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學家的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o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rdquo通過這些話,他謙遜地表示出他的偉大。
他的弟子告訴我們說:&ldquo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rdquo孔子自認是個傳述者,而非創作家,并且聲稱他僅取法堯、舜的榜樣,勉力仿效。
他極需名位,但他不願不依正道來獲取或保有;他一再地拒絕不正的列國所給予的高位。
他勸門人說:&ldquo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rdquo 在他的學生之中,有一位是魯大夫孟釐的兒子,通過他們的關系,孔子被引見給洛陽的周王室。
但他對官爵并不熱衷,就我們所知,他主要去求見垂死的老子。
回到魯國時,孔子發現魯國秩序大壞,争亂不已,因此,他和幾個門徒離開魯國,去到隔鄰的齊國。
在跋涉荒涼的崇山峻嶺途中,他們很驚奇地發現一位老婦人痛哭于墓旁。
孔子叫子路去問婦人何以如此悲傷。
她回答說:&ldquo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rdquo當孔子問她為何老住在這麼危險的地方時,她答說:&ldquo無苛政。
&rdquo孔子于是對門人說:&ldquo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rdquo 齊景公召見孔子,并且稱贊孔子關于善政問題的答複。
孔子說:&ldqu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rdquo景公想把尼谿的田地封給孔子,但孔子不願平白接受俸祿,拒絕了。
景公打算聘請孔子為處理國事的顧問,但宰相晏嬰勸阻說:&ldquo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hellip&hellip今孔子盛容錦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殚其學。
&rdquo孔子在齊國不得志,隻好回到魯國教授門徒,15年後才出來從政治國。
公元前6世紀之初,孔子的機會來臨了,他被任命為中都宰。
根據中國的傳說,在孔子的治理下,中都城的百姓都變得誠實起來,以至于道不拾遺。
後來,魯定公提升孔子為司空,孔子乃别五土之性,并改進農業。
不久,擢升為大司寇。
據說,孔子就任後,設法律而不用,全國無奸民。
中國史籍這樣記載:&ldquo鬻牛馬者不儲價,賣羊豚者不加飾。
男女行者别其塗,道不拾遺。
男尚忠信,女尚貞順。
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歸焉。
&rdquo 這些記載實在太完美了,以至于不可能是真的,無論如何,它總是完美得令人受不了。
無疑,反抗孔子的人将深藏不露,而給孔子設了陷阱。
曆史學家告訴說,鄰國很嫉妒魯國,害怕魯國日漸強大。
齊國一位多智謀的大臣提出一個策略以離間魯定公與孔子。
于是,齊景公選一群能歌善舞的美女和120匹的駿馬送給魯定公。
定公非常歡喜,沉迷其中,不理孔子的忠告,漸漸疏遠大臣,不問政事。
子路說:&ldquo夫子可以行矣。
&rdquo孔子很不情願地離開魯國,開始過着13年的遊曆生活。
[17]後來,他評說:&ldquo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rdquo誠然,那是人類最該受譴責的本性:美德與美色常無法兼顧。
孔子與其少數的忠實門徒不再受到魯國的歡迎,從一國遊曆到一國,有時受到禮遇,有時則飽受驚險與匮乏。
有兩次,受到惡棍的攻擊;有一次,絕了糧,以緻子路愠怒地說:&ldquo君子亦有窮乎?&rdquo衛靈公欲把國政委托孔子,但孔子不苟同衛靈公的政策,遂拒絕。
有一次,當孔子師生一群經過齊國時,途中遇到兩位年紀很大的老人,他們如同老子,隐歸田園,不再過問政事,過着離群索居的生活。
其中之一認得孔子,責備子路跟随孔子,這位隐士說:&ldquo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rdquo孔子對這個指責怅然若失,深思良久,但他仍然希望有一個國君會給他一個改正天下無道使人民獲得安甯的機會。
最後,當孔子69歲時,季康子執掌魯國政柄,遣派3個官吏來探望孔子,送來适當的禮物,并邀請他回到魯國。
孔子在有生的最後5年中,過着淳樸尊榮的生活,魯國的主政者雖常就教于孔子,但孔子聰明地隐退于著述中,獻身于經書的考訂和撰寫魯國的曆史。
當葉公向子路探問孔子,子路不回答,孔子知道後,便對子路說:&ldquo奚不曰:&lsquo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rsquo&rdquo孔子以詩與哲學安慰他的孤寂,并對他的本能與他的理性能相互一緻感到高興。
他說:&ldquo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rdquo 孔子死于72歲。
有一天清晨,孔子負手曳杖而唱一首悲慘的歌: 太山其壞乎, 梁柱其摧乎, 哲人其萎乎。
當子貢來探望孔子時,他說:&ldquo夫明王不興,則天下其孰能宗餘,餘逮将死。
&rdquo遂寝病,7日後就逝世了。
門人厚葬孔子,表示出他們深厚的感情,并在墓旁搭建茅屋守喪3年,悲痛得像死了父親。
3年後,所有的弟子都離去了,隻有最敬愛孔子的子貢哀悼于墓旁,又守了3年喪。
·&ldquo四書五經&rdquo 孔子留下了五本大書,是他親自撰寫或編訂的,那就是中國人所熟知的&ldquo五經&rdquo。
第一部書是他所訂的《禮記》,他堅信這些古時的禮節規範有助于性格的成熟與塑造,并且足以維持社會的秩序與安甯。
第二部書是他所序的《易經》,《易經》乃是中國對那暧昧不明的玄學所作的最偉大貢獻,孔子自己很小心地避免談論到它。
第三部書是他所删訂的《詩經》,為了闡釋人類生活的性質,并叙述道德的規範。
第四部書是他所作的《春秋》,簡潔地記述魯國的大事。
第五部書是他所授的《尚書》,記載上代以來的各種傳奇,其時中國有幾分統一帝國的味道,并且孔子認為當時的領袖都是英雄與無私的文明人。
假使我們以嚴謹客觀的眼光來評估孔子的各種著述,那實在有欠公平;孔子是人師,是年輕人的塑造者,其目的在于激勵門徒,而不在于履行曆史學家的功能,因此,他所精選叙述的事件,感化的成分重于醒覺的因素。
在各種記載中,他添加了許多虛構的故事與辭藻,其用意也在于宣揚道德,贊賞智慧。
然而即使孔子把上古太理想化了,他所做的也趕不上我們西方對那點古史所渲染的程度;在不到一二百年非信史的時間内,我們許多的先祖都一個個地變成了智者聖人,在1000年間,當然會有德化光四表的堯舜了。
&ldquo五經&rdquo之外,再加上&ldquo四書&rdquo,便是&ldquo四書五經&rdquo,共為九大經典。
&ldquo四書&rdquo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即是《論語》,經理雅各博士譯為《孔子語錄》而聞名于英語世界。
這部書并非孔子撰寫的,而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問答之言而接聞于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在孔子死後十幾年内,門人編輯論纂而成。
《論語》實在是探究孔子哲學最可靠的向導。
在&ldquo四書五經&rdquo中,最發人深省者,莫過于&ldquo四書&rdquo的第二部&mdash&mdash《大學》。
儒家學派的哲學家兼編纂者朱熹彙定《大學》,認為就中多數章節出自孔子,某些章節則為曾參所記。
[18]1世紀時的學者賈逵把它歸屬于孔子之孫孔伋的著作。
[19]今日心存疑問的學者則認定《大學》的作者不詳。
&ldquo四書&rdquo的第三部即是《中庸》,學者通常認為是孔伋所作。
&ldquo四書&rdquo中最後的一部書即是《孟子》,詞鋒宏暢,我們很快就要讨論到它。
我們把《孟子》列于經典著作之末,并不意味中國經典時期到此終結。
還有許許多多的&ldquo異端邪說&rdquo與守舊的傑作(孔子哲學)相互抗衡呢。
·孔子的不可知論 讓我們就這個道理平心而論,當我們活了50歲後,就會采取這種人生觀,就我們所知,這種人生觀可能要比我們年輕時代的詩歌還要睿智得宜。
假使我們是異端或是年輕人,但想開導我們的一知半解,就必須融入這種哲學之中。
我們從孔子的學說中尋找不出一個哲學&ldquo體系&rdquo&mdash&mdash一個為某觀念所統攝的前後一貫的邏輯架構、形而上學、倫理學及政治學(就像尼布甲尼撒王的宮殿一樣,每塊磚都刻有治者之名)。
孔子教導學生推論的方法,并不經由各種推理法則或三段論法,隻是借着他的敏銳心智,不斷地觀察學生的看法;因此,當門下弟子離開孔子後,對于理則學或将一無所知,但思路非常敏捷且都能提綱挈領,把握住要點。
思想表白以達意而止,不以富麗而工,更不應強不知以為知而妄說,此實為孔子的首要課程,所以說:&ldquo辭,達而已矣!&rdquo&mdash&mdash一般哲學論著常未記取這個教訓。
又說:&ldquo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rdquo在他看來,思想的混淆與言辭的詭巧,都是國家的災禍。
在一個國家中,要是君不盡君道,則不稱之為君;臣不盡臣道,則不稱之為臣;父不盡父道,則不稱之為父;子不盡子道,則不稱之為子&mdash&mdash如此,才能端正君臣父子之道,才可消弭名不當實之禍。
因此當子路問孔子說:&ldquo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rdquo孔子的回答很叫學生驚訝:&ldquo必也正名乎!&rdquo 孔子最關注的乃是把他的哲理運用到行為與政治上,因此他避開形而上學,并且訓示門徒不要費心于怪異與天理之事。
雖然他時常提及&ldquo天&rdquo與禱告,且勸導門人恪遵祖先祭祀的禮儀和國家的祭典,但他語常不語怪,語德不語力,語治不語亂,語人不語神。
對神學問題,一概采消極态度。
因此,現代評論家都稱他為不可知論者。
當子貢問人死後有知還是無知時,孔子拒絕給予明确的答複。
當季路問事鬼神,孔子答說:&ldquo未能事人,焉能事鬼?&rdquo季路又問:&ldquo敢問死。
&rdquo孔子答道:&ldquo未知生,焉知死?&rdquo當樊遲問智,孔子答說:&ldquo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rdquo更有進者,他的門人告訴我們說:&ldquo子不語:怪、力、亂、神。
&rdquo無疑,其門人弟子常困擾于這種務實的哲學,并渴望孔子為他們解答鬼神造化之秘。
《列子》有一則故事,孩童譏笑孔子無力回答一個問題:太陽是在黎明看起來大時,還是在中午熱時接近地球呢?[20]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孔子唯一的形而上學乃是探求所有現象的一統,以及努力尋覓行為法則和自然規律之間的穩定和諧。
因此他向子貢說:&ldquo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rdquo子貢答說:&ldquo然!非與?&rdquo孔子說:&ldquo非也!予一以貫之。
&rdquo一理渾然,泛應曲當,這正是哲學的本質。
孔子最關心道德問題。
在他看來,時代的紊亂其實就是道德的紊亂。
當時社會之所以分崩離析,就在于遠古信仰的式微和詭辯懷疑論的充斥,以至于是非不明,使人無從取舍。
匡正之方,不在于恢複過去的信仰,而在于熱誠地探求更完整的知識,以及重建一種根植于有序家庭生活的道德。
孔子的方案,扼要且有力地表達在著名的《大學》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正是孔子哲學的主旨與本質。
我們或可忘記孔子與其門人所有的語彙,但生活依然會深受這些&ldquo事物之本質&rdquo的影響、引導。
孔子以為列國之所以争戰不休,就是因為列國的政治不上軌道;列國政治之所以不上軌道,就是因為由家庭而來的倫理法則未能取代自然的社會秩序;家庭之所以混亂離散而不能取代自然的社會秩序,就是因為人們忘了如果他們不修治自身,便不能整齊家庭;人們之所以不修治自身,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意并非真實無妄&mdash&mdash那就是說,他們并未潔淨他們自己縱欲的靈魂;他們的心意之所以不能無妄,就是因為不誠意,做事殊少公平真實,徒知隐藏自己的本性,而不知顯示自己的天性;他們之所以不誠意,就是因為他們讓欲念扭曲事實并妄下斷語,而不先客觀地探查周遭的事物,以增進自己的知識至最高點。
讓人們的意念真誠,而後才有潔淨之心;讓人們的心潔淨,他們就會修治自身;讓人們修治自身,他們的家庭自然就會整齊&mdash&mdash不靠道德的說教或是感情的懲罰,而借自身榜樣的默思功夫;讓家庭用知識、誠意、楷模來整潔,如此,自發自生出的社會秩序,将很容易地導緻仁政的政府;讓國家保持内部的正義與安甯,那麼天下将是和平幸福的樂土&mdash&mdash這是一個完美的遠景,但忽略人本是捕食的動物。
然而,如同基督教,它給我們一個可追求的目标與一條可攀登的階梯,這正是哲學可貴的主題。
·君子之道 因此,智慧始于家,而一個有素養的家庭成員,便是社會的基礎。
孔子與歌德均認為自我發展為社會發展的基石。
子路問&ldquo君子之道&rdquo,孔子說:&ldquo修己以敬。
&rdquo從孔子與其門徒的對話,我們發現孔子心目中的完人,是一個哲聖兼備的聖人。
孔子心目中的這個&ldquo超人&rdquo,是兼備蘇格拉底的&ldquo智&rdquo、尼采的&ldquo勇&rdquo以及耶稣的&ldquo仁&rdquo,這個三達德的完人。
孔子說:&ldquo君子謀道不謀食&hellip&hellip君子周而不比&hellip&hellip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rdquo孔子不僅是個智者、學者,還是個德智兼備的人。
孔子說:&ldquo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rdquo所謂智,是能用之于世,始能謂之智。
誠是性的根本。
孔子說:&ldquo君子胡不慥慥爾?&rdquo又說:&ldquo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rdquo又說:&ldquo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
&rdquo又說:&ldquo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hellip&hellip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rdquo但孔子又說:&ldquo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rdquo又說:&ldquo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hellip&hellip君子寡言,言而必中&hellip&hellip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rdquo&ldquo君子言行中肯”&ldquo君子中庸”&ldquo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rdquo。
[21] &ldquo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rdquo[22]孔子完全接受金科玉律(TheGoldenRule),然而他所訂定的金科玉律早于猶太賢哲希勒爾(Hillel)400年,早于耶稣500年。
仲弓問仁,孔子說:&ld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rdquo這一句話,孔子曾再三反複闡述,并把它歸于一個&ldquo恕&rdquo字。
子貢曾問孔子:&ldquo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rdquo孔子答道:&ldquo其恕乎。
&rdquo他不像老子,他不希望以德報怨。
有一次,他的門下曾問他:&ldquo以德報怨,何如?&rdquo孔子答道:&ldquo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rdquo 君子的本性,富有恻隐之心。
他不因他人的成就而憤懑;他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
因為鄰人有過,我們皆應分擔。
君子非禮勿言。
君子對人有禮友愛,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君子居上不驕,為下不卑。
君子之風,在于一&ldquo重&rdquo字,因為不重則不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巧言、令色、足恭,君子之敏于行,因為敏則有功&hellip&hellip這就是君子高貴的緣由。
君子對其親友,因持之以禮,但對其子,則不過分親昵私愛。
孔子對于君子,下了一個結論&mdash&mdash這與亞裡士多德的大思想家(Megalopsychos或Great-MindedMan)極為相同&mdash&mdash孔子說:&ldquo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教,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rdquo ·孔子的政治學 孔子認為隻有這種人才能夠齊家治國。
社會必須建立在長幼有序、夫婦有别的這種服從律上,假如這一條律例被破壞則亂起。
隻有道德律高于服從律,所以孔子說:&ldquo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rdquo《禮記》上也說:&ldquo父母有舛,子應谏之;君命有舛,臣應谏之。
&rdquo這就是孟子認為人民有神聖的革命權利的理論根基。
孔子并不欣賞革命家,也許他認為革命者與被革命者同是血肉之軀。
但是,在《詩經》上,有這樣的幾句話:&ldquo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
儀監于殷,峻命不易。
&rdquo所以,人民才是政治主權的真正和根本的來源。
任何一個政府,若得不到人民的信賴,則遲早要滅亡。
子貢問政。
子曰:&ldquo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rdquo子貢曰:&ldquo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rdquo子曰:&ldquo去兵。
&rdquo子貢曰:&ldquo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rdquo曰:&ldquo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rdquo 孔子認為為政之道如做人,在于誠正。
因此,為政者必先身正,為民模範,故&ldquo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rdquo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ldquo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rdquo孔子對曰:&ldquo子為政,焉為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hellip&hellip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rdquo&hellip&hellip季康子問:&ldquo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rdquo子曰:&ldquo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rdquo 為政之道首在以身作則,其次為法度。
孔子說:&ldquo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rdquo《中庸》亦言:&ldquo為政在人;取人以身&hellip&hellip&rdquo君子為政,為了要使天下太平,提高人民的文明水準,應該避免哪些事呢?第一,盡量避免與外邦發生關系,并盡力達到自給自足的地步,免于卷入戰争的旋渦。
第二,盡量減少王室宮廷的奢華,把财富均分于天下,因為&ldquo财聚則民散,财散則民聚&rdquo。
第三,盡量少用刑罰,多多教誨民
&rdquo通過這些話,他謙遜地表示出他的偉大。
他的弟子告訴我們說:&ldquo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rdquo孔子自認是個傳述者,而非創作家,并且聲稱他僅取法堯、舜的榜樣,勉力仿效。
他極需名位,但他不願不依正道來獲取或保有;他一再地拒絕不正的列國所給予的高位。
他勸門人說:&ldquo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rdquo 在他的學生之中,有一位是魯大夫孟釐的兒子,通過他們的關系,孔子被引見給洛陽的周王室。
但他對官爵并不熱衷,就我們所知,他主要去求見垂死的老子。
回到魯國時,孔子發現魯國秩序大壞,争亂不已,因此,他和幾個門徒離開魯國,去到隔鄰的齊國。
在跋涉荒涼的崇山峻嶺途中,他們很驚奇地發現一位老婦人痛哭于墓旁。
孔子叫子路去問婦人何以如此悲傷。
她回答說:&ldquo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rdquo當孔子問她為何老住在這麼危險的地方時,她答說:&ldquo無苛政。
&rdquo孔子于是對門人說:&ldquo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rdquo 齊景公召見孔子,并且稱贊孔子關于善政問題的答複。
孔子說:&ldqu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rdquo景公想把尼谿的田地封給孔子,但孔子不願平白接受俸祿,拒絕了。
景公打算聘請孔子為處理國事的顧問,但宰相晏嬰勸阻說:&ldquo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hellip&hellip今孔子盛容錦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殚其學。
&rdquo孔子在齊國不得志,隻好回到魯國教授門徒,15年後才出來從政治國。
公元前6世紀之初,孔子的機會來臨了,他被任命為中都宰。
根據中國的傳說,在孔子的治理下,中都城的百姓都變得誠實起來,以至于道不拾遺。
後來,魯定公提升孔子為司空,孔子乃别五土之性,并改進農業。
不久,擢升為大司寇。
據說,孔子就任後,設法律而不用,全國無奸民。
中國史籍這樣記載:&ldquo鬻牛馬者不儲價,賣羊豚者不加飾。
男女行者别其塗,道不拾遺。
男尚忠信,女尚貞順。
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歸焉。
&rdquo 這些記載實在太完美了,以至于不可能是真的,無論如何,它總是完美得令人受不了。
無疑,反抗孔子的人将深藏不露,而給孔子設了陷阱。
曆史學家告訴說,鄰國很嫉妒魯國,害怕魯國日漸強大。
齊國一位多智謀的大臣提出一個策略以離間魯定公與孔子。
于是,齊景公選一群能歌善舞的美女和120匹的駿馬送給魯定公。
定公非常歡喜,沉迷其中,不理孔子的忠告,漸漸疏遠大臣,不問政事。
子路說:&ldquo夫子可以行矣。
&rdquo孔子很不情願地離開魯國,開始過着13年的遊曆生活。
[17]後來,他評說:&ldquo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rdquo誠然,那是人類最該受譴責的本性:美德與美色常無法兼顧。
孔子與其少數的忠實門徒不再受到魯國的歡迎,從一國遊曆到一國,有時受到禮遇,有時則飽受驚險與匮乏。
有兩次,受到惡棍的攻擊;有一次,絕了糧,以緻子路愠怒地說:&ldquo君子亦有窮乎?&rdquo衛靈公欲把國政委托孔子,但孔子不苟同衛靈公的政策,遂拒絕。
有一次,當孔子師生一群經過齊國時,途中遇到兩位年紀很大的老人,他們如同老子,隐歸田園,不再過問政事,過着離群索居的生活。
其中之一認得孔子,責備子路跟随孔子,這位隐士說:&ldquo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rdquo孔子對這個指責怅然若失,深思良久,但他仍然希望有一個國君會給他一個改正天下無道使人民獲得安甯的機會。
最後,當孔子69歲時,季康子執掌魯國政柄,遣派3個官吏來探望孔子,送來适當的禮物,并邀請他回到魯國。
孔子在有生的最後5年中,過着淳樸尊榮的生活,魯國的主政者雖常就教于孔子,但孔子聰明地隐退于著述中,獻身于經書的考訂和撰寫魯國的曆史。
當葉公向子路探問孔子,子路不回答,孔子知道後,便對子路說:&ldquo奚不曰:&lsquo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rsquo&rdquo孔子以詩與哲學安慰他的孤寂,并對他的本能與他的理性能相互一緻感到高興。
他說:&ldquo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rdquo 孔子死于72歲。
有一天清晨,孔子負手曳杖而唱一首悲慘的歌: 太山其壞乎, 梁柱其摧乎, 哲人其萎乎。
當子貢來探望孔子時,他說:&ldquo夫明王不興,則天下其孰能宗餘,餘逮将死。
&rdquo遂寝病,7日後就逝世了。
門人厚葬孔子,表示出他們深厚的感情,并在墓旁搭建茅屋守喪3年,悲痛得像死了父親。
3年後,所有的弟子都離去了,隻有最敬愛孔子的子貢哀悼于墓旁,又守了3年喪。
·&ldquo四書五經&rdquo 孔子留下了五本大書,是他親自撰寫或編訂的,那就是中國人所熟知的&ldquo五經&rdquo。
第一部書是他所訂的《禮記》,他堅信這些古時的禮節規範有助于性格的成熟與塑造,并且足以維持社會的秩序與安甯。
第二部書是他所序的《易經》,《易經》乃是中國對那暧昧不明的玄學所作的最偉大貢獻,孔子自己很小心地避免談論到它。
第三部書是他所删訂的《詩經》,為了闡釋人類生活的性質,并叙述道德的規範。
第四部書是他所作的《春秋》,簡潔地記述魯國的大事。
第五部書是他所授的《尚書》,記載上代以來的各種傳奇,其時中國有幾分統一帝國的味道,并且孔子認為當時的領袖都是英雄與無私的文明人。
假使我們以嚴謹客觀的眼光來評估孔子的各種著述,那實在有欠公平;孔子是人師,是年輕人的塑造者,其目的在于激勵門徒,而不在于履行曆史學家的功能,因此,他所精選叙述的事件,感化的成分重于醒覺的因素。
在各種記載中,他添加了許多虛構的故事與辭藻,其用意也在于宣揚道德,贊賞智慧。
然而即使孔子把上古太理想化了,他所做的也趕不上我們西方對那點古史所渲染的程度;在不到一二百年非信史的時間内,我們許多的先祖都一個個地變成了智者聖人,在1000年間,當然會有德化光四表的堯舜了。
&ldquo五經&rdquo之外,再加上&ldquo四書&rdquo,便是&ldquo四書五經&rdquo,共為九大經典。
&ldquo四書&rdquo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即是《論語》,經理雅各博士譯為《孔子語錄》而聞名于英語世界。
這部書并非孔子撰寫的,而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問答之言而接聞于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在孔子死後十幾年内,門人編輯論纂而成。
《論語》實在是探究孔子哲學最可靠的向導。
在&ldquo四書五經&rdquo中,最發人深省者,莫過于&ldquo四書&rdquo的第二部&mdash&mdash《大學》。
儒家學派的哲學家兼編纂者朱熹彙定《大學》,認為就中多數章節出自孔子,某些章節則為曾參所記。
[18]1世紀時的學者賈逵把它歸屬于孔子之孫孔伋的著作。
[19]今日心存疑問的學者則認定《大學》的作者不詳。
&ldquo四書&rdquo的第三部即是《中庸》,學者通常認為是孔伋所作。
&ldquo四書&rdquo中最後的一部書即是《孟子》,詞鋒宏暢,我們很快就要讨論到它。
我們把《孟子》列于經典著作之末,并不意味中國經典時期到此終結。
還有許許多多的&ldquo異端邪說&rdquo與守舊的傑作(孔子哲學)相互抗衡呢。
·孔子的不可知論 讓我們就這個道理平心而論,當我們活了50歲後,就會采取這種人生觀,就我們所知,這種人生觀可能要比我們年輕時代的詩歌還要睿智得宜。
假使我們是異端或是年輕人,但想開導我們的一知半解,就必須融入這種哲學之中。
我們從孔子的學說中尋找不出一個哲學&ldquo體系&rdquo&mdash&mdash一個為某觀念所統攝的前後一貫的邏輯架構、形而上學、倫理學及政治學(就像尼布甲尼撒王的宮殿一樣,每塊磚都刻有治者之名)。
孔子教導學生推論的方法,并不經由各種推理法則或三段論法,隻是借着他的敏銳心智,不斷地觀察學生的看法;因此,當門下弟子離開孔子後,對于理則學或将一無所知,但思路非常敏捷且都能提綱挈領,把握住要點。
思想表白以達意而止,不以富麗而工,更不應強不知以為知而妄說,此實為孔子的首要課程,所以說:&ldquo辭,達而已矣!&rdquo&mdash&mdash一般哲學論著常未記取這個教訓。
又說:&ldquo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rdquo在他看來,思想的混淆與言辭的詭巧,都是國家的災禍。
在一個國家中,要是君不盡君道,則不稱之為君;臣不盡臣道,則不稱之為臣;父不盡父道,則不稱之為父;子不盡子道,則不稱之為子&mdash&mdash如此,才能端正君臣父子之道,才可消弭名不當實之禍。
因此當子路問孔子說:&ldquo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rdquo孔子的回答很叫學生驚訝:&ldquo必也正名乎!&rdquo 孔子最關注的乃是把他的哲理運用到行為與政治上,因此他避開形而上學,并且訓示門徒不要費心于怪異與天理之事。
雖然他時常提及&ldquo天&rdquo與禱告,且勸導門人恪遵祖先祭祀的禮儀和國家的祭典,但他語常不語怪,語德不語力,語治不語亂,語人不語神。
對神學問題,一概采消極态度。
因此,現代評論家都稱他為不可知論者。
當子貢問人死後有知還是無知時,孔子拒絕給予明确的答複。
當季路問事鬼神,孔子答說:&ldquo未能事人,焉能事鬼?&rdquo季路又問:&ldquo敢問死。
&rdquo孔子答道:&ldquo未知生,焉知死?&rdquo當樊遲問智,孔子答說:&ldquo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rdquo更有進者,他的門人告訴我們說:&ldquo子不語:怪、力、亂、神。
&rdquo無疑,其門人弟子常困擾于這種務實的哲學,并渴望孔子為他們解答鬼神造化之秘。
《列子》有一則故事,孩童譏笑孔子無力回答一個問題:太陽是在黎明看起來大時,還是在中午熱時接近地球呢?[20]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孔子唯一的形而上學乃是探求所有現象的一統,以及努力尋覓行為法則和自然規律之間的穩定和諧。
因此他向子貢說:&ldquo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rdquo子貢答說:&ldquo然!非與?&rdquo孔子說:&ldquo非也!予一以貫之。
&rdquo一理渾然,泛應曲當,這正是哲學的本質。
孔子最關心道德問題。
在他看來,時代的紊亂其實就是道德的紊亂。
當時社會之所以分崩離析,就在于遠古信仰的式微和詭辯懷疑論的充斥,以至于是非不明,使人無從取舍。
匡正之方,不在于恢複過去的信仰,而在于熱誠地探求更完整的知識,以及重建一種根植于有序家庭生活的道德。
孔子的方案,扼要且有力地表達在著名的《大學》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正是孔子哲學的主旨與本質。
我們或可忘記孔子與其門人所有的語彙,但生活依然會深受這些&ldquo事物之本質&rdquo的影響、引導。
孔子以為列國之所以争戰不休,就是因為列國的政治不上軌道;列國政治之所以不上軌道,就是因為由家庭而來的倫理法則未能取代自然的社會秩序;家庭之所以混亂離散而不能取代自然的社會秩序,就是因為人們忘了如果他們不修治自身,便不能整齊家庭;人們之所以不修治自身,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意并非真實無妄&mdash&mdash那就是說,他們并未潔淨他們自己縱欲的靈魂;他們的心意之所以不能無妄,就是因為不誠意,做事殊少公平真實,徒知隐藏自己的本性,而不知顯示自己的天性;他們之所以不誠意,就是因為他們讓欲念扭曲事實并妄下斷語,而不先客觀地探查周遭的事物,以增進自己的知識至最高點。
讓人們的意念真誠,而後才有潔淨之心;讓人們的心潔淨,他們就會修治自身;讓人們修治自身,他們的家庭自然就會整齊&mdash&mdash不靠道德的說教或是感情的懲罰,而借自身榜樣的默思功夫;讓家庭用知識、誠意、楷模來整潔,如此,自發自生出的社會秩序,将很容易地導緻仁政的政府;讓國家保持内部的正義與安甯,那麼天下将是和平幸福的樂土&mdash&mdash這是一個完美的遠景,但忽略人本是捕食的動物。
然而,如同基督教,它給我們一個可追求的目标與一條可攀登的階梯,這正是哲學可貴的主題。
·君子之道 因此,智慧始于家,而一個有素養的家庭成員,便是社會的基礎。
孔子與歌德均認為自我發展為社會發展的基石。
子路問&ldquo君子之道&rdquo,孔子說:&ldquo修己以敬。
&rdquo從孔子與其門徒的對話,我們發現孔子心目中的完人,是一個哲聖兼備的聖人。
孔子心目中的這個&ldquo超人&rdquo,是兼備蘇格拉底的&ldquo智&rdquo、尼采的&ldquo勇&rdquo以及耶稣的&ldquo仁&rdquo,這個三達德的完人。
孔子說:&ldquo君子謀道不謀食&hellip&hellip君子周而不比&hellip&hellip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rdquo孔子不僅是個智者、學者,還是個德智兼備的人。
孔子說:&ldquo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rdquo所謂智,是能用之于世,始能謂之智。
誠是性的根本。
孔子說:&ldquo君子胡不慥慥爾?&rdquo又說:&ldquo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rdquo又說:&ldquo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
&rdquo又說:&ldquo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hellip&hellip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rdquo但孔子又說:&ldquo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rdquo又說:&ldquo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hellip&hellip君子寡言,言而必中&hellip&hellip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rdquo&ldquo君子言行中肯”&ldquo君子中庸”&ldquo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rdquo。
[21] &ldquo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rdquo[22]孔子完全接受金科玉律(TheGoldenRule),然而他所訂定的金科玉律早于猶太賢哲希勒爾(Hillel)400年,早于耶稣500年。
仲弓問仁,孔子說:&ld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rdquo這一句話,孔子曾再三反複闡述,并把它歸于一個&ldquo恕&rdquo字。
子貢曾問孔子:&ldquo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rdquo孔子答道:&ldquo其恕乎。
&rdquo他不像老子,他不希望以德報怨。
有一次,他的門下曾問他:&ldquo以德報怨,何如?&rdquo孔子答道:&ldquo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rdquo 君子的本性,富有恻隐之心。
他不因他人的成就而憤懑;他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
因為鄰人有過,我們皆應分擔。
君子非禮勿言。
君子對人有禮友愛,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君子居上不驕,為下不卑。
君子之風,在于一&ldquo重&rdquo字,因為不重則不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巧言、令色、足恭,君子之敏于行,因為敏則有功&hellip&hellip這就是君子高貴的緣由。
君子對其親友,因持之以禮,但對其子,則不過分親昵私愛。
孔子對于君子,下了一個結論&mdash&mdash這與亞裡士多德的大思想家(Megalopsychos或Great-MindedMan)極為相同&mdash&mdash孔子說:&ldquo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教,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rdquo ·孔子的政治學 孔子認為隻有這種人才能夠齊家治國。
社會必須建立在長幼有序、夫婦有别的這種服從律上,假如這一條律例被破壞則亂起。
隻有道德律高于服從律,所以孔子說:&ldquo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rdquo《禮記》上也說:&ldquo父母有舛,子應谏之;君命有舛,臣應谏之。
&rdquo這就是孟子認為人民有神聖的革命權利的理論根基。
孔子并不欣賞革命家,也許他認為革命者與被革命者同是血肉之軀。
但是,在《詩經》上,有這樣的幾句話:&ldquo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
儀監于殷,峻命不易。
&rdquo所以,人民才是政治主權的真正和根本的來源。
任何一個政府,若得不到人民的信賴,則遲早要滅亡。
子貢問政。
子曰:&ldquo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rdquo子貢曰:&ldquo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rdquo子曰:&ldquo去兵。
&rdquo子貢曰:&ldquo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rdquo曰:&ldquo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rdquo 孔子認為為政之道如做人,在于誠正。
因此,為政者必先身正,為民模範,故&ldquo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rdquo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ldquo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rdquo孔子對曰:&ldquo子為政,焉為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hellip&hellip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rdquo&hellip&hellip季康子問:&ldquo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rdquo子曰:&ldquo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rdquo 為政之道首在以身作則,其次為法度。
孔子說:&ldquo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rdquo《中庸》亦言:&ldquo為政在人;取人以身&hellip&hellip&rdquo君子為政,為了要使天下太平,提高人民的文明水準,應該避免哪些事呢?第一,盡量避免與外邦發生關系,并盡力達到自給自足的地步,免于卷入戰争的旋渦。
第二,盡量減少王室宮廷的奢華,把财富均分于天下,因為&ldquo财聚則民散,财散則民聚&rdquo。
第三,盡量少用刑罰,多多教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