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亞曆山大至奧朗則布

關燈
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 在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大帝從波斯推進并越過印度庫什山,直下印度,經一年在印度西北部的争戰,拿下該地并将之作為波斯王國裡最富足的省份之一,暴斂了不少的金銀财寶。

    自公元前326年,他跨越印度,不停征戰,取道塔克西拉(Taxila)與拉瓦爾品第(Rawalpindi)兩地緩慢地進逼南部與東部,遭遇到印度王公波魯士(Porus)的頑強抵抗,戰至最後波魯士大敗,被迫投降。

    亞曆山大佩服其勇氣,羨慕他的才幹與崇高的氣質,因而提出條件,問他願接受何種待遇。

    他即答稱:&ldquo大王,請用對帝王的待遇對我。

    &rdquo亞曆山大即稱:&ldquo在我個人來說,你可以得到這樣的待遇,對你自己來說,你是否索求了你想要的一切東西呢?&rdquo波魯士說:&ldquo所有的都包含在這裡面了。

    &rdquo亞曆山大對他的答複很滿意,令波魯士王成為印度的國王,并把印度當作馬其頓帝國的藩屬之一,而後亞曆山大發覺波魯士是一個既忠誠又有力的盟友。

    此後亞曆山大企圖向東推進,直到海邊,但遭到部屬的反對。

    經多次的争論,最後亞曆山大讓步。

    後雖經頑強、極具愛國意識的部落節節抵抗,疲憊不堪的亞曆山大部隊,步步為營,攻下希達斯皮斯(Hydaspes),沿着格德羅西亞(Gedrosia)行軍到俾路支,再進抵海邊。

    當他到達蘇薩,已是降伏印度之後第20個月,他的部隊多是三年以前随他遠征印度、身經百戰的精銳之旅,而今已是強弩之末的老弱殘兵了。

     7年之後,馬其頓的權威已煙消雲散。

    率領印度自立的英雄,在印度曆史裡極具傳奇性。

    武功不及但其文治則超過亞曆山大的旃陀羅笈多(Chandragupta)王,是一個年輕的刹帝利貴族,曾被統治的難陀(Nanda)家族自摩揭陀(Magadha)放逐。

    經他足智多謀的顧問考底利耶(KautilyaChanakya)的協助,他組建了一小隊部隊,擊敗了馬其頓的警衛軍,并宣布了印度的自由。

    之後他進抵摩揭陀王國的首都華氏城[1],策動了一次革命,掌握了皇權,并建立了孔雀王朝(MauryanDynasty),這一朝代統治印度斯坦與阿富汗等地區達137年之久。

    考底利耶的狡黠詭詐加上旃陀羅笈多的勇敢,正是如虎添翼,孔雀王朝不久就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國。

    當麥伽斯提尼奉叙利亞王塞琉古一世(SeleucusⅠ)之命來到華氏城做大使時,他因發現了那裡文明(一個令人無法置信的幾乎是希臘鼎盛時期的文明)竟與當時的叙利亞不相上下而感到吃驚。

     希臘對當時的印度非常友好,近乎慈悲,那裡與它自己的國家形成了一個有力的對照,因為當時的印度已沒有了奴隸制度。

    [2]雖然印度人根據職業分成了許多階級,卻能安之如素。

    這位大使說:&ldquo他們生活在快樂的天地裡。

    &rdquo并提出以下的報道: 他們的生活單純且樸實,除在獻祭牲的場合以外,他們絕不飲酒&hellip&hellip他們的法令與契約都很簡單,這證明了他們很少有對簿公庭、求諸法律的事件出現。

    他們也沒有為了保證與儲蓄之争執而提出訴訟,更不需要印鑒與見證,面對面即完成了信托與存儲&hellip&hellip真實與美德同樣地保持在每個人的言行之中&hellip&hellip土地的較大部分是靠水利的灌溉,因此每年可有兩期的谷物收成&hellip&hellip據證實,印度從沒有過饑荒,從食物方面來說,也從來沒有過歉收與稀少的現象。

     在旃陀羅笈多時代北部印度2000個城市裡,最古老的是塔克西拉,在現代的拉瓦爾品第城市西北20英裡。

    阿利安說它是&ldquo一個大而繁榮的城市&rdquo。

    希臘曆史學家斯特拉博說它是&ldquo既廣大,而又具有極優異的法律&rdquo。

    那裡還是一個軍事重地,在戰略上來說,正是通往亞洲西部的要沖;從學術上說,在當時印度所有的大學中,那裡擁有幾所最知名的大學。

    學生成群結隊地擁到塔克西拉,有如中古時代遠赴巴黎的盛況。

    在那裡,所有的藝術與科學都可在優秀教授的講授下進行研究。

    當時的醫科學校,在東方世界裡更是負有高度的聲譽。

    [3] 麥伽斯提尼描述旃陀羅笈多的都城華氏城有9英裡長,近2英裡寬。

    國王的宮殿是用木料建造,但希臘的大使認為它超過波斯王朝的夏宮蘇薩與埃克巴坦那。

    梁柱都是用金箔敷其表面,并用飛鳥與樹葉的圖案來裝飾,内部裝設貴重的金屬與玉石等。

    在這些文物裡,有一個東方的裝飾品足以顯示主人的富足,那是直徑為6英尺的金質盛水器。

    有一位英國的曆史學家在見到這裡出土的有關文學、圖畫與實物的遺迹時,作了一個結論說:&ldquo在公元前4世紀或前3世紀,孔雀王朝統治下,奢侈珍貴的各種精巧的手工藝品并不遜于18世紀後蒙古帝國的珍玩。

    &rdquo 由于王位的得來全憑武力,旃陀羅笈多深居宮裡達24年之久,有如住在鍍金的監獄裡一樣。

    偶爾他出現在公衆場所,穿着細棉布繡花紫金袍,乘坐金質的大轎或是騎在裝飾華麗的大象上。

    除了外出打獵及娛樂之外,他終日奔忙于帝國日漸繁榮的事務上。

    他将每天的時間分為16節,每節90分鐘。

    第1節是起床與沉思準備一切的策劃;第2節研判各地所呈的報告,并發出秘密的指令;第3節是與他的咨議們在皇帝禦用大殿裡會商研讨;第4節他出席國家财政與國防上的會議;第5節他聽取臣民們的奏折與訴訟;第6節他沐浴與進餐并讀宗教書籍;第7節收受捐稅與貢獻并接見賓客。

    第8節再度與咨議們商讨,并聽取各方的諜報,包含一批女性間諜;第9節他休息并祈禱;第10至11節治理軍事;第12節再聽取秘密報告;第13節晚間沐浴與進食;第14至16節就寝。

    不管曆史學家如何向我們描述旃陀羅笈多王的一生,或考底利耶如何希望人民去描畫他、渲染他的一切,真實的情形總不會從宮廷裡消失的。

     政府真正的行政權掌握在機智狡黠的元老們手中。

    考底利耶是一個婆羅門僧侶,他了解宗教在政治上的價值,但并未從宗教裡獲得倫理的指導。

    有如近代的專制者,相信所有在國内施行的措施都是合法合理的。

    他妄為恣肆,但對他的國王确是例外。

    他服侍旃陀羅笈多王,曆經放逐、戰敗、冒險、陰謀、謀殺與勝利,他不遺餘力,以他的謀術幫助他的主子成為印度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皇帝。

    考底利耶認為應将他的作戰方式與外交策略用文字加以保存,傳統将其歸于最古老的梵文書《政事論》(Arthashastra)。

    從一個巧妙的實在論的例證,我們可以列舉一個攻城的方法:&ldquo陰謀、離間,争取敵方民衆,包圍與襲擊。

    &rdquo&mdash&mdash一個聰明而經濟的有效方法。

     政府并沒有自命為民主,但可能是印度前所未有的最有效的政府。

    阿克巴,這位莫卧兒王朝大帝,&ldquo并不喜歡這樣,并懷疑可能在古代希臘的城市中就比這些組織還要好一些&rdquo。

    事實上政府的強大都是基于軍事力量。

    據說旃陀羅笈多擁有步兵60萬、馬匹3萬、大象9000頭以及一些不明數量的戰車。

    農人與婆羅門僧侶都免服兵役。

    據斯特拉博說農人從事耕種,在戰亂當中仍與平時一樣地安靜與不受擾亂。

    國王的權力在理論上毫無限制,但在實際上要受到一個議會的制約,議會決定了法律,管制國家的财政與對外事務,并任命國家所有重要職務的官吏。

    麥伽斯提尼證實了這些議員的能力與智慧,以及他們的權力。

     政府所轄各部,俱有明确職責,經管财務收支、關稅、邊疆、護照、交通、國家稅務、礦務、農業、畜牧、商業、庫棧、林務、航業、公共娛樂、公娼以及造币。

    國稅局的主管管制日用百貨與飲料酒類的銷售,決定酒店飯館數量與開設場所,以及鑒定銷售飲料的合格原料。

    礦務主管負責貸讓礦區土地與私人申請,由申請人付出一定租金,并将利潤送繳政府。

    農業方面采用同一制度,因所有土地俱屬國有。

    公共娛樂部監督各賭場,負責供應賭具(骰子),并收取費用,從賭場全部收入中抽5%繳送國庫。

    公娼部門專司監督出沒公共場所的婦女,管制她們的索價與消費,抽取她們每月兩日的收入納交官府,并經常征調兩名到宮裡擔任接待。

    各行各業與工業各部都要納稅,富有之家經常被勸募向國王敬獻禮品以示樂善好施。

    政府規定物價并定期查驗稱量。

    由國家收購制造廠商,出售蔬菜,并專營礦業、鹽、木材、高貴衣料、馬匹與大象。

     法律由每一村莊的頭目或是由五人組成的村議會潘查耶特(Panchayat,五人長老會)負責執行。

    城鎮、縣與省設有下級與上級法庭,在國都是由皇家議會組成的最高法庭。

    刑法最嚴厲,包括肢解、苦刑與死刑,經常是采取相等的報複原則。

    但政府并不完全是壓制的機關,同時它也從事環境清潔與公衆健康,維護醫院與救濟站,并在各地設立倉庫貯存糧食,以備荒年赈濟饑民、救急之用,并強迫富家捐獻救濟貧窮,組織公共工廠,期在荒年安置失業流民。

     航業部規範水道運輸,保護行旅暢達江河海洋,維護橋梁與港口,除私人經營與自有之外,更以政府力量來支援渡船業,這一措施值得稱頌。

    公平競争可以鼓勵每一個投資者,而私人的競争更可以減少公家的浪費。

    交通部門建築并修鋪道路,遍及全國境内,從鄉村通行狹窄的輪車道,至32英尺寬的通商大道,更進而為64英尺寬的皇家禦道。

    有一條帝國大道蜿蜒1200英裡,從華氏城通到北部邊疆&mdash&mdash這一距離正等于從美國東岸至西岸的一半距離。

    麥伽斯提尼說:&ldquo幾乎每一英裡都設有柱子,上置标闆将前往各地的方向與距離都一一注明。

    樹陰、水井、警察局與旅舍在沿途相等間隔的地方出現,設置齊全。

    交通工具是轎車、轎子、牛車、乘馬、駱駝、大象、驢子與帆船。

    象是奢侈的工具,經常為皇室與官吏們專用,而一個婦女的貞操與一頭象等值。

    &rdquo[4] 行政部門使用同樣的方法來管理各城市。

    華氏城由一個議會統治,議會由30人組成,分為6組:一組掌工業;一組監視陌生人,專管住宿與補給,并注意其行動;一組專管出生與記錄;一組管商業登記,評定售價,制定稱量标準與檢驗;一組管制造物品的銷售;一組專抽貨物銷售收入10%為捐稅。

    &ldquo總之,&rdquo哈夫爾(Havell)說,&ldquo華氏城在公元前4世紀,似乎已經是一個組織完美的城市,并依最好的社會學原理來管理其行政。

    &rdquo文森特·史密斯也說:&ldquo以上所說的完善的組織,即使僅作大略的顯示已夠使人驚異的了。

    再仔細将内部各節一一查驗後,更增加我們的贊歎!&mdash&mdash誰能想到在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已經具有了如此有效的管理。

    &rdquo 這個政府組織的唯一缺點就是專制,因此它必須不斷地依賴武力與間諜。

    如同每一個專制帝王,旃陀羅笈多王雖然大權在握,但總是忐忑不定地生怕被人行刺,每個晚上都要換卧室睡覺,并經常由大批的警衛人員保護。

    印度有一個傳說&mdash&mdash經歐洲的曆史學家确認過&mdash&mdash在他的王國裡出現了連續的荒年,一切希望都幻滅之後,旃陀羅笈多離開他的王宮,流浪各地過着有如耆那教的苦行生活,達12年之久,終于因饑餓而死。

    法國文學家伏爾泰說:&ldquo經過反複衡量,一個船夫的生活比一個國王的生活要好一點,但我相信這中間的不同确實太小,以至于不值得去親身經曆。

    &rdquo 哲學家國王 旃陀羅笈多的繼位人頻頭沙羅(Bindusara)是一個相當精明的人。

    他曾請求叙利亞國王安條克(Antiochos)送他一個希臘哲學家的頭銜作為贈品,頻頭沙羅在呈文裡寫道:&ldquo為了一個真實的希臘哲學家頭銜,我願付出高價。

    &rdquo這一請求沒有得到應允,因為安條克覺得哲學家的頭銜是不可以出售的,但最後還是滿足了他的願望,送一個哲學家的名義給他的兒子&mdash&mdash阿育王。

     阿育王登上王座是在公元前273年,他統治的疆域前所未有地廣闊:包括阿富汗、俾路支以及除去極南部的塔米拉卡姆(Tamilakam)以外所有現代的印度。

    他曾在祖父旃陀羅笈多的精神感召下度過了一段苦行的日子,收獲頗多。

    7世紀來自中國的一位遊曆者玄奘,在印度居留了好幾年,據他記述:在都城北部的一個監獄,在印度傳統的記憶裡,至今仍稱它為&ldquo阿育王的地獄&rdquo。

    在監牢裡據他所得的消息,所有屬于正教會地獄裡使用過的嚴刑拷打,都曾用來對付犯人。

    國王曾在诏書中加入了這一句話:&ldquo任何人隻要一進入此地牢,就沒有活着出來的。

    &rdquo但是有一天,一位佛教的聖哲毫無緣由地被監禁到那裡,投入水鍋,但水竟無法燒沸。

    獄吏将此事呈報阿育王,他感到非常奇怪。

    這時候獄吏提醒他,他曾宣稱過任何人不能活着離去,因此不能讓犯人這樣活生生地出獄。

    國王想起了這一回事,當即下令将獄吏投入水鍋中。

     回到宮廷,阿育王作了一項轉變。

    他下令取消那個地牢,并修正刑法,對犯人從寬發落。

    同時他得到捷報,他的部隊平息了羯陵伽(Kalinga)部落的叛亂,殺戮了上千的叛軍,俘虜了不少的叛徒。

    阿育王為因暴亂而慘遭殺害以及失散的父老兄弟妻室兒女深感悲痛,竟下令将所有的俘虜釋放,發還羯陵伽的土地,并發出了一封文書表示歉疚。

    這一行動真是空前絕後的一大德政。

    之後他加入了佛教教會,穿上僧侶袍服,禁止打獵并不食獸肉,終于遵奉正道。

     直到現今,很難說出到底有多少是神話,又有多少是屬于曆史,也辨别不出國王的動機究竟為何。

    也許他眼見佛教的壯大,并想到他們的寬大慷慨與和平可以帶給他一些有利的統治人民的方法,因而省卻了大批的警察部隊。

    在他統治的第11年,他開始發出不少诏書,都是在曆史上相當有名且具有重大意義的,并命令将這些内容用簡單的詞句以當地的方言雕刻在石頭與柱杆上,這樣較易為大衆所了解。

    岩石布告幾乎在印度的每一個地方都曾出現,存在地方上的有10座,其他20處也已經測出。

    在這些布告裡,我們發現這位皇帝對佛教的信仰是如此虔誠,并斷然地将其徹底地實施在人們日常生活的瑣事裡,在這裡面他的治國才能表現無遺。

    這就有如現代的一些帝王忽然宣布,自今而後就要實行基督教義一般。

     雖然這些布告體現了佛教性質,但在我們看來,也不盡然。

    他們描繪未來生活的圖景,并因此暗示出對釋迦的懷疑論将在不久的将來由信奉他的信徒來取而代之。

    但他們表示并沒有信奉,也沒有提到過一個屬于人性的神靈。

    他們也沒有隻字提到過釋迦本人的一切。

    這些布告的内容并無半點有關神通的事。

    薩爾納特(Sarnath,又稱鹿野苑)的布告要求在人們聚會中和諧相處,并制定刑罰來對付那些借分離派系來削弱教會的人。

    其餘的布告大多是一遍又一遍地稱頌宗教的寬容博大。

    每一個人必須施舍與婆羅門僧侶及佛教的教士,每一個人對其他人的信仰不能加以非議。

    國王宣布所有他的官民都是他的子女,他都一視同仁,絕無厚薄,更不會因他們的信仰不同而有所歧視。

    以下是在&ldquo岩石布告&rdquo第12号上所發現的内容: 神聖而仁慈的陛下對各界萬民,姑無論苦行者與家庭婦女,都有不同的饋贈與借各種方式來表示敬重。

     神聖的陛下并不過分重視敬獻與外表的崇敬,但必須從各宗各派裡産生出一個重要因素。

    這一重要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