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埃及

關燈
尼羅河的恩賜 ·三角洲 這是一個最完美的海港。

    防波堤修長堅固,堤外波濤洶湧,堤内水平如鏡。

    在一個名叫法羅斯的小島上,索斯特拉塔斯(Sostratus)用純白的大理石修了一座高達500英尺的燈塔。

    這座燈塔雄偉壯麗,世無其匹,古人曾将其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自悠遠的年代起,無數世紀以來,這座燈塔成為往來地中海水手頂禮贊頌的目标。

    雖然由于歲月無情,大理石燈塔已随海浪俱去,但新的更為壯觀的燈塔又自島上矗起。

    今天,凡由地中海駛來的輪船,在進入亞曆山大港時,首先要找的目标,就是島上的燈塔。

    亞曆山大港,因年輕的政治家亞曆山大而得名。

    這是一座美輪美奂、人物荟萃的港都。

    正如其建造者亞曆山大所企望的,它代表着埃及、巴勒斯坦及希臘文化的精華。

    讀過曆史的人都知道,龐培(Pompey)的頭,就是在這裡呈獻給恺撒的。

     如果你乘火車通過這座港都,你便會看到下列景象:一些尚待修整的大街小巷,半裸的工人,背負重物的黑衣婦女,戴頭巾着白袍的穆斯林,寬闊的廣場,金碧輝煌的宮殿。

    通過港都,你立刻便會看到一片開闊的原野。

    火車愈行愈遠,港都愈來愈小。

    最後,港都變成一個黑點而沒入有名的尼羅河三角洲。

    尼羅河三角洲是一個綠色的三角。

    将它和尼羅河連起來,極像一株棕橄榄。

    三角洲是樹葉,尼羅河是樹幹。

     毫無疑問,三角洲過去是一個海灣。

    由于河流挾帶泥沙,夜以繼日地填塞,慢慢變成了這個樣子。

    [1]今天在三角洲上耕作的農夫,估計不下600萬。

    他們的主要作物是棉花。

    三角洲出産的棉花,年産值達上億元。

     烈日下,沿着散植着棕榈樹草堤而緩緩流着的是赫赫有名的尼羅河。

    在三角洲上,除尼羅河外,沙漠與幹涸的河床都看不到。

    站在這裡你會奇怪,埃及的整個命運,竟寄托于這條河。

    它河面不寬,流量也不大,兩岸卻都是滾滾的流沙。

     再乘火車前進,不久我們便駛入一個沖積平原。

    此平原由于溝渠縱橫,處處有水。

    田裡耕作的農夫(fellaheen)[2]除腰間系着一塊布之外,别無任何遮蔽。

     尼羅河每年均有一次泛濫。

    泛濫期間,大緻從夏至之日起,延續100天左右。

    經此泛濫,沙漠變為沃土。

    大水一退,埃及便處處花開。

    尼羅河的泛濫對于埃及而言,借用希羅多德的話來說,是&ldquo一種恩賜&rdquo。

    埃及之所以成為人類文化發源地之一,尼羅河的泛濫足可以解釋。

    其他河流泛濫,往往都會成災,可是尼羅河泛濫,不但不成災,而且利于灌溉,更因泛濫定時,人類可以控制,于是,災禍變成了福祉。

    就此而言,僅美索不達米亞堪與之相比。

    尼羅河每次泛濫,埃及的農夫都不免憂心忡忡。

    自泛濫之日起,他們便設有專人将水位上升情形,于每日清晨馳赴開羅大街小巷報告。

    尼羅河泛濫了幾千年,幾千年都沒有成災,就一般人而言,以過去推演未來,應該可以安心了。

    可是,埃及農夫卻不如此,他們把每一次泛濫,都看成一樁了不得的大事。

    因為泛濫一旦失去控制,他們一生所經營的溝渠農田,便有被摧毀的危險。

    溝渠農田是農夫的命根。

    對溝渠農田的經營,據推斷,在史前就已有了。

    5000年來,農夫一直在這片土地上辛苦工作&mdash&mdash泛濫開始,如何把多餘之水導入運河;水位下降,如何利用水車将水抽到田裡。

    農夫往往一面工作一面唱歌。

    他們的歌聲,不是歡愉的,而是凄涼的。

    埃及農夫的歌聲和尼羅河的流水,幾千年來都是一個調子。

    幾千年來,埃及的農夫不但歌聲未變,甚至語言也未變。

    雖曾幾度受到阿拉伯人的征服和統治,但這些征服和統治,對他們并未産生多大影響。

    沖積平原的溝渠農田,論曆史和金字塔一樣悠久。

     三角洲上,距亞曆山大港東南50英裡,為諾克拉提斯(Naucratis)城。

    此城一度住過很多勤勉聰慧的希臘人。

    往東30英裡,為賽斯(Sais)城。

    此城在未被波斯及希臘人征服前,一度成為埃及本土文化的最後據點。

    從亞曆山大港往南129英裡,有一座非常美麗的城市,那就是開羅。

    開羅絲毫沒有埃及風味,因為它由征服者穆斯林(于968年)所興建;等到法國人來後,浪漫的法國精神取代了陰沉的阿拉伯風味,在此建立沙漠中的巴黎。

    從開羅乘摩托車南行,不久你便可發現金字塔。

    金字塔可以說就是埃及,因為它是古埃及文化的主要代表。

     在一條路上,遠遠出現幾個小黑點。

    說那就是金字塔,未免太使人失望了。

    大老遠跑來難道就是為了看這幾個小黑點?可是,一轉眼間,這幾個小黑點卻突然大了起來,它們似乎正被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從地面驟然舉向高空。

    一轉身,一片廣大無垠的沙漠;一擡頭,一片浩浩的晴空。

    以金黃色的沙漠為背景,再襯上蔚藍色的天空,這幾座原已大得無與倫比的金字塔更顯得傲岸不群了。

    金字塔從來是不寂寞的。

    在此,你經常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遊客:騎驢的富商巨賈、乘馬的王孫公子、坐車的千金小姐以及高居駱駝背上的俊俏少婦。

     徘徊于金字塔前,我不禁想到,這兒,恺撒來過,拿破侖來過。

    任何偉大的人物,隻要站在金字塔前,都會顯得非常渺小。

    号稱&ldquo曆史之父&rdquo的希羅多德,曾先于恺撒500年來此。

    他在此聽到許多新奇的故事,這些故事的轉述,曾使希臘大政治家伯裡克利大為吃驚。

    金字塔之存在已5000多年,因此,幾百年,甚至一兩千年,在它看來簡直有如一瞬。

    我突然有一種感覺,覺得此時此刻,恺撒、拿破侖、希羅多德等,好像就在附近似的。

     獅身人面像就在金字塔附近。

    這一座山似的雕像,一半是獅,一半是人。

    在人這一半,具有一副哲學家的面孔。

    以獅而言,它正用爪挖掘着黃沙;以人而言,它正默默地注視着往來不斷的遊客以及那一望無際的原野。

    這是一個怪物。

    塑造這個怪物的年代,據考證約在公元前2990年。

    從這個怪物突出的下颚與殘暴的眼光看來,塑造它的人想必脫離野蠻未久。

    埃及人為什麼要塑造這個怪物?是告誡登徒子女性親近不得,還是吓唬小孩子要他們早點入睡?獅身人面像,據說曾一度為黃沙淹沒。

    不然的話,為什麼希羅多德遨遊埃及時,很多雞毛蒜皮的東西都談到了,唯獨對此龐然大物卻不置一詞? 現在撇開獅身人面像,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金字塔。

    金字塔的構築,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從五六百英裡外,把成千上萬重達數噸的巨石運來,同時還要将之舉到高達五六百英尺的地方,要是缺乏充足的财富、權威和技術,是萬萬辦不到的。

    構築這些金字塔,據估計至少需要10萬人工作20年。

    就算工作的人都是奴隸,不拿工資,但要喂飽這些人,所需要的糧食也極可觀。

    希羅多德在遊金字塔時,偶然在一座金字塔上發現一塊石牌,牌上所記的就是構築這座金字塔的工人所吃蘿蔔、大蒜、洋蔥等蔬菜的數量。

    [3] 偉大、壯觀,這是凡親身瞻仰過金字塔的人都會留下的深刻印象。

    但撇開其偉大壯觀的外衣,所顯現的卻是荒謬可笑。

    埃及人為什麼要建金字塔?原因隻是長眠于金字塔内的那個人希望由此而獲永生。

     ·溯流而上 乘小汽船自開羅逆流而上,南行五六天即到凱爾奈克(Karnak)及盧克索(Luxor)。

    在這條路上,距開羅20英裡,我們要經過第三、第四王朝的古都孟斐斯,其人口一度達到200萬,但現在除了幾座小型金字塔和幾叢棕榈樹外,便隻有一片耀眼的黃沙了。

    孟斐斯的黃沙,令我們聯想起地球上一帶又一帶的沙漠。

    這些沙漠,西起摩洛哥,東越西奈至阿拉伯、土耳其,再越西藏而達蒙古。

    沿着這條沙漠,一度出現兩大文化。

    這兩大文化,盛時都非常燦爛,可是曾幾何時,俱已煙消雲滅。

    沿着尼羅河,上自地中海,下迄努比亞(Nubia),兩岸各有一寬達12英裡的沃土。

    這兩條帶狀沃土,可說就是埃及人的命脈。

    然而希臘或羅馬的曆史,與埃及從公元前3400年美尼斯王(Menes)到公元前30年克婁巴特拉(Cleopatra)女王的悠久歲月相比,是多麼的短暫! 不過一周的水程,盧克索到了。

    此城就是希臘人所稱的底比斯(Thebes)。

    這座城一度也是埃及名都,繁華富庶,遠近知名。

    可是現在,除黃沙之外,便隻剩下了幾個阿拉伯式的村落。

    盧克索有一座為人豔羨的冬宮,其位置在尼羅河東岸。

    現在這所宮殿,像遠在西岸黃沙中的諸王陵墓一樣,隻剩下供人憑吊的部分。

    從冬宮向西遠眺,可見一大排閃閃發光的東西,那就是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女王神廟的廊柱。

     一早,我們乘小艇橫渡尼羅河,河水非常平靜,說它幾千年來年年泛濫,簡直令人有點不敢相信。

    舍舟登岸,向西進入沙漠,沿着小道,越過山區,遠遠看到突出于諸王陵墓之間的建築,就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傑作。

    女王本人很美很偉大,然而她希望把她的山陵修飾得更美更偉大。

    就一座花崗石山的懸岩絕壁,雕琢成若幹壯麗無匹的廊柱,不具有絕大魄力是做不到的。

    這些廊柱,會令人不自覺地聯想起伊克蒂諾(Ictinus)為伯裡克利所建的廊柱來。

    那些廊柱,不就是脫胎于這些廊柱?和廊柱一樣動人心弦的,是四壁的那些浮雕。

    那些浮雕所叙述的,大多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女王一生的故事。

    故事美妙,雕刻傳神。

    看完這些故事,你會感到這位了不起的女性,不但屬于埃及,更屬于人類曆史。

     在路旁,我們發現兩個石刻巨人。

    這兩位巨人,每位高70英尺,重700噸。

    難能可貴的是,兩位均是分别由一整塊巨石刻成。

    此二巨人,是埃及王阿孟霍特普三世(AmenhotepⅢ)時代的作品,希臘學者曾誤以為是門農(Memnon)時代的作品。

    在一個巨人的腳踏上,發現一些以希臘文寫成的&ldquo某某到此一遊&rdquo的刻痕。

    查其年月,有的已達2000多年。

    看看巨人,看看刻痕,我不禁感到2000年前簡直宛若昨天,根本沒有什麼兩樣。

    從此向北1英裡,有埃及王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Ⅱ)的雕像。

    此像亦是以巨石刻成。

    拿破侖的學者曾對此像仔細量過,所量結果是:耳長3.5英尺,足寬5英尺,高為56英尺,重逾1000噸!拿亞曆山大和拉美西斯王相比,亞曆山大簡直是一個乳臭未幹的孩子。

    我們這樣說一點也不過分,舉幾個有關此王的統計數字:活到99歲,統治埃及達67年,生了150個孩子!拿破侖來到他的像前,曾引用歌德的名句&ldquo僅見的大丈夫!&rdquo(Voiláunhomme!)來贊美他。

    不過,今天,這位&ldquo僅見的大丈夫&rdquo似乎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風。

    從前他挺立在沙漠裡,現在他卻靜靜地躺在地上。

     尼羅河西岸,似乎是屬于死人的世界。

    專門以研究埃及為務的學者,在這兒已發掘到不少陵墓。

    皇陵一個接一個出土。

    也許為了維護陵中所藏珠寶,圖坦卡蒙(Tutenkhamon)陵雖一度被掘開,但馬上又關閉了。

    今天正式開放給遊人參觀的,僅為塞提一世(SetiⅠ)的陵墓。

    進入陵内,你會有一種涼絲絲的感覺。

    在裡面,你可以看到四壁及天花闆上的精緻雕刻,裝飾得富麗堂皇的石棺以及木乃伊。

    據發掘者說,他們進入皇陵時,偶然還會發現留存在沙上的腳印。

    學者推斷,那些腳印,就是3000年前送木乃伊入内安置的人留下的。

     不過,埃及文化的精華,不論怎麼說,其主要部分還是存在于尼羅河東岸的建築。

    就在盧克索,當阿孟霍特普三世統治埃及之際,他利用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Ⅲ)的戰利品修建他的宮殿。

    他所拟建的藍圖,壯觀美麗,舉世無敵。

    可惜修到一半,他便死了,于是工程便停頓下來。

    等到拉美西斯二世執政,繼續修建,始告成功。

    自辍工至開工,100多年已經過去了。

    埃及建築一度均充滿這種精神:美為主要目标,但除美之外,尚需雄壯、氣魄。

    換句話說,他們所追求的,乃男性美的極緻。

    阿孟霍特普三世所修築的宮殿,就是這種精神的代表。

    一個廣大的庭院,現在散亂着黃沙,但從前則是一色大理石拼成的地闆。

    兩廂及正廳門前,滿排着雕刻精美的廊柱。

    在每一方面,凡是石頭就刻有浮雕。

    在任何一個不為人所注意的角落,幾乎都有一個刻得很生動的雕像,驕傲地站在那裡。

     閉着眼睛想一想,由八根長長的紙草稈捆成一束,底下是由五條錦帶縛起來的幾朵含苞待放的鮮花。

    然而,這些紙草、錦帶與鮮花全部忽然幻化成石。

    這樣的石雕,就是建築史上有名的盧克索紙草狀圓柱。

    再想想,一座宮殿,以那些精雕細镂的圓柱,加上曲折的回廊,并處處綴以新鮮别緻的雕像,該有多美!再想想,這座宮殿的建築,迄今已有3000年。

    再想想,這樣的建築是出自一些剛由野蠻進入文明的人之手。

    這一來,你便不能不對埃及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盧克索宮殿已經夠美,但将之與凱爾奈克的神廟一比,它卻又瞠乎其後。

    此座神廟,經埃及五十多位國王先後經營&mdash&mdash始于古王國最後一朝,直至托勒密王朝(Ptolemies)時代&mdash&mdash遂成一個占地達60英畝的偉大建築。

    這一建築的目标,似在于就人類之想象所及,以美向神作最虔誠的貢獻。

     &ldquo埃及學&rdquo創建者商博良(Champollion),于1828年來到這裡後,即寫下下面這一段話: 我最後到達了一個地方,那似乎是一座宮殿,又似乎是一座城池。

    這座又像宮殿又像城池的建築,就是凱爾奈克,是埃及諸王對神所作的貢獻。

    人類所能想象出來的美,似已畢聚于此。

    我所說的人類,不單指古代,而且指現代。

    我所說的美,凡建築所能表現的,如壯麗、雄偉、高雅,均已全在其内。

    偉大的古埃及人,其才華實在難以衡量。

     要想了解凱爾奈克,三種東西絕不可少:一是地圖,二是計劃,三是建築學知識。

    大體上說,這座神廟是由無數寬廣神殿構成。

    這些神殿,每邊長達1/3英裡。

    所有神殿裡的雕像,大大小小共達8.6萬餘尊。

    主要的一座神殿,名叫阿蒙廟。

    殿基寬1000英尺,長300英尺。

    這座神殿,是由無數橋塔花門構成的。

    神廟中最為精美的雕刻,要數圖特摩斯三世的石柱。

    這些石柱的頂端雖已有許多地方出現裂痕,但仔細觀察,其設計之精、雕刻之美,仍令人歎為觀止。

    它的另一貢獻,就是美輪美奂的獻禮廳。

    這座獻禮廳所采用的廊柱,一律刻有凹槽花紋。

    這種深具表現力的結構,可說是希臘多利安(Doric)圓柱的濫觞。

    蔔塔(Ptah)廟以小巧著名。

    這裡的廊柱,一改壯麗而為優雅。

    廊柱與廊柱間,雜植着苗條的棕榈,看起來别有風味。

    大廣場上列着一排排石碑石柱,簡潔、有力,這可說是圖特摩斯三世的傑作。

    同時,他本人也是埃及的象征。

    最後的,也是最偉大的,要數&ldquo多柱堂&rdquo了。

    它一共有140根石柱,每根石柱都大得驚人。

    每根石柱頂端,均展開成掌狀,一塊以花崗石石闆做成的屋頂,就是由這些手掌托着。

    [4] 在多柱堂附近,廢墟中矗立着兩塊方尖形石碑。

    其中一塊,是屬于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

    她對世界這樣傲然宣稱: 花崗石取自南方石廠,赤金選自國外。

    此一神廟,遠自河上,即可眺見。

    其光輝照耀兩岸,灼灼有如朝陽&hellip&hellip千萬年後,見此廟者,必将曰:&ldquo不可解,不可解,前人何以竟把全山,遍塗赤金?&rdquo&hellip&hellip曉谕世人,我築此廟,鬥量赤金,如量黃沙&hellip&hellip凱爾奈克有此建築,乃使世人眼界大開。

     看,這就是埃及女王及諸王之所為!在世界最古文化中,埃及文化也許是最為迷人的一種了。

    但迄今為止,我們所發現的埃及文物,是否就足以代表這個文化最美好的部分?對于這個問題,有的人答複是否定的。

    在凱爾奈克聖湖附近,不少人還在辛勤地工作。

    這些人,有的在挑沙,有的在擔土,有的在辨識碑文。

    我親眼看見一個學者,正從土裡拾一塊石片。

    石片上刻有象形文字,他立刻便被這塊石片迷住了。

    這位學者僅為目前從事埃及研究的若幹學者之一。

    今天從事埃及研究的人數以千計,最著名的有卡特斯(Carters)、布雷斯特德(Breasteds)、馬伯樂(Maspero)、皮特裡(Petrie)、卡帕爾(Capart)及韋戈爾(Weigall)等人。

    這些學者大多數都在埃及,他們冒着烈日風沙,發掘、搜尋和推求。

    今天我們能對埃及的曆史、藝術、文學及智慧略有所了解,可說就是他們夜以繼日默默工作的成果。

    研究埃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在生活上,必須能夠忍受風沙烈日的侵襲;在智慧上,必須能夠沖破愚昧迷信的包圍;在思想上,必須能夠将數千年來殘缺不全、一鱗半爪的資料連成一氣。

     然而,研究埃及實已刻不容緩。

    假定我們現在不研究,将來研究必将更為困難。

    因為,很多足以代表這一光輝燦爛曆史文化的東西,由于歲月的無情摧殘,逐漸都會化為塵土。

    [5] 巧奪天工的建築師 ·埃及的發現 在考古學上,埃及的發現是最輝煌的一章。

    在中世紀,大家所知道的埃及,隻是羅馬的一個殖民地,或基督教的一個附庸。

    文藝複興時代,人們一談文明,開口便是希臘。

    即使啟蒙時期,大家所知道的文明發源地,也僅限于中國和印度,至于埃及,除金字塔外,可說對其仍一無所知。

    其後,忽然有了&ldquo埃及學&rdquo。

    &ldquo埃及學&rdquo是拿破侖帝國主義的副産品。

    1798年,拿破侖遠征埃及。

    他所帶去的人,除兵将外,尚有一部分學者及技術人員。

    他們有的是繪圖員,有的是測量員,有的是工程師。

    拿破侖帶他們來的目的,主要是想對埃及的地理曆史有較深刻的了解。

    由于拿破侖的這一念頭,埃及遂被發現了。

    拿破侖帶去的學者先是發現盧克索的宮殿,然後發現了凱爾奈克的神廟。

    1809年至1813年,他們向法蘭西學院提出過一篇論文,題為《細說埃及》。

    這篇論文可以說是人類對此失落文明開始進行科學研究的裡程碑。

     可是,以後若幹年,此項工作毫無進展,原因是大多數人讀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

    對此做科學方法的研究,始于商博良。

    他是一位學養宏富的科學家,曾立下大願,要讀通埃及碑文。

    結果他找出了一個讀此碑文的妙訣。

    他發現一塊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臘文對譯的文字。

    他是精通希臘文的,通過希臘文,他了解這是記叙托勒密及克婁巴特拉的愛情故事。

    從一再出現的文字,以及這些文字所在的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個埃及字母&mdash&mdash這件大事,發生于1822年。

    這是人類得知埃及有字母之始。

    他用這幾個字母去讀拿破侖部隊拖倒在尼羅河口的羅塞塔(Rosetta)石碑。

    [6]這是一塊以黑石刻成的巨型石碑,碑上共刻着三種文字:象形文、埃及文、希臘文。

    他毫無困難地讀通了。

    就這樣一塊碑文又一塊碑文地讀下去,20餘年工夫,他居然讀通了所有發現的埃及碑文。

    在此20餘年中,他不但讀懂了所有碑文,而且還找出了古埃及的其餘字母。

    于是,研究埃及之門,就此打開。

    就研究曆史的曆史來說,這可算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

    [7] ·史前埃及 時代在不斷進步,&ldquo埃及學&rdquo的面貌也與日更新。

    &ldquo埃及學&rdquo的創建者從其所發現的遺物斷定,埃及的曆史可上溯自舊石器時代。

    但是,當第一批燧石片在尼羅河谷出土時,皮特裡爵士又毫不遲疑地認為,埃及文化即使建國以後,仍屬草昧未開。

    以學識淵博著稱的馬伯樂就出土陶器研究,竟把埃及新石器時代的東西,推斷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遺物。

    關于埃及曆史比較有系統的說法,當自德·摩根始。

    他于1895年發表過一篇文章,把沿尼羅河出土的遺物,如燧石手斧、漁叉、箭頭及錐子等,按歐洲所發現的次序一一加以比較,最後推斷,埃及曆史當起自舊石器時代。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包含了公元前10000年至前4000年這麼一段時期。

    新舊時代之分,主要在于石器制作之精粗。

    新石器時代之後,接着便是鐵器時代。

    進入鐵器時代,花瓶、銅鑿、銅釘、金器、銀器等物便随即出現。

     曆史的巨輪不斷向前推進,埃及進入了農耕時代。

    1901年,考古學家在拜達裡(Badari)&mdash&mdash介于開羅與凱爾奈克間的一個小鎮&mdash&mdash發掘到一批屍體。

    據随葬之物顯示,這些人生活在公元前4000年。

    屍體所埋之處,由于盡屬幹燥之沙地,不單屍體沒有腐化,腸胃裡的食物也原封未動。

    經由屍體解剖,從腸胃裡發現了大麥。

    大麥在埃及屬非野生植物,于是拜達裡人在将近6000年前已知種植大麥,當屬合理論斷。

    從這一點觀察,我們知道,在很早很早的年代,住在尼羅河兩岸的居民,不但已戰勝鳄魚、河馬,而且已斬荊棘、辟田疇、修溝渠,為埃及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所發現的種種遺物推斷,史前的埃及人,自文化形态而言,半屬漁獵,半屬農耕;自使用工具而言,鐵器時代雖已開始,但石器時代尚未結束。

    這一時期的埃及人,已會造小艇、種五谷、織麻布、編地毯、飼家畜、制香水、打首飾、化妝、理發。

    至于雕刻、繪畫、文字,這時也已萌芽。

    所雕所繪,主要為其漁獵目标。

    這類雕繪大都表現在陶器上。

    在此時期,其雕刻精品,差不多可與吉伯爾·埃爾·阿拉克的匕首相媲美。

    這一時期的文字,大部分尚未脫離繪畫形态。

    除文字外,他們已會使用和蘇美爾人相同的圓柱形印章。

     埃及人究竟從哪裡來?不得而知。

    據推斷,埃及人一半來自非洲其他地區,即努比亞、衣索匹亞及利比亞,一半來自西亞。

    來自西亞的閃米特或類亞美尼亞人(Armenoid),大部分具有較高的文化。

    他們或為和平遷徙,或為武裝侵入,此後由于長時間與當地種族互相通婚,一種新文化、一個新民族便從而誕生。

    據估計,埃及人以一個全新民族的姿态走上曆史舞台,約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之時。

     ·古王國 公元前4000年,尼羅河流域的居民就已有了政府形态。

    那時,沿着河流出現了許多小部落,希臘人稱之為&ldquo省&rdquo(nome)。

    構成一個部落,大緻需要如下條件:同屬一個種族,同用一種圖騰,同隸一個酋長,同信一種神道。

     在古埃及,這些部落常視法老統禦力的強弱,而決定其自治程度。

    由于商業的發達及戰争的影響,最後這些部落便集結而成兩個國家。

    這兩個國家,一個在南,一個在北。

    這項區分,也許就是非洲土著與亞洲移民利害沖突的一種反映。

    這種南北朝的形勢,持續了一段時間,最後美尼斯王才将其統一。

    在埃及史上,美尼斯王是一個半神半人的傳奇人物。

    他自稱,他統一南北朝,是奉透特大神之命。

    南北朝統一後,他奠都于孟斐斯,并制定法律,廣行教化。

    一位希臘史學家這樣說:&ldquo埃及人生活方式的進步,用桌凳、知儀節,皆是美尼斯教化之功。

    &rdquo 最耐人尋味的一點,埃及史上第一位具有真實性的人物,并不是君主、征服者,而是一位藝術家兼科學家。

    伊姆霍特普(Imhotep),除精通醫學、建築學外,普通常識也極為豐富。

    據說當時的埃及王左塞(Zoser),凡遇疑難之事,都要向他請教。

    因他曾以醫學濟衆,故其死後,埃及人即奉之為神。

    在建築學方面,伊姆霍特普也極有貢獻。

    據說他曾創辦過一所建築學校,下一朝出現那麼多偉大的建築人才,論者都以為是其培植之功。

    據傳說,由伊姆霍特普親自策劃監督完成的建築有埃及的第一座石造宮殿,埃及最古老的一座金字塔&mdash&mdash位于塞加拉(Sakkara)的階梯式金字塔,這是其後無數金字塔的典型,以及左塞王的石造陵寝。

    今天,如果到塞加拉觀光,我們還可見到這些建築。

    蓮柱、粉壁、凹紋、廊柱、彩陶浮雕及左塞王塑像,皆精妙無比。

    這些東西,直接或間接都與伊姆霍特普有關。

     在埃及史上,第四王朝顯得非常突出。

    原因何在?有人認為是前朝開礦财富增值的結果;有人認為是地中海商業繁榮所緻;有人認為是胡夫(Khufu)&mdash&mdash埃及第一位法老的領導有方。

    [8] 關于吉茲(Gizeh)金字塔的興建,希羅多德有下列一段記載: 現在他們告訴我,在拉美西斯三世(Rhampsinitus)治理下,埃及人生活得富足而快樂,但胡夫即位後,一切都變了。

    他關閉了所有神廟&hellip&hellip他把全埃及人當作牛馬。

    他勒令一半人到阿拉伯去運石塊,勒令另一半人把石塊從尼羅河運往工地&hellip&hellip一次動員的人,便達好幾十萬。

    每三個月一輪班,如此工作十年之久,最後完成的東西,其名就叫金字塔。

     繼胡夫之後的法老是海夫拉(Khafre)[9]。

    在建造金字塔方面,海夫拉處處想勝過前代。

     海夫拉留有一座綠玉雕像,現存開羅博物館。

    從這座雕像隆起的鼻梁、炯炯的目光、傲慢的嘴唇來看,他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主。

    他統治埃及長達56年,在他手上又建造了不少金字塔。

     法老們為什麼要造金字塔?為完成一項偉大的建築以誇耀後世?否。

    他們所建的其實是他們的墳墓。

    金字塔的式樣,即脫胎于埃及原始人的墳墓。

    法老的觀念,與普通老百姓并無不同。

    他們都這樣想:人死後,仍然要過日子。

    既要過日子,便得要有住的地方。

    住的地方必須安全,因為唯有安全,才能使肉身不朽。

    修金字塔,即在追求安全及不朽。

    [10] 金字塔由若幹方方整整的巨石堆成,這些巨石,一方一方地結縫,細密得幾乎連水都滲不透。

    在所有金字塔中,以胡夫所建的最為有名。

    為建一座金字塔,他用過250萬塊巨石。

    這些巨石中,最重的高達150噸,平均下來每塊重約兩噸半。

    這些巨石造成之塔,占地5000萬平方英尺,高481英尺。

    每座金字塔,除留一條很窄的通道,以便将法老屍體送入其中外,其餘各處都是封得非常緊密。

    筆者參觀金字塔時,曾随向導戰戰兢兢深入塔心。

    由于入口極窄,因此進去時,得俯伏着身體往内爬。

    爬了一會,忽逢石級,跟着向導拾級而上,大約爬了100多級,到達胡夫及其皇後藏骨之所。

    這是一個陰暗的石室,石室中心存放着石棺。

    石棺是用大理石做的。

    現在石棺破了,棺内也空無所有。

    這是盜墓的結果。

    藏得這麼嚴、這麼密、這麼深,仍然不免于盜,人心未免太可怕了。

     埃及人相信一種叫作&ldquo卡&rdquo(Ka,靈魂)的東西。

    他們說,人會死,卡卻不死。

    它随屍體而存在,并和活人一樣,要吃、要穿、要人服侍。

    在埃及人墳墓中,常發現衣服、食物、用具、武器,有些貴族墳墓裡,甚至連廁所都有,這些東西就是為卡準備的。

    據說在最原始的時代,埃及人和印度人一樣曾用活人殉葬。

    換句話說,一家之主如果死了,為了服侍其卡,其妻妾奴婢便得活生生地随他埋在地下。

    但是後來,基于人道觀念的發展,由聰明人想出一個代替的辦法:以妻妾奴婢的雕像或畫像,作為活人的代替品。

     或許由于時代的進步,或許由于死者的家屬打經濟算盤,相較于後期的埃及人墳墓,實物供給漸漸為繪畫所代替。

    這類繪畫有個專門名稱,叫作陵墓藝術。

    陵墓藝術的題材包羅萬象,有畫田宅者,有畫牲畜者,有畫食物者,有畫用具者。

    筆者見過兩張别出心裁的繪畫。

    一張分為四幅:一幅示耕耘,一幅示播種,一幅示收獲,一幅示享用。

    另一張也分為四幅:一幅示公牛與母牛交配,一幅示母牛産子,一幅示肥犢待屠,一幅示牛肉上桌。

    另外,在拉赫特普(Rahotep)王子墓中,我們發現一片精美的石灰石浮雕,畫面為王子正在享受一大桌食物。

     為了保證卡不朽,埃及人除築金字塔、做石棺材外,還發明了永遠保存屍體的辦法:做木乃伊。

    埃及人的木乃伊,做法非常奇特,今天發掘到的許多具木乃伊,為時雖數千年,然毛發肌肉俱皆完整無缺。

     木乃伊如何制作?希羅多德對此有極為細緻的描寫: 首先,以鐵鈎自鼻腔鈎出腦髓。

    腦髓除盡,卻以藥料注入其中。

    其次,用石刀把屍體剖開。

    剖開之處,為屍體側面。

    再次,取出内髒。

    内髒取出後,腹腔以棕酒沖洗,撒以香料,填以沒藥、肉桂等物,然後加以縫合。

    以上手續完成,即将屍體置于天然碳酸鈉溶液中。

    以天然碳酸鈉溶液浸泡,依法不得超過70天。

    70天後,取出屍體,沖洗幹淨,然後以塗有膠質的蠟布細細包裹。

    包裹完畢,置于人形木匣中。

    密封後的人形木匣,置于墳中時,使之依壁站立。

    由以上程序觀察,制作一具木乃伊,需要不少花費。

     阿拉伯人有句諺語:&ldquo世人怕時間,時間怕金字塔。

    &rdquo時間真怕金字塔?不盡然。

    胡夫的金字塔今天已較初建時矮了20英尺,同時,所有大理石石面也已不翼而飛。

    文化有如生命,一旦達到頂點,接着便會衰頹。

    從這個觀點來看埃及古王國,胡夫是其頂點,海夫拉已見頹象,及至門卡烏拉(Menkaure)便更江河日下了。

    [11] 假定把金字塔看作古王國的象征,那從金字塔的大小氣派即可窺知古王國的興衰存亡。

    胡夫金字塔高聳入雲,外面罩的是大理石外罩。

    海夫拉金字塔和它相比小多了,不過這座塔的外表還不太難看,因為它外面罩的是一層花崗石。

    可是門卡烏拉金字塔便不行了,它不但又矮又小,而且外面罩的竟是難看無比的紅磚。

    門卡烏拉有座雕像,把這座雕像與海夫拉雕像一比,你便會獲得這種印象:門卡烏拉是個文雅柔弱的君主。

    [12]一個文雅柔弱的君主,隻适于太平時間坐而論道,一旦有變,他便撐持不住了。

    埃及的金字塔時代,就是在門卡烏拉手裡結束的。

     ·中古王國 埃及曆代君王衆多,南北朝後,埃及的統治權差不多就是由一家或一系統的人,一代代往下傳,史學家稱之為王朝。

    [13] 古王國前面已經講過,現在我們所要講的是中古王國。

    法老佩皮二世(PepiⅡ)曾統治埃及長達94年。

    他是曆史上統治時間最久的君主。

    他死後,埃及一度陷入混亂。

    此時,法老失去控制,諸侯紛紛據地自立。

    這種集權一陣、分權一陣的情形,似為曆史演進的慣例。

    這種分權局面,大概延續了400餘年。

    及一位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式強人興起,這種局面才告結束。

    他以鐵腕制伏各地諸侯,集權中央,遷都底比斯,自稱阿門内姆哈特一世(AmenemhetⅠ),是為第十二王朝。

    在他的治理下,埃及除建築外,一切文學藝術又創最高峰。

    在一塊碑文中,阿門内姆哈特曾這樣說: 由于我勤于農事,虔敬農神, 尼羅河兩岸稻米,滿坑滿谷。

     在我當政的年代,老百姓, 沒有饑的, 沒有渴的, 因為有了我, 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可是,他所獲的報答卻是叛亂。

    叛亂領導者,是他一手提拔的兩個部下:塔列朗(Talleyrand)和富歇(Fouché)。

    不過由于他措置得宜,叛亂不久即被撲滅。

    在叛亂平定後,他曾這樣告誡其子波洛尼厄斯(Polonius): 來,讓我說給你聽。

     在你将來登基之後, 若緊記住下列的話,相信對你必十分有益: 臣屬一個也不可信任, 提防那些帶有危險性的人, 不可單獨接見任何人, 别以為他們是你弟兄, 别以為他們是你朋友, &hellip&hellip 睡覺時千萬要警醒, 你要知道,在這種邪惡時代, 人是不可信賴的。

     這可當作曆來專制君主的座右銘。

    但為了權位,代價未免太大了。

    阿門内姆哈特一世,可以說是而後4000年來,一切專制君主的典型。

    在他之後,埃及又出現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塞索斯特裡斯一世(SenusretⅠ)。

    他修了一條運河,從尼羅河通向紅海;将入侵的努比亞人趕了出去;在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lis)、阿比多斯(Abydos)及凱爾奈克等地大修神廟。

    除十尊巨型雕像外,他還為開羅博物館留下了不少紀念品。

     另外一位塞索斯特裡斯也很了不起,他不但再度逐出了入侵的努比亞人,還征服過巴勒斯坦。

    在逐出努比亞人後,他曾在南方邊境上立了一塊碑,碑上說:&ldquo強大的武力,是和平的後盾!&rdquo 阿門内姆哈特三世也是一位偉大的君主。

    他有三大功績:第一,開運河;第二,修溝渠;第三,取消諸侯統治權,由他派專人去治理領地。

    在阿門内姆哈特三世逝世後13年,因繼承人争奪王位,埃及陷于長期混亂。

    200年的混亂,使埃及元氣大傷。

    内亂導緻外患,西克索人一來,中古王國便壽終正寝。

    西克索人是西亞遊牧民族,趁埃及混亂闖了進來,一方面,縱火焚城,搗毀神廟;另一方面,大肆搜刮錢财和珍寶。

    他們進入埃及之後便不走了,在尼羅河谷建立王朝,統治埃及達200餘年。

    對這批統治者,史學家特稱之為&ldquo牧羊君主&rdquo。

     當時的幾個文明古國,看起來頗像幾座小島。

    在這些小島四周,盡是蠻族之海。

    文明代表财富和舒适,野蠻代表饑餓和忌妒。

    饑餓和忌妒像海浪不斷沖向小島,小島雖築有堤防,但一旦堤防破裂,小島即被淹沒。

    西克索人之于埃及,正如喀西特人之于巴比倫,高盧人之于希臘羅馬,匈奴人之于意大利,蒙古人之于中國,刀俎之于魚肉一樣。

    但為時不久,當征服者為被征服者之膏脂所養肥時,其末日也就到了。

    埃及人在把他們趕走後,即建立起第十八王朝。

    此一王朝,使埃及無論在财富、權力和榮耀方面均遠勝往昔。

     ·帝國 異族的入侵,不啻給埃及人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使埃及返老還童了。

    在圖特摩斯一世的領導下,埃及不但足以自立,而且還遠征西亞,把叙利亞沿海至卡爾基米什(Carchemish)之地,盡置于統治之下。

     圖特摩斯一世執政了30年,在最後一段時期内,他把國事大部分交付他的愛女哈特謝普蘇特執掌。

    圖特摩斯一世死後,哈特謝普蘇特的丈夫,也就是她的異母兄弟,以圖特摩斯二世之名,統治了一段時期。

    二世死前雖曾指定其子為圖特摩斯三世,但哈特謝普蘇特卻把小王擺在一邊,自己大權獨攬。

     照埃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