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明[1]的條件

關燈
在那裡重新創造了文明,而他自己也會承認,即使當地的文明是不可思議的神秘,也不會影響他的心靈。

    若給予某一民族以相似的物質條件,則該民族也會有相似的文明之果,正如日本在20世紀重演了英國19世紀的曆史。

    文明與種族僅在這樣的意義下,即經常由不同的世系交相婚配,才有所關聯,并由此逐漸同化而成為一個同種的民族。

    [3] 這些生理與生物的條件都隻是文明的先決條件,而不是構成文明的充分條件,不會因此就産生出文明。

    一些微妙的心理因素必須加上,因為它們也發生作用。

    即使它非常靠近有如在文藝複興時期的佛羅倫薩或羅馬的那種混亂,都必須有政治體系作為背景。

    簡單地說,人們必須感覺不到自己時時要在繳稅或死亡之間做出抉擇。

    文化必須有某種程度的統一語言,以作為心智交流的媒介。

    同時,也須有統一的道德規範、一些甚至是曾違犯過的人也知道的生活規律,而由教會、家庭、學校或其他場合,以誘導秩序、規則、方針和激勵奮發,也許還要有一些基本的統一信念,某種信仰、超自然或烏托邦的思想,使倫理道德由空洞的話語升華到虔誠的奉獻。

    且不論生命如何短促,人仍要使生活具有崇高重大的意義。

    最後,為了文化的傳遞必須接受教育。

    無論由模仿、創意或傳授,或借父母、教師或教士,部落的傳統與見解,或其他的任何手段,包括語言與知識、倫理與風俗、技藝與藝術等在内的一切,都必須傳給年輕的下一代,這也正是人類由野獸變成人的媒介。

     一旦這些條件消失,即使隻是其中的一項,也足以毀滅某一文明,如:一種地質上的變動或一次劇烈的氣候轉變;一種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傳染病,像在安東尼統治下的羅馬帝國,正是它攫去了一半人口的生命,又如黑死病,正是它幫忙結束了封建時代;因為土地的過度利用或城市的大量開發,而造成農業的沒落,造成仰賴毫不可靠的國外食物供應;燃料或原料等天然資源的匮乏;通商路線的變更,緻使一個國家脫離了世界商業的主線。

    以下種種也可能促使文明萎亡:都市生活的緊張、刺激;社會紀律的傳統因素被破壞,而又無良好的銜接,形成精神與倫理的淪喪;放縱的性生活、美食享樂、悲觀或無為的哲學思想,緻使世系衰頹;愚昧無知導緻領導無能,緻使狹隘的家庭将此種文化的遺毒留傳給後代;病态的聚斂财富,足以導緻階級鬥争、分裂的革命及财政的枯竭。

    文明不是自生的,更不是永不朽滅的,它必須經由每一世代的不斷更新,如在其進程中遭遇了任何财政上或傳遞上的中斷,皆可導緻其滅亡。

    人類與獸類的分别僅在于教育,教育也可視為文明傳導的技術。

     文明是世世代代種族的靈魂。

    如家族的形成與持續和文字的記載,使代代相傳,再将衰亡之道傳給後代,如此銘記與交流,再通過各種渠道多加聯系,緻使文明結合,以之作為我們今後有利于世代因襲的全部文化。

    在我們行将離世之前,搜集我們的遺産而傳諸後人。

     *** 注釋 [1]&ldquo文明&rdquo一詞在本書中解釋為:社會的組織和文化的活動。

    就内容來說,意為實際的習俗與藝術或民族的體制、習慣和藝術的總和。

    晚近的&ldquo文明&rdquo(culture)一詞是用來論述原始的或史前時期的社會。

     [2]&ldquo文明&rdquo一詞(拉丁文civilis,與civis有關,即citizen),出現得較晚,英國作家塞缪爾·約翰遜(SamuelJohnson,1709&mdash1784年)沒有采納博斯韋爾(JamesBoswell,1740&mdash1795年)的建議,在他于1772年編著的字典中,&ldquo文明&rdquo一詞使用的是&ldquocivility&rdquo。

     [3]血統有異于種族,它可以影響文明,一個國家可能由于這種生物學而非種族的或優或劣的繁殖,造成其進步或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