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度的淵源
關燈
小
中
大
老。
一個民族像一個人一樣,一開始有如詩文的瑰麗,最後則如散文般的平凡。
正如物之化而為人一樣,本質變成了對象,形容詞成了名詞,诨名也變成了神靈。
給予生命的太陽變成了新的太陽神&mdash&mdash生命的施主娑維陀利(Savitar),照明的陽光變成了照耀神維婆斯婆特(Vivasvat),促進生命的太陽變成偉大的神缽啰惹(Prajapati),即萬物之統主。
有一段時期,在《吠陀經》的諸神裡,火神阿耆尼是最重要的。
他神聖的火焰将犧牲直送達天堂,他的光亮騰躍天空,他是宇宙熾烈的生命與精神。
在萬神殿裡最普遍的神是暴風雨神因陀羅,他掌握着雷電與暴風雨。
因為暴風雨神帶給印度雅利安族珍貴的雨,其作用遠勝過太陽,所以他們将它看成是家神中最偉大的神。
他們作戰時,祈求它的雷電來助陣。
暴風雨神被描畫成有如一位席啖百牛、一飲數池酒的大英雄。
他的勁敵是黑天(Krishna),在《吠陀經》裡不過是克裡希納部落裡的一個地方神。
用它的步伐來籠罩大地的太陽神毗濕奴,也是一個較低級的神。
這是《吠陀經》給我們的一點寶貴價值,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印度宗教發展的過程。
這些神靈都具有人形,行為有動機,雖然大多是愚昧盲目的。
有一位被善男信女所包圍的神,竟為了如何接見他們而一再地考慮與沉思:&ldquo就這樣辦吧,啊!不,不是那樣。
我要給他一頭牛,還是一匹馬呢?我倒懷疑,是否真正能得到他奉獻的蘇摩?&rdquo有一些神是在《吠陀經》時期的後期才出現的。
天神伐樓拿一開始就圍繞着天堂,他的呼吸就是暴風,他的衣裳就是天空。
他逐漸被他的信徒奉為在《吠陀經》裡極具倫理與理想的神靈,他的巨眼環顧世界,懲兇獎善,凡向他訴願的人,總得到他的寬恕。
從這方面看來,天神是所謂不朽定律的監守與執行者。
最初這一定律是為了規定與保持星辰在軌道中的行止而創立,之後逐漸變成權力的法則。
宇宙的以及倫理的節奏,每一個人必須遵從服膺,如他不馴服而誤失迷途,則将被毀滅。
随着神靈數目的增多,到底誰是造物之統主就引發了争論。
一開始這一主要的角色是由火神來擔任,之後是暴風雨神,以後又是蘇摩樹木神,最後是促進生命的太陽神缽啰惹。
印度哲學将世界歸因于一個輕舉妄動的天父,它這樣描寫: 他非常苦惱,沒有喜樂,一個人孤單單的,沒有樂趣。
他切望着有第二個人。
他确實是由一個男人與女人緊緊相抱而成的一個巨大的人。
他使他自己跌成兩片,因而有了丈夫(Pati)與妻子(Patni)。
因而他自己就像是一半的碎片一樣,在他的空間裡有了一個妻子。
他與她交合。
從此人類有了生育。
她反問她自己,他既然從他自己生來了我,現在他怎麼會與我交合呢?讓我躲藏起來吧,于是她變成了一頭乳牛,他就變成一頭公牛。
他确實是與她交配,因此生出牛群來。
她變成一匹母馬,他就變公馬。
她變母驢,他就變公驢。
他倆的交配成了一項事實,之後就生了壯實有蹄的動物來。
她變母山羊,他是公山羊。
她是母羊,他就是公羊。
他倆同樣地交配,因而生了山羊與羊群。
自此之後隻要是他倆對在一起,就可以生育所有的生物,甚至生下了螞蟻。
他知道了:&ldquo我實實在在是造物主,因為由我自己産生出所有的一切,因此才有了衆生。
&rdquo 在這奇異的過程裡,産生了泛神論與轉生的思想。
造物主是與萬物合而為一,是與所有事物,與各式各樣的生命結為一體。
每一形式亦曾一度是另一種形式,僅因為偏見與時間才導緻了它們的不同。
雖然這一觀念曾出現在《奧義書》的哲學論裡,但迄今仍未被視為《吠陀經》的一般教義。
轉生的說法,終被印度雅利安族接受為一項簡陋的不朽論的信仰。
人死後靈魂要麼進入一個永遠受懲罰的地方,那是黑暗的地獄;要麼升到天堂,去享受世間無窮盡與圓滿無缺的快樂。
《加塔奧義書》(KathaUpanishad)哲學論裡說:有如谷物供養了人類,但也由人将它再種植出來。
在早期的《吠陀經》宗教裡,就而後的證據看來,是沒有廟宇與偶像的。
祭壇也是像波斯祆教一樣,在每一次獻犧牲時才重新設立,再用火燒将獻品送達天堂。
幾乎每一個文明的開始,都會發現人類犧牲的痕迹。
在波斯,有時人将馬火化祭神。
一般的祭獻多用蘇摩汁來做奠酒,并将這漿汁灑進火裡。
犧牲多被認為屬于魔術的誓約,如果能适當地供奉,就可能獲得賜福,與奉獻者本人行為無關。
對這一貫虔誠而複雜的犧牲祭禮,祭師索取相當多的報酬,如沒有報酬到手,他們就拒絕念咒&mdash&mdash他們的所得必先于神靈的獻祭。
祭師制訂了詳細的規定,說明了每一種服侍所需索的報酬&mdash&mdash即值多少頭牛或馬,或是付出多少金子。
婆羅門教士寫出的《梵書》(Brahmanas)教義裡指令祭師,如獻祭的人對雇用的祭師付出了不當的報酬,他們可按規定在暗中給予他們某一種傷害。
還有一些規定說明了在生活的各階段應當舉行的适當儀式,以及祭師的工作。
漸漸地,婆羅門教祭師變成了享有特權的世襲階級,因其利用宗教足以控制所有思想與變動,從而掌握了印度人物質與精神上的生活。
類似文學作品的《吠陀經》 梵文屬印歐語系,對我們很有意義。
這是一種奇異的感覺,一個文化經過漫長的時間與空間猶能持續不斷。
梵文、希臘文、拉丁文與英文,它們在數字、家族的稱謂與一些聯結動詞上,[12]具有驚人的相似。
瓊斯爵士所說的較希臘文要完整,比拉丁文要豐實,尤其比以上兩者都巧妙新穎的古代語言,可能就是雅利安族的語言,它完全與衆不同。
這一語言尚不為我們所知道,我們隻能假定它與早期波斯的方言相接近。
《吠陀經》的梵文已成為古典與文學的記号,僅有學者與僧侶才得以掌握。
(按梵文,&ldquo梵語&rdquo,Sanskrit,意即預備的、純潔的、完整的、神聖的。
)在《吠陀經》時代,人們的語言并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的,每一部落各有其雅利安方言。
印度永遠不會隻有一種語言。
《吠陀經》不能确定為何人所著。
直到公元前9或前8世紀,印度&mdash&mdash或是達羅毗荼&mdash&mdash商人從西亞帶回一些閃米特文字,近似腓尼基文,從中産生了而後印度的字母。
幾個世紀以來,書寫方面似乎僅局限于商業與事務方面,很少用于文學方面。
是商人,而不是祭師,發展了文字。
甚至佛教的教規,在公元前3世紀前也沒有落實成文字。
印度現存最古老的碑文,是一些阿育王的文件。
經過了多少世紀,經由手寫與印刷,文學與音樂才充滿了我們的周遭。
當我們發現印度的曆史與文學僅通過口耳相傳,卻能持續如此長的時間而不中斷,真令我們百思難解。
《吠陀經》經典與叙事詩都是一些詩歌,代代相傳,全憑背誦。
他們并不期望用眼去看去讀,而是憑聲音去聽。
就是借這種方法,早期的印度滿足了對知識的渴求。
我們對古印度的了解大部分來自《吠陀經》,但《吠陀經》到底是什麼?&ldquo吠陀&rdquo(Veda)一字的意義是知識,是一部學問的書籍。
這一經典被早期印度人用來研究神聖的學問,正如《聖經》一樣。
在收集的編輯與分類上,沒有比這部經典更晦澀不明了。
在這些經典裡,唯一現存的,即如下所示: 1.《梨俱吠陀》 2.《娑摩吠陀》(Sama-veda) 3.《夜柔吠陀》(Yajur-veda) 4.《阿闼婆吠陀》 每一經典内又分為: 第一篇《曼怛羅》(Mantra)&mdash&mdash贊美 第二篇《梵書》&mdash&mdash祭師僧侶所用的祭式、禱告與符咒典範 第三篇《阿蘭亞書》(Aranyaka)&mdash&mdash為隐逸聖哲的&ldquo山林文&rdquo(forest-texts) 第四篇《奧義書》&mdash&mdash哲學家的密談[13] 其中隻有一部經典不是宗教、哲理或魔術,而屬于文藝作品。
《梨俱吠陀》是一部宗教名詩選集,包含1280首聖歌或贊美詩,對象是印度雅利安人信奉的所有神物,如日、月、天、星、風、雨、火、黎明、土地等。
[14]其中極大部分實際是對牲畜、五谷與長壽的祈願,極小部分夠得上文藝的水準,少數的贊美詩歌已達流利與雄美。
有一些是單純而自然的詩文,如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
一首贊歌驚歎着白色的牛奶竟來自紅色的乳牛。
另外一首不了解為什麼太陽一下山後,竟沒有一直掉落在地上。
又有一首問道許多的河流流入海洋,為什麼海洋永不會填滿呢?有一首挽歌是用死亡論的體裁,悼念一個陣亡的夥伴: 我從死者手中取下了揮動的彎弓。
借它帶給我們統治權與光榮。
你我天人遠隔,充滿了英雄的事迹,将摧毀來自所有敵人的襲害。
進入大地的内部,投入母親的懷抱,她是多麼的深遠,極度的豐實;寬宏仁愛的物主,求你永葆如羊毛般柔美的青春,永遠不辍。
呵!大地,盡情開放吧!不要讓重壓加諸我身,助我、扶我輕易行進。
有如慈母懷抱中護藏的孩子,安全無慮,啊!大地! 另一首詩記述人類第一對雙胞胎,一對雙生的兄妹亞馬(Yama)與亞米(Yami)之間的坦白對話。
亞米唆使她哥哥不要顧及符咒裡神的禁令與她同居,并保證她所希望的一切都是為了延續人種。
亞馬以高度倫理為由,拒絕了她的要求。
她使盡誘惑,最後呼他為弱者。
這一故事沒有結局。
我們僅能從客觀的證據來加以判斷。
詩文最崇高的部分是一首令人驚異的萬物贊美詩。
有一首甚至極具懷疑意識的巧妙泛神論,竟出現在最具宗教意識的民族最古老的書籍裡: 既非有,亦非無;悠悠蒼天一無所有,太空蒼穹無極渺茫。
覆蓋何物?遮蔽何物?掩飾者何? 水深無底,何其神秘? 并非死亡,亦無永生不朽,日夜之間并無限界。
唯憑一息尚存,否則自甘死亡,生存于無有之鄉。
混沌初開,一片漆黑。
海際無光,朦胧深奧。
殼裡胚胎,生靈來自酷暑。
首獲愛顧之隆,有如春回大地&mdash&mdash更在詩人心中表露無遺。
迷茫于造物與非造物之間。
是大地抑或太空出現光亮。
普及萬物? 種子播下,神力繼之&mdash&mdash在下覆萬物,在上具威力與願望。
誰知此中隐秘?誰來揭露其奧妙? 萬象衆生從何而生,從何而來? 衆神靈自己随後出現,誰知此一偉大造物主來自何處?他是來自所有偉大造物主所來之處。
是随意願,抑或盡在不言中。
至高無上的先知是在最高的天堂, 它洞悉一切&mdash&mdash即使偶然他有所不知。
以上這首詩所提的問題隻能留待《奧義書》的作者來答複。
《奧義書》哲學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ldquo在全世界沒有一門學問能如《奧義書》經典那樣有益與高尚。
它曾慰藉了我的一生,使我死也瞑目。
&rdquo這裡除了一些埃及的普塔霍特普倫理斷簡殘篇外,包含人類現存最古老的哲學與心理學理論,是人們為了去了解心靈與世界以及他們相互的關系而付出驚人的巧妙與耐
一個民族像一個人一樣,一開始有如詩文的瑰麗,最後則如散文般的平凡。
正如物之化而為人一樣,本質變成了對象,形容詞成了名詞,诨名也變成了神靈。
給予生命的太陽變成了新的太陽神&mdash&mdash生命的施主娑維陀利(Savitar),照明的陽光變成了照耀神維婆斯婆特(Vivasvat),促進生命的太陽變成偉大的神缽啰惹(Prajapati),即萬物之統主。
有一段時期,在《吠陀經》的諸神裡,火神阿耆尼是最重要的。
他神聖的火焰将犧牲直送達天堂,他的光亮騰躍天空,他是宇宙熾烈的生命與精神。
在萬神殿裡最普遍的神是暴風雨神因陀羅,他掌握着雷電與暴風雨。
因為暴風雨神帶給印度雅利安族珍貴的雨,其作用遠勝過太陽,所以他們将它看成是家神中最偉大的神。
他們作戰時,祈求它的雷電來助陣。
暴風雨神被描畫成有如一位席啖百牛、一飲數池酒的大英雄。
他的勁敵是黑天(Krishna),在《吠陀經》裡不過是克裡希納部落裡的一個地方神。
用它的步伐來籠罩大地的太陽神毗濕奴,也是一個較低級的神。
這是《吠陀經》給我們的一點寶貴價值,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印度宗教發展的過程。
這些神靈都具有人形,行為有動機,雖然大多是愚昧盲目的。
有一位被善男信女所包圍的神,竟為了如何接見他們而一再地考慮與沉思:&ldquo就這樣辦吧,啊!不,不是那樣。
我要給他一頭牛,還是一匹馬呢?我倒懷疑,是否真正能得到他奉獻的蘇摩?&rdquo有一些神是在《吠陀經》時期的後期才出現的。
天神伐樓拿一開始就圍繞着天堂,他的呼吸就是暴風,他的衣裳就是天空。
他逐漸被他的信徒奉為在《吠陀經》裡極具倫理與理想的神靈,他的巨眼環顧世界,懲兇獎善,凡向他訴願的人,總得到他的寬恕。
從這方面看來,天神是所謂不朽定律的監守與執行者。
最初這一定律是為了規定與保持星辰在軌道中的行止而創立,之後逐漸變成權力的法則。
宇宙的以及倫理的節奏,每一個人必須遵從服膺,如他不馴服而誤失迷途,則将被毀滅。
随着神靈數目的增多,到底誰是造物之統主就引發了争論。
一開始這一主要的角色是由火神來擔任,之後是暴風雨神,以後又是蘇摩樹木神,最後是促進生命的太陽神缽啰惹。
印度哲學将世界歸因于一個輕舉妄動的天父,它這樣描寫: 他非常苦惱,沒有喜樂,一個人孤單單的,沒有樂趣。
他切望着有第二個人。
他确實是由一個男人與女人緊緊相抱而成的一個巨大的人。
他使他自己跌成兩片,因而有了丈夫(Pati)與妻子(Patni)。
因而他自己就像是一半的碎片一樣,在他的空間裡有了一個妻子。
他與她交合。
從此人類有了生育。
她反問她自己,他既然從他自己生來了我,現在他怎麼會與我交合呢?讓我躲藏起來吧,于是她變成了一頭乳牛,他就變成一頭公牛。
他确實是與她交配,因此生出牛群來。
她變成一匹母馬,他就變公馬。
她變母驢,他就變公驢。
他倆的交配成了一項事實,之後就生了壯實有蹄的動物來。
她變母山羊,他是公山羊。
她是母羊,他就是公羊。
他倆同樣地交配,因而生了山羊與羊群。
自此之後隻要是他倆對在一起,就可以生育所有的生物,甚至生下了螞蟻。
他知道了:&ldquo我實實在在是造物主,因為由我自己産生出所有的一切,因此才有了衆生。
&rdquo 在這奇異的過程裡,産生了泛神論與轉生的思想。
造物主是與萬物合而為一,是與所有事物,與各式各樣的生命結為一體。
每一形式亦曾一度是另一種形式,僅因為偏見與時間才導緻了它們的不同。
雖然這一觀念曾出現在《奧義書》的哲學論裡,但迄今仍未被視為《吠陀經》的一般教義。
轉生的說法,終被印度雅利安族接受為一項簡陋的不朽論的信仰。
人死後靈魂要麼進入一個永遠受懲罰的地方,那是黑暗的地獄;要麼升到天堂,去享受世間無窮盡與圓滿無缺的快樂。
《加塔奧義書》(KathaUpanishad)哲學論裡說:有如谷物供養了人類,但也由人将它再種植出來。
在早期的《吠陀經》宗教裡,就而後的證據看來,是沒有廟宇與偶像的。
祭壇也是像波斯祆教一樣,在每一次獻犧牲時才重新設立,再用火燒将獻品送達天堂。
幾乎每一個文明的開始,都會發現人類犧牲的痕迹。
在波斯,有時人将馬火化祭神。
一般的祭獻多用蘇摩汁來做奠酒,并将這漿汁灑進火裡。
犧牲多被認為屬于魔術的誓約,如果能适當地供奉,就可能獲得賜福,與奉獻者本人行為無關。
對這一貫虔誠而複雜的犧牲祭禮,祭師索取相當多的報酬,如沒有報酬到手,他們就拒絕念咒&mdash&mdash他們的所得必先于神靈的獻祭。
祭師制訂了詳細的規定,說明了每一種服侍所需索的報酬&mdash&mdash即值多少頭牛或馬,或是付出多少金子。
婆羅門教士寫出的《梵書》(Brahmanas)教義裡指令祭師,如獻祭的人對雇用的祭師付出了不當的報酬,他們可按規定在暗中給予他們某一種傷害。
還有一些規定說明了在生活的各階段應當舉行的适當儀式,以及祭師的工作。
漸漸地,婆羅門教祭師變成了享有特權的世襲階級,因其利用宗教足以控制所有思想與變動,從而掌握了印度人物質與精神上的生活。
類似文學作品的《吠陀經》 梵文屬印歐語系,對我們很有意義。
這是一種奇異的感覺,一個文化經過漫長的時間與空間猶能持續不斷。
梵文、希臘文、拉丁文與英文,它們在數字、家族的稱謂與一些聯結動詞上,[12]具有驚人的相似。
瓊斯爵士所說的較希臘文要完整,比拉丁文要豐實,尤其比以上兩者都巧妙新穎的古代語言,可能就是雅利安族的語言,它完全與衆不同。
這一語言尚不為我們所知道,我們隻能假定它與早期波斯的方言相接近。
《吠陀經》的梵文已成為古典與文學的記号,僅有學者與僧侶才得以掌握。
(按梵文,&ldquo梵語&rdquo,Sanskrit,意即預備的、純潔的、完整的、神聖的。
)在《吠陀經》時代,人們的語言并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的,每一部落各有其雅利安方言。
印度永遠不會隻有一種語言。
《吠陀經》不能确定為何人所著。
直到公元前9或前8世紀,印度&mdash&mdash或是達羅毗荼&mdash&mdash商人從西亞帶回一些閃米特文字,近似腓尼基文,從中産生了而後印度的字母。
幾個世紀以來,書寫方面似乎僅局限于商業與事務方面,很少用于文學方面。
是商人,而不是祭師,發展了文字。
甚至佛教的教規,在公元前3世紀前也沒有落實成文字。
印度現存最古老的碑文,是一些阿育王的文件。
經過了多少世紀,經由手寫與印刷,文學與音樂才充滿了我們的周遭。
當我們發現印度的曆史與文學僅通過口耳相傳,卻能持續如此長的時間而不中斷,真令我們百思難解。
《吠陀經》經典與叙事詩都是一些詩歌,代代相傳,全憑背誦。
他們并不期望用眼去看去讀,而是憑聲音去聽。
就是借這種方法,早期的印度滿足了對知識的渴求。
我們對古印度的了解大部分來自《吠陀經》,但《吠陀經》到底是什麼?&ldquo吠陀&rdquo(Veda)一字的意義是知識,是一部學問的書籍。
這一經典被早期印度人用來研究神聖的學問,正如《聖經》一樣。
在收集的編輯與分類上,沒有比這部經典更晦澀不明了。
在這些經典裡,唯一現存的,即如下所示: 1.《梨俱吠陀》 2.《娑摩吠陀》(Sama-veda) 3.《夜柔吠陀》(Yajur-veda) 4.《阿闼婆吠陀》 每一經典内又分為: 第一篇《曼怛羅》(Mantra)&mdash&mdash贊美 第二篇《梵書》&mdash&mdash祭師僧侶所用的祭式、禱告與符咒典範 第三篇《阿蘭亞書》(Aranyaka)&mdash&mdash為隐逸聖哲的&ldquo山林文&rdquo(forest-texts) 第四篇《奧義書》&mdash&mdash哲學家的密談[13] 其中隻有一部經典不是宗教、哲理或魔術,而屬于文藝作品。
《梨俱吠陀》是一部宗教名詩選集,包含1280首聖歌或贊美詩,對象是印度雅利安人信奉的所有神物,如日、月、天、星、風、雨、火、黎明、土地等。
[14]其中極大部分實際是對牲畜、五谷與長壽的祈願,極小部分夠得上文藝的水準,少數的贊美詩歌已達流利與雄美。
有一些是單純而自然的詩文,如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
一首贊歌驚歎着白色的牛奶竟來自紅色的乳牛。
另外一首不了解為什麼太陽一下山後,竟沒有一直掉落在地上。
又有一首問道許多的河流流入海洋,為什麼海洋永不會填滿呢?有一首挽歌是用死亡論的體裁,悼念一個陣亡的夥伴: 我從死者手中取下了揮動的彎弓。
借它帶給我們統治權與光榮。
你我天人遠隔,充滿了英雄的事迹,将摧毀來自所有敵人的襲害。
進入大地的内部,投入母親的懷抱,她是多麼的深遠,極度的豐實;寬宏仁愛的物主,求你永葆如羊毛般柔美的青春,永遠不辍。
呵!大地,盡情開放吧!不要讓重壓加諸我身,助我、扶我輕易行進。
有如慈母懷抱中護藏的孩子,安全無慮,啊!大地! 另一首詩記述人類第一對雙胞胎,一對雙生的兄妹亞馬(Yama)與亞米(Yami)之間的坦白對話。
亞米唆使她哥哥不要顧及符咒裡神的禁令與她同居,并保證她所希望的一切都是為了延續人種。
亞馬以高度倫理為由,拒絕了她的要求。
她使盡誘惑,最後呼他為弱者。
這一故事沒有結局。
我們僅能從客觀的證據來加以判斷。
詩文最崇高的部分是一首令人驚異的萬物贊美詩。
有一首甚至極具懷疑意識的巧妙泛神論,竟出現在最具宗教意識的民族最古老的書籍裡: 既非有,亦非無;悠悠蒼天一無所有,太空蒼穹無極渺茫。
覆蓋何物?遮蔽何物?掩飾者何? 水深無底,何其神秘? 并非死亡,亦無永生不朽,日夜之間并無限界。
唯憑一息尚存,否則自甘死亡,生存于無有之鄉。
混沌初開,一片漆黑。
海際無光,朦胧深奧。
殼裡胚胎,生靈來自酷暑。
首獲愛顧之隆,有如春回大地&mdash&mdash更在詩人心中表露無遺。
迷茫于造物與非造物之間。
是大地抑或太空出現光亮。
普及萬物? 種子播下,神力繼之&mdash&mdash在下覆萬物,在上具威力與願望。
誰知此中隐秘?誰來揭露其奧妙? 萬象衆生從何而生,從何而來? 衆神靈自己随後出現,誰知此一偉大造物主來自何處?他是來自所有偉大造物主所來之處。
是随意願,抑或盡在不言中。
至高無上的先知是在最高的天堂, 它洞悉一切&mdash&mdash即使偶然他有所不知。
以上這首詩所提的問題隻能留待《奧義書》的作者來答複。
《奧義書》哲學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ldquo在全世界沒有一門學問能如《奧義書》經典那樣有益與高尚。
它曾慰藉了我的一生,使我死也瞑目。
&rdquo這裡除了一些埃及的普塔霍特普倫理斷簡殘篇外,包含人類現存最古老的哲學與心理學理論,是人們為了去了解心靈與世界以及他們相互的關系而付出驚人的巧妙與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