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明的經濟條件
關燈
小
中
大
古代的部落将他們的遺産鄭重其事地傳給他們的後代,因此從這一重要的意義看來,&ldquo未開化&rdquo也是接受了文明。
這些遺産,是包括經濟、政治、精神及倫理習慣與體制等的綜合體,&ldquo未開化&rdquo的人類将之發揚光大,使他們在地球上繼續存長,并享受生命的樂趣。
所謂&ldquo未開化&rdquo的觀念談不上科學,因為我們将其他人類稱呼為&ldquo未開化&rdquo與&ldquo野蠻&rdquo并無客觀的事實根據。
這僅是以另一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我們自己強烈的偏愛與膽怯的退縮性而已。
無疑,我們低估了這些單純的民族,他們在寬厚待人與倫理道德上,給了我們不少的教訓,如果我們列舉文明的基因與要素,我們會發現這些赤手空拳的民族,已經發明了一切或已到達了一切他們能做到的地步。
他們僅有一項工作留給我們後人加添而完成,就是講述、修飾與寫作。
可能他們也曾一度接受過文明,但終覺麻煩、累贅而陷于停頓。
提起我們&ldquo同時代的祖先&rdquo,我們必須盡量少用&ldquo野蠻&rdquo與&ldquo未開化&rdquo等名詞,甯可稱之為&ldquo原始的&rdquo部落,因為在當時還沒有生産的時代中,他們對使用文字來記事,既無準備,也從未想到。
相對地,接受過文明教化的人,可以定義為讀寫能力的提供者。
從狩獵到農耕 &ldquo一日三餐是高度發達的社會才有的。
草莽初民一有填飽肚子的機會,便把食物吃個精光。
&rdquo在美洲印第安人較野性的部落中,部落成員認為儲備隔日之糧,是軟弱的行為而不屑為之。
澳洲土著不事勞作,對勞務報酬也不立付。
南非洲的霍屯督人(Hottentot)則閑散成性。
而布須曼人(Bushmen)不是大吃大喝,就是挨餓。
這種隻顧眼前不問以後的愚笨想法,也與其他&ldquo未進化&rdquo的生活方式如出一轍。
自人類走出伊甸園進入欲望谷之後,即開始有了思想,煩惱也因此進入了人們心裡,食欲劇增,繁榮繼之而起,無憂無慮的天真淳樸因而消失。
皮爾裡(RobertE.Peary)問一個愛斯基摩人向導:&ldquo你正在想什麼?&rdquo愛斯基摩人回答說:&ldquo我沒有什麼要想,我有足夠的肉食。
&rdquo無須思考時不必去花腦筋&mdash&mdash如将此點作為人類智慧的總結,實在需要不少的解釋。
然而,在這混沌懵懂的日子裡,仍有不少困難,而這些過分長成的機能,在與獸競存的環境下竟成了真正的有利條件。
狗埋藏了骨頭以絕食欲,松鼠集果預為後食,蜜蜂儲蜜滿窩,螞蟻未雨築巢&mdash&mdash這些都是文明的創始。
正是它們,及像它們一樣機智的動物教會了我們的祖先,如何為明天存儲所需品,或利用豐收的夏日為寒冬的一切預做準備。
不論這些祖先用什麼樣的方法技術,從陸地到海洋,糧食總是單純社會裡的基本需要。
他們赤手空拳,從土地中挖出可食用的東西來;他們模仿獸類,使用爪與牙,用象牙、骨頭或石頭做成工具;他們制作網與陷阱,用纖維與草根制成絆網,并設計無數的詭計以捕魚或獵取走獸。
大洋洲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人的網有1000古尺(每古尺等于45英寸)長,要100個人才能操縱。
由這樣的操作方法,才産生了經濟的規則,并連帶地産生了政治的組織。
而對食物的共同需要,有助于國家的形成。
阿拉斯加州的印第安人特林吉特(Tlingit)部落裡的漁人,把形狀如海豹頭的帽子戴在頭上,将身體掩藏在岩石叢裡,裝出海豹的叫聲,海豹聞聲而來,于是他們毫無愧怍地以矛來刺殺它們。
有許多部落把麻醉藥投入河裡,使魚麻醉,然後相互合作,将之一網打盡。
南太平洋的塔希提的居民,将一種由胡特奧堅果(huteonut)或采自澳洲的一種赫拉植物(horaplant)混合制成的麻醉劑投入水中,魚即沉醉浮于水面,任由漁人捕捉。
澳洲土著潛入水中,用蘆草管呼吸,可以潛遊至野鴨群,用腿将野鴨夾至水底,然後捉住它們。
墨西哥南部的塔拉烏馬拉人(Tarahumara)抓鳥是用絲線穿上果仁,一半埋入土裡,鳥食果仁,即被捉住。
現在一般人将狩獵視為遊戲,我們的興趣似乎是基于一種神秘感的刺激。
但在古時,就獵人與獵物來說,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因為狩獵并不隻是為了尋找食物,也是為了安全和獲得主宰地位的一場戰争,這場戰争有異于有史以來的其他戰争,它們至多僅有微弱的聲響而已。
在叢林中,人們總是為了生存而戰鬥。
一般的野獸,除了奮不顧身地求食,或被追趕到沒有退路的時候,是不會主動傷人的。
但也并不是每個人随時都可以獲得食物。
有時,隻有格鬥者與随他出獵的家畜才有得吃。
我們在博物館裡所見的陳列的戰鬥武器,如刀、棍、矛、弓箭、套索、鍊錘、誘鳥器、陷阱、飛标、投石機等,都是原始的先民用來占有陸地的工具,也是他們傳給忘恩負義的子孫防範野獸的衆多禮物。
甚至到今天,在這些戰鬥消失之後,地球上仍不知移居了多少的人類!有時,漫步林中,人們因發現一些說不同語言的同類及古老的爬蟲、肉食動物和鳥類而恐懼,并感到人類處在這熙攘的環境中必定會扮演一個掠奪者;同時,人類也是普遍畏懼與無止境敵對的目标。
也許有一天,這些吵嚷不休的四腳獸,讨好賣乖的蜈蚣,曲意巴結的杆狀菌,将吞食人類和人類所有的成果,使地球從具有掠奪性的雙腳人類手中,從神秘而非自然的武器下,重獲自由! 狩獵與漁獵在經濟發展中不能算作一個階段,而隻是活動的方式,這些活動都會延續到最高度文明的社會。
過去漁獵是生活的中心,現在仍然存在,不過在我們的文學與哲學、儀禮與藝術的背後,充當了野味店的粗魯的劊子手罷了。
我們現在打獵,是表演性質&mdash&mdash是要在田野一顯英雄的本色,而且由此也回想到兒時遊戲中對弱小者追逐的快感,甚至就是為了&ldquo遊戲&rdquo這個詞。
分析到最後,文明是基于食物的供應。
教堂與神殿,博物館與歌劇院,圖書館與學校,這些都是文明這棟建築物輝煌的正面,而在其背面都是屠宰場。
最初,人類僅以狩獵為生,他們與其他肉食動物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隻是在一次狩獵後,發現了畜牧生活的安全與可持續時,他們才開始變為人類。
豢養家畜、繁殖牛羊與飲用獸奶,在人類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不知道究竟何時人類開始豢養家畜,但可認為多半開始于獸類被捕殺後,遺留了一些嗷嗷待哺的幼獸,人們将它們帶回營地,供兒童嬉戲用。
不過,此時這些豢養的牲畜仍充作食用,但經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後,人們才把它們作為馱獸,而且逐漸為人類社會普遍接受。
家畜遂成為人們的夥伴,人畜共同負擔勞務,而且同宿共寝。
牲畜繁殖的奇迹是人可以控制,而且捕獲雌雄兩隻獸,由兩個就可變成一群。
動物的奶也可供婦女喂哺幼兒之用,這降低了幼兒的死亡率,并成為一項可靠的食物。
人口因而增加,生活
這些遺産,是包括經濟、政治、精神及倫理習慣與體制等的綜合體,&ldquo未開化&rdquo的人類将之發揚光大,使他們在地球上繼續存長,并享受生命的樂趣。
所謂&ldquo未開化&rdquo的觀念談不上科學,因為我們将其他人類稱呼為&ldquo未開化&rdquo與&ldquo野蠻&rdquo并無客觀的事實根據。
這僅是以另一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我們自己強烈的偏愛與膽怯的退縮性而已。
無疑,我們低估了這些單純的民族,他們在寬厚待人與倫理道德上,給了我們不少的教訓,如果我們列舉文明的基因與要素,我們會發現這些赤手空拳的民族,已經發明了一切或已到達了一切他們能做到的地步。
他們僅有一項工作留給我們後人加添而完成,就是講述、修飾與寫作。
可能他們也曾一度接受過文明,但終覺麻煩、累贅而陷于停頓。
提起我們&ldquo同時代的祖先&rdquo,我們必須盡量少用&ldquo野蠻&rdquo與&ldquo未開化&rdquo等名詞,甯可稱之為&ldquo原始的&rdquo部落,因為在當時還沒有生産的時代中,他們對使用文字來記事,既無準備,也從未想到。
相對地,接受過文明教化的人,可以定義為讀寫能力的提供者。
從狩獵到農耕 &ldquo一日三餐是高度發達的社會才有的。
草莽初民一有填飽肚子的機會,便把食物吃個精光。
&rdquo在美洲印第安人較野性的部落中,部落成員認為儲備隔日之糧,是軟弱的行為而不屑為之。
澳洲土著不事勞作,對勞務報酬也不立付。
南非洲的霍屯督人(Hottentot)則閑散成性。
而布須曼人(Bushmen)不是大吃大喝,就是挨餓。
這種隻顧眼前不問以後的愚笨想法,也與其他&ldquo未進化&rdquo的生活方式如出一轍。
自人類走出伊甸園進入欲望谷之後,即開始有了思想,煩惱也因此進入了人們心裡,食欲劇增,繁榮繼之而起,無憂無慮的天真淳樸因而消失。
皮爾裡(RobertE.Peary)問一個愛斯基摩人向導:&ldquo你正在想什麼?&rdquo愛斯基摩人回答說:&ldquo我沒有什麼要想,我有足夠的肉食。
&rdquo無須思考時不必去花腦筋&mdash&mdash如将此點作為人類智慧的總結,實在需要不少的解釋。
然而,在這混沌懵懂的日子裡,仍有不少困難,而這些過分長成的機能,在與獸競存的環境下竟成了真正的有利條件。
狗埋藏了骨頭以絕食欲,松鼠集果預為後食,蜜蜂儲蜜滿窩,螞蟻未雨築巢&mdash&mdash這些都是文明的創始。
正是它們,及像它們一樣機智的動物教會了我們的祖先,如何為明天存儲所需品,或利用豐收的夏日為寒冬的一切預做準備。
不論這些祖先用什麼樣的方法技術,從陸地到海洋,糧食總是單純社會裡的基本需要。
他們赤手空拳,從土地中挖出可食用的東西來;他們模仿獸類,使用爪與牙,用象牙、骨頭或石頭做成工具;他們制作網與陷阱,用纖維與草根制成絆網,并設計無數的詭計以捕魚或獵取走獸。
大洋洲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人的網有1000古尺(每古尺等于45英寸)長,要100個人才能操縱。
由這樣的操作方法,才産生了經濟的規則,并連帶地産生了政治的組織。
而對食物的共同需要,有助于國家的形成。
阿拉斯加州的印第安人特林吉特(Tlingit)部落裡的漁人,把形狀如海豹頭的帽子戴在頭上,将身體掩藏在岩石叢裡,裝出海豹的叫聲,海豹聞聲而來,于是他們毫無愧怍地以矛來刺殺它們。
有許多部落把麻醉藥投入河裡,使魚麻醉,然後相互合作,将之一網打盡。
南太平洋的塔希提的居民,将一種由胡特奧堅果(huteonut)或采自澳洲的一種赫拉植物(horaplant)混合制成的麻醉劑投入水中,魚即沉醉浮于水面,任由漁人捕捉。
澳洲土著潛入水中,用蘆草管呼吸,可以潛遊至野鴨群,用腿将野鴨夾至水底,然後捉住它們。
墨西哥南部的塔拉烏馬拉人(Tarahumara)抓鳥是用絲線穿上果仁,一半埋入土裡,鳥食果仁,即被捉住。
現在一般人将狩獵視為遊戲,我們的興趣似乎是基于一種神秘感的刺激。
但在古時,就獵人與獵物來說,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因為狩獵并不隻是為了尋找食物,也是為了安全和獲得主宰地位的一場戰争,這場戰争有異于有史以來的其他戰争,它們至多僅有微弱的聲響而已。
在叢林中,人們總是為了生存而戰鬥。
一般的野獸,除了奮不顧身地求食,或被追趕到沒有退路的時候,是不會主動傷人的。
但也并不是每個人随時都可以獲得食物。
有時,隻有格鬥者與随他出獵的家畜才有得吃。
我們在博物館裡所見的陳列的戰鬥武器,如刀、棍、矛、弓箭、套索、鍊錘、誘鳥器、陷阱、飛标、投石機等,都是原始的先民用來占有陸地的工具,也是他們傳給忘恩負義的子孫防範野獸的衆多禮物。
甚至到今天,在這些戰鬥消失之後,地球上仍不知移居了多少的人類!有時,漫步林中,人們因發現一些說不同語言的同類及古老的爬蟲、肉食動物和鳥類而恐懼,并感到人類處在這熙攘的環境中必定會扮演一個掠奪者;同時,人類也是普遍畏懼與無止境敵對的目标。
也許有一天,這些吵嚷不休的四腳獸,讨好賣乖的蜈蚣,曲意巴結的杆狀菌,将吞食人類和人類所有的成果,使地球從具有掠奪性的雙腳人類手中,從神秘而非自然的武器下,重獲自由! 狩獵與漁獵在經濟發展中不能算作一個階段,而隻是活動的方式,這些活動都會延續到最高度文明的社會。
過去漁獵是生活的中心,現在仍然存在,不過在我們的文學與哲學、儀禮與藝術的背後,充當了野味店的粗魯的劊子手罷了。
我們現在打獵,是表演性質&mdash&mdash是要在田野一顯英雄的本色,而且由此也回想到兒時遊戲中對弱小者追逐的快感,甚至就是為了&ldquo遊戲&rdquo這個詞。
分析到最後,文明是基于食物的供應。
教堂與神殿,博物館與歌劇院,圖書館與學校,這些都是文明這棟建築物輝煌的正面,而在其背面都是屠宰場。
最初,人類僅以狩獵為生,他們與其他肉食動物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隻是在一次狩獵後,發現了畜牧生活的安全與可持續時,他們才開始變為人類。
豢養家畜、繁殖牛羊與飲用獸奶,在人類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不知道究竟何時人類開始豢養家畜,但可認為多半開始于獸類被捕殺後,遺留了一些嗷嗷待哺的幼獸,人們将它們帶回營地,供兒童嬉戲用。
不過,此時這些豢養的牲畜仍充作食用,但經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後,人們才把它們作為馱獸,而且逐漸為人類社會普遍接受。
家畜遂成為人們的夥伴,人畜共同負擔勞務,而且同宿共寝。
牲畜繁殖的奇迹是人可以控制,而且捕獲雌雄兩隻獸,由兩個就可變成一群。
動物的奶也可供婦女喂哺幼兒之用,這降低了幼兒的死亡率,并成為一項可靠的食物。
人口因而增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