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印度的藝術
關燈
小
中
大
色沙石正門,經過那神氣的拱門便是一個充滿着傑作的園子。
這裡面主要的建築物是一座伊斯蘭教寺廟,但其中最可愛的房屋是皇帝三位寵妃的館舍,以及他的朋友聖者契斯提(SalimChisti)的大理石墳墓。
在這裡,印度的藝術家開始顯示那種在石塊上雕花的技巧,這種技巧以後在泰姬陵上面才集其大成。
賈汗季在族人的建築史上甚少貢獻,可是他的兒子沙·賈汗由于熱愛美麗的建築,而得以使自己的名字幾乎和阿克巴大帝一樣燦爛。
他在藝術家中間濫施錢财,好像賈汗季在他的嫔妃間所做的那樣。
像北歐的皇帝一樣,他從意大利找來一些藝術家,使其指導本國的雕塑者如何從事pietradura(把寶石鑲嵌在大理石上的藝術),這便成了他統治期間印度裝飾藝術的特征之一。
賈汗不很虔信宗教,可是印度兩座極美麗的伊斯蘭教寺廟是在他的贊助之下造起來的:穆蒂清真寺(MotiMasjid)和賈馬清真寺(JumaMasjid)。
賈汗在德裡和阿格拉都造了&ldquo堡壘&rdquo,即一簇簇皇家的樓館四周圍以護牆,他在德裡輕蔑地拆毀了阿克巴大帝的粉紅色宮殿而代以另外一批建築,它們造得最糟的像是一種大理石的糕餅之類,而那些最好的則是世間最純美的建築。
在這裡有那華麗的&ldquo朝聖廳&rdquo,牆壁是佛羅倫薩黑色大理石為底的嵌花闆,天花闆、支柱與拱形門都是細镂的石刻,纖美到令人難以置信。
在這裡也有&ldquo觐見廳&rdquo,天花闆是銀和金的,支柱是細镂雕花的大理石,那些拱門是有尖端的半圓形,由許多花形的半圓形構成,那&ldquo孔雀王座&rdquo已經成為世間傳說中的珍物,牆壁上還有以珍貴的鑲嵌表現出的那位詩人的豪語:&ldquo假如在世間任何地方有一個天堂,那便是此處,便是此處,便是此處。
&rdquo我們又可得到關于莫卧兒時代&ldquo印度的豪富&rdquo的一點微弱印象,當我們讀到最偉大的建築史家描述德裡的宮殿,面積有馬德裡附近廣大的埃爾埃斯科裡亞爾(ElEscorial)兩倍那麼大,并且在當時,它的全部形成了&ldquo東方最堂皇的宮殿&mdash&mdash或許在世界上也是&rdquo。
[18] 在阿格拉的堡壘已經淪為廢墟,[19]我們隻能推想它原有的堂皇氣象。
在衆多的花園之中,有&ldquo珍珠寺&rdquo、&ldquo寶石寺&rdquo、&ldquo朝聖廳&rdquo與&ldquo觐見廳&rdquo、&ldquo鏡廳&rdquo、皇帝的宮殿、皇帝沐浴館、賈汗季和沙·賈汗的宮殿、努爾·賈汗的&ldquo素馨宮&rdquo以及那座&ldquo素馨塔&rdquo,當年被囚禁的皇帝沙·賈汗便在此地看望朱木拿河彼岸他為愛妻穆塔茲·瑪哈爾所造的陵墓。
整個世界都知道那個陵墓,它的名字簡稱泰姬陵。
好多位建築家把它列為矗立于世的一切建築物之中最完美的。
三位藝術家為它設計了圖樣:一位波斯人烏斯達德·伊薩(UstadIsa),一位意大利人傑羅尼莫·韋羅尼奧(GieronimoVeroneo),一位法國人奧斯汀·德·波爾多(AustindeBordeaux)。
好像沒有一個印度人曾參與它的構想,它完全是非印度的,純然是伊斯蘭教式的,甚至那些熟練的匠人也部分是從巴格達、君士坦丁堡和其他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地帶找來的。
2.2萬工匠曆時22年之久築造泰姬陵。
雖然齋浦爾的土王送了這些大理石給沙·賈汗當作禮物,這座建築物以及四周的設置耗費了2.03億美元&mdash&mdash在當時是一筆巨大的款項。
[20] 唯有聖彼得大教堂才有像這樣得體的入口。
通過一座有雉堞的高牆,突然展現在面前的便是泰姬陵&mdash&mdash架置在一個大理石的平台上,兩旁支架着俊偉的伊斯蘭教寺廟式莊嚴的尖塔。
在前面廣大的花園裡有一個池子,宮殿的倒影在水中變成了一種顫抖的動人景象。
泰姬陵的每一部分都是純白的大理石、貴重的金屬或者寶石。
這座建築是有12面的複雜形體,其中4面是入口。
每處轉角皆有高塔矗立,頂部則是有尖塔的巨大圓形屋頂。
正門一度曾經裝有厚實的銀鑄大門,它的大理石的雕花是異常繁複的。
鑲嵌在牆上的珠寶字體,是引自《古蘭經》中的字句,其中一句為邀請&ldquo心地純潔者&rdquo進入&ldquo天堂的花園&rdquo。
内部的設置是簡單的,原因在于:土著以及歐洲的竊賊共同盜取墓中大量的珠寶,以及當初環繞賈汗與妻後之石棺那包覆着寶石的黃金欄杆。
奧朗則布撤走了欄杆,換以一種幾乎透明的大理石的八邊形圍屏,雕刻成一種奇迹般乳白色的工細花樣,有些參觀者認為人類藝術的小件産品中,在美麗方面似乎沒有能勝過這圍屏的。
泰姬陵不是一切建築物中最莊嚴高貴的,卻是最美麗的。
它看上去并不使人懾服,而僅僅是悅目而已,隻有走近一點去看才知道它的完美是和大小不成比例的。
當我們在這匆匆忙忙的時代裡,眼看到百層高樓一兩年内便造起來,然後去細思2.2萬人如何在22年之中辛苦地建造這高不及百英尺的陵墓,這時我們才開始體會到工業與藝術之間的差别。
也許在構想泰姬陵這樣的建築時所運用的意志力,比最偉大的征服者所運用的意志力要更大、更深刻。
假如時間有知,它會把其他一切事物先毀滅掉,而留下泰姬陵作為人類具有高貴性的證據,以便使最後生存的一個人感到一點安慰。
·印度建築與文明 盡管他設置了圍屏,奧朗則布對于莫卧兒以及印度的藝術實在是一場災禍。
他狂熱地信奉一種排他性的宗教,在他看來,藝術的内容不過是偶像崇拜和虛榮而已。
沙·賈汗本已禁止建立印度教的寺廟,奧朗則布不但繼續這項禁令,而且對伊斯蘭教建築的支持也頗悭吝,以至于在他的統治期間,伊斯蘭教建築也衰微了。
印度藝術在他死時也完結了。
我們回溯印度的建築,發現其中有兩個主題,一雄壯一婉柔,一屬印度教一屬伊斯蘭教,而建築的交響樂則萦繞着這兩個主題而進展。
正好像在那阕最有名的交響樂裡,一開始先是駭人的鼓擊,随着便有一陣異常纖柔的樂音,同樣,在印度建築方面,在菩提伽耶、布瓦内斯瓦拉(Bhuvaneshwara)、摩堵羅以及坦焦爾,印度的天才建造了強勁建築物,随後便有位于法塔赫布爾西格裡、德裡及阿格拉那優雅韻緻的莫卧兒風格的廟堂,而這兩種主題錯綜複雜地混合在一起直至最後的階段。
有人說過莫卧兒人如巨人般建造,卻如珠寶工匠般完成工程。
但這句格言不如整個用在印度建築上:印度人如巨人般建造莫卧兒,莫卧兒人則如珠寶工匠般完成之。
印度建築物以宏大勝,莫卧兒式則以細節為優;前者具有力的高貴,後者則有美的完善;印度人有熱情有氣魄,莫卧兒人趣味高雅而善于節制。
印度人在建築上面全都蓋滿了塑像,令人不知該把它們當成建築抑或是雕塑;穆斯林厭惡偶像,而專做花卉或幾何圖形的裝飾。
印度人可算是印度中古時代之歌特式的雕塑兼建築大師,穆斯林則是文藝複興時代的旅居國外的藝術家。
整個來說,印度的風格達到了較高的地步,就像高貴比可愛要高一級。
稍一細思,我們看出德裡的堡壘和泰姬陵放在吳哥窟和婆羅浮屠旁邊,好似美麗的詩篇放在深刻的劇本旁邊&mdash&mdash彼特拉克在但丁之旁,濟慈在莎士比亞之旁,薩福在索福克勒斯之旁。
其中一種藝術是幸運的個人之優雅而片面的表現,另一種則是一個種族的完全而有力的表現。
因而這一番小小的審察在結束時仍像在開始時一樣,不得不承認隻有印度人才能真正欣賞印度的藝術,才能用文字作闡釋而免于錯失。
對于一個歐洲人,習于希臘以及貴族式的節制與素樸的規律,這一種濫于裝飾和繁複不堪的大衆藝術,有時會顯得幾乎是原始而野蠻的。
但這也正是具有古典化心靈的歌德斥責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大教堂與哥特式建築風格所用的形容詞。
它是理性對情感、理性主義對宗教的反動,隻有一位本國的信徒才能感覺到印度寺廟的莊嚴,因為它們的建造,不僅是要賦予美之形式,而且是要促發虔敬的心情,并且扶持堅定的信仰的。
唯有我們的中古時代&mdash&mdash唯有我們的喬托與但丁一流人&mdash&mdash才能理解印度。
我們必須根據這些規範來看整個印度文明&mdash&mdash作為一個&ldquo中古時代&rdquo種族的表現,對于他們而言,宗教比科學來得深刻,盡管其理由在于宗教一上來便承認了人類愚昧的永恒性與人類力量之虛妄性。
在這種虔誠心理中包含了印度人的弱點與力量:他的迷信和溫和,他的内省和洞察力,他的退縮和深度,他在戰争中的軟弱和藝術上的造詣。
無疑,當地的氣候影響了宗教,共同地削弱了他的力量,因此他以委諸命運的态度屈服于雅利安人、匈奴人和歐洲人。
曆史因為他的忽視科學而懲罰他。
當克萊武優勢的大炮在普拉西(1757年)屠殺土著軍隊時,它們的吼聲宣布了工業革命的來臨。
*** 注釋 [1]普拉西為孟加拉省一村莊,1757年英國人在此地獲勝,奠定在印度的統治地位。
&mdash&mdash譯者注 [2]或許用印版在織物上印花最先是在印度發明的,雖然它一直沒有發展到用印版印書。
[3]這些精美的肩巾原為幾個長條,有技巧地連接成渾然一體的一塊織物。
[4]這種塵世的舞已經被香卡(UdayShankar)以他的不甚正統化的藝術在歐美展示過了,舞者身體的每一動作,手、指、眼等對于有修養的觀賞者傳達一種微妙而精确的意義,并且具有一種波動的優雅,一種精确的軀體詩韻。
[5]更加嚴格地說共有6種曲題,各具有5種變調,稱作ragini。
Raga意為色彩、熱情、意态,ragini為女性詞形。
[6]在他為&ldquo最後的晚餐&rdquo所作的草稿素描之中。
[7]這是一種假定,我們不知道這些壁畫是誰畫的。
[8]這項概括性說法有一例外,即玄奘在華氏城所見的巨型佛陀銅像,高達80英尺。
而由于玄奘以及其他來印度的遠東朝聖者的關系,這個巨型佛像很可能是日本奈良與鐮倉的大佛的先祖之一。
[9]傳說中希臘古時諸神所居住的地方。
&mdash&mdash譯者注 [10]菲迪亞斯(Pheidias),希臘建築家雕刻家,生于公元前500年。
&mdash&mdash譯者注 [11]這内部和基督教聖堂内部的相似,提示了印度風格影響到早期基督教建築物的可能性。
[12]卍字形(Swastika)是一個梵文字,其組成系Su(吉祥)以及asti(存在)。
這種不斷出現的符号見之于許多原始與現代的民族,通常是一種幸福與好運的象征。
[13]據英國作家泰勒(MeadowsTaylor)表示,在此處&ldquo在某些柱子,以及門楣及門框上軒緣等處,雕刻之佳難以描述。
沒有金銀之屬雕镂的作品可能更為精美。
這種非常堅硬粗糙的石頭究竟是用什麼工具刻制與磨光的,在今天完全無法知道&rdquo。
[14]廟頂是單獨的一塊25英尺見方的大石,重約80噸。
按照印度傳統說法,它是利用4英裡長的斜面拖上去的。
這類工作大概使用了強迫的勞力,倒不是什麼&ldquo奴役人類&rdquo的機器。
[15]1604年,一位葡萄牙傳教士述及有些獵人曾報道見過森林中的廢墟;1672年,另一位傳教士也有類似的報告,但無人留意這些陳述。
[16]例如在波士頓美術館中塗漆的佛陀石像。
[17]Minar即Minaret,源自阿拉伯文的Manaret,燈或燈塔之意。
[18]&ldquo德裡堡壘&rdquo原有52座宮殿,但現今隻剩下27座。
在1858年印度兵變(JepoyMutiny)時,有一隊困頓不堪的英軍曾躲避于此,夷平了幾座宮殿以便空出地盤安置其給養。
當時經常有劫掠之事發生。
[19]沙·賈汗把這些可愛的宮殿做了堡壘實在是可悲的錯誤。
英國人圍攻阿格拉時(1803年)不得不使用大炮攻打堡壘。
印度人一見炮彈打到&ldquo觐見廳&rdquo,便投降了,認為美比勝利更可貴。
稍後英國首任印度總督哈斯丁斯(WarrenHastings)把殿中的浴館拆下來獻給英皇喬治四世。
這座建築的其他部分被本廷克爵士(LordWilliamBentinck)賣掉以貼補印度的稅額。
[20]本廷克爵士,幾位印度總督之中最仁慈的一位,曾經考慮把泰姬陵以15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一名印度商人,那人相信這些材料可以做更好的用途。
自寇松(GeorgeNathanielCurzon)爵士的任期以來,印度的英國政府對這些莫卧兒的史迹一直照顧得極妥善。
這裡面主要的建築物是一座伊斯蘭教寺廟,但其中最可愛的房屋是皇帝三位寵妃的館舍,以及他的朋友聖者契斯提(SalimChisti)的大理石墳墓。
在這裡,印度的藝術家開始顯示那種在石塊上雕花的技巧,這種技巧以後在泰姬陵上面才集其大成。
賈汗季在族人的建築史上甚少貢獻,可是他的兒子沙·賈汗由于熱愛美麗的建築,而得以使自己的名字幾乎和阿克巴大帝一樣燦爛。
他在藝術家中間濫施錢财,好像賈汗季在他的嫔妃間所做的那樣。
像北歐的皇帝一樣,他從意大利找來一些藝術家,使其指導本國的雕塑者如何從事pietradura(把寶石鑲嵌在大理石上的藝術),這便成了他統治期間印度裝飾藝術的特征之一。
賈汗不很虔信宗教,可是印度兩座極美麗的伊斯蘭教寺廟是在他的贊助之下造起來的:穆蒂清真寺(MotiMasjid)和賈馬清真寺(JumaMasjid)。
賈汗在德裡和阿格拉都造了&ldquo堡壘&rdquo,即一簇簇皇家的樓館四周圍以護牆,他在德裡輕蔑地拆毀了阿克巴大帝的粉紅色宮殿而代以另外一批建築,它們造得最糟的像是一種大理石的糕餅之類,而那些最好的則是世間最純美的建築。
在這裡有那華麗的&ldquo朝聖廳&rdquo,牆壁是佛羅倫薩黑色大理石為底的嵌花闆,天花闆、支柱與拱形門都是細镂的石刻,纖美到令人難以置信。
在這裡也有&ldquo觐見廳&rdquo,天花闆是銀和金的,支柱是細镂雕花的大理石,那些拱門是有尖端的半圓形,由許多花形的半圓形構成,那&ldquo孔雀王座&rdquo已經成為世間傳說中的珍物,牆壁上還有以珍貴的鑲嵌表現出的那位詩人的豪語:&ldquo假如在世間任何地方有一個天堂,那便是此處,便是此處,便是此處。
&rdquo我們又可得到關于莫卧兒時代&ldquo印度的豪富&rdquo的一點微弱印象,當我們讀到最偉大的建築史家描述德裡的宮殿,面積有馬德裡附近廣大的埃爾埃斯科裡亞爾(ElEscorial)兩倍那麼大,并且在當時,它的全部形成了&ldquo東方最堂皇的宮殿&mdash&mdash或許在世界上也是&rdquo。
[18] 在阿格拉的堡壘已經淪為廢墟,[19]我們隻能推想它原有的堂皇氣象。
在衆多的花園之中,有&ldquo珍珠寺&rdquo、&ldquo寶石寺&rdquo、&ldquo朝聖廳&rdquo與&ldquo觐見廳&rdquo、&ldquo鏡廳&rdquo、皇帝的宮殿、皇帝沐浴館、賈汗季和沙·賈汗的宮殿、努爾·賈汗的&ldquo素馨宮&rdquo以及那座&ldquo素馨塔&rdquo,當年被囚禁的皇帝沙·賈汗便在此地看望朱木拿河彼岸他為愛妻穆塔茲·瑪哈爾所造的陵墓。
整個世界都知道那個陵墓,它的名字簡稱泰姬陵。
好多位建築家把它列為矗立于世的一切建築物之中最完美的。
三位藝術家為它設計了圖樣:一位波斯人烏斯達德·伊薩(UstadIsa),一位意大利人傑羅尼莫·韋羅尼奧(GieronimoVeroneo),一位法國人奧斯汀·德·波爾多(AustindeBordeaux)。
好像沒有一個印度人曾參與它的構想,它完全是非印度的,純然是伊斯蘭教式的,甚至那些熟練的匠人也部分是從巴格達、君士坦丁堡和其他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地帶找來的。
2.2萬工匠曆時22年之久築造泰姬陵。
雖然齋浦爾的土王送了這些大理石給沙·賈汗當作禮物,這座建築物以及四周的設置耗費了2.03億美元&mdash&mdash在當時是一筆巨大的款項。
[20] 唯有聖彼得大教堂才有像這樣得體的入口。
通過一座有雉堞的高牆,突然展現在面前的便是泰姬陵&mdash&mdash架置在一個大理石的平台上,兩旁支架着俊偉的伊斯蘭教寺廟式莊嚴的尖塔。
在前面廣大的花園裡有一個池子,宮殿的倒影在水中變成了一種顫抖的動人景象。
泰姬陵的每一部分都是純白的大理石、貴重的金屬或者寶石。
這座建築是有12面的複雜形體,其中4面是入口。
每處轉角皆有高塔矗立,頂部則是有尖塔的巨大圓形屋頂。
正門一度曾經裝有厚實的銀鑄大門,它的大理石的雕花是異常繁複的。
鑲嵌在牆上的珠寶字體,是引自《古蘭經》中的字句,其中一句為邀請&ldquo心地純潔者&rdquo進入&ldquo天堂的花園&rdquo。
内部的設置是簡單的,原因在于:土著以及歐洲的竊賊共同盜取墓中大量的珠寶,以及當初環繞賈汗與妻後之石棺那包覆着寶石的黃金欄杆。
奧朗則布撤走了欄杆,換以一種幾乎透明的大理石的八邊形圍屏,雕刻成一種奇迹般乳白色的工細花樣,有些參觀者認為人類藝術的小件産品中,在美麗方面似乎沒有能勝過這圍屏的。
泰姬陵不是一切建築物中最莊嚴高貴的,卻是最美麗的。
它看上去并不使人懾服,而僅僅是悅目而已,隻有走近一點去看才知道它的完美是和大小不成比例的。
當我們在這匆匆忙忙的時代裡,眼看到百層高樓一兩年内便造起來,然後去細思2.2萬人如何在22年之中辛苦地建造這高不及百英尺的陵墓,這時我們才開始體會到工業與藝術之間的差别。
也許在構想泰姬陵這樣的建築時所運用的意志力,比最偉大的征服者所運用的意志力要更大、更深刻。
假如時間有知,它會把其他一切事物先毀滅掉,而留下泰姬陵作為人類具有高貴性的證據,以便使最後生存的一個人感到一點安慰。
·印度建築與文明 盡管他設置了圍屏,奧朗則布對于莫卧兒以及印度的藝術實在是一場災禍。
他狂熱地信奉一種排他性的宗教,在他看來,藝術的内容不過是偶像崇拜和虛榮而已。
沙·賈汗本已禁止建立印度教的寺廟,奧朗則布不但繼續這項禁令,而且對伊斯蘭教建築的支持也頗悭吝,以至于在他的統治期間,伊斯蘭教建築也衰微了。
印度藝術在他死時也完結了。
我們回溯印度的建築,發現其中有兩個主題,一雄壯一婉柔,一屬印度教一屬伊斯蘭教,而建築的交響樂則萦繞着這兩個主題而進展。
正好像在那阕最有名的交響樂裡,一開始先是駭人的鼓擊,随着便有一陣異常纖柔的樂音,同樣,在印度建築方面,在菩提伽耶、布瓦内斯瓦拉(Bhuvaneshwara)、摩堵羅以及坦焦爾,印度的天才建造了強勁建築物,随後便有位于法塔赫布爾西格裡、德裡及阿格拉那優雅韻緻的莫卧兒風格的廟堂,而這兩種主題錯綜複雜地混合在一起直至最後的階段。
有人說過莫卧兒人如巨人般建造,卻如珠寶工匠般完成工程。
但這句格言不如整個用在印度建築上:印度人如巨人般建造莫卧兒,莫卧兒人則如珠寶工匠般完成之。
印度建築物以宏大勝,莫卧兒式則以細節為優;前者具有力的高貴,後者則有美的完善;印度人有熱情有氣魄,莫卧兒人趣味高雅而善于節制。
印度人在建築上面全都蓋滿了塑像,令人不知該把它們當成建築抑或是雕塑;穆斯林厭惡偶像,而專做花卉或幾何圖形的裝飾。
印度人可算是印度中古時代之歌特式的雕塑兼建築大師,穆斯林則是文藝複興時代的旅居國外的藝術家。
整個來說,印度的風格達到了較高的地步,就像高貴比可愛要高一級。
稍一細思,我們看出德裡的堡壘和泰姬陵放在吳哥窟和婆羅浮屠旁邊,好似美麗的詩篇放在深刻的劇本旁邊&mdash&mdash彼特拉克在但丁之旁,濟慈在莎士比亞之旁,薩福在索福克勒斯之旁。
其中一種藝術是幸運的個人之優雅而片面的表現,另一種則是一個種族的完全而有力的表現。
因而這一番小小的審察在結束時仍像在開始時一樣,不得不承認隻有印度人才能真正欣賞印度的藝術,才能用文字作闡釋而免于錯失。
對于一個歐洲人,習于希臘以及貴族式的節制與素樸的規律,這一種濫于裝飾和繁複不堪的大衆藝術,有時會顯得幾乎是原始而野蠻的。
但這也正是具有古典化心靈的歌德斥責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大教堂與哥特式建築風格所用的形容詞。
它是理性對情感、理性主義對宗教的反動,隻有一位本國的信徒才能感覺到印度寺廟的莊嚴,因為它們的建造,不僅是要賦予美之形式,而且是要促發虔敬的心情,并且扶持堅定的信仰的。
唯有我們的中古時代&mdash&mdash唯有我們的喬托與但丁一流人&mdash&mdash才能理解印度。
我們必須根據這些規範來看整個印度文明&mdash&mdash作為一個&ldquo中古時代&rdquo種族的表現,對于他們而言,宗教比科學來得深刻,盡管其理由在于宗教一上來便承認了人類愚昧的永恒性與人類力量之虛妄性。
在這種虔誠心理中包含了印度人的弱點與力量:他的迷信和溫和,他的内省和洞察力,他的退縮和深度,他在戰争中的軟弱和藝術上的造詣。
無疑,當地的氣候影響了宗教,共同地削弱了他的力量,因此他以委諸命運的态度屈服于雅利安人、匈奴人和歐洲人。
曆史因為他的忽視科學而懲罰他。
當克萊武優勢的大炮在普拉西(1757年)屠殺土著軍隊時,它們的吼聲宣布了工業革命的來臨。
*** 注釋 [1]普拉西為孟加拉省一村莊,1757年英國人在此地獲勝,奠定在印度的統治地位。
&mdash&mdash譯者注 [2]或許用印版在織物上印花最先是在印度發明的,雖然它一直沒有發展到用印版印書。
[3]這些精美的肩巾原為幾個長條,有技巧地連接成渾然一體的一塊織物。
[4]這種塵世的舞已經被香卡(UdayShankar)以他的不甚正統化的藝術在歐美展示過了,舞者身體的每一動作,手、指、眼等對于有修養的觀賞者傳達一種微妙而精确的意義,并且具有一種波動的優雅,一種精确的軀體詩韻。
[5]更加嚴格地說共有6種曲題,各具有5種變調,稱作ragini。
Raga意為色彩、熱情、意态,ragini為女性詞形。
[6]在他為&ldquo最後的晚餐&rdquo所作的草稿素描之中。
[7]這是一種假定,我們不知道這些壁畫是誰畫的。
[8]這項概括性說法有一例外,即玄奘在華氏城所見的巨型佛陀銅像,高達80英尺。
而由于玄奘以及其他來印度的遠東朝聖者的關系,這個巨型佛像很可能是日本奈良與鐮倉的大佛的先祖之一。
[9]傳說中希臘古時諸神所居住的地方。
&mdash&mdash譯者注 [10]菲迪亞斯(Pheidias),希臘建築家雕刻家,生于公元前500年。
&mdash&mdash譯者注 [11]這内部和基督教聖堂内部的相似,提示了印度風格影響到早期基督教建築物的可能性。
[12]卍字形(Swastika)是一個梵文字,其組成系Su(吉祥)以及asti(存在)。
這種不斷出現的符号見之于許多原始與現代的民族,通常是一種幸福與好運的象征。
[13]據英國作家泰勒(MeadowsTaylor)表示,在此處&ldquo在某些柱子,以及門楣及門框上軒緣等處,雕刻之佳難以描述。
沒有金銀之屬雕镂的作品可能更為精美。
這種非常堅硬粗糙的石頭究竟是用什麼工具刻制與磨光的,在今天完全無法知道&rdquo。
[14]廟頂是單獨的一塊25英尺見方的大石,重約80噸。
按照印度傳統說法,它是利用4英裡長的斜面拖上去的。
這類工作大概使用了強迫的勞力,倒不是什麼&ldquo奴役人類&rdquo的機器。
[15]1604年,一位葡萄牙傳教士述及有些獵人曾報道見過森林中的廢墟;1672年,另一位傳教士也有類似的報告,但無人留意這些陳述。
[16]例如在波士頓美術館中塗漆的佛陀石像。
[17]Minar即Minaret,源自阿拉伯文的Manaret,燈或燈塔之意。
[18]&ldquo德裡堡壘&rdquo原有52座宮殿,但現今隻剩下27座。
在1858年印度兵變(JepoyMutiny)時,有一隊困頓不堪的英軍曾躲避于此,夷平了幾座宮殿以便空出地盤安置其給養。
當時經常有劫掠之事發生。
[19]沙·賈汗把這些可愛的宮殿做了堡壘實在是可悲的錯誤。
英國人圍攻阿格拉時(1803年)不得不使用大炮攻打堡壘。
印度人一見炮彈打到&ldquo觐見廳&rdquo,便投降了,認為美比勝利更可貴。
稍後英國首任印度總督哈斯丁斯(WarrenHastings)把殿中的浴館拆下來獻給英皇喬治四世。
這座建築的其他部分被本廷克爵士(LordWilliamBentinck)賣掉以貼補印度的稅額。
[20]本廷克爵士,幾位印度總督之中最仁慈的一位,曾經考慮把泰姬陵以15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一名印度商人,那人相信這些材料可以做更好的用途。
自寇松(GeorgeNathanielCurzon)爵士的任期以來,印度的英國政府對這些莫卧兒的史迹一直照顧得極妥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