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靈
關燈
小
中
大
,在印度則早在550年以前已為人知,這可見之于一篇被認為是印度最早的醫者之一馱那婆多利傳下的著作:&ldquo取得牛乳房上天花膿疱的液&hellip&hellip置于刺胳針尖端,以之刺肩肘之間的上臂部位直至血出,然後将液與血相混,則天花熱将會産生。
&rdquo現代歐洲醫生相信階級的區分之被規定,是因為婆羅門教的信仰,以為有不可見的媒介物傳遞疾病。
蘇思努塔和《摩奴法典》所定下的許多健康規則,似乎确認了疾病細菌論。
催眠術被當作療法好像是印度人起頭的,他們常把患者帶到廟中去借着催眠暗示或&ldquo廟中睡眠&rdquo來治療,如在埃及或希臘所見的情形那樣。
那些把催眠療法介紹到英國的英國人&mdash&mdash布賴德(Braid)、依思達爾(Esdaile)和艾裡特遜(Elliotson)&mdash&mdash&ldquo無疑是由于和印度接觸才得到其觀念以及若幹經驗的。
&rdquo 綜觀印度醫學,在《吠陀經》時代與佛教時代發展迅速,随後數世紀的進展則緩慢而審慎。
噉食、馱那婆多利以及蘇思努塔得之于希臘有多少,希臘得之于他們有多少,我們不知道。
加裡森說,在亞曆山大大帝時代,&ldquo印度醫者和外科醫生由于超越的知識與技巧,而享有甚為應得的名譽&rdquo。
某些學者甚至相信亞裡士多德的知識有些是得之于他們。
波斯人與阿拉伯人的情形也是這樣:要說出印度醫學得之于巴格達的醫者的有多少,以及經由他們得之于近東巴比倫醫學遺産的有多少,是困難的事:一方面某些藥劑如鴉片水銀,以及某些診斷法如按脈,似乎是從波斯傳到印度去的;另一方面我們發現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在8世紀把已經流傳了千年的蘇思努塔與查拉卡的醫典譯成本國文字。
偉大的哈倫·賴世德承認了印度醫學與醫典的優越,便請印度醫者到巴格達去籌組醫院與醫學校。
安普西爾(Ampthill)認為中古與現代歐洲的醫學體系直接得之于阿拉伯,間接得之于印度。
大概這一門最高貴也最不确定的科學在蘇美爾、埃及與印度都差不多地古老,而在當時由于接觸與相互的影響而獲得了發展。
婆羅門哲學六系 印度的先進較明顯地表現在哲學而不在醫學,雖然這方面最初的起源也是蒙昧不明的,因而每一項結論都不過是一種假設。
有些《奧義書》比任何流傳後世的希臘哲學都要古老些,而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以及柏拉圖,好像都曾受到印度形而上學的影響;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薩哥拉與恩培多克勒的玄學思想不僅在時間上先于印度的世俗哲學,并且具有一種懷疑性與物理學的格調,它們毫無源出于印度的迹象。
法國哲學家庫辛(VictorCousin)相信&ldquo我們無法不在這個人類的搖籃裡見到最高明的哲學的故鄉&rdquo。
更加可能的是,沒有一個已知的文明是任何一種文明的要素的創始者。
但是沒有一個地方有過印度這樣強烈的哲學欲望。
在印度它不是一種裝飾品或娛樂,而是生活的主要興趣與實踐。
哲人在印度所享有的榮耀,在西方是給予富人與統治者的。
在慶祝節日時,可曾有其他的國家想到過讓敵對派别哲學的領袖來進行論争?我們在《奧義書》裡讀到毗提诃的皇帝在一次宗教性的盛宴中留出一天讓祭言、阿思瓦拉(Asvala)、阿塔巴伽(Artabhaga)與迦吉等人作哲學辯論,皇帝答應&mdash&mdash并且賜給&mdash&mdash優勝者1000頭牛和許多金币。
在印度一位哲學大師通常的教學辦法是用口講而非筆寫。
他不撰文攻擊對手,人們卻期待他以生動的辯論來擊敗對手,以及去訪問其他的教派以迎受争論和辯诘。
首要的哲學家如商羯羅便花了許多時間從事這種辯白真理的旅行。
有時皇帝也參加這類讨論,帶着一個君王在哲學家面前所具有的那種謙虛&mdash&mdash假如我們能相信哲學家所作的報道的話。
一場重要辯論的勝利者在國内成為大英雄,其偉大一如血戰凱旋的将軍。
在18世紀一幅拉傑布拉納的繪畫中我們見到典型的印度&ldquo哲學教派&rdquo&mdash&mdash教師坐在樹下一張席子上,學生們跪在前面的草上。
這種景象到處可見,因為在印度哲學教師的數量堪比巴比倫的商人。
再則,沒有一個國家有過這麼多的思想派别。
在佛陀的一番對話中,我們得知在當時的哲學家中間有62種關于靈魂的不同理論。
&ldquo這種超級哲學之國,&rdquo德國哲學家凱澤林伯爵說,&ldquo關于哲學與宗教思想所用的梵文比希臘文、拉丁文與德文加在一起還要多。
&rdquo 印度思想的傳遞既然主要是口傳而非筆傳,不同教派的理論之流傳下來的最老形式乃是&ldquo經&rdquo&mdash&mdash是一些格言式的&ldquo經線&rdquo,由教師或學生記下來,并非用來向别人解釋他的思想,而是用來幫助自己記憶的。
這些現存的經,年代各有不同,有些早到公元前200年,有些晚至1400年。
所有這些都比它們所概述的思想傳統要年輕得多,因為這些哲學派别的原始是和佛陀同樣早的,有些如數論派,則大概在佛陀出生時已經是根基穩固的了。
一切印度哲學被印度人分列于兩個範疇:正統派(Astika)的體系&mdash&mdash是肯定的,以及非正統派(Nastika)的體系&mdash&mdash是否定的。
[6]我們已經研究了否定的各系,主要包括察婆伽教徒、佛教徒及耆那教徒的哲學。
但是說來奇怪,這些系統被叫作非正統派,異端與虛無的,并非因為它們質疑或否認上帝的存在(它們确實如此),而是因為它們質疑、否認或忽視《吠陀經》的權威性。
很多正統派的系統也懷疑或否認上帝,它們卻被稱為正統,因為它們接受經典的絕對可靠性以及階級制度。
隻要是承認這些印度社會之基本要素的派别,其思想的自由,無論其抹殺神明到如何的程度,都不會受到妨害。
在闡釋聖書方面的自由幅度是很大的,并且聰明的辯證家在《吠陀經》内也找得出任何他需要的教理,于是保持知識方面的可敬地位的唯一實際條件乃是對于階級制度的承認。
這是印度真正的統治根基,摒棄它也就是反叛,接受它則可掩蓋許多罪惡。
因此實際上,印度的哲學家所享有的自由比之于歐洲情況類似的經院哲學家所享有的要大得多,雖然也許比之于文藝複興時代開明教皇轄下的基督教地域的思想家,則其自由又稍為遜色。
在正統的若幹教派或&ldquo論&rdquo(darshanas)之中,有六種異常傑出,以至于後來每一個承認婆羅門權威的印度思想家都皈依于其中的一種。
此六大教派都作某些的假設,那便是印度思想的基礎:即《吠陀經》是神靈啟示的;推理之作為引向實相(reality)與真理(truth)的向導,其可靠性不如一個經過苦行與多年修習的個人所具有的直接了悟與感覺,因為他在精神的感受性與精細方面已有了适當的準備;知識與哲學的目标不是控制世界,而是獲得解脫;思想的目的則是要免除欲求不得滿足之苦,其法為根本地免除欲求本身。
這些哲學是人們厭倦了野心、奮鬥、财富、&ldquo進步&rdquo以及&ldquo成功&rdquo等以後才會去尋求的。
·正理派體系 這是&ldquo婆羅門&rdquo系統裡面的第一個,按照印度思想的邏輯次序(因為它們按照年代的次序是不确定的,它們的主幹部分都屬于同時代),是一個系列的邏輯思想,前後延續2000年之久。
正理派(Nyaya)意謂一項辯論,是把心靈導向結論的方法。
它最有名的經典是《正理經》(NyayaSutra),一般以為&mdash&mdash但并不肯定,是喬答摩所寫,日期則為公元前3世紀至1世紀不等。
如同一切印度思想家,喬答摩宣稱他的作品的要旨是為達到涅槃,或為達到欲望的解脫,到達的途徑則為清晰一緻的思想。
但我們疑心他的單純意圖,乃是給參與印度哲學辯論的混雜搏鬥者們一個指點。
他為他們拟定了辯論的原則,顯示了争論的訣竅,并且列出思想上普通的謬誤。
像亞裡士多德,他在推論式中尋求推理的結構,并發現辯論的要點是在中段部分;[7]像詹姆斯或杜威,把知識與思想當作人類的需要與意志的工具與器官,其效驗要視其導向成功行動的能力而定。
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毫不理睬那種以為世界在無人去留意觀照時便會不複存在的高貴的想法。
喬答摩在正理派方面的前輩看來是無神論者,他的繼承者成了知識論者。
他的成就,是給了印度一種研究與思考的推理法和豐富的哲學名詞。
·勝論派體系 一如喬答摩之為印度的亞裡士多德,羯那陀則為德谟克利特。
他的名字原意為&ldquo食原子者&rdquo,這暗示他可能是曆史想象所創造的傳奇人物。
勝論派(Vaisheshika)體系的肇始日期并無法予以精确的肯定!我們所聽到的是不早于公元前300年,又不遲于800年。
它的名稱來自vishesha,意為特殊。
按照羯那陀的理論,世界充滿着一連串的事物,但在某種形式之下,它們僅屬原子的合成物,形式會改變,但原子無法毀滅。
這完全是德谟克利特式的,羯那陀宣稱除&ldquo原子與空無&rdquo之外沒有一樣東西是存在的,而原子的移動并非按照一位智慧的神明之意願,而是借着一種不具人格的力量或法則&mdash&mdash&ldquo不可見者&rdquo(Adrishta)。
天下最保守者無過于一個過激分子的子女,後來勝論派體系的倡言者無法看出一種盲目的力量如何能夠給宇宙賦予秩序與統一,乃在原子世界一旁安置了一個滿是渺小的靈魂的世界,并且由一位智慧的上帝來監督兩個世界。
萊布尼茨的&ldquo前定和諧論&rdquo真是曆史悠久之至。
·數論派體系 一位印度曆史學家說:&ldquo這是印度所産生最富意義的哲學體系。
&rdquo大半生研究數論派(Sankhya)哲學的德國印度學學者加伯(RichardvonGarbe)教授因如此的想法而感到安慰:&ldquo在迦毗羅(Kapila)的理論之中,人類心靈的完全獨立與自由,對于本身力量的充分自信,在全世界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顯示。
&rdquo它是六大體系裡面最古老的一個,而且可以說是一切哲學體系之中最古老的。
[8]關于迦毗羅本人的事迹後人一無所知,隻不過印度的傳統奉他為公元前6世紀時創始數論派哲學的人。
迦毗羅兼為實際主義者和繁瑣哲學家。
他一上來就幾乎以一種醫學的方式,在他的第一條格言寫道:&ldquo完全地終止痛苦&hellip&hellip是人的完全目标。
&rdquo他反對借物質方法以逃脫痛苦的企圖,認為那是不适宜的。
他使了一大套邏輯的法術來打敗一切人對于物質的看法,後用一條條簡略費解的經文建立他自己的形而上學體系。
它的名稱得之于他曆數(此即是數論派的原意)的25種真實(Tattwas)。
按照迦毗羅的判斷,此25種真實構成了世界。
這些真實之間的關系複雜,下面的内容也許可以清楚地表示: 1物質要素(Prakriti,&ldquo生者&rdquo),一種無所不在的物質本原,由于它的德力(Gunas)而産生了各種活動。
2菩提智(Buddhi),知見之力量;由于它的德力,而産生了各種活動。
3a五境: 4(a)色 5(b)聲 6(c)香 7(d)味 8(e)觸;(1至8的真實互相作用而生出10至24) 9b意(Manas),即意想力; c五根(相應于4至8之真實): 10(a)眼 11(b)耳 12(c)鼻 13(d)舌 14(e)身 d五作業根 15(a)喉 16(b)手 17(c)足 18(d)排洩器官 19(e)性器官 e五大 20(a)以太 21(b)氣 22(c)火和光 23(d)水 24(e)土 25精神(Purusha,宇宙心),一種無所不在的精神本原,雖其本身不能夠有為,卻推動物質要素,使其德力作各種之活動。
這好像是純粹一個物質主義的體系,心靈與自我及身體與物質的世界看來完全是按照自然方式而演化,在其中,各種元素的結合與延續永恒地發展和衰敗,
&rdquo現代歐洲醫生相信階級的區分之被規定,是因為婆羅門教的信仰,以為有不可見的媒介物傳遞疾病。
蘇思努塔和《摩奴法典》所定下的許多健康規則,似乎确認了疾病細菌論。
催眠術被當作療法好像是印度人起頭的,他們常把患者帶到廟中去借着催眠暗示或&ldquo廟中睡眠&rdquo來治療,如在埃及或希臘所見的情形那樣。
那些把催眠療法介紹到英國的英國人&mdash&mdash布賴德(Braid)、依思達爾(Esdaile)和艾裡特遜(Elliotson)&mdash&mdash&ldquo無疑是由于和印度接觸才得到其觀念以及若幹經驗的。
&rdquo 綜觀印度醫學,在《吠陀經》時代與佛教時代發展迅速,随後數世紀的進展則緩慢而審慎。
噉食、馱那婆多利以及蘇思努塔得之于希臘有多少,希臘得之于他們有多少,我們不知道。
加裡森說,在亞曆山大大帝時代,&ldquo印度醫者和外科醫生由于超越的知識與技巧,而享有甚為應得的名譽&rdquo。
某些學者甚至相信亞裡士多德的知識有些是得之于他們。
波斯人與阿拉伯人的情形也是這樣:要說出印度醫學得之于巴格達的醫者的有多少,以及經由他們得之于近東巴比倫醫學遺産的有多少,是困難的事:一方面某些藥劑如鴉片水銀,以及某些診斷法如按脈,似乎是從波斯傳到印度去的;另一方面我們發現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在8世紀把已經流傳了千年的蘇思努塔與查拉卡的醫典譯成本國文字。
偉大的哈倫·賴世德承認了印度醫學與醫典的優越,便請印度醫者到巴格達去籌組醫院與醫學校。
安普西爾(Ampthill)認為中古與現代歐洲的醫學體系直接得之于阿拉伯,間接得之于印度。
大概這一門最高貴也最不确定的科學在蘇美爾、埃及與印度都差不多地古老,而在當時由于接觸與相互的影響而獲得了發展。
婆羅門哲學六系 印度的先進較明顯地表現在哲學而不在醫學,雖然這方面最初的起源也是蒙昧不明的,因而每一項結論都不過是一種假設。
有些《奧義書》比任何流傳後世的希臘哲學都要古老些,而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以及柏拉圖,好像都曾受到印度形而上學的影響;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薩哥拉與恩培多克勒的玄學思想不僅在時間上先于印度的世俗哲學,并且具有一種懷疑性與物理學的格調,它們毫無源出于印度的迹象。
法國哲學家庫辛(VictorCousin)相信&ldquo我們無法不在這個人類的搖籃裡見到最高明的哲學的故鄉&rdquo。
更加可能的是,沒有一個已知的文明是任何一種文明的要素的創始者。
但是沒有一個地方有過印度這樣強烈的哲學欲望。
在印度它不是一種裝飾品或娛樂,而是生活的主要興趣與實踐。
哲人在印度所享有的榮耀,在西方是給予富人與統治者的。
在慶祝節日時,可曾有其他的國家想到過讓敵對派别哲學的領袖來進行論争?我們在《奧義書》裡讀到毗提诃的皇帝在一次宗教性的盛宴中留出一天讓祭言、阿思瓦拉(Asvala)、阿塔巴伽(Artabhaga)與迦吉等人作哲學辯論,皇帝答應&mdash&mdash并且賜給&mdash&mdash優勝者1000頭牛和許多金币。
在印度一位哲學大師通常的教學辦法是用口講而非筆寫。
他不撰文攻擊對手,人們卻期待他以生動的辯論來擊敗對手,以及去訪問其他的教派以迎受争論和辯诘。
首要的哲學家如商羯羅便花了許多時間從事這種辯白真理的旅行。
有時皇帝也參加這類讨論,帶着一個君王在哲學家面前所具有的那種謙虛&mdash&mdash假如我們能相信哲學家所作的報道的話。
一場重要辯論的勝利者在國内成為大英雄,其偉大一如血戰凱旋的将軍。
在18世紀一幅拉傑布拉納的繪畫中我們見到典型的印度&ldquo哲學教派&rdquo&mdash&mdash教師坐在樹下一張席子上,學生們跪在前面的草上。
這種景象到處可見,因為在印度哲學教師的數量堪比巴比倫的商人。
再則,沒有一個國家有過這麼多的思想派别。
在佛陀的一番對話中,我們得知在當時的哲學家中間有62種關于靈魂的不同理論。
&ldquo這種超級哲學之國,&rdquo德國哲學家凱澤林伯爵說,&ldquo關于哲學與宗教思想所用的梵文比希臘文、拉丁文與德文加在一起還要多。
&rdquo 印度思想的傳遞既然主要是口傳而非筆傳,不同教派的理論之流傳下來的最老形式乃是&ldquo經&rdquo&mdash&mdash是一些格言式的&ldquo經線&rdquo,由教師或學生記下來,并非用來向别人解釋他的思想,而是用來幫助自己記憶的。
這些現存的經,年代各有不同,有些早到公元前200年,有些晚至1400年。
所有這些都比它們所概述的思想傳統要年輕得多,因為這些哲學派别的原始是和佛陀同樣早的,有些如數論派,則大概在佛陀出生時已經是根基穩固的了。
一切印度哲學被印度人分列于兩個範疇:正統派(Astika)的體系&mdash&mdash是肯定的,以及非正統派(Nastika)的體系&mdash&mdash是否定的。
[6]我們已經研究了否定的各系,主要包括察婆伽教徒、佛教徒及耆那教徒的哲學。
但是說來奇怪,這些系統被叫作非正統派,異端與虛無的,并非因為它們質疑或否認上帝的存在(它們确實如此),而是因為它們質疑、否認或忽視《吠陀經》的權威性。
很多正統派的系統也懷疑或否認上帝,它們卻被稱為正統,因為它們接受經典的絕對可靠性以及階級制度。
隻要是承認這些印度社會之基本要素的派别,其思想的自由,無論其抹殺神明到如何的程度,都不會受到妨害。
在闡釋聖書方面的自由幅度是很大的,并且聰明的辯證家在《吠陀經》内也找得出任何他需要的教理,于是保持知識方面的可敬地位的唯一實際條件乃是對于階級制度的承認。
這是印度真正的統治根基,摒棄它也就是反叛,接受它則可掩蓋許多罪惡。
因此實際上,印度的哲學家所享有的自由比之于歐洲情況類似的經院哲學家所享有的要大得多,雖然也許比之于文藝複興時代開明教皇轄下的基督教地域的思想家,則其自由又稍為遜色。
在正統的若幹教派或&ldquo論&rdquo(darshanas)之中,有六種異常傑出,以至于後來每一個承認婆羅門權威的印度思想家都皈依于其中的一種。
此六大教派都作某些的假設,那便是印度思想的基礎:即《吠陀經》是神靈啟示的;推理之作為引向實相(reality)與真理(truth)的向導,其可靠性不如一個經過苦行與多年修習的個人所具有的直接了悟與感覺,因為他在精神的感受性與精細方面已有了适當的準備;知識與哲學的目标不是控制世界,而是獲得解脫;思想的目的則是要免除欲求不得滿足之苦,其法為根本地免除欲求本身。
這些哲學是人們厭倦了野心、奮鬥、财富、&ldquo進步&rdquo以及&ldquo成功&rdquo等以後才會去尋求的。
·正理派體系 這是&ldquo婆羅門&rdquo系統裡面的第一個,按照印度思想的邏輯次序(因為它們按照年代的次序是不确定的,它們的主幹部分都屬于同時代),是一個系列的邏輯思想,前後延續2000年之久。
正理派(Nyaya)意謂一項辯論,是把心靈導向結論的方法。
它最有名的經典是《正理經》(NyayaSutra),一般以為&mdash&mdash但并不肯定,是喬答摩所寫,日期則為公元前3世紀至1世紀不等。
如同一切印度思想家,喬答摩宣稱他的作品的要旨是為達到涅槃,或為達到欲望的解脫,到達的途徑則為清晰一緻的思想。
但我們疑心他的單純意圖,乃是給參與印度哲學辯論的混雜搏鬥者們一個指點。
他為他們拟定了辯論的原則,顯示了争論的訣竅,并且列出思想上普通的謬誤。
像亞裡士多德,他在推論式中尋求推理的結構,并發現辯論的要點是在中段部分;[7]像詹姆斯或杜威,把知識與思想當作人類的需要與意志的工具與器官,其效驗要視其導向成功行動的能力而定。
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毫不理睬那種以為世界在無人去留意觀照時便會不複存在的高貴的想法。
喬答摩在正理派方面的前輩看來是無神論者,他的繼承者成了知識論者。
他的成就,是給了印度一種研究與思考的推理法和豐富的哲學名詞。
·勝論派體系 一如喬答摩之為印度的亞裡士多德,羯那陀則為德谟克利特。
他的名字原意為&ldquo食原子者&rdquo,這暗示他可能是曆史想象所創造的傳奇人物。
勝論派(Vaisheshika)體系的肇始日期并無法予以精确的肯定!我們所聽到的是不早于公元前300年,又不遲于800年。
它的名稱來自vishesha,意為特殊。
按照羯那陀的理論,世界充滿着一連串的事物,但在某種形式之下,它們僅屬原子的合成物,形式會改變,但原子無法毀滅。
這完全是德谟克利特式的,羯那陀宣稱除&ldquo原子與空無&rdquo之外沒有一樣東西是存在的,而原子的移動并非按照一位智慧的神明之意願,而是借着一種不具人格的力量或法則&mdash&mdash&ldquo不可見者&rdquo(Adrishta)。
天下最保守者無過于一個過激分子的子女,後來勝論派體系的倡言者無法看出一種盲目的力量如何能夠給宇宙賦予秩序與統一,乃在原子世界一旁安置了一個滿是渺小的靈魂的世界,并且由一位智慧的上帝來監督兩個世界。
萊布尼茨的&ldquo前定和諧論&rdquo真是曆史悠久之至。
·數論派體系 一位印度曆史學家說:&ldquo這是印度所産生最富意義的哲學體系。
&rdquo大半生研究數論派(Sankhya)哲學的德國印度學學者加伯(RichardvonGarbe)教授因如此的想法而感到安慰:&ldquo在迦毗羅(Kapila)的理論之中,人類心靈的完全獨立與自由,對于本身力量的充分自信,在全世界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顯示。
&rdquo它是六大體系裡面最古老的一個,而且可以說是一切哲學體系之中最古老的。
[8]關于迦毗羅本人的事迹後人一無所知,隻不過印度的傳統奉他為公元前6世紀時創始數論派哲學的人。
迦毗羅兼為實際主義者和繁瑣哲學家。
他一上來就幾乎以一種醫學的方式,在他的第一條格言寫道:&ldquo完全地終止痛苦&hellip&hellip是人的完全目标。
&rdquo他反對借物質方法以逃脫痛苦的企圖,認為那是不适宜的。
他使了一大套邏輯的法術來打敗一切人對于物質的看法,後用一條條簡略費解的經文建立他自己的形而上學體系。
它的名稱得之于他曆數(此即是數論派的原意)的25種真實(Tattwas)。
按照迦毗羅的判斷,此25種真實構成了世界。
這些真實之間的關系複雜,下面的内容也許可以清楚地表示: 1物質要素(Prakriti,&ldquo生者&rdquo),一種無所不在的物質本原,由于它的德力(Gunas)而産生了各種活動。
2菩提智(Buddhi),知見之力量;由于它的德力,而産生了各種活動。
3a五境: 4(a)色 5(b)聲 6(c)香 7(d)味 8(e)觸;(1至8的真實互相作用而生出10至24) 9b意(Manas),即意想力; c五根(相應于4至8之真實): 10(a)眼 11(b)耳 12(c)鼻 13(d)舌 14(e)身 d五作業根 15(a)喉 16(b)手 17(c)足 18(d)排洩器官 19(e)性器官 e五大 20(a)以太 21(b)氣 22(c)火和光 23(d)水 24(e)土 25精神(Purusha,宇宙心),一種無所不在的精神本原,雖其本身不能夠有為,卻推動物質要素,使其德力作各種之活動。
這好像是純粹一個物質主義的體系,心靈與自我及身體與物質的世界看來完全是按照自然方式而演化,在其中,各種元素的結合與延續永恒地發展和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