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民的生活[1]

關燈
财富的創造 印度的本土環境似乎對于文明的發展沒能給予太多的助益。

    它的極大部分是森林,是獅子、老虎、野象、蟒蛇等嚴密守衛下的窩巢,以及其他盧梭式的輕視文明與思想的人。

    與猛獸的鬥争,仍不斷出現在戲劇和現實生活裡。

    阿克巴王在接近馬圖那的地方射殺老虎,并在至今仍未曾被人們發現的許多地方捕獲野象。

    在《吠陀經》時代,獅子在印度的西北部或中部的任何地區都可能出現,現在卻已從半島上消失了。

    蟒蛇與爬蟲仍然不斷地為害作亂,在1926年還有2000個印度人被野獸吞噬(其中875人被老虎殺害),還有為數2萬的印度人被毒蛇咬死。

     漸漸地,地面上的猛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稻谷、豆類、玉米、蔬菜與水果的種植。

    印度大部分的曆史裡,絕大多數的人口無論貧富都對這類食物偏愛,而對肉類、魚類與家禽則有節制地食用。

    (維查耶那加爾人是例外,他們除了牛以外,還吃家禽與包括蜥蜴、鼠與貓在内的獸肉。

    )為了使口味更好,或者是為了有助于性愛,印度人從小就大量地食用咖喱、生姜、丁香、肉桂以及其他的香料調味品。

    歐洲人對這些香料相當重視,他們為了搜尋這些東西,竟辛苦跋涉走遍了半個地球。

    誰會知道,美洲的發現是為了愛情呢?在《吠陀經》時代,土地為人民所有,但從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起,國王宣布所有的土地都歸皇家所有,再由人民去耕種,人民每年付出租金、繳納賦稅,這已成慣例。

    至于水利灌溉,則一向是由政府去負責執行。

    有一個水壩就是由旃陀羅笈多王修建,直到150年還能發生效用。

    一些古代運河的遺迹到今天在各處都可以見到,還有人工修鑿的湖泊的痕迹至今猶存,如在麥華有1661年修建的作為灌溉用的蓄水池,在它的周圍用大理石修建的圍牆長達12英裡。

     印度人似乎是最早開采金礦的民族。

    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與麥伽斯提尼所稱的&ldquo巨大鑽金螞蟻,其體形比狗小一點,又較狐狸大些&rdquo,它們幫助開礦工人用腳爪抓攢沙土,隻要把沙土翻出來一看就知道是否藏有金礦(我們還不知道這些所謂的螞蟻是什麼,根據個人的判斷可能是穿山甲之類的動物,而不可能是所謂的螞蟻)。

    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所使用的金子大部分來自印度。

    至于當時的銀、銅、鉛、錫、鋅與钴等,也都已經開采。

    鐵器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有了。

    印度鍛煉與鑄造鐵器技藝的發展,遠比歐洲古老。

    如一座超日王的建築,大約于380年建于德裡,它所使用的鐵柱直立到15個世紀以後的今天,仍未腐鏽變形。

    它所使用的金屬質料,或所采用的某種技術的處理與加工緻使其能長期地留存,這确是冶金科學裡的一個奇迹。

    在歐洲人入侵以前,鐵的熔化還是使用小木炭火爐,這在當時的印度是一項主要工業。

    工業革命以後,歐洲人學會了使用大規模的機器來從事這些生産,并求其價格低廉,可大量生産,因而印度的工業也就在這一競争之下衰敗了。

    如今,印度蘊藏的礦源又被不斷地開發與大量使用。

     棉花業在印度出現得很早。

    事實上它在摩亨佐&mdash達羅已開始被用來制成衣服,關于棉花的參考資料,希羅多德以一種無所謂的語氣說:&ldquo這不過是某一種野生的樹,不結果實隻長出一些羊毛,但其美觀與質地都超過了羊身上的毛,緻使印度人民都用它來制作衣服穿用。

    &rdquo當時在近東方面曾因它的出現而發生了一連串的争論與臆測,而羅馬人也因此知曉了這所謂樹上生長的&ldquo羊毛&rdquo的事實。

    阿拉伯人在9世紀時曾去印度遊曆,他們報告說:&ldquo在這個國家裡他們用一些特别而精緻的材料制作了衣服,這些材料我們在其他的地方還沒有看見過,它們利用織與編達到這樣美觀與精緻的程度。

    印度人利用一個中型大小的圓形物從這些材料中抽出一根細細的絲線來。

    &rdquo中世紀的阿拉伯人将這一技藝從印度帶了回去,由他們所稱的quttan一詞變成了我們今日的&ldquo棉花&rdquo(cotton)。

    棉布(muslin)原來的意義是指精良的棉花編織品,是指在伊拉克摩蘇爾(Mosul)采用印度規格所制成的布匹。

    因為最初是1631年從印度西南部海岸的卡利卡特(Calicut)港進口,故稱它為calico。

    1293年馬可·波羅達到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Gujarat)說:&ldquo這裡的刺繡都是相當的精巧與質美,勝過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出品。

    &rdquo克什米爾的圍巾與印度的地毯是人所共見的,在圖案設計與編織上,即使拿到現代也是優美的産品。

    織布這一行業僅是當時印度許多工藝行業中的一種,但織布工工會的組織是當時在印度的工商業裡獨一無二的組織,由這一組織來制訂并規定印度工業的各種活動準則。

    歐洲當時視印度為所有制造業的專家,如木器、象牙、金屬、染色、肥皂、玻璃、漂白、制革、火藥、煙火、水泥等各行各業。

    中國也在1260年從印度進口眼鏡。

    17世紀法國旅行家弗朗索瓦·貝尼耶(FrancoisBernier)遊曆印度,他描寫當時的印度真是百業興旺。

    最早到達印度的英國商人拉爾夫·菲奇(RalphFitch)也說,在1585年眼見一隊約由180條船組成的商隊,滿載各種各樣的貨物,由西北部朱木拿河出發。

     國内的商務也極興盛,每一條道路的路旁從古至今都設有市場,且一直存在着。

    印度的對外貿易可以說與它的曆史同樣悠久。

    在蘇美爾地區與埃及所發現的遺物裡,可看出在這一帶地區裡的國家,與印度之間遠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了交通往來。

    以波斯灣為通道的印度與巴比倫的商務在公元前700年至前480年之間曾盛極一時。

    大概當時所羅門的象牙、猩猩與孔雀都是從這些地方,經由這一通道而來。

    印度的船舶在旃陀羅笈多王的時代就組成商隊出海遠航駛向緬甸,再去中國。

    而希臘的商人們,印度稱他們為亞安拉(Yauana),他們是希臘屬地小亞細亞西岸的伊奧尼亞居民,成群結隊地來到了印度南部達羅毗荼地區,群集在當地的市場,時間大約在基督誕生的前後。

    當時的羅馬還充滿了享樂主義,全部仰賴印度進口的調味香料、用于化妝的香水與機器使用的潤滑油膏等,并大量高價購買印度的生絲、細花布、棉布以及飾有金屬品的衣服。

    羅馬作家普林尼指責羅馬當局為了購買這些極度奢侈珍貴的物品,浪費了大量的金錢,每年羅馬當局付給印度竟達500萬元之多。

    印度的豹子、老虎與象都要在大鬥獸場舉行的競技大會與獻犧牲的祭式中派上用場。

    羅馬在伊朗北部帕提亞作戰,主要就是為了要争取這一通道的開放,保持與印度貿易的暢通。

     在7世紀阿拉伯征服了波斯與埃及,因而從歐洲通向亞洲的道路全部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以緻有了十字軍東征與哥倫布的遠航美洲。

    在莫卧兒王朝統治下,對外貿易又再度興起。

    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以及其他城市的财富即是因它們是歐洲與東方及印度通商的唯一通道與必經的港口而繁盛起來。

    文藝複興的産生,可以說得自希臘文學的少,得自貿易所帶來的财富多。

    阿克巴王有一個海事機構,是專為監督船舶的制造與規劃訂制海上交通的一些條例而設立。

    孟加拉與信德兩港口為當時有名的造船工業所在地,由于他們的造船業技術優良,且售價又低,緻使君士坦丁堡的君王将原在該國亞曆山大港内興建的船隻改在孟加拉與信德兩港建造。

    甚至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也将他們大部分船隻改在孟加拉港的船塢内建造。

     硬币的流通增進通商貿易的便利,已有好幾個世紀的曆史。

    在釋迦的時代裡就有了一種粗制的長方形硬币,由政治與經濟的統治者共同發行使用;公元前4世紀之前,當時印度在波斯與希臘的影響下已經在國家擔保下實行了一種硬币制度。

    舍爾·沙發行了一種設計美好的銅、銀與金制的硬币,并将盧比作為當時國内通行的基本單位币制。

    在阿克巴王與賈汗季王統治期間,當時的印度硬币由于其美術設計與金屬質料的純淨、貴重,超過了任何現代歐洲國家所通行的貨币。

    像中世紀的歐洲一樣,中世紀的印度的工商業成長都受阻于宗教。

    麥伽斯提尼說:&ldquo印度人既不會利用金錢去求取利潤,也不知道如何去借貸、借貸究竟有何益處。

    他們一方面耗費金錢,另一方面也承受貧窮的痛苦。

    他們在使用金錢上既不簽訂契約,也不去要求保證與安全。

    &rdquo當時印度人還不會使用他們的積蓄來投資企業,他們情願将這些積蓄隐藏起來,或是用來購買珠寶飾品。

    在他們的心目中,這是一項最方便且自然的積累财富的方法。

    也許是亞洲沒有發展簡便的信用制度,使得歐洲得以輕而易舉地支配了亞洲。

    人們不管婆羅門的仇視與敵對,漸漸地開始放貸。

    根據借錢人的階級來決定利率多少,一般是12%到60%,平均利率大約是20%。

    債務的清理償還不可借口倒閉與破産來抵賴。

    如果一個債務人因債務尚未償還即已死去,他的子孫後代一直要延到第六代都有責任償清這一筆祖宗欠下的債。

     農業與商業都要繳納重稅,這筆賦稅被用來支持政府的開支。

    農民必須繳納他全部收成的1/6到1/2,正如在中世紀與當代的歐洲,許多的稅收都在貨品的銷售與交換時征取。

    阿克巴王将土地稅加到1/3,但同時又将其他稅收全部豁免。

    土地稅是一項嚴苛的稅收,但它也有好處,多收多繳,但若歉收則稅就相對地減輕。

    在饑荒之年,窮人就是不納稅也無法逃避死亡的厄運。

    即使是在阿克巴王鼎盛的時代裡,災荒也時有發生。

    1556年的那一次饑荒,似乎已到了同類相食的程度,當時全國充滿了一片荒蕪的景象。

    一般的道路狀況都不好,故交通的來往頗為費時,即使某一地區有了剩餘的米糧也隻能坐視,而不能即時地送達災區以為赈濟之用。

     各地形成了貧富懸殊的現象,但其程度沒有今天出現在印度與美國社會那樣嚴重。

    在最下層的是少數的奴隸。

    在這之上是首陀羅,他們的人數沒有奴隸那樣衆多,打工賺錢,身份與其他大多數印度人一樣是世襲的。

    迪布瓦(PéreDubois)在1820年對當時的貧窮有一些描述,他說:&ldquo這是50年來政治的混亂所導緻的結果。

    在莫卧兒王朝的統治下,人民的生活狀況一般較為富裕。

    薪資一般都很優厚,在阿克巴王的統治下,普通手工藝的工人是每天3到9分錢的工資,而物價相對低廉。

    在1600年,1個盧比約值32分半,可以買到194磅的小麥,或278磅的大麥。

    到了1901年,1個盧比僅能買29磅的小麥,或44磅的大麥。

    &rdquo1616年,一位住在印度的英國人說:&ldquo走遍了王國的每一個地方,都充滿了大量的糧食,每一個居民都不缺少面包吃。

    &rdquo另一個在17世紀遊曆印度的英國人覺得,當時他每天的消耗是4分錢。

     這個國家的富裕,在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王與賈汗王的兩個時代達到了巅峰。

    在笈多王朝的時代,印度的富有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事實。

    玄奘形容在印度有一個城市是如此美麗壯觀,那裡有花園,有池塘,還有一些充滿了文學、書籍與藝術品類的學術機構;居民們都過着幸福的生活,而這些家庭也都富裕;水果與花卉充滿了各地&hellip&hellip人民的外觀頗為高雅,穿的是光彩奪目的綢緞,顯得幹淨利落而健談;在他們之間均勻地分成正教與邪教兩派。

    英國駐印度官員埃爾芬斯通曾說:&ldquo印度王國被推翻時極為富有,曆史學家一直無法知悉到底這些入侵者擄去了多少珠寶金銀。

    &rdquo一位威尼斯的遊曆者康蒂說:&ldquo在恒河的兩岸,約在1420年時,一個接一個的繁盛的城市排列成一線,每一個城市的建築都很美觀,有許多花園與果園,有不少的金與銀,商業與工業盛況空前。

    &rdquo賈汗王的财富确是不少,他使用在地下建造的堅固房屋來存放财寶金銀,整整裝滿了兩大間,每一間約有15萬立方英尺的容量,幾乎是堆滿了金塊與銀條。

    文森特·史密斯也說:&ldquo根據當時的證實足可相信在多數重要城市裡,所有家庭都已達富有小康。

    &rdquo一些遊曆的人形容當時印度的大城市,如阿格拉與法塔赫布爾西格裡,每一個城市都比倫敦要大,且更繁榮。

    法國一位東方學者安基提爾-杜佩隆,他在1760年遊曆了馬拉塔(Mahratta)地區,發現當時他在印度所謂的黃金時代裡的生活是如此簡單而愉快&hellip&hellip居民們的生活都充滿喜悅、活潑與健康。

    英國駐印度部隊的一位将軍克萊武[2]在1759年到過穆爾希達巴德(Murshidabad)地區,據他說古代的孟加拉省的都會其城市的廣大、人口的衆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