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埃及
關燈
小
中
大
從事書記及書吏所需的知識。
為了鼓勵學生研究,教師說了許多讀書的好處。
一張古代水草紙上這樣寫着:&ldquo專心去求學。
愛書如愛娘。
&rdquo另一張上寫着:&ldquo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rdquo再一張又寫着:&ldquo三百六十行,行行受人管,唯有讀書人,自由似神仙。
&rdquo還有一個早期冬烘先生說:&ldquo當兵苦,種田忙,隻有讀書最快樂;朝讀書,晚讀書,憂愁痛苦一筆勾。
&rdquo 從帝國時代留下來的手抄教本,今天還可看到。
有些抄本,仍留有老師校正的痕迹。
今天的學生,看到這些抄本裡那麼多的錯誤,一定會大感安慰。
當時主要的教學法,即為教本的聽寫,或是默寫。
用以書寫的東西,有些是陶片,有些是灰石片。
首先,教學内容大部分為商業&mdash&mdash埃及人可說是曆史上最早及最大的功利主義者;其次,為德行;再次,為規矩。
古埃及留下不少關于教學的教訓。
一條是:&ldquo别空想,因為空想毫無益處。
&rdquo一條是:&ldquo開卷有益,不恥下問。
&rdquo對學童,埃及人主張體罰。
一條古訓說:&ldquo孩子的耳朵,長在背上。
&rdquo一位學生寫信給他的老師說:&ldquo如果不是您打我的背,您的教訓根本進不到我的耳裡。
&rdquo不過,體罰所獲效果似乎有限。
從一張古紙上,我們發現有位老師曾經發出這樣的歎息:&ldquo吾未見學童之好書本,如好啤酒者也。
&rdquo 學生受過神廟祭師所予的基本教育後,一部分升入财政部所屬的學校。
這是曆史上創設最早的公立學校。
從這種學校畢業,即進入政府機構實習。
如果把官吏當作人民的公仆來看待,通過這種方式訓練出來的,也許比我們現在用選舉&mdash&mdash包括具有偏好的大衆及亂糟糟的競選演說&mdash&mdash選出來的要強也說不定。
這種利用學習、實習進而出任公職的制度,在發展上,埃及恰與巴比倫同時。
較高年級的學生,書寫工具是水草紙。
水草紙的經營,在埃及是一大行業。
大部分古埃及文化得以保存,靠的也就是這種東西。
水草紙由一種名叫水草植物的梗子做成。
水草梗子割為長條,兩長條交叉成十字壓在一起,即成水草紙。
水草紙對文化的價值有多大?我們隻要想到這一點:寫在上面的字迹,曆5000年而不朽不壞且清楚易讀,便可知了。
水草紙可以用膠水一張張從一張的右端和另一張的左端相連起來。
這種相連起來的水草紙,可卷成一卷。
因此,埃及的書不是像我們現在一本一本,而是一卷一卷的。
埃及的書最長的為40碼,再長的沒有了,因為古埃及沒有好冗言的曆史學家。
什麼是埃及人的筆和墨?埃及人的筆是一段葦稈。
把葦稈切成适當長度,然後在一端做成一把刷子樣的東西。
埃及人的墨,以油煙、植物膠和水調成。
以這種墨寫成的東西,可曆數千年而不變。
有了這種上好的工具,古埃及的文人便大有用武之地。
今天,世界最古老的文學作品,就是以這種工具寫成的。
談到文學作品,首先離不了文字,埃及人用的是什麼文字? 埃及的文字,可能來自西亞。
就最古的埃及文字來研究,它處處顯示着閃米特的血緣。
埃及的古文字,是一種象形文字&mdash&mdash一個觀念,用一幅圖畫來代表。
例如房屋,埃及人叫per,表示per便畫棟房子。
有些觀念,因為太抽象畫不出,于是便隻有會意。
會意所采用的符号,有的是基于習慣,有的是基于少數人的創造、多數人的跟從。
由會意所形成的文字,叫會意文字。
埃及屬于會意的文字,例如,以獅子的前半部表&ldquo權威&rdquo,以黃蜂表&ldquo忠誠&rdquo,以蝌蚪表&ldquo一千&rdquo等。
沿着這條路線發展,有些無法以圖畫表示的觀念,湊巧和某些用圖畫表示的聲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
假借是用某一幅畫來表示此一觀念。
例如,琵琶這個象形詞,埃及人讀為nefer,而&ldquo好&rdquo的發音也為nofer,于是,便把這個字借來表&ldquo好&rdquo。
埃及人有時用幾個象形字拼在一塊,于是又形成許多同音異義字。
例如,&ldquo是&rdquo,埃及人讀作khopiru,而&ldquo是&rdquo字無法畫出,于是,乃将發音為kho之&ldquo篩&rdquo,發音為pi之&ldquo席&rdquo,及發音為ru之&ldquo嘴&rdquo湊在一塊來代表。
就這樣,埃及文字便形成了。
文字與時俱增,最後,埃及人居然便能用這些文字來表達思想。
談到文字,我們便會聯想到字母。
字母可說是埃及人的一大發明。
埃及人對字母的發明,情形大略如下。
以P這個字母為例,這個符号,原來的形狀是房子,它的讀音為Per。
其後,埃及人将其略為p-r,并在p與r之間,任意插入a、e、i、o、u等母音。
再其後,将r與母音通通略去,于是P字母便出現了。
同樣,D字母,原為手的符号。
埃及人讀手為dot。
當o可為其他母音置換,後來又略去t與母音時,于是,就得了D字母。
又同樣,R字母為嘴,讀ro或ru;Z字母為蛇,讀zt&hellip&hellip慢慢地,除母音外,24個子音都有了。
這些字母,由埃及人傳給腓尼基人,由腓尼基人帶到地中海,最後,由希臘羅馬傳遍西方。
字母可算是東方人留給西方世界的最大的文化遺産。
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現的年代,可上溯至古王國創始之際。
至于字母的發明,就埃及人留在西奈半島礦坑内的碑銘記載,最早者約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之間。
[16] 不知道是愚蠢還是聰明,埃及人雖發明了字母,可是并未完全采用拼音文字。
埃及文字,直到其文化式微階段,竟仍是一個大雜燴。
這種文字和現代速記學所用的符号一樣,有象形文字,有會意文字,有字母拼音,還有種種輔助符号。
這種大雜燴文字,對今天研究埃及學的人而言,是一種相當難以克服的障礙。
但這種文字,由于多以形象作依據,也許頗宜于工商業登記賬目之用也說不定。
拼音文字雖然優點極多,但以英文而言,其拼法與讀音差距之大,由此所造成學習上的困難,老實說并不比古埃及文字容易多少。
埃及文字的寫法,一種是規規矩矩刻在石頭上的&ldquo碑銘體&rdquo,一種是比較簡單方便的&ldquo書寫體&rdquo。
書寫體,由于是由祭師首先使用,然後傳至民間,故又謂之&ldquo神聖體&rdquo。
除以上兩種外,還有一種由一般人民所創的字體,這種字體特别簡略,故又有&ldquo通俗體&rdquo之稱。
也許是基于&ldquo古雅&rdquo觀念,埃及人不刻碑銘則已,一刻碑銘書寫總是用&ldquo碑銘體&rdquo。
埃及文的碑銘體,可說是全世界最生動的字體。
·文學 古埃及的文學作品,大部分均以象形文字寫成。
這些作品,除一鱗半爪外,差不多都已失傳。
根據這些片斷資料來談埃及文學,難免有瞎子摸象之譏。
由于歲月無情,我們可能漏掉埃及&ldquo莎士比亞&rdquo的作品。
不過當我們想到所研究的是幾千年前的東西,則雖屬一鱗半爪,又豈非彌足珍貴?從埃及第四王朝一座大臣陵墓中,我們發現一個官銜:書藏大臣。
我們現在隻知道他是管書的,但他管書的方式,究竟是像現在管理一座圖書館,還是像管理一個充滿塵埃的倉庫,則已不得而知。
在&ldquo金字塔資料&rdquo中,有着最古老的埃及文學作品。
這類作品目前尚存者,為興建于第五、第六王朝的5座金字塔上的石刻。
[17]稍晚一點的,則為若幹圖書館内所珍藏的水草紙卷本。
這類卷本,目前皆貼有标簽置于架上,以便檢閱。
卷本中最古的,可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從上述卷本中,我們發現一篇故事。
這篇故事,可說是後來的《水手辛巴達》及《魯濱孫漂流記》的藍本。
這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叙述自己如何乘船遇難,以及怒海餘生的始末。
我現在所叙述的,是我親身的遭遇。
一天,我奉命乘船前往皇家礦場。
我所乘的是一艘海船,長180英尺,寬60英尺。
船上共有水手120人。
這些人,全是由埃及精選出來的。
這些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其心胸&hellip&hellip比獅還壯。
船開行不久,水手預測大風暴即将來臨&mdash&mdash雖然這時一絲風暴的迹象也沒有。
果然,不久海上起了風暴&hellip&hellip禦風而前,船去如飛&hellip&hellip一浪高達八腕尺&hellip&hellip 船翻了,其他水手無一幸存。
我被一個巨浪送至一個荒島,在那兒我足足待了3天。
我最初躺在一株樹下。
上面所蓋的,不是被子而是樹陰。
我很寂寞,因除了影兒外,再無人和我做伴。
休息夠了,我覺得餓,便起來找東西吃。
謝天謝地,島上充滿了可吃的東西。
我找到了無花果,找到了葡萄,找到了韭菜,找到了魚,找到了山雞&hellip&hellip &hellip&hellip當我生起了火,弄好了食物,我便拾起一個火把,同時将燒好的東西奉獻給過往神靈。
另一個故事,極像西努希(Sinuhe)曆險記。
那是叙述一位大臣被阿門内姆哈特一世判處死刑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逃出埃及後,曾曆經近東各國。
半由能力,半由運氣,若幹年後,取得了富貴。
但最後,由于思鄉情切,他決心抛棄一切榮華富貴,不辭艱險奔赴家鄉。
啊,大神!你助我脫離死亡,現在請再助我回歸陛下(法老)。
回去也許兇多吉少,但是我甯願把我的屍骨埋葬在我所出生的地方。
大神啊,請庇佑我,請降福我,請大發慈悲成全我的願望。
最後,他果然回到了埃及。
由于越過遼闊的沙漠,他全身又肮髒又疲倦。
當他向法老請罪時,法老鑒于他思鄉念國之心,不但赦免其罪,而且還十分優待他。
法老将我安置在一所王宮裡。
在那所陳設富麗的王宮内,一個澡洗下來,多年的積郁愁悶都抛到了九霄雲外。
臉刮得幹幹淨淨,發梳得亮亮光光。
那一身又髒又臭的衣服,被我丢得老遠,因為我現在不但有了最精緻的新裝,而且全身都用香膏塗滿。
諸如此類的短篇故事,真可說算得上形形色色。
如果把它們分類,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有神話,有傳奇,有偵探小說,有羅曼史,有寓言,有童話。
故事的主人公,不乏神仙鬼怪、帝王公侯、佳人才子和平民百姓。
最耐人尋味者,從上述故事中,我們發現古埃及人也有他們的灰姑娘:她也備受後母虐待,她也有一雙天上少有、地下無雙的妙腳,她也迷失了一隻漂亮的拖鞋,她也有一個不但醉心于她而且無比忠誠的王子。
如果我們把古埃及的寓言童話給人看,而不說明其來源,看過的人一定會說:這是剽竊《伊索寓言》及法國拉·封丹(LaFontaine)童話而成的作品。
因為他們的内容,也是以動物來表現人的言行,來使人獲得教訓。
其中,最動人的作品是《安紐普和白泰的故事》。
下面是這篇故事的大意。
安紐普和白泰是兩弟兄,安是哥哥,白是弟弟。
他們一道生活在鄉村裡,快活得像神仙一樣。
安後來取了妻子,但這婦人不愛哥哥而愛弟弟。
可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弟弟的拒絕,使嫂嫂惱羞成怒。
枕邊一句話:&ldquo弟弟調戲我!&rdquo于是,兩弟兄便勢同水火。
諸神與鳄魚知道弟弟受了委屈,都願幫助他對付哥哥,但是白不願意。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白除自剁一臂外,還退隐于森林之内。
白深痛人心險惡,進入森林後,将自己的心取出來,放在一株聳入雲霄的花樹上。
諸神一方面敬重白的高潔,一方面可憐他的寂寞,于是,就介紹一個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與他為妻。
可是很不幸,這個女子太漂亮了,以緻尼羅河也愛上了她。
尼羅河在白的妻子洗澡時,偷了她一绺頭發。
這绺頭發,在河上随水漂流。
事有湊巧,法老正乘船出巡,看見頭發拾了回去。
這绺頭發所散放出來的陣陣幽香,使法老深深入迷。
他于是派出欽差,四處尋訪這绺頭發的主人。
白的妻子給找到了。
當她被帶到法老面前時,法老驚于她的美豔,立刻将她封為皇後。
消息傳到白的耳裡,白又羞又憤又妒。
法老為除後患,特遣人到森林裡去砍倒白放心的花樹。
樹倒,花落,心墜地,白傷心而死。
埃及初期的文學作品大都和宗教有關。
在詩歌方面,最早的也是金字塔上的刻石。
古代詩歌大都脫不了&ldquo對偶&rdquo及&ldquo重疊&rdquo的形式,埃及詩歌自然不例外。
&ldquo對偶&rdquo及&ldquo重疊&rdquo的形式,不僅埃及詩人喜歡,巴比倫、希伯來以及而後頌聖詩的作者也喜歡。
由古王國進至中古王國,文學也在跟着演變。
演變的趨向為宗教性的嚴肅作品漸少,世俗性的輕松作品漸多。
《牧羊人的奇遇》,雖僅寥寥數行,實可作為中古王國時代一般作品的代表。
這個故事說:&ldquo一天,一個牧羊人在郊外牧羊。
由于天氣炎熱,于是他走到了一個池邊。
當他脫衣下池洗澡時,一擡頭忽然看見池邊站着一位天仙似的美女。
這位美女已經脫得一絲不挂,頭發散亂。
&rdquo牧羊人在報告這事情時說: 說來你也許不信,一天,我向池塘走去&hellip&hellip想不到池裡已有一位女郎,她看上去不像食人間煙火的人,當我看到她的頭發時,真使我毛發直立,因為它的顔色那樣的光亮。
她要我親她,但我不敢,因為我對她感到畏懼。
埃及人的情詩情歌,既多且美。
不過由于他們具有&ldquo兄妹聯姻&rdquo的習慣,談起來未免驚世駭俗。
下面是《原野情歌集》中之一節。
此歌可能為第十九至二十王朝時代之作品。
對岸有着我愛。
盡管鳄魚成群, 盡管波濤洶湧, 我仍浮水而行。
勇氣高過波濤, 渡河如履平地, 我愛令我堅強, 我愛令我沉醉。
愛人向我走來, 使我心花怒放。
張臂擁着我愛, 仿佛得登仙界。
輕吻我愛朱唇, 我愛醉我香津, 從此不飲啤酒, 香津比酒還醇。
我愛家有小奴, 慣常随侍身側, 但願化做小奴, 朝暮得親芳澤。
埃及人早就發現詩歌有兩大要素,一是音調,一是意境。
在他們的觀念中,詩歌似乎隻要音調铿锵,意境優美,外形差一點并沒有關系。
埃及人的作詩技巧,可說和金字塔一樣悠久。
從許多古詩中可以看出,除&ldquo對偶&rdquo&ldquo重疊&rdquo外,詩人還會使用&ldquo押韻&rdquo&ldquo雙關&rdquo等手法。
女性追求男性,是埃及情詩情歌一大特色。
從一個卷本中,我們發現有下面這麼一段: 弟是姐的花圃, 姐是弟的園丁。
種滿鮮花香草, 引來泉水铮铮。
弟愛泉水明潔, 姐愛北風清涼。
姐弟相攜入園, 共賞園内風光。
歡然共叙心曲, 使姐畢生難忘。
但願月圓花好, 不飲不食無妨。
總之,埃及文學雖屬零散片斷,卻頗為豐富。
其中有尺牍,有文告,有曆史,有符箓,有禱告詞,有纖歌,有情歌,有戰歌,有訓谕,有哲學論文,有愛情小說。
在埃及,可說一切文體均已具備。
有人指稱,在埃及文體中,沒有史詩和戲劇。
關于戲劇,從一種石刻中,我們發現拉美西斯四世(RamesesⅣ)誇稱,在一出戲中,他曾扮演俄賽裡斯(Osiris)大神的捍衛者,由此可見埃及也有戲劇,隻不過現已失傳。
至于史詩,凡到過盧克索的人,如果去參觀神廟,在塔門上便可讀到刻在石上那密密麻麻的詩句。
這些詩句是歌頌拉美西斯二世戰功的。
這算不算史詩我們不知道,不過就其篇幅之長、内容之乏味而言,正和一般史詩不相上下。
在埃及,曆史的編纂,似與其曆史同壽。
建國以後,斑斑可考自不待言,即使建國以前,所存史料的豐富也遠非其他民族可比。
法老出征,必有史官相随。
史官負責記載法老出征。
由于原則上隻許記勝不許記敗,同時關于勝利細節又可随意渲染,于是久而久之這類記載,便變成了一種歌功頌德的官樣文章。
約自公元前2500年時起,埃及史學家即已作出曆代列王紀。
在紀中,不僅有名有姓,而且還有統治時期及每年的顯著政績。
這種以時間貫穿起來的曆史,發展到圖特摩斯三世,文采已極可觀。
及至中古王國時代,埃及史學家對此陳陳相因的曆史,大表不滿。
他們呼籲年輕一代的史學家另辟蹊徑。
塞索斯特裡斯二世(公元前2150年)時代,學者克克希皮爾·松布(KhekheperreSonbu)曾說:&ldquo抛棄一切陳腔濫調,把你自己心裡的話寫出來!&rdquo 自遠處觀人,極難辨别妍蚩,研究古埃及學也一樣,由于時間拉長了距離,我們也曾發生從古到今迄無變化的錯覺。
事實上,像近代歐洲文學一樣,埃及文學不斷地演變。
古王國時代作品,當時人讀起來相信不會有多大困難。
可是由于時間一天天過去,字音變了,字義變了,文法結構也變了,于是一段時期之後,讀的人便要花上若幹訓诂诠釋的工夫才能讀通。
公元前14世紀,埃及産生了像但丁及喬叟一樣的人物。
他們叫出了&ldquo古文革命&rdquo,主張用當時的語言,來寫自己的作品。
阿肯那頓所著的《太陽頌》(HymntotheSun),就是以當代口語寫成的。
新文學與古文學相比,無論就内容與形式而言都強多了。
不過,一段時間過去,這種充滿生氣充滿活力的新文學,漸漸又變成了老八股。
阿肯那頓的作品,在塞特王時代,被列為&ldquo古典文學&rdquo,那一時代的學生也須經過訓诂诠釋的工夫才能讀通。
埃及文學所走的老路,希臘走過,羅馬走過,阿拉伯人走過,至今,我們也正在走。
有人說過一句話:世間什麼都會變,隻有學者不會變。
·科學 埃及學者大部分都是祭師。
他們有神廟作為靠山,生活安定,時間充裕,因此縱然受到種種迷信的包圍,但終究能突破迷信,變成埃及科學的奠基者。
根據祭師傳說,科學是由透特大神于公元前18000年發明,主宰地球達3000年。
他是智慧的化身,由他所著的書,多達2萬餘冊。
埃及人都相信,所有有關科學的書籍,全部包括于這2萬餘冊之内。
[18] 從有記錄可考之時起,埃及數學的發展,就已非常可觀,這是十分顯然的事。
金字塔的設計與建築,其計算之精密周到,離開數學根本無從着手。
尼羅河泛濫,是整個埃及生活之所系。
為了計算及保存漲水退水的記錄和清理土地的疆界,測量學與幾何學應運而興。
至于數學,約瑟夫斯(Josephus)認為是亞伯拉罕從迦勒底(Chaldea,即美索不達米亞)帶到埃及的。
不過,近代史學家認為,不僅數學,甚至其他學術,要說埃及是受自迦勒底的烏爾或西亞其他地方均不是不可能。
埃及人發明了一套記數法,不過這套記數法很笨。
1劃代表1,2劃代表2,9劃代表9。
到了10,換個新符号。
然後,2個10符号代表20,3個10符号代表30&hellip&hellip9個10符号代表90。
到了100,又換個新符号。
然後,2個100符号代表200,3個100符号代表300&hellip&hellip9個100符号代表900。
到了1000,又換個新符号。
及至到了100萬,則畫個人用手摸着頭來代表。
這好像說:&ldquo啊!怎麼這樣多?&rdquo埃及人沒有零的觀念,也沒有發明十進位法,也沒有用十指及十趾來代表數字的觀念,他們記個&ldquo999&rdquo要費27個符号。
埃及人也有分數觀念,不過表示分數時,總用分子是1來表示,例如:表示3/4時,他們寫成1/2+1/4。
對于乘法表與除法表,其曆史和金字塔一樣悠久。
最早的數學理論,載于公元前2000至前1700年的水草紙卷本。
但在那些卷本中,又曾提到某些遠在500年前即已出現的數學著作。
從數學理論所舉的若幹的例子中,我們知道古埃及人由于對谷倉容量及田畝廣袤的計算,代數觀念已經萌芽。
不過,埃及數學中最發達的還是幾何。
他們對幾何的運用,不僅用來計算方圓立體,而且計算圓柱圓錐及球面。
埃及人也早已知道圓周率,他們所使用的數值是3.16。
4000年後的今日,我們才進步到認為圓周率是3.1416。
關于埃及人的物理化學,至今未發現任何資料。
至于天文知識,埃及人所知者似乎不多。
祭師認為地是一個長方形的盒子,盒子四角有四座高山,天就是由這幾座山撐着。
日食月食現象,埃及人所知者,似乎不比美索不達米亞的人為多。
埃及人知道的最準确的一點,是尼羅河泛濫開始的日期。
由于尼羅河泛濫始于夏至之日,因此埃及人的神廟在修建的時候,特别使其神廟正面中央與夏至早晨初升太陽在同一條線上。
有人這樣想,祭師對天文的知識也許相當豐富,隻是一來為維持神的尊嚴,二來為實行愚民統治,因此不欲将其公開。
曆經無數世紀,為了研究天體的運行,對于某些星球的追蹤,祭師保有着上千年的資料。
他們能區别行星與恒星。
在他們的觀測記錄中,竟含有五等星&mdash&mdash這種星肉眼無法觀測&mdash&mdash的資料。
還有一樁事實,證實以上的推想,即祭師制定了曆法&mdash&mdash這對人類來說,也是一樁很大的貢獻。
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季,每季分為4個月。
尼羅河漲水,泛濫,至水退,為第一季。
播種五谷使其生長,為第二季。
最後收成為第三季。
埃及人把一天分為若幹小時,一月分為30天。
[19]這種分法較陰曆每月定為29.5天,計算上來得便利。
為了湊足一年之數,使太陽與尼羅河泛濫吻合,他們在第12月月尾加上5天。
埃及人把尼羅河河水漲得最高的一天&mdash&mdash這天也是天狼星(一顆最亮之星)與太陽同時升起的一天&mdash&mdash定為一年的開始。
由于一年隻有365天&mdash&mdash實際上應為365又1/4天&mdash&mdash因此每4年便有一天之差。
對這項誤差,埃及人始終沒有設法校正。
若幹年後(公元前46年),希臘天文學家奉恺撒之命加以修正,即每4年加一天,于是便成舉世知名的&ldquo儒略曆&rdquo(JulianCalendar)&mdash&mdash儒略是恺撒之名。
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yXⅢ)再加校正,即逢以400不能除盡的世紀年代内,令2月減少一天,于是便成目前世界所通行的格列高利曆法,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陽曆。
今天有曆可用,飲水思源,我們不能不對埃及人表示感謝。
[20] 埃及人會做木乃伊,可是對人體并無研究。
他們以為,血管中所裝的是氣、水及液體。
他們相信,心肝五髒為思想的中心。
盡管如此,埃及人對人體主要骨骼的名稱、内髒的位置及心髒的機能,還是有相當認識的。
一份水草紙卷本曾有這樣的記載:&ldquo血管,發于心髒,通于全身。
名醫置其指于頭、背、手、足&hellip&hellip對心髒的情況,皆可查知。
&rdquo從這一認識到達·芬奇與哈維(Harvey)兩人的見解僅是一小步,但是時間已過了3000年。
埃及人在科學方面最大的貢獻,要數醫學。
和其他科學一樣,醫學也始于祭師,同時其起源也富有神話色彩。
就一般平民百姓而言,治病大半靠符箓不靠醫藥。
他們認為,生病是撞到了鬼,送走鬼病就會好。
以感冒而言,感冒有感冒鬼。
送走感冒鬼,要用下列的話:&ldquo走,走,走!感冒鬼。
你來讓他(病人)骨痛、頭痛、七竅不舒服。
走,趕快離開,滾到地上。
臭鬼、臭鬼、臭鬼,趕快滾!&rdquo 埃及雖流行送鬼治病,但也産生了不少偉大的醫生及醫學家。
他們所建立的規範,甚至連世稱&ldquo醫學之父&rdquo的希波克拉底,也不能不衷心服膺。
埃及醫學很早就有分類,有專攻産科的,有專攻胃科的,有專攻眼科的。
古代埃及醫學精深,即已國際知名。
在波斯王居魯士禦醫中,就有一位埃及醫生。
除專科醫生外,埃及還有全科醫生。
全科醫生的顧主,多半是平民。
這些醫生除能治各種疑難病症外,附帶還會化妝、染發、修飾皮膚手足及滅絕蚤虱等。
現在留傳下來的著作中,最有名的一種叫埃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EdwinSmithpapyrus)&mdash&mdash此卷本以發現者史密斯命名,長達15英尺,約為公元前1600年之物,就此卷本内容而言,稱之為曆史上最早的科學著作亦不為過。
史密斯卷本曾載臨床手術48種&mdash&mdash從顱骨碎裂至脊椎骨挫傷,每種手術,均按很嚴謹的步驟進行:(1)初步診斷,(2)詳細查驗,(3)症狀讨論,(4)再診斷,(5)判病結局,(6)治療。
最令人敬佩的是卷本作者曾以極肯定的語氣說:&ldquo控制下肢的器官,不在下肢而在&lsquo腦&rsquo部。
&rdquo此等觀點,即便在18世紀的醫學家看來,仍屬非常新穎。
埃及人所患的疾病,為數不少。
就木乃伊及卷本研究,他們所患之病有:脊髓結核、動脈硬化、膽結石、天花、小兒麻痹、貧血、風濕性關節炎、麻風、痛風、乳突炎、盲腸炎、畸形性脊椎炎及軟骨發育不全等。
梅毒及癌症,沒有發現。
不過,有些從木乃伊身上找不到的疾病,如膿漏及齲齒,在後來的埃及人身上卻極普遍。
這也許是拜文化發展所賜吧。
人類小腳趾骨的萎縮,一般多歸咎于穿鞋,但古埃及人無分貴賤老幼一律赤足,而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
為了對付這些疾病,醫生有着不少藥性大全之類的東西。
埃伯斯紙草文稿(Eberspapyrus)所開的藥方,多達700餘種,從治蛇咬到治産後熱,無不應有盡有。
卡汗水草卷本(Kahunpapyrus,公元前1850年)所開的藥方中,有一種極現代化的東西,那就是避孕藥。
第十一王朝皇後陵寝内,發現一個藥櫃。
櫃中藏有藥缽、藥匙、許多丸藥及草藥。
古埃及的處方,大半處于藥物與符咒之間。
一般而言,多數是兩者并用。
埃及人的藥物極為奇異,最著名的有:蜥蜴血、天鵝耳、天鵝齒、龜腦、孕婦乳、童女便、人糞、猴糞、狗糞、獅糞、貓糞、虱糞、古書燒灰調油、腐肉、腐油等。
埃及人相信,以動物油摩擦,可治秃頭。
諸如此類偏方,曾由埃及傳至希臘,希臘傳至羅馬,羅馬傳至歐美各國。
今天我們所吃的藥物,不少即是尼羅河谷居民發明的。
埃及人認為,人體健康的增進,必須做到:第一,注重公共衛生;[21]第二,男性割除包皮;[22]第三,不斷清理腸胃。
狄奧多羅斯告訴我們: 為了預防疾病,他們(埃及人)以下列方法增進健康:灌腸、斷食、嘔吐等。
對這些方法,有的三四天行一次,有的每天行一次。
他們的理論是,吃進身體的食物,除一小部分可以滋養身體外,大部分都是廢物。
這些廢物如不清除,久之足以使人緻病。
[23] 古羅馬學者普利尼相信,埃及人之所以有這種理論,可能是從朱鹭學來的。
埃及人視之為神鳥,這種鳥為了對付便秘,常常自行灌腸。
其所使用的灌腸器,即它那副長嘴巴。
希羅多德說:&ldquo埃及人每月設法輕瀉一次,每次連續3天。
他們行輕瀉的理論為:清除腸胃中足以緻病的食物殘渣,可以使人延年益壽。
&rdquo這樣做有無效果?這世界第一位文明史的作者說:&ldquo全世界最健康的是利比亞人,而埃及人的健康,僅次于利比亞人。
&rdquo ·藝術 在埃及文化中,藝術可說是最為輝煌的部分。
埃及人一登上曆史舞台,在藝術方面就有非常精彩的表演。
其藝術品之瑰麗壯觀,除希臘藝術差可媲美外,不但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
埃及藝術之所以如此輝煌,第一,得益于其孤立和平的環境;第二,由于圖特摩斯三世及拉美西斯二世因征服而獲得大量财富。
有了這兩個條件,埃及人創造了很多富麗壯觀的建築、雕像以及其他藝術品。
進化論者在面對埃及藝術的成就時,也許對自己的理論都會感到懷疑。
建築[24]在古代藝術品中,是最為華貴的一種。
埃及古代建築,可說兼具偉大、壯觀、耐久與實用諸特點。
建築的進步,啟端于居室墓地的改良與修飾。
埃及的居室,大部分以泥、土、木為材料。
這類居室大都具有幾扇日本式的雕花門窗,以及一根堅韌耐久的棕榈屋梁。
埃及人的住宅,大部分都呈現這個格局。
環着居室,是一帶圍牆。
圍牆之内,是一個天井。
要進入居室,得進入圍牆,經由天井。
比較有錢的人家,住宅之内均有花園。
一些私人花園,有山有水,設計頗為精美。
窮人雖沒有私人花園,卻有市政機關開辟的公園。
一般而言,無論貧富,其住宅附近皆有花木點綴。
屋内牆壁四周通常均設有帳幔。
很多人家地面都鋪着地毯。
在古代,埃及人的習慣是不坐椅子而坐地闆,古王國時代,人們吃飯時,是圍着一個高僅六七英寸的餐桌蹲下來。
這點可說和日本人一樣,不過,日本人吃東西用筷子,而埃及人則用手。
帝國時代,埃及人的生活水準提高了。
這時,上層社會就餐時已有椅子可坐。
由于奴隸便宜,他們所吃的菜,由奴隸一道一道端上來。
由于石頭昂貴,除宮殿廟宇外,老百姓很少用它來蓋房子。
即使貴族,他們雖有财力及機會獲得石頭,但也得先讓法老及祭師用了再說。
在阿孟霍特普三世時代,尼羅河沿岸幾乎每英裡都充滿了石建的宮殿廟宇及陵寝。
埃及人一開始就起勁地造金字塔,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第十二王朝時代。
等到赫努姆霍特普(Khnumhotep,公元前2180年)在貝尼哈桑(Beni-Hasan)依山采用柱廊形式建築後,又開了一種新風氣。
其後,數以千計的柱廊式建築,以各種不同的姿态,出現在尼羅河西岸。
不過,埃及的建築,不管是金字塔或丹達拉(Denderah)地方的哈托爾(Hathor)神廟,其巍峨壯麗,3000餘年來,可說沒有任何一種文明,可以望其項背。
廊柱式建築的大本營,當然是凱爾奈克及盧克索。
這兩地的建築,曾經過圖特摩斯一世、圖特摩斯三世、阿孟霍特普三世、賽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及自第十二至第二十二王朝諸法老苦心經營。
約在公元前1300年之際,在馬迪納特哈布(Medinet-Habu)出現另一種風格的建築,許多巨型大廈全由圓柱構成。
這種阿拉伯式村莊的構築,曾延續數世紀之久。
此外,阿比多斯的賽提一世神廟,在一片廣大廢墟中,顯得神秘而陰森;在埃利潘蒂尼(Elephantine),小巧的赫努姆(Khnum)廟&ldquo精緻幽雅,顯具希臘風格”在達爾巴赫裡,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柱廊建築,莊嚴華麗無與倫比;在上述柱廊建築附近,由拉美西斯二世的建築師及奴隸所完成的巨大石像及雕塑,不但多而且美;在菲萊(Philae),由于阿斯旺水壩的修築,所發現的伊希斯(Isis)神廟,柱廊精美世所罕見。
觀察埃及建築,一方面,由于巨石累累柱廊林立&mdash&mdash之所以需要這麼多巨石柱廊,可能是為了對抗強烈的陽光&mdash&mdash頗不均衡、不對稱,但在不均衡、不對稱中卻有一種遠東特具的原始風格之美;另一方面,由于拱門圓頂及弓形架構的采用&mdash&mdash這種采用,顯然不是為了需要,而是為了美觀,就此點而言,随後的希臘羅馬及現代歐洲,可說均是其衣缽傳人&mdash&mdash使我們又不禁興起莊嚴、崇高、富麗、偉大之感。
除此之外,關于裝飾圖案的設計,關于水草型圓柱、蓮花瓣式圓柱(lotiformcolumns)、複式多利安式圓柱(proto-Doriccloumns)、女像柱圓柱(Caryatidcolumns)、哈托爾柱頭(Hathorcapitals)、棕榈柱頭、聯窗假樓(clerestory)、楣梁(architrave)[25]等發明,均予人以無限美感。
埃及人真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師。
埃及不僅建築驚人,雕刻也極驚人。
談埃及雕刻,當自人面獅身像說起。
據推測,這尊雕像也許是某位具有極高權威的法老&mdash&mdash可能為海夫拉&mdash&mdash的象征。
這尊雕像不但體形巨大,而且在表情上亦頗美妙。
今天的人面獅身像,盡管其鼻子及嘴唇曾有一部分為彈片削去,但此一巨構,由于技巧高超,獅這一百獸之王沉着、勇敢、猜疑、威嚴的特性,仍能表露無遺。
對此雕像,最驚人的一點是當你對它凝視時,似乎有一絲微笑浮現在它臉上。
這一絲微笑,足以顯示5000年前作此雕像的藝術家及他所欲刻畫的法老,對人性已有相當深度的了解。
藝術品中人所豔稱者,有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尊雕像,可以說就是古埃及藝術家用巨石刻成的蒙娜麗莎。
就精細方面來講,曆史上可能再沒有任何一尊雕像,比得上目前尚存于開羅博物館的那座海夫拉綠玉雕像。
5000年時間,幾乎什麼都已剝蝕盡淨,但這件藝術品,似乎原封未動。
由于綠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由這座雕像所顯示出來的決心、勇氣、權力、智慧&mdash&mdash是海夫拉的,同時也是作此雕像的藝術家的&mdash&mdash至今仍活現于人們眼底。
我曾經看過與前述雕像同時或稍前的左塞及門卡烏拉的雕像,前者是石灰石刻的,後者是雪花石膏制的,雕刻技巧雖佳,卻不能與綠玉雕像相比。
就藝術造詣而言,藝術家為普通人所作的雕像,并不比為貴族所作的差。
在普通人雕像中,書記及監工的雕像,就是最著名的。
關于書記的雕像,流傳于世者有若幹件,每件姿态各異,作品年代亦無可稽考。
刻得最佳的一件,當數盧浮宮博物館所藏蹲着記賬的那一件。
[26] 至于監工雕像,是由阿拉伯工人在塞加拉墓地中掘獲。
以其頗像阿拉伯地方的酋長,故人們戲稱為Sheik-el-Beled
為了鼓勵學生研究,教師說了許多讀書的好處。
一張古代水草紙上這樣寫着:&ldquo專心去求學。
愛書如愛娘。
&rdquo另一張上寫着:&ldquo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rdquo再一張又寫着:&ldquo三百六十行,行行受人管,唯有讀書人,自由似神仙。
&rdquo還有一個早期冬烘先生說:&ldquo當兵苦,種田忙,隻有讀書最快樂;朝讀書,晚讀書,憂愁痛苦一筆勾。
&rdquo 從帝國時代留下來的手抄教本,今天還可看到。
有些抄本,仍留有老師校正的痕迹。
今天的學生,看到這些抄本裡那麼多的錯誤,一定會大感安慰。
當時主要的教學法,即為教本的聽寫,或是默寫。
用以書寫的東西,有些是陶片,有些是灰石片。
首先,教學内容大部分為商業&mdash&mdash埃及人可說是曆史上最早及最大的功利主義者;其次,為德行;再次,為規矩。
古埃及留下不少關于教學的教訓。
一條是:&ldquo别空想,因為空想毫無益處。
&rdquo一條是:&ldquo開卷有益,不恥下問。
&rdquo對學童,埃及人主張體罰。
一條古訓說:&ldquo孩子的耳朵,長在背上。
&rdquo一位學生寫信給他的老師說:&ldquo如果不是您打我的背,您的教訓根本進不到我的耳裡。
&rdquo不過,體罰所獲效果似乎有限。
從一張古紙上,我們發現有位老師曾經發出這樣的歎息:&ldquo吾未見學童之好書本,如好啤酒者也。
&rdquo 學生受過神廟祭師所予的基本教育後,一部分升入财政部所屬的學校。
這是曆史上創設最早的公立學校。
從這種學校畢業,即進入政府機構實習。
如果把官吏當作人民的公仆來看待,通過這種方式訓練出來的,也許比我們現在用選舉&mdash&mdash包括具有偏好的大衆及亂糟糟的競選演說&mdash&mdash選出來的要強也說不定。
這種利用學習、實習進而出任公職的制度,在發展上,埃及恰與巴比倫同時。
較高年級的學生,書寫工具是水草紙。
水草紙的經營,在埃及是一大行業。
大部分古埃及文化得以保存,靠的也就是這種東西。
水草紙由一種名叫水草植物的梗子做成。
水草梗子割為長條,兩長條交叉成十字壓在一起,即成水草紙。
水草紙對文化的價值有多大?我們隻要想到這一點:寫在上面的字迹,曆5000年而不朽不壞且清楚易讀,便可知了。
水草紙可以用膠水一張張從一張的右端和另一張的左端相連起來。
這種相連起來的水草紙,可卷成一卷。
因此,埃及的書不是像我們現在一本一本,而是一卷一卷的。
埃及的書最長的為40碼,再長的沒有了,因為古埃及沒有好冗言的曆史學家。
什麼是埃及人的筆和墨?埃及人的筆是一段葦稈。
把葦稈切成适當長度,然後在一端做成一把刷子樣的東西。
埃及人的墨,以油煙、植物膠和水調成。
以這種墨寫成的東西,可曆數千年而不變。
有了這種上好的工具,古埃及的文人便大有用武之地。
今天,世界最古老的文學作品,就是以這種工具寫成的。
談到文學作品,首先離不了文字,埃及人用的是什麼文字? 埃及的文字,可能來自西亞。
就最古的埃及文字來研究,它處處顯示着閃米特的血緣。
埃及的古文字,是一種象形文字&mdash&mdash一個觀念,用一幅圖畫來代表。
例如房屋,埃及人叫per,表示per便畫棟房子。
有些觀念,因為太抽象畫不出,于是便隻有會意。
會意所采用的符号,有的是基于習慣,有的是基于少數人的創造、多數人的跟從。
由會意所形成的文字,叫會意文字。
埃及屬于會意的文字,例如,以獅子的前半部表&ldquo權威&rdquo,以黃蜂表&ldquo忠誠&rdquo,以蝌蚪表&ldquo一千&rdquo等。
沿着這條路線發展,有些無法以圖畫表示的觀念,湊巧和某些用圖畫表示的聲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
假借是用某一幅畫來表示此一觀念。
例如,琵琶這個象形詞,埃及人讀為nefer,而&ldquo好&rdquo的發音也為nofer,于是,便把這個字借來表&ldquo好&rdquo。
埃及人有時用幾個象形字拼在一塊,于是又形成許多同音異義字。
例如,&ldquo是&rdquo,埃及人讀作khopiru,而&ldquo是&rdquo字無法畫出,于是,乃将發音為kho之&ldquo篩&rdquo,發音為pi之&ldquo席&rdquo,及發音為ru之&ldquo嘴&rdquo湊在一塊來代表。
就這樣,埃及文字便形成了。
文字與時俱增,最後,埃及人居然便能用這些文字來表達思想。
談到文字,我們便會聯想到字母。
字母可說是埃及人的一大發明。
埃及人對字母的發明,情形大略如下。
以P這個字母為例,這個符号,原來的形狀是房子,它的讀音為Per。
其後,埃及人将其略為p-r,并在p與r之間,任意插入a、e、i、o、u等母音。
再其後,将r與母音通通略去,于是P字母便出現了。
同樣,D字母,原為手的符号。
埃及人讀手為dot。
當o可為其他母音置換,後來又略去t與母音時,于是,就得了D字母。
又同樣,R字母為嘴,讀ro或ru;Z字母為蛇,讀zt&hellip&hellip慢慢地,除母音外,24個子音都有了。
這些字母,由埃及人傳給腓尼基人,由腓尼基人帶到地中海,最後,由希臘羅馬傳遍西方。
字母可算是東方人留給西方世界的最大的文化遺産。
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現的年代,可上溯至古王國創始之際。
至于字母的發明,就埃及人留在西奈半島礦坑内的碑銘記載,最早者約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之間。
[16] 不知道是愚蠢還是聰明,埃及人雖發明了字母,可是并未完全采用拼音文字。
埃及文字,直到其文化式微階段,竟仍是一個大雜燴。
這種文字和現代速記學所用的符号一樣,有象形文字,有會意文字,有字母拼音,還有種種輔助符号。
這種大雜燴文字,對今天研究埃及學的人而言,是一種相當難以克服的障礙。
但這種文字,由于多以形象作依據,也許頗宜于工商業登記賬目之用也說不定。
拼音文字雖然優點極多,但以英文而言,其拼法與讀音差距之大,由此所造成學習上的困難,老實說并不比古埃及文字容易多少。
埃及文字的寫法,一種是規規矩矩刻在石頭上的&ldquo碑銘體&rdquo,一種是比較簡單方便的&ldquo書寫體&rdquo。
書寫體,由于是由祭師首先使用,然後傳至民間,故又謂之&ldquo神聖體&rdquo。
除以上兩種外,還有一種由一般人民所創的字體,這種字體特别簡略,故又有&ldquo通俗體&rdquo之稱。
也許是基于&ldquo古雅&rdquo觀念,埃及人不刻碑銘則已,一刻碑銘書寫總是用&ldquo碑銘體&rdquo。
埃及文的碑銘體,可說是全世界最生動的字體。
·文學 古埃及的文學作品,大部分均以象形文字寫成。
這些作品,除一鱗半爪外,差不多都已失傳。
根據這些片斷資料來談埃及文學,難免有瞎子摸象之譏。
由于歲月無情,我們可能漏掉埃及&ldquo莎士比亞&rdquo的作品。
不過當我們想到所研究的是幾千年前的東西,則雖屬一鱗半爪,又豈非彌足珍貴?從埃及第四王朝一座大臣陵墓中,我們發現一個官銜:書藏大臣。
我們現在隻知道他是管書的,但他管書的方式,究竟是像現在管理一座圖書館,還是像管理一個充滿塵埃的倉庫,則已不得而知。
在&ldquo金字塔資料&rdquo中,有着最古老的埃及文學作品。
這類作品目前尚存者,為興建于第五、第六王朝的5座金字塔上的石刻。
[17]稍晚一點的,則為若幹圖書館内所珍藏的水草紙卷本。
這類卷本,目前皆貼有标簽置于架上,以便檢閱。
卷本中最古的,可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從上述卷本中,我們發現一篇故事。
這篇故事,可說是後來的《水手辛巴達》及《魯濱孫漂流記》的藍本。
這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叙述自己如何乘船遇難,以及怒海餘生的始末。
我現在所叙述的,是我親身的遭遇。
一天,我奉命乘船前往皇家礦場。
我所乘的是一艘海船,長180英尺,寬60英尺。
船上共有水手120人。
這些人,全是由埃及精選出來的。
這些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其心胸&hellip&hellip比獅還壯。
船開行不久,水手預測大風暴即将來臨&mdash&mdash雖然這時一絲風暴的迹象也沒有。
果然,不久海上起了風暴&hellip&hellip禦風而前,船去如飛&hellip&hellip一浪高達八腕尺&hellip&hellip 船翻了,其他水手無一幸存。
我被一個巨浪送至一個荒島,在那兒我足足待了3天。
我最初躺在一株樹下。
上面所蓋的,不是被子而是樹陰。
我很寂寞,因除了影兒外,再無人和我做伴。
休息夠了,我覺得餓,便起來找東西吃。
謝天謝地,島上充滿了可吃的東西。
我找到了無花果,找到了葡萄,找到了韭菜,找到了魚,找到了山雞&hellip&hellip &hellip&hellip當我生起了火,弄好了食物,我便拾起一個火把,同時将燒好的東西奉獻給過往神靈。
另一個故事,極像西努希(Sinuhe)曆險記。
那是叙述一位大臣被阿門内姆哈特一世判處死刑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逃出埃及後,曾曆經近東各國。
半由能力,半由運氣,若幹年後,取得了富貴。
但最後,由于思鄉情切,他決心抛棄一切榮華富貴,不辭艱險奔赴家鄉。
啊,大神!你助我脫離死亡,現在請再助我回歸陛下(法老)。
回去也許兇多吉少,但是我甯願把我的屍骨埋葬在我所出生的地方。
大神啊,請庇佑我,請降福我,請大發慈悲成全我的願望。
最後,他果然回到了埃及。
由于越過遼闊的沙漠,他全身又肮髒又疲倦。
當他向法老請罪時,法老鑒于他思鄉念國之心,不但赦免其罪,而且還十分優待他。
法老将我安置在一所王宮裡。
在那所陳設富麗的王宮内,一個澡洗下來,多年的積郁愁悶都抛到了九霄雲外。
臉刮得幹幹淨淨,發梳得亮亮光光。
那一身又髒又臭的衣服,被我丢得老遠,因為我現在不但有了最精緻的新裝,而且全身都用香膏塗滿。
諸如此類的短篇故事,真可說算得上形形色色。
如果把它們分類,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有神話,有傳奇,有偵探小說,有羅曼史,有寓言,有童話。
故事的主人公,不乏神仙鬼怪、帝王公侯、佳人才子和平民百姓。
最耐人尋味者,從上述故事中,我們發現古埃及人也有他們的灰姑娘:她也備受後母虐待,她也有一雙天上少有、地下無雙的妙腳,她也迷失了一隻漂亮的拖鞋,她也有一個不但醉心于她而且無比忠誠的王子。
如果我們把古埃及的寓言童話給人看,而不說明其來源,看過的人一定會說:這是剽竊《伊索寓言》及法國拉·封丹(LaFontaine)童話而成的作品。
因為他們的内容,也是以動物來表現人的言行,來使人獲得教訓。
其中,最動人的作品是《安紐普和白泰的故事》。
下面是這篇故事的大意。
安紐普和白泰是兩弟兄,安是哥哥,白是弟弟。
他們一道生活在鄉村裡,快活得像神仙一樣。
安後來取了妻子,但這婦人不愛哥哥而愛弟弟。
可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弟弟的拒絕,使嫂嫂惱羞成怒。
枕邊一句話:&ldquo弟弟調戲我!&rdquo于是,兩弟兄便勢同水火。
諸神與鳄魚知道弟弟受了委屈,都願幫助他對付哥哥,但是白不願意。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白除自剁一臂外,還退隐于森林之内。
白深痛人心險惡,進入森林後,将自己的心取出來,放在一株聳入雲霄的花樹上。
諸神一方面敬重白的高潔,一方面可憐他的寂寞,于是,就介紹一個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與他為妻。
可是很不幸,這個女子太漂亮了,以緻尼羅河也愛上了她。
尼羅河在白的妻子洗澡時,偷了她一绺頭發。
這绺頭發,在河上随水漂流。
事有湊巧,法老正乘船出巡,看見頭發拾了回去。
這绺頭發所散放出來的陣陣幽香,使法老深深入迷。
他于是派出欽差,四處尋訪這绺頭發的主人。
白的妻子給找到了。
當她被帶到法老面前時,法老驚于她的美豔,立刻将她封為皇後。
消息傳到白的耳裡,白又羞又憤又妒。
法老為除後患,特遣人到森林裡去砍倒白放心的花樹。
樹倒,花落,心墜地,白傷心而死。
埃及初期的文學作品大都和宗教有關。
在詩歌方面,最早的也是金字塔上的刻石。
古代詩歌大都脫不了&ldquo對偶&rdquo及&ldquo重疊&rdquo的形式,埃及詩歌自然不例外。
&ldquo對偶&rdquo及&ldquo重疊&rdquo的形式,不僅埃及詩人喜歡,巴比倫、希伯來以及而後頌聖詩的作者也喜歡。
由古王國進至中古王國,文學也在跟着演變。
演變的趨向為宗教性的嚴肅作品漸少,世俗性的輕松作品漸多。
《牧羊人的奇遇》,雖僅寥寥數行,實可作為中古王國時代一般作品的代表。
這個故事說:&ldquo一天,一個牧羊人在郊外牧羊。
由于天氣炎熱,于是他走到了一個池邊。
當他脫衣下池洗澡時,一擡頭忽然看見池邊站着一位天仙似的美女。
這位美女已經脫得一絲不挂,頭發散亂。
&rdquo牧羊人在報告這事情時說: 說來你也許不信,一天,我向池塘走去&hellip&hellip想不到池裡已有一位女郎,她看上去不像食人間煙火的人,當我看到她的頭發時,真使我毛發直立,因為它的顔色那樣的光亮。
她要我親她,但我不敢,因為我對她感到畏懼。
埃及人的情詩情歌,既多且美。
不過由于他們具有&ldquo兄妹聯姻&rdquo的習慣,談起來未免驚世駭俗。
下面是《原野情歌集》中之一節。
此歌可能為第十九至二十王朝時代之作品。
對岸有着我愛。
盡管鳄魚成群, 盡管波濤洶湧, 我仍浮水而行。
勇氣高過波濤, 渡河如履平地, 我愛令我堅強, 我愛令我沉醉。
愛人向我走來, 使我心花怒放。
張臂擁着我愛, 仿佛得登仙界。
輕吻我愛朱唇, 我愛醉我香津, 從此不飲啤酒, 香津比酒還醇。
我愛家有小奴, 慣常随侍身側, 但願化做小奴, 朝暮得親芳澤。
埃及人早就發現詩歌有兩大要素,一是音調,一是意境。
在他們的觀念中,詩歌似乎隻要音調铿锵,意境優美,外形差一點并沒有關系。
埃及人的作詩技巧,可說和金字塔一樣悠久。
從許多古詩中可以看出,除&ldquo對偶&rdquo&ldquo重疊&rdquo外,詩人還會使用&ldquo押韻&rdquo&ldquo雙關&rdquo等手法。
女性追求男性,是埃及情詩情歌一大特色。
從一個卷本中,我們發現有下面這麼一段: 弟是姐的花圃, 姐是弟的園丁。
種滿鮮花香草, 引來泉水铮铮。
弟愛泉水明潔, 姐愛北風清涼。
姐弟相攜入園, 共賞園内風光。
歡然共叙心曲, 使姐畢生難忘。
但願月圓花好, 不飲不食無妨。
總之,埃及文學雖屬零散片斷,卻頗為豐富。
其中有尺牍,有文告,有曆史,有符箓,有禱告詞,有纖歌,有情歌,有戰歌,有訓谕,有哲學論文,有愛情小說。
在埃及,可說一切文體均已具備。
有人指稱,在埃及文體中,沒有史詩和戲劇。
關于戲劇,從一種石刻中,我們發現拉美西斯四世(RamesesⅣ)誇稱,在一出戲中,他曾扮演俄賽裡斯(Osiris)大神的捍衛者,由此可見埃及也有戲劇,隻不過現已失傳。
至于史詩,凡到過盧克索的人,如果去參觀神廟,在塔門上便可讀到刻在石上那密密麻麻的詩句。
這些詩句是歌頌拉美西斯二世戰功的。
這算不算史詩我們不知道,不過就其篇幅之長、内容之乏味而言,正和一般史詩不相上下。
在埃及,曆史的編纂,似與其曆史同壽。
建國以後,斑斑可考自不待言,即使建國以前,所存史料的豐富也遠非其他民族可比。
法老出征,必有史官相随。
史官負責記載法老出征。
由于原則上隻許記勝不許記敗,同時關于勝利細節又可随意渲染,于是久而久之這類記載,便變成了一種歌功頌德的官樣文章。
約自公元前2500年時起,埃及史學家即已作出曆代列王紀。
在紀中,不僅有名有姓,而且還有統治時期及每年的顯著政績。
這種以時間貫穿起來的曆史,發展到圖特摩斯三世,文采已極可觀。
及至中古王國時代,埃及史學家對此陳陳相因的曆史,大表不滿。
他們呼籲年輕一代的史學家另辟蹊徑。
塞索斯特裡斯二世(公元前2150年)時代,學者克克希皮爾·松布(KhekheperreSonbu)曾說:&ldquo抛棄一切陳腔濫調,把你自己心裡的話寫出來!&rdquo 自遠處觀人,極難辨别妍蚩,研究古埃及學也一樣,由于時間拉長了距離,我們也曾發生從古到今迄無變化的錯覺。
事實上,像近代歐洲文學一樣,埃及文學不斷地演變。
古王國時代作品,當時人讀起來相信不會有多大困難。
可是由于時間一天天過去,字音變了,字義變了,文法結構也變了,于是一段時期之後,讀的人便要花上若幹訓诂诠釋的工夫才能讀通。
公元前14世紀,埃及産生了像但丁及喬叟一樣的人物。
他們叫出了&ldquo古文革命&rdquo,主張用當時的語言,來寫自己的作品。
阿肯那頓所著的《太陽頌》(HymntotheSun),就是以當代口語寫成的。
新文學與古文學相比,無論就内容與形式而言都強多了。
不過,一段時間過去,這種充滿生氣充滿活力的新文學,漸漸又變成了老八股。
阿肯那頓的作品,在塞特王時代,被列為&ldquo古典文學&rdquo,那一時代的學生也須經過訓诂诠釋的工夫才能讀通。
埃及文學所走的老路,希臘走過,羅馬走過,阿拉伯人走過,至今,我們也正在走。
有人說過一句話:世間什麼都會變,隻有學者不會變。
·科學 埃及學者大部分都是祭師。
他們有神廟作為靠山,生活安定,時間充裕,因此縱然受到種種迷信的包圍,但終究能突破迷信,變成埃及科學的奠基者。
根據祭師傳說,科學是由透特大神于公元前18000年發明,主宰地球達3000年。
他是智慧的化身,由他所著的書,多達2萬餘冊。
埃及人都相信,所有有關科學的書籍,全部包括于這2萬餘冊之内。
[18] 從有記錄可考之時起,埃及數學的發展,就已非常可觀,這是十分顯然的事。
金字塔的設計與建築,其計算之精密周到,離開數學根本無從着手。
尼羅河泛濫,是整個埃及生活之所系。
為了計算及保存漲水退水的記錄和清理土地的疆界,測量學與幾何學應運而興。
至于數學,約瑟夫斯(Josephus)認為是亞伯拉罕從迦勒底(Chaldea,即美索不達米亞)帶到埃及的。
不過,近代史學家認為,不僅數學,甚至其他學術,要說埃及是受自迦勒底的烏爾或西亞其他地方均不是不可能。
埃及人發明了一套記數法,不過這套記數法很笨。
1劃代表1,2劃代表2,9劃代表9。
到了10,換個新符号。
然後,2個10符号代表20,3個10符号代表30&hellip&hellip9個10符号代表90。
到了100,又換個新符号。
然後,2個100符号代表200,3個100符号代表300&hellip&hellip9個100符号代表900。
到了1000,又換個新符号。
及至到了100萬,則畫個人用手摸着頭來代表。
這好像說:&ldquo啊!怎麼這樣多?&rdquo埃及人沒有零的觀念,也沒有發明十進位法,也沒有用十指及十趾來代表數字的觀念,他們記個&ldquo999&rdquo要費27個符号。
埃及人也有分數觀念,不過表示分數時,總用分子是1來表示,例如:表示3/4時,他們寫成1/2+1/4。
對于乘法表與除法表,其曆史和金字塔一樣悠久。
最早的數學理論,載于公元前2000至前1700年的水草紙卷本。
但在那些卷本中,又曾提到某些遠在500年前即已出現的數學著作。
從數學理論所舉的若幹的例子中,我們知道古埃及人由于對谷倉容量及田畝廣袤的計算,代數觀念已經萌芽。
不過,埃及數學中最發達的還是幾何。
他們對幾何的運用,不僅用來計算方圓立體,而且計算圓柱圓錐及球面。
埃及人也早已知道圓周率,他們所使用的數值是3.16。
4000年後的今日,我們才進步到認為圓周率是3.1416。
關于埃及人的物理化學,至今未發現任何資料。
至于天文知識,埃及人所知者似乎不多。
祭師認為地是一個長方形的盒子,盒子四角有四座高山,天就是由這幾座山撐着。
日食月食現象,埃及人所知者,似乎不比美索不達米亞的人為多。
埃及人知道的最準确的一點,是尼羅河泛濫開始的日期。
由于尼羅河泛濫始于夏至之日,因此埃及人的神廟在修建的時候,特别使其神廟正面中央與夏至早晨初升太陽在同一條線上。
有人這樣想,祭師對天文的知識也許相當豐富,隻是一來為維持神的尊嚴,二來為實行愚民統治,因此不欲将其公開。
曆經無數世紀,為了研究天體的運行,對于某些星球的追蹤,祭師保有着上千年的資料。
他們能區别行星與恒星。
在他們的觀測記錄中,竟含有五等星&mdash&mdash這種星肉眼無法觀測&mdash&mdash的資料。
還有一樁事實,證實以上的推想,即祭師制定了曆法&mdash&mdash這對人類來說,也是一樁很大的貢獻。
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季,每季分為4個月。
尼羅河漲水,泛濫,至水退,為第一季。
播種五谷使其生長,為第二季。
最後收成為第三季。
埃及人把一天分為若幹小時,一月分為30天。
[19]這種分法較陰曆每月定為29.5天,計算上來得便利。
為了湊足一年之數,使太陽與尼羅河泛濫吻合,他們在第12月月尾加上5天。
埃及人把尼羅河河水漲得最高的一天&mdash&mdash這天也是天狼星(一顆最亮之星)與太陽同時升起的一天&mdash&mdash定為一年的開始。
由于一年隻有365天&mdash&mdash實際上應為365又1/4天&mdash&mdash因此每4年便有一天之差。
對這項誤差,埃及人始終沒有設法校正。
若幹年後(公元前46年),希臘天文學家奉恺撒之命加以修正,即每4年加一天,于是便成舉世知名的&ldquo儒略曆&rdquo(JulianCalendar)&mdash&mdash儒略是恺撒之名。
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yXⅢ)再加校正,即逢以400不能除盡的世紀年代内,令2月減少一天,于是便成目前世界所通行的格列高利曆法,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陽曆。
今天有曆可用,飲水思源,我們不能不對埃及人表示感謝。
[20] 埃及人會做木乃伊,可是對人體并無研究。
他們以為,血管中所裝的是氣、水及液體。
他們相信,心肝五髒為思想的中心。
盡管如此,埃及人對人體主要骨骼的名稱、内髒的位置及心髒的機能,還是有相當認識的。
一份水草紙卷本曾有這樣的記載:&ldquo血管,發于心髒,通于全身。
名醫置其指于頭、背、手、足&hellip&hellip對心髒的情況,皆可查知。
&rdquo從這一認識到達·芬奇與哈維(Harvey)兩人的見解僅是一小步,但是時間已過了3000年。
埃及人在科學方面最大的貢獻,要數醫學。
和其他科學一樣,醫學也始于祭師,同時其起源也富有神話色彩。
就一般平民百姓而言,治病大半靠符箓不靠醫藥。
他們認為,生病是撞到了鬼,送走鬼病就會好。
以感冒而言,感冒有感冒鬼。
送走感冒鬼,要用下列的話:&ldquo走,走,走!感冒鬼。
你來讓他(病人)骨痛、頭痛、七竅不舒服。
走,趕快離開,滾到地上。
臭鬼、臭鬼、臭鬼,趕快滾!&rdquo 埃及雖流行送鬼治病,但也産生了不少偉大的醫生及醫學家。
他們所建立的規範,甚至連世稱&ldquo醫學之父&rdquo的希波克拉底,也不能不衷心服膺。
埃及醫學很早就有分類,有專攻産科的,有專攻胃科的,有專攻眼科的。
古代埃及醫學精深,即已國際知名。
在波斯王居魯士禦醫中,就有一位埃及醫生。
除專科醫生外,埃及還有全科醫生。
全科醫生的顧主,多半是平民。
這些醫生除能治各種疑難病症外,附帶還會化妝、染發、修飾皮膚手足及滅絕蚤虱等。
現在留傳下來的著作中,最有名的一種叫埃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EdwinSmithpapyrus)&mdash&mdash此卷本以發現者史密斯命名,長達15英尺,約為公元前1600年之物,就此卷本内容而言,稱之為曆史上最早的科學著作亦不為過。
史密斯卷本曾載臨床手術48種&mdash&mdash從顱骨碎裂至脊椎骨挫傷,每種手術,均按很嚴謹的步驟進行:(1)初步診斷,(2)詳細查驗,(3)症狀讨論,(4)再診斷,(5)判病結局,(6)治療。
最令人敬佩的是卷本作者曾以極肯定的語氣說:&ldquo控制下肢的器官,不在下肢而在&lsquo腦&rsquo部。
&rdquo此等觀點,即便在18世紀的醫學家看來,仍屬非常新穎。
埃及人所患的疾病,為數不少。
就木乃伊及卷本研究,他們所患之病有:脊髓結核、動脈硬化、膽結石、天花、小兒麻痹、貧血、風濕性關節炎、麻風、痛風、乳突炎、盲腸炎、畸形性脊椎炎及軟骨發育不全等。
梅毒及癌症,沒有發現。
不過,有些從木乃伊身上找不到的疾病,如膿漏及齲齒,在後來的埃及人身上卻極普遍。
這也許是拜文化發展所賜吧。
人類小腳趾骨的萎縮,一般多歸咎于穿鞋,但古埃及人無分貴賤老幼一律赤足,而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
為了對付這些疾病,醫生有着不少藥性大全之類的東西。
埃伯斯紙草文稿(Eberspapyrus)所開的藥方,多達700餘種,從治蛇咬到治産後熱,無不應有盡有。
卡汗水草卷本(Kahunpapyrus,公元前1850年)所開的藥方中,有一種極現代化的東西,那就是避孕藥。
第十一王朝皇後陵寝内,發現一個藥櫃。
櫃中藏有藥缽、藥匙、許多丸藥及草藥。
古埃及的處方,大半處于藥物與符咒之間。
一般而言,多數是兩者并用。
埃及人的藥物極為奇異,最著名的有:蜥蜴血、天鵝耳、天鵝齒、龜腦、孕婦乳、童女便、人糞、猴糞、狗糞、獅糞、貓糞、虱糞、古書燒灰調油、腐肉、腐油等。
埃及人相信,以動物油摩擦,可治秃頭。
諸如此類偏方,曾由埃及傳至希臘,希臘傳至羅馬,羅馬傳至歐美各國。
今天我們所吃的藥物,不少即是尼羅河谷居民發明的。
埃及人認為,人體健康的增進,必須做到:第一,注重公共衛生;[21]第二,男性割除包皮;[22]第三,不斷清理腸胃。
狄奧多羅斯告訴我們: 為了預防疾病,他們(埃及人)以下列方法增進健康:灌腸、斷食、嘔吐等。
對這些方法,有的三四天行一次,有的每天行一次。
他們的理論是,吃進身體的食物,除一小部分可以滋養身體外,大部分都是廢物。
這些廢物如不清除,久之足以使人緻病。
[23] 古羅馬學者普利尼相信,埃及人之所以有這種理論,可能是從朱鹭學來的。
埃及人視之為神鳥,這種鳥為了對付便秘,常常自行灌腸。
其所使用的灌腸器,即它那副長嘴巴。
希羅多德說:&ldquo埃及人每月設法輕瀉一次,每次連續3天。
他們行輕瀉的理論為:清除腸胃中足以緻病的食物殘渣,可以使人延年益壽。
&rdquo這樣做有無效果?這世界第一位文明史的作者說:&ldquo全世界最健康的是利比亞人,而埃及人的健康,僅次于利比亞人。
&rdquo ·藝術 在埃及文化中,藝術可說是最為輝煌的部分。
埃及人一登上曆史舞台,在藝術方面就有非常精彩的表演。
其藝術品之瑰麗壯觀,除希臘藝術差可媲美外,不但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
埃及藝術之所以如此輝煌,第一,得益于其孤立和平的環境;第二,由于圖特摩斯三世及拉美西斯二世因征服而獲得大量财富。
有了這兩個條件,埃及人創造了很多富麗壯觀的建築、雕像以及其他藝術品。
進化論者在面對埃及藝術的成就時,也許對自己的理論都會感到懷疑。
建築[24]在古代藝術品中,是最為華貴的一種。
埃及古代建築,可說兼具偉大、壯觀、耐久與實用諸特點。
建築的進步,啟端于居室墓地的改良與修飾。
埃及的居室,大部分以泥、土、木為材料。
這類居室大都具有幾扇日本式的雕花門窗,以及一根堅韌耐久的棕榈屋梁。
埃及人的住宅,大部分都呈現這個格局。
環着居室,是一帶圍牆。
圍牆之内,是一個天井。
要進入居室,得進入圍牆,經由天井。
比較有錢的人家,住宅之内均有花園。
一些私人花園,有山有水,設計頗為精美。
窮人雖沒有私人花園,卻有市政機關開辟的公園。
一般而言,無論貧富,其住宅附近皆有花木點綴。
屋内牆壁四周通常均設有帳幔。
很多人家地面都鋪着地毯。
在古代,埃及人的習慣是不坐椅子而坐地闆,古王國時代,人們吃飯時,是圍着一個高僅六七英寸的餐桌蹲下來。
這點可說和日本人一樣,不過,日本人吃東西用筷子,而埃及人則用手。
帝國時代,埃及人的生活水準提高了。
這時,上層社會就餐時已有椅子可坐。
由于奴隸便宜,他們所吃的菜,由奴隸一道一道端上來。
由于石頭昂貴,除宮殿廟宇外,老百姓很少用它來蓋房子。
即使貴族,他們雖有财力及機會獲得石頭,但也得先讓法老及祭師用了再說。
在阿孟霍特普三世時代,尼羅河沿岸幾乎每英裡都充滿了石建的宮殿廟宇及陵寝。
埃及人一開始就起勁地造金字塔,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第十二王朝時代。
等到赫努姆霍特普(Khnumhotep,公元前2180年)在貝尼哈桑(Beni-Hasan)依山采用柱廊形式建築後,又開了一種新風氣。
其後,數以千計的柱廊式建築,以各種不同的姿态,出現在尼羅河西岸。
不過,埃及的建築,不管是金字塔或丹達拉(Denderah)地方的哈托爾(Hathor)神廟,其巍峨壯麗,3000餘年來,可說沒有任何一種文明,可以望其項背。
廊柱式建築的大本營,當然是凱爾奈克及盧克索。
這兩地的建築,曾經過圖特摩斯一世、圖特摩斯三世、阿孟霍特普三世、賽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及自第十二至第二十二王朝諸法老苦心經營。
約在公元前1300年之際,在馬迪納特哈布(Medinet-Habu)出現另一種風格的建築,許多巨型大廈全由圓柱構成。
這種阿拉伯式村莊的構築,曾延續數世紀之久。
此外,阿比多斯的賽提一世神廟,在一片廣大廢墟中,顯得神秘而陰森;在埃利潘蒂尼(Elephantine),小巧的赫努姆(Khnum)廟&ldquo精緻幽雅,顯具希臘風格”在達爾巴赫裡,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柱廊建築,莊嚴華麗無與倫比;在上述柱廊建築附近,由拉美西斯二世的建築師及奴隸所完成的巨大石像及雕塑,不但多而且美;在菲萊(Philae),由于阿斯旺水壩的修築,所發現的伊希斯(Isis)神廟,柱廊精美世所罕見。
觀察埃及建築,一方面,由于巨石累累柱廊林立&mdash&mdash之所以需要這麼多巨石柱廊,可能是為了對抗強烈的陽光&mdash&mdash頗不均衡、不對稱,但在不均衡、不對稱中卻有一種遠東特具的原始風格之美;另一方面,由于拱門圓頂及弓形架構的采用&mdash&mdash這種采用,顯然不是為了需要,而是為了美觀,就此點而言,随後的希臘羅馬及現代歐洲,可說均是其衣缽傳人&mdash&mdash使我們又不禁興起莊嚴、崇高、富麗、偉大之感。
除此之外,關于裝飾圖案的設計,關于水草型圓柱、蓮花瓣式圓柱(lotiformcolumns)、複式多利安式圓柱(proto-Doriccloumns)、女像柱圓柱(Caryatidcolumns)、哈托爾柱頭(Hathorcapitals)、棕榈柱頭、聯窗假樓(clerestory)、楣梁(architrave)[25]等發明,均予人以無限美感。
埃及人真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師。
埃及不僅建築驚人,雕刻也極驚人。
談埃及雕刻,當自人面獅身像說起。
據推測,這尊雕像也許是某位具有極高權威的法老&mdash&mdash可能為海夫拉&mdash&mdash的象征。
這尊雕像不但體形巨大,而且在表情上亦頗美妙。
今天的人面獅身像,盡管其鼻子及嘴唇曾有一部分為彈片削去,但此一巨構,由于技巧高超,獅這一百獸之王沉着、勇敢、猜疑、威嚴的特性,仍能表露無遺。
對此雕像,最驚人的一點是當你對它凝視時,似乎有一絲微笑浮現在它臉上。
這一絲微笑,足以顯示5000年前作此雕像的藝術家及他所欲刻畫的法老,對人性已有相當深度的了解。
藝術品中人所豔稱者,有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尊雕像,可以說就是古埃及藝術家用巨石刻成的蒙娜麗莎。
就精細方面來講,曆史上可能再沒有任何一尊雕像,比得上目前尚存于開羅博物館的那座海夫拉綠玉雕像。
5000年時間,幾乎什麼都已剝蝕盡淨,但這件藝術品,似乎原封未動。
由于綠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由這座雕像所顯示出來的決心、勇氣、權力、智慧&mdash&mdash是海夫拉的,同時也是作此雕像的藝術家的&mdash&mdash至今仍活現于人們眼底。
我曾經看過與前述雕像同時或稍前的左塞及門卡烏拉的雕像,前者是石灰石刻的,後者是雪花石膏制的,雕刻技巧雖佳,卻不能與綠玉雕像相比。
就藝術造詣而言,藝術家為普通人所作的雕像,并不比為貴族所作的差。
在普通人雕像中,書記及監工的雕像,就是最著名的。
關于書記的雕像,流傳于世者有若幹件,每件姿态各異,作品年代亦無可稽考。
刻得最佳的一件,當數盧浮宮博物館所藏蹲着記賬的那一件。
[26] 至于監工雕像,是由阿拉伯工人在塞加拉墓地中掘獲。
以其頗像阿拉伯地方的酋長,故人們戲稱為Sheik-el-Be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