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學家的時代

關燈
衆,因為&ldquo君子有教無類,則人皆可以複于善&rdquo。

    第四,對于平庸的人,不必教以高深學問,但必須授予禮樂。

    《禮記》上說:&ldquo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甯&hellip&hellip生民之道,樂為上焉。

    &rdquo[23] 善良風俗一事,也是政府必須要注意的,因為習俗敗壞,則國亦敗壞。

    孔子說:&ldquo不知禮,無以立也。

    &rdquo它對促使人成為彬彬有禮之士亦有助益;我們的行為正顯示我們自己。

    《禮記》說在政治上,禮節可作為人民防惡之堤;那些認為舊的堤防不中用,而将它們毀壞者,必會在河水泛濫時遭到毀滅;今天我們好似聽到了孔子嚴斥的回音,道出他在&ldquo四書五經&rdquo中所說的那些話,在往昔他的話被镌刻在石頭上奉為金科玉律,然而現在遭到了亵渎和遺棄。

     但是,孔子也有他的&ldquo烏托邦&rdquo和夢想,他有時對那些因失去了大道而被罷黜的君王表示憐憫,對那些為了從廢墟中建立起一個更好的政府而從事革命的人表示同情。

    他的最終目标是建立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諸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孔子的影響 孔子之道,雖然是在他死後才大行,但那種成功是完美的。

    他那日常生活及政治上的哲學,深受中國人的喜愛,他所堅持的哲學被實現的可能性,随着他的死而消失了。

    因為士并不安于其為士,在孔子死後幾百年裡,中國的士大夫一直孜孜不倦地奉孔子的學說為教條,并創立儒家學派使它成為這個大帝國中最具影響力的集團。

    孔子的學說由其弟子傳授,全國到處都是孔子的學派。

    孔子的學說由孟子加以發揚,并代代由其門徒加以修訂發揚。

    這些學派成了中國知識階級的中心,在幾千年的政治腐敗中,它們保持了中國的文化。

    這恰似西方的修道士在羅馬帝國沒落之後的黑暗時代裡,保存了一些西方古代的文化和社會的典章制度。

     此時,法家亦興起,曾在孔子的政治學說中,圖争一席的領導地位,這一派曾影響了國家的政策。

    法家認為,政府要完全依賴賢能的官吏和善良的人民,實在是相當冒險;曆史告訴我們,能夠成功地實現這些理想原則的君王實在很少。

    法家堅信,隻有法律,才能治國,人是無能為力的;他們主張,法律必須要強制實施,直至使法律變為社會的一種自然力量,使人民自然而然地遵守,直到無須強迫時為止。

    人民本身并沒有足夠的智慧把自己管理得很好;他們必須要在專制的統治下,才會表現得很好。

    甚至商賈之流,也不見得聰明到哪裡,他們為了追求财富,而往往損害國家的利益。

    有些法家認為,國家采行資本社會化、商業專賣化、防止物價操縱及财富的集中等措施,也許要比較好。

    這些學說曾在中國的曆史上不時地出現過。

     但最後,還是孔子的學說勝出了。

    雖然,秦始皇擢用法家李斯為其宰相,命令焚書坑儒,下令将史書、民間私藏詩書百家著作,一律焚毀,僅留醫藥、蔔筮、種樹等書,同時嚴禁私學,學法令須以吏為師,以消滅孔子的思想學說。

    但文學比刀劍更有力,秦始皇要求燒焚孔子的這些&ldquo四書五經&rdquo,反而變得更神聖、更珍貴,那些為了要保存&ldquo四書五經&rdquo而壯烈犧牲的士大夫,變成了受人景仰的烈士。

     秦朝僅短短地延續了15年,漢武帝崇尚儒學,立&ldquo五經&rdquo博士,又置博士弟子員,由博士授之以經,并勸以官祿;武帝更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發揚孔子學說。

    武帝并令立祠以紀念孔子;将&ldquo四書五經&rdquo镌刻在石上,孔教變成了國教。

    魏晉南北朝時,士大夫崇尚老莊自然虛無之說,玄學成了學術的重心。

    再加上佛學的傳入遂使孔學失色不少,直至唐朝,孔教始再擡頭,唐太宗下令建立孔廟,在全國各州縣置學,講授孔學。

    宋朝以理學為主,理學系由儒、釋、道三種思想融合而成。

    孔子的思想傳到了海外,尤深深影響了日本哲學的發展。

    從漢到清,孔子的學說主宰中國達2000年之久。

     中國的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響史。

    &ldquo四書五經&rdquo成了學校的教科書,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熟記。

    古代哲人的教條深沁于人之心中,使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種莊嚴奧妙的感受。

    由于這種儒學的熏陶,中國遂發展出一種和諧的社會生活,追求知識崇尚智慧的狂熱以及穩健的文化。

    中國雖屢遭侵略,但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倒,而且還能同化異族的文化。

    除了儒家之外,隻有基督教和佛教,才能影響中國人。

    一如過去,在今天,要醫治由于知識的爆發、道德的堕落、個人及國家的品格衰弱,以及那使個人遭到混亂而起的痛苦,實在沒有比孔子的學說和教條這劑藥方更好的了。

     但是,孔學并不是萬靈藥。

    它對于抑制混亂和衰弱很有效,但在求變求新的國際競争壓迫下,對于一國的發展,它是個桎梏,那些維系個人和社會秩序的禮教,幾乎使得人無法動彈,而造成一套永不改變的模式。

    孔子的教條徹底地束縛了人類自然而充沛的沖勁。

    孔子的那些禮教實在太完美了,以至于顯得過分的嚴肅。

    在孔子的教條下,簡直沒有豪放和冒險,愛情和友誼也過分地受到拘束。

    它使婦女一味因循,貶低了自己。

    它使國家一味保守,阻礙了進步。

     但我們不能把這些都歸咎于孔子,我們不能苛求一個人要考慮到2000年後的事。

    我們對思想家的要求是,期望他能引領我們走上認識的道路,在這方面,有幾個人能勝過孔子呢?在今天,在知識的廣增和環境的變遷下,當我們翻開&ldquo四書五經&rdquo時,我們愈感書中字字句句的珍貴,我們甚至感覺孔子是在這個時代中,如何地指引着我們,不知不覺中,我們忘了他那些陳腐的話與令人難以忍受的高調,而使我們也同意孔子的孫子子思對孔子的贊語: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帱。

    譬如四時之錯行,日月之代明。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

    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

    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

    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溥博如天,淵泉如淵。

    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

    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社會學家和無政府主義者 孔子之後的200年是百家争鳴、百花齊放的時代。

    有些人,像惠施和公孫龍,發現了哲學的樂趣,專攻邏輯學,并發明了一套像古希臘哲學家芝諾那樣繁雜而又精細的辯論哲學。

    哲學家都聚集在洛陽,就如同當時希臘的哲學家聚集于貝拿勒斯和雅典。

    他們在這個中國的首都裡,享受着言論和思想的自由;正如希臘的哲學家使得雅典成為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

    這些詭辯家又叫縱橫家,他們教人詭辯的方法。

    集在洛陽的有孔子思想的正統繼承人孟子,老子最偉大的追随人莊子,性惡說的倡導者荀子,以及兼愛論的墨翟。

     ·墨子&mdash&mdash利他主義者 反對墨家的孟子說:&ldquo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rdquo墨子與孔子一樣,同是魯國人。

    他生時正當孔門正盛的時候。

    他反對儒家,認為儒家思想不切實際,他主張兼愛。

    他是中國最早的邏輯學家之一。

    他用三表法來說明邏輯的問題。

    他所謂的三表是: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聖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于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根據這個論證法,墨子證明鬼神的存在。

    他最反對孔子的&ldquo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rdquo的天,認為天是有意志的。

    墨子像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一樣,認為宗教是一個很好的賭注:假如我們祭祖,祖先地下有知應驗,那我們必可得福;假如祖先地下無知,無感于我們的奉獻,那麼這種喪禮祭禮,可以讓我們有一個&ldquo聚集親友鄰居,來一同享受這些祭品和美酒的好機會&rdquo。

     墨子主張兼愛,認為兼愛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天下兼相愛則治。

    無疑,這就是一個&ldquo烏托邦&rdquo了。

    墨子主張:&ldquo天下之人皆相愛,則強不執弱,衆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

    &rdquo自私是一切罪惡的根本,從小孩子的貪婪到一個帝國的征服,都是起于自私。

    一般人皆認為偷一隻豬,就必要受到責備和懲罰,但侵略和篡奪一個王國,卻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和其子孫的楷模。

    墨子對于這點感到極為驚異。

    以這個和平主義的論點,墨子更嚴厲地批評時政。

    他的這一主張,幾乎是無政府主義的論調,震撼了政府當局。

    那時公輸般替楚國造了一種雲梯,将要攻宋。

    墨子用他所主張的兼愛和非攻的道理,說服了公輸般。

    公輸般對墨子說:&ldquo我不曾見你的時候,我想得宋國。

    自從我見了你之後,就是有人把宋國送給我,要是有一毫不義,我都不要了。

    &rdquo墨子說:&ldquo那樣說來,仿佛是我已經把宋國給了你了。

    你若能努力行義,我還要把天下送給你。

    &rdquo 孔子的弟子和洛陽的政治家,認為墨子的這些論調實在好笑。

    但畢竟也有擁護墨學的人,200年間,他的這些主張成了和平主義的墨教了。

    墨子的兩位信徒宋鉼和公孫龍,大力發揚墨子和平主義學說。

    當時最偉大的批評家韓非則極力批評墨學,他認為除非人類真正地産生了兼愛的翅膀,否則戰争将繼續是國家的仲裁人。

    當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之後,墨學亦随儒學遭到了厄運。

    然而不同的是,墨學遭此大難就一蹶不振,不複再生了。

     ·楊朱&mdash&mdash自利主義者 同時,又有一股反動的學說極力地表現于中國人的身上。

    楊朱似是而非地宣稱,人生是充滿着痛苦,因此,人生的首要目的便是享樂。

    關于楊朱,我們僅能從他的對手的口中略知一二。

    楊朱認為世間無神,也沒有來世。

    人類得任由自然力來擺布,使得人類沒有選擇祖先和改變本性的權利。

    隻有聰明的人才會毫無怨言地接受這個命運。

    隻有聰明的人,才不會被孔子的那套道德、聲譽及墨子的兼愛所愚。

    楊朱認為,道德隻是一種聰明人愚弄凡夫俗子的手段;兼愛是一種誘騙不懂得形成生活律法是由于天下的敵對這個道理的小孩子的手段;聲譽是一種死後才有的、好看而不中用的東西,隻有傻瓜才會付出那樣大的代價去追求,而又享受不到。

    在人生中,好人與壞人同樣地受苦,但壞人似乎要比好人更懂得享受。

    誠如孔子所說的,古代最聰明的人并不是道德家和君王,而那些立法的人和哲學家的運氣還比不上那些懂得享樂的人,因為他們每一個時刻都在快樂中。

    的确,壞人有時會留下惡名,但這與他那快樂的肉體根本無關。

    楊朱認為好人與壞人的命運是: 天下之美歸之舜禹周公孔子,天下之惡歸之桀纣。

    然而,舜耕于河陽、陶于雷澤。

    四體不得蹔安,口腹不得美厚。

    父母之所不愛,弟妹之所不親&hellip&hellip及受堯之禅,年已長,智已衰,商鈞不才,禅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人之窮毒者也&hellip&hellip 禹纂業事雠,惟荒土功,子産不字,過門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

    及受舜禅,卑宮室,美绂冕。

    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人之憂苦者也&hellip&hellip 孔子明帝王之道,應時君之聘。

    伐樹于宋,削迹于衛,窮于商周,圍于陳蔡&hellip&hellip見辱于陽虎。

    戚戚然以至于死。

    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凡彼四聖者,生無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

    名者,固非實之所取也。

    雖稱之弗知,雖賞之不知,與株塊無以異矣。

     桀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智足以距群下,威足以震海内。

    恣耳目之所娛,窮意慮之所為。

    熙熙然以至于死。

    此天民之逸蕩者也。

     纣亦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威無不行,志無不從。

    肆情于傾宮,縱欲于長夜,不以禮義自苦。

    熙熙然以至于誅。

    此天民之放縱者也。

     彼二兇也,生有從欲之歡,死被愚暴之名。

    實者,固非名之所與也。

    雖毀之不知,雖稱之弗知。

    此與株塊奚以異矣。

     這與孔子的立論有很大的差異,此時我們不得不懷疑誰是反動分子,誰是最受尊敬的中國思想家,誰幾乎吞噬了所有被遺忘的人。

    時間也許會證明。

    假如人人心存楊朱的想法,那麼人類将無以自存。

    對于楊朱,唯一的解答是,假如在予和取、持己和忍受的道德規範上,無法與他人合作,那麼社會就無法存在;社會不存在,就談不上發展個人;我們的生活必須依着這些規範來維持。

    有些曆史學家認為中國社會在公元前三四百年之所以分崩,一部分是由于利己主義傳播的關系。

    英國的約翰遜博士(Dr.SamuelJohnson)[24]認為,這時恰恰體現了孟子的價值,他大聲疾呼反對楊朱的享樂主義和墨子的理想主義: 楊朱、墨子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hellip&hellip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聖人複起,不易吾言也。

     ·孟子&mdash&mdash君王的良師 在中國的哲學史中,孟子的地位僅次于孔子。

    孟子原名叫孟轲,後來魯國君王為尊稱他,而稱之為孟子。

    受過拉丁文訓練的歐洲學者,把孟子翻譯成Mencius,這與他們把孔夫子翻譯成Confucius一樣。

     關于孟子的母親,我們是相當熟悉的,因為中國曆史學家曾寫下許多關于孟母的故事,這使得孟母成為一位家喻戶曉的模範母親。

    孟母三遷的故事,幾乎人人皆知:一遷是因為他們住于墳旁,孟母恐怕孟子學了殡葬者埋葬的行為;二遷是因為住于屠宰場旁,孟母恐怕孟子學了屠夫殺生的行為;三遷是因為住于市場旁,孟母恐怕孟子學了商賈欺騙的行為。

    最後,他們遷到學校附近,孟母才滿意了。

    當孟子不專心向學時,孟母就故意在他面前把線梭弄斷,孟子便問她,為什麼這樣地不小心,孟母就解釋給他聽,說這是故意模仿他的那份粗心和缺乏努力向上學習的意志。

    自此,孟子變成一位很勤勉的學生,并竭力抵抗與其夫人離婚的引誘。

    他自成一學派,收容許多弟子,接受各國君王的邀請前往論政。

    孟子曾因孟母年紀已大,而不願遠離,但孟母說了一大段話,勉勵他出國: 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

    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

    今子成人矣,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孟子走了,因為教誨便是統治的一部分,剛教完了一國,又發現他國也需要他的教誨。

    孟子像伏爾泰一樣,比較喜歡君主專制,而不喜歡民主憲政,因為要實施民主政治,則須教育全國人民;而實施君主專制,隻需要教育君王一個即可。

    改正君王思想錯誤的所在,隻要君王改正過來,則國可治矣!孟子首先到齊國,企圖改正齊宣王。

    齊宣王曾給了他一個位尊的官職,但孟子拒不接受俸祿。

    但不久,孟子發現齊宣王不肯接受他的政治學說,于是孟子轉到滕國。

    滕文公深受影響,變得極為虔誠,卻是個不知靈活運用的傻君王。

    孟子心灰,再回到齊國,為了要證明他的智慧和見識又增長了不少,他接受了齊宣王賜給他的一個厚位。

    幾年之後,孟母去世了。

    孟子極為鋪張地辦了這樁喪事,他的門下弟子大感驚駭,孟子對其弟子說,這隻是表示他對母親的孝敬而已。

    又過了幾年,齊宣王發動戰争,他不滿于孟子那種不合時宜的和平主義論調,而把孟子解了官。

    孟子聽說宋襄公很欣賞他的學說,于是他便到宋國見宋襄公,但他發現他所聽到的實在是虛言。

    每個君王都有許多的借口,不願接受孟子的規勸。

    有的說:&ldquo我有兵甲,我要揚威天下。

    &rdquo有的說:&ldquo我有兵甲,我要富甲天下。

    &rdquo孟子不再周旋于各國君王之間,他把他晚年的精力全部用在教誨學生和記述他與當時各國君王的對話。

    雖然我們無法評定他的著述與蘭多(WalterSavageLandor)[25]相較,要高明在哪裡。

    雖然我們無法肯定《孟子》一書是他自己作的,還是他的學生記的,也許都不是或都是,但我們敢說《孟子》一書在中國的哲學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孟子的言教,如孔子那樣隽永。

    在《孟子》七篇當中,談的盡是道德和政治的哲理,而不似老子,所言盡是玄之又玄的形而上學。

    孟子感興趣的是如何來追求美好的人生,建立王道的政治。

    他最根本的一個出發點是認定人性本善。

    他認為社會問題的發生不是因為人的本性使然,而是由于政府的腐敗。

    因此,他主張應由哲學家來當政,要不然君王必須有哲學家的修養: &ldquo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禦之?&rdquo 王曰:&ldquo吾惛,不能進于是矣。

    &rdquo 賢明的君王不應與他國交戰,而應與大家的共同敵人&mdash&mdash貧窮&mdash&mdash相抗衡,因為貧窮和愚昧才是罪惡和混亂的根源。

    &ldquo民之為道也,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rdquo這是孟子對于社會動亂的基本看法。

    所以,政府應當替人民的福利着想,使他們對上足以侍奉父母,對下足以蓄妻子;并應規劃經濟的措施。

    &ldquo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

    &rdquo&ldquo關,譏而不征。

    &rdquo全國實施義務教育,為發展文明之首要根基。

    完善的教育要比美好的法律,容易赢得民心。

    &ldquo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rdquo 當我們了解孟子因他的激進主義而遭到各國君王的反對,因他的保守主義而遭到社會主義者和共産主義者的恥笑時,我們知道我們文明時代所存有的政治、态度以及解決之道這些問題早就已存在了。

    當楚人許行舉起貧民階級獨裁的大旗,疾呼農工階級治國的宏論,許多&ldquo有識之士&rdquo相率呼應之時,孟子譏諷這種新說,力主應由飽學之士主政。

    但是孟子譴責人類懷有利益的動機的說法,他指責宋企圖以利益的得失來說服秦楚兩國不要交兵: 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論則不可。

    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

    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