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亞述

關燈
概述 這時,距巴比倫之北300英裡處,又出現了另一個文化。

    這個文化由于受到四境蠻族的威脅,自始至終對武力非常重視。

    武力的建立,最初在于自衛,但進一步發展後就是征服。

    這個文化在擊敗威脅它的敵人後,曾先後征服埃蘭、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腓尼基、埃及,而将整個近東置于其鐵腕統治之下。

     以上所講的這個文化,就是史學家所說的亞述(Assyria)文化。

    蘇美爾對巴比倫、巴比倫對亞述,恰與克裡特對希臘、希臘對羅馬文化的貢獻相當。

    蘇美爾及克裡特各創造了一種文化,巴比倫及希臘承襲并擴張之,亞述與羅馬又承襲并擴張之。

    最後,這兩種文化均為其四周的蠻族所吞沒。

    文明與野蠻在意義上是相對的,在形勢上,文明常受野蠻的包圍。

    野蠻之于文明,一有機會即進行兼并。

    兼并手段,有劫掠,有占領,有殖民。

    幾乎毫無例外,每一部文化史,總是以蠻族入侵宣告結束。

     亞述的根據地,是沿底格裡斯河流域的四座大城而建立。

    這四座大城是:亞述(Ashur)&mdash&mdash今之舍爾加特堡(Kala&rsquoatSherghat),阿貝拉(Arbela)&mdash&mdash今之艾比爾(Irbil),卡拉(Kalakh)&mdash&mdash今之尼姆魯德(Nimrud),尼尼微&mdash&mdash今之庫雲吉克(Kuyunjik)。

    在亞述,曾經發掘到史前人所用的黑曜石刀片及附有簡單圖案的黑陶。

    就這兩種古物判斷,這兒也可能是亞洲人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在靠近尼尼微地方,有一個鄉村叫高拉土丘(TepeGawra)。

    最近一個考古隊在這兒發掘到一座古城,古城裡有神廟,有墳墓,有雕刻精緻的圓柱形印章,有梳子,有珠寶,有骰子。

    根據這些文物推斷,古城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700年。

     亞述文明,源于亞述。

    亞述本是當地居民之神。

    及至建城,即以神命名城,最後,乃用以命名整個國家。

    亞述為亞述古都,但一則該地靠近沙漠非常燠熱,再則,靠近強鄰巴比倫,易受其侵擾,因此稍後即遷都于尼尼微。

    尼尼微也是因神而得名。

    尼納(Nina)之于亞述,相當于伊什塔爾之于巴比倫。

    尼尼微在極盛時代,有居民30萬。

    當号稱萬王之王的亞述巴尼拔當世,西亞君主前來朝貢者,多到數不過來。

     亞述人民,有閃米特人和非閃米特人兩種。

    閃米特人多半從南而來&mdash&mdash有的來自巴比倫,有的來自阿卡德&mdash&mdash文化程度較高。

    非閃米特人多半從西而來,文化程度較低。

    非閃米特人中,有赫梯(Hittite,或稱Mitannian)和庫爾德(Kurdish,高加索的山地人)。

    和巴比倫一樣,亞述的語言主要是以蘇美爾語言為主幹,另加上地方方言。

    至于風俗習慣,由于環境艱苦,他們不像巴比倫人那樣耽于享樂。

    亞述從興至滅,其最大特色為武力至上。

    他們所羨慕的人是雄赳赳氣昂昂的勇士。

    亞述的曆史充滿下面這種兩極現象:統治或被統治,征服或被征服,血腥的勝利或悲慘的失敗。

    亞述先世本為巴比倫藩屬,後因巴比倫受制于喀西特人,乃趁機獨立壯大。

    壯大後的亞述,其王甚至有自稱為&ldquo統制萬有之主&rdquo者。

    在人類史上,亞述的确有不少君主,其聲勢是非常顯赫的。

    [1] 亞述王撒缦以色一世(ShalmaneserⅠ),趁巴比倫屈服在喀西特人鐵蹄之下,崛起統一北部諸小邦,并建都于卡拉。

    不過在亞述史上,最早且最有名的君主不是撒缦以色一世,而是提革拉·帕拉薩一世(TiglathPileserⅠ)。

    提革拉·帕拉薩一世是一位偉大的獵人,他獵獅的紀錄令人驚訝,徒步獵獲的有120頭,乘車獵獲的有800頭! 提革拉·帕拉薩獵國如獵獅,一塊石碑這樣記載:&ldquo我率勇士遠征庫姆。

    陷城池,獲珍寶,無可數計。

    敢反抗者,我必焚其城,使成灰燼&hellip&hellip我征阿丹什(Adansh),其民自山中出,俯伏我膝下。

    我唯令其納稅,并不加害。

    &rdquo這位國君東征西讨,在征服赫梯、亞美尼亞(Armenian)及其他40餘小國後,奪取了巴比倫。

    以其聲威浩大,吓得埃及人也來敬獻禮品。

    每次出征,他必大修神廟。

    亞述之神對于供品,似乎隻問有無,不問來源。

    最後,巴比倫複興,不但掙脫其統治,打垮其軍隊,攻占其城池,焚毀其神廟,甚至,連人帶神都讓他們一齊做了俘虜。

    提革拉·帕拉薩最後死了,死得很慘。

     提革拉·帕拉薩的興亡,可說即是整部亞述曆史的寫照。

    反複進行屠殺與搜刮,即最初他們怎麼對待鄰人,最後鄰人又照樣對待他們。

    繼起的一位君主,叫亞述納西拔二世(AshurnasirpalⅡ)。

    他征服了十幾個小邦,帶回來不少戰利品。

    他有兩大嗜好:生挖俘虜眼睛,讨一大堆妻妾。

    他很幸運,竟得善終。

    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Ⅲ)進兵大馬士革,與叙利亞人數度惡戰,有一次戰役生殲敵人達1.6萬之衆。

    他也大修神廟,廣蓄嫔妃,不過他晚運不好,老年時,其子在一場叛亂中推翻他的政權。

    薩姆拉瑪(Sammuramat)以母後名義,臨朝統治3年。

    這位女主在希臘神話中,叫薩穆拉瑪特(Semiramis)。

    在狄奧多羅斯描述下,她是一位半人半神的女性。

    她一身兼為皇後、将軍、政治家及工程師。

     提革拉·帕拉薩三世,是一位有名的君主。

    他編練大軍,重新東征西讨。

    他征服了亞美尼亞、叙利亞、巴比倫,降服大馬士革及埃及,使帝國版圖東自高加索,西迄尼羅河。

    戰事甫定,講求治術,終其一生國強民富。

    薩爾貢二世是亞述的拿破侖,以下級軍官崛起為王,每次出征,必親臨前線。

    他打敗埃蘭、埃及和巴比倫,擄猶太人、非利士人及希臘人為人質。

    薩爾貢二世極善于治國,在他的鼓勵下,文學、藝術、手工藝、商業均極發達。

    他最後死于抗敵戰争。

    他的犧牲使戰事獲勝,亞述才得幸免于蠻族辛梅瑞安(Cimmerian)的入侵。

     辛那赫裡布(Sennacherib)是薩爾貢二世之子。

    他平内亂,占領波斯灣,但進攻耶路撒冷及埃及未獲成功。

    [2]盡管如此,他已囊括了89座城鎮,820個鄉村;俘獲7200匹馬、11.1萬頭驢、8萬頭牛、80萬頭羊及20.8萬個俘虜。

    對巴比倫的放蕩奢靡,他感到非常痛恨。

    他率兵圍城,城破之日,燒殺齊來。

    巴比倫血流成河,屍積如山,神廟宮殿,化為灰燼,甚至所有神像也全部變成俘虜。

    巴比倫的守護神馬爾杜克,被他降為亞述大神的仆從。

    關于這一浩劫,巴比倫人的解釋與後來一個猶太人的解釋完全一緻:神為了懲戒他的百姓,不惜降身辱志以事敵人。

    辛那赫裡布把他從事征服所獲的戰利品,通通運往尼尼微。

    他利用俘虜勞力,使河流改道。

    這樣,一面可保護尼尼微,一面可灌溉田地。

    在他的經營擘劃下,尼尼微變得十分繁榮美麗,全國農産品亦大量增加。

    但他晚景凄涼,在虔誠忏悔之時被自己的兒子手刃而死。

     宮廷喋血,父子兄弟火拼,勝利屬于以撒哈頓。

    他是老王諸子之一,即位後,因埃及曾支持叙利亞叛變,于是大興問罪之師。

    結果,埃及變成了亞述的一個省。

    當他由孟斐斯回尼尼微時,帶回戰利品之多,驚駭了所有西亞人。

    以撒哈頓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