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度的淵源
關燈
小
中
大
心的結晶。
《奧義書》與荷馬一樣古老,又像康德,仿佛是現代的。
Upanishad這一字是由Upa(接近)與Shad(就座),兩詞合成。
&ldquo接近教師而坐&rdquo這一句話表示師傅将他的看家本事秘密地傳授給他最喜愛的弟子。
這裡有108種論著,是在公元前800到前500年間,由各聖哲與賢達所集成。
其所代表的不是一種有系統的哲學,而隻是聖哲的意見、教訓與印象。
在這些作品中,哲理與宗教意識仍然融合不分,以求對萬象事物的本質有所領悟。
作品中充滿了荒唐與矛盾,偶爾也像黑格爾學派一樣,讨論一些沉悶的問題,有時提出一些有如馬克·吐溫的小說《湯姆·索亞曆險記》裡醫治疣腫般的怪誕無稽的處方,有時又提出一些在哲學史裡最深奧的思維來感動我們。
我們知道不少的作家名字,但對他們的生活,除了偶爾在他們的著作裡有所表露外,其餘一無所知。
這中間最生動閃亮的是男性的祭言(Yajnavalkya)與女性的迦吉,這位女性是最早期哲學家裡的奇葩。
祭言具有犀利口才,他的教師将他視作危險的改革家,他的後代将他的學說作為毫無瑕疵的正教的柱石。
他告訴我們,他是如何設法離棄他的兩位妻子,以求變為一個隐居的賢哲。
由于他的妻子瑪特逸(Maitreyi)的請求,他不得已隻能帶着她。
從此我們得到一些強烈的感覺,而這一強烈的意識也正是印度曆經千年對宗教與哲學的窮追不舍的表現: 之後祭言又想出一種生活方式,祭言對其妻瑪特逸說:&ldquo我将離開邦國去異地漂泊,為你與加亞亞裡(Katyayani)去尋求一個最後的居所。
&rdquo瑪特逸答稱:&ldquo如果現在全世界充滿了财富,都屬我所有,我将能因此永生不朽嗎?&rdquo祭言說:&ldquo這是不可能的!經由财富去求永生不朽,是毫無指望的。
&rdquo瑪特逸又說:&ldquo既不能擁有财富而永生不朽,則我将如何求得永生不朽呢?請就你所知,給我解說明白吧!&rdquo 《奧義書》論說的全是這個難以理解的世界裡的神怪離奇。
諸如我們從哪兒出生?我們住在哪裡?以及到底我們往哪裡去?&ldquo啊!你們這些知道婆羅門神靈的,告訴我們吧!我們該聽從誰的支配&hellip&hellip是否是時間,或是自然、必然、機緣;抑或四行(地、水、火、風)算是本原;抑或是叫他原人(Purusha),至高無上的神明?&rdquo衆多的印度人,他們不要百萬财富,而隻要回答他們的問題。
在《奧義書》裡,我們讀到一個國王,放棄了他的王國,去到森林裡過着簡樸的生活,清心寡欲地去求領悟與解決宇宙的疑難。
經千日的苦行後,一位&ldquo通曉靈性&rdquo的賢哲來見他,國王說:&ldquo你是知道真實自然的人,求你告訴我們。
&rdquo賢者提示他說:&ldquo選擇其他的欲望吧。
&rdquo國王仍堅持着他的意見,他聲言情感的激變背逆了生活和對投生的恐懼(在暗中流行,并充斥了印度所有的思想): 先生,在這臭味的不牢實的軀體内,是骨骼、皮膚、筋肉、骨髓、肥肉、精液、血液、黏液、淚水、鼻涕、尿水、糞便、腸氣、膽汁與痰的集成體,欲念的獲得究竟有什麼好處?在這軀體裡,那些是為欲念、怒火、貪婪、幻想、恐懼、沮喪、妒忌、生離、怨結、饑餓、口渴、衰老、死亡、疾病、憂愁與喜愛所苦,欲念的實現,有何可樂?我們眼見,世界有如蚊蚋、蚊蠅般衰退,有如草芥與樹木般長成與凋謝&hellip&hellip在其他的事物中,像海洋的幹涸、頂峰的坍落、北極星的移位&hellip&hellip大地的陷落&hellip&hellip諸如此類生存的循環,欲念的追求究竟為何?當一個人一生為欲念而生,是否最後又眼見他再回歸大地呢? 《奧義書》的賢哲,教授他們學生的第一課就是智能的不正确。
這樣虛弱的腦子,隻不過一塊結石大小,竟向望着去了解既複雜又無極的片落空虛?智能并不是一無所用,它有它的适當地位,當它去處理各種關系與事情時,它對我們很有用。
但如面對永生、無限或事物的本質,它怎能支吾其詞呢!當真實透過表象悄然出現,與所有的良知湧現時,我們需要除去意識與理性以外的其他感知器官。
自我(或是世界的靈性)并非來自學習,來自天才,以及大量的書本知識&hellip&hellip讓一個婆羅門教徒來否定學習,而變成一個孩子&hellip&hellip讓他不必去追求語言,因為那僅僅是白費口舌而已。
如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說,最高度的了解即是直接地理解,立即洞察;又如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所說,直覺、心靈内向的觀察是盡量地求其審慎與接近,是外來意思進入之門。
有自知之明的婆羅門神靈深入了意識的初始,故能轉為外向。
因此人們隻看見了外貌,并未深入它的本身。
一些聰明的人閉了雙目而向往永生不朽,方才領會朦胧的自我。
如果向内看,一個人發現不了什麼,隻能證明他反省正身。
因為如果他早期夭亡,他并不需要去尋求他自己的神。
在發現真正的自我之前,一個人必須将他所有的歹念與惡行、所有身體與靈魂身上的騷亂全部除去。
經過兩周後,一個人必須絕食,僅飲少量水。
如此則内心由饑餓而緻平靜與沉默,理性亦趨明曉與沉靜。
精神因此穩定而自我覺察,對浩瀚似海的靈性來說,亦不過部分而已。
最後自我的意識解脫,出現了合一與真實。
從純一的内向觀察,并非觀察者所見的個人自己。
而個人自己隻不過是一連串的思維與心智的狀态,隻是從内心所察覺的人的軀體而已。
人們所尋求的是塵世的靈性(Atman)[15],是人群裡的小我,萬靈裡的靈鬼,即是當無我浸潤在絕對無形中時,竟忘卻我們自己的存在。
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學理的第一階段,我們自己的本質,不是我們的軀體、内心或是個人的自我意識,而是無聲無形深深存在我們體内的塵世靈性。
第二階段是婆羅門神[16],一個充滿了無性、[17]非人性的、萬合的、基本的、實有的塵世本體,&ldquo真正的實在&rdquo,&ldquo非人生的不朽與不死&rdquo,有如塵世靈性;一個在身後、腳下與頂上掌控所有能力與神靈的力量: 維達沙克亞(VidagdaSakayla)問祭言:有多少位神靈?他回答說:在萬神頌贊裡所有的神靈,有303個,與3003個。
到底有多少呢?維達沙克亞再問。
33個。
是的,真正是多少呢? 6個。
是的,到底是多少? 2個。
是的,到底是多少? 1個半。
是的,最後是多少? 1個。
第三階段是最重要的部分,塵世靈性與婆羅門神靈合而為一。
在我們内心(非個人的)靈魂或力量與具有非人性的塵世靈性同為一類。
《奧義書》不厭其煩地将這一學理深深刻入弟子的腦海。
在各種形式與無形之後主體與客體結合為一。
在否定個别化真實的人類,與萬物之體的造物主(God)同為一體。
一位教師在一篇著名的談話裡作這樣的解釋: &ldquo從那邊帶來一個無花果。
&rdquo &ldquo先生,在這裡。
&rdquo &ldquo将它切開來。
&rdquo &ldquo先生,切好了。
&rdquo &ldquo在那裡你看到了些什麼?&rdquo &ldquo先生,相當漂亮的種子。
&rdquo &ldquo将當中的一粒,分開來!&rdquo &ldquo先生,分好了。
&rdquo &ldquo在那裡你看見了什麼?&rdquo &ldquo先生,什麼也沒有。
&rdquo &ldquo的确,好孩子,你沒有察覺到那美妙的小實體嗎?正是一株巨大的樹木,從它而長出。
孩子,相信我,這一極美妙的小實體,也就是整個塵世,它所具有的靈性,那就是本體。
那就是塵世的靈性。
&rdquo &ldquo先生!你願意再讓我了解一點嗎?&rdquo &ldquo就是這樣了!孩子。
&rdquo 這就是塵世的靈性。
婆羅門神靈與他們綜合的黑格爾式的辯證法,也就是《奧義書》的本體。
還有其他許多的教訓在這裡也能學到,但都是一些次要的。
在這些論說裡我們已發現對投生轉世的信仰,[18]并渴求解脫肉體轉世的鎖鍊。
毗提诃(Videha)的國王遮那竭(Janaka)請求祭言告訴他,如何可以免去再生。
祭言将瑜伽術(Yoga)詳細地告訴他:以苦行與禁欲來除去所有的欲念,這樣人就可以除去個别的部分,而與塵世的靈性結合在極樂的世界裡,這樣就可以逃避再生。
此形而上的理論使國王信服,國王回稱:&ldquo閣下,我将把維哈斯國呈獻給你,而我自己亦願為君之奴仆,聽君使役。
&rdquo祭言向信徒所許願的是一個玄奧的天堂,在天堂裡沒有個人的意識,僅有的是一個專一的本體,一些與大一體暫行分離的部分的再結合。
&ldquo猶如奔流的河川入海即逝,亡名去形,而智者去名隐身,與世無染遁入空門。
&rdquo 像這樣的人生學理将不會為西方人所接納,他們的宗教是滲進了政治與經濟規條的個人主義,但是他們對具有哲學的印度精神的驚人持續性深表詫異。
我們将發現《奧義書》的哲理,這一獨到的學說,這一神秘而非人性的永生不朽,一直支配了從佛教到甘地、從祭言到泰戈爾的思想。
到現代,它仍存留在印度,有如《新約》之于基督教般的不斷被奉行與尊敬。
甚至在歐洲與美洲,這一神異的通神論仍争取了萬千信衆,從孤寂的婦孺與勞碌的男人,到叔本華與愛默生。
誰會想到,美國最偉大的個人主義哲學家也會對印度的個人僅是一個幻覺的信仰提出一項完整的解釋。
以下是一切衆生之父梵天的短文: 梵天 如果血腥的殺人者以為他是在殺人, 被害的人以為他是被謀殺了, 他們并不知道這些巧妙的方法, 我保有、傳遞并轉換了它們。
遠隔或忘掉了我幾乎相似; 陰影與日光,合而為一; 隐去的神靈,對我是顯現; 而一個對我來說,是羞辱也是聲名。
他們歸咎的邪惡,遠離我去, 當你飛翔,我即是兩翼; 我是懷疑者并不斷地懷疑, 我也是婆羅門祭師所歌唱的贊美詩。
*** 注釋 [1]本書原著問世時,印度尚未獨立。
&mdash&mdash譯者注 [2]目前印度人口已超過12.7億。
[3]就歐洲人來講,從麥伽斯提尼(Megasthenes,大約在公元前302年,曾向希臘人描述印度)時代至18世紀,印度實在還是一個充滿奇異與神秘之地。
馬可·波羅曾含糊地描繪她的西陲毗鄰,哥倫布為抵達印度,無意中竟發現了美洲,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為發現她而繞過了非洲,商人則貪得無厭地說&ldquo印度群島的财富&rdquo。
然而,學者卻荒廢這一富礦,幾乎從未動過她!荷蘭傳教士阿伯拉罕(RogerAbraham)首以《走向隐藏的異教世界》而成
《奧義書》與荷馬一樣古老,又像康德,仿佛是現代的。
Upanishad這一字是由Upa(接近)與Shad(就座),兩詞合成。
&ldquo接近教師而坐&rdquo這一句話表示師傅将他的看家本事秘密地傳授給他最喜愛的弟子。
這裡有108種論著,是在公元前800到前500年間,由各聖哲與賢達所集成。
其所代表的不是一種有系統的哲學,而隻是聖哲的意見、教訓與印象。
在這些作品中,哲理與宗教意識仍然融合不分,以求對萬象事物的本質有所領悟。
作品中充滿了荒唐與矛盾,偶爾也像黑格爾學派一樣,讨論一些沉悶的問題,有時提出一些有如馬克·吐溫的小說《湯姆·索亞曆險記》裡醫治疣腫般的怪誕無稽的處方,有時又提出一些在哲學史裡最深奧的思維來感動我們。
我們知道不少的作家名字,但對他們的生活,除了偶爾在他們的著作裡有所表露外,其餘一無所知。
這中間最生動閃亮的是男性的祭言(Yajnavalkya)與女性的迦吉,這位女性是最早期哲學家裡的奇葩。
祭言具有犀利口才,他的教師将他視作危險的改革家,他的後代将他的學說作為毫無瑕疵的正教的柱石。
他告訴我們,他是如何設法離棄他的兩位妻子,以求變為一個隐居的賢哲。
由于他的妻子瑪特逸(Maitreyi)的請求,他不得已隻能帶着她。
從此我們得到一些強烈的感覺,而這一強烈的意識也正是印度曆經千年對宗教與哲學的窮追不舍的表現: 之後祭言又想出一種生活方式,祭言對其妻瑪特逸說:&ldquo我将離開邦國去異地漂泊,為你與加亞亞裡(Katyayani)去尋求一個最後的居所。
&rdquo瑪特逸答稱:&ldquo如果現在全世界充滿了财富,都屬我所有,我将能因此永生不朽嗎?&rdquo祭言說:&ldquo這是不可能的!經由财富去求永生不朽,是毫無指望的。
&rdquo瑪特逸又說:&ldquo既不能擁有财富而永生不朽,則我将如何求得永生不朽呢?請就你所知,給我解說明白吧!&rdquo 《奧義書》論說的全是這個難以理解的世界裡的神怪離奇。
諸如我們從哪兒出生?我們住在哪裡?以及到底我們往哪裡去?&ldquo啊!你們這些知道婆羅門神靈的,告訴我們吧!我們該聽從誰的支配&hellip&hellip是否是時間,或是自然、必然、機緣;抑或四行(地、水、火、風)算是本原;抑或是叫他原人(Purusha),至高無上的神明?&rdquo衆多的印度人,他們不要百萬财富,而隻要回答他們的問題。
在《奧義書》裡,我們讀到一個國王,放棄了他的王國,去到森林裡過着簡樸的生活,清心寡欲地去求領悟與解決宇宙的疑難。
經千日的苦行後,一位&ldquo通曉靈性&rdquo的賢哲來見他,國王說:&ldquo你是知道真實自然的人,求你告訴我們。
&rdquo賢者提示他說:&ldquo選擇其他的欲望吧。
&rdquo國王仍堅持着他的意見,他聲言情感的激變背逆了生活和對投生的恐懼(在暗中流行,并充斥了印度所有的思想): 先生,在這臭味的不牢實的軀體内,是骨骼、皮膚、筋肉、骨髓、肥肉、精液、血液、黏液、淚水、鼻涕、尿水、糞便、腸氣、膽汁與痰的集成體,欲念的獲得究竟有什麼好處?在這軀體裡,那些是為欲念、怒火、貪婪、幻想、恐懼、沮喪、妒忌、生離、怨結、饑餓、口渴、衰老、死亡、疾病、憂愁與喜愛所苦,欲念的實現,有何可樂?我們眼見,世界有如蚊蚋、蚊蠅般衰退,有如草芥與樹木般長成與凋謝&hellip&hellip在其他的事物中,像海洋的幹涸、頂峰的坍落、北極星的移位&hellip&hellip大地的陷落&hellip&hellip諸如此類生存的循環,欲念的追求究竟為何?當一個人一生為欲念而生,是否最後又眼見他再回歸大地呢? 《奧義書》的賢哲,教授他們學生的第一課就是智能的不正确。
這樣虛弱的腦子,隻不過一塊結石大小,竟向望着去了解既複雜又無極的片落空虛?智能并不是一無所用,它有它的适當地位,當它去處理各種關系與事情時,它對我們很有用。
但如面對永生、無限或事物的本質,它怎能支吾其詞呢!當真實透過表象悄然出現,與所有的良知湧現時,我們需要除去意識與理性以外的其他感知器官。
自我(或是世界的靈性)并非來自學習,來自天才,以及大量的書本知識&hellip&hellip讓一個婆羅門教徒來否定學習,而變成一個孩子&hellip&hellip讓他不必去追求語言,因為那僅僅是白費口舌而已。
如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說,最高度的了解即是直接地理解,立即洞察;又如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所說,直覺、心靈内向的觀察是盡量地求其審慎與接近,是外來意思進入之門。
有自知之明的婆羅門神靈深入了意識的初始,故能轉為外向。
因此人們隻看見了外貌,并未深入它的本身。
一些聰明的人閉了雙目而向往永生不朽,方才領會朦胧的自我。
如果向内看,一個人發現不了什麼,隻能證明他反省正身。
因為如果他早期夭亡,他并不需要去尋求他自己的神。
在發現真正的自我之前,一個人必須将他所有的歹念與惡行、所有身體與靈魂身上的騷亂全部除去。
經過兩周後,一個人必須絕食,僅飲少量水。
如此則内心由饑餓而緻平靜與沉默,理性亦趨明曉與沉靜。
精神因此穩定而自我覺察,對浩瀚似海的靈性來說,亦不過部分而已。
最後自我的意識解脫,出現了合一與真實。
從純一的内向觀察,并非觀察者所見的個人自己。
而個人自己隻不過是一連串的思維與心智的狀态,隻是從内心所察覺的人的軀體而已。
人們所尋求的是塵世的靈性(Atman)[15],是人群裡的小我,萬靈裡的靈鬼,即是當無我浸潤在絕對無形中時,竟忘卻我們自己的存在。
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學理的第一階段,我們自己的本質,不是我們的軀體、内心或是個人的自我意識,而是無聲無形深深存在我們體内的塵世靈性。
第二階段是婆羅門神[16],一個充滿了無性、[17]非人性的、萬合的、基本的、實有的塵世本體,&ldquo真正的實在&rdquo,&ldquo非人生的不朽與不死&rdquo,有如塵世靈性;一個在身後、腳下與頂上掌控所有能力與神靈的力量: 維達沙克亞(VidagdaSakayla)問祭言:有多少位神靈?他回答說:在萬神頌贊裡所有的神靈,有303個,與3003個。
到底有多少呢?維達沙克亞再問。
33個。
是的,真正是多少呢? 6個。
是的,到底是多少? 2個。
是的,到底是多少? 1個半。
是的,最後是多少? 1個。
第三階段是最重要的部分,塵世靈性與婆羅門神靈合而為一。
在我們内心(非個人的)靈魂或力量與具有非人性的塵世靈性同為一類。
《奧義書》不厭其煩地将這一學理深深刻入弟子的腦海。
在各種形式與無形之後主體與客體結合為一。
在否定個别化真實的人類,與萬物之體的造物主(God)同為一體。
一位教師在一篇著名的談話裡作這樣的解釋: &ldquo從那邊帶來一個無花果。
&rdquo &ldquo先生,在這裡。
&rdquo &ldquo将它切開來。
&rdquo &ldquo先生,切好了。
&rdquo &ldquo在那裡你看到了些什麼?&rdquo &ldquo先生,相當漂亮的種子。
&rdquo &ldquo将當中的一粒,分開來!&rdquo &ldquo先生,分好了。
&rdquo &ldquo在那裡你看見了什麼?&rdquo &ldquo先生,什麼也沒有。
&rdquo &ldquo的确,好孩子,你沒有察覺到那美妙的小實體嗎?正是一株巨大的樹木,從它而長出。
孩子,相信我,這一極美妙的小實體,也就是整個塵世,它所具有的靈性,那就是本體。
那就是塵世的靈性。
&rdquo &ldquo先生!你願意再讓我了解一點嗎?&rdquo &ldquo就是這樣了!孩子。
&rdquo 這就是塵世的靈性。
婆羅門神靈與他們綜合的黑格爾式的辯證法,也就是《奧義書》的本體。
還有其他許多的教訓在這裡也能學到,但都是一些次要的。
在這些論說裡我們已發現對投生轉世的信仰,[18]并渴求解脫肉體轉世的鎖鍊。
毗提诃(Videha)的國王遮那竭(Janaka)請求祭言告訴他,如何可以免去再生。
祭言将瑜伽術(Yoga)詳細地告訴他:以苦行與禁欲來除去所有的欲念,這樣人就可以除去個别的部分,而與塵世的靈性結合在極樂的世界裡,這樣就可以逃避再生。
此形而上的理論使國王信服,國王回稱:&ldquo閣下,我将把維哈斯國呈獻給你,而我自己亦願為君之奴仆,聽君使役。
&rdquo祭言向信徒所許願的是一個玄奧的天堂,在天堂裡沒有個人的意識,僅有的是一個專一的本體,一些與大一體暫行分離的部分的再結合。
&ldquo猶如奔流的河川入海即逝,亡名去形,而智者去名隐身,與世無染遁入空門。
&rdquo 像這樣的人生學理将不會為西方人所接納,他們的宗教是滲進了政治與經濟規條的個人主義,但是他們對具有哲學的印度精神的驚人持續性深表詫異。
我們将發現《奧義書》的哲理,這一獨到的學說,這一神秘而非人性的永生不朽,一直支配了從佛教到甘地、從祭言到泰戈爾的思想。
到現代,它仍存留在印度,有如《新約》之于基督教般的不斷被奉行與尊敬。
甚至在歐洲與美洲,這一神異的通神論仍争取了萬千信衆,從孤寂的婦孺與勞碌的男人,到叔本華與愛默生。
誰會想到,美國最偉大的個人主義哲學家也會對印度的個人僅是一個幻覺的信仰提出一項完整的解釋。
以下是一切衆生之父梵天的短文: 梵天 如果血腥的殺人者以為他是在殺人, 被害的人以為他是被謀殺了, 他們并不知道這些巧妙的方法, 我保有、傳遞并轉換了它們。
遠隔或忘掉了我幾乎相似; 陰影與日光,合而為一; 隐去的神靈,對我是顯現; 而一個對我來說,是羞辱也是聲名。
他們歸咎的邪惡,遠離我去, 當你飛翔,我即是兩翼; 我是懷疑者并不斷地懷疑, 我也是婆羅門祭師所歌唱的贊美詩。
*** 注釋 [1]本書原著問世時,印度尚未獨立。
&mdash&mdash譯者注 [2]目前印度人口已超過12.7億。
[3]就歐洲人來講,從麥伽斯提尼(Megasthenes,大約在公元前302年,曾向希臘人描述印度)時代至18世紀,印度實在還是一個充滿奇異與神秘之地。
馬可·波羅曾含糊地描繪她的西陲毗鄰,哥倫布為抵達印度,無意中竟發現了美洲,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為發現她而繞過了非洲,商人則貪得無厭地說&ldquo印度群島的财富&rdquo。
然而,學者卻荒廢這一富礦,幾乎從未動過她!荷蘭傳教士阿伯拉罕(RogerAbraham)首以《走向隐藏的異教世界》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