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理智感
關燈
小
中
大
,除非我們能證明動物具有自我意識。
無知是存在于我們天性中的分離感或沖突感。
我們必須将無知感(feelingofunknown)和不可知感(feelingofunknowable)區分開來。
後者是對完全與自我無關的事物的情感,因此在心理學上是不可能的。
而無知感是對未知事物的情感,它是自我的情感,隻是自我情感還不夠完善。
不可知感隻在我們能夠完全超越自身時才有可能存在;而無知感是可能的,隻要我們超越了當前的存在,并認識到我們真實的存在還未得到完全實現。
因此,無知感的真正功能是作為後續行為的一種刺激物,而不可知感卻隻能阻礙所有的行為。
由此,我們自然地轉到我們的第二個讨論主題。
2.情感是理智行為的動力 像所有的情感一樣,理智感的形式也表現為它對客觀事物的興趣。
理智感是指向外部的;它隻有在自我向外的活動中獲得滿足。
從這方面來說,理智感也就是好奇(wonder)。
好奇是人的情緒天性在客觀世界面前所自發産生的一種狀态。
作為一種純粹個人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完全不能被外人理解的。
好奇是個體最初也是最終的表達方式,因為它發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若受到不好的教育或者自我放縱,這種好奇心可能會削弱;但不可能完全消失,除非所有認識的動力都被消除了。
好奇心不可能完全消失,因為在客觀世界面前,心智總是在尋找其自身真實的存在。
好奇就是心智對客觀世界的情緒流露。
如果完全喪失了好奇感,那心智也就喪失了普遍化和客觀化的感覺;這樣,個體沉迷于滿足他自己的主觀世界,這相當于理智自殺(intellectualsuicide)。
好奇和驚奇 下面将介紹好奇和驚奇(surprise)的區别。
驚奇是心靈在面對與原來已經建立的聯結相抵觸的規則時體驗到的情緒。
好奇是面對所有客觀規律時體驗到的情緒。
當我們原本期望在某個地方看到一幢房子卻隻發現一片廢墟時,我們就會感到驚訝。
而不管是看到房子還是廢墟,我們都會産生好奇的情感。
這也就是說,這兩種情況都是對我們智力的挑戰。
我們發現有一種需求讓我們的心智去探索那裡存在着什麼以及它們為什麼存在。
我們長大後逐漸習慣了周圍的環境,可能僅對那些讓我們非常驚訝的事物感到好奇。
不過,心智的正常健康狀态應該是對所有的事物都很好奇,不管這些事物是熟悉的還是新奇的,直到我們掌握了它們的意義并且感覺特别舒适。
好奇和認識 好奇是使人超越自我的主觀狀态的唯一動力,由此,人們積極尋求與世界的積極聯系并獲得其意義。
因此,毫不奇怪,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都宣稱&ldquo好奇是科學和哲學的源泉&rdquo。
的确,好奇是所有知識增長和發展的源泉。
它不僅是科學的原動力,也是科學的持久推動力。
普通的心智通常僅把熟悉的特性作為事實的充分證明,而科學的心智則是出于好奇,僅把熟悉的特性作為附加的原因。
我們大部分人都習慣于認為經驗事實僅僅是&ldquo事物就是這樣&rdquo,這個原因就足以解釋它們為何如此。
而科學的心智則繼續探尋它們為何如此,努力發掘它們的意義。
據說,鑒别天才的最好測試就是看他是否具有對我們已熟知的事物感到好奇的能力。
無私心與好事心 好奇也就是認識到客觀事物不僅僅限于其自身的存在,而且對我們有着重要的意義。
因此,好奇是我們去探究事物的意義的動力。
好奇感的廣泛發展就構成了無私心(disinterestedness),它是所有研究活動的必要條件。
好奇是心智的向外活動,必然要求摒棄所有純粹主觀的和自私的興趣,而且要将自我完全投入到客觀事物上。
好奇是對知識的熱愛;而知識必然是客觀的和普遍的。
如果僅僅為了個人的興趣,那好奇必然受到損害。
如果活動不是為了客體而發生,而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那此時我們擁有的就不是無私心,而是好事心(curiosity)。
這種情感與它和客體的連接分離開來,成為意識中獨立的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好事心這個詞雖然與好奇同義,但卻是個貶義詞,因為它是采用個人化形式的好奇。
不正常的情感 這樣看來,好事心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感。
然而,理智感有
無知是存在于我們天性中的分離感或沖突感。
我們必須将無知感(feelingofunknown)和不可知感(feelingofunknowable)區分開來。
後者是對完全與自我無關的事物的情感,因此在心理學上是不可能的。
而無知感是對未知事物的情感,它是自我的情感,隻是自我情感還不夠完善。
不可知感隻在我們能夠完全超越自身時才有可能存在;而無知感是可能的,隻要我們超越了當前的存在,并認識到我們真實的存在還未得到完全實現。
因此,無知感的真正功能是作為後續行為的一種刺激物,而不可知感卻隻能阻礙所有的行為。
由此,我們自然地轉到我們的第二個讨論主題。
2.情感是理智行為的動力 像所有的情感一樣,理智感的形式也表現為它對客觀事物的興趣。
理智感是指向外部的;它隻有在自我向外的活動中獲得滿足。
從這方面來說,理智感也就是好奇(wonder)。
好奇是人的情緒天性在客觀世界面前所自發産生的一種狀态。
作為一種純粹個人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完全不能被外人理解的。
好奇是個體最初也是最終的表達方式,因為它發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若受到不好的教育或者自我放縱,這種好奇心可能會削弱;但不可能完全消失,除非所有認識的動力都被消除了。
好奇心不可能完全消失,因為在客觀世界面前,心智總是在尋找其自身真實的存在。
好奇就是心智對客觀世界的情緒流露。
如果完全喪失了好奇感,那心智也就喪失了普遍化和客觀化的感覺;這樣,個體沉迷于滿足他自己的主觀世界,這相當于理智自殺(intellectualsuicide)。
好奇和驚奇 下面将介紹好奇和驚奇(surprise)的區别。
驚奇是心靈在面對與原來已經建立的聯結相抵觸的規則時體驗到的情緒。
好奇是面對所有客觀規律時體驗到的情緒。
當我們原本期望在某個地方看到一幢房子卻隻發現一片廢墟時,我們就會感到驚訝。
而不管是看到房子還是廢墟,我們都會産生好奇的情感。
這也就是說,這兩種情況都是對我們智力的挑戰。
我們發現有一種需求讓我們的心智去探索那裡存在着什麼以及它們為什麼存在。
我們長大後逐漸習慣了周圍的環境,可能僅對那些讓我們非常驚訝的事物感到好奇。
不過,心智的正常健康狀态應該是對所有的事物都很好奇,不管這些事物是熟悉的還是新奇的,直到我們掌握了它們的意義并且感覺特别舒适。
好奇和認識 好奇是使人超越自我的主觀狀态的唯一動力,由此,人們積極尋求與世界的積極聯系并獲得其意義。
因此,毫不奇怪,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都宣稱&ldquo好奇是科學和哲學的源泉&rdquo。
的确,好奇是所有知識增長和發展的源泉。
它不僅是科學的原動力,也是科學的持久推動力。
普通的心智通常僅把熟悉的特性作為事實的充分證明,而科學的心智則是出于好奇,僅把熟悉的特性作為附加的原因。
我們大部分人都習慣于認為經驗事實僅僅是&ldquo事物就是這樣&rdquo,這個原因就足以解釋它們為何如此。
而科學的心智則繼續探尋它們為何如此,努力發掘它們的意義。
據說,鑒别天才的最好測試就是看他是否具有對我們已熟知的事物感到好奇的能力。
無私心與好事心 好奇也就是認識到客觀事物不僅僅限于其自身的存在,而且對我們有着重要的意義。
因此,好奇是我們去探究事物的意義的動力。
好奇感的廣泛發展就構成了無私心(disinterestedness),它是所有研究活動的必要條件。
好奇是心智的向外活動,必然要求摒棄所有純粹主觀的和自私的興趣,而且要将自我完全投入到客觀事物上。
好奇是對知識的熱愛;而知識必然是客觀的和普遍的。
如果僅僅為了個人的興趣,那好奇必然受到損害。
如果活動不是為了客體而發生,而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那此時我們擁有的就不是無私心,而是好事心(curiosity)。
這種情感與它和客體的連接分離開來,成為意識中獨立的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好事心這個詞雖然與好奇同義,但卻是個貶義詞,因為它是采用個人化形式的好奇。
不正常的情感 這樣看來,好事心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感。
然而,理智感有