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猶太

關燈
了這一點,因此,于宣讀此書之後,立刻便下令清聖殿。

    他命将&ldquo為巴力所造的器皿,都從耶和華殿裡搬出來&rdquo。

    他把&ldquo拜偶像的祭師&rdquo及&ldquo向巴力和日月星辰&rdquo下拜的祭師通通廢去。

    他&ldquo污穢陀斐特(Topheth)&hellip&hellip不許人在那裡使兒女經火獻給摩洛&rdquo。

    他打碎了從前所羅門為基抹及阿斯塔特所築的神龛。

     不過,這項舉措并沒有使這位王受到耶和華的特别照顧,而他的臣民也并不因此特别擁護他。

    誠如先知預言,尼尼微是衰落了,但這并沒有為蕞爾小國的猶太帶來多大好處。

    因為繼臣服于亞述之後,猶太還得臣服于埃及和巴比倫。

    為了攻擊叙利亞,法老尼科(Necho)想借道巴勒斯坦。

    約西亞恃有耶和華而不允借道,派兵拒之于美吉多。

    猶太哪是埃及的對手,結果約西亞兵敗被殺。

     幾年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大敗尼科于卡基米什,于是猶太又不能不改換主子。

    約西亞的繼承者約雅敬(Jehoiakim),附屬巴比倫幾年後,想借埃及之助而獨立,但計劃不機密,巴比倫大軍攻陷耶路撒冷,約雅敬被囚。

    巴比倫另立西底家(Zedekiah)為王,同時将1萬猶太人擄去當奴隸。

    西底家不久又謀獨立,于是巴比倫王大怒。

    為避免猶太死灰複燃,他在攻下耶路撒冷後:第一,将全城夷為平地;第二,把所羅門所建聖殿搗毀;第三,讓西底家親眼看着其諸子被殺後,再挖出其眼睛;第四,将全城人擄至巴比倫為奴。

    猶太人的不幸,從下面一首詩可以概見: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25]就哭了。

     我們把琴挂在那裡的柳樹上。

     因為在那裡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

    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紀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于我所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于上腭。

     在國破家亡之餘,猶太出現了一位先知,這位先知所發的言論,是所有先知中最刻薄最雄辯的。

    他指責猶太的統治者都是頑固的愚夫。

    他說,巴比倫是上帝之鞭。

    他宣稱,猶太人應絕對服從尼布甲尼撒的統治。

    這位先知是誰?這位先知就是耶利米。

    耶利米為何發此怪論?據現代學者研究,他可能是巴比倫收買的間諜。

    現在讓我們引述他的幾段話。

    &ldquo現在我将這些地,&rdquo耶利米假神的口吻說,&ldquo都交給我仆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手,我也将田野的走獸給他使用。

    列國都必服侍他和他的子孫。

    衆國和大君王,要做他的奴仆。

    無論哪一邦,哪一國,不肯服侍這巴比倫王,也不把頸項放在巴比倫王的轭下,我必用刀劍、饑荒、瘟疫刑罰哪邦,直到我借巴比倫王的手,将他們毀滅!&rdquo 如果耶利米不是&ldquo猶奸&rdquo,他怎麼會說出上述這些話?《耶利米書》據說是出于其弟子巴錄(Baruch)的手筆。

    這篇書文筆犀利,真實性亦無可置疑。

    照這篇書的記載,耶利米晚年亦頗自悔。

    他曾說:&ldquo我的母親哪,我有禍了。

    因你生我作為遍地相争相競的人。

    我素來沒有借貸予人,人也沒有借貸予我,人人卻都咒罵我。

    &rdquo他甚至這樣說:&ldquo願我的生日受到詛咒。

    &rdquo在耶利米時代,猶太罪惡充斥,政治腐敗,教會堕落。

    &ldquo你們當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跑來跑去,在寬闊處尋找,看看有一人行正義,求誠實沒有?若有,我就赦免這城。

    &rdquo&ldquo他們像喂飽的馬,到處亂跑,皆向他鄰舍的妻發嘶聲。

    &rdquo圍城時釋奴,圍解後反悔,祭師剝削窮人及僞善,以上可以說是導緻耶利米對猶太發生反感的原因。

     他曾這樣呼籲:&ldquo猶太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哪,你們當自行割禮,歸耶和華,将心裡的污穢除掉。

    &rdquo可是,不但沒人聽他,人們反而對他加以迫害。

    他對猶太反感失望憤恨之餘,更進一步冀其毀滅。

    他曾一次又一次宣稱:&ldquo耶路撒冷要毀滅了&rdquo,&ldquo猶太人一定會變成巴比倫的俘虜&rdquo。

    他一度借神的口吻說:&ldquo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源泉,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rdquo 一次,耶利米拿了副木轭套在頸上,在耶路撒冷街頭宣稱,全猶太應歸順巴比倫,像牛歸順農人一樣,不可抗拒,越快越好。

    當另一先知将他的轭搶走并加以折斷時,他大聲叫喚說:耶和華必另造鐵轭來套猶太人。

    為了不讓他亂說,祭師把他枷起來。

    不過,即使如此他仍照說不誤。

    最後,西底家王乃下令将他下在獄裡。

    耶利米的獲釋,是在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之後。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因其有功,故命善待他,不将他和其他被俘的猶太人一般看待。

    據說,耶利米晚年曾寫下&ldquo耶利米哀歌&rdquo。

    &ldquo耶利米哀歌&rdquo後列為《舊約》中之一卷。

    這卷歌寫得非常哀怨動人,現在錄幾節如下: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後的,現在成為進貢的&hellip&hellip你們一切過路的人哪,這事你們不介意嗎?你們要觀看,有象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 耶利米晚年曾經發過約伯式的疑問,他說:&ldquo耶和華啊,我與你争辯的時候,你顯為義,但有一件,我還要與你理論,惡人的道路為何亨通呢?大行詭詐的為何得安逸呢?&rdquo 以西結是猶太人被放逐于巴比倫時期的一位先知。

    他出生于教士家庭,這個家庭是第一批由耶路撒冷發配至巴比倫的。

    像以賽亞及耶利米一樣,他也盡量抨擊耶路撒冷的别神崇拜及其他腐敗堕落。

    他将耶路撒冷及撒馬利亞,比為一對雙胞胎姐妹娼妓。

    他一一列舉這兩城的罪惡,同時認為它們的陷落及居民的被俘,乃罪惡的結果。

    像以賽亞一樣,他曾預言摩押、泰爾、埃及、亞述及瑪各(Magog,這是一個神秘而無從查考的國家)等國,必因罪惡而滅亡。

    不過對于猶太人,他不像耶利米那麼痛恨,他預言猶太諸城必能複興,耶和華聖殿必能重建。

    他最後更描繪了一個理想國:祭司大受尊重,耶和華與民同在,并直到永恒。

     他的希望是,猶太人保存其民族固有特性,也就是說不要被巴比倫人在文化上及血統上同化。

    可是事實上,猶太人自到巴比倫後,即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沃土上生根發展。

    他們享有那裡的财富,享有那裡的自由,采取了那裡的生活方式。

    不少人甚至接受了巴比倫人的神。

    第一代的猶太人,大多還切念故土,可是到了第二代,對于耶路撒冷,便隻剩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了。

     對寄居巴比倫的第二代猶太人說教者,是另一位以賽亞。

    [26]由于他的說教,猶太人把宗教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

     這位以賽亞對猶太人說教的時代,也正是釋迦牟尼對印度人、孔子對中國人說教的時代。

    不過釋迦牟尼所說的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孔子所說的是立身處世的道理,而以賽亞所說的則是,耶和華是宇宙中的唯一真神,他的慈愛無邊無際。

    這位以賽亞所塑造的耶和華,比前面一位以賽亞所塑造的耶和華更為可親。

    這樣的耶和華,也才更接近耶稣基督所想象的天父。

     另外,也可說是最突出的一點,這位以賽亞已不再像其他先知那樣,一開口就數落猶太人的罪惡。

    他用溫言安慰他們,同時預言他們很快便會重獲自由。

    &ldquo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rdquo這位先知說,&ldquo因為耶和華用膏敷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

    &rdquo由于以賽亞所塑造的耶和華已不再是戰神和複仇天使,而是充滿仁愛的慈父,因此,他的内心盡是平安喜樂及贊美。

    根據天父的慈愛,于是他進一步預言救主的誕生: 有人高喊着說,這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中修平我們神的道。

    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為平原[27]&hellip&hellip看哪,你們的神,主耶和華必像全能者臨到,他的膀臂必為他掌權&hellip&hellip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羔羊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

     這位先知所理想的猶太救主,也是不同凡響的。

    以賽亞說,救主來不是為了統治,而是為了服務。

    換言之,彌賽亞是&ldquo公仆&rdquo,是犧牲: 他被藐視壓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hellip&hellip他被藐視,而我們也不珍重他。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

    哪知他為我們的過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hellip&hellip耶和華使我們衆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28] 第二個以賽亞預言,使猶太人重獲自由者是波斯人。

    所向無敵的居魯士,必然奪取巴比倫。

    他在奪取巴比倫後,猶太人便可自由了。

    以賽亞更預言,猶太人在重回家園後,便将重修聖殿,重建城池,于是人間天國出現了:&ldquo豺狼必與羔羊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塵土必做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

    &rdquo以賽亞的一神觀念,也許是由波斯崛起之事實所獲的啟示。

    當時的波斯,其勢之盛如日中天。

    他們将近東各國合并成一個大帝國,這個帝國的組織與統治,與以前各國比起來,高明多了。

    在以賽亞塑造下,耶和華不像在摩西那個時代那樣說:&ldquo我是你們的神&hellip&hellip你們在我之前,不可崇拜别神。

    &rdquo而是說:&ldquo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并沒有别神,除我以外再沒有神。

    &rdquo 這位預言家兼詩人,在《聖經》中對這位宇宙唯一之主宰曾作過如下的描繪: 誰曾用手心量諸水,用手虎口量蒼天,用升鬥盛大地的塵土,用秤稱山嶺,用天平平岡陵呢?&hellip&hellip看哪,萬國都象水桶的一滴,又如天平上的微塵。

    他舉起衆海島,好象極微之物&hellip&hellip萬國在他面前好象虛無,被他看為不及虛物,乃為虛空。

    你們究竟将誰比神,用什麼形象與神比較呢?&hellip&hellip神若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象蝗蟲。

    他鋪張蒼穹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hellip&hellip你們向上舉目,看誰創造這萬象。

     當居魯士以世界征服者的姿态進入巴比倫,猶太人的曆史便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

    居魯士宣稱,猶太人完全自由了,你們回家吧。

    他除打開巴比倫金庫,将尼布甲尼撒自猶太聖殿中擄來的金銀一律還給猶太人外,還命凡有猶太人所住的社區,為猶太人籌措回家旅費。

    居魯士的作為,使先知的預言大部分兌現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沒有給予巴比倫任何懲罰。

    為了顯示波斯文明的寬大,居魯士不但對巴比倫及其居民毫無傷害,而且對巴比倫之神禮遇有加。

     猶太人可以重返耶路撒冷,就老一輩的人而言,這是一樁非常值得興奮的事。

    可是,年輕一代的想法則不相同。

    對他們來說,巴比倫就是家,這兒土地肥美,商業繁盛,一直住下去并不壞。

    耶路撒冷是&ldquo聖城&rdquo,名聲好聽,可那不過是一個遙遠的廢墟。

    不過對某些猶太人來說,可以回家總是好的。

    約在居魯士宣布猶太人自由後兩年,第一批熱衷還鄉分子,經過3個月漫長的旅途,便回到了他們的故鄉。

     和今天一樣,回到故鄉的猶太人,立刻發覺他們竟是不受歡迎者。

    因為這個地方,自他們離開後,另一批閃米特人來了,在這兒生息繁殖。

    現在回來的猶太人與當地的居民,由于利害沖突,雙方勢同水火。

     所羅巴伯(Zerubbabel)重建聖殿,是波斯王大流士一世親口允許的。

    但這件工程因受到當地居民的阻撓,以緻經過20多年才算完成。

    回來的人一天一天增加,耶路撒冷慢慢又成為猶太人的天下。

    這是一支偉大動人的還鄉曲。

    這支曲子,猶太人在我們這個世紀又重奏了一遍。

     《聖經》與猶太民族 憑武力立國是不可能的,因為猶太人既無人力又無資财。

    然而許多人聚集在一塊兒,對内既需要法律秩序,對外又需要代表機構,于是祭師統治出現了。

    公元前444年,一位富于學養的祭師以斯拉(Ezra),憑波斯王命召集猶太人開會,會中宣讀《摩西律法》。

    會開了7天,每天從早晨讀到中午。

    讀完之後,他、其他祭師和所有猶太領袖,都一緻同意接受這部律法為他們立身行事的根本大法。

    從那時起,直到今天,猶太人盡管颠沛流離,的确從未離開過這部法典。

     什麼是《摩西律法》?當然不是約西亞所發現的那卷《約書》了,因為那卷《約書》一天可以念上兩遍,可是《摩西律法》念一遍即需要一星期。

    就分量來推測,一個比較合理的假設是,以斯拉所念的可能是《舊約五書》。

    因為猶太人稱此五書為&ldquo托拉&rdquo(Torah),而托拉即有律法之義。

    [29] 《舊約五書》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由什麼人寫的?關于這個問題,讨論的書多達5萬本。

    可是,直到現在還沒有得出結論。

     不過,一般的看法是,《聖經》中最先出現的部分,當為《創世記》。

    《創世記》或以&ldquoJ&rdquo為代表,或以&ldquoE&rdquo為代表。

    &ldquoJ&rdquo,因以造物者為耶和華,J即其第一個字母。

    &ldquoE&rdquo,因以造物者為艾洛希姆,E即其第一個字母。

    [30]耶和華是猶太的稱謂,艾洛希姆是以法蓮的稱謂。

    由兩種稱謂所代表的傳說,自撒馬利亞陷落後即混而為一。

     如果我們把&ldquoJ&rdquo、&ldquoE&rdquo稱作第一、第二部分,則第三部分可以用&ldquoD&rdquo作代表。

    D是《申命記》英文字母的首字。

    《申命記》顯然是由另一位或數位作者撰寫後加進去的。

    第四部分,可以&ldquoP&rdquo為代表。

    P是《祭師法典》(PriestlyCode)英文字母的首字。

    《祭師法典》,系指以斯拉所宣布的《律法之書》而言。

    這當然是祭師插進去的。

    以上JEDP全部出齊,約在公元前300年。

     創造天地、誘惑及洪水神話,是由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神話流傳演化而來。

    這些神話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公元前3000年。

    這些神話的雛形,我們在談及美索不達米亞曆史時,約略已經提到。

    一說,猶太人接觸這類神話,是在巴比倫做囚時代。

    一說,他們得知這類神話,時間遠在做囚以前。

    換句話說,猶太人是由其閃米特的祖先或蘇美爾方面得知這類神話的。

    上帝造人的神話,按波斯人及某些《聖經》注釋家的說法,上帝所造的人,最初是一個具有男女兩性的連體嬰兒&mdash&mdash一男一女背靠背連在一起,和著名的泰國連體雙生子一樣。

    至于把男女分成兩人,那是後來的事。

    這種說法,令我們想起《聖經》上有段怪話。

    《創世記》5:2:&ldquo他造男造女,取名亞當,并予祝福。

    &rdquo這段經,曆來研究神學的人都把它輕易放過了,但有人則指出,這就是上帝所造人類祖先,乃男女連體雙生的證據。

    [31] 樂園的傳說,幾乎遍布各民族。

    埃及、印度、中國的西藏、巴比倫、波斯、希臘[32]、波利尼西亞及墨西哥等,均有這類民間故事。

    伊甸園中有禁果樹及蛇等,在其他樂園中也大半都有。

    不過有的傳說把蛇換成了毒龍,并說毒龍能毒化樂園,置人于死地。

     樂園中的蛇及無花果,顯然是陽具的象征。

    推求神話的含義,大緻說性及知識是罪惡及苦惱之源。

    這種觀念,在《舊約·傳道書》中尤為顯著。

    在各民族傳說中,一個共通的特點是,女人是一種可愛的罪惡,她往往是蛇及魔鬼的化身。

    夏娃(Eve)、潘多拉(Pandora)可以說都是一個典型。

    洪水較樂園傳說更為普遍。

    世界各民族,古代似皆有遭遇洪水之說。

    在亞洲有不少山,傳說洪水泛濫時,其山頂均有像挪亞(Noah)及薩馬什-拉菲什提姆(Shamash-napishtim)等人待過。

    洪水是否真有其事?很難臆斷。

    一說,人類文明多半以河谷為搖籃,河流泛濫,就是洪水之說的來源。

    一說,洪水不過是一種寓言,有勸人為善之意。

     約西亞及以斯拉向猶太人宣讀的東西,大體而言就是《摩西律法》。

    《摩西律法》是而後所有猶太人的生活規範。

    論及這項法制,薩頓(GeorgeAlfredSarton)說得很中肯:&ldquo在曆史上任何法制沒有比這影響更大更深遠的了。

    &rdquo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宗教政治,它所規範的,涉及人們生活的各方面。

    關于《摩西律法》,勒南說:&ldquo好比一件緊身衣,每一個猶太人都非穿它不可。

    &rdquo《摩西律法》所管範圍非常之廣,它管飲食[33]、醫藥、個人衛生、經期衛生、産婦衛生、公共衛生、性變态、獸交等。

    對于這些事項,為增強其效果,一律均假托神意立有種種規定。

     在猶太民族中,祭師與醫師界限的劃分為時極晚。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祭師曾成為醫術發展的絕大障礙。

    《利未記》第13至15章,對種種疾病,在隔離、消毒、預防上,均有極詳盡的規定。

    [34] 猶太人是提倡疾病預防的鼻祖,可是關于醫學,尤以外科而言,除割包皮外,便什麼都談不到。

    割包皮,猶太人稱之為割禮,在古埃及與現代閃米特間非常盛行。

    割禮,從一方面來說,是對上帝尊敬、對民族忠誠的表現,[35]另外,也是預防性病的一種方法。

    猶太民族雖曆盡艱危而不絕滅,也許和這種種潔淨規定大有關系。

     《摩西法典》的核心在于十誡。

    十誡見于《出埃及記》第20章第1至17節。

    這幾節經文,半個世界的人幾乎都耳熟能詳。

    [36] 十誡中的第一誡,可以說是神權社會的基礎。

    上帝乃這個社會的王,由他實行統治。

    再沒有比這更奇妙的事情了。

    上帝,看不見摸不着,卻能制定法規,施行懲罰。

    為了尊重神的統治,猶太人甚至改稱為&ldquo以色列人&rdquo。

    以色列人,乃上帝衛護者之意。

    猶太人幾度亡國,可是其宗教則曆久不衰。

    和羅馬教皇一樣,猶太祭師的成就,遠超乎一切世間君王之上。

    由于此誡是神權社會存在與否的關鍵,《聖經》中一再嚴格規定:秉持異端及詛咒聖名者處死!《摩西律法》創制者,和以後的宗教裁判官,由于确信宗教的統一與社會的統一不可分,不容忍便成了他們的特性。

    不容忍,顯然是一種缺點,但猶太人之所以曆數千年而不為人所同化,也許正得力于這一點。

     第二誡,是為加強一神觀念而設。

    不過,有了這一誡,藝術即無法發展。

    因為不可雕刻偶像,這一來就把大部分的藝術扼殺了。

    加強一神觀念,就好處來說,使猶太人及早脫離了&ldquo迷信&rdquo及&ldquo人神同形同性論&rdquo(anthropomorphism)的糾纏&mdash&mdash盡管《舊約五書》中的耶和華具有不少人性,卻使衆所共認智力優異的猶太人,除了宗教外,在藝術、科學乃至天文學方面,交的全是白卷。

     在所羅門時代,聖殿裡是有不少雕像的,可是在新修的聖殿裡,便什麼都沒有了。

    其實在猶太人早期曆史上,不但沒有雕像,就是浮雕繪畫也很少見。

    建築和音樂,算是不犯忌,因此也比較發達。

    不過這種發達也很有限,猶太聖殿建築,不能和埃及、巴比倫相提并論,我們前面已經說過。

    至于音樂,由于歌唱足以使充滿苦難的生活獲得安慰,樂隊基于宗教頌聖的要求,因此皆能得到相當的發展。

    據稱,在猶太聖殿中,經常有一個樂隊及一個唱詩班。

    每當禮拜,唱詩班唱頌聖詩,樂隊即以樂器相和。

    然而樂器種類有限,演奏亦極單調。

    《聖經》記載:&ldquo大衛和以色列全家,在耶和華面前用松木制造的各種樂器,如琴、瑟、鼓、钹、鑼,作樂跳舞。

    &rdquo 第三誡,是進一步要求猶太人對神的虔敬。

    不但&ldquo不可詛咒聖名&rdquo,甚至連聖名都不許提。

    對耶和華祈禱,有稱耶和華必要時,應以&ldquo主&rdquo(Adonai,即Lord)字代之。

    [37]像這樣的要求,唯印度可以比拟。

     第四誡,是定安息日。

    這種7天之中休息1天的制度,已為全人類所接受。

    不過,有人認為,安息日之名&mdash&mdash也許連同這個習俗&mdash&mdash均是從巴比倫傳來的。

    安息日,猶太人稱Sabbath,巴比倫人稱Shabattu。

    Shabattu在巴比倫稱為忌日,是日,規定不進煙酒不近女色。

    除安息日外,猶太人一年中有許多節日。

    在迦南,當地居民為了紀念播種、收獲、日月循環,常對神舉行慶典。

    祭無酵節(Mazzoth),即紀念收獲大麥。

    祭七七節(Shabuoth,此節後稱五旬節,Pentecost),即紀念收獲小麥。

    祭住棚節(Sukkoth),即紀念收獲葡萄。

    祭逾越節(Passover),即紀念牲畜産子。

    祭歲首節(Roshha-shanah),即紀念新年。

    猶太人最看重的,僅為最後的一兩個。

     Passover現通稱逾越節。

    在此節的第一天,要以羔羊為獻,并吃羔羊,同時将羔羊之血灑在門上。

    這個節,後來祭師又把它和耶和華擊殺埃及人頭生子一事聯系在一起。

    羔羊本為迦南圖騰,他們屠羔羊乃對當地土神作供。

    [38]據《出埃及記》記載,猶太人行逾越節迄今已達數千年。

    将當時的一切儀式,和今天的相比,可以說并無二緻。

    猶太人對宗教傳統的謹守固執,由此不能不令我們由衷佩服。

     第五誡,确定猶太家庭的地位。

    家庭是猶太社會的基石,其重要性僅次于教會。

    這一誡的效力,從當時貫穿中世紀,直到現代化的歐洲。

    時至今日,由于工業革命,個人地位非常突出,因此猶太家庭才算稍稍有了變化。

    猶太家庭,是以家長或族長為中心。

    環繞着這個中心,有妻妾、已婚未婚子女,有時加上奴婢。

    這是一個經濟兼政治的單位。

    說它是一個經濟單位,因為由此形成的組織極便于農耕。

    說它是一個政治單位,因為族長威權之重,除戰時外,國家亦有所不及。

     作為一個猶太人的家長,其權力大得幾乎毫無限制。

    土地、房産、子女,統統聽其支配。

    子女的婚配,完全由他做主。

    未成年子女,他如認為必要,甚至可典賣給人為奴。

    在猶太人觀念中,男孩較受重視。

    猶太人喜歡将男孩女孩和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