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亞曆山大至奧朗則布
關燈
小
中
大
好的現象&hellip&hellip像現在的宗教就十足地表現了他們的分裂不合。
我們必須将他們合而為一,但同時要顧及各個宗教的優點不緻因統一結合而喪失,更因各自的優點結合後更加有利。
基于這一點,最高的榮譽是要歸于上帝。
如此,便能帶給人民和平安樂,帝國更因此而能安定富庶。
&rdquo 大會當即同意,他立即頒布法令宣布他本人是教會裡的實際首腦,這就是基督教義對這一新的宗教的最大貢獻。
這一法令成為了在印度傳統裡最優秀的一個萬神合一的一神論,它包含祆教的拜火與光,以及近似耆那教的禁食肉類。
殺牛算是對教義的一大冒犯,一切的安排皆以使雙方都感到滿意為準。
不久又公布了一條法令,規定印度全體人民每年至少要有100天吃素,更采納了一些當地的意見禁食大蒜與蔥。
在法塔赫布爾西格裡和平宮的中心,修建了一座聯合宗教的大廟(迄今猶存當地),這一構想代表了皇帝個人的願望,願所有印度的人民團結如兄弟同胞,信奉共同的神明。
就一個宗教來說,阿克巴創建的丁伊拉赫教派(DinIlahi)是永不會成功的,他發現印度的傳統對他的絕對性有很強烈的影響。
幾百人聚集在新的祭式裡,大都是曲意逢迎,私底下仍堅持着他們一貫信仰的鬼神。
從政治方面來說,這一舉動也有好的一面。
對印度人的人頭稅與朝聖稅的豁免、對信仰宗教的自由(1582年到1585年對伊斯蘭教的迫害除外)、種族與宗教的盲信狂熱的減低、教條主義與分歧對立、過分重視自我意識以及對阿克巴新啟示的格外注重,這些都是阿克巴王所赢得的來自印度人的忠誠,雖然他們并沒有接受他的教義,但就他在政治上力求統一的主要目的而言,現在竟大半達成了。
由于使用他自己的教徒來從事這一工作,丁伊拉赫教便成了人民怨恨的來源,由此導緻了一個時期的公開叛亂,激起了賈汗季(Jehangir)王子陰謀背叛他的父親。
王子怨恨他父親阿克巴王統治了王國40年,并且體格相當強壯,以至自己無法早點繼位。
賈汗季編組了3萬名騎兵,殺死國王宮廷裡的史學家,國王最親近朋友的阿布勒·法茲勒(AbulFazl),自立為王。
阿克巴王勸兒子投降,不咎既往,但是這忤逆不孝的孩子竟又殺害了他的母親與他的朋友,辜負了阿克巴的一片心意,終告失敗。
在阿克巴王的暮年,他的子女也忽視他,竟不顧他的死活,為王位而相互争吵。
他死時僅有幾個親近的人在旁&mdash&mdash據推測死因是赤痢,也可能是遭賈汗季的毒害。
伊斯蘭教大師們來到他臨死的床前要使他再皈依伊斯蘭教,但是他們失敗了。
國王的去世竟沒有得到任何教堂或教派的祈禱,也沒有人跟随在他簡陋葬禮的後面去追悼懷念他。
他的兒子們與宮廷裡的官員們,雖曾在葬禮當天着喪服,但未及一日都丢棄了,隻顧慶幸他們承繼了他的王國。
這就是亞洲一個前所未有的最公正、最智慧的統治者的悲慘死亡。
莫卧兒王朝的式微 這些子弟很不耐煩地等待着父王之死,不久卻發現要将這一帝國納入掌握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這一帝國是經過曆代精明的帝王們所締造的。
為什麼一些偉大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常常都是那樣的平庸無能呢?是否是遺傳因子的緣故&mdash&mdash祖先的特性與生物學的可能性的混合&mdash&mdash或者僅是一種巧合,不一定就是當然的結果;或許是因為這些天才耗盡了由父母賦予的心智與體力,而隻剩下一些虛弱的血氣給了他的後代;或許是這些子弟一直耽沉在閑散優渥的環境裡,而且早年的幸運剝奪了他們的上進心與奮發圖強的努力? 賈汗季并不是一個資質平庸與頹唐無能的人。
他的父親是土耳其人,母親是一位印度公主,他在幼年享盡了做太子的一切福分,成天縱情在酒色之中,并承繼了巴布爾、胡馬雍與阿克巴三者所具有的殘酷的本性,也潛伏有鞑靼人嗜殺的血統。
他很喜歡眼見活人受剝皮之苦,受樁刺穿,或是活活地被大象踏成碎片。
在他的自述記事裡記載着由于侍從無意中進入了他的獵園裡,驚跑了他的獵物,他即将侍從官殺死,并将侍從官的仆從抽去腿筋&mdash&mdash也就是在他的膝蓋後方割斷筋腱,讓他終生殘廢。
接着他說:&ldquo我又繼續打獵。
&rdquo當他的兒子庫斯魯(Khusru)陰謀反抗他時,随同一起謀反的叛軍有700人,賈汗季将他們沿拉合爾城的街道活活地穿刺在木樁上。
他竟縱聲談笑自若,眼見他們統統死後為止。
他的宮廷有嫔妃6000之多,供他淫樂。
而後又加入了寵愛的皇後努爾·賈汗[14]&mdash&mdash他将她的丈夫殺害,将她據為己有。
他的司法機關公正廉明,且極為嚴酷。
由于他過度揮霍,阿克巴王多年來勵精圖治而積累下來的巨量财富,也無法負擔他的奢靡生活。
到他統治的末期,賈汗季更沉耽在他的杯酒中,荒廢政事。
陰謀叛變時起。
1622年他的兒子賈汗(Jehan)圖謀篡奪他的王位。
當賈汗季死後,賈汗慌忙地從其躲藏的南部德幹趕到,宣布繼承皇位,并将他的兄弟全部殺害,以免後顧之憂。
他父親遺留給他的,尚有奢侈、狂飲與殘酷的習性。
賈汗宮裡的用度加上衆多官吏的高薪給俸,将人民從事工藝與商業所得的國家收入耗費殆盡。
阿克巴王對各宗教的開放容忍以及賈汗季王的一視同仁被否定,如今又僅限于信奉伊斯蘭教,殘害基督教徒以及強行并全部摧毀印度的神壇。
賈汗王也知道應該有所補償,因此他對他的朋友們與窮苦的人也慷慨起來,愛好工藝美術,熱衷于用美好建築來裝飾印度各地,并全心全意地對待他的皇後穆塔茲·瑪哈爾(MumtazMahal)。
他娶她的時候是21歲,當時他已有由其他嫔妃出生的兩個子女。
穆塔茲在18年裡為她的丈夫辛勤不倦地生了14個子女,在最後一次的難産中喪生。
賈汗修建了潔白無瑕的泰姬陵(TajMahal)來懷念她的一生,紀念她的多産。
随後他恢複以前的淫亂縱欲。
世界上最美麗的墳墓也僅是賈汗王所建的1%而已。
其中最著名的在阿格拉,其餘的都在新德裡一帶他的建築計劃中。
這些昂貴的宮殿、奢侈的庭園、珠光寶氣的孔雀王位,[15]帶來了重重的苛稅,印度也因此陷入窮苦,面臨荒蕪敗亡。
雖然在印度曆史上最大的饑荒出現在賈汗王統治時代,但在他30年的治理下,印度仍然達到了富裕與聲望的巅峰。
這位君王是一個有能力的統治者,雖然他在對外征戰中犧牲了不少的人命,但他的王國獲得了30年的和平。
一個英吉利駐孟買的行政首長埃爾芬斯通(MountstuartElphinstone)寫了以下的一段話: 從印度的現狀看來,一般人可能産生一些懷疑,認為當地的作家對印度過去的富庶過分地誇大形容。
但這些我們仍然得見的荒蕪不毛的城市、廢棄了的宮廷與一些堵塞了的水管、大型的蓄水池與在森林裡的土堤圍垱、殘缺的棧橋、水井、皇家通道與沿途的旅棧,與當時的遊曆者所見的若幹符節,使我們相信那些曆史學家所有的贊許是有他們的理由的。
賈汗王在殺死他的兄弟們後,開始了他的統治,但他竟疏忽了,沒有殺害他自己所有的兒子,因為其中注定了有一個将來是要推翻他的。
在1657年他最有能力的兒子奧朗則布從南方的德幹地區發動了一場叛亂。
賈汗王像大衛王一樣命令他的将軍們迅速撲滅叛軍,如果可能的話,生擒而不要殺害他的兒子。
奧朗則布擊潰所有抵抗的皇軍,生擒他的父親,并将他禁閉在阿格拉城堡裡。
在被幽禁的9年時間裡,這位專制的國王一直在那裡孤苦伶仃,連他兒子也沒有來看望過他一次,僅有他忠實的女兒賈漢娜拉(Jahanara)曾來此聚會過。
他僅能從他的監牢茉莉塔越過朱木拿河,凝視他一度寵愛的後妃穆塔茲死後那用寶玉裝飾的墳墓,以消遣他的殘年。
他一直認為他這個兒子是伊斯蘭教曆史上最偉大的一個聖哲,也可能是莫卧兒王朝所有的皇帝裡最突出的一個。
曾經執教過奧朗則布的伊斯蘭教的大師灌輸他宗教的意識。
有一段時期,這年輕的王子竟對王位與塵世産生了厭棄的情緒,并有了遁世的想法,想終生去做一個隐士。
盡管他堅持他的專制獨裁、他狡猾的外交以及僅僅用于他的教派的倫理構想,他仍然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用很長的時間做祈禱,默誦全部《古蘭經》,并對異教徒大加殺害。
他每日耗費在教會裡的時間達好幾小時,并有很多天禁食。
他利用大部分時間從事宗教活動,并虔誠地求超脫與認罪。
在政治方面,他是冷靜與精明的,靜待國家的安定與神明的賜福。
他是莫卧兒王朝裡較和氣的一個君王。
他減少屠殺,幾乎沒有使用刑罰去懲治犯罪者。
他的态度與行為謙虛有禮,盛怒之下也能克制,也能容忍不幸的遭遇。
他極度地節制所有的飲食,并堅守基于他的信仰而來的禁忌。
雖然他精于音樂,但他隻把其當作一項娛樂。
事實上他實現了他的決心,隻要是借他雙手的勞動得來的,他都要撙節使用,從不浪擲費用。
賈汗王曾以他一半的财富用來增進建築及其他相關藝術,奧朗則布對藝術不重視,摧毀了異教徒敬拜的紀念碑,其長達半世紀的統治消滅了印度所有的宗教,隻剩下了他自己的宗教。
他頒發命令給各省的首長們及其下屬,将所有佛教、基督教的廟宇神堂全部夷為平地,所有偶像菩薩全部毀去,并将所有印度的學校關閉。
從1679年至1680年,僅在安貝爾一個地方就有66座廟宇被搗毀拆除,在奇托爾一地有63座,在烏代布爾有123座。
他這一狂熱舉動的結果是成千上萬的廟宇、曆經百年代表印度的藝術品,一下變為破瓦殘垣。
我們絕不會知道在今天所看到的印度,一度擁有多麼壯觀與美麗的建築。
在奧朗則布王的高壓下,不少印度人都轉為信奉伊斯蘭教,然而也毀了他的政權與國家。
少數人遵奉他為聖哲,但上百萬的印度人竟視他為一大怪物,逃避他的稅收人員,并朝夕隻求他死。
在他統治期間,莫卧兒王朝下的印度帝國到達了頂峰,擴展到了德幹地區。
但這一政權并沒有受群衆愛戴,因為失去了人民的擁護,一開始即已注定了敗亡的命運。
這位皇帝在他末期的幾年裡開始察覺到,由于他心胸的狹隘,他已毀棄了他父親的所有偉績。
他在臨終時寫了以下這些悲哀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究竟是誰,将往何處去,或将有些什麼加諸我這個充滿了罪行的人&hellip&hellip過去的歲月逝去得何其無益!主曾在我的心中,迄今我這沒有視覺的眼睛仍還沒有認出他的光來&hellip&hellip将來的一切對我已無希望。
熱情已逝,僅存軀殼而已&hellip&hellip我曾犯滔天重罪,不知有多大苦痛、折磨在等待我&hellip&hellip求主賜我以安靜瞑目&hellip&hellip 他遺留诏書,指示他的葬禮要極盡簡樸,絕不許多費銀錢購置衣服,隻許付出4盧比用作縫帽之用。
棺木頂上用來覆蓋的布料可用一塊帆布。
對窮人們的赈濟僅留下他抄寫《古蘭經》所得的300盧比。
他死時89歲,也算是得享天年。
在他死後的17年内,他的帝國崩潰分裂。
過去人民對阿克巴王大智的擁戴與忠心已被賈汗季王的殘酷、賈汗王的浪費無度以及奧朗則布王的狹隘自私全部耗盡,蕩然無存。
他們在印度熾熱的氣候下喪失活力,軍人的勇敢以及他們從遠祖繼承來的充沛體力亦已喪失,也沒有從北部來的增援勢力來振興他們的頹唐。
同時在遙遠的西方,有一個小島也派出了他們的貿易人員,來到這一富庶地區尋求财富。
不久他們可能帶來槍炮,一舉取代這一積重難返的古老帝國。
*** 注釋 [1]Pataliputra,也叫波吒利弗城,即現今的巴特那(Patna)城。
[2]&ldquo這在印度是一件大事,&rdquo古希臘曆史學家阿利安(Arrian)說,&ldquo所有的居民都是自由人,沒有一個印度人是奴隸。
&rdquo [3]約翰·馬歇爾爵士在塔克西拉發掘出一批相當精緻的雕刻石器,外表閃亮光耀的雕像,公元前600年古老的錢币,以及一些精緻的玻璃器皿,其質料并不低于印度晚近時代裡的産物。
文森特·史密斯(VincentSmith)也說:&ldquo這說明當時已經具有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在各城市的生活裡對藝術品與工藝技術的使用與制造,已具備了相當的熟練與技巧。
&rdquo [4]他們的婦女都非常地貞節,絕不會因任何理由自甘堕落地為了一頭象的饋贈而與他人攀上交情。
但印度人對娼妓賣淫以取得象為報酬,則并不認為恥辱。
對娼妓來說,她們甚至認為這是一項光榮,因為她們的美貌可以與一頭象的價值相提并論。
[5]這些遠早于歐洲于7世紀在巴黎所成立的第一個醫院MaisonDieu。
[6]據阿利安稱,在古代的印度人是在同一時期居住在亞洲的各種族裡非常勇敢的民族。
[7]德國哲學家凱澤林(CountKeyserling)說:&ldquo世上沒有一個地方能找出這樣的英武、豪俠,或這種慷慨從容就義的節操。
&rdquo [8]在幾乎忘卻了王國領地的混雜狀态下,這些都是文學與美術(特别是建築一類)的所有創作,有富饒的都會、華美奢侈的王宮與有權柄的專制君王,但像如此廣大的印度,又具有悠久的曆史,在這短短的幾頁裡,要說的還沒有提到,但我們必須提到有時候人總是想着要去統治全球。
例如超日王,他統治了查利烏卡近50年(1076&mdash1126年),在戰争方面相當有成就。
他想建立一個新的編年史時代,将全部曆史分為在他之前與在他之後。
可是今天他變成了一個曆史的注腳。
[9]在他所有不誇大的财富裡,還有1.2萬名後妃。
[10]莫卧兒是蒙古人(Mongol)的另一支。
莫卧兒是真正的土耳其人。
巴布爾為蒙古人的綽号,意即獅子。
巴布爾是印度莫卧兒帝國的首位統治者,巴布爾原名叫查希爾-烏丁·穆罕默德(Zahir-ud-dinMuhammad)。
[11]不久他就承認了書的價值&mdash&mdash盡管自己不能讀,隻能靠他人念給他聽,還經常找那些深奧與難懂的書卷來研究。
到最後他變成了一個文盲學者,愛好文學與藝術,并以大批的皇家贈品供給這些藝術家。
[12]這些軍隊都裝備有最好的兵工器械,至今印度仍有得見,但比當時歐洲使用的要差。
阿克巴盡一切努力想取得較精良的槍炮,但沒有成功,而這些殺戮器材的落後結合了他的後代子孫的退步,決定了歐洲人征服印度。
[13]有人仇恨比爾巴爾,在他死時大家欣喜萬分,其中有一位曆史學家巴道尼(Badaoni)記錄了這一事件并幸災樂禍地說:&ldquo比爾巴爾,因為畏懼生活而逃避,但遭殺害,而被打入地獄裡與狗為伍。
&rdquo [14]NurJehan,意即&ldquo塵世之光&rdquo,他也叫她努爾·瑪哈爾(NurMahal),意即&ldquo宮廷之光&rdquo。
[15]這一王座費了7年才完成,包含有各種珠寶、稀有珍貴的金屬及玉石,4根金子的支柱支撐了座位,12個翠玉做的圓柱支撐了光耀平滑的頂部,每一圓柱佩裝兩個用寶石鑲嵌的孔雀,在每一對孔雀的當中直立一樹,上面用金剛鑽、綠寶石、瑪瑙與珍珠鑲嵌。
全部費用超過700萬元。
這一王座在1739年被波斯王納迪爾·沙(NadirShah)搶去運到波斯之後,漸漸被分解拆除,用來支付波斯宮廷的費用。
我們必須将他們合而為一,但同時要顧及各個宗教的優點不緻因統一結合而喪失,更因各自的優點結合後更加有利。
基于這一點,最高的榮譽是要歸于上帝。
如此,便能帶給人民和平安樂,帝國更因此而能安定富庶。
&rdquo 大會當即同意,他立即頒布法令宣布他本人是教會裡的實際首腦,這就是基督教義對這一新的宗教的最大貢獻。
這一法令成為了在印度傳統裡最優秀的一個萬神合一的一神論,它包含祆教的拜火與光,以及近似耆那教的禁食肉類。
殺牛算是對教義的一大冒犯,一切的安排皆以使雙方都感到滿意為準。
不久又公布了一條法令,規定印度全體人民每年至少要有100天吃素,更采納了一些當地的意見禁食大蒜與蔥。
在法塔赫布爾西格裡和平宮的中心,修建了一座聯合宗教的大廟(迄今猶存當地),這一構想代表了皇帝個人的願望,願所有印度的人民團結如兄弟同胞,信奉共同的神明。
就一個宗教來說,阿克巴創建的丁伊拉赫教派(DinIlahi)是永不會成功的,他發現印度的傳統對他的絕對性有很強烈的影響。
幾百人聚集在新的祭式裡,大都是曲意逢迎,私底下仍堅持着他們一貫信仰的鬼神。
從政治方面來說,這一舉動也有好的一面。
對印度人的人頭稅與朝聖稅的豁免、對信仰宗教的自由(1582年到1585年對伊斯蘭教的迫害除外)、種族與宗教的盲信狂熱的減低、教條主義與分歧對立、過分重視自我意識以及對阿克巴新啟示的格外注重,這些都是阿克巴王所赢得的來自印度人的忠誠,雖然他們并沒有接受他的教義,但就他在政治上力求統一的主要目的而言,現在竟大半達成了。
由于使用他自己的教徒來從事這一工作,丁伊拉赫教便成了人民怨恨的來源,由此導緻了一個時期的公開叛亂,激起了賈汗季(Jehangir)王子陰謀背叛他的父親。
王子怨恨他父親阿克巴王統治了王國40年,并且體格相當強壯,以至自己無法早點繼位。
賈汗季編組了3萬名騎兵,殺死國王宮廷裡的史學家,國王最親近朋友的阿布勒·法茲勒(AbulFazl),自立為王。
阿克巴王勸兒子投降,不咎既往,但是這忤逆不孝的孩子竟又殺害了他的母親與他的朋友,辜負了阿克巴的一片心意,終告失敗。
在阿克巴王的暮年,他的子女也忽視他,竟不顧他的死活,為王位而相互争吵。
他死時僅有幾個親近的人在旁&mdash&mdash據推測死因是赤痢,也可能是遭賈汗季的毒害。
伊斯蘭教大師們來到他臨死的床前要使他再皈依伊斯蘭教,但是他們失敗了。
國王的去世竟沒有得到任何教堂或教派的祈禱,也沒有人跟随在他簡陋葬禮的後面去追悼懷念他。
他的兒子們與宮廷裡的官員們,雖曾在葬禮當天着喪服,但未及一日都丢棄了,隻顧慶幸他們承繼了他的王國。
這就是亞洲一個前所未有的最公正、最智慧的統治者的悲慘死亡。
莫卧兒王朝的式微 這些子弟很不耐煩地等待着父王之死,不久卻發現要将這一帝國納入掌握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這一帝國是經過曆代精明的帝王們所締造的。
為什麼一些偉大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常常都是那樣的平庸無能呢?是否是遺傳因子的緣故&mdash&mdash祖先的特性與生物學的可能性的混合&mdash&mdash或者僅是一種巧合,不一定就是當然的結果;或許是因為這些天才耗盡了由父母賦予的心智與體力,而隻剩下一些虛弱的血氣給了他的後代;或許是這些子弟一直耽沉在閑散優渥的環境裡,而且早年的幸運剝奪了他們的上進心與奮發圖強的努力? 賈汗季并不是一個資質平庸與頹唐無能的人。
他的父親是土耳其人,母親是一位印度公主,他在幼年享盡了做太子的一切福分,成天縱情在酒色之中,并承繼了巴布爾、胡馬雍與阿克巴三者所具有的殘酷的本性,也潛伏有鞑靼人嗜殺的血統。
他很喜歡眼見活人受剝皮之苦,受樁刺穿,或是活活地被大象踏成碎片。
在他的自述記事裡記載着由于侍從無意中進入了他的獵園裡,驚跑了他的獵物,他即将侍從官殺死,并将侍從官的仆從抽去腿筋&mdash&mdash也就是在他的膝蓋後方割斷筋腱,讓他終生殘廢。
接着他說:&ldquo我又繼續打獵。
&rdquo當他的兒子庫斯魯(Khusru)陰謀反抗他時,随同一起謀反的叛軍有700人,賈汗季将他們沿拉合爾城的街道活活地穿刺在木樁上。
他竟縱聲談笑自若,眼見他們統統死後為止。
他的宮廷有嫔妃6000之多,供他淫樂。
而後又加入了寵愛的皇後努爾·賈汗[14]&mdash&mdash他将她的丈夫殺害,将她據為己有。
他的司法機關公正廉明,且極為嚴酷。
由于他過度揮霍,阿克巴王多年來勵精圖治而積累下來的巨量财富,也無法負擔他的奢靡生活。
到他統治的末期,賈汗季更沉耽在他的杯酒中,荒廢政事。
陰謀叛變時起。
1622年他的兒子賈汗(Jehan)圖謀篡奪他的王位。
當賈汗季死後,賈汗慌忙地從其躲藏的南部德幹趕到,宣布繼承皇位,并将他的兄弟全部殺害,以免後顧之憂。
他父親遺留給他的,尚有奢侈、狂飲與殘酷的習性。
賈汗宮裡的用度加上衆多官吏的高薪給俸,将人民從事工藝與商業所得的國家收入耗費殆盡。
阿克巴王對各宗教的開放容忍以及賈汗季王的一視同仁被否定,如今又僅限于信奉伊斯蘭教,殘害基督教徒以及強行并全部摧毀印度的神壇。
賈汗王也知道應該有所補償,因此他對他的朋友們與窮苦的人也慷慨起來,愛好工藝美術,熱衷于用美好建築來裝飾印度各地,并全心全意地對待他的皇後穆塔茲·瑪哈爾(MumtazMahal)。
他娶她的時候是21歲,當時他已有由其他嫔妃出生的兩個子女。
穆塔茲在18年裡為她的丈夫辛勤不倦地生了14個子女,在最後一次的難産中喪生。
賈汗修建了潔白無瑕的泰姬陵(TajMahal)來懷念她的一生,紀念她的多産。
随後他恢複以前的淫亂縱欲。
世界上最美麗的墳墓也僅是賈汗王所建的1%而已。
其中最著名的在阿格拉,其餘的都在新德裡一帶他的建築計劃中。
這些昂貴的宮殿、奢侈的庭園、珠光寶氣的孔雀王位,[15]帶來了重重的苛稅,印度也因此陷入窮苦,面臨荒蕪敗亡。
雖然在印度曆史上最大的饑荒出現在賈汗王統治時代,但在他30年的治理下,印度仍然達到了富裕與聲望的巅峰。
這位君王是一個有能力的統治者,雖然他在對外征戰中犧牲了不少的人命,但他的王國獲得了30年的和平。
一個英吉利駐孟買的行政首長埃爾芬斯通(MountstuartElphinstone)寫了以下的一段話: 從印度的現狀看來,一般人可能産生一些懷疑,認為當地的作家對印度過去的富庶過分地誇大形容。
但這些我們仍然得見的荒蕪不毛的城市、廢棄了的宮廷與一些堵塞了的水管、大型的蓄水池與在森林裡的土堤圍垱、殘缺的棧橋、水井、皇家通道與沿途的旅棧,與當時的遊曆者所見的若幹符節,使我們相信那些曆史學家所有的贊許是有他們的理由的。
賈汗王在殺死他的兄弟們後,開始了他的統治,但他竟疏忽了,沒有殺害他自己所有的兒子,因為其中注定了有一個将來是要推翻他的。
在1657年他最有能力的兒子奧朗則布從南方的德幹地區發動了一場叛亂。
賈汗王像大衛王一樣命令他的将軍們迅速撲滅叛軍,如果可能的話,生擒而不要殺害他的兒子。
奧朗則布擊潰所有抵抗的皇軍,生擒他的父親,并将他禁閉在阿格拉城堡裡。
在被幽禁的9年時間裡,這位專制的國王一直在那裡孤苦伶仃,連他兒子也沒有來看望過他一次,僅有他忠實的女兒賈漢娜拉(Jahanara)曾來此聚會過。
他僅能從他的監牢茉莉塔越過朱木拿河,凝視他一度寵愛的後妃穆塔茲死後那用寶玉裝飾的墳墓,以消遣他的殘年。
他一直認為他這個兒子是伊斯蘭教曆史上最偉大的一個聖哲,也可能是莫卧兒王朝所有的皇帝裡最突出的一個。
曾經執教過奧朗則布的伊斯蘭教的大師灌輸他宗教的意識。
有一段時期,這年輕的王子竟對王位與塵世産生了厭棄的情緒,并有了遁世的想法,想終生去做一個隐士。
盡管他堅持他的專制獨裁、他狡猾的外交以及僅僅用于他的教派的倫理構想,他仍然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用很長的時間做祈禱,默誦全部《古蘭經》,并對異教徒大加殺害。
他每日耗費在教會裡的時間達好幾小時,并有很多天禁食。
他利用大部分時間從事宗教活動,并虔誠地求超脫與認罪。
在政治方面,他是冷靜與精明的,靜待國家的安定與神明的賜福。
他是莫卧兒王朝裡較和氣的一個君王。
他減少屠殺,幾乎沒有使用刑罰去懲治犯罪者。
他的态度與行為謙虛有禮,盛怒之下也能克制,也能容忍不幸的遭遇。
他極度地節制所有的飲食,并堅守基于他的信仰而來的禁忌。
雖然他精于音樂,但他隻把其當作一項娛樂。
事實上他實現了他的決心,隻要是借他雙手的勞動得來的,他都要撙節使用,從不浪擲費用。
賈汗王曾以他一半的财富用來增進建築及其他相關藝術,奧朗則布對藝術不重視,摧毀了異教徒敬拜的紀念碑,其長達半世紀的統治消滅了印度所有的宗教,隻剩下了他自己的宗教。
他頒發命令給各省的首長們及其下屬,将所有佛教、基督教的廟宇神堂全部夷為平地,所有偶像菩薩全部毀去,并将所有印度的學校關閉。
從1679年至1680年,僅在安貝爾一個地方就有66座廟宇被搗毀拆除,在奇托爾一地有63座,在烏代布爾有123座。
他這一狂熱舉動的結果是成千上萬的廟宇、曆經百年代表印度的藝術品,一下變為破瓦殘垣。
我們絕不會知道在今天所看到的印度,一度擁有多麼壯觀與美麗的建築。
在奧朗則布王的高壓下,不少印度人都轉為信奉伊斯蘭教,然而也毀了他的政權與國家。
少數人遵奉他為聖哲,但上百萬的印度人竟視他為一大怪物,逃避他的稅收人員,并朝夕隻求他死。
在他統治期間,莫卧兒王朝下的印度帝國到達了頂峰,擴展到了德幹地區。
但這一政權并沒有受群衆愛戴,因為失去了人民的擁護,一開始即已注定了敗亡的命運。
這位皇帝在他末期的幾年裡開始察覺到,由于他心胸的狹隘,他已毀棄了他父親的所有偉績。
他在臨終時寫了以下這些悲哀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究竟是誰,将往何處去,或将有些什麼加諸我這個充滿了罪行的人&hellip&hellip過去的歲月逝去得何其無益!主曾在我的心中,迄今我這沒有視覺的眼睛仍還沒有認出他的光來&hellip&hellip将來的一切對我已無希望。
熱情已逝,僅存軀殼而已&hellip&hellip我曾犯滔天重罪,不知有多大苦痛、折磨在等待我&hellip&hellip求主賜我以安靜瞑目&hellip&hellip 他遺留诏書,指示他的葬禮要極盡簡樸,絕不許多費銀錢購置衣服,隻許付出4盧比用作縫帽之用。
棺木頂上用來覆蓋的布料可用一塊帆布。
對窮人們的赈濟僅留下他抄寫《古蘭經》所得的300盧比。
他死時89歲,也算是得享天年。
在他死後的17年内,他的帝國崩潰分裂。
過去人民對阿克巴王大智的擁戴與忠心已被賈汗季王的殘酷、賈汗王的浪費無度以及奧朗則布王的狹隘自私全部耗盡,蕩然無存。
他們在印度熾熱的氣候下喪失活力,軍人的勇敢以及他們從遠祖繼承來的充沛體力亦已喪失,也沒有從北部來的增援勢力來振興他們的頹唐。
同時在遙遠的西方,有一個小島也派出了他們的貿易人員,來到這一富庶地區尋求财富。
不久他們可能帶來槍炮,一舉取代這一積重難返的古老帝國。
*** 注釋 [1]Pataliputra,也叫波吒利弗城,即現今的巴特那(Patna)城。
[2]&ldquo這在印度是一件大事,&rdquo古希臘曆史學家阿利安(Arrian)說,&ldquo所有的居民都是自由人,沒有一個印度人是奴隸。
&rdquo [3]約翰·馬歇爾爵士在塔克西拉發掘出一批相當精緻的雕刻石器,外表閃亮光耀的雕像,公元前600年古老的錢币,以及一些精緻的玻璃器皿,其質料并不低于印度晚近時代裡的産物。
文森特·史密斯(VincentSmith)也說:&ldquo這說明當時已經具有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在各城市的生活裡對藝術品與工藝技術的使用與制造,已具備了相當的熟練與技巧。
&rdquo [4]他們的婦女都非常地貞節,絕不會因任何理由自甘堕落地為了一頭象的饋贈而與他人攀上交情。
但印度人對娼妓賣淫以取得象為報酬,則并不認為恥辱。
對娼妓來說,她們甚至認為這是一項光榮,因為她們的美貌可以與一頭象的價值相提并論。
[5]這些遠早于歐洲于7世紀在巴黎所成立的第一個醫院MaisonDieu。
[6]據阿利安稱,在古代的印度人是在同一時期居住在亞洲的各種族裡非常勇敢的民族。
[7]德國哲學家凱澤林(CountKeyserling)說:&ldquo世上沒有一個地方能找出這樣的英武、豪俠,或這種慷慨從容就義的節操。
&rdquo [8]在幾乎忘卻了王國領地的混雜狀态下,這些都是文學與美術(特别是建築一類)的所有創作,有富饒的都會、華美奢侈的王宮與有權柄的專制君王,但像如此廣大的印度,又具有悠久的曆史,在這短短的幾頁裡,要說的還沒有提到,但我們必須提到有時候人總是想着要去統治全球。
例如超日王,他統治了查利烏卡近50年(1076&mdash1126年),在戰争方面相當有成就。
他想建立一個新的編年史時代,将全部曆史分為在他之前與在他之後。
可是今天他變成了一個曆史的注腳。
[9]在他所有不誇大的财富裡,還有1.2萬名後妃。
[10]莫卧兒是蒙古人(Mongol)的另一支。
莫卧兒是真正的土耳其人。
巴布爾為蒙古人的綽号,意即獅子。
巴布爾是印度莫卧兒帝國的首位統治者,巴布爾原名叫查希爾-烏丁·穆罕默德(Zahir-ud-dinMuhammad)。
[11]不久他就承認了書的價值&mdash&mdash盡管自己不能讀,隻能靠他人念給他聽,還經常找那些深奧與難懂的書卷來研究。
到最後他變成了一個文盲學者,愛好文學與藝術,并以大批的皇家贈品供給這些藝術家。
[12]這些軍隊都裝備有最好的兵工器械,至今印度仍有得見,但比當時歐洲使用的要差。
阿克巴盡一切努力想取得較精良的槍炮,但沒有成功,而這些殺戮器材的落後結合了他的後代子孫的退步,決定了歐洲人征服印度。
[13]有人仇恨比爾巴爾,在他死時大家欣喜萬分,其中有一位曆史學家巴道尼(Badaoni)記錄了這一事件并幸災樂禍地說:&ldquo比爾巴爾,因為畏懼生活而逃避,但遭殺害,而被打入地獄裡與狗為伍。
&rdquo [14]NurJehan,意即&ldquo塵世之光&rdquo,他也叫她努爾·瑪哈爾(NurMahal),意即&ldquo宮廷之光&rdquo。
[15]這一王座費了7年才完成,包含有各種珠寶、稀有珍貴的金屬及玉石,4根金子的支柱支撐了座位,12個翠玉做的圓柱支撐了光耀平滑的頂部,每一圓柱佩裝兩個用寶石鑲嵌的孔雀,在每一對孔雀的當中直立一樹,上面用金剛鑽、綠寶石、瑪瑙與珍珠鑲嵌。
全部費用超過700萬元。
這一王座在1739年被波斯王納迪爾·沙(NadirShah)搶去運到波斯之後,漸漸被分解拆除,用來支付波斯宮廷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