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理智感
關燈
小
中
大
上地下都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好像一個人已經經曆了一切。
當情感的正常客觀化停止了,或者過于沉迷自我的經驗時,就會産生這樣的心境,直至産生新鮮情感的能力全部都被摧毀了。
轉向内部的情緒完全沉迷于自身,由此帶來的結果不是變得玩世不恭或無動于衷,就是無休止地尋求新鮮的事物以刺激已經倦怠的情緒。
假如一個人違背了他的存在法則,僅僅依賴于自己的情感,而且摒棄了這些情感所從屬的客體,那麼他的情感力量就會逐漸消失,進而放棄他自己的目的。
這是一種情緒性自殺。
也許再也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流行這種不健康的情感狀态了。
對于一個人而言,唯一的解決方法是放棄自我,使他自己專注于某個客體。
所産生的情感并不是因為這種專注而出現的,也不是由于放棄自我的緣故,而是因為客體而産生的。
真正的情感就像真正的認識一樣,必定是完全客觀而且普遍的。
這種說法和前面的觀點&mdash&mdash情感是自我的内在而且主觀的一面&mdash&mdash是不沖突的,因為真實的自我不是在它自己的私人狀态,而是在宇宙萬物中才發現了它自身的存在。
盡管自我确實擁有一些私人狀态,但它隻是因這些狀态具有普遍價值的緣故才去注意它們。
這些私人狀态并不是因其自身而存在的,因為宇宙是通過它們來凸顯其意義和價值的。
③關聯感。
注意的特殊功能在于統一和區分。
因此,我們心理經驗的一緻和不一緻都伴随着關聯感。
每一次的認同都伴随着一種特殊的滿足感,這種情感結合了和諧感和心智通過認同而産生的寬廣感。
如果心理經驗完全不同而且差異非常明顯,那麼産生的那種情感就會與滿足感很相似。
當以前模糊雜亂的認識變得确定,并得以嚴格限定,我們就會體驗到一種情緒。
這種情緒結合了兩種情感:一種是前面說過的清晰的形式化情感,另一種是因達到目的所産生的情感。
因為所有的注意都指向自我的發展,所以自我有一個想要達到的目的,而且達到目的的過程具備它自己所特有的滿足情緒。
所以,有多少種關系,就有多少種形式的關聯感。
然而,還有一種獨特的情感,叫作智慧(wit)感。
當看起來似乎完全不同的觀念得到認同時,智慧感才會産生,并且伴随着突然感和驚奇感。
如果認同過程是經過推理而實現的,那麼就不會産生智慧感。
智慧感是直覺的閃現。
(2)已有認識的情感 不僅僅在獲取認識的過程中伴随着情感的産生,在認識的獲得和保持過程中同樣伴随着情感的出現。
這種情感的特征形式表現為一種擁有感和力量感。
它還可能退化為另一種形式,即因為認識而産生的在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上顯得比别人優越的情感。
但這種情況僅僅當情感本身被作為目的時才會發生。
通常而言,這是一種我們擁有自我時的感覺,此時,我們不再被外物控制,而是成為自我的主人。
這是一種我們逐漸擁有與生俱來的權利所産生的情感。
據說,教育的最大優勢在于使人不會被輕易欺騙。
換句話說就是,情緒來源于認識組織到自我中去的過程,這種情緒是一種自我擁有感、自由感。
理智感的沖突 我們的生活是一個不斷累積的實現過程,而不是已經發展完善。
它是一種成長,而不是已獲得的存在。
因此,理智感之間就會産生沖突。
隻要我們已經掌握了構成認識素材的關系,并把這些關系組織到我們的心智結構當中,那麼就會獲得前面提及的滿足感以及自我擁有感。
不過,這些關系與我們未知的其他關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因此,我們就會産生不滿足感和限制感。
換句話說,假如把世界分成兩個部分,假設任何關系都不必然與其他關系相連接,那麼作為一個系統的不同部分,上述情感也就未必會出現。
然而,事實上所有的關系都是系統地連接成一個整體的,所以每種已知的關系都和未知的關系有着或多或少的聯系。
因此,理智感必然伴随着無知感,除非你掌握了整個知識的有機系統。
無知感 因此,無知感與認識感有着密切的關系。
認識的情感是一種實現了的自我的情感;而無知感是一種還未實現的自我的情感。
前者是客觀而普遍的自我的情感,一般以個體的形式存在;而後者則是這種普遍自我還未實現的模糊且不确定的情感。
比如,動物可能是無知的,但是我們不會認為它們能意識到這種無知
當情感的正常客觀化停止了,或者過于沉迷自我的經驗時,就會産生這樣的心境,直至産生新鮮情感的能力全部都被摧毀了。
轉向内部的情緒完全沉迷于自身,由此帶來的結果不是變得玩世不恭或無動于衷,就是無休止地尋求新鮮的事物以刺激已經倦怠的情緒。
假如一個人違背了他的存在法則,僅僅依賴于自己的情感,而且摒棄了這些情感所從屬的客體,那麼他的情感力量就會逐漸消失,進而放棄他自己的目的。
這是一種情緒性自殺。
也許再也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流行這種不健康的情感狀态了。
對于一個人而言,唯一的解決方法是放棄自我,使他自己專注于某個客體。
所産生的情感并不是因為這種專注而出現的,也不是由于放棄自我的緣故,而是因為客體而産生的。
真正的情感就像真正的認識一樣,必定是完全客觀而且普遍的。
這種說法和前面的觀點&mdash&mdash情感是自我的内在而且主觀的一面&mdash&mdash是不沖突的,因為真實的自我不是在它自己的私人狀态,而是在宇宙萬物中才發現了它自身的存在。
盡管自我确實擁有一些私人狀态,但它隻是因這些狀态具有普遍價值的緣故才去注意它們。
這些私人狀态并不是因其自身而存在的,因為宇宙是通過它們來凸顯其意義和價值的。
③關聯感。
注意的特殊功能在于統一和區分。
因此,我們心理經驗的一緻和不一緻都伴随着關聯感。
每一次的認同都伴随着一種特殊的滿足感,這種情感結合了和諧感和心智通過認同而産生的寬廣感。
如果心理經驗完全不同而且差異非常明顯,那麼産生的那種情感就會與滿足感很相似。
當以前模糊雜亂的認識變得确定,并得以嚴格限定,我們就會體驗到一種情緒。
這種情緒結合了兩種情感:一種是前面說過的清晰的形式化情感,另一種是因達到目的所産生的情感。
因為所有的注意都指向自我的發展,所以自我有一個想要達到的目的,而且達到目的的過程具備它自己所特有的滿足情緒。
所以,有多少種關系,就有多少種形式的關聯感。
然而,還有一種獨特的情感,叫作智慧(wit)感。
當看起來似乎完全不同的觀念得到認同時,智慧感才會産生,并且伴随着突然感和驚奇感。
如果認同過程是經過推理而實現的,那麼就不會産生智慧感。
智慧感是直覺的閃現。
(2)已有認識的情感 不僅僅在獲取認識的過程中伴随着情感的産生,在認識的獲得和保持過程中同樣伴随着情感的出現。
這種情感的特征形式表現為一種擁有感和力量感。
它還可能退化為另一種形式,即因為認識而産生的在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上顯得比别人優越的情感。
但這種情況僅僅當情感本身被作為目的時才會發生。
通常而言,這是一種我們擁有自我時的感覺,此時,我們不再被外物控制,而是成為自我的主人。
這是一種我們逐漸擁有與生俱來的權利所産生的情感。
據說,教育的最大優勢在于使人不會被輕易欺騙。
換句話說就是,情緒來源于認識組織到自我中去的過程,這種情緒是一種自我擁有感、自由感。
理智感的沖突 我們的生活是一個不斷累積的實現過程,而不是已經發展完善。
它是一種成長,而不是已獲得的存在。
因此,理智感之間就會産生沖突。
隻要我們已經掌握了構成認識素材的關系,并把這些關系組織到我們的心智結構當中,那麼就會獲得前面提及的滿足感以及自我擁有感。
不過,這些關系與我們未知的其他關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因此,我們就會産生不滿足感和限制感。
換句話說,假如把世界分成兩個部分,假設任何關系都不必然與其他關系相連接,那麼作為一個系統的不同部分,上述情感也就未必會出現。
然而,事實上所有的關系都是系統地連接成一個整體的,所以每種已知的關系都和未知的關系有着或多或少的聯系。
因此,理智感必然伴随着無知感,除非你掌握了整個知識的有機系統。
無知感 因此,無知感與認識感有着密切的關系。
認識的情感是一種實現了的自我的情感;而無知感是一種還未實現的自我的情感。
前者是客觀而普遍的自我的情感,一般以個體的形式存在;而後者則是這種普遍自我還未實現的模糊且不确定的情感。
比如,動物可能是無知的,但是我們不會認為它們能意識到這種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