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埃及
關燈
小
中
大
統,埃及君主必為阿蒙(Amon)大神之子孫,也就是說他必須是男性,但哈特謝普蘇特卻不管這麼多,為了鞏固她的大權,還一度将自己神化。
在她的一篇傳記上,曾經有這樣的記載:一天,大神駕着祥光,帶着異香,與其母相會。
臨别時,大神宣稱,你将生一女,此女所具勇力智慧,必大顯于世。
但她覺得這還不夠,于是又盡量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男性化的偶像。
從今天我們所發現的雕像中,哈特謝普蘇特常被雕刻成一位戰士,她胸前之雙乳不但已經不見,嘴上還長滿胡須。
關于她的石碑每提到她時,代名詞雖仍用&ldquo她&rdquo,但當稱頌時,卻多使用&ldquo太陽之子&rdquo&ldquo南北朝的共主&rdquo等男性專用字眼。
據古史記載,哈特謝普蘇特每在大庭廣衆中出現時,即着男裝,戴假胡子。
事實上,以她當時權力之大,她真可以愛做男性便做男性,愛做女性便做女性。
抛開性别不談,就治績而論,在所有埃及的統治者中,能夠比得上她的,可說不多。
對内,不必用嚴刑峻法,秩序便維持好了;對外,在毫無損失下,獲得了和平。
她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往朋特&mdash&mdash非洲東海岸&mdash&mdash探險。
她替埃及商人找到不少新市場。
她協助美化凱爾奈克,在那兒,她立了兩塊非常精美的石碑。
她在達爾巴赫裡(Derel-Bahri)繼續修完了她父親所欲修建的神廟。
全國各地,凡為西克索人所破壞的神廟,她也一一加以修葺。
&ldquo凡屬淪為廢墟者我已一一重建,&rdquo在一塊石碑上,她很自豪地說,&ldquo凡因亞洲人入侵沒有完工的建築,我已使之全部完工。
&rdquo最後,她為自己在尼羅河西岸的沙山上,構築了一座莊嚴華美的陵寝。
而後的埃及王亦步亦趨,也把他們的陵寝修建在那兒。
那兒的陵寝,總計多達60餘座,後人因之稱那個地方為&ldquo帝王谷&rdquo。
在埃及,每座城市的西端,多半為王侯将相的墓地,因此在埃及,&ldquo到西方去&rdquo就意味着&ldquo回老家&rdquo。
埃及在英明的女王統治下,22年中真可說得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哈特謝普蘇特駕崩之時,其繼承人即圖特摩斯三世年僅22歲。
這時,叙利亞人趁女王謝世,企圖脫離埃及統治。
但他們萬萬沒有料到,他們剛起事,便被22歲的年輕皇帝圖特摩斯三世徹底擊敗。
他在女皇未薨前,早就料到叙利亞人有謀逆之心。
他一即位,即率領大兵以一日20英裡的強行軍,通過坎塔拉(Kantara)及加沙(Gaza)要道,痛擊叛軍于美吉多(Megiddo)(黎巴嫩山谷中的一個小鎮,為由埃及至幼發拉底河通路上的戰略要點,乃自古以來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最近一次大戰時英将艾倫比奮戰之地)。
3397年後,即1918年,英軍亦以先占此地,而大敗土耳其大軍。
圖特摩斯三世乃趁大勝餘威,複攜大軍橫掃叙利亞人及其盟國。
[14] 圖特摩斯三世奏凱回國,當他到達首都底比斯時,距他即位尚不足半年。
雄才大略的三世,以後又打了14次很漂亮的大仗,連戰連勝遂使埃及成為整個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他不但長于兵略,而且長于治術。
他每征服一個地方,必留精兵把守,最重要的是,他必擇最賢能之人出任地方長官。
有史以來,第一個看出海權的重要性的,就是圖特摩斯三世。
他為埃及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靠着這支海軍,埃及才能緊緊掌握整個近東。
由于百戰百勝,三世不但獲得了堆積如山的戰利品,而且所征服之地,還有貢品源源而來。
富裕産生閑暇,閑暇産生文藝,埃及文化随着帝國威勢,像正午的太陽,放射出萬丈光芒。
埃及在帝國時代究竟有多富?舉個例子,國庫在收取金銀時,一次往往即達9000磅!首府底比斯的商業空前繁榮,神廟裡供品堆積如山。
坎塔拉最奪人心目的大廣場及獻禮廳,就是這一時代的産物。
圖特摩斯三世不單雄才大略,而且多才多藝。
戰事平息,帝國已定,日理萬機之餘,他從事雕刻繪書。
他所設計繪制的花瓶,據稱在埃及花瓶中足可列為精品。
大臣每談到他,就像拿破侖的侍從談到拿破侖一樣:&ldquo皇帝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他料事如神,乃人人盡知。
但除此之外,他還能做許多東西,而且所做無不精妙。
&rdquo圖特摩斯三世統治埃及達32年(一說54年)。
在他這個時代,埃及一直控制着整個地中海。
此時埃及國勢,可謂如日中天。
繼圖特摩斯三世之後,埃及又出了許多有名的君主。
阿孟霍特普二世再度征服叙利亞奏凱歸國時,他曾将其生擒的7位國王,用鐵鍊系在所乘的艦首上。
及至埃及,他又親手以其中6位國王生祭阿蒙大神。
帝國積100餘年的威勢,傳到阿孟霍特普三世時,其富裕可說已無以複加。
大英博物館中存有一座他的雕像,從這座雕像上,我們可看出他是一個既文雅又精幹的人物。
在使帝國維持原有威勢下,他也頗能盡情享樂。
想了解阿孟霍特普三世的生活是如何的奢華,隻需去看看圖坦卡蒙出土的浮雕就知道了。
在阿孟霍特普三世時代,底比斯可說是一個世界性的首都。
市街上堆滿了由世界各地運來的貨物,來此貿易的商人摩肩接踵。
底比斯的建築,偉大、堂皇、富麗,不但超越前代,而且世無其匹。
乘車坐船到底比斯來觀光朝貢的人,每天無可計數。
到底比斯來的人,大都要去朝拜一下大神廟。
大神廟金碧輝煌,其建築之美,其所儲藝術品之精之富,皆令人歎為觀止。
底比斯除大神廟外,有兩個地方也頗值一觀,那就是石柱林立的大廣場和風景清幽的人工湖。
這兩個地方,設計之美妙,後來的羅馬帝國的建築家亦自歎不如。
埃及的文明 ·農業 站立在諸王諸帝之後的,是升鬥小民。
撐持着莊嚴、華麗、巍峨的神廟、宮殿及金字塔的,是無數工人及農夫。
[15]希羅多德約在公元前450年,對這些人有如下描寫: 埃及人所獲土地的收成真可說是不勞而獲&hellip&hellip他們不必犁、不必鋤,就可收獲到一般農夫必須辛勞才能得到的成果。
他們隻等待大河水漲,灌滿溝渠田疇,水退後,他們遂即播種。
然後趕豬下田,以便把種子踩到泥土中,當豬猡把種子踩入泥土後,他們就等着收獲了&hellip&hellip然後送谷入倉。
埃及人不但利用豬踩種入土,而且還教猿猴代摘果實。
尼羅河不但給埃及的田裡帶來水,帶來沃土,而且還在其溝渠池沼裡留下不少水産動物。
居民隻要把蚊帳拿到池塘裡一撈,便有吃不完的魚蝦。
這樣說來,埃及老百姓過的真是神仙日子了。
其實不然。
尼羅河兩岸的土地,每一寸都是法老的。
每一個人,其所以能使用土地,乃是出于法老的恩賜。
土地也不是無償使用,按法老規定,每年應以土地收成的10%&mdash20%為稅,按實物征收。
這些土地名義上雖屬于法老,但實際上還有很多中間人&mdash&mdash大大小小的諸侯,腰纏萬貫的富家巨室,他們都擁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地。
農夫除供應法老外,還得供應這些大地主。
諸侯及巨室所擁有的土地大小不一,但從一人可有1500頭牛這一點觀之,可知其數不小。
埃及人的主要食物為谷類、魚類及肉類等。
一篇殘簡載有學童應食之物,包括:鮮肉33種,幹肉48種,飲料24種。
富人常以美酒佐餐,窮人也可喝到啤酒。
一般而言,大多數的埃及農夫,生活得并不怎麼舒服。
撇開農奴不談,單講身為&ldquo自由人&rdquo的農夫,應付地主及稅吏之需索就夠難的。
下面是古埃及農夫生活的寫照: 每一個農夫僅納十分之一的稅,想象中其負擔似乎很輕松,但事實上則不然。
麥尚未熟,蟲先吃了一半。
另一半成熟後,又受害于河馬。
加之田裡的老鼠、蚱蜢、小鳥再吃,收回來的已所剩無幾。
其實,能收回一點,已算幸運。
更倒黴的人遇到惡人半搶半偷,根本一點也拿不回來。
犁朽了,耙壞了,正愁中,稅吏來了,&ldquo要十分之一!&rdquo沒有。
沒有?法老的兵丁,加上吆喝的黑人,就動手揍人,打得鼻青臉腫不算,還繩捆索綁地拖到河邊。
孩子被綁成一串,妻子和農夫用繩系在一塊。
兵丁兇狠地把農夫頭下腳上持着,說一聲&ldquo去&rdquo,頭便被浸在水裡&hellip&hellip 這一段描寫,也許稍微誇張了一點。
不過,埃及農夫的日子,事實上的确不好過。
他們除納稅外,還有不少徭役。
修運河,築宮道,耕公地,運石塊,造金字塔,建神廟,建宮殿,可以說一年到頭都有做不完的工。
埃及農夫雖窮,雖苦,但還算自由,可是另一批人,情況便悲慘了。
這另一批人,便是奴隸。
奴隸的來源,一部分是俘虜,一部分是負債無力償還者。
為了補充奴隸,國家有時還組織突擊隊攻入鄰境抓人。
從外國擄來的婦女兒童,有時帶到市場上公開拍賣。
現藏于萊登博物館的一件浮雕,所描繪的就是埃及擄自亞洲俘虜的慘狀。
這些俘虜關在一個檻裡,他們的手,或反綁着,或伸直綁在頭後,或戴着手铐。
他們的面孔,都是呆呆的,一律顯得非常絕望的樣子。
·工業 農業逐漸發展,就有了剩餘的糧食和資金。
有了剩餘的糧食和資金,工商業漸次萌芽。
工商業中,最先發展的是礦業。
然而埃及沒有礦,礦産較近且富裕的地方,是阿拉伯和努比亞。
跑那麼遠去開礦,私人實在沒那麼大實力。
然而,礦産在當時已成為必需品,于是,隻有國營。
礦業國營,在埃及一直延續了許多世紀。
銅的産量微乎其微,鐵來自赫梯(Hittites),金來自努比亞東海岸。
公元前56年,狄奧多羅斯曾經提到過埃及的礦工,他說,年輕力壯的礦工拿着鋤頭、火把往下掘。
掘到的礦石,由童工搬運。
礦石運到石臼裡,必須搗碎,除去泥沙。
這搗碎和清洗的工作,是年老的男女工人的責任。
下面這段描寫,是否過于誇大不得而知: 埃及的統治者,常把囚犯集中起來加以利用。
這些囚犯,有的是俘虜,有的是罪犯,還有一些是冤屈者。
囚犯中,有的是一個人,有的是一家人。
這些人常被送到礦坑裡去勞動。
這種勞動,一小半是為懲罰,一大半是為榨取&hellip&hellip這些受到強迫勞動的人,可說是很可憐的。
他們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傷了無人恤,病了無人問。
一年到頭,皆有做不完的工作。
無論老弱婦孺,都不做到精疲力竭不準休息。
礦工眼前是一片黑暗,工作沒有盡頭,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感到生不如死。
從很早的時候起,埃及人就懂得把銅和錫熔在一塊鑄造青銅。
青銅用處很大:造武器,劍、盔、盾,用它;造工具,車輪、轉盤、辘辘、杠杆、滑車、楔子、镟床、鑽子、螺鑽、鋸子,用它;綠玉雕刻及石棺制作,如果沒有青銅,根本無法施工。
埃及工人很早就會造磚、造石膏、制陶、制玻璃。
用木頭來造器皿,似乎更是埃及工人的專長。
埃及人很早就已有木船、木車、木床、木椅乃至木棺可用。
對于獸皮的利用&mdash&mdash用來做衣服、做箭袋、做坐墊、做褥子&mdash&mdash也發明得很早。
從陵墓的浮雕裡,我們可以看到埃及皮毛工人的制革情形。
他們所用的刮刀和我們現在所用的,可以說毫無二緻。
對紙草的利用,可以說是埃及人的一大特長。
埃及工人不單用紙草做紙,而且還把它編成席子、坐墊、草鞋、繩子。
相當精巧的工藝,像搪瓷、漆器及紡織,埃及工人也早已掌握。
4000年前的一段麻織品,要辨别其為麻為絲,我們現在甚至還得借助于放大鏡。
史學家佩舍爾(OscarPeschel)曾這樣說:&ldquo在蒸汽機發明以前,談工藝,我們所有的東西,幾乎古埃及件件都有。
同時,就制作而論,他們有些東西且較我們所制者為佳。
&rdquo 古埃及的工人,除一小部分為奴隸外,大部分都是自由人。
一般而言,一行就是一個階級。
在同一階級中,子承父業,天經地義。
由于戰争常帶來大批俘虜,因此,許多君主便有了充足的勞動力可用。
拉美西斯三世為了修建大神廟,所使用的奴工&mdash&mdash大部為俘虜&mdash&mdash即達11萬人之多。
自由工人常組成工團從事某些特種工程。
工團的領袖稱為工頭。
工頭常把工作包下來分給工人去做。
大英博物館現保存着一塊石闆,上面記着43個工人名字,名字下書有&ldquo病&rdquo&ldquo為神犧牲&rdquo&ldquo偷懶&rdquo等,顯然就是工頭對于工人所作的考核。
罷工很平常。
罷工的原因,大部分起于工資沒有按時發放。
在罷工時,工人總是圍着工頭咆哮:&ldquo我們現在又饑又渴。
我們現在沒有衣服褲子。
我們家裡,現在沒有燒的,沒有吃的。
趕快奏請上面&mdash&mdash法老、爵爺或其他長官,再不發工資我們便活不下去了。
&rdquo自由工人的遭遇尚且如此,無償勞動的奴隸的情況自然更糟。
據希臘史書記載,埃及曾發生過一次奴隸大暴動。
暴動的奴隸,曾攻占一省。
他們長期占領那一省,直到他們的所有要求獲得圓滿解決為止。
但自此之後,就再也找不到奴隸暴動的記載了。
以埃及統治者對奴工剝削之兇,竟然不聞暴動之事,其鎮壓手段的嚴酷即可想見。
埃及工程師造詣的優越,相當令人驚異。
希臘人趕不上,羅馬人趕不上,工業革命前的歐洲人趕不上,甚至我們今天也很難說已經超過了他們。
塞索斯特裡斯三世(SesostrisⅢ)曾在法尤姆(Fayum)盆地,築成一條長達27英裡的水壩,将水導入摩裡斯(Moeris)湖。
這條水壩,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灌溉所需之水,同時使約2.5萬英畝的沼澤全部變成了良田。
埃及人開通了由尼羅河至紅海的運河。
開河時,他們經常使用爆破技術。
埃及人運送重物的本領,也頗吓人。
方尖碑巨石,一塊往往重達千噸。
這種巨石,一運往往數千裡。
希羅多德的記載和第十八王朝的浮雕,均曾有此顯示:巨石在被潤滑的巨木上被拖運。
起運前必須修路,路要寬直且有一定的坡度。
起運時,有挽者、扶者、推者,所需奴隸每次不下數千人。
因為勞力低廉,所以機器極為罕見。
在一塊浮雕上,顯示有800個劃手,分乘27隻小艇,共拖一艘大平底船,船上放着兩塊用作方尖碑的巨石。
在尼羅河及紅海上,長100英尺、寬50英尺的埃及船隻,經常成群結隊往來于地中海。
陸上運輸,先則靠人力,慢慢則用驢,最後則用馬。
馬似乎是由西克索人帶來的。
古埃及沒有駱駝,駱駝的出現,遲至托勒密時代才有。
窮人外出,除步行外,隻有劃小舟。
富人則可騎馬,坐轎。
稍晚,則會出現一種馬車。
這種馬車很笨,因為整個重量都放在了前軸上。
埃及很早就有郵政。
在一張很古的紙草紙上,曾留有如下字句:&ldquo寫信給我,用郵寄。
&rdquo交通一般而言均頗困難。
除了有軍事價值,如經加沙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道路,比較寬廣外,其他均是羊腸小道。
尼羅河可以行舟,但以其蜿蜒曲折,故從甲地至乙地,要走許多冤枉路。
由于交通不便,商業都很原始。
鄉村之間交易,大都是以物易物。
國際貿易,開始雖早,但發展極慢,原因是近東各國都厲行&ldquo關稅壁壘政策&rdquo。
古埃及遠較鄰近各國為富,主要有一個原因:進口者為原料,出口者為加工品。
埃及盛時,叙利亞、克裡特、塞浦路斯等商人來埃及者不絕于途。
這時,尼羅河上,除埃及人自己的船外,腓尼基人的船也不少。
鑄币尚未産生,國王發給大臣的薪饷,甚至也是實物&mdash&mdash五谷、面包、啤酒&hellip&hellip稅收也是按實物繳納,因此法老庫裡所藏的不是錢,而是從田裡、店裡直接征收來的東西。
随着圖特摩斯三世遠征勝利,外國金銀珠寶源源而來,在交易上開始使用金圈子、金錠子作為支付的媒介。
由于缺乏鑄币,每筆交易均以金子重量為标準。
信用制度很早就有了高度的發展。
一紙文契,即等于一筆交易或支付。
這類文契,在埃及幾乎遍地都是。
負責書寫文契的人,稱之為書記。
随着商業的發展,這種人開始繁忙起來。
盧浮宮博物館目前保存着一塊古埃及書記的浮雕。
一個蹲在地上的男子,全身幾乎一絲不挂。
他有兩支筆,一支擱在耳上,一支拿在手上。
浮雕顯示他正聚精會神地為其老闆工作。
書記的工作很多,除書寫文契外,還得作許多記錄,例如:做了幾個工,付了多少錢,單價多少,總價多少,是蝕,是盈,進入屠宰場的牲畜有多少頭,進出的谷物共多少斤,該納多少稅&hellip&hellip工作雖單調、瑣碎、辛苦,但他們常以能憑紙張墨水為生而深感自豪。
·政府 法老和地方貴族用以維持法律秩序的主要工具,為由一般知識分子所組成的官僚集團。
據文獻記載,官僚的主要工作有二:第一,查戶口;第二,收賦稅。
官僚于每年尼羅河水漲之初,即以測水儀預測該年的豐歉。
依豐歉定稅收。
中央把本年稅收數字配賦給地方,地方再将其轉配給農工商各業人民。
官僚集團除收稅外,還監督工商各業。
就某種程度而言,埃及可算實行計劃經濟的濫觞。
在法律方面,無論民法、刑法,很早即已甚為完備。
關于私有财産及遺贈等法,第五王朝時代,就已發展到異常精密而複雜的程度。
埃及人早就有了&ldquo法律之前,人人平等&rdquo的觀念。
大英博物館中,現藏有一份世界最古的法律文件,那就是古埃及人所留下的《訴訟事實摘要》。
那是一份關于遺産繼承的案件,其中案情相當複雜。
從這份摘要我們可看出一樁案件的進行,要經過許多繁複的程序,例如:審理、答辯、辯論、舉證等。
埃及人處理案件非常慎重,訴訟必以書面為之,而僞證者可處死刑。
法院分兩級,酋長或諸侯領地内所設的法庭,為地方法院;中央政府所在地,如孟斐斯、底比斯或赫利奧波利斯等地所設法庭,為最高法院。
為了逼供,動刑在所難免。
刑罰中,打闆子最為常見。
較嚴酷者,有割鼻子、割耳朵、割舌頭及斷手。
最厲害者,為流放、罰做礦工及死刑。
死刑又分若幹種,絞、斬、炮烙及最殘酷的&mdash&mdash将人活活抛在制木乃伊的一種腐蝕劑中,讓其慢慢腐蝕而死!政府高級官吏犯罪,和日本所采取的方式一樣,其刑罰為賜其自戕。
古埃及無警察制度,常備兵為數也極有限。
埃及四周不是沙漠,就是大海,對于外來侵犯無所顧慮,不養兵不足為奇。
但内部秩序的維持,人民生命财産的保護,不用警察,而僅憑統治者威信,除中國外,也許就隻有埃及能夠辦到了。
政府組織相當完善。
行政首長稱首相(Vizier),總理行政、司法及财政大權。
首相秉承法老意旨,治理國事,同時又是貧苦大衆的保護者。
一座墳墓裡的一塊浮雕顯示,一位首相清早即到民間視察疾苦,很多窮人正在向他申訴。
浮雕上的字句為:&ldquo不分貴賤貧富,既來申訴均受重視。
&rdquo 下面是一篇帝國時代用紙草紙所書的诏令,這篇诏令是法老頒給一位新首相的: 谕達首相:須勤于政事,須公忠為國&hellip&hellip首相極不易為,為首相備極辛苦&hellip&hellip勿妄自尊大,勿妄自菲薄。
人民如有申訴,無論來自上埃及或下埃及,均應依法處斷。
用以補法律之不足者,一為習俗,一為情理&hellip&hellip偏私,神所不容,勿論親疏,勿分貴賤,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hellip&hellip首相對于王公貴人,除其言行十分在理,可以不必畏懼&hellip&hellip(所有法規)均須尊重。
在法律上,法老是最後裁決者。
任何案件,如有必要,均可呈請法老裁決。
古代雕刻所顯示的法老宮殿,極為威嚴壯觀。
政府各部,即設于法老殿中。
法老之名原為宮殿。
埃及人稱宮殿&mdash&mdash特指法老辦公處所&mdash&mdash為彼羅(Pero)。
此字以希伯來文寫出,即法老(Pharaoh)。
和路易十四、拿破侖及任何國家的君主一樣,法老也日理萬機。
他若巡狩,諸侯必親自郊迎。
諸侯對法老及其扈從,除須曲意款待外,臨行還要按其封疆地位之大小備上相應的禮物。
一位諸侯在阿孟霍特普二世出巡時,所送的禮物即有&ldquo金銀若幹車,象牙及紫檀雕像若幹座&hellip&hellip古玩、珠寶無數&rdquo。
所送禮物中,還有盾牌680面、青銅匕首140把。
接受諸侯禮品後,法老照例有項恩賜,就是從諸侯孩子中挑選一位,帶到京城去學習禮儀&mdash&mdash不用說,這孩子是用作他父親對法老忠誠的人質。
年高德劭的大臣,合組成咨政院(Saru),以備法老咨詢。
對法老而言,這樣的咨政院,似乎是多餘的。
因為照埃及人的說法,每一位法老都是天縱英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
不過咨政院的咨政也有一項作用,就是随着祭師神化法老,并經常以&ldquo萬歲&rdquo&ldquo聖明&rdquo等口号,來證明法老的不凡。
作為半神半人統治者的法老,其生活自然與衆不同。
侍候法老的人,不計其數。
這些人中,包括總管、衣物洗漿與保管人、禦廚以及其他高級官員。
單以每天負責法老化妝的官員來說,便有20位:理發師隻能修面與剪發,梳發師負責整飾頭巾和戴上王冠,指甲師負責修剪并擦亮指甲,美容師負責噴香水、刷眼睑、塗胭脂以及口紅等。
有一篇墓志銘甚至提到了&ldquo化妝箱管理員、化妝眉筆管理員以及穿鞋員&mdash&mdash負責國王的鞋子穿得合腳舒服&rdquo等侍從。
養尊處優,權力無際,腐化乃屬必然。
為了找刺激,法老無不縱情聲色。
一位法老在宮中曾乘平底船,令無數美女着薄紗牽引為樂。
·道德 法老的政制和拿破侖的政制極為相似,甚至在皇族婚配上亦然。
法老的結婚對象,常為其同胞姐妹。
有些法老甚至以自己親生女兒為妻!這樣做,據說是為了保持皇族血統的純潔。
近親結婚有害之說,埃及人似不以為然。
近親結婚不但實行于皇族,而且流行于民間。
埃及人實行近親結婚達數千年。
據記載,2世紀時,阿爾西諾伊(Arsinoe)一地,兄妹結婚者即多達2/3。
在埃及詩篇裡,&ldquo哥哥&rdquo、&ldquo妹妹&rdquo與&ldquo愛人&rdquo完全同義。
法老除以其姐妹或女兒為皇後外,另有許多嫔妃。
這些嫔妃有些是擄來的,有些是外國進貢的,有些是王公大臣的女兒為法老所看中者。
阿孟霍特普三世,就接受過一位王子的女兒及300個美女。
也許是上行下效,王公貴族除元配之外,也蓄有許多妾仆。
不過,大部分埃及老百姓行的卻是一夫一妻制。
除因少數王朝風氣淫靡外,夫妻離異者極為罕見。
依埃及風俗,凡妻子與人通奸者,丈夫可以無條件和她離婚。
但除通奸之外,丈夫離棄其妻子,應付相當數目的贍養費。
談到女性地位,缪勒(MaxMüller)曾說:&ldquo自古及今,女性在社會上這麼有地位,恐怕埃及要數第一。
&rdquo據埃及文物顯示,埃及女性在任何場合皆可以與男性平起平坐。
她們不但可以在公共場所吃喝,而且還可在大街小巷做生意。
埃及女性的地位,有時甚至淩駕于男性之上,希臘人對于&ldquo河東獅吼&rdquo可說早已司空見慣,如蘇格拉底的太太詹蒂碧(Xanthippe),但是看到埃及女性的驕悍,仍不禁驚詫不已。
埃及女性多半握有屬于自己的财産。
對于這些财産,生前怎麼使用,臨死遺贈給誰,都有其完全自由。
現存的全世界最早的一份遺囑,就是埃及第三王朝尼布桑特(Nebsent)夫人留下的,在遺囑中,她一一說明怎麼将她的土地分贈其子女。
對于政治的參與,埃及女性顯然也較其他地方突出。
哈特謝普蘇特及克婁巴特拉兩位女性躍上王座,其所作所為即和其他男性國王無異。
埃及人對于女性的看法,大緻也和其他民族一樣。
一位道學先生曾說: 當心那來曆不明的女人!看都不可去看她,别說去接近她了。
她像一個深不可測的旋渦,誰要是接近她,誰便有沒頂的危險。
一個丈夫不在即天天寫信給人的女人會是什麼好貨?當心别陷入她的魔網,她在誘你犯罪! 普塔霍特普也這樣教訓他的兒子: 專注你的事業,美化你的房屋,愛護你的妻子。
别使她餓着,别使她凍着&hellip&hellip和睦相處,讓她高興,她會使你受益&hellip&hellip假定你們相處不善,那你的家庭便會破敗。
下面是埃及文獻上留下的一位父親教孩子如何孝順母親的話: 絕不可忘記你母親的大恩&hellip&hellip十月懷胎,備極辛苦,哺養懷抱,不辭勞瘁。
為你揩屎揩尿,從無一絲厭煩。
為你上學,為你備膳,一天到晚忙個不停。
有人認為,埃及女性地位之所以崇高,和母系繼承制度大有關系。
埃及即使在較近年代中,也如皮特裡所說:&ldquo根據婚姻的默契,丈夫的财産及其而後的收入,通通都得交付妻子掌管。
&rdquo由于家庭的财産是由母親傳給女兒,為了不使權益外溢,也許這就是造成埃及兄妹結婚的一大原因。
埃及母權旁落,西克索人的入侵是一大影響,因為西克索人所行的是父權制。
另一種影響,是社會的變革。
帝國以前的埃及社會,是一個孤立的靜止的農業社會,這種社會對母親掌權有利。
但帝國以後的社會便不同了,這時,是一個流動的以戰争和貿易為主的商業社會。
這樣的社會,當然容易使父權地位提高。
最後一種影響,是從希臘來的。
在托勒密時代,希臘自由離婚風氣,也流行于埃及社會。
過去,離婚多由妻子發動,但現在則變成了丈夫的特權。
不過,所謂母權旁落,一般是指上層社會而言。
至于普通老百姓,母親及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雖然已無過去那麼崇高,但仍遠居于父親及丈夫之上。
埃及似無殺嬰習俗。
家庭不分貧富,均有一大群孩子。
埃及沒有殺嬰習俗,可能基于兩大原因:其一,母親可以決定一切;其二,法律制裁嚴厲。
根據法律規定,殺嬰者,須将死嬰抱持手中,站立三天三夜。
在男女關系上,女性站在主動地位。
今天流傳下來的情詩、情書,無論在求愛、幽會及婚姻方面,首先發動的幾乎都是女性。
在一封典型的埃及情書上,有着這樣的語句:&ldquo我英俊的朋友,你太使我着迷了。
我求你讓我做你的妻子,永遠替你管家。
&rdquo因此,所謂害羞&mdash&mdash指的當然不是貞操&mdash&mdash埃及男女根本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他們均公開談論性關系,把裸體雕像作為神廟裝飾品,甚至在墳墓裡也放上許多春宮畫。
尼羅河畔的女孩,成熟得特别早,通常10歲即已發育完全。
婚前性交,在埃及是家常便飯。
在托勒密時代,女色和男色同樣盛行。
一位名妓的積蓄,據說足以用來建築一座金字塔而有餘。
埃及的舞女和日本的藝妓一樣,是上流社會的玩物,每赴堂會,皆打扮得花枝招展。
埃及舞女身穿透明羅衫,腰佩珍珠寶帶,手上、腳上、耳上俱有閃閃發光的金環,煞是迷人。
以美女獻神,古代并不多見。
但自羅馬占領以後,底比斯貴族之家,即競相以美女奉獻阿蒙大神。
獻神之女,必稱絕色,人老珠黃者,不堪侍神,退休後還可嫁人。
此等女性,周旋于上流社會,頗受人尊敬。
·埃及人 觀察埃及人的性格,不禁令人感到迷惘。
他們有時很理想,有時很現實。
在一首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贈面包給無田可耕之人, 與名垂千古同為不朽。
大英博物館存有一份以埃及古紙所寫的阿門尼莫甫(Amenemope)座右銘。
這篇座右銘約成于公元前950年: 别貪戀他人寸土, 别行經寡婦門口&hellip&hellip 自耕自食其樂無窮。
甯食上天所賜一口, 不愛他人盜糧千鐘。
甯可窮得幹淨, 不可富得肮髒。
粗茶淡飯心安理得, 勝于家财萬貫愁眉苦臉&hellip&hellip 柏拉圖提到埃及人,有過一句名言:&ldquo雅典人愛知識,埃及人愛黃金。
&rdquo柏拉圖乃希臘人,這話也許存有幾分偏見。
不過一般而言,埃及人是很實際的。
他們很像今天的美國人:喜歡大場面,喜歡建造莊嚴宏偉的東西,勤懇節儉,即使迷信,其出發點也是實用的。
在曆史上,埃及人是極端的保守派。
他們雖極力求變,可是變的目标,卻隻在求其符合原來的老樣子。
埃及藝術家對于他們的古代藝術品,臨摹了一遍又一遍,四五千年來,一點也不感到乏味。
從埃及人所留文物觀察,埃及人的最大特色是實事求是,不發空論。
埃及人的人生觀,功利第一,所謂人道、良心、感情,一律都是次要的。
古埃及戰士,常割下所殺敵人的右手和生殖器,送去邀功,心裡毫無半點愧怍。
在埃及的最後幾朝,由于四境宴安,天下太平,人民習于文靡,政府不修武備,以緻羅馬人一來,幾個兵就可使全埃及就範。
從對埃及人的研究,我們往往會産生一種錯覺。
由于所獲資料不是來自陵墓,就是來自神廟,因此,我們會覺得埃及人似乎經常都是一臉秋霜。
其實,如果把目光移向塑像、浮雕及記載傳說的神話故事,我們便可知道,埃及人的生活也有其輕松的一面。
埃及人會玩的頗多,他們不僅喜歡鬥牛、摔跤及拳擊,而且也喜歡下棋、猜謎及擲骰子。
宴會在埃及也頗盛行。
宴會時,大酒大肉自不必說,與宴男女也都得簪花戴朵,塗香膏,灑香水。
埃及兒童所享有的玩具,其種類之多,與現代相比并無多大遜色。
下面幾種是最普通的:小石彈、球、玩十柱戲的柱子、陀螺。
就繪畫雕刻觀察,埃及人一般長相為:肩寬、腰細、足平、唇厚、身材矮小、肌肉發達。
埃及統治者及上層社會人士的長相和一般人略有不同,大緻都高大、細長、四肢均勻、鵝蛋臉、懸膽鼻、額頭高聳、雙目炯炯。
最突出的是其皮膚。
據記載,他們生下來都是白的,後來變黑是光照的影響。
即從這一點,史學家推斷他們是來自亞洲而不是非洲土著。
埃及上層社會人士的皮膚,還有奇怪之處。
在畫家筆下,男性之臉一律塗成紅色,女性之臉一律塗成黃色。
為什麼?以合理的推斷,當是受化妝習尚的影響。
埃及奴仆的長相,和上述兩種人又有不同。
這些人大半身材短小,形态粗劣,鼻梁低,鼻窦寬,秉性聰明,行動笨拙。
埃及人的頭發,黑而微曲,但不作蜷發狀。
婦女一律把頭發剪得很短,恰像目前美國最摩登少女的發型一樣。
男人一律修面戴假發。
為了戴假發方便,大都把頭剃光。
貴婦欲戴假發,也有把頭發剃光者,阿肯那頓(Ikhnaton)母後泰伊(Tiy)即其顯例。
埃及習俗,假發的長短和社會地位成正比,因此,全國以國王的假發最長。
就埃及化妝用具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來看,埃及人可說是全世界最喜歡化妝的民族。
臉上打胭脂,嘴上搽口紅,頭發手腳抹油,指甲塗顔色,眼部畫眼圈,是一般埃及婦女常見的打扮。
在比較富裕的人家,化妝品通常随人殉葬。
有人在一個墳墓裡曾發現7種香膏、2種胭脂。
另外,凡有墳墓的地方,隻要掘下去,便一定可找到鏡子、剃刀、梳子、發針、粉盒等東西。
現代婦女所使用的最時尚的化妝品眼影,即直接源于埃及。
這項化妝品,經由阿拉伯傳至西方。
阿拉伯人把它叫alkohl,西方人的&ldquo酒&rdquo(alcohol)一詞,即由此轉義而來。
埃及人所使用的香料,各種各樣,有用來擦臉的,有用來擦手的,有用來擦身體的,有用來熏衣服的,有用來熏房間的。
埃及人的衣着,從最原始到最豪華,莫不具備。
10歲以前,埃及兒童不分男女,都可以不穿衣褲到處亂跑。
這段時期的男孩子,大半都僅戴耳環及項圈。
至于女孩子,由于天生愛美,因此比男孩子多點東西,就是在腰間挂串珠子。
奴隸及農夫,比孩子又多些,那就是在腰下圍一塊布。
古王國時代,埃及人民不論男女自臍以上都全裸着,終年隻穿一條窄窄的短裙。
這種裙一律為白麻布做成,上至臍,下至膝。
害羞是習俗的産物,古埃及人雖然裸着大半個身體,可是仍然心安理得。
在第一王朝,即使大祭師也是如此。
這種情形從拉諾菲(Ranofer)的雕像即可看出。
其後,随着财富的增加,埃及人的服裝也逐漸增加。
到中古王國時代,埃及人民除那條短窄裙之外,又多了一條較寬較長的罩裙。
及至帝國時代,每人不但有了上衣,而且偶爾還戴帽子。
在帝國時代,穿着最神氣的,是王公大臣的馬夫及衛士。
每當其主子外出,這些人都要全身披挂,出來鳴鑼開道。
愛美可說是女人的天性。
埃及女性在财富稍微允許的情形下,早就把窄裙換成了罩袍。
那是一塊又寬又長的布,從左肩繞至右肋,然後以帶束在腰間。
其後,罩袍換成了褶裙,褶裙之上,又是鑲邊又是繡花。
再其後,衣裙時長時短,時寬時窄,埃及女性和現代女性一樣,天天都在為不知道穿什麼衣服而煩惱。
在埃及,不分男女,對裝飾品都很喜歡。
他們大都有耳環、項圈、手镯、足環、乳飾。
當帝國威震地中海及西亞之際,由外國進貢來的金銀珠寶,把每一個埃及人都裝點得金光閃閃。
從前,金銀珠寶隻有貴族才能享用,可是現在,即使窮得給人記賬的書記,也可混到一顆金質私章。
埃及女性對項鍊似有特别嗜好。
今天出土的項鍊,品類之繁,花樣之多,令人歎為觀止。
這些項鍊,短的不說,最長的達5英尺。
從第十八王朝起,埃及境内戴耳環成為一種風尚,無論老少,不分男女,通常都戴上一副耳環。
對裝飾的喜愛,古埃及女性與現代女性相比,程度上并不多讓。
令人奇怪的不是埃及女性,而是埃及男性。
埃及男性喜歡打扮,幾乎可與埃及女性并駕齊驅。
他們和女性一樣,喜歡戴戒指,戴手镯,戴項鍊,乃至戴耳環。
·文字 較富裕人家子弟,都有機會念書。
學校附屬于神廟。
神廟學校與現代羅馬天主教教區的附屬學校相當。
祭師就是教師,負責兒童基本教育。
相當于現代教育部部長的職位,由一地位崇高的祭師充任,稱之為&ldquo文部大臣&rdquo。
考古人員曾從一個廢墟中發掘到一所學校,出土貝殼多片。
貝殼上所刻文字,即古代教師所編的講義。
從内容上研究,教師所教導的内容,不外
在她的一篇傳記上,曾經有這樣的記載:一天,大神駕着祥光,帶着異香,與其母相會。
臨别時,大神宣稱,你将生一女,此女所具勇力智慧,必大顯于世。
但她覺得這還不夠,于是又盡量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男性化的偶像。
從今天我們所發現的雕像中,哈特謝普蘇特常被雕刻成一位戰士,她胸前之雙乳不但已經不見,嘴上還長滿胡須。
關于她的石碑每提到她時,代名詞雖仍用&ldquo她&rdquo,但當稱頌時,卻多使用&ldquo太陽之子&rdquo&ldquo南北朝的共主&rdquo等男性專用字眼。
據古史記載,哈特謝普蘇特每在大庭廣衆中出現時,即着男裝,戴假胡子。
事實上,以她當時權力之大,她真可以愛做男性便做男性,愛做女性便做女性。
抛開性别不談,就治績而論,在所有埃及的統治者中,能夠比得上她的,可說不多。
對内,不必用嚴刑峻法,秩序便維持好了;對外,在毫無損失下,獲得了和平。
她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往朋特&mdash&mdash非洲東海岸&mdash&mdash探險。
她替埃及商人找到不少新市場。
她協助美化凱爾奈克,在那兒,她立了兩塊非常精美的石碑。
她在達爾巴赫裡(Derel-Bahri)繼續修完了她父親所欲修建的神廟。
全國各地,凡為西克索人所破壞的神廟,她也一一加以修葺。
&ldquo凡屬淪為廢墟者我已一一重建,&rdquo在一塊石碑上,她很自豪地說,&ldquo凡因亞洲人入侵沒有完工的建築,我已使之全部完工。
&rdquo最後,她為自己在尼羅河西岸的沙山上,構築了一座莊嚴華美的陵寝。
而後的埃及王亦步亦趨,也把他們的陵寝修建在那兒。
那兒的陵寝,總計多達60餘座,後人因之稱那個地方為&ldquo帝王谷&rdquo。
在埃及,每座城市的西端,多半為王侯将相的墓地,因此在埃及,&ldquo到西方去&rdquo就意味着&ldquo回老家&rdquo。
埃及在英明的女王統治下,22年中真可說得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哈特謝普蘇特駕崩之時,其繼承人即圖特摩斯三世年僅22歲。
這時,叙利亞人趁女王謝世,企圖脫離埃及統治。
但他們萬萬沒有料到,他們剛起事,便被22歲的年輕皇帝圖特摩斯三世徹底擊敗。
他在女皇未薨前,早就料到叙利亞人有謀逆之心。
他一即位,即率領大兵以一日20英裡的強行軍,通過坎塔拉(Kantara)及加沙(Gaza)要道,痛擊叛軍于美吉多(Megiddo)(黎巴嫩山谷中的一個小鎮,為由埃及至幼發拉底河通路上的戰略要點,乃自古以來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最近一次大戰時英将艾倫比奮戰之地)。
3397年後,即1918年,英軍亦以先占此地,而大敗土耳其大軍。
圖特摩斯三世乃趁大勝餘威,複攜大軍橫掃叙利亞人及其盟國。
[14] 圖特摩斯三世奏凱回國,當他到達首都底比斯時,距他即位尚不足半年。
雄才大略的三世,以後又打了14次很漂亮的大仗,連戰連勝遂使埃及成為整個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他不但長于兵略,而且長于治術。
他每征服一個地方,必留精兵把守,最重要的是,他必擇最賢能之人出任地方長官。
有史以來,第一個看出海權的重要性的,就是圖特摩斯三世。
他為埃及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靠着這支海軍,埃及才能緊緊掌握整個近東。
由于百戰百勝,三世不但獲得了堆積如山的戰利品,而且所征服之地,還有貢品源源而來。
富裕産生閑暇,閑暇産生文藝,埃及文化随着帝國威勢,像正午的太陽,放射出萬丈光芒。
埃及在帝國時代究竟有多富?舉個例子,國庫在收取金銀時,一次往往即達9000磅!首府底比斯的商業空前繁榮,神廟裡供品堆積如山。
坎塔拉最奪人心目的大廣場及獻禮廳,就是這一時代的産物。
圖特摩斯三世不單雄才大略,而且多才多藝。
戰事平息,帝國已定,日理萬機之餘,他從事雕刻繪書。
他所設計繪制的花瓶,據稱在埃及花瓶中足可列為精品。
大臣每談到他,就像拿破侖的侍從談到拿破侖一樣:&ldquo皇帝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他料事如神,乃人人盡知。
但除此之外,他還能做許多東西,而且所做無不精妙。
&rdquo圖特摩斯三世統治埃及達32年(一說54年)。
在他這個時代,埃及一直控制着整個地中海。
此時埃及國勢,可謂如日中天。
繼圖特摩斯三世之後,埃及又出了許多有名的君主。
阿孟霍特普二世再度征服叙利亞奏凱歸國時,他曾将其生擒的7位國王,用鐵鍊系在所乘的艦首上。
及至埃及,他又親手以其中6位國王生祭阿蒙大神。
帝國積100餘年的威勢,傳到阿孟霍特普三世時,其富裕可說已無以複加。
大英博物館中存有一座他的雕像,從這座雕像上,我們可看出他是一個既文雅又精幹的人物。
在使帝國維持原有威勢下,他也頗能盡情享樂。
想了解阿孟霍特普三世的生活是如何的奢華,隻需去看看圖坦卡蒙出土的浮雕就知道了。
在阿孟霍特普三世時代,底比斯可說是一個世界性的首都。
市街上堆滿了由世界各地運來的貨物,來此貿易的商人摩肩接踵。
底比斯的建築,偉大、堂皇、富麗,不但超越前代,而且世無其匹。
乘車坐船到底比斯來觀光朝貢的人,每天無可計數。
到底比斯來的人,大都要去朝拜一下大神廟。
大神廟金碧輝煌,其建築之美,其所儲藝術品之精之富,皆令人歎為觀止。
底比斯除大神廟外,有兩個地方也頗值一觀,那就是石柱林立的大廣場和風景清幽的人工湖。
這兩個地方,設計之美妙,後來的羅馬帝國的建築家亦自歎不如。
埃及的文明 ·農業 站立在諸王諸帝之後的,是升鬥小民。
撐持着莊嚴、華麗、巍峨的神廟、宮殿及金字塔的,是無數工人及農夫。
[15]希羅多德約在公元前450年,對這些人有如下描寫: 埃及人所獲土地的收成真可說是不勞而獲&hellip&hellip他們不必犁、不必鋤,就可收獲到一般農夫必須辛勞才能得到的成果。
他們隻等待大河水漲,灌滿溝渠田疇,水退後,他們遂即播種。
然後趕豬下田,以便把種子踩到泥土中,當豬猡把種子踩入泥土後,他們就等着收獲了&hellip&hellip然後送谷入倉。
埃及人不但利用豬踩種入土,而且還教猿猴代摘果實。
尼羅河不但給埃及的田裡帶來水,帶來沃土,而且還在其溝渠池沼裡留下不少水産動物。
居民隻要把蚊帳拿到池塘裡一撈,便有吃不完的魚蝦。
這樣說來,埃及老百姓過的真是神仙日子了。
其實不然。
尼羅河兩岸的土地,每一寸都是法老的。
每一個人,其所以能使用土地,乃是出于法老的恩賜。
土地也不是無償使用,按法老規定,每年應以土地收成的10%&mdash20%為稅,按實物征收。
這些土地名義上雖屬于法老,但實際上還有很多中間人&mdash&mdash大大小小的諸侯,腰纏萬貫的富家巨室,他們都擁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地。
農夫除供應法老外,還得供應這些大地主。
諸侯及巨室所擁有的土地大小不一,但從一人可有1500頭牛這一點觀之,可知其數不小。
埃及人的主要食物為谷類、魚類及肉類等。
一篇殘簡載有學童應食之物,包括:鮮肉33種,幹肉48種,飲料24種。
富人常以美酒佐餐,窮人也可喝到啤酒。
一般而言,大多數的埃及農夫,生活得并不怎麼舒服。
撇開農奴不談,單講身為&ldquo自由人&rdquo的農夫,應付地主及稅吏之需索就夠難的。
下面是古埃及農夫生活的寫照: 每一個農夫僅納十分之一的稅,想象中其負擔似乎很輕松,但事實上則不然。
麥尚未熟,蟲先吃了一半。
另一半成熟後,又受害于河馬。
加之田裡的老鼠、蚱蜢、小鳥再吃,收回來的已所剩無幾。
其實,能收回一點,已算幸運。
更倒黴的人遇到惡人半搶半偷,根本一點也拿不回來。
犁朽了,耙壞了,正愁中,稅吏來了,&ldquo要十分之一!&rdquo沒有。
沒有?法老的兵丁,加上吆喝的黑人,就動手揍人,打得鼻青臉腫不算,還繩捆索綁地拖到河邊。
孩子被綁成一串,妻子和農夫用繩系在一塊。
兵丁兇狠地把農夫頭下腳上持着,說一聲&ldquo去&rdquo,頭便被浸在水裡&hellip&hellip 這一段描寫,也許稍微誇張了一點。
不過,埃及農夫的日子,事實上的确不好過。
他們除納稅外,還有不少徭役。
修運河,築宮道,耕公地,運石塊,造金字塔,建神廟,建宮殿,可以說一年到頭都有做不完的工。
埃及農夫雖窮,雖苦,但還算自由,可是另一批人,情況便悲慘了。
這另一批人,便是奴隸。
奴隸的來源,一部分是俘虜,一部分是負債無力償還者。
為了補充奴隸,國家有時還組織突擊隊攻入鄰境抓人。
從外國擄來的婦女兒童,有時帶到市場上公開拍賣。
現藏于萊登博物館的一件浮雕,所描繪的就是埃及擄自亞洲俘虜的慘狀。
這些俘虜關在一個檻裡,他們的手,或反綁着,或伸直綁在頭後,或戴着手铐。
他們的面孔,都是呆呆的,一律顯得非常絕望的樣子。
·工業 農業逐漸發展,就有了剩餘的糧食和資金。
有了剩餘的糧食和資金,工商業漸次萌芽。
工商業中,最先發展的是礦業。
然而埃及沒有礦,礦産較近且富裕的地方,是阿拉伯和努比亞。
跑那麼遠去開礦,私人實在沒那麼大實力。
然而,礦産在當時已成為必需品,于是,隻有國營。
礦業國營,在埃及一直延續了許多世紀。
銅的産量微乎其微,鐵來自赫梯(Hittites),金來自努比亞東海岸。
公元前56年,狄奧多羅斯曾經提到過埃及的礦工,他說,年輕力壯的礦工拿着鋤頭、火把往下掘。
掘到的礦石,由童工搬運。
礦石運到石臼裡,必須搗碎,除去泥沙。
這搗碎和清洗的工作,是年老的男女工人的責任。
下面這段描寫,是否過于誇大不得而知: 埃及的統治者,常把囚犯集中起來加以利用。
這些囚犯,有的是俘虜,有的是罪犯,還有一些是冤屈者。
囚犯中,有的是一個人,有的是一家人。
這些人常被送到礦坑裡去勞動。
這種勞動,一小半是為懲罰,一大半是為榨取&hellip&hellip這些受到強迫勞動的人,可說是很可憐的。
他們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傷了無人恤,病了無人問。
一年到頭,皆有做不完的工作。
無論老弱婦孺,都不做到精疲力竭不準休息。
礦工眼前是一片黑暗,工作沒有盡頭,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感到生不如死。
從很早的時候起,埃及人就懂得把銅和錫熔在一塊鑄造青銅。
青銅用處很大:造武器,劍、盔、盾,用它;造工具,車輪、轉盤、辘辘、杠杆、滑車、楔子、镟床、鑽子、螺鑽、鋸子,用它;綠玉雕刻及石棺制作,如果沒有青銅,根本無法施工。
埃及工人很早就會造磚、造石膏、制陶、制玻璃。
用木頭來造器皿,似乎更是埃及工人的專長。
埃及人很早就已有木船、木車、木床、木椅乃至木棺可用。
對于獸皮的利用&mdash&mdash用來做衣服、做箭袋、做坐墊、做褥子&mdash&mdash也發明得很早。
從陵墓的浮雕裡,我們可以看到埃及皮毛工人的制革情形。
他們所用的刮刀和我們現在所用的,可以說毫無二緻。
對紙草的利用,可以說是埃及人的一大特長。
埃及工人不單用紙草做紙,而且還把它編成席子、坐墊、草鞋、繩子。
相當精巧的工藝,像搪瓷、漆器及紡織,埃及工人也早已掌握。
4000年前的一段麻織品,要辨别其為麻為絲,我們現在甚至還得借助于放大鏡。
史學家佩舍爾(OscarPeschel)曾這樣說:&ldquo在蒸汽機發明以前,談工藝,我們所有的東西,幾乎古埃及件件都有。
同時,就制作而論,他們有些東西且較我們所制者為佳。
&rdquo 古埃及的工人,除一小部分為奴隸外,大部分都是自由人。
一般而言,一行就是一個階級。
在同一階級中,子承父業,天經地義。
由于戰争常帶來大批俘虜,因此,許多君主便有了充足的勞動力可用。
拉美西斯三世為了修建大神廟,所使用的奴工&mdash&mdash大部為俘虜&mdash&mdash即達11萬人之多。
自由工人常組成工團從事某些特種工程。
工團的領袖稱為工頭。
工頭常把工作包下來分給工人去做。
大英博物館現保存着一塊石闆,上面記着43個工人名字,名字下書有&ldquo病&rdquo&ldquo為神犧牲&rdquo&ldquo偷懶&rdquo等,顯然就是工頭對于工人所作的考核。
罷工很平常。
罷工的原因,大部分起于工資沒有按時發放。
在罷工時,工人總是圍着工頭咆哮:&ldquo我們現在又饑又渴。
我們現在沒有衣服褲子。
我們家裡,現在沒有燒的,沒有吃的。
趕快奏請上面&mdash&mdash法老、爵爺或其他長官,再不發工資我們便活不下去了。
&rdquo自由工人的遭遇尚且如此,無償勞動的奴隸的情況自然更糟。
據希臘史書記載,埃及曾發生過一次奴隸大暴動。
暴動的奴隸,曾攻占一省。
他們長期占領那一省,直到他們的所有要求獲得圓滿解決為止。
但自此之後,就再也找不到奴隸暴動的記載了。
以埃及統治者對奴工剝削之兇,竟然不聞暴動之事,其鎮壓手段的嚴酷即可想見。
埃及工程師造詣的優越,相當令人驚異。
希臘人趕不上,羅馬人趕不上,工業革命前的歐洲人趕不上,甚至我們今天也很難說已經超過了他們。
塞索斯特裡斯三世(SesostrisⅢ)曾在法尤姆(Fayum)盆地,築成一條長達27英裡的水壩,将水導入摩裡斯(Moeris)湖。
這條水壩,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灌溉所需之水,同時使約2.5萬英畝的沼澤全部變成了良田。
埃及人開通了由尼羅河至紅海的運河。
開河時,他們經常使用爆破技術。
埃及人運送重物的本領,也頗吓人。
方尖碑巨石,一塊往往重達千噸。
這種巨石,一運往往數千裡。
希羅多德的記載和第十八王朝的浮雕,均曾有此顯示:巨石在被潤滑的巨木上被拖運。
起運前必須修路,路要寬直且有一定的坡度。
起運時,有挽者、扶者、推者,所需奴隸每次不下數千人。
因為勞力低廉,所以機器極為罕見。
在一塊浮雕上,顯示有800個劃手,分乘27隻小艇,共拖一艘大平底船,船上放着兩塊用作方尖碑的巨石。
在尼羅河及紅海上,長100英尺、寬50英尺的埃及船隻,經常成群結隊往來于地中海。
陸上運輸,先則靠人力,慢慢則用驢,最後則用馬。
馬似乎是由西克索人帶來的。
古埃及沒有駱駝,駱駝的出現,遲至托勒密時代才有。
窮人外出,除步行外,隻有劃小舟。
富人則可騎馬,坐轎。
稍晚,則會出現一種馬車。
這種馬車很笨,因為整個重量都放在了前軸上。
埃及很早就有郵政。
在一張很古的紙草紙上,曾留有如下字句:&ldquo寫信給我,用郵寄。
&rdquo交通一般而言均頗困難。
除了有軍事價值,如經加沙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道路,比較寬廣外,其他均是羊腸小道。
尼羅河可以行舟,但以其蜿蜒曲折,故從甲地至乙地,要走許多冤枉路。
由于交通不便,商業都很原始。
鄉村之間交易,大都是以物易物。
國際貿易,開始雖早,但發展極慢,原因是近東各國都厲行&ldquo關稅壁壘政策&rdquo。
古埃及遠較鄰近各國為富,主要有一個原因:進口者為原料,出口者為加工品。
埃及盛時,叙利亞、克裡特、塞浦路斯等商人來埃及者不絕于途。
這時,尼羅河上,除埃及人自己的船外,腓尼基人的船也不少。
鑄币尚未産生,國王發給大臣的薪饷,甚至也是實物&mdash&mdash五谷、面包、啤酒&hellip&hellip稅收也是按實物繳納,因此法老庫裡所藏的不是錢,而是從田裡、店裡直接征收來的東西。
随着圖特摩斯三世遠征勝利,外國金銀珠寶源源而來,在交易上開始使用金圈子、金錠子作為支付的媒介。
由于缺乏鑄币,每筆交易均以金子重量為标準。
信用制度很早就有了高度的發展。
一紙文契,即等于一筆交易或支付。
這類文契,在埃及幾乎遍地都是。
負責書寫文契的人,稱之為書記。
随着商業的發展,這種人開始繁忙起來。
盧浮宮博物館目前保存着一塊古埃及書記的浮雕。
一個蹲在地上的男子,全身幾乎一絲不挂。
他有兩支筆,一支擱在耳上,一支拿在手上。
浮雕顯示他正聚精會神地為其老闆工作。
書記的工作很多,除書寫文契外,還得作許多記錄,例如:做了幾個工,付了多少錢,單價多少,總價多少,是蝕,是盈,進入屠宰場的牲畜有多少頭,進出的谷物共多少斤,該納多少稅&hellip&hellip工作雖單調、瑣碎、辛苦,但他們常以能憑紙張墨水為生而深感自豪。
·政府 法老和地方貴族用以維持法律秩序的主要工具,為由一般知識分子所組成的官僚集團。
據文獻記載,官僚的主要工作有二:第一,查戶口;第二,收賦稅。
官僚于每年尼羅河水漲之初,即以測水儀預測該年的豐歉。
依豐歉定稅收。
中央把本年稅收數字配賦給地方,地方再将其轉配給農工商各業人民。
官僚集團除收稅外,還監督工商各業。
就某種程度而言,埃及可算實行計劃經濟的濫觞。
在法律方面,無論民法、刑法,很早即已甚為完備。
關于私有财産及遺贈等法,第五王朝時代,就已發展到異常精密而複雜的程度。
埃及人早就有了&ldquo法律之前,人人平等&rdquo的觀念。
大英博物館中,現藏有一份世界最古的法律文件,那就是古埃及人所留下的《訴訟事實摘要》。
那是一份關于遺産繼承的案件,其中案情相當複雜。
從這份摘要我們可看出一樁案件的進行,要經過許多繁複的程序,例如:審理、答辯、辯論、舉證等。
埃及人處理案件非常慎重,訴訟必以書面為之,而僞證者可處死刑。
法院分兩級,酋長或諸侯領地内所設的法庭,為地方法院;中央政府所在地,如孟斐斯、底比斯或赫利奧波利斯等地所設法庭,為最高法院。
為了逼供,動刑在所難免。
刑罰中,打闆子最為常見。
較嚴酷者,有割鼻子、割耳朵、割舌頭及斷手。
最厲害者,為流放、罰做礦工及死刑。
死刑又分若幹種,絞、斬、炮烙及最殘酷的&mdash&mdash将人活活抛在制木乃伊的一種腐蝕劑中,讓其慢慢腐蝕而死!政府高級官吏犯罪,和日本所采取的方式一樣,其刑罰為賜其自戕。
古埃及無警察制度,常備兵為數也極有限。
埃及四周不是沙漠,就是大海,對于外來侵犯無所顧慮,不養兵不足為奇。
但内部秩序的維持,人民生命财産的保護,不用警察,而僅憑統治者威信,除中國外,也許就隻有埃及能夠辦到了。
政府組織相當完善。
行政首長稱首相(Vizier),總理行政、司法及财政大權。
首相秉承法老意旨,治理國事,同時又是貧苦大衆的保護者。
一座墳墓裡的一塊浮雕顯示,一位首相清早即到民間視察疾苦,很多窮人正在向他申訴。
浮雕上的字句為:&ldquo不分貴賤貧富,既來申訴均受重視。
&rdquo 下面是一篇帝國時代用紙草紙所書的诏令,這篇诏令是法老頒給一位新首相的: 谕達首相:須勤于政事,須公忠為國&hellip&hellip首相極不易為,為首相備極辛苦&hellip&hellip勿妄自尊大,勿妄自菲薄。
人民如有申訴,無論來自上埃及或下埃及,均應依法處斷。
用以補法律之不足者,一為習俗,一為情理&hellip&hellip偏私,神所不容,勿論親疏,勿分貴賤,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hellip&hellip首相對于王公貴人,除其言行十分在理,可以不必畏懼&hellip&hellip(所有法規)均須尊重。
在法律上,法老是最後裁決者。
任何案件,如有必要,均可呈請法老裁決。
古代雕刻所顯示的法老宮殿,極為威嚴壯觀。
政府各部,即設于法老殿中。
法老之名原為宮殿。
埃及人稱宮殿&mdash&mdash特指法老辦公處所&mdash&mdash為彼羅(Pero)。
此字以希伯來文寫出,即法老(Pharaoh)。
和路易十四、拿破侖及任何國家的君主一樣,法老也日理萬機。
他若巡狩,諸侯必親自郊迎。
諸侯對法老及其扈從,除須曲意款待外,臨行還要按其封疆地位之大小備上相應的禮物。
一位諸侯在阿孟霍特普二世出巡時,所送的禮物即有&ldquo金銀若幹車,象牙及紫檀雕像若幹座&hellip&hellip古玩、珠寶無數&rdquo。
所送禮物中,還有盾牌680面、青銅匕首140把。
接受諸侯禮品後,法老照例有項恩賜,就是從諸侯孩子中挑選一位,帶到京城去學習禮儀&mdash&mdash不用說,這孩子是用作他父親對法老忠誠的人質。
年高德劭的大臣,合組成咨政院(Saru),以備法老咨詢。
對法老而言,這樣的咨政院,似乎是多餘的。
因為照埃及人的說法,每一位法老都是天縱英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
不過咨政院的咨政也有一項作用,就是随着祭師神化法老,并經常以&ldquo萬歲&rdquo&ldquo聖明&rdquo等口号,來證明法老的不凡。
作為半神半人統治者的法老,其生活自然與衆不同。
侍候法老的人,不計其數。
這些人中,包括總管、衣物洗漿與保管人、禦廚以及其他高級官員。
單以每天負責法老化妝的官員來說,便有20位:理發師隻能修面與剪發,梳發師負責整飾頭巾和戴上王冠,指甲師負責修剪并擦亮指甲,美容師負責噴香水、刷眼睑、塗胭脂以及口紅等。
有一篇墓志銘甚至提到了&ldquo化妝箱管理員、化妝眉筆管理員以及穿鞋員&mdash&mdash負責國王的鞋子穿得合腳舒服&rdquo等侍從。
養尊處優,權力無際,腐化乃屬必然。
為了找刺激,法老無不縱情聲色。
一位法老在宮中曾乘平底船,令無數美女着薄紗牽引為樂。
·道德 法老的政制和拿破侖的政制極為相似,甚至在皇族婚配上亦然。
法老的結婚對象,常為其同胞姐妹。
有些法老甚至以自己親生女兒為妻!這樣做,據說是為了保持皇族血統的純潔。
近親結婚有害之說,埃及人似不以為然。
近親結婚不但實行于皇族,而且流行于民間。
埃及人實行近親結婚達數千年。
據記載,2世紀時,阿爾西諾伊(Arsinoe)一地,兄妹結婚者即多達2/3。
在埃及詩篇裡,&ldquo哥哥&rdquo、&ldquo妹妹&rdquo與&ldquo愛人&rdquo完全同義。
法老除以其姐妹或女兒為皇後外,另有許多嫔妃。
這些嫔妃有些是擄來的,有些是外國進貢的,有些是王公大臣的女兒為法老所看中者。
阿孟霍特普三世,就接受過一位王子的女兒及300個美女。
也許是上行下效,王公貴族除元配之外,也蓄有許多妾仆。
不過,大部分埃及老百姓行的卻是一夫一妻制。
除因少數王朝風氣淫靡外,夫妻離異者極為罕見。
依埃及風俗,凡妻子與人通奸者,丈夫可以無條件和她離婚。
但除通奸之外,丈夫離棄其妻子,應付相當數目的贍養費。
談到女性地位,缪勒(MaxMüller)曾說:&ldquo自古及今,女性在社會上這麼有地位,恐怕埃及要數第一。
&rdquo據埃及文物顯示,埃及女性在任何場合皆可以與男性平起平坐。
她們不但可以在公共場所吃喝,而且還可在大街小巷做生意。
埃及女性的地位,有時甚至淩駕于男性之上,希臘人對于&ldquo河東獅吼&rdquo可說早已司空見慣,如蘇格拉底的太太詹蒂碧(Xanthippe),但是看到埃及女性的驕悍,仍不禁驚詫不已。
埃及女性多半握有屬于自己的财産。
對于這些财産,生前怎麼使用,臨死遺贈給誰,都有其完全自由。
現存的全世界最早的一份遺囑,就是埃及第三王朝尼布桑特(Nebsent)夫人留下的,在遺囑中,她一一說明怎麼将她的土地分贈其子女。
對于政治的參與,埃及女性顯然也較其他地方突出。
哈特謝普蘇特及克婁巴特拉兩位女性躍上王座,其所作所為即和其他男性國王無異。
埃及人對于女性的看法,大緻也和其他民族一樣。
一位道學先生曾說: 當心那來曆不明的女人!看都不可去看她,别說去接近她了。
她像一個深不可測的旋渦,誰要是接近她,誰便有沒頂的危險。
一個丈夫不在即天天寫信給人的女人會是什麼好貨?當心别陷入她的魔網,她在誘你犯罪! 普塔霍特普也這樣教訓他的兒子: 專注你的事業,美化你的房屋,愛護你的妻子。
别使她餓着,别使她凍着&hellip&hellip和睦相處,讓她高興,她會使你受益&hellip&hellip假定你們相處不善,那你的家庭便會破敗。
下面是埃及文獻上留下的一位父親教孩子如何孝順母親的話: 絕不可忘記你母親的大恩&hellip&hellip十月懷胎,備極辛苦,哺養懷抱,不辭勞瘁。
為你揩屎揩尿,從無一絲厭煩。
為你上學,為你備膳,一天到晚忙個不停。
有人認為,埃及女性地位之所以崇高,和母系繼承制度大有關系。
埃及即使在較近年代中,也如皮特裡所說:&ldquo根據婚姻的默契,丈夫的财産及其而後的收入,通通都得交付妻子掌管。
&rdquo由于家庭的财産是由母親傳給女兒,為了不使權益外溢,也許這就是造成埃及兄妹結婚的一大原因。
埃及母權旁落,西克索人的入侵是一大影響,因為西克索人所行的是父權制。
另一種影響,是社會的變革。
帝國以前的埃及社會,是一個孤立的靜止的農業社會,這種社會對母親掌權有利。
但帝國以後的社會便不同了,這時,是一個流動的以戰争和貿易為主的商業社會。
這樣的社會,當然容易使父權地位提高。
最後一種影響,是從希臘來的。
在托勒密時代,希臘自由離婚風氣,也流行于埃及社會。
過去,離婚多由妻子發動,但現在則變成了丈夫的特權。
不過,所謂母權旁落,一般是指上層社會而言。
至于普通老百姓,母親及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雖然已無過去那麼崇高,但仍遠居于父親及丈夫之上。
埃及似無殺嬰習俗。
家庭不分貧富,均有一大群孩子。
埃及沒有殺嬰習俗,可能基于兩大原因:其一,母親可以決定一切;其二,法律制裁嚴厲。
根據法律規定,殺嬰者,須将死嬰抱持手中,站立三天三夜。
在男女關系上,女性站在主動地位。
今天流傳下來的情詩、情書,無論在求愛、幽會及婚姻方面,首先發動的幾乎都是女性。
在一封典型的埃及情書上,有着這樣的語句:&ldquo我英俊的朋友,你太使我着迷了。
我求你讓我做你的妻子,永遠替你管家。
&rdquo因此,所謂害羞&mdash&mdash指的當然不是貞操&mdash&mdash埃及男女根本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他們均公開談論性關系,把裸體雕像作為神廟裝飾品,甚至在墳墓裡也放上許多春宮畫。
尼羅河畔的女孩,成熟得特别早,通常10歲即已發育完全。
婚前性交,在埃及是家常便飯。
在托勒密時代,女色和男色同樣盛行。
一位名妓的積蓄,據說足以用來建築一座金字塔而有餘。
埃及的舞女和日本的藝妓一樣,是上流社會的玩物,每赴堂會,皆打扮得花枝招展。
埃及舞女身穿透明羅衫,腰佩珍珠寶帶,手上、腳上、耳上俱有閃閃發光的金環,煞是迷人。
以美女獻神,古代并不多見。
但自羅馬占領以後,底比斯貴族之家,即競相以美女奉獻阿蒙大神。
獻神之女,必稱絕色,人老珠黃者,不堪侍神,退休後還可嫁人。
此等女性,周旋于上流社會,頗受人尊敬。
·埃及人 觀察埃及人的性格,不禁令人感到迷惘。
他們有時很理想,有時很現實。
在一首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贈面包給無田可耕之人, 與名垂千古同為不朽。
大英博物館存有一份以埃及古紙所寫的阿門尼莫甫(Amenemope)座右銘。
這篇座右銘約成于公元前950年: 别貪戀他人寸土, 别行經寡婦門口&hellip&hellip 自耕自食其樂無窮。
甯食上天所賜一口, 不愛他人盜糧千鐘。
甯可窮得幹淨, 不可富得肮髒。
粗茶淡飯心安理得, 勝于家财萬貫愁眉苦臉&hellip&hellip 柏拉圖提到埃及人,有過一句名言:&ldquo雅典人愛知識,埃及人愛黃金。
&rdquo柏拉圖乃希臘人,這話也許存有幾分偏見。
不過一般而言,埃及人是很實際的。
他們很像今天的美國人:喜歡大場面,喜歡建造莊嚴宏偉的東西,勤懇節儉,即使迷信,其出發點也是實用的。
在曆史上,埃及人是極端的保守派。
他們雖極力求變,可是變的目标,卻隻在求其符合原來的老樣子。
埃及藝術家對于他們的古代藝術品,臨摹了一遍又一遍,四五千年來,一點也不感到乏味。
從埃及人所留文物觀察,埃及人的最大特色是實事求是,不發空論。
埃及人的人生觀,功利第一,所謂人道、良心、感情,一律都是次要的。
古埃及戰士,常割下所殺敵人的右手和生殖器,送去邀功,心裡毫無半點愧怍。
在埃及的最後幾朝,由于四境宴安,天下太平,人民習于文靡,政府不修武備,以緻羅馬人一來,幾個兵就可使全埃及就範。
從對埃及人的研究,我們往往會産生一種錯覺。
由于所獲資料不是來自陵墓,就是來自神廟,因此,我們會覺得埃及人似乎經常都是一臉秋霜。
其實,如果把目光移向塑像、浮雕及記載傳說的神話故事,我們便可知道,埃及人的生活也有其輕松的一面。
埃及人會玩的頗多,他們不僅喜歡鬥牛、摔跤及拳擊,而且也喜歡下棋、猜謎及擲骰子。
宴會在埃及也頗盛行。
宴會時,大酒大肉自不必說,與宴男女也都得簪花戴朵,塗香膏,灑香水。
埃及兒童所享有的玩具,其種類之多,與現代相比并無多大遜色。
下面幾種是最普通的:小石彈、球、玩十柱戲的柱子、陀螺。
就繪畫雕刻觀察,埃及人一般長相為:肩寬、腰細、足平、唇厚、身材矮小、肌肉發達。
埃及統治者及上層社會人士的長相和一般人略有不同,大緻都高大、細長、四肢均勻、鵝蛋臉、懸膽鼻、額頭高聳、雙目炯炯。
最突出的是其皮膚。
據記載,他們生下來都是白的,後來變黑是光照的影響。
即從這一點,史學家推斷他們是來自亞洲而不是非洲土著。
埃及上層社會人士的皮膚,還有奇怪之處。
在畫家筆下,男性之臉一律塗成紅色,女性之臉一律塗成黃色。
為什麼?以合理的推斷,當是受化妝習尚的影響。
埃及奴仆的長相,和上述兩種人又有不同。
這些人大半身材短小,形态粗劣,鼻梁低,鼻窦寬,秉性聰明,行動笨拙。
埃及人的頭發,黑而微曲,但不作蜷發狀。
婦女一律把頭發剪得很短,恰像目前美國最摩登少女的發型一樣。
男人一律修面戴假發。
為了戴假發方便,大都把頭剃光。
貴婦欲戴假發,也有把頭發剃光者,阿肯那頓(Ikhnaton)母後泰伊(Tiy)即其顯例。
埃及習俗,假發的長短和社會地位成正比,因此,全國以國王的假發最長。
就埃及化妝用具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來看,埃及人可說是全世界最喜歡化妝的民族。
臉上打胭脂,嘴上搽口紅,頭發手腳抹油,指甲塗顔色,眼部畫眼圈,是一般埃及婦女常見的打扮。
在比較富裕的人家,化妝品通常随人殉葬。
有人在一個墳墓裡曾發現7種香膏、2種胭脂。
另外,凡有墳墓的地方,隻要掘下去,便一定可找到鏡子、剃刀、梳子、發針、粉盒等東西。
現代婦女所使用的最時尚的化妝品眼影,即直接源于埃及。
這項化妝品,經由阿拉伯傳至西方。
阿拉伯人把它叫alkohl,西方人的&ldquo酒&rdquo(alcohol)一詞,即由此轉義而來。
埃及人所使用的香料,各種各樣,有用來擦臉的,有用來擦手的,有用來擦身體的,有用來熏衣服的,有用來熏房間的。
埃及人的衣着,從最原始到最豪華,莫不具備。
10歲以前,埃及兒童不分男女,都可以不穿衣褲到處亂跑。
這段時期的男孩子,大半都僅戴耳環及項圈。
至于女孩子,由于天生愛美,因此比男孩子多點東西,就是在腰間挂串珠子。
奴隸及農夫,比孩子又多些,那就是在腰下圍一塊布。
古王國時代,埃及人民不論男女自臍以上都全裸着,終年隻穿一條窄窄的短裙。
這種裙一律為白麻布做成,上至臍,下至膝。
害羞是習俗的産物,古埃及人雖然裸着大半個身體,可是仍然心安理得。
在第一王朝,即使大祭師也是如此。
這種情形從拉諾菲(Ranofer)的雕像即可看出。
其後,随着财富的增加,埃及人的服裝也逐漸增加。
到中古王國時代,埃及人民除那條短窄裙之外,又多了一條較寬較長的罩裙。
及至帝國時代,每人不但有了上衣,而且偶爾還戴帽子。
在帝國時代,穿着最神氣的,是王公大臣的馬夫及衛士。
每當其主子外出,這些人都要全身披挂,出來鳴鑼開道。
愛美可說是女人的天性。
埃及女性在财富稍微允許的情形下,早就把窄裙換成了罩袍。
那是一塊又寬又長的布,從左肩繞至右肋,然後以帶束在腰間。
其後,罩袍換成了褶裙,褶裙之上,又是鑲邊又是繡花。
再其後,衣裙時長時短,時寬時窄,埃及女性和現代女性一樣,天天都在為不知道穿什麼衣服而煩惱。
在埃及,不分男女,對裝飾品都很喜歡。
他們大都有耳環、項圈、手镯、足環、乳飾。
當帝國威震地中海及西亞之際,由外國進貢來的金銀珠寶,把每一個埃及人都裝點得金光閃閃。
從前,金銀珠寶隻有貴族才能享用,可是現在,即使窮得給人記賬的書記,也可混到一顆金質私章。
埃及女性對項鍊似有特别嗜好。
今天出土的項鍊,品類之繁,花樣之多,令人歎為觀止。
這些項鍊,短的不說,最長的達5英尺。
從第十八王朝起,埃及境内戴耳環成為一種風尚,無論老少,不分男女,通常都戴上一副耳環。
對裝飾的喜愛,古埃及女性與現代女性相比,程度上并不多讓。
令人奇怪的不是埃及女性,而是埃及男性。
埃及男性喜歡打扮,幾乎可與埃及女性并駕齊驅。
他們和女性一樣,喜歡戴戒指,戴手镯,戴項鍊,乃至戴耳環。
·文字 較富裕人家子弟,都有機會念書。
學校附屬于神廟。
神廟學校與現代羅馬天主教教區的附屬學校相當。
祭師就是教師,負責兒童基本教育。
相當于現代教育部部長的職位,由一地位崇高的祭師充任,稱之為&ldquo文部大臣&rdquo。
考古人員曾從一個廢墟中發掘到一所學校,出土貝殼多片。
貝殼上所刻文字,即古代教師所編的講義。
從内容上研究,教師所教導的内容,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