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比倫
關燈
小
中
大
從漢谟拉比到尼布甲尼撒
文明有如生命,要生存必須和死亡不斷鬥争。
生命和死亡鬥争的方法,最巧妙的就是新陳代謝&mdash&mdash不斷創造新細胞,不斷創造新生命。
世界上,許多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就是由于它們不斷開創新境,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巴比倫及猶太文明是烏爾文明的新鮮血液;尼尼微文明是巴比倫文明的新鮮血液;波斯波利斯、薩迪斯(Sardis)、米利都等文明,是尼尼微文明的新鮮血液;埃及、克裡特、希臘、羅馬等文明,是烏爾以後各種文明的新鮮血液。
今天,凡是去巴比倫遺址參觀的人,差不多都會這樣想:沿幼發拉底河這一片幹燥的荒丘,竟會是一個擁有璀璨文化富強古國的首都所在地?但曆史斑斑可考,巴比倫創造了天文學,豐富了醫學,建立了語言學,制定了第一部偉大法典。
希臘人從這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這裡學到了神學,并将之弘揚于世;阿拉伯人從這裡學到了建築學,并以之影響了整個中世紀歐洲。
但站立在靜靜的底格裡斯與幼發拉底河畔,實在令人有點不相信,這兒會是蘇美爾、阿卡德及巴比倫文明的搖籃,而所謂的巴比倫&ldquo空中花園&rdquo就是在這裡。
事實上今天這裡流淌的,已非往昔的那些河流。
當然這不僅是&ldquo涉足于水,抽足複入,已非前水&rdquo的問題,而是河流曾經多次改道,以緻形成&ldquo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rdquo的問題。
和埃及的尼羅河一樣,底格裡斯與幼發拉底這兩條河,不但從南到北數千英裡有舟楫之利,而且在其南端每年也有天然泛濫,形成沃土以利農耕。
不過,這兩條河的泛濫,不在夏天而在春天。
因為巴比倫除冬季之外,5月至11月間完全無雨。
這一帶地區,一旦河流不再泛濫,轉眼就會變成不毛之地。
古巴比倫之所以成為閃米特傳說中的伊甸園、西亞的谷倉[1],人力之外,主要是靠河流的定期泛濫。
就曆史文化及人類血統方面分析,巴比倫是阿卡德人及蘇美爾人的綜合産物。
巴比倫具有阿卡德人的血緣,但其文明卻充滿蘇美爾人的形态。
巴比倫曆史的開端者,是一位強有力的人物漢谟拉比(約公元前1792&mdash前1750年)。
他是法律秩序的創造者,一共統治巴比倫43年。
根據曆史文獻的描繪,漢谟拉比是一位聰明絕頂、脾氣火暴的青年。
他率領部隊,翻山越嶺,來去如風。
他一生打過很多次仗,每戰必勝。
他對敵人或叛逆,手段非常殘酷,五馬分屍是他最喜歡的方式。
漢谟拉比以鐵腕制服了兩河流域諸小邦,同時公布了一部史無前例的法典。
《漢谟拉比法典》于1902年在蘇薩出土,條文刻于綠玉圓柱之上。
此綠玉圓柱,曾于公元前1100年以戰利品流入埃蘭。
[2] 像摩西的&ldquo十誡&rdquo一樣,《漢谟拉比法典》也是天賜的。
綠玉圓柱的一端,刻有&ldquo《漢谟拉比法典》謹受于太陽神沙瑪什&rdquo字樣。
下面是法典的前言,這些話說得神乎其神: 當神聖莊嚴的衆神之王安努(Anu),與皇天後土的主宰兼巴比倫命運決定者貝勒(Bel),伴同馬爾杜克(Marduk),對全人類進行統治時&hellip&hellip當諸神鄭重提及巴比倫之名時,當諸神就全世界特别選定巴比倫,并于其上建立1萬年不拔之基的王國時,安努及貝勒叫道:漢谟拉比,值得贊美的人君,諸神的虔敬者,你當使正義廣被四方,你當鏟除邪惡,你當抑強扶弱&hellip&hellip你當教化萬民,你當增進萬民福祉。
漢谟拉比,貝勒指着我的名字說,你使巴比倫繁榮昌盛;你敬奉尼普爾及杜裡努(Durilu)&hellip&hellip你保全了烏魯克(Uruk)的全城生命;你使百姓用水無缺&hellip&hellip你美化了博爾西珀(Borsippa)大城&hellip&hellip你為烏拉什(Urash)儲藏糧食&hellip&hellip你滿足了百姓的需要;你保全了巴比倫的生命财産,你确是我們的忠心奴仆,你的所作所為,使我們深感高興。
在這篇前言中,有些話,例如法律之目的在&ldquo抑強扶弱&rdquo、&ldquo教化萬民&rdquo和&ldquo增進萬民福祉&rdquo,在近代我們還常常聽到。
這些話,當然也不是這位東方君主一個人所發明的,因為有些話,距此6000年前,蘇美爾人早已說過了。
一部《漢谟拉比法典》,可說是以蘇美爾人的法典為依據,并參酌當時巴比倫人的實際情況草拟而成。
就現代眼光來看,這部法典有許多地方是不倫不類的。
例如,開頭假借神的口吻說話,但轉入世俗的條文後把神抛開了。
又例如,有些條文非常進步,有些條文又非常野蠻&mdash&mdash進步的,如精密的審判程序;野蠻的,如采用&ldquo複仇法&rdquo及許多不合理的婚姻規定等。
不過,大體上說,這285條法規,各方面都顧到了。
按其順序,所規定者有&ldquo私有财産&rdquo、&ldquo不動産&rdquo、&ldquo商務&rdquo、&ldquo親屬&rdquo、&ldquo傷害&rdquo及&ldquo勞動&rdquo等。
這部法典總的來說是文明的、進步的,不但較它晚出1000多年的《亞述法典》趕不上它,就是以之與現代歐洲某些國家的法規相比,亦并不遜色。
[3] 在《漢谟拉比法典》之末有一段話,是曆史上任何法典所沒有的: 這部合乎正義的法典,是漢谟拉比&mdash&mdash一代賢明君主制定的。
這部法典乃社會安甯、政治清明的根基&hellip&hellip他是萬民的保護者&hellip&hellip無論蘇美爾人或阿卡德人,他均給予同等的重視&hellip&hellip漢谟拉比之所以要制定這部法典,目的在勿恃強淩弱,在保護孤兒寡婦&hellip&hellip任何受壓迫的,都可到正義之王的面前來申訴。
王會讓他知道,這部法典是有效的。
漢谟拉比希望每一個人通過這部法典,知道什麼是他的權利。
漢谟拉比希望他們的問題都能獲得解決,(他們當這樣說):&ldquo漢谟拉比真是愛民如子&hellip&hellip他使人民富足,政治修明&hellip&hellip&rdquo 在未來乃至永遠,漢谟拉比虔誠希望巴比倫的每一位國君,都能重視其所刻的代表正義的這部法典。
一部完整的法典,隻是漢谟拉比的若幹偉大成就之一。
另一成就是,在他的策劃下,開了一條溝通基什與波斯灣的運河。
這條運河不但使一大片荒地變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許多城市永絕水患之災&mdash&mdash未開運河前,這些城市常因底格裡斯河泛濫成災。
另就留存于今的許多碑文中,我們還可看到他的其他貢獻,諸如,給水(水在巴比倫無論貴賤都是一種奢侈品)、維持治安、撫恤流亡等。
當安努及恩利爾(烏魯克及尼普爾之神),把蘇美爾和阿卡德兩地治理的責任交付給我時,我即決心要開一條運河。
現在運河開通了,大家把它叫作Hammurabi-nukhush-nishi運河(意即漢谟拉比惠澤運河)。
有了這條運河,不但蘇美爾及阿卡德兩地用水不緻匮乏,而且運河兩岸,由荒地變成了良田。
現在,人民有着堆積如山的糧食,有着喝不完用不盡的水&hellip&hellip流亡的百姓,我收容他們。
給他們吃,給他們穿,給他們住。
一部盡是規定俗事的法典,漢谟拉比卻使其穿上了神制的外衣。
這是他的聰明過人之處。
因為要利用神,所以大修廟宇,示惠祭師。
他為巴比倫之神馬爾杜克修了一座巍峨壯麗的神廟,把糧食裝滿神廟的谷倉。
這項投資所獲報酬是很豐碩的。
人民的守法奠定了社會秩序。
社會的安定帶來了充足的财富。
他美化巴比倫,他美化宮殿,他美化廟宇。
他橫跨幼發拉底河修了一座大橋,使兩岸可以交通,還造了許多大船,每船足容百人乘坐,往來于大河上下。
經由漢谟拉比的整頓,巴比倫大城在公元前18世紀即已成為世界最為壯觀的都會。
[4] 巴比倫在種族上有着許多閃米特的特點:黑頭發,多胡須,膚色略黑。
男女均喜蓄長發。
兩性,特别是男性,極喜使用香料。
男女平素所着服裝,均為白麻布長可及地的緊身衣。
女性着緊身衣時,常以一肩裸露在外。
男性除緊身衣外,加穿披風及罩袍。
随着财富的增加,人們對顔色漸感興趣。
此時的罩袍,有紅底、藍底,其上花紋有點、長條、格子、圓圈。
蘇美爾時代的赤腳風氣不見了,大多數人都穿一種精緻的涼鞋。
漢谟拉比時代,男性都用布包頭。
女性一般都戴項圈、手镯、護符及首飾。
男性喜歡提一根手杖,杖頭雕刻得很精緻。
在男性的腰帶上,經常挂着一顆小巧的私章,因為無論公私文書,非蓋章不生效。
祭師可能是不願以真面目見人,常戴一頂圓錐形的大帽子。
這幾乎已成曆史公例,财富帶來文明,同時也帶來腐化。
藝術是文明的花朵,安逸是腐化的根源。
黃金、白銀、錦緞及其他奢侈品是野蠻民族所忌妒的。
當他們入侵,由舒适而趨于軟弱的文明社會便無法抗拒。
巴比倫的東邊山地住着一夥人,自稱為喀西特族。
這族人對巴比倫的财富早就垂涎三尺。
隻因懾于漢谟拉比的聲威,不敢輕動,等到漢谟拉比逝世,他們便傾巢而出了。
最初,他們侵入巴比倫,隻是搶劫之後便走。
後來,進來之後便不肯走了,他們變成了巴比倫的征服者及統治者。
喀西特和閃米特的巴比倫人不是同族。
史學家推斷,他們可能是新石器時代來自歐洲的移民。
他們征服巴比倫,隻是西亞種族鬥争的一個回合。
此後幾百年間,巴比倫政治動蕩不安,科學藝術也毫無進展。
研讀過阿馬納書信的人都知道,這一時期的巴比倫、叙利亞,由于圖特摩斯三世的東征,已淪為埃及的附庸。
這些附庸國的國君,常常以貢品換取埃及的支援&mdash&mdash有時為讨平内亂,有時為抵禦外患。
[5] 600年後,像埃及人趕走西克索人一樣,巴比倫人也驅逐了喀西特人。
不過,異族雖趕走了,巴比倫并未振興。
此後400年間,巴比倫仍是一片混亂。
在此期間,出現了一批不甚有名的統治者。
這些統治者那奇怪的名字,如果用作《格雷哀歌》(Gray&rsquosElegy)的配音,那倒是不錯的。
[6] 結束此一混亂局面的,是來自北方的新興強國亞述。
亞述尼尼微諸王統治巴比倫期間,巴比倫曾一度反抗,但那次反抗招來辛那赫裡布(Sennacherib)的鎮壓,幾乎使整個巴比倫大城被夷為平地。
幸好繼之而來的是開明專制的以撒哈頓(Esarhaddon),在他的溫厚政策下巴比倫又漸趨繁榮。
米底亞人的崛起,使亞述人的勢力大為削弱。
巴比倫領導者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趁機借米底亞人之力,使巴比倫掙脫亞述控制。
獨立後的巴比倫,再傳到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Ⅱ)之手。
在《舊約·但以理書》中,他是有名的壞蛋,但在巴比倫曆史上,他是重建巴比倫的大英雄。
尼布甲尼撒的性格及雄圖壯志,從下面他的這篇就職文告可以略窺一二: 莊嚴華美的巴比倫,我視你一如我的生命。
除你之外,任何地方我都不願意住&hellip&hellip在你仁慈的馬爾杜克庇佑下,我願盡我的力量,使你成為超古邁今、無比繁華、無比昌盛的大城。
你将接受萬國的進貢以及全人類的膜拜。
他所說的,差不多都兌現了。
盡管有人說他不學無術,有人說他有點瘋狂,但在他那個時代,他的确是近東最偉大的統治者。
他不但是最成功的軍事家、最英明的政治家,而且也是最偉大的建築師。
他對巴比倫的貢獻,除漢谟拉比外,無人可相提并論。
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時期,埃及與亞述共謀置巴比倫于附庸地位。
但當埃軍到達幼發拉底河上流要隘卡爾基米什時,經他一邀擊,即告全軍覆沒。
趁戰勝餘威,尼布甲尼撒進兵巴勒斯坦及叙利亞。
該地一降,西亞再無和巴比倫抗衡者。
此時,巴比倫商人,倚仗國威,控制着從波斯灣到地中海的一切貿易。
尼布甲尼撒利用屬國的進貢、本國的田賦及商人的稅收,大肆美化其都城及神廟。
他說:&ldquo重建巴比倫并不是我唯一的任務。
&rdquo他為了與老百姓接近,常常出巡。
老王那波帕拉薩爾在世之時,曾拟有重建巴比倫大城的計劃,目的在于把此一大城建為當時最大最美的都市,但來不及實現便去世了。
現在,尼布甲尼撒有力量,有時間&mdash&mdash他統治巴比倫達43年&mdash&mdash于是便把老王的計劃付諸實施。
希羅多德150年後遊曆于此,曾這樣驚歎:&ldquo好寬廣的都市!&rdquo巴比倫大城,環以長56英裡之高牆。
此牆不但長高,而且寬廣&mdash&mdash足可容一輛4匹馬的戰車在其上奔馳。
城内面積,足有200平方英裡。
幼發拉底河橫貫其中,橫跨此河的是一個極其壯觀的大橋。
[7] 巴比倫建築的主要材料為磚,因為美索不達米亞不産石頭。
這些磚制作極為精緻。
表面不僅上有藍、黃、白色之釉,而且刻有動物花卉圖案。
今天,巴比倫所有出土的磚,大部分均是尼布甲尼撒時代所制。
這些磚上大都刻有&ldquo尼布甲尼撒,巴比倫之王&rdquo等字樣。
去巴比倫觀光的人,走近大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深入雲霄的高塔。
此塔以巨石砌成,共7級,高650英尺,猛然看去,簡直似一座山。
塔頂有座華麗寬廣的神龛,龛中設有一桌一床,桌床皆精雕細镂。
桌上布滿黃金,床上睡着美女,這兩種東西都是供神用的。
它比埃及金字塔還高。
據史學家考證,這就是希伯來神話中所提到的&ldquo通天塔&rdquo(TowerofBabel)。
照神話說,有一族人,不知敬奉耶和華,欲造一塔以通天,塔未造成,神即令他們說話彼此互不相通。
[8] 通天塔之北600碼處,有一座富麗巍峨的神廟。
廟中所供馬爾杜克,即巴比倫的守護神。
環着神廟向外延伸,是由街巷、運河、商店、住宅等所交織而成的市區。
從神廟至伊什塔爾門(IshtarGate),是一條寬廣的&ldquo聖道&rdquo(SacredWay)。
這條路以磚石鋪成,以便神走時不會把腳玷污。
聖道兩旁為五色瓦砌成之牆,牆上刻有120隻獅子。
這些獅子皆作怒吼狀,據說這樣可以避邪。
伊什塔爾門,以彩陶砌成,雄踞聖道之一端。
此門上刻動物花卉,色彩奇麗,形态逼真。
[9] 通天塔之北,有一高地名叫卡什(Kasr)。
在高地上,就是尼布甲尼撒的壯麗宮殿,金碧輝煌,雕梁畫棟。
居中寝宮,尤為别緻,宮牆為一色黃磚,地為白色及雜有花紋之石。
門牆俱有浮雕裝飾,門外列有巨型石獅。
宮殿附近,就是赫赫有名的空中花園&mdash&mdash希臘人稱之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空中花園,建于無數高大巨型圓柱之上,其地面之土深厚,不但可植花草,而且可種大樹。
支撐花園的圓柱,高75英尺,所需灌溉花木之水,即潛行于柱中,水由奴隸分班以抽水機自幼發拉底河中抽來。
此空中花園,是尼布甲尼撒為其寵妃而造。
此寵妃據稱為米底亞王基亞克薩裡斯(Cyaxares)的公主。
由于她不耐巴比倫之烈日風沙,因此尼布甲尼撒比照其故鄉景物建此花園。
空中花園高居天空,綠樹濃蔭,名花處處。
後妃暢遊其中,雖不戴面紗,亦不怕被凡人窺見。
在空中花園下面,生活着的就是巴比倫的庶民。
他們一代又一代,男耕女織,以雙手雙肩支撐着整個巴比倫。
黎庶 巴比倫一部分開發了,一部分仍未開發,未開發部分是一片充滿毒蛇猛獸的荒野。
荒野是獵人的天下,同時也是貴族遊樂之所。
巴比倫的貴族和亞述的貴族一樣,有着同一嗜好,喜歡進入叢林,表演徒手搏獅。
獅在藝術家筆下是鎮靜威猛的象征,可是,當人們接近它時,它也會驚懼而逃。
對叢林的主人而言,文明可以說是一種幹擾。
開發了的土地,除少許自耕農外,大部分是佃農或農奴。
早期的巴比倫人,耕田的工具是石頭。
公元前1400年的一個石鍬,是目前我們在巴比倫所發現的最早農具。
相信這種農具在兩河平原上一定有一段頗長的曆史。
用牛犁田,犁端放個石鍬,犁好後,用一根圓筒播出種子。
這種農耕方式,巴比倫人和蘇美爾人完全一模一樣。
河水泛濫,不像埃及那樣有利。
怕水沖走沃土,農人均以土做堤。
這些土堤,有的今天還可看到。
為了灌溉,巴比倫人修了不少水庫及水道。
水庫及水道,均設有水閘。
需水灌田時,打開水閘;不需水灌田時,則把水閘關上。
高的田地,水流不進,便用水車。
水是巴比倫的生命線。
尼布甲尼撒曾把修水庫、開運河列為他的一大治績。
他所修的一個大水庫,周圍足有150英裡,嘉惠良田無數。
今天到美索不達米亞的人,尚可看到水庫運河的遺迹。
還可在幼發拉底及盧瓦爾(Loire)河谷,看到古巴比倫人所用的原始水車&mdash&mdash以若幹木筒,借樞軸轉動,上下取水。
有了充足的水,土地便有了報酬。
在巴比倫可吃的東西有谷物、豆類、水果。
所有農産品中,棗類更是有名。
面包、糕餅、蜂蜜,在巴比倫人的家裡是常見的東西。
巴比倫人極喜種棕榈樹,為了使它大量繁殖,他們經常搖動樹木使雄花落于雌花之上。
今天西歐的葡萄及橄榄,是經由希臘羅馬人之手,自巴比倫傳來。
巴比倫人從波斯得到櫻桃,經由黑海,把櫻桃送給羅馬。
牛奶在從前是很稀有的東西,現在已成為他們日常必需的飲料。
肉類要富人才吃得起,但魚蝦窮人桌上并不罕見。
黃昏人靜,為了解脫生與死的困擾,他們常一杯在手。
他們的酒是用棗釀的,啤酒是用麥釀的。
巴比倫人習慣在地上挖掘,有的人挖到油,有的人挖到銅,有的人挖到鉛,有的人挖到鐵,有的人挖到銀,有的人挖到金。
斯特拉博說,他在美索不達米亞挖到了&ldquo石油精&rdquo(naphtha)或&ldquo水瀝青&rdquo(liquidasphalt)。
據說,有人報告亞曆山大,在巴比倫找到了一種會燃的水。
他起初不信,及至他的侍者将那種&ldquo水&rdquo點着給他看,他才相信世間真有這種東西。
在漢谟拉比時代,工具仍以石器居多。
但自那時起,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青銅、鐵及其他金屬工具已很常見。
紡織品原料為棉花、羊毛。
染色及刺繡技術已很高明。
當巴比倫的布匹呢絨,經商人轉運到希臘羅馬人之手,希臘羅馬人都贊不絕口。
在美索不達米亞,人們很早就知道使用的機器是織布的布機及制陶的轉盤。
磚是巴比倫的主要建築材料。
以黏土和稻草做成的磚,最初,是利用太陽曬幹,後來才發展到用火烘烤。
自發明用火烘烤之後,巴比倫的制磚即發展成一大行業。
在漢谟拉比時代,各行各業已經相當發達。
這時,各行業在橫向方面,有各種公會的組織;在縱向方面,為便于技術的傳授,所采用的是師徒制。
地方性的交通運輸,所通行的是驢車。
巴比倫人提到馬,是公元前2100年後的事。
驢和馬,顯然均來自東方。
史學家相信,巴比倫的馬,是由其征服者自中亞高原帶來的,而在其後又經西克索人傳入埃及。
自馬傳入後,由于交通工具的革新,巴比倫的商務
生命和死亡鬥争的方法,最巧妙的就是新陳代謝&mdash&mdash不斷創造新細胞,不斷創造新生命。
世界上,許多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就是由于它們不斷開創新境,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巴比倫及猶太文明是烏爾文明的新鮮血液;尼尼微文明是巴比倫文明的新鮮血液;波斯波利斯、薩迪斯(Sardis)、米利都等文明,是尼尼微文明的新鮮血液;埃及、克裡特、希臘、羅馬等文明,是烏爾以後各種文明的新鮮血液。
今天,凡是去巴比倫遺址參觀的人,差不多都會這樣想:沿幼發拉底河這一片幹燥的荒丘,竟會是一個擁有璀璨文化富強古國的首都所在地?但曆史斑斑可考,巴比倫創造了天文學,豐富了醫學,建立了語言學,制定了第一部偉大法典。
希臘人從這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這裡學到了神學,并将之弘揚于世;阿拉伯人從這裡學到了建築學,并以之影響了整個中世紀歐洲。
但站立在靜靜的底格裡斯與幼發拉底河畔,實在令人有點不相信,這兒會是蘇美爾、阿卡德及巴比倫文明的搖籃,而所謂的巴比倫&ldquo空中花園&rdquo就是在這裡。
事實上今天這裡流淌的,已非往昔的那些河流。
當然這不僅是&ldquo涉足于水,抽足複入,已非前水&rdquo的問題,而是河流曾經多次改道,以緻形成&ldquo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rdquo的問題。
和埃及的尼羅河一樣,底格裡斯與幼發拉底這兩條河,不但從南到北數千英裡有舟楫之利,而且在其南端每年也有天然泛濫,形成沃土以利農耕。
不過,這兩條河的泛濫,不在夏天而在春天。
因為巴比倫除冬季之外,5月至11月間完全無雨。
這一帶地區,一旦河流不再泛濫,轉眼就會變成不毛之地。
古巴比倫之所以成為閃米特傳說中的伊甸園、西亞的谷倉[1],人力之外,主要是靠河流的定期泛濫。
就曆史文化及人類血統方面分析,巴比倫是阿卡德人及蘇美爾人的綜合産物。
巴比倫具有阿卡德人的血緣,但其文明卻充滿蘇美爾人的形态。
巴比倫曆史的開端者,是一位強有力的人物漢谟拉比(約公元前1792&mdash前1750年)。
他是法律秩序的創造者,一共統治巴比倫43年。
根據曆史文獻的描繪,漢谟拉比是一位聰明絕頂、脾氣火暴的青年。
他率領部隊,翻山越嶺,來去如風。
他一生打過很多次仗,每戰必勝。
他對敵人或叛逆,手段非常殘酷,五馬分屍是他最喜歡的方式。
漢谟拉比以鐵腕制服了兩河流域諸小邦,同時公布了一部史無前例的法典。
《漢谟拉比法典》于1902年在蘇薩出土,條文刻于綠玉圓柱之上。
此綠玉圓柱,曾于公元前1100年以戰利品流入埃蘭。
[2] 像摩西的&ldquo十誡&rdquo一樣,《漢谟拉比法典》也是天賜的。
綠玉圓柱的一端,刻有&ldquo《漢谟拉比法典》謹受于太陽神沙瑪什&rdquo字樣。
下面是法典的前言,這些話說得神乎其神: 當神聖莊嚴的衆神之王安努(Anu),與皇天後土的主宰兼巴比倫命運決定者貝勒(Bel),伴同馬爾杜克(Marduk),對全人類進行統治時&hellip&hellip當諸神鄭重提及巴比倫之名時,當諸神就全世界特别選定巴比倫,并于其上建立1萬年不拔之基的王國時,安努及貝勒叫道:漢谟拉比,值得贊美的人君,諸神的虔敬者,你當使正義廣被四方,你當鏟除邪惡,你當抑強扶弱&hellip&hellip你當教化萬民,你當增進萬民福祉。
漢谟拉比,貝勒指着我的名字說,你使巴比倫繁榮昌盛;你敬奉尼普爾及杜裡努(Durilu)&hellip&hellip你保全了烏魯克(Uruk)的全城生命;你使百姓用水無缺&hellip&hellip你美化了博爾西珀(Borsippa)大城&hellip&hellip你為烏拉什(Urash)儲藏糧食&hellip&hellip你滿足了百姓的需要;你保全了巴比倫的生命财産,你确是我們的忠心奴仆,你的所作所為,使我們深感高興。
在這篇前言中,有些話,例如法律之目的在&ldquo抑強扶弱&rdquo、&ldquo教化萬民&rdquo和&ldquo增進萬民福祉&rdquo,在近代我們還常常聽到。
這些話,當然也不是這位東方君主一個人所發明的,因為有些話,距此6000年前,蘇美爾人早已說過了。
一部《漢谟拉比法典》,可說是以蘇美爾人的法典為依據,并參酌當時巴比倫人的實際情況草拟而成。
就現代眼光來看,這部法典有許多地方是不倫不類的。
例如,開頭假借神的口吻說話,但轉入世俗的條文後把神抛開了。
又例如,有些條文非常進步,有些條文又非常野蠻&mdash&mdash進步的,如精密的審判程序;野蠻的,如采用&ldquo複仇法&rdquo及許多不合理的婚姻規定等。
不過,大體上說,這285條法規,各方面都顧到了。
按其順序,所規定者有&ldquo私有财産&rdquo、&ldquo不動産&rdquo、&ldquo商務&rdquo、&ldquo親屬&rdquo、&ldquo傷害&rdquo及&ldquo勞動&rdquo等。
這部法典總的來說是文明的、進步的,不但較它晚出1000多年的《亞述法典》趕不上它,就是以之與現代歐洲某些國家的法規相比,亦并不遜色。
[3] 在《漢谟拉比法典》之末有一段話,是曆史上任何法典所沒有的: 這部合乎正義的法典,是漢谟拉比&mdash&mdash一代賢明君主制定的。
這部法典乃社會安甯、政治清明的根基&hellip&hellip他是萬民的保護者&hellip&hellip無論蘇美爾人或阿卡德人,他均給予同等的重視&hellip&hellip漢谟拉比之所以要制定這部法典,目的在勿恃強淩弱,在保護孤兒寡婦&hellip&hellip任何受壓迫的,都可到正義之王的面前來申訴。
王會讓他知道,這部法典是有效的。
漢谟拉比希望每一個人通過這部法典,知道什麼是他的權利。
漢谟拉比希望他們的問題都能獲得解決,(他們當這樣說):&ldquo漢谟拉比真是愛民如子&hellip&hellip他使人民富足,政治修明&hellip&hellip&rdquo 在未來乃至永遠,漢谟拉比虔誠希望巴比倫的每一位國君,都能重視其所刻的代表正義的這部法典。
一部完整的法典,隻是漢谟拉比的若幹偉大成就之一。
另一成就是,在他的策劃下,開了一條溝通基什與波斯灣的運河。
這條運河不但使一大片荒地變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許多城市永絕水患之災&mdash&mdash未開運河前,這些城市常因底格裡斯河泛濫成災。
另就留存于今的許多碑文中,我們還可看到他的其他貢獻,諸如,給水(水在巴比倫無論貴賤都是一種奢侈品)、維持治安、撫恤流亡等。
當安努及恩利爾(烏魯克及尼普爾之神),把蘇美爾和阿卡德兩地治理的責任交付給我時,我即決心要開一條運河。
現在運河開通了,大家把它叫作Hammurabi-nukhush-nishi運河(意即漢谟拉比惠澤運河)。
有了這條運河,不但蘇美爾及阿卡德兩地用水不緻匮乏,而且運河兩岸,由荒地變成了良田。
現在,人民有着堆積如山的糧食,有着喝不完用不盡的水&hellip&hellip流亡的百姓,我收容他們。
給他們吃,給他們穿,給他們住。
一部盡是規定俗事的法典,漢谟拉比卻使其穿上了神制的外衣。
這是他的聰明過人之處。
因為要利用神,所以大修廟宇,示惠祭師。
他為巴比倫之神馬爾杜克修了一座巍峨壯麗的神廟,把糧食裝滿神廟的谷倉。
這項投資所獲報酬是很豐碩的。
人民的守法奠定了社會秩序。
社會的安定帶來了充足的财富。
他美化巴比倫,他美化宮殿,他美化廟宇。
他橫跨幼發拉底河修了一座大橋,使兩岸可以交通,還造了許多大船,每船足容百人乘坐,往來于大河上下。
經由漢谟拉比的整頓,巴比倫大城在公元前18世紀即已成為世界最為壯觀的都會。
[4] 巴比倫在種族上有着許多閃米特的特點:黑頭發,多胡須,膚色略黑。
男女均喜蓄長發。
兩性,特别是男性,極喜使用香料。
男女平素所着服裝,均為白麻布長可及地的緊身衣。
女性着緊身衣時,常以一肩裸露在外。
男性除緊身衣外,加穿披風及罩袍。
随着财富的增加,人們對顔色漸感興趣。
此時的罩袍,有紅底、藍底,其上花紋有點、長條、格子、圓圈。
蘇美爾時代的赤腳風氣不見了,大多數人都穿一種精緻的涼鞋。
漢谟拉比時代,男性都用布包頭。
女性一般都戴項圈、手镯、護符及首飾。
男性喜歡提一根手杖,杖頭雕刻得很精緻。
在男性的腰帶上,經常挂着一顆小巧的私章,因為無論公私文書,非蓋章不生效。
祭師可能是不願以真面目見人,常戴一頂圓錐形的大帽子。
這幾乎已成曆史公例,财富帶來文明,同時也帶來腐化。
藝術是文明的花朵,安逸是腐化的根源。
黃金、白銀、錦緞及其他奢侈品是野蠻民族所忌妒的。
當他們入侵,由舒适而趨于軟弱的文明社會便無法抗拒。
巴比倫的東邊山地住着一夥人,自稱為喀西特族。
這族人對巴比倫的财富早就垂涎三尺。
隻因懾于漢谟拉比的聲威,不敢輕動,等到漢谟拉比逝世,他們便傾巢而出了。
最初,他們侵入巴比倫,隻是搶劫之後便走。
後來,進來之後便不肯走了,他們變成了巴比倫的征服者及統治者。
喀西特和閃米特的巴比倫人不是同族。
史學家推斷,他們可能是新石器時代來自歐洲的移民。
他們征服巴比倫,隻是西亞種族鬥争的一個回合。
此後幾百年間,巴比倫政治動蕩不安,科學藝術也毫無進展。
研讀過阿馬納書信的人都知道,這一時期的巴比倫、叙利亞,由于圖特摩斯三世的東征,已淪為埃及的附庸。
這些附庸國的國君,常常以貢品換取埃及的支援&mdash&mdash有時為讨平内亂,有時為抵禦外患。
[5] 600年後,像埃及人趕走西克索人一樣,巴比倫人也驅逐了喀西特人。
不過,異族雖趕走了,巴比倫并未振興。
此後400年間,巴比倫仍是一片混亂。
在此期間,出現了一批不甚有名的統治者。
這些統治者那奇怪的名字,如果用作《格雷哀歌》(Gray&rsquosElegy)的配音,那倒是不錯的。
[6] 結束此一混亂局面的,是來自北方的新興強國亞述。
亞述尼尼微諸王統治巴比倫期間,巴比倫曾一度反抗,但那次反抗招來辛那赫裡布(Sennacherib)的鎮壓,幾乎使整個巴比倫大城被夷為平地。
幸好繼之而來的是開明專制的以撒哈頓(Esarhaddon),在他的溫厚政策下巴比倫又漸趨繁榮。
米底亞人的崛起,使亞述人的勢力大為削弱。
巴比倫領導者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趁機借米底亞人之力,使巴比倫掙脫亞述控制。
獨立後的巴比倫,再傳到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Ⅱ)之手。
在《舊約·但以理書》中,他是有名的壞蛋,但在巴比倫曆史上,他是重建巴比倫的大英雄。
尼布甲尼撒的性格及雄圖壯志,從下面他的這篇就職文告可以略窺一二: 莊嚴華美的巴比倫,我視你一如我的生命。
除你之外,任何地方我都不願意住&hellip&hellip在你仁慈的馬爾杜克庇佑下,我願盡我的力量,使你成為超古邁今、無比繁華、無比昌盛的大城。
你将接受萬國的進貢以及全人類的膜拜。
他所說的,差不多都兌現了。
盡管有人說他不學無術,有人說他有點瘋狂,但在他那個時代,他的确是近東最偉大的統治者。
他不但是最成功的軍事家、最英明的政治家,而且也是最偉大的建築師。
他對巴比倫的貢獻,除漢谟拉比外,無人可相提并論。
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時期,埃及與亞述共謀置巴比倫于附庸地位。
但當埃軍到達幼發拉底河上流要隘卡爾基米什時,經他一邀擊,即告全軍覆沒。
趁戰勝餘威,尼布甲尼撒進兵巴勒斯坦及叙利亞。
該地一降,西亞再無和巴比倫抗衡者。
此時,巴比倫商人,倚仗國威,控制着從波斯灣到地中海的一切貿易。
尼布甲尼撒利用屬國的進貢、本國的田賦及商人的稅收,大肆美化其都城及神廟。
他說:&ldquo重建巴比倫并不是我唯一的任務。
&rdquo他為了與老百姓接近,常常出巡。
老王那波帕拉薩爾在世之時,曾拟有重建巴比倫大城的計劃,目的在于把此一大城建為當時最大最美的都市,但來不及實現便去世了。
現在,尼布甲尼撒有力量,有時間&mdash&mdash他統治巴比倫達43年&mdash&mdash于是便把老王的計劃付諸實施。
希羅多德150年後遊曆于此,曾這樣驚歎:&ldquo好寬廣的都市!&rdquo巴比倫大城,環以長56英裡之高牆。
此牆不但長高,而且寬廣&mdash&mdash足可容一輛4匹馬的戰車在其上奔馳。
城内面積,足有200平方英裡。
幼發拉底河橫貫其中,橫跨此河的是一個極其壯觀的大橋。
[7] 巴比倫建築的主要材料為磚,因為美索不達米亞不産石頭。
這些磚制作極為精緻。
表面不僅上有藍、黃、白色之釉,而且刻有動物花卉圖案。
今天,巴比倫所有出土的磚,大部分均是尼布甲尼撒時代所制。
這些磚上大都刻有&ldquo尼布甲尼撒,巴比倫之王&rdquo等字樣。
去巴比倫觀光的人,走近大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深入雲霄的高塔。
此塔以巨石砌成,共7級,高650英尺,猛然看去,簡直似一座山。
塔頂有座華麗寬廣的神龛,龛中設有一桌一床,桌床皆精雕細镂。
桌上布滿黃金,床上睡着美女,這兩種東西都是供神用的。
它比埃及金字塔還高。
據史學家考證,這就是希伯來神話中所提到的&ldquo通天塔&rdquo(TowerofBabel)。
照神話說,有一族人,不知敬奉耶和華,欲造一塔以通天,塔未造成,神即令他們說話彼此互不相通。
[8] 通天塔之北600碼處,有一座富麗巍峨的神廟。
廟中所供馬爾杜克,即巴比倫的守護神。
環着神廟向外延伸,是由街巷、運河、商店、住宅等所交織而成的市區。
從神廟至伊什塔爾門(IshtarGate),是一條寬廣的&ldquo聖道&rdquo(SacredWay)。
這條路以磚石鋪成,以便神走時不會把腳玷污。
聖道兩旁為五色瓦砌成之牆,牆上刻有120隻獅子。
這些獅子皆作怒吼狀,據說這樣可以避邪。
伊什塔爾門,以彩陶砌成,雄踞聖道之一端。
此門上刻動物花卉,色彩奇麗,形态逼真。
[9] 通天塔之北,有一高地名叫卡什(Kasr)。
在高地上,就是尼布甲尼撒的壯麗宮殿,金碧輝煌,雕梁畫棟。
居中寝宮,尤為别緻,宮牆為一色黃磚,地為白色及雜有花紋之石。
門牆俱有浮雕裝飾,門外列有巨型石獅。
宮殿附近,就是赫赫有名的空中花園&mdash&mdash希臘人稱之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空中花園,建于無數高大巨型圓柱之上,其地面之土深厚,不但可植花草,而且可種大樹。
支撐花園的圓柱,高75英尺,所需灌溉花木之水,即潛行于柱中,水由奴隸分班以抽水機自幼發拉底河中抽來。
此空中花園,是尼布甲尼撒為其寵妃而造。
此寵妃據稱為米底亞王基亞克薩裡斯(Cyaxares)的公主。
由于她不耐巴比倫之烈日風沙,因此尼布甲尼撒比照其故鄉景物建此花園。
空中花園高居天空,綠樹濃蔭,名花處處。
後妃暢遊其中,雖不戴面紗,亦不怕被凡人窺見。
在空中花園下面,生活着的就是巴比倫的庶民。
他們一代又一代,男耕女織,以雙手雙肩支撐着整個巴比倫。
黎庶 巴比倫一部分開發了,一部分仍未開發,未開發部分是一片充滿毒蛇猛獸的荒野。
荒野是獵人的天下,同時也是貴族遊樂之所。
巴比倫的貴族和亞述的貴族一樣,有着同一嗜好,喜歡進入叢林,表演徒手搏獅。
獅在藝術家筆下是鎮靜威猛的象征,可是,當人們接近它時,它也會驚懼而逃。
對叢林的主人而言,文明可以說是一種幹擾。
開發了的土地,除少許自耕農外,大部分是佃農或農奴。
早期的巴比倫人,耕田的工具是石頭。
公元前1400年的一個石鍬,是目前我們在巴比倫所發現的最早農具。
相信這種農具在兩河平原上一定有一段頗長的曆史。
用牛犁田,犁端放個石鍬,犁好後,用一根圓筒播出種子。
這種農耕方式,巴比倫人和蘇美爾人完全一模一樣。
河水泛濫,不像埃及那樣有利。
怕水沖走沃土,農人均以土做堤。
這些土堤,有的今天還可看到。
為了灌溉,巴比倫人修了不少水庫及水道。
水庫及水道,均設有水閘。
需水灌田時,打開水閘;不需水灌田時,則把水閘關上。
高的田地,水流不進,便用水車。
水是巴比倫的生命線。
尼布甲尼撒曾把修水庫、開運河列為他的一大治績。
他所修的一個大水庫,周圍足有150英裡,嘉惠良田無數。
今天到美索不達米亞的人,尚可看到水庫運河的遺迹。
還可在幼發拉底及盧瓦爾(Loire)河谷,看到古巴比倫人所用的原始水車&mdash&mdash以若幹木筒,借樞軸轉動,上下取水。
有了充足的水,土地便有了報酬。
在巴比倫可吃的東西有谷物、豆類、水果。
所有農産品中,棗類更是有名。
面包、糕餅、蜂蜜,在巴比倫人的家裡是常見的東西。
巴比倫人極喜種棕榈樹,為了使它大量繁殖,他們經常搖動樹木使雄花落于雌花之上。
今天西歐的葡萄及橄榄,是經由希臘羅馬人之手,自巴比倫傳來。
巴比倫人從波斯得到櫻桃,經由黑海,把櫻桃送給羅馬。
牛奶在從前是很稀有的東西,現在已成為他們日常必需的飲料。
肉類要富人才吃得起,但魚蝦窮人桌上并不罕見。
黃昏人靜,為了解脫生與死的困擾,他們常一杯在手。
他們的酒是用棗釀的,啤酒是用麥釀的。
巴比倫人習慣在地上挖掘,有的人挖到油,有的人挖到銅,有的人挖到鉛,有的人挖到鐵,有的人挖到銀,有的人挖到金。
斯特拉博說,他在美索不達米亞挖到了&ldquo石油精&rdquo(naphtha)或&ldquo水瀝青&rdquo(liquidasphalt)。
據說,有人報告亞曆山大,在巴比倫找到了一種會燃的水。
他起初不信,及至他的侍者将那種&ldquo水&rdquo點着給他看,他才相信世間真有這種東西。
在漢谟拉比時代,工具仍以石器居多。
但自那時起,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青銅、鐵及其他金屬工具已很常見。
紡織品原料為棉花、羊毛。
染色及刺繡技術已很高明。
當巴比倫的布匹呢絨,經商人轉運到希臘羅馬人之手,希臘羅馬人都贊不絕口。
在美索不達米亞,人們很早就知道使用的機器是織布的布機及制陶的轉盤。
磚是巴比倫的主要建築材料。
以黏土和稻草做成的磚,最初,是利用太陽曬幹,後來才發展到用火烘烤。
自發明用火烘烤之後,巴比倫的制磚即發展成一大行業。
在漢谟拉比時代,各行各業已經相當發達。
這時,各行業在橫向方面,有各種公會的組織;在縱向方面,為便于技術的傳授,所采用的是師徒制。
地方性的交通運輸,所通行的是驢車。
巴比倫人提到馬,是公元前2100年後的事。
驢和馬,顯然均來自東方。
史學家相信,巴比倫的馬,是由其征服者自中亞高原帶來的,而在其後又經西克索人傳入埃及。
自馬傳入後,由于交通工具的革新,巴比倫的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