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詩人的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年,他就像個哲學家到山間去過着山林的生活,而且隐居了好幾年。
他身體強壯,曾習武術,他曾誇言:&ldquo雖然身高不及七尺,但力足以抵千萬人。
&rdquo然後,他就過着閑蕩的生活,從各種不同的朱唇中,暢飲愛情之酒。
他曾唱一首歌獻給&ldquo吳國&rdquo: 葡萄酒, 金叵羅, 吳姬十五細馬馱。
青黛畫眉, 紅錦靴, 道字不正, 嬌唱歌。
玳瑁筵中, 懷裡醉。
芙蓉帳底, 奈君何! 他雖然曾經結婚,但因為一直貧窮,他的太太不耐這種貧困生活,遂把孩子一起帶走,離開了他。
下面這首充滿了思念之情的詩,是為她而作,還是為那些沒有熱情的女人而作呢? 美人在時花滿堂, 美人去後餘空床。
床中繡被卷不寝, 至今三載聞餘香。
香亦竟不滅。
人亦竟不來。
相思黃葉落, 白露濕青苔。
他借酒以自慰,成為竹溪六逸之一。
他從不為三餐發愁,就靠着歌詠作詩來糊口。
聽說剡中的酒冠天下,他立刻動身前往這個300裡外的城市。
在途中,他遇到了杜甫。
他們彼此贈詩,形影不離,有如親手足。
人人都喜愛他們,因為他們有如聖人,說起話來有骨氣,對貧人、對帝王都一樣表示友善。
最後,他們到了長安;朝臣賀知章非常喜愛李白的詩,他把一些金飾都賣掉,并把這些錢花來與李白飲酒。
杜甫曾這樣描寫李白: 李白鬥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與明皇在一起的時候,也是他最為快樂的時候,明皇曾因他作歌贊美楊貴妃,而當面賞他禮物。
有一次明皇在沉香亭舉行了一項牡丹宴,請了李白與會,作詩贊頌楊貴妃。
李白雖來了,但已酩酊大醉,不能作詩;侍者在他那可愛的臉上,潑了一盆冷水,李白一清醒,授筆成文,把楊貴妃比作牡丹: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識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幹。
誰不會因他的這一贊美而感到興奮呢?但是楊貴妃認為這位詩人是故意在諷刺她;在她的慫恿下,明皇對李白也生了疑心,他送給李白一袋金子後,就叫他離開王宮。
從此,李白又到處流浪,與酒相伴。
在長安,他加入八仙之遊。
他同意劉伶的看法,出門必帶兩名仆從,一位提酒,一位帶鏟。
當他有一天倒下去的時候,他就用鏟子來埋他自己。
劉伶說:&ldquo人生如浮萍。
&rdquo中國的詩人決心為中國哲學的清教徒主義而贖罪。
李白說:&ldquo美酒三百杯,就可清醒頭腦,驅走憂愁!&rdquo他的聲音就像歐瑪爾·海亞姆(OmarKhayyam)[8]的葡萄的福音: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hellip&hellip 但願長醉不複醒。
&hellip&hellip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将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些萬古愁是什麼呢?是愛情的苦惱嗎?不是的。
雖然中國人和我們一樣對于愛情都很敏感,但中國詩人并不如我們的詩人那樣喜歡把愛情的痛苦傾訴出來。
李白的萬古愁是戰争和放逐。
安祿山的造反,長安的陷落,明皇的幸蜀,楊貴妃的死亡及明皇的落魄,實實在在都使得李白嘗到了人間的疾苦。
他喃喃自語:&ldquo戰争不止休!&rdquo他想到了那些夫婿去出征的可憐婦女: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 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 思歸多苦顔。
高樓當此夜, 歎息未應閑。
李白自賜金後,一直過着到處流浪的生活,誠如崔宗之所說的:&ldquo擔囊無俗物,訪古千裡餘,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
&rdquo在到處的流浪中,自然給了他莫大的安慰和難以言喻的平靜;從他的詩句中,我們看到他那花的世界,我們也感到高度的文明已經深植在中國人的心靈中: 問餘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間。
或是: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現在他的頭發已白,心裡有一份緬懷過去少年時的悠悠之情。
早在長安的那段浮華日子裡,他就流露出那種為人之父的親情和思家的苦楚! 吳地桑葉綠, 吳蠶已三眠。
我家寄東魯, 誰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 江行複茫然。
南風吹歸心, 飛堕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
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 别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 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 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 淚下如泉流。
小兒名伯禽, 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花下, 撫背複誰憐? 念此失次第, 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 因之汶陽川。
李白的晚景很潦倒,原因之一是他有傲氣,從不向人屈身求憐。
在這戰亂的時代裡,他發現沒有帝王願收容他,便欣然接受永王李璘的召辟,作為一個幕僚。
但永王璘圖謀不軌,擅自領軍叛亂,等到永王璘被平,李白也因而下獄。
最後,郭子儀敉平安史之亂,并設法營救李白,願以官爵代為贖罪。
李白終被判流放夜郎。
然而,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卻奉到大赦的命令。
他真是高興極了,立即沿江而上,返回故鄉。
3年之後,李白因貧病交迫而亡。
對于李白的死,傳說不一。
有的說,李白以疾終。
有的說:&ldquo李白着宮錦袍,遊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
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rdquo 李白憑那30卷優美而文雅的詩,成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一位中國的批評家這樣贊歎道:&ldquo李白是泰山之頂,高于千萬山陵之上;李白是萬丈光芒的太陽,億萬的星辰都為之黯然失色。
&rdquo縱然明皇和貴妃已死,李白仍然還是唱出: 木蘭之枻沙棠舟, 玉蕭金管坐兩頭; 美酒樽中置千斛, 載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 海客無心随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 詩成嘯傲淩滄州。
功名富貴若長在, 漢水亦應西北流。
中國詩的特質 要了解中國詩,隻看李白的是不夠的。
因而必須好好地沉浸在許多的詩人中,去了解他們各自獨特的詩法。
中國詩有某些微妙的味道,我們西方人實在不容易翻譯出來。
我們從來沒看到一個字,即一個單音節會有什麼生動,竟能表達無盡的意義;我們從來沒看到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這樣的詩句的安排;我們捉不到那種韻律,這是古代詩人所留下來的格律;我們聽不懂那些抑揚頓挫的音調;即使我們對這些詩法都了解,但是東方人的詩要是由西方人來念,那就非走樣不可。
一首優美的中國古詩,就像是一座精美的山楂花瓶。
對我們西方人來說,它隻不過是一種帶點矯揉造作的&ldquo自由&rdquo或&ldquo想象&rdquo的詩,我們外國人隻能一知半解,無法完全領會,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們所能看得出的最突出的一點是&ldquo簡潔&rdquo。
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些詩有點輕佻,因為它們沒有彌爾頓和荷馬的那種壯麗和冗雜,而令人感到一種虛空的失望。
因為詩是即興之作,要是拖得漫長,那就不能是詩了。
詩的用意如畫,一揮即成,一看即知。
在短短的幾行間,道盡一番哲理。
理想的詩是帶有韻味,而意境無窮。
因為詩的本質是畫,而中國文字的本質是形象,因此,用文字表示出的中國語,即自然地流露出詩意。
而在畫中更可以表現出詩情,規避了不可言喻的抽象。
由于抽象,再加上那種文化,中國的文字富有一種微妙啟示而神秘的魔力。
因此,在相同的形式下,中國的詩融合了啟示性和簡潔性。
而透過它所描述的畫,企圖揭示某種看不見的、更深一層的東西。
中國的詩,不是讨論,而是暗示;是含蓄,而不是明言。
隻有東方人才能夠體會出詩中的真意。
中國人說:&ldquo古時候的人認為詩的最高境界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rdquo就像中國人的風範和藝術一樣,中國的詩是在平靜和簡潔中含有無限的優雅。
它摒棄了隐喻和比拟,而借着事物的含蓄,來表現出事物的本身。
它避免誇張和感情,而是借着了解和約束,訴諸純熟的心靈;在形式上,它絕少有羅曼蒂克的激動,而隻知以甯靜的、古典的方法,來如何表示出強烈的感情: 人生不相見, 動如參與商。
今夕複何夕? 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 鬓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 驚呼熱衷腸。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厭于這些詩中的那份感傷&mdash&mdash由于時光飛逝、人不能青春永駐、國家不能永葆富強,而感到一份無限的怅惘。
我們感到中國的文化在明皇的時代裡,已經是老态龍鐘了。
此時的詩人,
他身體強壯,曾習武術,他曾誇言:&ldquo雖然身高不及七尺,但力足以抵千萬人。
&rdquo然後,他就過着閑蕩的生活,從各種不同的朱唇中,暢飲愛情之酒。
他曾唱一首歌獻給&ldquo吳國&rdquo: 葡萄酒, 金叵羅, 吳姬十五細馬馱。
青黛畫眉, 紅錦靴, 道字不正, 嬌唱歌。
玳瑁筵中, 懷裡醉。
芙蓉帳底, 奈君何! 他雖然曾經結婚,但因為一直貧窮,他的太太不耐這種貧困生活,遂把孩子一起帶走,離開了他。
下面這首充滿了思念之情的詩,是為她而作,還是為那些沒有熱情的女人而作呢? 美人在時花滿堂, 美人去後餘空床。
床中繡被卷不寝, 至今三載聞餘香。
香亦竟不滅。
人亦竟不來。
相思黃葉落, 白露濕青苔。
他借酒以自慰,成為竹溪六逸之一。
他從不為三餐發愁,就靠着歌詠作詩來糊口。
聽說剡中的酒冠天下,他立刻動身前往這個300裡外的城市。
在途中,他遇到了杜甫。
他們彼此贈詩,形影不離,有如親手足。
人人都喜愛他們,因為他們有如聖人,說起話來有骨氣,對貧人、對帝王都一樣表示友善。
最後,他們到了長安;朝臣賀知章非常喜愛李白的詩,他把一些金飾都賣掉,并把這些錢花來與李白飲酒。
杜甫曾這樣描寫李白: 李白鬥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與明皇在一起的時候,也是他最為快樂的時候,明皇曾因他作歌贊美楊貴妃,而當面賞他禮物。
有一次明皇在沉香亭舉行了一項牡丹宴,請了李白與會,作詩贊頌楊貴妃。
李白雖來了,但已酩酊大醉,不能作詩;侍者在他那可愛的臉上,潑了一盆冷水,李白一清醒,授筆成文,把楊貴妃比作牡丹: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識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幹。
誰不會因他的這一贊美而感到興奮呢?但是楊貴妃認為這位詩人是故意在諷刺她;在她的慫恿下,明皇對李白也生了疑心,他送給李白一袋金子後,就叫他離開王宮。
從此,李白又到處流浪,與酒相伴。
在長安,他加入八仙之遊。
他同意劉伶的看法,出門必帶兩名仆從,一位提酒,一位帶鏟。
當他有一天倒下去的時候,他就用鏟子來埋他自己。
劉伶說:&ldquo人生如浮萍。
&rdquo中國的詩人決心為中國哲學的清教徒主義而贖罪。
李白說:&ldquo美酒三百杯,就可清醒頭腦,驅走憂愁!&rdquo他的聲音就像歐瑪爾·海亞姆(OmarKhayyam)[8]的葡萄的福音: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hellip&hellip 但願長醉不複醒。
&hellip&hellip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将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些萬古愁是什麼呢?是愛情的苦惱嗎?不是的。
雖然中國人和我們一樣對于愛情都很敏感,但中國詩人并不如我們的詩人那樣喜歡把愛情的痛苦傾訴出來。
李白的萬古愁是戰争和放逐。
安祿山的造反,長安的陷落,明皇的幸蜀,楊貴妃的死亡及明皇的落魄,實實在在都使得李白嘗到了人間的疾苦。
他喃喃自語:&ldquo戰争不止休!&rdquo他想到了那些夫婿去出征的可憐婦女: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 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 思歸多苦顔。
高樓當此夜, 歎息未應閑。
李白自賜金後,一直過着到處流浪的生活,誠如崔宗之所說的:&ldquo擔囊無俗物,訪古千裡餘,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
&rdquo在到處的流浪中,自然給了他莫大的安慰和難以言喻的平靜;從他的詩句中,我們看到他那花的世界,我們也感到高度的文明已經深植在中國人的心靈中: 問餘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間。
或是: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現在他的頭發已白,心裡有一份緬懷過去少年時的悠悠之情。
早在長安的那段浮華日子裡,他就流露出那種為人之父的親情和思家的苦楚! 吳地桑葉綠, 吳蠶已三眠。
我家寄東魯, 誰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 江行複茫然。
南風吹歸心, 飛堕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
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 别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 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 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 淚下如泉流。
小兒名伯禽, 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花下, 撫背複誰憐? 念此失次第, 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 因之汶陽川。
李白的晚景很潦倒,原因之一是他有傲氣,從不向人屈身求憐。
在這戰亂的時代裡,他發現沒有帝王願收容他,便欣然接受永王李璘的召辟,作為一個幕僚。
但永王璘圖謀不軌,擅自領軍叛亂,等到永王璘被平,李白也因而下獄。
最後,郭子儀敉平安史之亂,并設法營救李白,願以官爵代為贖罪。
李白終被判流放夜郎。
然而,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卻奉到大赦的命令。
他真是高興極了,立即沿江而上,返回故鄉。
3年之後,李白因貧病交迫而亡。
對于李白的死,傳說不一。
有的說,李白以疾終。
有的說:&ldquo李白着宮錦袍,遊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
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rdquo 李白憑那30卷優美而文雅的詩,成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一位中國的批評家這樣贊歎道:&ldquo李白是泰山之頂,高于千萬山陵之上;李白是萬丈光芒的太陽,億萬的星辰都為之黯然失色。
&rdquo縱然明皇和貴妃已死,李白仍然還是唱出: 木蘭之枻沙棠舟, 玉蕭金管坐兩頭; 美酒樽中置千斛, 載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 海客無心随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 詩成嘯傲淩滄州。
功名富貴若長在, 漢水亦應西北流。
中國詩的特質 要了解中國詩,隻看李白的是不夠的。
因而必須好好地沉浸在許多的詩人中,去了解他們各自獨特的詩法。
中國詩有某些微妙的味道,我們西方人實在不容易翻譯出來。
我們從來沒看到一個字,即一個單音節會有什麼生動,竟能表達無盡的意義;我們從來沒看到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這樣的詩句的安排;我們捉不到那種韻律,這是古代詩人所留下來的格律;我們聽不懂那些抑揚頓挫的音調;即使我們對這些詩法都了解,但是東方人的詩要是由西方人來念,那就非走樣不可。
一首優美的中國古詩,就像是一座精美的山楂花瓶。
對我們西方人來說,它隻不過是一種帶點矯揉造作的&ldquo自由&rdquo或&ldquo想象&rdquo的詩,我們外國人隻能一知半解,無法完全領會,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們所能看得出的最突出的一點是&ldquo簡潔&rdquo。
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些詩有點輕佻,因為它們沒有彌爾頓和荷馬的那種壯麗和冗雜,而令人感到一種虛空的失望。
因為詩是即興之作,要是拖得漫長,那就不能是詩了。
詩的用意如畫,一揮即成,一看即知。
在短短的幾行間,道盡一番哲理。
理想的詩是帶有韻味,而意境無窮。
因為詩的本質是畫,而中國文字的本質是形象,因此,用文字表示出的中國語,即自然地流露出詩意。
而在畫中更可以表現出詩情,規避了不可言喻的抽象。
由于抽象,再加上那種文化,中國的文字富有一種微妙啟示而神秘的魔力。
因此,在相同的形式下,中國的詩融合了啟示性和簡潔性。
而透過它所描述的畫,企圖揭示某種看不見的、更深一層的東西。
中國的詩,不是讨論,而是暗示;是含蓄,而不是明言。
隻有東方人才能夠體會出詩中的真意。
中國人說:&ldquo古時候的人認為詩的最高境界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rdquo就像中國人的風範和藝術一樣,中國的詩是在平靜和簡潔中含有無限的優雅。
它摒棄了隐喻和比拟,而借着事物的含蓄,來表現出事物的本身。
它避免誇張和感情,而是借着了解和約束,訴諸純熟的心靈;在形式上,它絕少有羅曼蒂克的激動,而隻知以甯靜的、古典的方法,來如何表示出強烈的感情: 人生不相見, 動如參與商。
今夕複何夕? 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 鬓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 驚呼熱衷腸。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厭于這些詩中的那份感傷&mdash&mdash由于時光飛逝、人不能青春永駐、國家不能永葆富強,而感到一份無限的怅惘。
我們感到中國的文化在明皇的時代裡,已經是老态龍鐘了。
此時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