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篇基督徒的結語
關燈
小
中
大
dquo一切河流流向大海。
流吧,讓其他的也流!&rdquo他同情地容忍百姓的多神信仰,謙卑地接受哲學家的一元論,但是在他自身持有的信仰之中,上帝是生存于一切人之中的精神,唯一真正對上帝的崇信在于對全人類的慈愛服務。
很多純良的人&mdash&mdash富與貧,婆羅門和賤民都有&mdash&mdash選擇他做祖師,以他的名字成立了教派。
這些信徒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個驕傲的刹帝利青年納倫德拉納特·達塔(NarendranathDutt,辨喜的原名),他讀了許多斯賓塞、達爾文的理論,最初見羅摩克裡希納時,他是一個無神論者,卻又為着無神論感到苦惱,但是他以為宗教便是神話與迷信,對此,他是不屑一顧的。
羅摩克裡希納以耐心的慈愛征服了他,納倫德拉納特·達塔于是變成了這位年輕師父的最熱心門徒。
他重新把上帝定義為&ldquo一切靈魂之總和&rdquo,并且籲請他的同胞不要作無益的苦行默想,而要借着絕對的舍己為人來遂行宗教的信仰: 誦讀吠檀多派和沉思默想的事,留待來生吧。
讓現存的軀體來為他人服務吧!&hellip&hellip最高的真理是:上帝存在于一切有生之物。
他們是他的複多的形體。
此外并沒有可尋求的上帝。
唯有服務衆生者才服侍着上帝! 他易名為辨喜,出國為羅摩克裡希納教會募集基金。
1893年,他在芝加哥一文不名,走投無路。
一天以後他在世界博覽會的宗教大會上出現,以印度教代表的身份演說。
他的莊嚴容貌,他的一切宗教合一的理論,以及他的單純地服務人類以敬事上帝的倫理原則,使每一個人都為之心折。
在他口若懸河的鼓舞之下,無神論變成了高貴的宗教,正統的神職人員則發現他們在向一個&ldquo異教徒緻敬&rdquo,那人所主張的是舍生物的靈魂外并無其他的上帝。
回到印度以後,他向他的同胞宣揚一種強健的教理,那是自《吠陀經》時代以來任何一個印度人所未曾提出過的: 我們所要的是造成男子漢的宗教&hellip&hellip放棄這些使人衰弱的神秘主義,強壯起來&hellip&hellip在今後50年内&hellip&hellip讓一切其他無益的神明從我們的心中消失。
這便是唯一清醒着的神,我們自己的種族,到處都是他的手,到處是他的足,到處是他的耳;他覆蓋一切&hellip&hellip一切崇拜中最先者便是對四周人們的崇拜&hellip&hellip這些都是我們的神&mdash&mdash人與動物,而我們必須崇拜的最先的神便是我們自己的國民。
從此處到甘地不過一步之遙而已。
泰戈爾 同時,盡管有着壓制、痛苦與貧困,印度仍然在繼續産生科學、文學與藝術。
博斯(JagadisChandraBose)教授以電學與植物生理的研究而舉世聞名。
拉曼(ChandrasekharaRaman)教授在光學物理方面的工作則獲得了諾貝爾獎。
本世紀内在孟加拉興起了一個新的畫派,它把阿旃陀壁畫的鮮明色彩和拉傑布達納彩繪畫的纖柔線條融會在一起。
A.泰戈爾(AbanindranathTagore)的繪畫,也具體而微地有着那種他叔父的詩篇中顯現的熱烈神秘主義,以及細膩的藝術手腕。
泰戈爾氏是曆史上偉大的家族之一。
德賓德拉納特·泰戈爾(DebendranathTagore,Tagore孟加拉原文為Thakur)是梵社的組織者之一,後來成為該組織的首領。
他是一個富有、有教養和虔敬的人,在老年時則變成孟加拉的一個信從異教的大家長。
從他這一支傳下來的有藝術家阿巴甯德拉納特(Abanindranath)和戈戈倫德拉納特(Gogonendranath),哲學家德威岑德拉納特(Dwijendranath),詩人羅賓德拉納特(Rabindranath)&mdash&mdash後兩位是他的兒子。
泰戈爾生長于一種舒适與高雅的氣氛之中,音樂、詩歌與高尚的談話如同他所呼吸的空氣。
他從誕生起便是一個溫和的靈魂,一個不曾夭折、不曾老化的雪萊。
他歡喜松鼠爬上他的膝蓋,鳥兒站在他的手上。
他的觀察敏銳,感受強烈,并且以一種神秘性的敏感來察知經驗所不易捕捉的含義。
有時他會在陽台上伫立幾小時,以一種文學的本能留意街上每一位路過者的身形面貌、風度步伐;有時在内室的沙發上,他會安靜地在回憶夢想之中消磨半日。
他開始時在一面石闆上寫詩,幻想錯誤是可以輕易地拭去的。
很快地他便寫作一些對印度滿懷柔情的詩歌&mdash&mdash關于印度的風景之美、婦女之可愛、人民的困苦,然後他自己為這些歌寫作歌譜。
整個印度都在吟唱。
這年輕的詩人在旅行經過遙遠的鄉村時,聽到不認識他的粗魯農夫唱出他的歌,感到非常興奮。
[6]以下便是其中的一首,是作者親自從孟加拉文譯成的。
還有什麼人,把羅曼蒂克愛情的妙不可言以這樣同情的懷疑主義表現過?&mdash&mdash 告訴我這可全是真的,我的愛,告訴我這是不是真的。
這雙目發出閃電時,在你胸中的烏雲作出風暴般的回答。
這可是真的,我的雙唇甜美,像初次意識愛情的微綻花苞? 逝去的五月季節的回憶,是否猶在我的肢體内流轉? 大地曾否,像一隻隻豎琴,在我的足觸踏時震顫成音? 那麼這可是真的,露水從夜晚的眼裡落下,當我被看到時,晨光包覆我的軀體時,它感到歡欣? 這可是真的,這可是真的,你的愛情經曆了許多世代和世間為着尋找我? 是真的嗎,當你最後找到了我,你那曆時久遠的願望,在我溫和的言談,在我的眼睛、嘴唇和披垂的頭發中找到了完全的安谧? 那麼是真的,上帝的奧理寫在我的小前額上? 告訴我,我的愛人,這一切可是真的? 在這些詩裡面有許多優點&mdash&mdash強烈卻又理智的愛國主義;一種對于愛情與女人、自然與人類的纖細而女性化的了解;一種對于印度各哲學家之見識的熱情的深入把握;以及一種丁尼生式的情感與詞句的精緻優美。
假如它們有瑕疵的話,那便是過于通體一緻的美麗,過于單調的理想化和溫柔了。
在詩裡面,每一個女人都是可愛的,每一個男人都是全心貫注于女人、死亡或者上帝的;自然雖然有時是可怕的,但永遠是高貴莊嚴的,而從來不是荒涼、貧瘠或醜惡的。
[7]也許詩劇《齊德拉》的故事便是泰戈爾的故事:她的愛人阿周那,在一年之内對她感到厭倦,因為她是完全而毫無間歇地美麗動人的。
隻有在她失去了美,而變成強健有力,從事着生活中天然的勞作時,這位神才又去愛她&mdash&mdash這正是滿足的婚姻的一種深刻象征。
泰戈爾以動人的優雅風格承認了他的局限: 我的愛,曾經有一次你的這位詩人在心中開始了一首偉大的史詩。
啊,我不小心,它碰到你叮當作響的踝飾,而遭遇困難。
它分散成詩歌的斷片,散置在你的足旁。
因此他直到最後唱的都是抒情詩,而整個世界的人,除去評論家,都高興地谛聽。
印度人在泰戈爾得諾貝爾獎時(1913年)感到有點驚訝。
孟加拉的評論家所看到的僅是他的毛病,加爾各答的教授也将他的詩作為寫得糟糕的孟加拉文的例子。
年輕的民族主義分子不喜歡他,因為他對于印度道德生活的種種弊端指責之強烈,超過他的政治自由的主張。
當他受封為爵士時,他們認為這簡直是出賣印度之舉。
他并沒有長久地保有這種榮譽,在一些英國士兵由于一種悲劇性的誤會而在阿姆利則(Amritsar)向一群作宗教性集會的人開火時(1919年),泰戈爾把勳绶歸還給總督,還附了一封措辭尖利的信。
他是一個孤立的人物,或許是世上最感人的:一位改革者,有勇氣貶棄印度各種制度之中最基本的階級制度,和各種信仰之中最被珍重的輪回說法;一位民族主義者,渴求着印度的自由,卻敢于反對民族主義運動中所含有的盲目排外主義和自利之心;一位教育家,對于滔滔雄辯和政治感到厭倦,而隐居到他在森蒂尼蓋登(Shantiniketan)的學校和栖身之所,把他的道德自由的教理傳授給年輕的一代;一位詩人,為着妻子的早死,以及國家的羞辱而心碎;一位沉浸于吠檀多派的哲學家,一位神秘主義者,如錢迪達斯一般徘徊于婦人與上帝之間,然而又由于學識淵博而離棄了祖先的信仰;一位熱愛自然者,面對着自然的死亡使者,本身所有的安慰唯有他那種不會老去的吟唱天賦: 啊,詩人,暮色臨近了;你的頭發變灰了 你可曾在獨處沉思時聽得來世的信息? 天色已暮,我在谛聽,因為有人或許會從村莊來拜訪,雖然天已經晚了。
我在看有沒有年輕的心在互相傍依,有沒有兩對熱切的眼睛在要求着音樂,為他們打破靜默,訴說心聲。
有誰更能給他們編織熱情的歌呢,倘若我坐在生命的崖岸上凝望死亡和彼界?&hellip&hellip 這是不足道的事,我的頭發轉灰了。
我和這村中最年少的和最年長的是同樣地年少和老邁&hellip&hellip 他們全都需要我,我沒有時間為來世思慮。
我和每一個人的年紀相
流吧,讓其他的也流!&rdquo他同情地容忍百姓的多神信仰,謙卑地接受哲學家的一元論,但是在他自身持有的信仰之中,上帝是生存于一切人之中的精神,唯一真正對上帝的崇信在于對全人類的慈愛服務。
很多純良的人&mdash&mdash富與貧,婆羅門和賤民都有&mdash&mdash選擇他做祖師,以他的名字成立了教派。
這些信徒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個驕傲的刹帝利青年納倫德拉納特·達塔(NarendranathDutt,辨喜的原名),他讀了許多斯賓塞、達爾文的理論,最初見羅摩克裡希納時,他是一個無神論者,卻又為着無神論感到苦惱,但是他以為宗教便是神話與迷信,對此,他是不屑一顧的。
羅摩克裡希納以耐心的慈愛征服了他,納倫德拉納特·達塔于是變成了這位年輕師父的最熱心門徒。
他重新把上帝定義為&ldquo一切靈魂之總和&rdquo,并且籲請他的同胞不要作無益的苦行默想,而要借着絕對的舍己為人來遂行宗教的信仰: 誦讀吠檀多派和沉思默想的事,留待來生吧。
讓現存的軀體來為他人服務吧!&hellip&hellip最高的真理是:上帝存在于一切有生之物。
他們是他的複多的形體。
此外并沒有可尋求的上帝。
唯有服務衆生者才服侍着上帝! 他易名為辨喜,出國為羅摩克裡希納教會募集基金。
1893年,他在芝加哥一文不名,走投無路。
一天以後他在世界博覽會的宗教大會上出現,以印度教代表的身份演說。
他的莊嚴容貌,他的一切宗教合一的理論,以及他的單純地服務人類以敬事上帝的倫理原則,使每一個人都為之心折。
在他口若懸河的鼓舞之下,無神論變成了高貴的宗教,正統的神職人員則發現他們在向一個&ldquo異教徒緻敬&rdquo,那人所主張的是舍生物的靈魂外并無其他的上帝。
回到印度以後,他向他的同胞宣揚一種強健的教理,那是自《吠陀經》時代以來任何一個印度人所未曾提出過的: 我們所要的是造成男子漢的宗教&hellip&hellip放棄這些使人衰弱的神秘主義,強壯起來&hellip&hellip在今後50年内&hellip&hellip讓一切其他無益的神明從我們的心中消失。
這便是唯一清醒着的神,我們自己的種族,到處都是他的手,到處是他的足,到處是他的耳;他覆蓋一切&hellip&hellip一切崇拜中最先者便是對四周人們的崇拜&hellip&hellip這些都是我們的神&mdash&mdash人與動物,而我們必須崇拜的最先的神便是我們自己的國民。
從此處到甘地不過一步之遙而已。
泰戈爾 同時,盡管有着壓制、痛苦與貧困,印度仍然在繼續産生科學、文學與藝術。
博斯(JagadisChandraBose)教授以電學與植物生理的研究而舉世聞名。
拉曼(ChandrasekharaRaman)教授在光學物理方面的工作則獲得了諾貝爾獎。
本世紀内在孟加拉興起了一個新的畫派,它把阿旃陀壁畫的鮮明色彩和拉傑布達納彩繪畫的纖柔線條融會在一起。
A.泰戈爾(AbanindranathTagore)的繪畫,也具體而微地有着那種他叔父的詩篇中顯現的熱烈神秘主義,以及細膩的藝術手腕。
泰戈爾氏是曆史上偉大的家族之一。
德賓德拉納特·泰戈爾(DebendranathTagore,Tagore孟加拉原文為Thakur)是梵社的組織者之一,後來成為該組織的首領。
他是一個富有、有教養和虔敬的人,在老年時則變成孟加拉的一個信從異教的大家長。
從他這一支傳下來的有藝術家阿巴甯德拉納特(Abanindranath)和戈戈倫德拉納特(Gogonendranath),哲學家德威岑德拉納特(Dwijendranath),詩人羅賓德拉納特(Rabindranath)&mdash&mdash後兩位是他的兒子。
泰戈爾生長于一種舒适與高雅的氣氛之中,音樂、詩歌與高尚的談話如同他所呼吸的空氣。
他從誕生起便是一個溫和的靈魂,一個不曾夭折、不曾老化的雪萊。
他歡喜松鼠爬上他的膝蓋,鳥兒站在他的手上。
他的觀察敏銳,感受強烈,并且以一種神秘性的敏感來察知經驗所不易捕捉的含義。
有時他會在陽台上伫立幾小時,以一種文學的本能留意街上每一位路過者的身形面貌、風度步伐;有時在内室的沙發上,他會安靜地在回憶夢想之中消磨半日。
他開始時在一面石闆上寫詩,幻想錯誤是可以輕易地拭去的。
很快地他便寫作一些對印度滿懷柔情的詩歌&mdash&mdash關于印度的風景之美、婦女之可愛、人民的困苦,然後他自己為這些歌寫作歌譜。
整個印度都在吟唱。
這年輕的詩人在旅行經過遙遠的鄉村時,聽到不認識他的粗魯農夫唱出他的歌,感到非常興奮。
[6]以下便是其中的一首,是作者親自從孟加拉文譯成的。
還有什麼人,把羅曼蒂克愛情的妙不可言以這樣同情的懷疑主義表現過?&mdash&mdash 告訴我這可全是真的,我的愛,告訴我這是不是真的。
這雙目發出閃電時,在你胸中的烏雲作出風暴般的回答。
這可是真的,我的雙唇甜美,像初次意識愛情的微綻花苞? 逝去的五月季節的回憶,是否猶在我的肢體内流轉? 大地曾否,像一隻隻豎琴,在我的足觸踏時震顫成音? 那麼這可是真的,露水從夜晚的眼裡落下,當我被看到時,晨光包覆我的軀體時,它感到歡欣? 這可是真的,這可是真的,你的愛情經曆了許多世代和世間為着尋找我? 是真的嗎,當你最後找到了我,你那曆時久遠的願望,在我溫和的言談,在我的眼睛、嘴唇和披垂的頭發中找到了完全的安谧? 那麼是真的,上帝的奧理寫在我的小前額上? 告訴我,我的愛人,這一切可是真的? 在這些詩裡面有許多優點&mdash&mdash強烈卻又理智的愛國主義;一種對于愛情與女人、自然與人類的纖細而女性化的了解;一種對于印度各哲學家之見識的熱情的深入把握;以及一種丁尼生式的情感與詞句的精緻優美。
假如它們有瑕疵的話,那便是過于通體一緻的美麗,過于單調的理想化和溫柔了。
在詩裡面,每一個女人都是可愛的,每一個男人都是全心貫注于女人、死亡或者上帝的;自然雖然有時是可怕的,但永遠是高貴莊嚴的,而從來不是荒涼、貧瘠或醜惡的。
[7]也許詩劇《齊德拉》的故事便是泰戈爾的故事:她的愛人阿周那,在一年之内對她感到厭倦,因為她是完全而毫無間歇地美麗動人的。
隻有在她失去了美,而變成強健有力,從事着生活中天然的勞作時,這位神才又去愛她&mdash&mdash這正是滿足的婚姻的一種深刻象征。
泰戈爾以動人的優雅風格承認了他的局限: 我的愛,曾經有一次你的這位詩人在心中開始了一首偉大的史詩。
啊,我不小心,它碰到你叮當作響的踝飾,而遭遇困難。
它分散成詩歌的斷片,散置在你的足旁。
因此他直到最後唱的都是抒情詩,而整個世界的人,除去評論家,都高興地谛聽。
印度人在泰戈爾得諾貝爾獎時(1913年)感到有點驚訝。
孟加拉的評論家所看到的僅是他的毛病,加爾各答的教授也将他的詩作為寫得糟糕的孟加拉文的例子。
年輕的民族主義分子不喜歡他,因為他對于印度道德生活的種種弊端指責之強烈,超過他的政治自由的主張。
當他受封為爵士時,他們認為這簡直是出賣印度之舉。
他并沒有長久地保有這種榮譽,在一些英國士兵由于一種悲劇性的誤會而在阿姆利則(Amritsar)向一群作宗教性集會的人開火時(1919年),泰戈爾把勳绶歸還給總督,還附了一封措辭尖利的信。
他是一個孤立的人物,或許是世上最感人的:一位改革者,有勇氣貶棄印度各種制度之中最基本的階級制度,和各種信仰之中最被珍重的輪回說法;一位民族主義者,渴求着印度的自由,卻敢于反對民族主義運動中所含有的盲目排外主義和自利之心;一位教育家,對于滔滔雄辯和政治感到厭倦,而隐居到他在森蒂尼蓋登(Shantiniketan)的學校和栖身之所,把他的道德自由的教理傳授給年輕的一代;一位詩人,為着妻子的早死,以及國家的羞辱而心碎;一位沉浸于吠檀多派的哲學家,一位神秘主義者,如錢迪達斯一般徘徊于婦人與上帝之間,然而又由于學識淵博而離棄了祖先的信仰;一位熱愛自然者,面對着自然的死亡使者,本身所有的安慰唯有他那種不會老去的吟唱天賦: 啊,詩人,暮色臨近了;你的頭發變灰了 你可曾在獨處沉思時聽得來世的信息? 天色已暮,我在谛聽,因為有人或許會從村莊來拜訪,雖然天已經晚了。
我在看有沒有年輕的心在互相傍依,有沒有兩對熱切的眼睛在要求着音樂,為他們打破靜默,訴說心聲。
有誰更能給他們編織熱情的歌呢,倘若我坐在生命的崖岸上凝望死亡和彼界?&hellip&hellip 這是不足道的事,我的頭發轉灰了。
我和這村中最年少的和最年長的是同樣地年少和老邁&hellip&hellip 他們全都需要我,我沒有時間為來世思慮。
我和每一個人的年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