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亞述

關燈
把亞述變為近東最富最強的帝國外,還做了兩樁善鄰的好事:第一,釋回巴比倫諸神,并重建巴比倫大城;第二,發糧救濟伊拉姆饑民。

    在充滿野蠻記載的亞述史上,他算是一位相當文明的君主。

     埃及叛變,以撒哈頓率兵前往鎮壓,中途病死,繼位者即鼎鼎大名的亞述巴尼拔。

    他繼承以撒哈頓所建的基礎,使亞述國勢如日中天。

    但物極必反,自他死後,由于40餘年内戰,國力消耗過甚,亞述從此一蹶不振。

    最近出土石碑,有一塊所描述的就是亞述末世景象。

    那是戰争、圍城、饑荒、劫掠交織而成的悲慘畫面。

    亞述巴尼拔在亞述史上,可稱得上多彩多姿。

    一塊石碑記載他平定埃蘭: 經過1個月零25天的行軍,我到達了埃蘭。

    (為達成毀壞其農作物的目的)我在其田地裡撒鹽及散播荊棘的種子,所有埃蘭人,無論男女老幼,從皇子皇孫、高官顯吏至士兵工匠,所有埃蘭牲畜,無論馬、驢、騾、牛、羊,我一概都擄來了。

    除人畜外,我更帶走了蘇薩、馬達卡圖(Madaktu)、霍爾特馬什(Haltemash)以及其他城市的錢财。

    僅一個月工夫,我令埃蘭完全變成了廢墟。

    我相信,那兒現在已無歡笑、無人聲、無牛羊! 在舉行慶功宴的時候,亞述巴尼拔将埃蘭王的頭懸挂在高竿上,供所有賓客欣賞。

    亞述巴尼拔對埃蘭統帥達納努(Dananu)的處置更加殘酷。

    他把他的皮生生剝下,然後才像宰羊一樣放血。

    對達納努的弟弟,是先斫頭後分屍,把屍體切成肉醬,然後拿到全國去示衆。

     這樣血淋淋的做法,目的在于殺雞儆猴。

    亞述帝國所統治的地域太遼闊,民族太複雜,其所統治民族中,有衣索匹亞人,有亞美尼亞人,有叙利亞人,有米底亞人,如果不這樣不足以服衆。

    不過,不管對不對,無論如何帝國還是安定了。

    據他自稱,他所獲緻的太平是空前的。

    亞述巴尼拔不僅是一位征服者,而且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師、文學家及藝術家。

    他為了搜求新風格建築雕刻,曾派出不少欽差大臣。

    他為了搜古代典籍,曾打發不少學者去蘇美爾及巴比倫。

    在首都尼尼微,他建立了一所規模宏大的圖書館。

    這所圖書館所保全的資料,曆25個世紀仍完整無缺。

    像腓特烈大帝一樣,他不但是戰争狩獵的能手,在文學方面也才華橫溢、不可一世。

    據狄奧多羅斯描寫,他對男女兩性都喜歡,是個荒淫的君主。

    不過,對于這種說法,從史書上我們卻找不出任何證據。

     在泥簡中,有不少描述亞述巴尼拔的作品。

    據那些作品顯示,他的勇敢自信十分驚人。

    他面對獅子,有時隻帶一把匕首,有時隻帶一支标槍。

    每次作戰,他總是身先士卒,找着敵人主帥硬拼。

    拜倫對他顯然非常崇拜,他曾取其為戲劇中的主角。

    半由曆史,半由傳說,在拜倫筆下,他變成了亞述帝國權力、财富均呈巅峰狀态的具體象征。

     亞述政府 如果說帝國主義可以這樣下定義,就是說,用武力的或非武力的方式,将若幹國家置于一個政府之下,以使法律、秩序、商業和平運行,那我們得承認,亞述就是帝國主義的始祖。

    亞述政府,在亞述巴尼拔時代,曾經統治亞述、巴比倫、亞美尼亞、巴勒斯坦、叙利亞、腓尼基、蘇美爾、埃蘭、米底亞和埃及。

    這樣大的版圖,除漢谟拉比時代的巴比倫、圖特摩斯三世時代的埃及、亞曆山大時代的馬其頓外,再無可比拟者。

     從某些角度來觀察,亞述帝國是很松散的。

    在它統治下的大城市,大都保有高度自治權,而其屬國除朝貢之外,仍可有自己的王、自己的宗教及自己的法律。

    由于組織不夠嚴謹,一旦中央政府衰弱,則叛亂和割據之事便會發生。

    亞述曆史之所以充滿了鎮壓性的軍事行動,理由即在于此。

    為了防止屬國叛變,提革拉·帕拉薩三世制定了一個政策,就是把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大量遷移到其他地區,使其喪失反抗的條件。

    不過,不管怎麼做,叛變還是層出不窮,這就是亞述必須随時準備征戰的原因。

     由于時時準備征戰,政府當然就需要軍隊。

    在亞述人觀念中,政府就是武力的别稱,在人類曆史上,亞述人的最大貢獻就是戰争的藝術。

    亞述軍隊有戰車,有騎兵,有步兵,有工兵。

    作戰時,以這些兵種作适當編組。

    在亞述,圍城工具及技術早就發展得很可觀,至于戰略戰術,更是曆代講究,不遺餘力。

    亞述人的戰術,特别注重急行軍與各個擊破。

    這種戰術就是拿破侖用以制勝的秘訣。

     由于作戰的需要,亞述的冶金術也很發達。

    亞述戰士所穿的盔甲,其防護力之強已與中世紀歐洲騎士所穿的不相上下。

    一個亞述弓手或槍手的裝束,通常是這樣的:頭上一頂以銅或鐵制成的鋼盔,身上一襲皮底外罩鐵片铠甲,腰束護胸,手執盾牌。

    亞述戰士所用武器有弓箭,有長槍,有短劍,有槌,有棒,有投石器,有戰斧等。

    臨陣時,國王與貴族多乘車前導。

    上自将帥,下至士兵,皆以馬革裹屍勉勵。

    亞述騎兵,創自亞述巴尼拔時代。

    這一兵種,起初用來給戰車助陣,但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兵種。

     攻城器械,主要為撞城車。

    撞城車上有吊索,下有車輪。

    吊索系有一根附有鐵頭的撞杆,攻城時,借吊索搖擺,使撞杆增大沖力。

    防城所用武器,除弓弩、火箭、鉸鍊(用以對付撞城車的武器)外,有時還要動用氣體的惡臭彈。

     根據慣例,城被攻破,即難逃焚掠的慘劇。

    有時,焚掠之外,城内城外所有樹木,且被一律斫光。

    擄掠而來的婦孺、玉帛,主帥除留最大的一份外,其餘皆分賞有功将士。

    按近東慣例,将士功勞大小,以所斬敵人首級多寡為标準。

    由于作戰被俘,不是喪失生命,就是淪為奴隸,因此,将士都很勇敢。

    在亞述,集體坑殺戰俘的事,時常發生。

    對戰敗一方的貴族,處置非常殘忍:有割耳朵割鼻子的,有斷手斷腳的,有剝皮的,有分屍的,有殺頭的,有炮烙的。

    在亞述人看來,人命似乎一文不值。

    對敵人的處置,雖極盡殘酷之能事,卻無動于衷。

    不過,好在東方生育率高,人雖一大批一大批地死,但不久又可補充起來。

    在曆史上,優待戰俘自亞曆山大及恺撒始。

    史學家都相信,他們之所以能稱霸地中海,與這種政策大有關系。

     亞述君主的第一個支柱是軍隊,其次就是宗教。

    為了争取宗教的支持,君主對祭師總是有求必應。

    在形式上,亞述以亞述大神為主。

    舉凡制度、規章、法令,均是禀亞述大神之命而制定。

    征稅、作戰,亦皆出于神意。

    任何一位亞述君主,本身也就是神。

    一般說法,他就是太陽神沙瑪什的化身。

    總觀亞述宗教思想,其來源和其語言、科學、藝術一樣,不是得自巴比倫就是得自蘇美爾。

    不過,和其母體文化稍有不同的,就是在移植過來後,一切都染上了濃厚的軍事色彩。

     談到濃厚的軍事色彩,最顯著的要算法律。

    亞述法律,可以說就是軍法。

    亞述法律的嚴厲,舉世皆知。

    關于刑罰,從示衆開始,有強迫勞動、打闆子、割鼻子、割耳朵、割舌頭、剜眼睛、刺殺、斫頭等。

    薩爾貢二世對刑罰曾作過一些精密的補充,例如,賜毒酒及以罪人子女燒烤供神等。

    不過,這類補充似乎并未付諸實施。

    在亞述,最重的罪為通奸、強奸及偷盜,犯這些罪一律處以死刑。

    亞述天判也很流行,被控者綁上手腳投于河中,幸得不死即可無罪。

    将亞述的法律與《漢谟拉比法典》相比,亞述法律顯然比較原始而欠缺理想。

    [3] 亞述的地方政府,最初原是封建貴族。

    後以貴族不便指揮,改由國王任命的地方長官治理。

    這種形式的政府一傳而至波斯,再傳而至羅馬。

    地方長官的任務主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