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猶太
關燈
小
中
大
嗜殺,反複無常。
他曾說:&ldquo我高興對誰仁慈就對誰仁慈,我高興對誰施惠就對誰施惠。
&rdquo雅各以欺詐手段對拉班施予報複,便曾經他認可。
他對事的随機應變,和一位善玩政治的主教毫無二緻。
他喜歡訓話,一開口就滔滔不絕。
可是他最怕羞,從古至今沒有人看見過他。
不過,當他喜歡,他有時也會略微顯露一點身影。
總而言之,耶和華是所有神道中最具人性的神。
最初,耶和華似乎是位雷神,住在山上。
其後,到了《摩西五書》(《舊約》前五卷通稱《摩西五書》)作者&mdash&mdash在他看來,宗教不過是政治的工具&mdash&mdash筆下,耶和華乃一變而為帝國主義及領土擴張主義者。
為了猶太人,他常起而奮戰。
摩西曾說:&ldquo耶和華是戰士。
&rdquo大衛也說:&ldquo耶和華教我作戰。
&rdquo耶和華曾答應猶太人,消滅他們的敵人,把希未人(Hivite)、赫梯人及迦南人趕走。
他答應把從别人手裡奪來的地方賜給他們。
耶和華不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他明知猶太人必獲其應許之鄉,但仍令他們帶劍去争奪。
使耶和華由一位戰神轉變而成基督的仁慈天父,其間不知經過多少辛酸過程。
在此過程中,有着無數次的軍事失敗,有着數不清的政治迫害,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若幹世紀以來道德觀念的提高。
作為戰士的耶和華,喜歡大吃大喝,喜歡好勇鬥狠。
當他決心溺死埃及人時,他說:&ldquo我在法老身上得榮耀,他們才知道我是耶和華。
&rdquo為了助猶太人争取勝利,耶和華不惜極盡殘忍&mdash&mdash就現在道德觀念看來,他的做法很多是我們無法接受的。
他簡直像格利佛為小人國作戰一樣,一舉手許多國家便會自地球上消失。
耶和華的嚴厲是極其可怕的。
一次,猶太人與摩押婦女奸淫,他便吩咐摩西:&ldquo把他們的頭通通摘下來,同時當我的面拿去挂在高竿上任其日曬雨淋。
&rdquo&mdash&mdash這豈不就是亞述大神及亞述巴尼拔的作風? 他說過,愛我及守我誡命的,我必賜福予他。
但狠起心來,他會因父親懲罰兒子,因祖父懲罰孫子,因十七八代的祖先懲罰其十七八代的後代。
耶和華最恨的是崇拜邪神。
猶太人崇拜金牛,他便說:&ldquo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将他們絕滅!&rdquo後來還是摩西對他說:&ldquo求你轉意,不發你的烈怒。
後悔,把所說的禍降給你的百姓。
&rdquo于是,他真的說:&ldquo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給他的百姓。
&rdquo又一次,耶和華因猶太人向摩西發怨言,又說:&ldquo我要擊殺他們!&rdquo結果又是摩西求情,并且開導他:&ldquo如今你若把這百姓殺了,那些聽見你名聲的列邦必議論。
&rdquo于是,他又回心轉意說:&ldquo我照你的話赦免了他們。
&rdquo 在亞伯拉罕時代,耶和華有一次要毀滅所多瑪(Sodom)及蛾摩拉(Gomorrah)。
亞伯拉罕和摩西一樣,又特别向他求情及開導:&ldquo若那城裡有50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rdquo義人的人數,由50降至40,降至30,降至20,降至10,結果,耶和華果然也同意:&ldquo為這10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
&rdquo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的道德觀念進步,跟着他的神也就會被改造。
耶和華對他的&ldquo選民&rdquo,曾用種種辦法相威脅。
他曾說,凡不服從他的,他會: 在城,降禍于城。
在野,降禍于野&hellip&hellip降禍于身,降禍于地&hellip&hellip在家,降禍于家。
在路,降禍于路&hellip&hellip使你患痨病,患熱病、發炎&hellip&hellip患埃及腫瘍,患毒瘤,患疥癬,全身發癢,患各種不治之症。
叫你發瘋,叫你目盲,叫你心慌意亂&hellip&hellip各種疾病、瘟疫,一切經上所有與所無的疾病,通通降臨于你,至你整個毀滅為止。
耶和華并不以成為猶太人之神為滿足。
他的第一條誡命,就是&ldquo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rdquo。
他曾自認&ldquo我是會嫉妒的神&rdquo,他要求信他的人,摒棄一切&ldquo邪神&rdquo&ldquo偶像&rdquo。
在以賽亞以前,耶和華很少被人認為是各部族甚至猶太人的神。
摩押的神是基抹(Chemosh)。
對于他,拿俄米(Naomi)認為路得(Ruth)應該敬奉。
巴力西蔔(Baalzebub)是以革倫(Ekron)的神。
米勒公(Milcom)是阿蒙的神。
各部族由于政治經濟的隔離,因此所信的神自然也就不一樣。
摩西歌頌耶和華:&ldquo主啊,衆神之中,誰能如你?&rdquo所羅門說:&ldquo偉大的主,你高高在衆神之上。
&rdquo由此可證猶太人最初不止一神。
以坦木茲而言,幾乎所有猶太人,特别是受過相當教育的人,皆奉之為神。
在一段時間内,對于他的死,猶太人還普遍舉行哀悼儀式。
以西結(Ezekiel)曾說:&ldquo這算什麼呢?哀悼坦木茲的哭聲,簡直連聖殿都震動了。
&rdquo猶太各部族,即使在耶利米(Jeremiah)時代,幾乎仍然各奉各的神。
&ldquo猶太啊猶太,&rdquo耶利米這樣悲歎,&ldquo算起來有一個城就有一個神!&rdquo于是他即力斥侍奉邪神巴力及摩洛之妄。
宗教曆來為政治的鏡子,耶和華是當猶太在大衛及所羅門統治下結成一體,耶路撒冷修築了聖殿,然後才奠定其全猶太唯一真神地位的。
就猶太人的宗教而言,耶和華奠定唯一真神地位,算是達到了一神教的目标。
不過這時所謂的一神教,隻能稱之為&ldquo相對的一神教&rdquo(henotheism),[17]将它和阿肯那頓崇拜日神之&ldquo絕對的一神教&rdquo(monotheism)相比,其間還有着一段距離。
盡管如此,将猶太人的宗教與巴比倫及希臘人的宗教相比,無論在哲學意義上,還是在實際影響上,其優越性均不可估量。
當然,猶太人并不以&ldquo相對的一神教&rdquo為滿足,他們曾努力進一步想将他們的宗教建設為&ldquo絕對的一神教&rdquo。
[18] 猶太人的宗教不像埃及和巴比倫那樣,有着那麼多繁文缛節。
古猶太人面對着一位專制殘忍的神,隻有戰栗的分。
經所羅門美化後的耶和華,在人看來也還是怕多愛少。
一般人總說,人之所以需要宗教,主要在尋求安慰,可是,對宗教作曆史性的分析,它帶給人的,常常是恐懼多于安慰。
約櫃藏着神的誡命,那是絕對不可摸觸的。
虔誠的烏撒,怕約櫃掉到地上,因此将它扶了一把,但好心沒好報,&ldquo神勃然震怒,立擊殺其于地!&rdquo 在猶太神學中,&ldquo罪&rdquo是一個核心觀念。
罪是德的對應,有史以來,我們從沒見過像猶太這麼好德的民族。
在他們觀念中,罪與德就是死與生的問題。
他們通常把一切厄運,例如毀滅整個以色列的幹旱,都歸之于罪。
然而由于人是血肉之軀,情欲在所難免,同時誡命與律法又那麼多而複雜,因此,猶太人在精神生活上,幾乎時時在和罪惡鬥争。
猶太人沒有地獄觀念,不過他們所謂的&ldquo黑暗之地&rdquo也和地獄差不多。
他們相信,人死之後,無論好壞,一律都必歸于黑暗之地。
不去的人也有,但必須要像摩西、伊諾克及以利亞等大聖大賢才可。
人死後在墳裡還有沒有生活?猶太人似從未加考慮。
在猶太經典中,我們也從未發現他們談論過肉身不朽的問題。
德、罪、獎、懲,在他們看來一律都是現世的。
猶太人的&ldquo複活&rdquo觀念,是在他們國破家亡後才興起的。
這種觀念,可能來自埃及,也可能來自波斯。
複活觀念的興起,對猶太人影響很大,因為它,基督教才開始萌芽。
有罪就會收到惡果,如何解除此項威脅?第一是禱告,第二是犧牲。
和雅利安族一樣,閃米特對神所提供的犧牲,最初也是&ldquo人&rdquo。
以人作犧牲太可怕了,于是慢慢改成動物&mdash&mdash&ldquo一切頭生的公畜&rdquo&mdash&mdash及田地裡所産的東西。
但這樣做都太靡費,最後幹脆改為&ldquo贊美&rdquo。
犧牲供奉的規定最初很嚴,例如,一切牲畜非經祭師宰殺祝福獻神後即不得食。
割禮,顯然是犧牲的遺迹。
用一部分代全體,神享用了包皮,即等于享用了整個的人。
猶太人視月經與生産為不潔&mdash&mdash精神上的不潔。
去此不潔,需祭師為他們作種種禱告及犧牲。
在猶太人生活上,禁忌非常之多,他們的心靈中,每一動念幾乎都伴有罪惡。
犯禁忌與犯罪相等,如何贖罪?對神捐獻是一個最受歡迎的辦法。
犧牲,必由祭師以一定的儀節提供才有效。
祭師是一個特定集團。
在猶太人中,唯有利未的後裔才能做祭師。
[19]照慣例,他們不許留遺産,不繳納一切稅捐。
他們的生活,靠征牲畜的1/10及所有獻神供品維持。
從巴比倫和底比斯放逐回來後,此一集團變得頗為富有。
他們在耶路撒冷的勢力,常常淩駕于國王之上。
盡管祭師權力很強大,盡管宗教教育很發達,可是猶太人始終無法把留存民間的一切迷信&mdash&mdash特指異神崇拜&mdash&mdash掃除盡淨。
在山中,在林間,秘密拜神之風還是相當盛行。
他們所崇拜的神,有的是石頭,有的是蛇,有的是金牛,有的是巴力,有的是阿斯塔特。
他們所遵行的儀式,有巴比倫的,也有埃及的。
在拜神時,焚香者有之,飲宴者有之,以&ldquo兒童跳火&rdquo做祭者也有之。
崇拜異神之風,不但民間盛行,宮廷有時亦難免。
像所羅門及亞哈,即以&ldquo随從異神&rdquo著稱。
為了破除異神崇拜,猶太人中興起了一批先知&mdash&mdash先知并不一定是祭師&mdash&mdash像以利亞(Elijah)及以利沙等,一方面發表言論,一方面以身作則,他們希望使所有猶太人一齊走耶和華的一神道路。
先知對猶太宗教的影響不小。
由于他們來自民間,深知民間疾苦,因此他們所說的,大都是民衆的心聲。
這批人思想深刻,觀察敏銳,感情豐富,猶太教之所以後來能風靡整個西方世界,可以說得益于他們事先所作的一番整理、提高、淨化之功。
先知 一個社會,當财富集中于少數人之手,大多數人便自然陷于貧窮了。
在以色列,所羅門聚集的财富之多是空前的,因此,在他那個時代,貧富階級的分化也最明顯。
所羅門之于以色列,頗像彼得大帝之于俄國,為了使全國從農業社會一躍而為工業社會,便不擇手段不計後果。
要發展工商業,第一要勞動力,第二要資金,勞動力資金從哪裡來?當然從老百姓來。
經過20多年的精心擘劃,猶太社會是工業化了,可是由于長期沉重的徭役賦稅,大多數人的生活資源已被榨得精光。
在所羅門的黃金時代,耶路撒冷已充滿羅馬末世的衰象:宮廷奢華無度,政治時起糾紛,人民生活困苦。
人民生活困苦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貴族的壓榨,一方面在于富人的剝削。
阿摩司即這樣悲歎:&ldquo以法蓮(Ephraim)的人出賣正義。
在地主,為的是銀子;在窮人,為的是鞋子。
&rdquo基于貧與富、鄉與城的沖突,所羅門死後巴勒斯坦便一分為二:北方稱以法蓮[20],以撒馬利亞(Samaria)為都;南方稱猶太,以耶路撒冷為都。
南北對立,苦戰不休,猶太從此即趨式微。
内争常導緻外患,猶太分裂不久,埃及人即長驅入侵。
在法老示撒一世(SheshonkⅠ)的圍攻下,耶路撒冷陷落了。
埃及人攻下耶路撒冷後,便動手加以搜刮。
這一次他們把所羅門多年聚集的金銀财寶差不多都搬光了。
政治分裂、貧富懸殊、宗教堕落、軍事失利,這就是先知産生的時代背景。
先知,猶太人叫拉比(Nabi)[21],其原意頗異于我們現在所說的阿摩司及以賽亞。
當時的猶太人,對先知并無多少敬意。
因為先知中,有的似星象家,他們常為人看相算命而收取一定的報酬;有的瘋瘋癫癫,狂呼怪叫。
耶利米即自嘲道:&ldquo沒有一個稱為先知的人不是瘋子。
&rdquo 一般而言,先知多半具有悲天憫人的性格。
他們有的出身學校,有的出身修道院,有的過着苦行的獨身生活,有的則有産有家。
總之,所謂先知的品類,真可說得上五花八門。
猶太人的先知,可以說都是&ldquo街頭政治家&rdquo。
他們不滿現狀,對時代看不慣,對當權者看不慣,對祭師集團看不慣,乃至對整個閃米特看不慣。
先知多半作預言,但我們如把他們的預言,當&ldquo天氣預報&rdquo來看便錯了。
因為他們的預言,有的代表希望,有的代表惡兆,有的代表他們對宗教的見解。
不少預言家,是借預言發表其宗教見解。
不少預言家的預言,甚至是在事情發生後才補寫上去的。
大體上說,一般先知并不以其預言足以兌現為能事,大都隻是指出時弊,吐出憤懑,描述希望。
從某些角度來看,他們很像托爾斯泰的信徒。
他們是一批淳樸的鄉下人,進城看到一個畸形的工業化社會,驚愕之餘,據其所見,秉筆直書而已。
阿摩司就這樣說:&ldquo我原不是先知,而是來自鄉間的牧人。
&rdquo一天,他偶離羊群走到伯特利(Beth-El)。
那裡的一切,讓他驚呆了。
他看見貧富不均,他看見無情壓榨,他看見有的人驕奢淫逸,有的人衣不蔽體,于是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了: 你們踐踏貧民,向他們勒索麥子;你們用鑿過的石頭建造房屋,卻不得住在其内。
栽種美好的葡萄園,卻不得喝所出的酒&hellip&hellip你們躺卧在象牙床上,舒身在榻上,吃群中的羔羊,棚裡的牛犢。
彈琴鼓瑟唱消閑的歌曲,為自己制造樂器,如大衛所造的。
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hellip&hellip (神說)我厭惡你們的節期&hellip&hellip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hellip&hellip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聽你們彈琴的響聲。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從世界文學史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新格調。
辯才無礙的阿摩司,借神之口吻所說的這番話,相信當時飲酒唱歌的人聽來,會吓一跳。
另外需指出的一點是,阿摩司為窮人代言,不但是亞洲文學一貫重視社會良心的開端,而且自此,使猶太宗教走到了一個新方向。
從阿摩司到耶稣基督,在精神上可以說是一貫的。
阿摩司有過這麼一段預言:&ldquo耶和華如此說,牧人怎樣從獅子口中搶回兩條羊腿或半個耳朵,而以色列住撒馬利亞的孩子,那些躺卧在床角上或大馬士革坐墊上者,其得救也不過如此&hellip&hellip象牙造的房子必被拆散,所有巨大的房子亦必被消滅。
&rdquo[22]這段預言是應驗的,而其應驗尚在阿摩司未死以前。
同一時代,其他先知也對撒馬利亞提出行将毀滅的警告。
何西阿(Hosea)說:&ldquo撒馬利亞的牛犢,必被打碎。
他們所種的是風,所收的是暴風。
&rdquo 在公元前733年,成立不久的猶太王國,由于受到以法蓮的威脅,一方面與叙利亞結盟,一方面求助于亞述。
亞述人來後,占領了大馬士革,并要求叙利亞、泰爾及巴勒斯坦向他們進貢。
猶太人這時又悔而求助于埃及,但埃及未至,亞述兵又已壓境。
亞述人占領了撒馬利亞,逼猶太王訂立城下之盟。
這次,耶路撒冷雖未淪陷,但人民被擄走者達20萬之衆,所存金銀财寶則被搶奪一空。
以賽亞,猶太人最偉大的先知,就是在這次耶路撒冷被圍時嶄露頭角的。
[23]他比阿摩司有技巧。
他認為以猶太一邑之地,縱得埃及聲援,因遠水救不得近火,絕無法與亞述相抗。
他先後勸說亞哈斯(Ahaz)及希西家在亞述與以法蓮之戰中保持中立。
他斷言撒馬利亞必然淪陷。
在耶路撒冷被圍之日,以賽亞認為亞述國中将發生變故,勸希西家王謹守勿降。
亞述王辛那赫裡布不久果然撤圍而去,這樣一來以賽亞聲名鵲起,不但老百姓,甚至國王也敬重他。
就以賽亞看來,世界上沒有不滅之國。
事實上,摩押、叙利亞、衣索匹亞、埃及、巴比倫,一一都倒下去了。
&ldquo人人都要哀号&rdquo,這是以賽亞的語調,同時也是以色列所有先知的語調。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凡有經濟剝削存在,卻又承認經濟剝削合理,其勢必不能長久。
以賽亞可以說最洞察這一點: 耶和華起來辯論,站着審判衆民。
耶和華必審問他民中的長老和首領,說:吃盡葡萄園果子的,就是你們。
向貧窮人所奪的,都在你們家中。
主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為何壓制我的百姓,搓磨貧窮人的臉呢?&hellip&hellip禍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連地,以緻不留餘地的,隻顧自己獨居境内!&hellip&hellip禍哉,那些設立不義之律例的,和記錄奸詐之判語的,為要屈枉窮乏人,奪去我民中困苦人的理,以寡婦當作擄物,以孤兒當作掠物。
到降罰的日子,有災禍從遠方臨到,那時,你們怎樣行?你們向誰逃奔求救?你們的榮耀存留何處? 以賽亞對那些一方面剝削窮人,一方面假裝僞善的人,更是深惡痛絕: 耶和華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經夠了&hellip&hellip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禮物。
這些是我所憎惡的。
我擔當便不耐煩。
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
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染滿了殺人的血。
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申冤,為寡婦辯屈。
他對他的同胞,譴責甚嚴,可是,像阿摩司一樣,他對他們并不失望。
他最後的預言是,流亡在外的猶太人,有一天必能回到故鄉重建家園&mdash&mdash這項預言,從目前情況看是兌現的。
以賽亞對猶太民族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彌賽亞救世主的思想。
在這個思想中,他相信,将來必有大聖人出,終止猶太人政治上的歧見、種族上的壓迫,同時将他們帶至和平幸福之境: 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内利[24]&hellip&hellip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的名必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hellip&hellip從耶西(Jesse)的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
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hellip&hellip以正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以口中的杖擊打世界,以嘴裡的氣殺戮惡人。
正義必當他的腰帶,信實必當他脅下的帶子。
豺狼必與綿羊同居,豹子與山羊同卧,少壯獅子與牛犢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hellip&hellip他們要将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
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這種靈感,這種思想,是很可貴的。
由于受到這種思想的熏陶,祭師提高了對神的虔誠,貴族增加了對窮人的憐憫,整個猶太人的精神有了寄托。
不過,這類影響的發生,是要以若幹代及若幹世紀來計算的。
至于當時,貴族、商人、地主仍然我行我素;戰争仍然時常發生;猶太人被俘為奴之事,仍時有發生。
在猶太人被放逐的那些日子,在世界從猶太教演化至基督教的那些日子,先知的言論,常常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
阿摩司和以賽亞的思想,可以說是基督教思想的發端。
由這種思想所建立起來的理想國,無貧窮,無戰争,的确是夠令人向往的。
衆先知所倡導的彌賽亞思想,在猶太人腦中所種下的觀念是:彌賽亞應該取得政權,組織政府;這是一個萬能政府;這個政府最初僅屬于猶太人,最後則擴大為屬于全人類的受壓迫者。
阿摩司與以賽亞所預言的救世主,純潔、慈愛、友善諸德行,大部分已由耶稣基督體現。
他們更共同努力完成了耶和華的改造工作:在此之前,耶和華是&ldquo戰神”在此之後,耶和華是&ldquo愛神&rdquo。
由于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在先知的觀念中,沒有&ldquo自由&rdquo,也沒有&ldquo民主&rdquo。
不過,他們堅持站在不幸者的一邊,确信為善則昌,作惡必亡,對後世所發生的影響,的确大不可言。
耶路撒冷的毀滅與重建 猶太對當代世界最大的影響,是他們編撰了《聖經》。
《聖經》原是祭師的一種工具,其出現可能是基于這樣的概念:當人們不信仰耶和華而信仰外來的神時,怎麼去勸他們回來?引一段先知的話,把一條戒律加以解釋,這都是很有用的。
我們知道,先知的話語和自古相傳的戒律,就是《舊約》的主要成分。
但先知的話語和戒律,往往零零碎碎,對耶和華作有系統的描述是必要的。
基于這項需要,一個故事開始了。
這個故事所牽涉的主要人物有:耶路撒冷之王約西亞(Josiah)和當時的大祭師希勒家(Hilkiah)。
故事說,有一天希勒家向王報告,他在聖殿一個秘密的檔案室裡,&ldquo發現&rdquo一卷東西,上面記載着耶和華直接告訴摩西的許多話語。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據說,王當時就召集了猶太的衆長老,到耶和華的殿中,當着幾千人的面把這一卷東西,一般稱之為&ldquo約書&rdquo,念給他們聽。
念完後,王鄭重宣誓,他要&ldquo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遵守他的誡命、法度、律例,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rdquo。
民衆聽後也非常感動,也都願服從此約。
這所謂的《約書》,到底是《聖經》的哪一部分,已不得而知。
也許隻是《出埃及記》的第22章到23章,也許包括《申命記》全書。
不過,不管是哪一部分,它絕非一時發明,這是可斷言的。
我們相信,《聖經》是積年累月的産物。
寫作者不止一人,編訂者亦不止一人。
《聖經》内容包羅萬象,其中有傳說,有曆史,有誡命,有律法,有預言,有詩歌。
這本書究竟成于何年何月已不可考,不過有一點無可置疑的是,在約西亞王時代即已出現。
《聖經》可以說是部奇書,不管你是不是教徒,凡是讀到它,甚至僅聽人談到它,都會獲得一種難以磨滅的印象。
約西亞王也許看準
他曾說:&ldquo我高興對誰仁慈就對誰仁慈,我高興對誰施惠就對誰施惠。
&rdquo雅各以欺詐手段對拉班施予報複,便曾經他認可。
他對事的随機應變,和一位善玩政治的主教毫無二緻。
他喜歡訓話,一開口就滔滔不絕。
可是他最怕羞,從古至今沒有人看見過他。
不過,當他喜歡,他有時也會略微顯露一點身影。
總而言之,耶和華是所有神道中最具人性的神。
最初,耶和華似乎是位雷神,住在山上。
其後,到了《摩西五書》(《舊約》前五卷通稱《摩西五書》)作者&mdash&mdash在他看來,宗教不過是政治的工具&mdash&mdash筆下,耶和華乃一變而為帝國主義及領土擴張主義者。
為了猶太人,他常起而奮戰。
摩西曾說:&ldquo耶和華是戰士。
&rdquo大衛也說:&ldquo耶和華教我作戰。
&rdquo耶和華曾答應猶太人,消滅他們的敵人,把希未人(Hivite)、赫梯人及迦南人趕走。
他答應把從别人手裡奪來的地方賜給他們。
耶和華不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他明知猶太人必獲其應許之鄉,但仍令他們帶劍去争奪。
使耶和華由一位戰神轉變而成基督的仁慈天父,其間不知經過多少辛酸過程。
在此過程中,有着無數次的軍事失敗,有着數不清的政治迫害,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若幹世紀以來道德觀念的提高。
作為戰士的耶和華,喜歡大吃大喝,喜歡好勇鬥狠。
當他決心溺死埃及人時,他說:&ldquo我在法老身上得榮耀,他們才知道我是耶和華。
&rdquo為了助猶太人争取勝利,耶和華不惜極盡殘忍&mdash&mdash就現在道德觀念看來,他的做法很多是我們無法接受的。
他簡直像格利佛為小人國作戰一樣,一舉手許多國家便會自地球上消失。
耶和華的嚴厲是極其可怕的。
一次,猶太人與摩押婦女奸淫,他便吩咐摩西:&ldquo把他們的頭通通摘下來,同時當我的面拿去挂在高竿上任其日曬雨淋。
&rdquo&mdash&mdash這豈不就是亞述大神及亞述巴尼拔的作風? 他說過,愛我及守我誡命的,我必賜福予他。
但狠起心來,他會因父親懲罰兒子,因祖父懲罰孫子,因十七八代的祖先懲罰其十七八代的後代。
耶和華最恨的是崇拜邪神。
猶太人崇拜金牛,他便說:&ldquo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将他們絕滅!&rdquo後來還是摩西對他說:&ldquo求你轉意,不發你的烈怒。
後悔,把所說的禍降給你的百姓。
&rdquo于是,他真的說:&ldquo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給他的百姓。
&rdquo又一次,耶和華因猶太人向摩西發怨言,又說:&ldquo我要擊殺他們!&rdquo結果又是摩西求情,并且開導他:&ldquo如今你若把這百姓殺了,那些聽見你名聲的列邦必議論。
&rdquo于是,他又回心轉意說:&ldquo我照你的話赦免了他們。
&rdquo 在亞伯拉罕時代,耶和華有一次要毀滅所多瑪(Sodom)及蛾摩拉(Gomorrah)。
亞伯拉罕和摩西一樣,又特别向他求情及開導:&ldquo若那城裡有50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rdquo義人的人數,由50降至40,降至30,降至20,降至10,結果,耶和華果然也同意:&ldquo為這10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
&rdquo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的道德觀念進步,跟着他的神也就會被改造。
耶和華對他的&ldquo選民&rdquo,曾用種種辦法相威脅。
他曾說,凡不服從他的,他會: 在城,降禍于城。
在野,降禍于野&hellip&hellip降禍于身,降禍于地&hellip&hellip在家,降禍于家。
在路,降禍于路&hellip&hellip使你患痨病,患熱病、發炎&hellip&hellip患埃及腫瘍,患毒瘤,患疥癬,全身發癢,患各種不治之症。
叫你發瘋,叫你目盲,叫你心慌意亂&hellip&hellip各種疾病、瘟疫,一切經上所有與所無的疾病,通通降臨于你,至你整個毀滅為止。
耶和華并不以成為猶太人之神為滿足。
他的第一條誡命,就是&ldquo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rdquo。
他曾自認&ldquo我是會嫉妒的神&rdquo,他要求信他的人,摒棄一切&ldquo邪神&rdquo&ldquo偶像&rdquo。
在以賽亞以前,耶和華很少被人認為是各部族甚至猶太人的神。
摩押的神是基抹(Chemosh)。
對于他,拿俄米(Naomi)認為路得(Ruth)應該敬奉。
巴力西蔔(Baalzebub)是以革倫(Ekron)的神。
米勒公(Milcom)是阿蒙的神。
各部族由于政治經濟的隔離,因此所信的神自然也就不一樣。
摩西歌頌耶和華:&ldquo主啊,衆神之中,誰能如你?&rdquo所羅門說:&ldquo偉大的主,你高高在衆神之上。
&rdquo由此可證猶太人最初不止一神。
以坦木茲而言,幾乎所有猶太人,特别是受過相當教育的人,皆奉之為神。
在一段時間内,對于他的死,猶太人還普遍舉行哀悼儀式。
以西結(Ezekiel)曾說:&ldquo這算什麼呢?哀悼坦木茲的哭聲,簡直連聖殿都震動了。
&rdquo猶太各部族,即使在耶利米(Jeremiah)時代,幾乎仍然各奉各的神。
&ldquo猶太啊猶太,&rdquo耶利米這樣悲歎,&ldquo算起來有一個城就有一個神!&rdquo于是他即力斥侍奉邪神巴力及摩洛之妄。
宗教曆來為政治的鏡子,耶和華是當猶太在大衛及所羅門統治下結成一體,耶路撒冷修築了聖殿,然後才奠定其全猶太唯一真神地位的。
就猶太人的宗教而言,耶和華奠定唯一真神地位,算是達到了一神教的目标。
不過這時所謂的一神教,隻能稱之為&ldquo相對的一神教&rdquo(henotheism),[17]将它和阿肯那頓崇拜日神之&ldquo絕對的一神教&rdquo(monotheism)相比,其間還有着一段距離。
盡管如此,将猶太人的宗教與巴比倫及希臘人的宗教相比,無論在哲學意義上,還是在實際影響上,其優越性均不可估量。
當然,猶太人并不以&ldquo相對的一神教&rdquo為滿足,他們曾努力進一步想将他們的宗教建設為&ldquo絕對的一神教&rdquo。
[18] 猶太人的宗教不像埃及和巴比倫那樣,有着那麼多繁文缛節。
古猶太人面對着一位專制殘忍的神,隻有戰栗的分。
經所羅門美化後的耶和華,在人看來也還是怕多愛少。
一般人總說,人之所以需要宗教,主要在尋求安慰,可是,對宗教作曆史性的分析,它帶給人的,常常是恐懼多于安慰。
約櫃藏着神的誡命,那是絕對不可摸觸的。
虔誠的烏撒,怕約櫃掉到地上,因此将它扶了一把,但好心沒好報,&ldquo神勃然震怒,立擊殺其于地!&rdquo 在猶太神學中,&ldquo罪&rdquo是一個核心觀念。
罪是德的對應,有史以來,我們從沒見過像猶太這麼好德的民族。
在他們觀念中,罪與德就是死與生的問題。
他們通常把一切厄運,例如毀滅整個以色列的幹旱,都歸之于罪。
然而由于人是血肉之軀,情欲在所難免,同時誡命與律法又那麼多而複雜,因此,猶太人在精神生活上,幾乎時時在和罪惡鬥争。
猶太人沒有地獄觀念,不過他們所謂的&ldquo黑暗之地&rdquo也和地獄差不多。
他們相信,人死之後,無論好壞,一律都必歸于黑暗之地。
不去的人也有,但必須要像摩西、伊諾克及以利亞等大聖大賢才可。
人死後在墳裡還有沒有生活?猶太人似從未加考慮。
在猶太經典中,我們也從未發現他們談論過肉身不朽的問題。
德、罪、獎、懲,在他們看來一律都是現世的。
猶太人的&ldquo複活&rdquo觀念,是在他們國破家亡後才興起的。
這種觀念,可能來自埃及,也可能來自波斯。
複活觀念的興起,對猶太人影響很大,因為它,基督教才開始萌芽。
有罪就會收到惡果,如何解除此項威脅?第一是禱告,第二是犧牲。
和雅利安族一樣,閃米特對神所提供的犧牲,最初也是&ldquo人&rdquo。
以人作犧牲太可怕了,于是慢慢改成動物&mdash&mdash&ldquo一切頭生的公畜&rdquo&mdash&mdash及田地裡所産的東西。
但這樣做都太靡費,最後幹脆改為&ldquo贊美&rdquo。
犧牲供奉的規定最初很嚴,例如,一切牲畜非經祭師宰殺祝福獻神後即不得食。
割禮,顯然是犧牲的遺迹。
用一部分代全體,神享用了包皮,即等于享用了整個的人。
猶太人視月經與生産為不潔&mdash&mdash精神上的不潔。
去此不潔,需祭師為他們作種種禱告及犧牲。
在猶太人生活上,禁忌非常之多,他們的心靈中,每一動念幾乎都伴有罪惡。
犯禁忌與犯罪相等,如何贖罪?對神捐獻是一個最受歡迎的辦法。
犧牲,必由祭師以一定的儀節提供才有效。
祭師是一個特定集團。
在猶太人中,唯有利未的後裔才能做祭師。
[19]照慣例,他們不許留遺産,不繳納一切稅捐。
他們的生活,靠征牲畜的1/10及所有獻神供品維持。
從巴比倫和底比斯放逐回來後,此一集團變得頗為富有。
他們在耶路撒冷的勢力,常常淩駕于國王之上。
盡管祭師權力很強大,盡管宗教教育很發達,可是猶太人始終無法把留存民間的一切迷信&mdash&mdash特指異神崇拜&mdash&mdash掃除盡淨。
在山中,在林間,秘密拜神之風還是相當盛行。
他們所崇拜的神,有的是石頭,有的是蛇,有的是金牛,有的是巴力,有的是阿斯塔特。
他們所遵行的儀式,有巴比倫的,也有埃及的。
在拜神時,焚香者有之,飲宴者有之,以&ldquo兒童跳火&rdquo做祭者也有之。
崇拜異神之風,不但民間盛行,宮廷有時亦難免。
像所羅門及亞哈,即以&ldquo随從異神&rdquo著稱。
為了破除異神崇拜,猶太人中興起了一批先知&mdash&mdash先知并不一定是祭師&mdash&mdash像以利亞(Elijah)及以利沙等,一方面發表言論,一方面以身作則,他們希望使所有猶太人一齊走耶和華的一神道路。
先知對猶太宗教的影響不小。
由于他們來自民間,深知民間疾苦,因此他們所說的,大都是民衆的心聲。
這批人思想深刻,觀察敏銳,感情豐富,猶太教之所以後來能風靡整個西方世界,可以說得益于他們事先所作的一番整理、提高、淨化之功。
先知 一個社會,當财富集中于少數人之手,大多數人便自然陷于貧窮了。
在以色列,所羅門聚集的财富之多是空前的,因此,在他那個時代,貧富階級的分化也最明顯。
所羅門之于以色列,頗像彼得大帝之于俄國,為了使全國從農業社會一躍而為工業社會,便不擇手段不計後果。
要發展工商業,第一要勞動力,第二要資金,勞動力資金從哪裡來?當然從老百姓來。
經過20多年的精心擘劃,猶太社會是工業化了,可是由于長期沉重的徭役賦稅,大多數人的生活資源已被榨得精光。
在所羅門的黃金時代,耶路撒冷已充滿羅馬末世的衰象:宮廷奢華無度,政治時起糾紛,人民生活困苦。
人民生活困苦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貴族的壓榨,一方面在于富人的剝削。
阿摩司即這樣悲歎:&ldquo以法蓮(Ephraim)的人出賣正義。
在地主,為的是銀子;在窮人,為的是鞋子。
&rdquo基于貧與富、鄉與城的沖突,所羅門死後巴勒斯坦便一分為二:北方稱以法蓮[20],以撒馬利亞(Samaria)為都;南方稱猶太,以耶路撒冷為都。
南北對立,苦戰不休,猶太從此即趨式微。
内争常導緻外患,猶太分裂不久,埃及人即長驅入侵。
在法老示撒一世(SheshonkⅠ)的圍攻下,耶路撒冷陷落了。
埃及人攻下耶路撒冷後,便動手加以搜刮。
這一次他們把所羅門多年聚集的金銀财寶差不多都搬光了。
政治分裂、貧富懸殊、宗教堕落、軍事失利,這就是先知産生的時代背景。
先知,猶太人叫拉比(Nabi)[21],其原意頗異于我們現在所說的阿摩司及以賽亞。
當時的猶太人,對先知并無多少敬意。
因為先知中,有的似星象家,他們常為人看相算命而收取一定的報酬;有的瘋瘋癫癫,狂呼怪叫。
耶利米即自嘲道:&ldquo沒有一個稱為先知的人不是瘋子。
&rdquo 一般而言,先知多半具有悲天憫人的性格。
他們有的出身學校,有的出身修道院,有的過着苦行的獨身生活,有的則有産有家。
總之,所謂先知的品類,真可說得上五花八門。
猶太人的先知,可以說都是&ldquo街頭政治家&rdquo。
他們不滿現狀,對時代看不慣,對當權者看不慣,對祭師集團看不慣,乃至對整個閃米特看不慣。
先知多半作預言,但我們如把他們的預言,當&ldquo天氣預報&rdquo來看便錯了。
因為他們的預言,有的代表希望,有的代表惡兆,有的代表他們對宗教的見解。
不少預言家,是借預言發表其宗教見解。
不少預言家的預言,甚至是在事情發生後才補寫上去的。
大體上說,一般先知并不以其預言足以兌現為能事,大都隻是指出時弊,吐出憤懑,描述希望。
從某些角度來看,他們很像托爾斯泰的信徒。
他們是一批淳樸的鄉下人,進城看到一個畸形的工業化社會,驚愕之餘,據其所見,秉筆直書而已。
阿摩司就這樣說:&ldquo我原不是先知,而是來自鄉間的牧人。
&rdquo一天,他偶離羊群走到伯特利(Beth-El)。
那裡的一切,讓他驚呆了。
他看見貧富不均,他看見無情壓榨,他看見有的人驕奢淫逸,有的人衣不蔽體,于是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了: 你們踐踏貧民,向他們勒索麥子;你們用鑿過的石頭建造房屋,卻不得住在其内。
栽種美好的葡萄園,卻不得喝所出的酒&hellip&hellip你們躺卧在象牙床上,舒身在榻上,吃群中的羔羊,棚裡的牛犢。
彈琴鼓瑟唱消閑的歌曲,為自己制造樂器,如大衛所造的。
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hellip&hellip (神說)我厭惡你們的節期&hellip&hellip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hellip&hellip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聽你們彈琴的響聲。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從世界文學史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新格調。
辯才無礙的阿摩司,借神之口吻所說的這番話,相信當時飲酒唱歌的人聽來,會吓一跳。
另外需指出的一點是,阿摩司為窮人代言,不但是亞洲文學一貫重視社會良心的開端,而且自此,使猶太宗教走到了一個新方向。
從阿摩司到耶稣基督,在精神上可以說是一貫的。
阿摩司有過這麼一段預言:&ldquo耶和華如此說,牧人怎樣從獅子口中搶回兩條羊腿或半個耳朵,而以色列住撒馬利亞的孩子,那些躺卧在床角上或大馬士革坐墊上者,其得救也不過如此&hellip&hellip象牙造的房子必被拆散,所有巨大的房子亦必被消滅。
&rdquo[22]這段預言是應驗的,而其應驗尚在阿摩司未死以前。
同一時代,其他先知也對撒馬利亞提出行将毀滅的警告。
何西阿(Hosea)說:&ldquo撒馬利亞的牛犢,必被打碎。
他們所種的是風,所收的是暴風。
&rdquo 在公元前733年,成立不久的猶太王國,由于受到以法蓮的威脅,一方面與叙利亞結盟,一方面求助于亞述。
亞述人來後,占領了大馬士革,并要求叙利亞、泰爾及巴勒斯坦向他們進貢。
猶太人這時又悔而求助于埃及,但埃及未至,亞述兵又已壓境。
亞述人占領了撒馬利亞,逼猶太王訂立城下之盟。
這次,耶路撒冷雖未淪陷,但人民被擄走者達20萬之衆,所存金銀财寶則被搶奪一空。
以賽亞,猶太人最偉大的先知,就是在這次耶路撒冷被圍時嶄露頭角的。
[23]他比阿摩司有技巧。
他認為以猶太一邑之地,縱得埃及聲援,因遠水救不得近火,絕無法與亞述相抗。
他先後勸說亞哈斯(Ahaz)及希西家在亞述與以法蓮之戰中保持中立。
他斷言撒馬利亞必然淪陷。
在耶路撒冷被圍之日,以賽亞認為亞述國中将發生變故,勸希西家王謹守勿降。
亞述王辛那赫裡布不久果然撤圍而去,這樣一來以賽亞聲名鵲起,不但老百姓,甚至國王也敬重他。
就以賽亞看來,世界上沒有不滅之國。
事實上,摩押、叙利亞、衣索匹亞、埃及、巴比倫,一一都倒下去了。
&ldquo人人都要哀号&rdquo,這是以賽亞的語調,同時也是以色列所有先知的語調。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凡有經濟剝削存在,卻又承認經濟剝削合理,其勢必不能長久。
以賽亞可以說最洞察這一點: 耶和華起來辯論,站着審判衆民。
耶和華必審問他民中的長老和首領,說:吃盡葡萄園果子的,就是你們。
向貧窮人所奪的,都在你們家中。
主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為何壓制我的百姓,搓磨貧窮人的臉呢?&hellip&hellip禍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連地,以緻不留餘地的,隻顧自己獨居境内!&hellip&hellip禍哉,那些設立不義之律例的,和記錄奸詐之判語的,為要屈枉窮乏人,奪去我民中困苦人的理,以寡婦當作擄物,以孤兒當作掠物。
到降罰的日子,有災禍從遠方臨到,那時,你們怎樣行?你們向誰逃奔求救?你們的榮耀存留何處? 以賽亞對那些一方面剝削窮人,一方面假裝僞善的人,更是深惡痛絕: 耶和華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經夠了&hellip&hellip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禮物。
這些是我所憎惡的。
我擔當便不耐煩。
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
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染滿了殺人的血。
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申冤,為寡婦辯屈。
他對他的同胞,譴責甚嚴,可是,像阿摩司一樣,他對他們并不失望。
他最後的預言是,流亡在外的猶太人,有一天必能回到故鄉重建家園&mdash&mdash這項預言,從目前情況看是兌現的。
以賽亞對猶太民族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彌賽亞救世主的思想。
在這個思想中,他相信,将來必有大聖人出,終止猶太人政治上的歧見、種族上的壓迫,同時将他們帶至和平幸福之境: 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内利[24]&hellip&hellip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的名必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hellip&hellip從耶西(Jesse)的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
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hellip&hellip以正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以口中的杖擊打世界,以嘴裡的氣殺戮惡人。
正義必當他的腰帶,信實必當他脅下的帶子。
豺狼必與綿羊同居,豹子與山羊同卧,少壯獅子與牛犢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hellip&hellip他們要将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
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這種靈感,這種思想,是很可貴的。
由于受到這種思想的熏陶,祭師提高了對神的虔誠,貴族增加了對窮人的憐憫,整個猶太人的精神有了寄托。
不過,這類影響的發生,是要以若幹代及若幹世紀來計算的。
至于當時,貴族、商人、地主仍然我行我素;戰争仍然時常發生;猶太人被俘為奴之事,仍時有發生。
在猶太人被放逐的那些日子,在世界從猶太教演化至基督教的那些日子,先知的言論,常常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
阿摩司和以賽亞的思想,可以說是基督教思想的發端。
由這種思想所建立起來的理想國,無貧窮,無戰争,的确是夠令人向往的。
衆先知所倡導的彌賽亞思想,在猶太人腦中所種下的觀念是:彌賽亞應該取得政權,組織政府;這是一個萬能政府;這個政府最初僅屬于猶太人,最後則擴大為屬于全人類的受壓迫者。
阿摩司與以賽亞所預言的救世主,純潔、慈愛、友善諸德行,大部分已由耶稣基督體現。
他們更共同努力完成了耶和華的改造工作:在此之前,耶和華是&ldquo戰神”在此之後,耶和華是&ldquo愛神&rdquo。
由于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在先知的觀念中,沒有&ldquo自由&rdquo,也沒有&ldquo民主&rdquo。
不過,他們堅持站在不幸者的一邊,确信為善則昌,作惡必亡,對後世所發生的影響,的确大不可言。
耶路撒冷的毀滅與重建 猶太對當代世界最大的影響,是他們編撰了《聖經》。
《聖經》原是祭師的一種工具,其出現可能是基于這樣的概念:當人們不信仰耶和華而信仰外來的神時,怎麼去勸他們回來?引一段先知的話,把一條戒律加以解釋,這都是很有用的。
我們知道,先知的話語和自古相傳的戒律,就是《舊約》的主要成分。
但先知的話語和戒律,往往零零碎碎,對耶和華作有系統的描述是必要的。
基于這項需要,一個故事開始了。
這個故事所牽涉的主要人物有:耶路撒冷之王約西亞(Josiah)和當時的大祭師希勒家(Hilkiah)。
故事說,有一天希勒家向王報告,他在聖殿一個秘密的檔案室裡,&ldquo發現&rdquo一卷東西,上面記載着耶和華直接告訴摩西的許多話語。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據說,王當時就召集了猶太的衆長老,到耶和華的殿中,當着幾千人的面把這一卷東西,一般稱之為&ldquo約書&rdquo,念給他們聽。
念完後,王鄭重宣誓,他要&ldquo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遵守他的誡命、法度、律例,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rdquo。
民衆聽後也非常感動,也都願服從此約。
這所謂的《約書》,到底是《聖經》的哪一部分,已不得而知。
也許隻是《出埃及記》的第22章到23章,也許包括《申命記》全書。
不過,不管是哪一部分,它絕非一時發明,這是可斷言的。
我們相信,《聖經》是積年累月的産物。
寫作者不止一人,編訂者亦不止一人。
《聖經》内容包羅萬象,其中有傳說,有曆史,有誡命,有律法,有預言,有詩歌。
這本書究竟成于何年何月已不可考,不過有一點無可置疑的是,在約西亞王時代即已出現。
《聖經》可以說是部奇書,不管你是不是教徒,凡是讀到它,甚至僅聽人談到它,都會獲得一種難以磨滅的印象。
約西亞王也許看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