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靈
關燈
小
中
大
印度科學
印度在科學方面的工作既古老又年輕:作為一項獨立的塵世間的事業它是年輕的,但作為僧侶的附帶的興趣則是古老的。
宗教既然是印度生活的核心,則有助于宗教的科學便首先被培植:天文學的成長,是由于對天體的崇拜,觀察它們的運行則是為了确定載有節期祭祀等事的曆法;文法與語言學的發展,是由于有人堅持認為祈禱與信條雖然用的是死文字,在文體與拼法上仍應正确無誤。
和西方中古時代一樣,印度的科學家,姑且不論利弊如何,都是一些僧侶。
天文學是星象學的旁支,它漸漸地脫出了希臘的影響。
最早的天文學論著《增訂婆羅門曆數全書》(Rrahma-sphuta-siddhantas,西文又譯為《宇宙的開端》),是根據希臘科學來命名的,而彘日(Varahamihira)的作品饒有意義地被命名為&ldquo自然星象學的完全系統&rdquo,則坦白承認他對希臘人的倚賴。
印度最偉大的天文學家與數學家阿利耶毗陀(Aryabhata)用韻文讨論了若幹&ldquo詩意的&rdquo題目,諸如二次方程式、正弦、圓周率的值;解釋了日食,夏至、冬至以及春分、秋分;宣稱了地球的圓形形體以及它晝夜繞軸的旋轉,并且寫下了文藝複興時代科學的大膽預告:&ldquo星體的活動範圍是固定的,地球借着它的旋轉,産生了行星以及衆星每日的升起與落下。
&rdquo他最有名的繼承者婆羅門笈多(Brahmagupta)把印度天文學知識予以系統化,但他摒斥了阿利耶毗陀的地球旋轉論,因而阻礙了天文學的發展。
這些人以及其門人采用了巴比倫人把天空分為黃道帶星座的辦法;他們拟定一種曆法,分12個月,每月30日,每日30小時,每隔5年插入1個閏月;他們相當精确地計算了月球的直徑、日月食、兩極的位置以及主要星辰的位置與運行。
他們在《增訂婆羅門曆數全書》裡解釋了引力的理論,雖然沒有形成定律:&ldquo地球由于其引力,吸引了萬物。
&rdquo 為了作這些繁複的計算,印度人發展了一套數學。
除去在幾何方面,它比希臘人的數學更好。
在我們得自東方的遺産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阿拉伯數字與十進位法,兩者都是源自印度而經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的。
阿拉伯數字最早見于阿育王的《岩石垂谕》(公元前256年),比這些數字見之于阿拉伯典籍要早上1000年。
偉大而寬宏的法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Laplace)說道: 印度給予我們用10個符号表出一切數目的巧妙辦法,每一數字都有先後次序的地位,也具有絕對的價值。
這是一種深刻而重要的觀念,它現在顯得這樣地簡單,以緻我們忽略它的真正優點。
但就是它的單純,以及它給予一切計算的巨大方便,使得我們的算術成為一切有用的發明中之最者。
我們若能記住,以古代兩位偉人阿基米德與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的天才都不能夠作此發現,則我們将更能夠領略此一成就的偉大了。
十進位制出現于阿拉伯和叙利亞人的著作前,早為阿利耶毗陀和婆羅門笈多所知悉;中國人從佛教僧侶那裡學得了十進位制;偉大的數學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薩·花拉子密(MuhammadIbnMusaal-Khwarazmi,約于850年去世)似乎把它引入了巴格達。
零數的最早使用,無論是在亞洲或歐洲,[1]見之于一份阿拉伯的文件中,日期為873年,這比它在印度為人所知的最早出現要早上3年。
但一般公認這也是阿拉伯人從印度帶走的,且這個在一切數字之中,最為卑微最富價值的零字,乃是印度對全人類的精妙禮物之一。
非常明顯的是,印度人和希臘人各自發展了代數學。
[2]但西方采用阿拉伯文原名(al-jabr,意為調整),表示它是從阿拉伯人傳到西歐的,也就是從印度傳去的,而非從希臘傳去的。
在這個領域以及天文學方面,印度的佼佼者是阿利耶毗陀、婆羅門笈多以及婆什迦羅(Bhaskara)。
婆什迦羅(生于1114年)似乎發明了根号以及許多代數符号。
這些人創造了負數的概念,沒有它,代數本是不可能有的;他們創立了獲緻排列組合的定律;他們發現了2的平方根,并且在8世紀的時候,解決了二次的不定等式,在歐洲這要等到1000年後歐勒(LeonhardEuler)的時候才為人所知。
他們用詩的形式表達他們的科學,也就給予數學問題一種優雅的氣息,那是印度的黃金時代所特有的。
以下兩則可以作為較簡單的印度代數的例子: 一簇蜜蜂有1/5停在一枝花上面,1/3停在另一枝花上,兩個數目之差的3倍飛到又一枝花上,餘下的一隻蜂在空中盤旋飛舞。
美好的夫人,試問蜜蜂有多少&hellip&hellip8塊紅玉,10塊翡翠,100粒珍珠,這些都鑲在你的耳環上,我的愛,這些珠寶我為你購買時所出的價相等,3種珠寶價格之總和為半百減3。
告訴我每樣的價格,幸運的夫人。
印度人在幾何方面取得的成就較為遜色。
僧侶在測量及建築祭壇時創立了&ldquo畢達哥拉斯定理&rdquo(PythagoreanLaw,直角三角形斜邊的平方等于其他兩邊平方之總和),時間在基督降生前數百年。
阿利耶毗陀可能是受了希臘人的影響,發現了三角形、不等邊四角形以及圓形的面積,并且算出了圓周率(圓形之直徑與圓周的關系)為3.1416&mdash&mdash此一數字的精确性在歐洲一直要到普爾巴赫(Purbach,1423&mdash1461年)的時代才能趕上。
婆什迦羅粗略地草創了微積分,阿利耶毗陀拟定了正弦表,《蘇利耶曆數書》(SuryaSiddhanta)則提供了一套三角學的系統,比希臘人所知的要進步得多。
印度思想裡有兩個系統闡釋物理的理論,多少仿佛希臘的物理學。
勝論派(Vaisheshika)哲學的創始者羯那陀(Kanada)認為世界是由多種原子構成的,原子的種類好像各種元素那樣多。
耆那教徒更加接近于德谟克利特,他們主張一切原子的種類相同,由于不同的結合而産生不同的效果。
羯那陀相信光與熱是同一素質的不同表現;邬陀衍那(Udayana)主張一切的熱來自太陽;而瓦卡什帕蒂(Vachaspati)則像牛頓,解釋光是由某種物質發出的微粒而對眼睛有刺激的作用。
印度很早就出現了論音樂的文章[3],并且用數學計算音符與音程。
那時&ldquo畢達哥拉斯定理&rdquo也被創立了,據此,震動之頻率亦即聲音之高度,與弦的固着點與撥動點之間的長度,作相反的改變。
也有若幹證據顯示1世紀的印度航海者使用的一種羅盤針,是一條鐵制的魚浮在盛着油的容器中,魚指向北方。
化學從兩個根源得到發展&mdash&mdash醫學與工業。
我們已提到過印度古代的鑄鐵在化學構成方面的優異,以及在笈多王朝時工業的高度發展,那時印度被包括羅馬帝國在内的1000個國家奉為在染布、制革、制皂、玻璃及水泥等化學工業方面技術最佳的國家。
早在公元前2世紀龍樹已有專書讨論水銀。
到6世紀,印度在工業化學方面已遠超過歐洲。
他們娴熟于各種技術,諸如煅燒、蒸餾、純化、汽化、凝固,不用燒熱而産生光,麻醉與催眠的粉劑之調制,以及金屬鹽、混合物與合金的制備等。
鋼的煉制在古代印度已達到完美的地步,這在歐洲一直要到近現代才有。
據說波魯士皇帝選送給亞曆山大大帝的特别貴重的禮物,不是金銀,而是三十磅鋼。
穆斯林把印度的化學科學帶到了近東與歐洲,例如制造&ldquo大馬士革刀劍&rdquo的秘密,便是阿拉伯人取自波斯人,波斯人取自印度的。
解剖學與生理學,如同化學的某些方面,是印度醫學的副産品。
早在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醫者便描述了韌帶、縫線、淋巴管、神經叢、肋膜、脂肪與脈管組織、黏液與關節滑液膜,以及比任何現代的屍體所能顯示出的更佳的多種肌肉。
基督降生以前,印度的醫者也具有亞裡士多德的錯誤觀念,以為心是感覺的中心和器官,并假定神經上接于心且由心向下伸展。
但是他們頗知消化的過程&mdash&mdash胃液的不同功能,從食糜到乳糜,又成為血液的轉變。
古印度著名醫師噉食(Atreya,約公元前500年)主張父母的種子是獨立于父母的身體的,它裡面蘊藏着整個父母體的縮型。
性能力的檢查被建議作為男子結婚的先決條件,《摩奴法論》告誡要結婚而患有肺病、癫痫、麻風、慢性胃弱、痔疾或唠叨等毛病的男女,要注意與别人結合後可能産生的不良後果。
最新的教會式的生育節制在公元前500年已經被印度的若幹醫學派别提出,其理論認為月經周期中有12天是不可能懷孕的。
胎兒的發展有相當精确的描述,據說胎兒的性别有一段時期是不确定的,也有人主張在某些情況,胚胎的性别會受到食物或藥品的影響。
印度醫學的記載始于《夜柔吠陀》。
在這裡,夾在一大堆魔法與咒語之中,有一些疾病與症狀的記錄。
醫學是伴随着魔法産生的:醫者研究并且使用世間的治療方法來輔助他的精神處方。
後來他愈來愈倚賴這種塵世的方法,一面繼續施行魔術,就像現在醫生所擺出的對付病人的态度一樣,是有心理療效的。
《夜柔吠陀》附有一部《長壽科學》(Ajur-veda)。
在這印度最古老的醫學體系裡,疾病被歸因于四種體質(空氣、水、黏液和血)之一的失調,而治療則用草藥及符咒。
其中許多診斷及療法至今仍在印度使用,其有效性使西方的醫師都感到羨慕。
《梨俱吠陀》舉出上千種這類草藥,同時主張水是多數疾病最好的藥方。
甚至在《吠陀經》時代,醫師和外科醫生已經和用魔法的醫者有區分,他們住的房屋圍有花園,園中種植醫療用的植物。
印度醫學史上最偉大的醫生是公元前5世紀的蘇思努塔(Sushruta)與2世紀的查拉卡(Charaka)。
蘇思努塔是貝拿勒斯大學的醫學教授,用梵文寫了一套診斷與治療的方法,這套方法的要點是他的老師馱那婆多利(Dhanwantari)傳授的。
他的書詳細地研讨外科手術、婦産科、飲食、藥品、嬰兒喂食與保健以及醫學教育等。
查拉卡撰寫了一部醫學百科全書,至今還在印度被人使用,他給了他的門人一種幾乎是希波克拉底式[4]的職業觀念:&ldquo不為己,不為滿足世俗貪欲,而僅為有益于受苦之人類;如此對待病者,以此而求出衆。
&rdquo僅次于這些人的是伐八他(Vagbhata,625年),他用散文及韻文寫了一部醫學概要。
還有米斯拉(BhavaMisra,1550年),在解剖學、生理學與醫學著作中,他提到了血液循環,這比哈維早了100年。
他還為那種新奇的梅毒病開了水銀的處方。
梅毒是不久以前葡萄牙人傳進來的,它算是歐洲給予印度的遺産的一部分。
蘇思努塔描述了許多種外科手術&mdash&mdash白内障、脫腸、膀胱結石碎石術、腹部開刀分娩術等&mdash&mdash以及121種外科手術用具,包括刺胳針、探針、鑷子、導尿管以及直腸陰道反射鏡等。
盡管有婆羅門教的禁制,他仍主張屍體解剖為訓練外科醫生所不可少的步驟。
他是第一個用身體旁處的皮膚移植到破損的耳朵上的人。
同樣,也是他和他的印度門人開創了補鼻術,一直傳到了現代醫學。
加裡森說:&ldquo古代的印度人幾乎每一種大手術都施行過了,除去大動脈結紮手術之外。
&rdquo四肢切除,腹部切開,接骨,痔瘘割除等都已施行。
蘇思努塔為手術的準備定了若幹精細的規則,他的傷口須行熏蒸消毒的建議,是消毒手術為人所知的最早努力之一。
蘇思努塔和查拉卡都提到醫療酒類的使用,以收無痛楚感之效。
927年兩名外科醫者給一位印度皇帝施行了頭骨穿孔手術,所用的一種麻醉劑叫作&ldquoSamohini&rdquo。
[5] 為了偵察他所列出的1120種病症,蘇思努塔建議用看、觸、聽的方法來作診斷。
一篇日期為1300年的論著描述了診脈的方法。
驗尿是通用的診斷方法,中國西藏的醫者據說無須看病人,隻要看他的尿便可治好任何疾病。
在玄奘時代,印度的醫療先上來便是絕食七天,在這期間病人常已經複原。
如果病延續下去,則最後才用藥品。
甚至在這時藥品也用得很少,大多倚賴的是飲食節制、沐浴、灌腸、吸入劑、尿道或陰道注射,或利用水蛭及放血器放血等。
印度的醫者在調制毒藥解劑方面特别有技巧,他們在治療蛇咬方面現在仍然比歐洲的醫生高明。
種痘在18世紀以前在歐洲還沒有人知道
宗教既然是印度生活的核心,則有助于宗教的科學便首先被培植:天文學的成長,是由于對天體的崇拜,觀察它們的運行則是為了确定載有節期祭祀等事的曆法;文法與語言學的發展,是由于有人堅持認為祈禱與信條雖然用的是死文字,在文體與拼法上仍應正确無誤。
和西方中古時代一樣,印度的科學家,姑且不論利弊如何,都是一些僧侶。
天文學是星象學的旁支,它漸漸地脫出了希臘的影響。
最早的天文學論著《增訂婆羅門曆數全書》(Rrahma-sphuta-siddhantas,西文又譯為《宇宙的開端》),是根據希臘科學來命名的,而彘日(Varahamihira)的作品饒有意義地被命名為&ldquo自然星象學的完全系統&rdquo,則坦白承認他對希臘人的倚賴。
印度最偉大的天文學家與數學家阿利耶毗陀(Aryabhata)用韻文讨論了若幹&ldquo詩意的&rdquo題目,諸如二次方程式、正弦、圓周率的值;解釋了日食,夏至、冬至以及春分、秋分;宣稱了地球的圓形形體以及它晝夜繞軸的旋轉,并且寫下了文藝複興時代科學的大膽預告:&ldquo星體的活動範圍是固定的,地球借着它的旋轉,産生了行星以及衆星每日的升起與落下。
&rdquo他最有名的繼承者婆羅門笈多(Brahmagupta)把印度天文學知識予以系統化,但他摒斥了阿利耶毗陀的地球旋轉論,因而阻礙了天文學的發展。
這些人以及其門人采用了巴比倫人把天空分為黃道帶星座的辦法;他們拟定一種曆法,分12個月,每月30日,每日30小時,每隔5年插入1個閏月;他們相當精确地計算了月球的直徑、日月食、兩極的位置以及主要星辰的位置與運行。
他們在《增訂婆羅門曆數全書》裡解釋了引力的理論,雖然沒有形成定律:&ldquo地球由于其引力,吸引了萬物。
&rdquo 為了作這些繁複的計算,印度人發展了一套數學。
除去在幾何方面,它比希臘人的數學更好。
在我們得自東方的遺産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阿拉伯數字與十進位法,兩者都是源自印度而經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的。
阿拉伯數字最早見于阿育王的《岩石垂谕》(公元前256年),比這些數字見之于阿拉伯典籍要早上1000年。
偉大而寬宏的法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Laplace)說道: 印度給予我們用10個符号表出一切數目的巧妙辦法,每一數字都有先後次序的地位,也具有絕對的價值。
這是一種深刻而重要的觀念,它現在顯得這樣地簡單,以緻我們忽略它的真正優點。
但就是它的單純,以及它給予一切計算的巨大方便,使得我們的算術成為一切有用的發明中之最者。
我們若能記住,以古代兩位偉人阿基米德與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的天才都不能夠作此發現,則我們将更能夠領略此一成就的偉大了。
十進位制出現于阿拉伯和叙利亞人的著作前,早為阿利耶毗陀和婆羅門笈多所知悉;中國人從佛教僧侶那裡學得了十進位制;偉大的數學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薩·花拉子密(MuhammadIbnMusaal-Khwarazmi,約于850年去世)似乎把它引入了巴格達。
零數的最早使用,無論是在亞洲或歐洲,[1]見之于一份阿拉伯的文件中,日期為873年,這比它在印度為人所知的最早出現要早上3年。
但一般公認這也是阿拉伯人從印度帶走的,且這個在一切數字之中,最為卑微最富價值的零字,乃是印度對全人類的精妙禮物之一。
非常明顯的是,印度人和希臘人各自發展了代數學。
[2]但西方采用阿拉伯文原名(al-jabr,意為調整),表示它是從阿拉伯人傳到西歐的,也就是從印度傳去的,而非從希臘傳去的。
在這個領域以及天文學方面,印度的佼佼者是阿利耶毗陀、婆羅門笈多以及婆什迦羅(Bhaskara)。
婆什迦羅(生于1114年)似乎發明了根号以及許多代數符号。
這些人創造了負數的概念,沒有它,代數本是不可能有的;他們創立了獲緻排列組合的定律;他們發現了2的平方根,并且在8世紀的時候,解決了二次的不定等式,在歐洲這要等到1000年後歐勒(LeonhardEuler)的時候才為人所知。
他們用詩的形式表達他們的科學,也就給予數學問題一種優雅的氣息,那是印度的黃金時代所特有的。
以下兩則可以作為較簡單的印度代數的例子: 一簇蜜蜂有1/5停在一枝花上面,1/3停在另一枝花上,兩個數目之差的3倍飛到又一枝花上,餘下的一隻蜂在空中盤旋飛舞。
美好的夫人,試問蜜蜂有多少&hellip&hellip8塊紅玉,10塊翡翠,100粒珍珠,這些都鑲在你的耳環上,我的愛,這些珠寶我為你購買時所出的價相等,3種珠寶價格之總和為半百減3。
告訴我每樣的價格,幸運的夫人。
印度人在幾何方面取得的成就較為遜色。
僧侶在測量及建築祭壇時創立了&ldquo畢達哥拉斯定理&rdquo(PythagoreanLaw,直角三角形斜邊的平方等于其他兩邊平方之總和),時間在基督降生前數百年。
阿利耶毗陀可能是受了希臘人的影響,發現了三角形、不等邊四角形以及圓形的面積,并且算出了圓周率(圓形之直徑與圓周的關系)為3.1416&mdash&mdash此一數字的精确性在歐洲一直要到普爾巴赫(Purbach,1423&mdash1461年)的時代才能趕上。
婆什迦羅粗略地草創了微積分,阿利耶毗陀拟定了正弦表,《蘇利耶曆數書》(SuryaSiddhanta)則提供了一套三角學的系統,比希臘人所知的要進步得多。
印度思想裡有兩個系統闡釋物理的理論,多少仿佛希臘的物理學。
勝論派(Vaisheshika)哲學的創始者羯那陀(Kanada)認為世界是由多種原子構成的,原子的種類好像各種元素那樣多。
耆那教徒更加接近于德谟克利特,他們主張一切原子的種類相同,由于不同的結合而産生不同的效果。
羯那陀相信光與熱是同一素質的不同表現;邬陀衍那(Udayana)主張一切的熱來自太陽;而瓦卡什帕蒂(Vachaspati)則像牛頓,解釋光是由某種物質發出的微粒而對眼睛有刺激的作用。
印度很早就出現了論音樂的文章[3],并且用數學計算音符與音程。
那時&ldquo畢達哥拉斯定理&rdquo也被創立了,據此,震動之頻率亦即聲音之高度,與弦的固着點與撥動點之間的長度,作相反的改變。
也有若幹證據顯示1世紀的印度航海者使用的一種羅盤針,是一條鐵制的魚浮在盛着油的容器中,魚指向北方。
化學從兩個根源得到發展&mdash&mdash醫學與工業。
我們已提到過印度古代的鑄鐵在化學構成方面的優異,以及在笈多王朝時工業的高度發展,那時印度被包括羅馬帝國在内的1000個國家奉為在染布、制革、制皂、玻璃及水泥等化學工業方面技術最佳的國家。
早在公元前2世紀龍樹已有專書讨論水銀。
到6世紀,印度在工業化學方面已遠超過歐洲。
他們娴熟于各種技術,諸如煅燒、蒸餾、純化、汽化、凝固,不用燒熱而産生光,麻醉與催眠的粉劑之調制,以及金屬鹽、混合物與合金的制備等。
鋼的煉制在古代印度已達到完美的地步,這在歐洲一直要到近現代才有。
據說波魯士皇帝選送給亞曆山大大帝的特别貴重的禮物,不是金銀,而是三十磅鋼。
穆斯林把印度的化學科學帶到了近東與歐洲,例如制造&ldquo大馬士革刀劍&rdquo的秘密,便是阿拉伯人取自波斯人,波斯人取自印度的。
解剖學與生理學,如同化學的某些方面,是印度醫學的副産品。
早在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醫者便描述了韌帶、縫線、淋巴管、神經叢、肋膜、脂肪與脈管組織、黏液與關節滑液膜,以及比任何現代的屍體所能顯示出的更佳的多種肌肉。
基督降生以前,印度的醫者也具有亞裡士多德的錯誤觀念,以為心是感覺的中心和器官,并假定神經上接于心且由心向下伸展。
但是他們頗知消化的過程&mdash&mdash胃液的不同功能,從食糜到乳糜,又成為血液的轉變。
古印度著名醫師噉食(Atreya,約公元前500年)主張父母的種子是獨立于父母的身體的,它裡面蘊藏着整個父母體的縮型。
性能力的檢查被建議作為男子結婚的先決條件,《摩奴法論》告誡要結婚而患有肺病、癫痫、麻風、慢性胃弱、痔疾或唠叨等毛病的男女,要注意與别人結合後可能産生的不良後果。
最新的教會式的生育節制在公元前500年已經被印度的若幹醫學派别提出,其理論認為月經周期中有12天是不可能懷孕的。
胎兒的發展有相當精确的描述,據說胎兒的性别有一段時期是不确定的,也有人主張在某些情況,胚胎的性别會受到食物或藥品的影響。
印度醫學的記載始于《夜柔吠陀》。
在這裡,夾在一大堆魔法與咒語之中,有一些疾病與症狀的記錄。
醫學是伴随着魔法産生的:醫者研究并且使用世間的治療方法來輔助他的精神處方。
後來他愈來愈倚賴這種塵世的方法,一面繼續施行魔術,就像現在醫生所擺出的對付病人的态度一樣,是有心理療效的。
《夜柔吠陀》附有一部《長壽科學》(Ajur-veda)。
在這印度最古老的醫學體系裡,疾病被歸因于四種體質(空氣、水、黏液和血)之一的失調,而治療則用草藥及符咒。
其中許多診斷及療法至今仍在印度使用,其有效性使西方的醫師都感到羨慕。
《梨俱吠陀》舉出上千種這類草藥,同時主張水是多數疾病最好的藥方。
甚至在《吠陀經》時代,醫師和外科醫生已經和用魔法的醫者有區分,他們住的房屋圍有花園,園中種植醫療用的植物。
印度醫學史上最偉大的醫生是公元前5世紀的蘇思努塔(Sushruta)與2世紀的查拉卡(Charaka)。
蘇思努塔是貝拿勒斯大學的醫學教授,用梵文寫了一套診斷與治療的方法,這套方法的要點是他的老師馱那婆多利(Dhanwantari)傳授的。
他的書詳細地研讨外科手術、婦産科、飲食、藥品、嬰兒喂食與保健以及醫學教育等。
查拉卡撰寫了一部醫學百科全書,至今還在印度被人使用,他給了他的門人一種幾乎是希波克拉底式[4]的職業觀念:&ldquo不為己,不為滿足世俗貪欲,而僅為有益于受苦之人類;如此對待病者,以此而求出衆。
&rdquo僅次于這些人的是伐八他(Vagbhata,625年),他用散文及韻文寫了一部醫學概要。
還有米斯拉(BhavaMisra,1550年),在解剖學、生理學與醫學著作中,他提到了血液循環,這比哈維早了100年。
他還為那種新奇的梅毒病開了水銀的處方。
梅毒是不久以前葡萄牙人傳進來的,它算是歐洲給予印度的遺産的一部分。
蘇思努塔描述了許多種外科手術&mdash&mdash白内障、脫腸、膀胱結石碎石術、腹部開刀分娩術等&mdash&mdash以及121種外科手術用具,包括刺胳針、探針、鑷子、導尿管以及直腸陰道反射鏡等。
盡管有婆羅門教的禁制,他仍主張屍體解剖為訓練外科醫生所不可少的步驟。
他是第一個用身體旁處的皮膚移植到破損的耳朵上的人。
同樣,也是他和他的印度門人開創了補鼻術,一直傳到了現代醫學。
加裡森說:&ldquo古代的印度人幾乎每一種大手術都施行過了,除去大動脈結紮手術之外。
&rdquo四肢切除,腹部切開,接骨,痔瘘割除等都已施行。
蘇思努塔為手術的準備定了若幹精細的規則,他的傷口須行熏蒸消毒的建議,是消毒手術為人所知的最早努力之一。
蘇思努塔和查拉卡都提到醫療酒類的使用,以收無痛楚感之效。
927年兩名外科醫者給一位印度皇帝施行了頭骨穿孔手術,所用的一種麻醉劑叫作&ldquoSamohini&rdquo。
[5] 為了偵察他所列出的1120種病症,蘇思努塔建議用看、觸、聽的方法來作診斷。
一篇日期為1300年的論著描述了診脈的方法。
驗尿是通用的診斷方法,中國西藏的醫者據說無須看病人,隻要看他的尿便可治好任何疾病。
在玄奘時代,印度的醫療先上來便是絕食七天,在這期間病人常已經複原。
如果病延續下去,則最後才用藥品。
甚至在這時藥品也用得很少,大多倚賴的是飲食節制、沐浴、灌腸、吸入劑、尿道或陰道注射,或利用水蛭及放血器放血等。
印度的醫者在調制毒藥解劑方面特别有技巧,他們在治療蛇咬方面現在仍然比歐洲的醫生高明。
種痘在18世紀以前在歐洲還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