為中國的曆史沒有從工業走向藝術。
晚于司馬遷1100年的另一個曆史學家司馬光,也試圖寫一部完整的中國史,但中國的曆史學家就是那樣刻意地忠實記載&mdash&mdash有時還記些生活情形&mdash&mdash每一個朝代或每一個王朝的事情;他們隻求真實,不求美。
也許他們是對的,曆史應該是科學,而不是藝術。
假如曆史像吉本那樣帶着彩色,或像卡萊爾(ThomasCarlyle)[15]那樣說教,那麼過去的事實就要被蒙蔽了。
但我們也有許多無聊的曆史學家,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